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
人体生理实验报告

人体生理实验报告为了进一步了解人体的生理指标和反应规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测量了被试者的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生理参数,并记录了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情况,以便分析实验结果。
以下是我们的实验报告:实验一:运动前后心率的变化实验目的:观察运动前后被试者的心率变化情况,了解运动对心率的影响。
实验方法:选择三名被试者,让他们在静止状态下测量心率,然后进行约30分钟的慢跑,再次测量心率。
实验结果:运动前平均心率为70次/分钟,运动后平均心率为150次/分钟。
可以看出,运动会明显增加心率,这是为了加快血液流动,向肌肉输送更多氧气和养分,以满足运动时的能量需求。
实验二:深呼吸对呼吸频率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控制呼吸深度,观察不同呼吸深度对呼吸频率的影响。
实验方法:让被试者进行正常呼吸,测量呼吸频率,然后让他们进行深呼吸,再次测量呼吸频率。
实验结果:在正常呼吸状态下,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5次;进行深呼吸后,呼吸频率下降至每分钟10次。
说明深呼吸可以减缓呼吸频率,增加肺部气体交换量,有利于氧气的吸收。
实验三:不同环境下体温的变化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环境条件下被试者的体温变化,了解环境对体温的影响。
实验方法:让被试者进入冰箱内测量体温,然后让其在温暖阳光下曝晒一段时间,再次测量体温。
实验结果:在冰箱内测量的体温为36.5摄氏度,曝晒后体温上升至37.5摄氏度。
由此可见,环境温度对体温有明显影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会影响人体的热量代谢和体温调节。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了解到人体在不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生理反应,比如运动会增加心率,深呼吸可以减缓呼吸频率,环境温度会影响体温等。
这些实验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生理规律,为健康生活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开放式”实验教学探索

实 验 内容 存在 单纯 依赖 性 , 即依赖 于 理论 教 学 , 安
排 的实 验项 目数 量 较 少 , 所 采 用 是 实 验 方 法 以及
所 用实 验仪 器 陈 旧 、 单一 、 老化 , 实 验 类 型偏 重 传 统 的演示 与 验证性 实 验 , 而综 合 性 、 设 计 性 实 验项
第1 5卷 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滁 州 学 院 学 报 J 0 U R N A L O F C H U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V0 1 . 1 5 No . 2
Ap r .2 0 1 3
运 动 人 体 科 学类 课 程 “ 开放 式 " 实 验教 学探 索
汤 盈 ,蒋瑞光 , 楼 方芳 , 王瑞芳 ,李 茹 , 李 亮 , 王德育
摘 要: 对 目前运动人体科 学类课程 实验教 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 并提 出运 动人 体科 学类课程 实验教 学改革的思路—— “ 开
பைடு நூலகம்
放式” 实验教 学。实验教 学的开放不仅是观念 意识上的 开放 , 也是教 学 内容、 教 学手段 以及成绩考核 上的开放 ; 同时, 要提
教 学方 法依 照任课 教 师而 定 , 教 学 方法 单 一 , 一些 难 度较 大 、 无 条 件 开 设 的实 验 也 没 有 通 过 其 他 方 式, 如 电教方 式或 者多 媒体 网络 方式 进 行演 示 , 致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 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 是整个教学体 系中不可缺少 的两个 环节 , 二者相 辅相成。但是 目前 , 大部分体 育院校的实验教学 仍然按照“ 实验依附理论” 这种 旧的思想 观念 、 旧 的教学模式 。这是 由于 受传统 思想 和观念 的影 响, 一些体育 院校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历来都是 重视理论 , 忽视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 , 从而降低 了 实 验课 教学水 平 l - 2 ] 。 1 . 2 实验教 学 内容 目前, 一些高等 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 的
运动人体科学教案

《运动人体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了解人体运动的生理机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以及运动训练的科学原则。
3. 具备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分析运动现象和解决运动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探究、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关注健康、积极参与运动的意识和习惯。
2.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严谨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人体运动的生理机制,包括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功能与调节。
3.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以及运动训练的科学原则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1. 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复杂的生理机制和运动训练原理的掌握。
2. 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运动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一)课堂讲授法通过系统地讲解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该学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探究法安排相关的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人体运动的生理机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实际的运动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瓶、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运动比赛视瓶或展示一些运动员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②12分钟跑的测评方法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心肺长时间工作 的能力。是衡量一般耐力水平较为理想的指标。 ☆适用对象:初中至大学年龄男女生。 ☆场地器材:田径场地(400m、300 m、200 m的 场地均可),秒表、口哨、发令旗、皮尺、距 离标志牌。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③ 50m×8往返跑的测评方法 ☆测量意义:50m×8往返跑也称为往返耐力跑, 它主要反映受试者的耐力素质。 ☆适用对象:适应于7—12岁的少年儿童。
4 思考题 编制5个耐力测评指标测试特定对象。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⑸静力性力量耐力的测评方法 ① 屈臂悬垂的测评方法: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上肢肌群和肩带 肌群的静力性力量耐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10岁以上女子及不能做引 体向上的男子。 ☆测量器材:高单杠、秒表、凳子。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② 仰卧举腿的测评方法: ☆测量意义:主要反映受试者腹部和大腿肌群 的静力性力量耐力。 ☆适用对象:适用于幼儿至小学生。 ☆场地器材:垫子、秒表,在两个支架上系一 根离地面30 cm高的橡皮筋。
实验十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耐力素质的测评
1 实验目的 ☆掌握一般耐力、速度耐力、动力性力量耐力、 静力性力量耐力各指标的测评意义;熟练掌握 一般耐力、速度耐力、动力性力量耐力、静力 性力量耐力各指标的测评方法。 2 实验器材 ☆秒表、量尺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⑴学生简单讲解各指标测评方法 在课前预习前提下,由几个学生分 别讲解下述指标的测评方法和须注意的 事项,教师和其他学生予以补充。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⑵一般耐力的测评方法 ① 800m跑(女)或1000m跑(男)的测评方法 ☆测量意义:测定一般耐力。 ☆适用对象:初中至大学年龄男女生。 ☆测量器材:400米田径场、秒表、发令枪 ☆测量方法:同田径竞赛规则,测1次。 ☆评价:以受试者完成测验的时间为测验成绩 (s)。参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摘要】根据当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单独设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改革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方法和完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的改革思考,对于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是体育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和体育保健学等多学科实验内容,是体育院校中大部分专业都要涉及的专业基础教学内容。
而实验是研究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方法,实验教学是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掌握科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一、目前运动人体课程实验存在的问题(一)教学目标定位过时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既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没有系统完整的设计。
这种重学科、重基础理论,轻实践、轻基础技能的教学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
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教学,“理论挤实验”现象时有发生。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对培养大学生创造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视不够。
加之实验课包含在理论课中,教师往往因课时紧而挤占实验课的时间,学生对许多理论缺少直观理解和操作验证,对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原理也就一知半解。
可见,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这种旧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严重阻碍实验课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内容重复在目前的实验教学项目中,传统经典的实验多,现代先进的实验少;验证性的实验多,创新性的实验少;单一学科性的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少。
教学内容分散、重叠和封闭,同时,也欠缺学生开拓性思维、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实验课的设置只考虑与相应的理论课挂钩,相近的课程彼此独立,各自强调自身体系的完整,不仅导致实验内容重复,不利于多学科知识的互相借鉴和不同实验技术的综合与融合。
(三)实验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在教学方法上,传统讲授式的多,问题引导式的少;教师灌输的方式多,师生互动、个性化的形式少;要求学生被动照搬、步步模仿的多,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新的少。
安徽省体育院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的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关 键词 : 安徽 省体 育 院校 ; 动人体 科 学 ; 运 实验课
中图分 类号 : 8 74 文 献标 识码 : G 0. A 文章编 号 :6 2 2 6 (0 8 o - 13 o 17 — 8 8 2 0 )3 0 1 一 4
第 三 届 全 国教 育工 作 会 议 提 出 要 全 面 实 施
作 者 简 介 : 莹 (9 2 ) 女 , 徽 定 远 人 。讲 师 ,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动 生理 学及 实验 教 学 。 王 17 一 , 安 硕 研 运
13 1
维普资讯
单 独设 课 , 据 教 学 安 排 , 般 在 课 程 计 划 中安 根 一
维普资讯
20年第 l 08 O卷第 3期
总第 9 O期
巢 湖 学 院 学报
J un l f Ch o uColg o r a a h l e o e
No3- 1 02 0 .. . .0 8 Vo i
G n r l e ilNo9 e ea S r . a 0
221更新 实 验课 教 学 内容 ,改 革 实 验课 教 ..
学方 法
长期 以来 ,高 等 教 育 存 在 着 专 业设 置 追 求
“ 、 ” 忽 视 “ 、 ” 存 在 着 “ 理论 轻 实 践 ” 专 深 , 宽 广 , 重 的倾 向1, 培 养 大 学 生 创 造力 和理 论 联 系实 际 3对 1
安徽省体 育 院校运 动人体 科学 实验 课的教 学现状与 发展对策研 究
.
王
莹 袁 健
( 徽师 范 大学体 育 学院 , 安 安徽 芜湖 2 1 0 ) 4 0 0
摘 要 : 运用 文 献资料 和 电话 访谈 等研 究方法 , 安徽 省体 育 院 校运 动 人体 科学 实验 课 的教 对
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组, 单独设课 , 单独考核 , 效果显著 。第一 , 改变了过去实验 依 仪器设备, 以及部分验证性实验 、 仿真 、 虚拟实验等视频发布到 精 品课程和网络课堂平 台上 , 让学生提前 预知 , 提前 自学 , 在网
Ab ta t h p n l oa oi sa d e p r n a u rc l m y tm s b e p i r e o c n t c p r s r c :T e o e a rtre n x i tlc riu a s s b e me e mu t e s tu n o d r t o sr ts o t u s
m n lecignest b ar dot wt t ce daltdnsa et ah ed cr e u, i ahr a uet i at n oe i he sn l s m—cnc u , ujc — osi s C— o si s sb t cnc u , O o e o
运动人体科学实 验是体 育专业 的重要基 础课 程 , 培养 是
学 生 动手 能 力 和 科学 思 维 的 重要 途 径 , 体 育专 业 学 生知 识 体 是
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涵盖 了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决他们在教学
式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教案、
实验教学课件 、 实验项 目( 包括实验 内容 、 目标要求、 方法 )实验 、
教学 , 即将运动人体科 学相关课 程 中的实验部分 进行整合 重 附于理论 , 重理论 轻实验 , 学生做 不做 实验, 或实验课 认真 与 二, 通过对实验的合并 、 精简 、 整合 和重组 , 避免了实验项 目的
学生 自我训练为主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
浅谈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创新”策略

浅谈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的“创新”策略摘要:实验是探寻真理、验证文字理论的必要方式。
对培养体育方面的专业人才来说,最为基础的科目便是运动人体科学实验。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高校运动人体实验教学还不够完善,教育理论方面也相对比较匮乏,再加上师资水平、实验器材等各方面因素,导致我国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进展艰难,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更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益,本文特将高校运动人体实验作为主要论证对象,并就当前的现状进行分析,就提高实验教学的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浅谈;高校;人体科学实验;创新策略运动人体实验涉及到多种学科,例如解剖学、生理学、运动学、动力学等,可以说运动人体科学这一课程知识覆盖面非常广,而且由于是新兴的学科知识,更新的速度比较快,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业增加了难度。
而且由于运动人体科学是以体育为专业的课程,体育专业学生一般都比较擅长运动的练习,而对于理论课则不太重视,学习效果也十分的不理想。
尽管我们深知人体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更明白这是体育专业的必要课程,但是很多高校仍然没有足够的重视起来。
如果想要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的体育人才,就必须扭转观念,并就该教学的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找最佳的教学策略,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和眼界,增加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经验,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一种深刻的认知,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的分析能力。
一、当前我国高校人体科学实验的不足之处(一)缺乏新意,实验内容陈旧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也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大部分实验都是前人一遍遍印证过的,实验步骤甚至都是整个复制粘贴的,学生只需照着再做一次就可以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让课堂变得毫无生气,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流水线一般敷衍了事,这便偏离了实验的初衷,毕竟实验能力要包括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不能简单地从一份报告中得出结论。
再这样毫无趣味、毫无新意的实验步骤下,学生的兴趣逐渐被消磨殆尽,影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实验目的 ☆掌握心血管功能各指标的测评意义; ☆熟练掌握心率、血压等指标和心血管机能指 数、心血管机能试验各指标的测评方法。 2 实验器材 ☆秒表、心电图机、Polar心率表、血压计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⑴学生简单讲解各指标测评方法 在课前预习前提下,由几个学生分别 讲解下述指标的测评方法和须注测评方法 ☆测量意义: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通 常指动脉血压,是由心脏收缩推动血液产生的 流动力和血液对动脉管壁的压力合成。血压高 低和心搏力量、心脏排血量、动脉血管的弹性 及阻力等因素有关。体育运动中常用血压作为 身体生理负荷及训练监督的指标。 ☆测量仪器:水银血压计或电子血压计、听诊器。
⑷心血管机能 指数的测评
⑷心血管机能指数的测评 ①台阶试验 ☆测试目的:测试学生在定量负荷后心率变化情 况,评价学生的心血管机能。 ☆场地器材:台阶或凳子、节拍器(或录音机及 磁带)、秒表、台阶试验仪。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② 贝拉克能量指数 ☆ 意义:反映心脏输出血液所消耗的能量,收缩 压代表心脏本身所做的功。在坐位测量脉搏和 血压之后,代入下式计算心能量指数E。 ☆ E=X3(X1+X2)/100 ☆ 其中:X1-坐位收缩压;X2-舒张压; X3-心率 ③克瓦斯耐力系数 ☆意义:反映心血管功能的改善情况,把心率、 收缩压、舒张压视为一个整体,求其系数 ☆耐力系数=心率×10/脉压差。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运动后血压的测评: ☆测量方法:运动时,先将袖带和血压计的连接 打开,脉压带仍捆扎在受试者右上臂,由受试 者手托打气球。增加负荷后,即刻连接袖带与 血压计(力求10s内)进行血压测量,分别在第1 、2、3、4、5分钟内测出血压,读数并记录, 以收缩压/舒张压mm汞柱记录。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4思考题 思考各项测量心血管功能方法的异同?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⑵心率(脉搏)的测评方法 ☆测量意义:心率是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随 着心脏的跳动和射血,动脉血管的压力与容积发 生有规律的变化,可使血管壁形成一张一缩的搏 动。脉搏是指血管有规律的搏动。心率测量一般 采用触摸法、听诊法、心率遥测法、心电图记录 法四种。具体测量方法已经在前一章详细介绍。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④体位平均血压指数 ☆卧位血压差=(收缩压-舒张压)/3+舒张压; ☆立体血位差=(收缩压-舒张压)/3+舒张压; ☆体位平均血压指数=(立体血压差-卧位血压差)/ 立体血压差×100; ⑤30s20次蹲起 ☆仪器:秒表、节拍器或事先录制好的录音带及 收录两用机。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⑥30s30次蹲起 ☆仪器:秒表、节拍器或事先录制好的录音带及 收录两用机。 ☆方法与要求:令受试者静坐5分钟,测量15秒 钟相对稳定脉率,换算成1分钟脉率(P1); 按1秒钟1次的节律做30次蹲起(共30秒),并 测量运动后的15秒即刻脉率,再换算成1分钟 脉率(P2);休息1分钟后再测15秒脉率并换 算成1分钟脉率(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