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

合集下载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

➢ 根据拟定的实验内容与指标,讨论拟定运动实验 对象的训练方案:运动方式、运动强度与时间等 (包括学会训练实验动物)。
➢ 详细制定实验步骤与方法,严格按照实验步骤与 要求进行实验。
⑴设计本次实验方案 ①实验对象的选择(不同项目运动员)运动训练方式、强度、
持续时间及取样时间的选择。 ②血乳酸的实验测定方法选择
用酶联免疫检测仪记录A190 nm读数。
⑷ 实验报告(实验结果与分析)内容 ①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为实验对象运动后,血乳酸含量显著
升高,运动前血乳酸浓度为0.45-1.3 mmol/L,运动后即刻 为10-15 mmol/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 实验结果分析:乳酸是糖酵解供能系统的终产物,又是有 氧代谢系统的重要氧化物质,运动时乳酸主要在骨骼肌中生 成,可在肝内经糖异生途径转变为葡萄糖,在供能体系中占 有重要地位,可直接用运动后血乳酸的浓度来评定无氧代谢 的能力。如400 m跑后,血乳酸低于10 mmol/L表明无氧代 谢能力差;达到14-15 mmol/L表明无氧酵解能力强。
➢ 因此,运动时乳酸的生成、运动后乳酸的消除,以及运 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血乳酸指标的应用成为运动生物化 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 安静时,人体静脉血里的乳酸物质的量浓度为0.451.3mmol/L。剧烈运动时,肌肉内糖的无氧分解加强,
➢ 血乳酸浓度显著升高,而且在某些项目中两者的相关系 数很大,其增长情况与运动强度、氧债、训练程度等因 素密切相关,因而可直接用运动后血乳酸的浓度来评定 无氧代谢的能力,如400m跑后,血乳酸低于10 mmol/L 表明无氧代谢能力差;达到14-15 mmol/L表明无氧酵解 能力强。
③稀释液(PBS-Tween):NaCl8g,KCl0.2g,KH2PO4 0.2g, Na2HPO4·12H2O 2.9g,Tween-20,0.5ml,蒸馏水加至 1000ml;

人体生理实验报告

人体生理实验报告

人体生理实验报告为了进一步了解人体的生理指标和反应规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测量了被试者的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生理参数,并记录了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情况,以便分析实验结果。

以下是我们的实验报告:实验一:运动前后心率的变化实验目的:观察运动前后被试者的心率变化情况,了解运动对心率的影响。

实验方法:选择三名被试者,让他们在静止状态下测量心率,然后进行约30分钟的慢跑,再次测量心率。

实验结果:运动前平均心率为70次/分钟,运动后平均心率为150次/分钟。

可以看出,运动会明显增加心率,这是为了加快血液流动,向肌肉输送更多氧气和养分,以满足运动时的能量需求。

实验二:深呼吸对呼吸频率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控制呼吸深度,观察不同呼吸深度对呼吸频率的影响。

实验方法:让被试者进行正常呼吸,测量呼吸频率,然后让他们进行深呼吸,再次测量呼吸频率。

实验结果:在正常呼吸状态下,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5次;进行深呼吸后,呼吸频率下降至每分钟10次。

说明深呼吸可以减缓呼吸频率,增加肺部气体交换量,有利于氧气的吸收。

实验三:不同环境下体温的变化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被试者的体温变化,了解环境对体温的影响。

实验方法:让被试者进入冰箱内测量体温,然后让其在温暖阳光下曝晒一段时间,再次测量体温。

实验结果:在冰箱内测量的体温为36.5摄氏度,曝晒后体温上升至37.5摄氏度。

由此可见,环境温度对体温有明显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影响人体的热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了解到人体在不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生理反应,比如运动会增加心率,深呼吸可以减缓呼吸频率,环境温度会影响体温等。

这些实验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生理规律,为健康生活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开放式”实验教学探索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开放式”实验教学探索

实 验 内容 存在 单纯 依赖 性 , 即依赖 于 理论 教 学 , 安
排 的实 验项 目数 量 较 少 , 所 采 用 是 实 验 方 法 以及
所 用实 验仪 器 陈 旧 、 单一 、 老化 , 实 验 类 型偏 重 传 统 的演示 与 验证性 实 验 , 而综 合 性 、 设 计 性 实 验项
第1 5卷 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滁 州 学 院 学 报 J 0 U R N A L O F C H U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V0 1 . 1 5 No . 2
Ap r .2 0 1 3
运 动 人 体 科 学类 课 程 “ 开放 式 " 实 验教 学探 索
汤 盈 ,蒋瑞光 , 楼 方芳 , 王瑞芳 ,李 茹 , 李 亮 , 王德育
摘 要: 对 目前运动人体科 学类课程 实验教 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 并提 出运 动人 体科 学类课程 实验教 学改革的思路—— “ 开
பைடு நூலகம்
放式” 实验教 学。实验教 学的开放不仅是观念 意识上的 开放 , 也是教 学 内容、 教 学手段 以及成绩考核 上的开放 ; 同时, 要提
教 学方 法依 照任课 教 师而 定 , 教 学 方法 单 一 , 一些 难 度较 大 、 无 条 件 开 设 的实 验 也 没 有 通 过 其 他 方 式, 如 电教方 式或 者多 媒体 网络 方式 进 行演 示 , 致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 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 是整个教学体 系中不可缺少 的两个 环节 , 二者相 辅相成。但是 目前 , 大部分体 育院校的实验教学 仍然按照“ 实验依附理论” 这种 旧的思想 观念 、 旧 的教学模式 。这是 由于 受传统 思想 和观念 的影 响, 一些体育 院校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历来都是 重视理论 , 忽视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 , 从而降低 了 实 验课 教学水 平 l - 2 ] 。 1 . 2 实验教 学 内容 目前, 一些高等 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 的

运动人体科学教案

运动人体科学教案

《运动人体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了解人体运动的生理机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以及运动训练的科学原则。

3. 具备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分析运动现象和解决运动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探究、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关注健康、积极参与运动的意识和习惯。

2.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严谨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人体运动的生理机制,包括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功能与调节。

3.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以及运动训练的科学原则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1. 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复杂的生理机制和运动训练原理的掌握。

2. 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运动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一)课堂讲授法通过系统地讲解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该学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探究法安排相关的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人体运动的生理机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实际的运动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瓶、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运动比赛视瓶或展示一些运动员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②12分钟跑的测评方法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心肺长时间工作 的能力。是衡量一般耐力水平较为理想的指标。 ☆适用对象:初中至大学年龄男女生。 ☆场地器材:田径场地(400m、300 m、200 m的 场地均可),秒表、口哨、发令旗、皮尺、距 离标志牌。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③ 50m×8往返跑的测评方法 ☆测量意义:50m×8往返跑也称为往返耐力跑, 它主要反映受试者的耐力素质。 ☆适用对象:适应于7—12岁的少年儿童。
4 思考题 编制5个耐力测评指标测试特定对象。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⑸静力性力量耐力的测评方法 ① 屈臂悬垂的测评方法: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上肢肌群和肩带 肌群的静力性力量耐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10岁以上女子及不能做引 体向上的男子。 ☆测量器材:高单杠、秒表、凳子。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② 仰卧举腿的测评方法: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腹部和大腿肌群 的静力性力量耐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幼儿至小学生。 ☆场地器材:垫子、秒表,在两个支架上系一 根离地面30 cm高的橡皮筋。
实验十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耐力素质的测评
1 实验目的 ☆掌握一般耐力、速度耐力、动力性力量耐力、 静力性力量耐力各指标的测评意义;熟练掌握 一般耐力、速度耐力、动力性力量耐力、静力 性力量耐力各指标的测评方法。 2 实验器材 ☆秒表、量尺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⑴学生简单讲解各指标测评方法 在课前预习前提下,由几个学生分 别讲解下述指标的测评方法和须注意的 事项,教师和其他学生予以补充。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⑵一般耐力的测评方法 ① 800m跑(女)或1000m跑(男)的测评方法 ☆测量意义:测定一般耐力。 ☆适用对象:初中至大学年龄男女生。 ☆测量器材:400米田径场、秒表、发令枪 ☆测量方法:同田径竞赛规则,测1次。 ☆评价:以受试者完成测验的时间为测验成绩 (s)。参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运动医学实验大纲

运动医学实验大纲

《运动医学》(课程)实验大纲
(供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使用)
前言
本实验大纲是根据泰山医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培养方案,在总结、探讨的基础上制定的。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运动医学理论课的知识,掌握常用的运动医学检测手段,掌握、巩固基本技能、基本操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科研和康复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体格检查
实验目的:掌握基本的人体检测手段
实验内容:血压、脉搏
1、熟悉常用体格检查设备的使用方法。

2、掌握体重、胸围、足弓、四肢长度、脊柱检查方法。

实验二:运动创伤的一般处理法
实验目的:生命体征的监测方法,止血、包扎、清创
实验内容:学习清创、止血等无菌操作
1、基本掌学会无菌操作步骤。

2、熟悉清创过程
实验三:体成分分析仪、骨密度仪的使用
实验目的:体成分分析仪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提供肌肉质量评估、体液指标评估、肥胖评估指标。

实验内容:让学生采用骨密度仪,生物电阻抗技术(BIA)、利用8接触电极对人体进行测量。

体重、脂肪重量、体脂百分比、瘦体重、肌肉含量、基础代谢率、总能量消耗、内脏脂肪水平。

让学生掌握体成分分析仪,骨密度仪的使用方法,并进行数据分析
实践性教学:
编著教材
教学研究课题:
教学研究论文: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学术情况学术研究课题:
学术论文:
2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2009年以来教学课题一览表
2009年以来发表论文一览表。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摘要】根据当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单独设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改革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方法和完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的改革思考,对于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是体育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和体育保健学等多学科实验内容,是体育院校中大部分专业都要涉及的专业基础教学内容。

而实验是研究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方法,实验教学是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掌握科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一、目前运动人体课程实验存在的问题(一)教学目标定位过时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既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没有系统完整的设计。

这种重学科、重基础理论,轻实践、轻基础技能的教学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

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教学,“理论挤实验”现象时有发生。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对培养大学生创造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视不够。

加之实验课包含在理论课中,教师往往因课时紧而挤占实验课的时间,学生对许多理论缺少直观理解和操作验证,对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原理也就一知半解。

可见,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这种旧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严重阻碍实验课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内容重复在目前的实验教学项目中,传统经典的实验多,现代先进的实验少;验证性的实验多,创新性的实验少;单一学科性的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少。

教学内容分散、重叠和封闭,同时,也欠缺学生开拓性思维、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实验课的设置只考虑与相应的理论课挂钩,相近的课程彼此独立,各自强调自身体系的完整,不仅导致实验内容重复,不利于多学科知识的互相借鉴和不同实验技术的综合与融合。

(三)实验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在教学方法上,传统讲授式的多,问题引导式的少;教师灌输的方式多,师生互动、个性化的形式少;要求学生被动照搬、步步模仿的多,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新的少。

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组, 单独设课 , 单独考核 , 效果显著 。第一 , 改变了过去实验 依 仪器设备, 以及部分验证性实验 、 仿真 、 虚拟实验等视频发布到 精 品课程和网络课堂平 台上 , 让学生提前 预知 , 提前 自学 , 在网
Ab ta t h p n l oa oi sa d e p r n a u rc l m y tm s b e p i r e o c n t c p r s r c :T e o e a rtre n x i tlc riu a s s b e me e mu t e s tu n o d r t o sr ts o t u s
m n lecignest b ar dot wt t ce daltdnsa et ah ed cr e u, i ahr a uet i at n oe i he sn l s m—cnc u , ujc — osi s C— o si s sb t cnc u , O o e o
运动人体科学实 验是体 育专业 的重要基 础课 程 , 培养 是
学 生 动手 能 力 和 科学 思 维 的 重要 途 径 , 体 育专 业 学 生知 识 体 是
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涵盖 了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决他们在教学
式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教案、
实验教学课件 、 实验项 目( 包括实验 内容 、 目标要求、 方法 )实验 、
教学 , 即将运动人体科 学相关课 程 中的实验部分 进行整合 重 附于理论 , 重理论 轻实验 , 学生做 不做 实验, 或实验课 认真 与 二, 通过对实验的合并 、 精简 、 整合 和重组 , 避免了实验项 目的
学生 自我训练为主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肌的组成
小腿肌 前群:胫骨前肌、 前群:胫骨前肌、拇 长伸肌、 长伸肌、趾长伸肌与 第三腓骨肌 外侧群:腓骨长肌、 外侧群: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后群:胫骨后肌、 后群:胫骨后肌、拇 长屈肌、 长屈肌、趾长屈肌与 小腿三头肌
⑴髂腰肌 iliopsoas
为什么? 为什么?
⑴髂腰肌 iliopsoas 功能: ④功能: 近固定: 近固定:使大腿屈和 外旋; 外旋; 远固定: 远固定:一侧收缩使 脊柱向同侧屈和旋转; 脊柱向同侧屈和旋转; 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 和骨盆前倾; 和骨盆前倾; 无固定:骨盆与大腿 无固定: 完成相向运动。 完成相向运动。
足关节运动肌群小结
屈肌群:小腿三头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 屈肌群:小腿三头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 胫骨后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等; 胫骨后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等; 肌拉力线从踝关节冠状轴前方通过 伸肌群:胫骨前肌、 伸肌群:胫骨前肌、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等 肌拉力线从踝关节冠状轴后方通过 内翻肌群:拇长屈肌、趾长屈肌、 内翻肌群: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前肌和 胫骨后肌等; 胫骨后肌等; 外翻肌群:腓骨长肌、 外翻肌群: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和趾长伸肌等
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
实验内容 观察、分析下肢关节 观察、 观察、 观察、分析下肢肌 实验方法 互述互评与随堂检测 活体实践法
回顾: 回顾:下肢骨
31*2
下肢带骨: 下肢带骨:髋骨 自由下肢骨: 自由下肢骨: 大腿骨:股骨+ 大腿骨:股骨+髌骨 小腿骨:胫骨+ 小腿骨:胫骨+腓骨 跗骨+跖骨+ 足 骨:跗骨+跖骨+趾骨
请预习躯干与胸廓的连结及运动肌群
谢谢! 谢谢!
辅助结构
⑵辅助结构 ③髂股韧带 ④耻股韧带 ⑤坐骨韧带
⑴构成与类型: 构成与类型: ①股胫关节 ②股髌关节
⑴构成与类型 ①股胫关节 ②股髌关节 ⑵辅助结构 ① 半月板 ②髌韧带 ③胫侧副韧带 ④腓侧副韧带 ⑤交叉韧带 ⑥腘斜韧带 ⑦滑膜皱襞 ⑧滑膜囊
4.小腿骨的连结 4.小腿骨的连结
⑴胫腓关节 ⑵骨体间 ⑶胫腓连结
⑵梨状肌 piriformis
功能分析:肌拉力线从关节冠状轴后方通过→?;矢状轴外侧 ◈ 功能分析:肌拉力线从关节冠状轴后方通过→?;矢状轴外侧 上方通过→?;从垂直轴斜向通过 从垂直轴斜向通过→ 上方通过→?;从垂直轴斜向通过→?。 ③功能:近固定使大腿外展和外旋;远固定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 功能:近固定使大腿外展和外旋; 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⑶臀大肌 gluteus maximus
分析: ◈ 分析:肌拉力线与关 节运动轴的关系? 节运动轴的关系?
(4)臀中肌和臀小肌 (4)臀中肌和臀小肌
功能分析: ◈ 功能分析:肌拉力线从关节 矢状轴外侧上方通过→ 矢状轴外侧上方通过→?; 前部纤维从冠状轴前方、 前部纤维从冠状轴前方、垂 直轴斜向通过→?;后部纤 直轴斜向通过→?;后部纤 维从冠状轴后方、垂直轴斜 冠状轴后方、 向通过通过→ 向通过通过→?。
踝关节
实验七
观察分析下肢肌的位置与功能
下肢肌的组成
下肢带肌 前群: 前群:髂腰肌 后群:臀大肌、 后群:臀大肌、 臀中肌、臀小肌、 臀中肌、臀小肌、 梨状肌
下肢肌的组成
大腿肌 前外侧群: 前外侧群:阔筋膜 张肌、 张肌、缝匠肌与股 四头肌 内侧群:耻骨肌、 内侧群:耻骨肌、 短收肌、长收肌、 短收肌、长收肌、 股薄肌与大收肌 后群:股二头肌、 后群:股二头肌、 半腱肌与半膜肌
随堂检测题
描述髋关节的结构,举例说明其运动。 描述髋关节的结构,举例说明其运动。 描述膝关节关节的结构,举例说明其运动。 描述膝关节关节的结构,举例说明其运动。 描述踝关节的结构,举例说明其运动。 描述踝关节的结构,举例说明其运动。 举例分析下肢各关节的运动及其特点。 举例分析下肢各关节的运动及其特点。 描述髂腰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股后肌群、 描述髂腰肌、臀大肌、股四头肌、股后肌群、小腿 三头肌的位置、起止点和功能。 三头肌的位置、起止点和功能。 髋关节各运动肌群的组成及功能分析。 髋关节各运动肌群的组成及功能分析。 膝关节各运动肌群的组成及功能分析。 膝关节各运动肌群的组成及功能分析。 足关节各运动肌群的组成及功能分析。 足关节各运动肌群的组成及功能分析。 分析立定跳远、 分析立定跳远、体前屈等练习可有效地发展哪些肌 群的力量或伸展性? 群的力量或伸展性?
⑻股二头肌 biceps femoris 半腱肌 semitendinosus 半膜肌 semimembranosus
分析:肌拉力线从髋关节、 ◈ 分析:肌拉力线从髋关节、 膝关节冠状轴后方通过→ 膝关节冠状轴后方通过→ ? 肌拉力线从膝关节垂直轴 斜向通过→ 斜向通过→ ?
⑽大腿内收肌群 耻骨肌 pectineus 长收肌 adductor brevis 短收肌 adductor longus 大收肌 adductor magnus 股薄肌 gracilis
☆骶髂关节 ①骶髂骨间韧带 ②骶髂腹侧及背侧韧带 ③骶结节韧带 ④骶棘韧带 ☆耻骨联合: 耻骨联合: ①耻骨间盘 ②耻骨上韧带 ③耻骨弓状韧带 耻骨前、 ④耻骨前、后韧带
骨盆的性征
构成与类型 和辅助结构
构成与类型: ⑴构成与类型:
髋臼+股骨头→ 髋臼+股骨头→球窝关节
辅助结构: ⑵辅助结构: ①髋臼唇 ②股骨头韧带
⑸股四头肌 quadriceps femoris
⑸股四头肌
quadriceps femoris
功能: 功能:屈髋伸膝
分析:肌拉力线从髋、膝关节冠状轴前方通过→ ◈ 分析:肌拉力线从髋、膝关节冠状轴前方通过→ ? 近固定: 大腿在髋关节处屈,小腿在膝关节处伸; ◈ 近固定:使大腿在髋关节处屈,小腿在膝关节处伸; 远固定:使骨盆前倾、大腿在膝关节处伸。 ◈ 远固定:使骨盆前倾、大腿在膝关节处伸。
髋骨
请问: 请问:髋骨上有 哪些重要的骨性 标志是构成关节 的关节面? 的关节面? 髋臼 耻骨联合面 耳状面
股骨
请问: 请问:股骨上有 哪些重要的骨性 标志是构成关节 的关节面? 的关节面? 股骨头 髌面 内、外侧髁
髌骨 胫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骨
请问: 请问:骨上有哪些 重要的骨性标参与 构成关节面? 构成关节面?
髋关节运动肌群小结: 髋关节运动肌群小结:
屈肌群: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 屈肌群: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 和耻骨肌等; 和耻骨肌等; 伸肌群:臀大肌、大收肌、股二头肌、 伸肌群:臀大肌、大收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 半膜肌等; 半膜肌等; 内收肌群:耻骨肌、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 内收肌群:耻骨肌、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 股薄肌、臀大肌下部等; 股薄肌、臀大肌下部等; 外展肌群:臀中肌、臀小肌、 外展肌群: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上部和梨状 肌等 旋内肌群:臀中肌、臀小肌前部和阔筋膜张肌等; 旋内肌群:臀中肌、臀小肌前部和阔筋膜张肌等; 旋外肌群:髂腰肌、臀大肌、梨状肌、臀中肌、 旋外肌群:髂腰肌、臀大肌、梨状肌、臀中肌、 臀小肌后部和缝匠肌等。 臀小肌后部和缝匠肌等。
⑴组成:包括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 组成:包括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 跖趾关节、趾关节。 跖趾关节、趾关节。
踝关节 距小腿关节或距上关节 ①构成与类型 ②辅助结构 三角韧带 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 距腓后韧带 在踝关节韧带损伤中, 在踝关节韧带损伤中, 以外侧常见, 以外侧常见,尤以距 腓前韧带为多。 腓前韧带为多。
3.踝关节的主要运动肌群 3.踝关节的主要运动肌群
后群: 后群: 胫骨后肌 拇长屈肌 趾长屈肌 小腿三头肌
肌拉力线 从踝关节 冠状轴后 方通过。 方通过。
功能? 功能?
3.踝关节的 3.踝关节的 主要运动肌群
外侧群: 外侧群:
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peroneus longus peroneus brevis
小腿三头肌 triceps surae
◈ 功能分析
膝关节运动肌群小结
屈肌群:腓肠肌、股二头肌、半腱肌、 屈肌群:腓肠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 肌和股薄肌等; 肌和股薄肌等; 肌拉力线从膝关节冠状轴后方通过 伸肌群: 伸肌群:股四头肌 肌拉力线从膝关节冠状轴前方通过 旋内肌群:缝匠肌、半腱肌、半膜肌、 旋内肌群:缝匠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 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等; 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等; 旋外肌群: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外侧头等; 旋外肌群: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外侧头等; 肌拉力线从膝关节垂直轴斜向通过
足骨
距骨: 距骨:距骨滑车 跗骨: 跗骨:短骨 跖骨: 跖骨:底、体、头 趾骨: 趾骨:底、体、头
下肢关节的组成
下肢带关节/ 下肢带关节/兼述骨盆的连结 耻骨联合/ 骶髂关节 + 耻骨联合/骶尾连结 自由下肢关节 髋关节 + 膝关节 +足关节
⑴骨盆的组成
⑵连结
①骶髂关节:骶骨+髂骨的 骶髂关节:骶骨+ 耳状面→ 耳状面→平面关节 耻骨联合: ②耻骨联合:两侧耻骨联 合面耻骨间盘( 合面耻骨间盘(裂隙→ 半关节) 半关节)→软骨连结 骶尾连结: ③骶尾连结:软骨连结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
实验六 观察分析下肢关节的结构与运动 实验七 观察分析下肢肌的位置与功能
实验教学目标
理解骨盆的组成、连结与运动; 理解骨盆的组成、连结与运动;重点 掌握髋关节、 掌握髋关节、膝关节与踝关节的结构 与运动。 与运动。 了解下肢肌的组成;掌握主要肌肉的 了解下肢肌的组成; 位置、起止点,分析理解其功能; 位置、起止点,分析理解其功能;了 解下肢各关节运动肌群的组成。 解下肢各关节运动肌群的组成。
⑹ 缝 匠 肌
◈ 功能分析
⑺阔筋膜张肌 tensor fasciae latae
分析: ◈ 分析:肌拉力线从髋关节 冠状轴前方→ 冠状轴前方→ ?从髋关节矢 状轴外侧通过→ 状轴外侧通过→ ?从髋关节 垂直轴斜向通过→ 垂直轴斜向通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