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论(节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②,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古文观止》)【注】①挟持:内心怀有。
②弊:疲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必有过人之节及鲁肃过寻阳B. 匹夫见辱见往事耳C. 而轻用其锋尔安敢轻吾射D.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择其善者而从之(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结合文意,说说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观点。
【答案】(1)D(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
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解析】【分析】(1)A项的“过”解释为:超过/经过;B项的“见”解释为:被/了解;C项的“轻”解释为:随随便便/轻视;D项的“其”解释为:其中的,指示代词。
选D。
(2)翻译为: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故可断句为: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本题重点字词:“卒然”突然;“加”,侮辱;“欲”,想要;“词色”,言语和神色,(4)结合“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文言文阅读王安石在相位,子妇①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②。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巡,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儿子的媳妇。
②馔(zhuàn):食物。
③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因谒公谒:拜见B. 觉饥甚而不敢去去:前往C. 其人已心怪之怪:怪怨D. 萧氏子颇骄纵颇:非常(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公约之饭汝心之固,固不可彻B. 意为公必盛馔贤能为之用C. 觉饥甚而不敢去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D. 留其四傍其真无马邪?(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 王安石请萧氏子吃饭,却故意很迟才开饭,又以简单的菜肴招待他,表现了他的吝啬与傲慢。
B. 萧氏子特意拜访当朝宰相王安石,以为能尽享豪宴,反映了他贪图富贵、趋炎附势的性格。
C. 王安石拾取萧氏子吃剩的胡饼来吃,用实际行动批评了这个娇生惯养的萧氏子,让他羞愧离去。
D. 王安石对萧氏子之流非常反感,趁其拜访之际,有意地用约他吃饭的方式来教训他。
【答案】(1)B(2)C(3)A【解析】【分析】(1)B.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
“觉饥甚而不敢去”: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
“去”:离开。
(2)C.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都是表转折的连词。
A.前者代词“他”;后者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不译。
B.前者“认为,料想”,后者“被”。
C.前者代词,指“胡饼”;后者表疑问的副词“难道”。
(3)A.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
“表现了他的吝啬与傲慢”错。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广①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②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③卖以共具。
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④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⑤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
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
”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⑥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
贤而多财,则捐⑦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
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饷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说服。
(《汉书疏广传》)【注】①广:疏广,西汉宣帝时的太子太傅,身居高位。
②共具:摆设酒食用具。
③趣:催促。
④昆弟:同族兄弟。
⑤几:希望。
⑥老悖:年老昏乱,不通事理。
⑦捐:舍弃(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广既归乡里(已经)B. 足以共食(值得)C. 吾既亡以教化子孙(通“无”,没有)D. 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增加)(2)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B.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C.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D.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
②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
(4)文中所写的疏广的做法对于我们今人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请简要评析。
【答案】(1)B(2)A(3)①现在再给他们增加什么都是多余的,有了多余的就会使子孙养成懒惰。
②另外,这些金钱是皇帝用来给我养老的。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
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
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
”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
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1)《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
“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从”等。
①(甲)文中“一狼仍从”的“从”意思是________。
“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停留”“聚集”等。
②(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________。
(3)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而前狼又至/七人早出,则鸿已至D.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5)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
(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________(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________”(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C、始悟为山市D、此何遽不为福乎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二)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②反归取之()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B、宁信度无自信也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①反归取之()②何不试之以足()③至之市而忘操之()()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②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答:(三)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①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③特与婴儿戏耳()④婴儿非与戏也()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子随之而泣B、曾子欲捕彘杀之C、妻止之D、曾子之妻之市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四)自护其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初中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鹤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一种凶猛的鸟。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狼洞其中洞:洞口B. 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C. 鹊巢其上巢:筑巢D. 集古木上集:停息、聚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答案】(1)A(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
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故选A。
(2)①重点词语:变诈:诡诈;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重点词语:谢:致谢。
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1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
[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方:欲:还: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一语文的课外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2(一)齐人偷金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①被衣冠,往鬻②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③而夺之。
吏搏④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⑤不见人,徒⑥见金耳。
” ——《吕氏春秋》[补充] ①清旦——清早。
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并驱如故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意暇甚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叙述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急,扣人心弦。
B.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虽然感到恐惧,但是他不迁就退让,先“投以骨”,以争取更有利的斗争时机。
C.屠户“奔倚”在积薪之下,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前后受敌的处境。
D.第⑤段是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阐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最终也会被人的勇敢与智慧打败。
2.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
注释: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
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
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
逝,向前行进。
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
若,你。
⑤数阕:几遍。
乐终叫阕。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 () 2.项王则夜起( ) 3.自为诗曰( ) 4.莫能仰视( )二、翻译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歌数阕,美人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王兵败垓下,在___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对项王的_______________之情;毛泽东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
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②。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③。
”导读: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说,自古到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得到“三利”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
而孙叔敖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
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真要冷静小心啊!注释:①仆闻之:我听说。
仆,谦称。
②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归,归结。
③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尧、舜,传说中的圣君。
病,患苦。
诸“之乎”的合音。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孙叔敖蹴(c )然易容曰( ) ( ) 2.仆闻之()3.小子不敏( ) 4.官大者,主恶(w )之()二、翻译1.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长安何如日远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②。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③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④。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
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⑤?”答曰:“举⑥目见日,不见长安。
”导读:明帝两次的回答不一样。
自然不能都对,但他却都能说出个道理来。
这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注释:①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②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
潸,流泪的样子。
③意谓:心里认为。
④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
⑤邪(y ):同“耶”。
⑥举:抬起。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元帝问洛下消息() 2.潸然流涕()3.元帝异之()4.更重问之()二、翻译1.具以东渡意告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明帝两次回答问题自相矛盾,你怎么看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17.床头捉刀人魏武将见匈奴使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②,使崔季珪代③,帝自捉刀立床头④。
既毕⑤,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⑥?”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⑦,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导读:匈奴使者并不知座中的曹操是假的,但慧眼识英雄,决非平凡之才。
曹操当机立断派人追杀他,也是防患于未然。
注释:①魏武将见匈奴使: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臣。
魏武,即魏武帝曹操。
匈奴,古代北方一少数民族。
②雄远国:威震远国。
③使崔季珪代:(他)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匈奴使臣)。
崔季珪,名琰,字季珪,据说长得很有威仪。
④帝自捉刀立床头:魏武帝自己握着刀在床边侍立。
捉刀,握刀。
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
⑤既毕:指接见完毕。
⑥魏王何如:(你看)魏王这人怎样?⑦雅望非常:高雅的风采很不一般。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l.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2.帝自捉刀立床头( )3.魏王雅望非常( )4.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二、填空“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词性为_____解释为_____;“使崔季珪代”中的“使”,词性为_______,解释为________。
三、在匈奴使者眼中崔季珪“雅望非常”,但曹操却是气度非凡。
说明曹操虽“形陋”,但英雄气质自然流露,非崔季珪可比。
此事世人多认为曹操阴险奸诈,你对曹操的看法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18.雪夜访戴王子猷居山阴①。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②。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
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⑥,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导读:雪夜喝酒、吟诗、忆好友、连夜冒雪乘舟访友,真是兴致极高。
然而刚到门前却又抽身返回,真是高人雅致,此中真意,只可意会,不好言传。
注释:①王子猷居山阴:王子猷住在山阴。
王子猷(y u),名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子。
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命酌酒:命令(下人)斟酒来喝。
③咏左思《招隐》诗: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
左思,字太冲,西晋大文人。
④戴安道:名逵,字安道,名画家。
⑤剡(sh n):今浙江省嵊(sh ng)县。
⑥经宿方至:过了一夜才到。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夜大雪,眠觉( ) 2.四望皎然()3.因起彷徨( ) 4.经宿方至()二、翻译1.造门不前而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左思,西晋大文人,《招隐》诗曰:“策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房屋),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试背诵。
四、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19.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大丘与友期①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②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导读:陈元方虽年小,对“无信”“无礼”的人正色批评,令人敬畏。
有其子必有其父,从元方的年幼不凡可以看到陈太丘的为人和修养。
注释:①期:约定时间。
②元方:陈太丘的儿子,字元方,名纪。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太丘舍去( ) 2.尊君在不( )3.下车引之( ) 4.元方入门不顾( )二、翻译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内容过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后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20.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导读:在文辞上下功夫提炼,叫做炼字。
一字的精当,往往流传千古。
“柳絮因风起”就使谢道韫名垂千古。
注释:①谢太傅: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官至宰相。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俄而雪骤( )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撤盐空中差可拟( )()二、翻译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与“撒盐空中差可拟”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差强人意B.参差不齐C.成绩差D.出公差四、谢道韫,东晋女诗人,王凝之之妻,世称“咏絮才”。
请再举出1-2个古代炼字流传千古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写出出于本文的成语: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