初一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范文正公守邠州①,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

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④敛棺椁(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

公怃⑤然,即彻⑥宴席,厚赒⑦给之,使毕其事。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范仲淹罢宴》)【注】①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缞绖(cuīdié):丧服,这里指穿着丧服。

③亟(jí):急迫地。

④赗(fènɡ)敛:下葬入殓的衣服。

⑤怃(wǔ)然:形容失望的样子。

⑥彻:通“撤”,撤去。

⑦赒(zhōu)同“周”救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是进亦忧________③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④使毕其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3)【甲】文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

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4)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答案】(1)探求;这,这样;在……之前;完成(2)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3)迁客骚人的情:以物喜,以己悲。

古仁人的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国忧民)。

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情的对比,赞美了古仁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突出文章主旨。

(4)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是”:这。

文言文初一试题及答案

文言文初一试题及答案

文言文初一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按时)B. 不亦说乎(愉快)C.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D.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答案:A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温故而知新A.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B. 吾日三省吾身C. 学而不思则罔D. 传不习乎答案:C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温故而知新A. 学而不思则罔B. 人不知而不愠C. 吾日三省吾身D. 传不习乎答案:B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亦说乎A. 人不知而不愠B. 吾日三省吾身C. 学而不思则罔D. 传不习乎答案:A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不亦说乎A. 人不知而不愠B. 吾日三省吾身C. 学而不思则罔D. 传不习乎答案:D二、填空题1. 《论语》是记录 __________ 的书。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2. 《论语》中“__________”一句,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 《论语》中“__________”一句,强调了学习要经常复习。

(温故而知新)4. 《论语》中“__________”一句,强调了学习要不断反省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5. 《论语》中“__________”一句,强调了学习要持之以恒。

(学而时习之)三、翻译题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了知识之后,能够经常复习它,不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通过复习旧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这样的人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4.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传授的知识是否真正掌握了?四、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初一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文言文复习一默写1 ,山岛竦峙;2 海日生残夜, ;3 ,浅草才能没马蹄;4 稻花香里说丰年, ;5 钱塘湖春行中的颔联是 , ;6 西江月中侧面写乌云骤起的句子 , ;7 观沧海中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 , ;8 论语中写学与思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 , ;9论语中强调学习要实事求是的句子 , ;10论语中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 , ;11观沧海中采用互文的句子 , ; , ;12次北固山下中主旨句是 , ;13钱塘湖春行中通过动物表现早春景色的句子是 , ;14西江月中写暴雨将至的句子是 , ;15天净沙中主旨句是 ;16 ,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17 绿树村边合, ;18 ,禅房花木深;19 ,但余钟馨音;20 我寄愁心与明月, ;21 ,却话巴山夜雨时;22 商女不知亡国恨, ;23 , ;小园香径独徘徊;24 ,沉醉不知归路;25问渠那得清如许, ;26写出古诗词中的对偶句 , ;二选择1 选出不成对偶句的一项A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B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C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D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 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句子“故时有物外之趣”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B 昂首观之,项为之僵C 观之兴正浓 D驱之别院3 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故时有物外之趣,春冬之时,B 或千或百或王命急宣C 见二虫斗草间不见曦月D 作青云白鹤观观之兴正浓4选择正确的解释;A吾日三.省吾身; 三、⑴多次⑵三次B学而时.习之,时⑴按时⑵时候C温故.而知新故⑴旧的⑵原因三解释加点字1能张目对日..之物.. 2见藐小3 徐.喷以烟 4方.出神5驱之..别院 6与人期.行,相委.而去7元方入门不顾. 8然.数年恒.不一见9惟危....楼一座 10黯然缥缈11见山上人烟市肆.... 12山岛竦峙13俄而.....雪骤 14撒盐空中差可拟1.5尊君在不. 1.6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7诲汝..知之乎 18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9学而时习..之 20人不知.而不愠.21传.不习乎 22果如鹤唳.云端23昂首观.之,项为之...僵 24以.丛草为.林四解释句子1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2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潮平两岸阔4见贤思齐焉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与人期行,相委而去;7未若柳絮因风起;8高垣睥睨;9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10温故而知新1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2徐喷于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五填空1 童趣一文中,当作者置身于墙边的杂草丛中时,有四个奇特的想象:把“”想象为“” ,把“”想象为“”,把“”想象为“”,把“”想象为“”,作者神游其中,自得其乐;2 联系上下文理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句;“庞然大物”是指 ,这是相对而言的;“拔山倒树”中的“山”是指 ,“树”是指“ ;”六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1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2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喻3 稻花香里说丰年,4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附答案:一、1 水何澹澹 2 江春入旧年 3 乱花渐欲迷人眼 4听取蛙声一片 5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1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1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15断肠人在天涯;16老骥伏枥烈士暮年 17 青山郭外斜 18曲径通幽处 19万籁此都寂 20随风直到夜郎西 21何当共剪西窗烛 22隔江犹唱后庭花2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4常记西亭日暮 25为有源头活水来;2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二1 A 2 A 3 C 4A⑴B⑴C⑴三1 直视太阳 2细小的3 慢慢4 正5把……赶到它6约好丢弃 7看 8但常常 9只高 10隐隐约约 11集市 12耸立的样子13不一会14 差不多可以相比15否 16这智17教导你18这样凋谢19 按时复习20了解恼恨 21传授的知识22叫 23看24把……当作四略五 1丛草林虫蚁兽土砾凸者丘凹者壑 2癞蛤蟆二虫土砾凸者草六夸张比喻拟人对偶。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题8篇(含答案及解析)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题8篇(含答案及解析)

初一文言文必做题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先公①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②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必,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1)先公:指欧阳修(2)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3)闾里:指街坊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2)太丘舍去(3)尊君在不(4)抄录未毕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3、读了(甲)(乙)两文后,请你选择其中一篇,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收获或感悟。

答案:1、(1)期:约定。

(2)去:离开。

(3)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示“吗”的意思。

(4)毕:完成2、(1)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

3、通过(甲)文,我了解到了文中那个仅仅七岁的元方是那么的聪明机智,反应是多么的灵敏,并且他还很有礼貌。

我认为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这样,学习元方的聪明,可以做到反映灵敏。

同时我也知道了文中的有人虽然不守信,不礼貌,但是,他却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这一点我们可以多多学习。

解析:1、(1)考查文言文关键字词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对比现代文的意思,可适当猜测其中意思,使其文通义顺。

(2)考查文言文关键字词的翻译。

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对比现代文的意思,可适当猜测其中意思,使其文通义顺。

(3)考查文言文关键字词的翻译。

语文初一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一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一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捐①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③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郁离子·献马》)【注释】①捐:抛弃,舍弃。

②哓(xiāo):吵嚷,争吵。

此指进谗言。

③谮:诬陷,中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多信人之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不如捐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以子获为不止一马/屠惧,投以骨D.卒献之/生卒年月(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3)文中共有周厉王、芮伯、荣夷公三个主要人物,请分别概括其中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2.对比阅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家中来营①者,多称尔②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③,此君子也。

余服官④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⑤。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营:军营。

②尔:你。

③处约:处在困顿之中。

④服官:为官。

⑤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不要丢掉从我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一贯相传的家风。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

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

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

”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

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1)《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

“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从”等。

①(甲)文中“一狼仍从”的“从”意思是________。

“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停留”“聚集”等。

②(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________。

(3)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而前狼又至/七人早出,则鸿已至D.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5)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

(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________(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________”(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初中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鹤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一种凶猛的鸟。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狼洞其中洞:洞口B. 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C. 鹊巢其上巢:筑巢D. 集古木上集:停息、聚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答案】(1)A(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

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故选A。

(2)①重点词语:变诈:诡诈;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重点词语:谢:致谢。

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完整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手不释卷凡先生①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②,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③;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④坊肆⑤中发书而对勘⑥之。

或径行⑦平原大野,无足⑧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⑨;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注释】①先生:指顾炎武。

②厄塞:险要的地方。

③曲折:详细情况。

④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⑤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⑥对勘:核对校正。

⑦行径:直接行走。

⑧无足:没有值得。

⑨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凡先生之游 ______________ ⑵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__________________••⑶或与平日所闻不合 __________ ⑷发书而对勘之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

⑵或行径平原大野。

3、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4、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写道:“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后来这句话演变为哪句名言?(二)朝三暮四宋有狙公①者,爱狙②,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

俄而④匮⑤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⑥ 于己也。

先诳⑦之曰:“与若⑧芧⑨,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注释】①狙(j 口)公:养猴子的老人。

②狙:称猴。

③口:口粮。

④俄而:一会儿,不久。

⑤匮:缺乏。

⑥驯(x u n):驯服,顺从,听从。

引申为服服帖帖。

⑦诳(ku m g ):欺骗,瞒哄。

⑧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 “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⑨芧(x u ):像树的果实,俗称“橡实”,一种粮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狙亦得公之心( ) (2) 损其家口( )(3) 充狙之欲( ) (4) 与若芧( )2.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 爱狙,养之成群B. 能解狙之意C. 先逛之D.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暑期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一、水 仙(清) 李渔水仙一花,予之命也。

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

无此四花,是无命也。

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

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

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

”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

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

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注释]①秣陵:指南京。

②质:抵押。

③迨:等到。

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1)各司一时. (2)欲.购无资 (3)请已.之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3分)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二、于令仪不责盗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

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

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

”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

既去,复呼之,盗大恐。

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

留之,至明使去。

”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注】①市井:指做生意。

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

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诸子禽之 禽:通“擒”,抓获B .汝素寡悔 素:一向,平时C .问其所欲 欲:欲望D .卒为良民 卒:最终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

(2分)三赵简子①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②。

将置后③,不知所立。

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日:“谨识⑤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

问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

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着名的政治家。

②〔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③〔置后〕选立继承人。

④〔二简〕两片竹简。

⑤〔识(zhl)〕记住。

⑥〔甚习〕很熟。

习,熟悉,熟练。

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 于.舅家见之 B .以.授二子 以.彰其咎 C .问其.简 其.真无马邪 D .出诸袖中而.奏之 人不知而.不愠2.文意理解。

(4分)(1)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 ”、“ ”这两个细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

(用原文作答)(2分)(2)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四、大 鼠蒲松龄万历间①,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

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

抱投鼠屋,阖②其扉,潜窥之。

猫蹲良久鼠逡巡③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

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

如此往复,不啻④百次。

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

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⑤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

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

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

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聊斋志异》)【注释】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②阖(hé):关闭。

③逡(q ūn )巡:从容,不慌不忙。

④啻(chì):仅;止。

⑤龁(hé):咬。

1.给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3分)猫 蹲 良 久 鼠 逡 巡 自 穴 中 出 见 猫 怒 奔 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 ) (2)适.异国来贡狮猫 ( ) (3)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 ) (4)既而鼠跳掷渐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句子: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翻译:4. 以下计策中,与文中猫所用的计策相类似的是( )(3分)A .釜底抽薪B .走为上计C .欲擒故纵D .调虎离山E .声东击西五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

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乗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世说新语》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①因.起彷徨 ②尝.暂寄人空宅住2.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3.“雪夜访戴”表现了王子猷怎样的个性?“何可一日无此君”表达了古人怎样的理想和追求?(3分)六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 云.耕者入冢而得.( )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3.“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4.本文表现了韩魏公的品质。

(3分)七林道人①诣谢公②。

东阳③时始总角④,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

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⑤令还,而太傅留之。

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

”因流涕抱儿以归。

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⑥见!”(选自《世说新语》)【注】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

②谢公: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

③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

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即指此事。

④总角:儿童头结发成小髻,常用以指代儿童。

⑤信:传信的人。

⑥朝士:朝廷官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东阳时始.总角()(2)再遣.信令还()(3)而太傅留之.()(4)谢公语.同坐曰()2.根据文意,用“/”把文中画线部分断成三个短句。

(3分)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3.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2分)八、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①,地大震。

余适客稷下②,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

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众骇异,不解其故。

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

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河水倾泼丈余,鸭呜犬吠满城中。

逾一时许,始稍定。

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节选自《聊斋志异》)【注释】①戌刻:下午七时至九时。

②稷下:地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1.下列加点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余适.客稷下(恰好) B.各疾.趋出(迅速) C.并忘其末衣.也(衣服) D.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改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墙倾屋塌之.声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B.众骇异,不解其.故 并忘其.未衣也 C.视街上,则.男女裸聚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仆而.复起 学而.时习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句子: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翻译:4.“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一句表现了地震时人们怎样的情状?对这种情状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九、阮孝绪传(节选)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

胤之母周氏卒,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②,虽蔬菜有味亦吐之。

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③,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

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

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

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⑤之及?”竟获免。

(节选自《南史选译·阮孝绪传》)[注释]①出继:此处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

②绵纩(kuáng):指丝织品。

绵:丝绵。

纩:絮。

③颠覆:指王晏遭杀身之祸一事。

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

⑤坐:因事入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 (1)闻者咸叹异.之 ( ) (2)不服.绵纩( ) (3)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2.下列句子中的“其”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2分)A .屡至其门B .故人不独亲其亲C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

4.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2分)十、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4分)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 ____ 义: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