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美国电影产业

解析美国电影产业
解析美国电影产业

美国电影是世界电影产业的核心力量。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不仅影响到美国的文化产业,而且对全球电影产业和文化产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根据美国电影协会(MPAA,

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发布的年度美国电影产业的统计报告,我们分析了美国电影的票房、影院上座率、家庭娱乐产品、媒介消费量、观众分析等组成的数据库,可以得到对美国娱乐业,尤其是电影产业的一个整体了解。这种了解,不仅对于认识美国电影的产业绩效,而且对于认识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电影票房

虽然电影票房收入已经不是电影产业的唯一收入,甚至在总收入当中已经仅仅占有30-40%的份额,但是,电影票房仍然不仅是电影收入最重要的来源,而且也是其他一切非影院收入的前提和预示。影院是电影进入市场的通道。所以,影院票房也是电影业绩的风向标。

1·1 美国的电影票房收入一直逐年递增,10年来增长近42亿美元。

自1991年以来,尽管视听领域新科技不断发展,娱乐项目不断增多,美国的电影票房收入却在10年中增长近一倍。2004年美国电影全年的票房收入为95.39亿美元,这是美国电影票房连续三年维持在95亿左右的水平,比2000年上升了24.5%。但是却与2003年度的票房总额相差无几。

1·2 美国电影市场业绩近两年有所下落

值得关注的是,2002年是美国电影票房高速增长的高峰,这以后,美国电影票房连续2年基本停止增长。这种稳定,一方面说明电影市场格局没有变化,市场需求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可能表明,电影产业将作出调整,以扩大市场需求。

1·3暑期档表现突出,青少年成为美国电影票房的主要贡献者

不过,2004年美国电影虽然整体几乎没有增幅,但是美国年票房收入的47%却来自暑期档(5月到8月),达到49.9亿美元,比03年上同期涨了21%;而04年第四季度的票房收入只有19.8亿美元,比03年下降了24%。从2004年的首周末票房排名榜,可以看到,榜单前10位的影片中,有8部影片均在暑期档;前20位中则占有一半。而档期在第四季度的,前十位中只有1部影片。(见表1)这说明,美国电影产业的暑期大片策略比较成功,但是圣诞档期缺乏强力影片。美国影片主打暑期青少年观众市场的方式,正在以牺牲第四季度票房为代价。这与中国目前贺岁档期票房高于暑期档期正好相反。也表明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习惯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贺岁片的连年成功培养起来的。反过来也说明,中国电影观众暑期的观影习惯还有培养的潜力。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4年最卖座的影片,大多数是科幻、动作、魔幻类的题材,这类影片对暑期档的年轻观众有很强的吸引力;而第四季度,尤其圣诞档期前后的影院观众多是成人、家庭观众,他们喜爱的伦理、历史类题材却佳作不多,造成第四季度的相对萧条。

1·4 电影观众人次减少,票价有所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从1984到2002年美国电影的观众人次一直在稳步上升,从11亿9910万增加到了16亿3930万,全国人口平均观影次数也从每年4·8次增加到5·7次。但是,从2002年的高峰,此后已经连续两年下滑,观众人次已经降到15亿3610万,观众的平均观影次数也降为5·2次/年。2004年美国电影票房的稳定,是在观众人次减少、票价提高的基础上得到的。这似乎表明,美国电影也走入了一个发展瓶颈,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1·5 倒二八市场规律

这似乎是一个共同规律,电影产业呈现典型的倒二八模式,真正能带来巨额收入的是那些在票房收入榜上排行靠前的“大片”,中小型影片对整体票房的影响不大。2004年,美国电影票房收入超过5000万的影片共19部,总票房为18亿2070万,占总票房的19%,其中票房收入过亿的影片3部,占总票房的9%。而其他发行的464部影片的平均票房仅

为1660万。由少量影片支撑票房仍然是电影市场的规律。在中国电影市场上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几乎是10来部电影支撑了大半个电影市场。这说明电影可供消费的潜力相当匮乏。

1·5美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继续扩大,海外票房收入远远超过北美地区

美国电影在全球市场上的票房都在全面高速增长。美国电影越来越成为一种所谓的“世界电影”。在全球市场上,美国电影2004年度的票房总额达到25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近20%,这其中,美国以外的国际市场的增长速度达到了47%,拉美地区增长14%,亚太地区增长44%,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EMEA)增长53%(见表2)。全球电影的观众人数也有了11%的增长,达到96亿人次。这说明,在美国国内电影市场相对稳定并且有下滑趋势的同时,海外市场给予了美国电影重要的支持。事实上,现在美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票房收入已经到达156亿700万,远远超过95亿3000万的国内票房收

入。这

些影片在美国国内票房的收入也都同样名列前茅,这说明美国电影的全球营销策略起到了与美国国内同步的效果。

二、电影制作与发行

2·1电影产量和发行量达到5年来的最高值

2004年美国全年生产电影611部,分级871部[2],最终发行483部。受9.11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美国电影在2002年出现过一个小幅度滑坡,全年仅生产影片543部,发行467部。2004年延续低谷过后稳步复苏的趋势,电影产量与发行量都恢复到2001年的水平,达到5年来的最高值。(见表3)

美国近五年来电影制作数量平均为608.6部,发行数量为467.8部。整个市场的产品供给规模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

2·2 美国每年有20%左右的影片没有在国内发行

在2004年度发行的483部影片中,MPAA的成员公司发行206部,占42.7%,这一比重与10年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见表4)同时,MPAA成员发行新片的平均票房收入往往比总体新片平均票房收入高出58%。(见表5)显然,八大发行公司的市场影响力相当明显。市场处在一种垄断竞争的局面。总体来说,制作量都明显超过发行量。每年都有接近20%左右的影片实际上得不到影院发行的机会。

2·3美国电影平均制作和营销成本下降

由于近两年美国国内电影市场的相对稳定,扩大空间缩小,美国电影的平均制作和营销成本开始降低。美国八大公司的电影的平均制作成本1984年为1440万美金,但2004年达到了6360万,增长了4.4倍,而电影营销费用则从1984年的665万美金增加到了3435万美金,增长达到5·2倍。这种高速增长的趋势从2003年开始终结,随着电影市场空间的缩小,2004年美国电影的平均制作和营销成本下降了12%,特别是独立制作的成本下降了39·8(见表6-、7)。这也说明,美国电影从前一阶段的高速增长时期进入了一个稳定调整时期。

三、影片分级与市场反映

3·1限制级别高的影片生产量减小

从1968年美国实行电影分级制以来,美国制作的影片中,R级(限制级)数量最多,占58%,PG级(普通辅导级)占21%,PG-13(13岁以下普通辅导级)占12%,G

级(普通级)占7%,而NC-17/X级(17岁以下禁止观看级)的影片只占总量的2%。这说明,真正极度暴力和色情的影片在美国生产的数量并不多,由于受到市场管制的制约,这类影片的市场空间比较小。但是,在分级制度早期,R(限制级)影片曾经是美国电影的主力,数量多,票房也比较高。

3·2低限制级别的影片成为票房主力

近年来,随着电影观众年龄的低龄化,也随着限制级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降低,美国电影的票房表现逐渐转向依赖低限制、宽受众范围的影片。在2004年全美最卖座的前20部影片中,PG-13级影片占到了11部,PG级5部,G级1部,,R级只有3部。普通级(从PG级到PG-13级)的影片达到17部之多,占到80%以上,而17岁以下禁止观看级别(NC-17)的影片一部都没有。(见表9)在票房前20的影片中,PG级影片的票房份额达到25%,20年来首次超过R级影片(15%),成绩是23亿美元对21亿美元。而PG-13级影片更是占据了55%的最大市场份额,票房收入为44亿美元。

3·3 PG和PG-13级影片已经成为商业影片主流近年对美国娱乐界道德水平的下降和校园暴力的关注,使人们对电影的色情和暴力内容的负面影响表示担忧。R级影片数量和票房的下降是美国电影行业自律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监督的结果,也是市场调节的结果。为了争取更大范围的影院上映和更广泛的受众,PG和PG-13级影片的制作将是美国主流商业影片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对于中国电影迟迟难以推出的电影分级(分类)也有启示意义。分级只要有良好的市场管制,并可能将电影引向不道德的深渊。事实上,即便在香港这样市场管制相对比较宽松的地区,成人电影的市场和影响也是有限的。更何况,我们的分级根本不会给所谓的“成人电影”留下空间。

四、影院与观众

美国电影院的发展近年来有两个趋势越来越明显:首先,80年代随着美国人居住的郊区化和生活的汽车化而兴起的汽车影院逐渐萧条,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其次,与大型商业区、Shopping Mall相联系的多厅现代影院大量出现,逐渐替代传统的单厅影院。

4·1中型影院和大型影院成为主流

5年来美国的影院数量在持续下降,影院总数减少了1400个。但是,2004年,美国的银幕数量为36,594块,似乎比5年前略有下降,但下降主要是由于汽车影院的数量比5年前下降了16.2%。而每个影院拥有的平均银幕量数量则在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每个影院的5.3块上升到6.4块。(见表10、11)现在美国主流的影院类型是中型影院和大型影院[3],占到总影院数量的64%;单厅影院的比重仅为27%。(见表13)电影院的超市化,电影院与人们的商业购物和休闲活动互动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4·2影院观众连续2年下降

美国电影观众人次从1984年以来的20年间,从11亿9910万增加到15亿3610

万,增长了28·6%。但是,从2003年以来,美国电影观众人次已经连续2年下降。电影观众规模的扩大面临困境。

4·3经常进电影院的固定观众创造了81%的影院上座率

分析目前美国电影的观众,根据他们的观影频率一般可以将电影观众分为4类:每月至少进一次影院的忠实观众(Frequent);6个月内至少进一次影院的流动观众(Occasional);超过6个月才进一次影院的零散观众(Infrequent)和从来不进影院的观众(Never)。在2004年,美国电影的固定观众37%,流动观众46%,零散观众17%;而81%的影院上座率都是由固定观众创造的,这说明,美国电影的主要消费者是相对比较固定的热爱电影的人,而将看电影当作一种经常性的生活休闲方式的观众构成了美国电影的主要支柱。

4·4 年轻人是电影观众的主体

在电影观众中,主力是18-24岁的年轻人,这个年龄段的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22%,但是观影人次却占总数的38%;并且这组观众中固定观众的比重占到一半以上。(见表13、14)

这充分说明,电影的观众主体是年轻人。这也注定了美国大制作影片的假设核心观众主要是18-24岁这7-8岁之间的年龄段的青年人。正是因为观众的低龄化导致了美国电影的题材、风格、类型和口味更倾向于青少年。反过来,也正是处在假期中的青少年进入电影院促进了美国电影暑期票房的提高。

4·5 老年观众数量在持续上升

在以青少年电影观众为主体的同时,美国老龄电影观众的数量也在持续上升。2004年50岁以上观众达到观众总数的25.3%,几乎与12-24岁的观众数量相当。(见表15)这说明在美国,电影也是老年人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由于交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老年电影观众的数量肯定难以明显增加。

4·6婚姻、家庭、性别对观影行为的影响有限

在电影观众中,男女性别和婚姻状况似乎对观影行为没有特别明显的影响:无论是男性观众还是女性观众,无论是单身观众还是有家庭的观众,固定观众和流动观众的比重5年来一直保持在60%左右的水平。(见表16、17)但是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当孩子年龄低于12岁时,家庭固定观众的比例要远少于孩子年龄在12-17岁之间的家庭。(见表18)这大概是因为父母亲为了照顾幼儿不得不放弃观影时间,或选择其他家庭娱乐方式。

4·7中国电影引进不应该盲目参照美国电影票房

通过对美国电影观众的分析,反过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市场表现。我国每年进口的20部分账大片中,美国电影占绝对的优势。2004年,中国电影公司引进的美国大片如《亚瑟王》、《后天》、《指环王3》等,都是全球票房的扛鼎之作,但是这些年,中国引进美国电影,常常没有得到理想的票房结果。最典型的例子是全球票房超过2

亿美元的《亚瑟王》,在上海上映一周的票房仅有150万元。这很可能与中国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大于美国电影观众有密切关系。中国主流的电影观众,是年龄在25-45岁之间,有固定收入和较高文化层次的成人观众,与创造美国票房的美国青少年在审美倾向、喜好题材、消费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所以,一部影片在美国的成功并不能保证在中国市场的票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在引进美国电影时,更要考虑中国观众的口味会更倾向于成熟和成年。当然,近年来,中国电影观众也出现了低龄化的苗头。如果18-28岁的青年人成为电影观众的主体,中国电影的整体票房应该有大幅度提高。而针对青少年进行电影促销也就应该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五、电影衍生市场

5·1影院是大电影产业的发动机

从1980年代以来,美国电影业早就形成了一种“大电影产业”的概念。电影的市场是一种可扩展市场,能通过不同的发行“窗口”(windows)在衍生市场获得高额回报。这些市场按顺序一般包括“影院—电视计次点播——付费电视—音像租售——开路电视——衍生产品”等多级市场,此外还包括在海外发行的每一个国家和区域同样的多级市场。而在这些市场中,影院,特别是本国影院是电影的第一市场,虽然它的收入未必是最多的,一般来说,可能只占总收入的30%左右,但影院的重要性就像是发动机,它决定了每部影片在以后的其他市场能够走到多远,能够有什么样的表现。高额的影院票房是影片在其他环节成功发行的可靠保证。

5·2影院表现决定后影院市场

2004年美国录像带和DVD销量最高的前10部影片中有5部都是当年票房的前十名,其它5部除了一部电视电影(DTV,Direct to Video)以外,也都是在往年取得过不俗票房成绩的影片。(见表19)

5·3美国家庭正在进行DVD淘汰录像机的硬件升级

2004年,美国家庭每10户拥有录像机9.02个,这是该数字连续下降的第三年。同时,每10户家庭拥有6部DVD机,比起2000年,增长超过5倍。2004年美国录像带的租售数量为1.49亿,比2000年下降77.6%;DVD的租售量为14.62亿,比2000年翻了7倍还多。可见,DVD正在取代录像机,成为美国的主流家庭娱乐项目。

5·4家庭观看电影影像产品的趋势在上升

2004年美国观众人均观看录像带/DVD的时间为78小时,比2000年增长52.9%;人均花费172.04美元,比2000年增长72%。这一领域的利润增长背后,是美国严格的版权保护下健康的音像市场,反观我国,是盗版的猖獗和行业混乱导致的效率低下、利润摊薄。盗版,始终是我国的音像市场的一块心病。

5·5通过数字电视的电影消费逐渐增加

美国基本有线电视的订户,1995年已达到65.7%,10年来没有太大变化。2004年,美国付费有线订户为3500万,20年来首次出现下降,比2003年下降12.2%;但与此同时,基于新技术的数字有线电视的订户数量持续上升,达到2700万,比2003年增加14.5%;另外一种先进的付费点播服务VOD(Video on Demand)的订户6年间从0

增加到将近1700万,消费额达到3.37亿美元。可见美国的电视市场依托于新技术的发展,在服务模式与盈利模式上都在变化,传统的有线电视订购已经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数字电视带来的高清晰视觉效果和互动点播对观众方便需要的满足,电影仍将是

电视内容的重要方面。

中国将2004年定为数字电视的“元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付费电视服务,但目前为止收效甚微。制约我国数字电视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电视内容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吸引不了观众的注意力,自然也就引不起付费的欲望。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必须借助电影的内容资源,理顺电影发行的“窗口”程序,扩大单个影片的人均消费额,从而提高大电影产业的利润水平。

从总体来看,目前美国电影的产业规模正处在一个稳定调整时期,甚至略显下滑趋势。过于依赖青少年观众,过于依赖暑期大片,影响了美国电影的观众人次。而与此同时,美国电影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开发,海外市场的增加幅度很大,同时,影院外市场也在逐渐扩大。大电影产业和大电影市场密切联系。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如何在继续扩大国内电影市场的同时,扩大国际市场,如何在适应目前电影观众的现状的同时扩展青少年电影观众的数量,如何通过改造电影院的地理条件、观影条件和服务条件来提供更优质、方便、便宜的服务,如何创造电影的多级市场,实现产品利益的最大化,都可以从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丰富的启示。

(尹鸿,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王熠婷,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1]美国电影协会(MPAA),1922年成立。其主要成员,包括美国最大的七家影视制作商和发行商:博伟发行公司(Buena Vista Pictures Distribution,隶属于迪斯尼集团);索尼娱乐(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Inc);米高梅

(Metro-Goldwyn-Mayer Studios Inc.);派拉蒙影业

(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二十世纪福克斯

(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oration);环球城市制片公司

(Universal City Studios LLLP)和华纳兄弟娱乐公司

(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Inc)。本文是根据2005年3月15日,MPAA发布的年度美国娱乐产业的统计报告写成的。该报告包括电影票房、影院上座率、家庭娱乐产品、媒介消费量、观众分析等组成的数据库。

[2] 当年分级影片的数量往往多于当年制作影片,因为电影通常是在制作完成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被定级或重新定级。

[3]美国影院类型按银幕数量,可分为单厅影院(Single Screen),有2-7块银幕的中型影院(Miniplex),有8-15块银幕的大型影院(Multiplex),以及超过16块银幕的超大型影院(Megaplex)。

美国电影60-70年代赏析

美国电影60-70 年代赏析 一·前言:电影,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商品。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样十年的区分也不是说一定在十年内,关键是关联的东西。文化的东西是很难界定清楚的,只是大概。美国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电影史离现在不太近又不遥远,,所以对其作用与意义的认识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然而也因为这个原因讨论它又显得极为重要。同时了解这一段历史,对于中国电影的崛起也许能指出一条出路。个人认为,任何事物是有联系的。任何艺术的发展必须是与时代紧紧相连的。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以文艺复兴为参考,并从历史文化,社会现状等角度试图了解这一时期的电影特色。之后笔者同时也认为,这一时期的电影是处于一种承上启下或者说是一种近似于文艺复兴的前期的状态。很多电影人开始探索好莱坞辉煌以后的出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二·背景: 表现:笔者认为三十到四十年代,美国电影始终处于黄金时代,“美国电影中类型影片,在30 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 年代初期有声电影的出现,对白、歌曲和音乐的使用,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 而四十到五十年代,美国电影开始下滑呈现颓势。“美国电影自40 年代末至50 年代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和挑战。首先,1948 年5 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对拖延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裁决,判定大公司垄断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放弃发行和经营电影院的业务。这就切断了大公司的主要财源,迫使公司大幅度减少影片生产。其次,美国电视发展迅速,到1953 年,电影观众人数与1946 年相比减少了一半。为争夺观众,早在20 年前发明出来的宽银幕电影此时开始成为与电视竞争的手段。最甚者是自1947 年起,“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开始针对好莱坞进步人士进行政治迫害。1948 年,华盛顿特区联邦法院判处好莱坞十人案,1951 年又继续加深和扩大对电影界人士的迫害。许多人被指控为共产党,800 余人被列入黑名单。这场迫害极大地损伤了美国电影的创作元气。但受迫害的电影界人士克服重重困难,摄制出描写锌矿工人罢工的影片《社会中坚》(1954,H.比伯曼导演),至今仍受到电影研究人员的重视。主要发生在40 年代中期至50 年代初期的美国“黑色电影”,如B.怀尔德的《加倍赔款》(1944)和《日落大道》(1950),T.加奈特的《邮差总是按两次铃》(1946)和N.雷伊的《以夜维生》(1949),亦是在这种政治气候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并随着50 年代末政治迫害的消退而逐渐消逝。”而七十年代后的美国电影又开始多元化的发展,各种流派,包括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形式主义Formalism,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film,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真实电影与后现代电影相继完善并日渐成熟。可见,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美国电影其重要意义。原因:历史方面:美国历史自1960 以后,许多方面仍是战后发展的延续. 经济方面, 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气, 则仍不断膨胀;从城市移居到郊区的人口, 继续增加, 1970 年, 居郊人口超过了居城人口. 社会方面:1960 年初期, 黑人问题成为美国内部最主要的问题.。1960 年代中期, 许多美国人开始不满政府的对外政策。由于工业的发展, 人口的集中, 60 年代后期, 生态环境的污染广受注意. 70 年代初期, 由于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 是大恐慌以来, 最严重的一次. 文化方面:社会摇滚的盛行,嬉皮士的出现,美国出现了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有更强的危机意识,有更强烈的怀疑精神。所以那一时期的电影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三·六十年代电影概况美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结束之后,各大公司从印年代中期开始解体或转产,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废除。随之出现了微型影院、艺术影院、汽车影院。独立制片及实验电影有了发展。在“好莱坞之后”的年代里,一些经典题材和类型电影发生了变化。N,雷伊、V,米纳里和D,西尔克使美国情节电影前进了一步,出现了西尔克的《写在风中》(G.R. 希尔的《虎豹小霸王》(1969)和S.佩金珀的《野性的一群》(1969)等与过去不同的西部片。歌舞片中的佳作当推顾柯的《窈窕淑女》(1964)、R.怀斯的《西区故事》(1961)和《音乐之声》(1965)以及惠勒的《滑稽女郎》(1968)。这一时期是美国青年思想最动荡的年代,相应出现的表现青年疑虑、反抗的所谓“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

西方电影史分析

【法国】 一、卢米埃尔与梅里爱的两个方向、特点及区别 卢米埃尔——纪实主义电影传统 梅里爱——戏剧化电影传统 1、卢米埃尔:电影是“再现生活”; 梅里爱:电影能“改变生活” 2、卢米埃尔:表现现实生活完全是写实的、记录性的。 梅里爱:电影的戏剧美学追求是充满幻想、虚构、是浪漫主义的。 3、卢米埃尔:倾向自然、模拟现实,是再现主义的; 梅里爱:倾向技术、改变现实,是表现主义的。 二、芳森学派 概念:20世纪之初,法国方森城的查尔百代建立百代电影公司,电影艺术家齐卡选拔出一批有才华的艺术家,他们贯彻“通俗化”的制片方针,形成了“方森学派”。 美学主张: 描写普通人的生活,探求新手法,重视外景,接触社会问题等。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特别重视一般群众,以他们为制片的主要对象。 三、艺术电影运动 概念:法国电影诞生后十余年发展很快,电影院取代集市木棚,高雅人士代替一般群众。这时一个自称为“艺术电影”的制片公司决定拍摄符合这一形势变化的电影。 美学主张: 要把更为严肃的艺术性带到电影当中来,要把那些伟大的文学家、音乐家、戏剧舞台艺术家介绍给电影观众。这是一种电影的创作倾向。 四、法国印象派(20世纪20年代初—1924年德吕克逝世) 1、美学主张: 继承了齐卡等人确立的“通俗化”传统,接受了英国和瑞典电影的写实风格的影响,强调电影要真实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反对豪华虚夸,提倡朴素真切的风格。他们重视一般市民的爱好和要求,把他们看作自己创作的主要对象。为了表达初始印象以及渗入期间的主观因素,在艺术形式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探索,但不像先锋派那样热衷于形式主义实验。 2、代表: 德吕克(“上镜头”理论、“面具”论)——《沉默》、《西班牙的节日》、《狂热》、《流浪女》 莱皮埃——《黄金国》 冈斯——《车轮》、《拿破仑》 杜拉克夫人——《无情的美人》《太阳死亡》 先锋派电影运动:1925年—20世纪30年代初 五、“纯电影”的美学实验 1、特点(概念): 通过一系列快速组接的独立画面,表现富有节奏的物体与机械的运动,以组成一种视觉的舞蹈和看得见的音乐。 2、作品:

对电影产业的SCP分析

对电影产业的SCP分析 会展二班 许奥杰 2009221148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已逐步走上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发展道路,电影产业收益逐年大幅提高。然而与美国等电影产业已趋向成熟的西方国家相比较, 规模偏小和资金短缺已成为抑制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怎样通过扩大融资渠道来实现中国电影的规模经济效应, 成为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将从SCP分析框架下, 结合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和困境,研究以融资拓展、集团化经营等产业行为作为提高中国电影产业绩效对策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中国电影产业;SCP分析 一、引言: 中国电影产业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 已形成一个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市场, 产业化发展方向明确。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如何, 如何推进产业化发展进程, 成为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相较美国等西方电影大国, 中国电影产业在规模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 由于中国电影企业自身规模较小的原因, 在市场集中度、进入和退出壁垒、差异化方面的弱势导致规模经济性不能得到有效体现。在SCP 分析范式中,市场结构因素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有着重要影响, 而合理的市场行为选择也将改善市场绩效。正是基于这一传导机制, 拓展电影企业投融资方式,有效扩大规模, 提高经济收益, 对中国电影产业化之路意义重大。 二、我国电影产业的SCP分析 SCP理论是哈佛大学学者创立的产业组织分析的理论。作为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手段,按结构,行为,绩效对产业进行分析,构架了系统化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该理论对于研究产业内部市场结构,主体市场行为及整个产业的市场绩效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是产业经济学中分析产业组织的正统理论。 (一)市场结构: 1. 1 市场规模

电影发展历程(珍藏版)

电影发展历程(2007-07-31 16:20:42) 标签:艺术学基础知识电影 *电影发展历程 一,电影发明阶段 1832年12月,比利时人普拉多利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制成"诡盘",由此产生现代电影原理.1888年英国W.弗赖斯.格林制成他的第一架电影摄影机.1889年,柯达公司制成第一卷软片.爱迪生有用这种胶卷制成第一部打孔影片.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L.卢米埃尔在巴黎用他发明设计的"活动电影机"首次放映了《拆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和《工厂的大门》等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终结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 二,电影普及阶段 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同年,法国百代影片公司派摄影师费利克斯?米斯格到中国拍摄素材,编成《中华帝国的一次旅行》,《中国海军生活》等短片.1906年,第一部故事影片《凯利邦的故事》在澳大利亚公映. 1909年1月,爱迪生等人组织电影专利公司,实行发放上映许可证制度.与此同时,美国第一个电影检查机构在纽约成立,35毫米电影胶片,被国际公认为标准规格. 1910年3月,国际电影公司通过媒体宣传,使演员F.劳伦斯成为第一

个明星,美国的明星制度从此确立. 1913年,美国好莱坞正式有了法定的地名,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摄制电影的基地. 美国人T.卡尔马斯和D.康斯托克用他们发明的彩色工艺(二色追加法)拍摄了第一部美国彩色故事片《海峡两岸》.1937年,迪斯尼公司出品了第一部大型彩色动画片《白雪公主》. 三,电影研究与评奖 1911年,法籍意大利人R.卡努多发表《第七艺术宣言》,确认电影为一门艺术. 1916年,美国电影工程师学会成立. 1927年5月11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告成立,D.范朋克为第一任主席. 1929年5月16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举行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授奖仪式. 四,电影音响的发展 1926年8月6日,纽约曼哈顿歌剧院首次上映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拍摄配有音响效果的音乐片《唐璜》,标志着有声电影正式诞生.次年,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在纽约百老汇的华纳大戏院公映第一部对白配唱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1928年7月6日,纽约首映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全部有声对白故事片《纽约之光》. 1953年,配合宽银幕电影的立体声音响系统开始在电影院投入使用. 1975年,杜比立体声系统问世,在世界各国的电影院音响系统逐渐占

分析美国电影的品牌营销策略

分析美国电影的品牌营销策略 相信大家都爱关注好莱坞大电影。好莱坞电影产业的成功与其说是电影产品的辉煌,不如说是电影营销的辉煌。其高度专业化的营销策略,不仅在全球电影市场进行了最广泛的拓展,也对好莱坞电影品牌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长沙思尚营销专家总结其营销策略,把握其运营特色,对世界各国的电影营销无疑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对我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品牌营销思路 营销策划始于消费者,而不是制作者自身,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消费者的满意,并成为吸引他们继续消费的动因。 这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观在美国已被普遍接受,好莱坞深谙其道,将观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以消费者为中心作为电影品牌的指导思想早已是他们公认的营销法宝。思尚营销专家认为:为了建立品牌并进行相应的营销,电影公司第一步就是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制定策略,剖析观众心理,第二步才是投其所好制作符合观众需求的影片。 以整合营销为中心的体系 将整合营销最早成功运用的就是电影营销。 美国整个电影工业的年收人超过1000亿美元,是仅次于航空、汽车和计算机的第四大产业。这正是因为美国电影业采用了崭新的营销理念,通过整合营销做大了市场。像迪斯尼、索尼、派拉蒙等大公司能取得成功,也正取决于他们在电影制作、广告策略、市场调研、宣传炒作、公关活动、促销手段等方面进行统一有序的经营运作,形成一种营销传播的整合力量,取得巨大营销效果。 当全世界对《哈利?波特》一无所知时,除了原著版权和作者罗琳不是其“资产”外,时代华纳已经拥有几乎所有和《哈利?波特》有关的东西七部电影的版权以及所有特许权和制造附属商品的权利。通过对《哈利?波特》一系列营销手段的整合,不仅打造了一个统一坚实的品牌形象,也取得了最佳的市场效益。 好莱坞的整合营销策略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充分品牌力量进行营销 品牌后面的票房价值及其相关商品开发价值,是好莱坞的真正财源。具票房号召力的大牌导演、大明星及拍摄业已成功的影片续集本身就意味着电影成功了一半。整合品牌力量进行宣传与营销已成为好莱坞的通用模式之一。

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

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 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系的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是非常必要的。电影鉴赏能够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到更多、更有价值、更实用的英美文化和风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我们所说的电影文化不是指这一传播手段的使用模式或由此产生的生产关系,而是指由这一介质所承载传达的文化内容。无论传播以何种形式出现或借助何种媒介,其核心都是意义的构成。传播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面,文化借助传播形成,同时又为传播提供意义框架:文化赋予事件、事务及人物以意义,是我们“适应环境、解读生活的主要手段”。 电影是一种以视觉符号为主的、直观的传播形式。观众可以通过电影了解异国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伊雷特·罗戈夫在《视觉文化研究》一文中把电影看作文化意义建构的竞技场,将意义构建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受众。了解了一部电影就了解了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生活及那个时期的文化,因此电影鉴赏是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诸多电影分类当中我们选取了恐怖影片、社会伦理片和爱情片作为代表来浅析英美文化。 一、从恐怖电影中看人自身以及人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对现代人来说,看恐怖电影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实,恐怖影片并不那么肤浅特别是经典的恐怖影片,我们还能从它们那种特别的符码演绎中领悟到许多深层的文化。恐怖影片提供的其实是对于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之间关系的理性反思。 如恐怖影片让我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信任感以及相互之间沟通的重要性。在《惊声尖叫》中,一件件凶杀案不断发生,可是女主人公绝对没有想到原来变态的杀手竟是自己的男朋友。影片从一个侧面表达了现代人安全感的缺乏,对于现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进行了审视。《第六感》不仅是一部悬念手法运用非常到位的心理惊悚片,而且整部片子也在探讨沟通的重要性。片中

西方电影赏析

西方电影赏析 一、简述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特点及代表作 新德国电影"运动原叫做"青年德国电影"运动。此运动发起于1962年春的奥勃毫森电影节,26位"德国青年电影工作者联名发表了《奥勃毫森宣言》,宣称"旧电影已经灭亡。"。他们提出了一个原则"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他们还宣告:"我们现在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新影片需要自由。我们必须创造一种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电影"。这番宣言揭开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序幕。 50年代的西德电影一直处于经济繁荣艺术停滞的境况,由于影片艺术质量的低劣,1961年竟然无法从当年摄制的影片中评选出一部值得授于"最佳影片"的影片。面对这种严峻局面,1962年西德的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在上述电影节中发表《豪勃豪森宣言》,向旧电影开战,力求西德电影在内容和形式上尽快突破创新,振兴民族电影。 在政府的资助下,1965年至1968年,新德国电影运动掀起了第一个创作高潮。代表作有克鲁格的《和昨天告别》,夏摩尼的《禁猎狐狸》,以及施隆多夫的《特莱斯》。70年代初,联邦德国议会修改了"电影资助法",由于资金短缺,新德国电影陷入危机。但是有一些导演在危机中苦斗,掀起新的高潮,其中尤以法斯宾德、赫尔措格和文德斯及施隆多夫四位导演最受西方电影界的注意,成为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人物。1975年至1979年,赫尔措格拍摄了《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法斯宾德拍摄了《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以及施隆多夫拍摄的《铁皮鼓》分别在戛纳和美国奥斯卡等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新德国电影运动在1975年和1979年西次出现高潮,而从1979年开始的高潮一直延续至今,历久不衰,成为西方电影界最受注意的艺术运动。 二、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1939~1942年期间,德·西卡、L.维斯康蒂、德·桑蒂斯及电影理论家G.阿里斯泰戈等人在电影杂志《白与黑》和《电影》上经常发表有关电影理论和美学方面的文章,他们的论述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原则奠定了理论基础。1945年,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问世,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工作者把视线集中到普通老百姓的辛酸生活。他们的优秀作品有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擦鞋童》(1946)、《温别尔托D.》(1952)和《屋顶》(1956);德桑蒂斯的《罗马11时》(1952)、《艰辛的米》(1949);捷尔米的《希望之路》(1950)、《在法律的名义下》 (1949)、《堕落的青年》(1947);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1948)等。 40年代末50年代初,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鼎盛时期,它们鞭挞社会的不公正现象,主张劳动群众的社会团结。如影

国内外三维动画电影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国内外三维动画电影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摘要三维动画已成为全球性大型产业,它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与影响力日趋增强,三维动画在我国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关注。但是,它在我国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缺乏专业人才,人才培养不够系统,剧本没有创新,缺少本土品牌等。三维动画制作的人员一定要有坚定信念,努力学习;从事三维动画的培训机构为动画产业提供优质的人才;三维动画制作企业也要以创造本土品牌为己任;政府要为本土动画产业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关键词三维动画产业;创新;本土品牌1904年,随着第一部动画影片在法国问世,动画这一新兴艺术形式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步发展成为集艺术与商业为一体的全球性大型产业。如今,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动画已作为一种现代产业,由影视片出品,延伸到书刊画册、DVD音像制品等,进而发展到以角色为依托的文具、玩具、服装、工艺等周边产品,甚至扩大到相关游乐园等,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并过渡到商业化阶段。动画已经成为使用率最高、最大众、最普及和最通俗的艺术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的动画可以通过计算机生成,从制作方式到观念,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计算机动画不仅摆脱了繁重的手工制作,并以其简便、高效、更具表现力的特点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三维动画更是动画业的骄傲。它主要依靠电脑图像技术,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建造模型,设置色彩与材质,模拟真实灯光,并使这些物体在三维空间中动起来,通过虚拟摄像机设定拍摄整个运动过程,渲染和生成视觉真实的三维画面。与二维动画相比大大减少了重复劳动。画面效果不仅真实、生动,更能展现现实所无法模拟的魔幻场面,深受观众的喜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巨大的,像赫赫有名的PIXAR(皮克斯)、迪斯尼、梦工厂等大型影视动画公司所制作的三维动画影片不断创下票房之最,所创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是空前的。因此,三维动画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备受关注。近几年,打开电视机,常会看到一些本土三维动画片在播放,这在十年前是根本没有的现象,甚至在五年前也是极少有的。在三维动画电影方面,也仅有前年深圳环球数码公司推出的《魔比斯环》上映,是我国第一部三维动画影片。从这些情况来看,三维动画在我国实属新兴产业,本着对此行业的浓厚兴趣和密切关注,在此浅谈中国三维动画产业的现状。一、国际三维动画产业迅猛发展,并进入全盛期三维数字技术不是诞生在中国,有必要提到三维动画产业的国际环境。1995年,由美国迪士尼公司与皮克斯公司合作的三维动画故事片《TOY STORY》(玩具总动员)在全球上映,影片获得巨大成功,该片导演获当年奥斯卡特殊成就奖。此片是第一部在全球上映的三维动画电影,故事情节固然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但是逸真的虚拟画面更让观众瞠目。从此,三维技术在影视产业中强势登陆,进入全世界观众的眼球。而后的十年里,皮克斯、迪斯尼、梦工厂、福克斯、华纳兄弟等大型影视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三维动画影片的票房奇迹。其中不得不提的有《昆虫总动员》、《怪物史莱克》系列、《怪物公司》、《海底总动员》、《鲨鱼黑帮》、《冰河世纪》系列、《极地特快》、《超人特工队》、《料理鼠王》等等,一步步将三维动画产业推向高峰,时至今日,国际三维动画产业已步入全盛时期。二、中国三维技术在地产业中萌芽在国际三维动画发展初期,中国的三维动画产业还是空白,改革开放虽已多年,但由于三维动画产业在全世界也很年轻,制作技术含量极高,大部分依赖电脑制作,而当时中国的IT业也处于起步阶段,电脑人口很少,所以国外三维技术的传入还需时间。一些很富有探索精神的年轻人,在当时基本没有相关培训机构的情况下,收集仅有的外文书面资料进行自学。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形体动画演示,大部分作品也只是静态,还没有动起来。他们算得上是中国三维动画的拓荒者。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地产业红火起来,地产商对建筑效果图的需求量加大,于是,三维技术首先在地产业得以应用,三维技术人员在地产业中生存壮大起来。学术院校随即增设相关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成为报考热门。由于人才缺口很大,校外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但至此,三维技术仍仅限于地产业内。三、中国三维动画发展伊始问题重重在从业人数增加与国外动画产业的影响下,一些从业人员逐渐转向动画领域。中国有世界加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中企顾问网 本文导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电影市场的拓展,好莱坞再次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一批电影大师从战场回归,拍摄了一批高质量而且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但正当好莱坞生机勃勃、蒸蒸日上之际,一场政治风暴改变了美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方向。 美国是电影王国,电影娱乐业是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美国电影以其独特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展示了美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现在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全球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一、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总览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中企顾问网整理 二、无声电影开启电影文化之门 1893 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1896 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由于技术的限制,最开始美国电影都是无声电影,因而这一时期也常称作“默片时代”。 20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人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上流社会认为电影表现粗俗,对其不屑一顾,电影院变成下层人士的聚集地。这种情况直到20 世纪20 年代才有所改观。 1905 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 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 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 万人次。当时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产量每月400 部,主要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 由于电影收益高,所以引发了激烈的竞争。1897 年,爱迪生为争夺专利进行诉讼,到1908 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公司拥有16 项专利权。到1910 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独立制片商为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相继到远离纽约和芝加哥的洛杉矶郊外小镇好莱坞去拍片,那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又临近墨西哥边境,一旦专利公司提出诉讼便可逃离。格里菲斯1907 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导演

中国电影文化赏析

世界上不同国家都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承传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建构能够被国民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确立一种大众共同信守的文化秩序。尽管不同国家所认同的文化内容并不一致,相互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有所不同,但是,各国始终都把电影、电视放在文化传播的中心位置。目前,中国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效应的大众媒介,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今天所要特别强调的是:电影的这种文化传播功能不应当仅仅体现在某种类型、某种题材的影片创作之中,而应当体现在整个国家电影产业的总体格局和影片的制作理念之中。 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过去,我们认为电影在艺术层面上具有审美、启悟功能,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教育、励志功能,在商业层面上具有消遣、娱乐功能。基于对电影这些不同的功能的确认,我们制定了关于电影艺术创作的一系列基本策略和政策,并且把电影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叙事形态,即所谓艺术电影、主旋律电影和商业电影。相应地在这三个层面基础上建立了对电影艺术创作的评价体系和我们对电影产业的基本诉求。而在具体的影片创作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默认了好像艺术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可以放弃教育与娱乐的功能;商业电影就是追求影片的娱乐价值,教育与审美的作用可以不必考虑;而主旋律电影就是要宣传效果,审美与娱乐因素也不必重视。这种相互对立的制片策略与评价体系造成了不同电影形态在话语体系之间的相互排斥以及在价值观念上的相互错位,即在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这些不同电影的形态中除了在制作方式、赢利模式、表述策略上各说各话之外,在价值观念上也自说自话,使中国电影无法在影片的文化核心价值领域进行相互整合,使我们的民族电影业最终没有形成一种像韩国电影、美国电影那样共同信守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没有建立一种整个行业共同敬重的文化价值取向。 在这种相互错位的价值观影响下,有些商业电影为了实现经济利润,在电影情节线索上设置无端的暴力场面和性爱标识,使没有分级制度制约的影片对低龄电影观众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在西方主流商业电影市场被列为限制级的影片在内地却大行其道;个别的艺术电影为了张扬所谓的导演个性,把个人的成长经历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进行逆向表述,造成电影叙事文本与社会历史文本之间的价值断裂,扭曲了观众对时代的历史记忆;某些主旋律电影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对于影片的社会主题采用概念化的演绎方式,无形之中使大众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产生隔阂。总而言之,三种电影话语形态除了在电影功能方面的差异之外,在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而使不同的电影叙事形态成为规定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合理通道。 我们现在应当确认的是:除了那种没有进入电影院线发行放映的所谓独立电影和实验电影之外,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这种影片不仅是支撑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重要支柱,而且也应当成为传播与弘扬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就像足球比赛不能在足球场外寻找规则一样,主流电影不能在一种没有边界的情况下进行随意创作,不能为追求奇特的观赏效果而放弃基本的道德规范,更不能为了影片的商业利益而践踏人类的伦理底线。主流电影中对个性审美价值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必须要背离大众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不能把体现人类正价值(正义、公正、忠诚、勇敢、善良)的艺术形象置放在一个被否定、被质疑、被漠视的叙事语境中,也不应该把这些追寻人类价值理想的人物描写成为一种虚幻的、迂腐的、甚至是可笑的角色。从国

世界电影发展史概述

公文写作小试牛刀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 * * 1.被誉为“电影蒙太奇之父”是___________。 A.格里菲斯 B.卢米埃尔兄弟 C.鲍特 D.爱森斯坦 2.________首先把他喜爱的狄更斯小说的叙事手法拿进电影,创造出后来被称为“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平行剪辑手法。 A.布努埃尔 B.鲍特C.奥逊??威尔斯 D.格里菲斯 3.被誉为电影界莎士比亚的导演是________。 A.岩井俊二 B.小津安二郎 C.黑泽明 D.北野武 4.下列电影中属于法国“新浪潮”代表作品的是__________。 A.广岛之恋 B.西西里的美丽传说C.魔戒 D.悲梦 5.“数字癖”是下列哪个导演惯用的技法___________。 A.王家卫 B.许鞍华C.蔡明亮 D.陈可辛一、世界电影的草创时期(1895~1918)(一)法国电影(卢米埃尔兄弟、梅里埃)1.卢米埃尔兄弟(世界电影之父) 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第一次售票供应电影,其中包括《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火车进站》、《婴儿午餐》早期短片。 2.“电影特技之父”乔治??梅里爱(法)为电影开辟新天地乔治??梅里爱重要的贡献有以下几点:1.创造第一座电影摄影棚;2.

开创了“停机再拍”的摄影手法;3.发明了许多特技,如淡出、淡入、叠印、多次曝光等。代表作品:《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他被公认为“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1895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国一直作为世界电影的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产销量最高。鉴于以上原因,法国被誉为“世界电影的故乡”。(二)美国电影(爱迪生、鲍特、格里菲斯、好莱坞电影) 1.爱迪生开创美国电影之先河1896年4月,爱迪生在纽约进行全美电影首次商业公映,这标志者美国电影的开端。 2.埃德温??S??鲍特开创电影剪辑之先河鲍特的电影《火车大劫案》揭示了电影剪辑的叙事潜能,被称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故事片,创作的美国西部片的最初风格。 3.电影艺术诞生的诞生与“现代电影之父”大卫??格里菲斯格里菲斯执导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被作为电影艺术诞生的标志,最早提出“蒙太奇理论”,尤其是他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节奏性剪辑成为一种独特的叙事形式。 4.在1910年前后,作为美国电影产业中心的“好莱坞”,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崛起,并从一战期间,称霸世界影坛。二、世界电影的第一次创新浪潮(1919~1930)(一)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立(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形成对世界电影具有深远的意义,核心代表人物是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爱森斯坦:“表现性蒙太奇”,重在表意。《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普多夫金:“叙事蒙太奇”,传统意义上的“剪辑”。《母亲》/1926年。(二)“意

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分析

跨文化传播指地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地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地交流活动.影视作为大众文化地一种载体,在向人们提供感官娱乐、精神审美地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传递着自己民族地文化,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地价值观、精神状态、人生态度等,是一种非常重要地跨文化传播手段. 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分析美国电影中地中国文化 《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两部电影中都包含许多中国元素,但是由这些中国元素构成地动画电影却蕴含着美国风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花木兰》中,花木兰虽然有着细眉、丹凤眼、樱桃小嘴和瓜子脸,但是从整体上看却不像“中国人”.木兰一出场就穿着吊带背心和齐膝短裤,与保守地中国形象相去甚远.另外,影片虽然注意到龙对于中国地特殊意义,但却把中国龙设计成无厘头地木须,一只除了说大话以外什么都不会地干瘪动物.花家地祠堂里不但供奉着女性祖先,而且设在一个开放地亭子内,不但谁都可以进,甚至连一只狗都能在里面捣乱.祖先在祠堂议事地格局俨然就是西方地圆桌会议.每个人都在喋喋不休,现场显得混乱不堪,一个家族会议失去了它应有地凝重、严肃.虽然对中国观众而言,这个木兰“太美国化”了,但是观众在觉得诧异地同时也在渐渐接受这部影片.中美两国地文化就在这样地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达到互相影响与促进地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在《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是鸭子地儿子,吃面条长大,成天做着英雄地梦,却又好吃、懒惰.中国功夫讲究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地外形,更有典雅深邃地内涵.但是在《功夫熊猫》中,所谓地功夫更多是倾向于实战地“美国功夫”.每逢格斗地时候,我们除了看到几只动物以高速移动来博取胜利之外,几乎看不到任何招式.乌龟大师口中经常出现许多哲理,听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但是《功夫熊猫》真正理解中国地道家思想吗?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当熊猫打开天书时,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一桥段地设置,貌似符合了道家地“无为”思想.但是熊猫阿宝从龙之典上得到地启示是“相信自己”.当太郎发现龙之典里什么都没有地时候非常愤怒,阿宝反而安慰他说没关系,他第一次打开地时候也没有领悟,而且他还告诉太郎,没有什么绝密地奥义,而只是你自己.《功夫熊猫》中有熊猫、功夫、道家语言、金元宝、山庄布置、碗筷、福字等等一系列中国元素,然而在这华丽地元素外表下,蕴含地是美国“相信自己”地精神.相对于《花木兰》而言,《功夫熊猫》将中国元素与美国文化结合地更为精致.这也是《花木兰》一直没有在中国获得市场而《功夫熊猫》却在中国获得高票房地一个原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以《卧虎藏龙》为例分析电影地跨文化传播 《卧虎藏龙》中充溢着中国文化地典型符号:京鼓、琵琶、二胡、笛汇成地东方天籁,江湖侠士,神奇玄妙地中国武术等等.然而影片着意表现地并非是表象上地东方文化奇观,而是更为内在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地反思.《卧虎藏龙》地片民隐喻着人性中奔放和隐忍地两面性,影片分别提供了典型地东方气质人物李慕白和西方气质地人物玉蛟龙.李慕白这个角色承载了中国古典文化地侠义精神,他修为高深,沉稳大气,重情重义,深受传统礼节地束缚,对个人感情一味隐忍克制,而玉蛟龙则敢爱敢恨,蔑视江湖权威与世俗成规,追求自由生活.这一人物地创造,很大程度上尊重了西方文化崇尚地主体精神和个人本位.影片通过人物展现了感情与道德伦理、个人欲望与江湖道义、生命冲动与心灵自制地剧烈冲突,以及对自由地追求,和自由被禁锢带来地痛苦与矛盾.遵循传统礼教地李慕白悲剧地死去,而跳出传统礼教追求绝对自由地玉蛟龙最终也走向毁灭.在快意恩仇之间,影片向人们抛出了究竟用什么样地信仰才可以走出迷雾地人生拷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观众可以从电影设立地东西两种文化形象中看到自己和他者,既在对照之中凸显了本国文化地文化特性,又通过共性地挖掘打通了不同文化间地审美隔阂,获得多元文化地接受认同.影片既没有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固步自封,也没有对异国文化无原则地曲意逢迎,而是通过对

世界经典电影赏析

世界经典电影赏析 结课影评 《阿甘正传》赏析 电影《阿甘正传》赏析 阿甘正传说时候当时老师说要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不是很感兴趣,因为看的实在是太多了,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看过都不下5遍了但当真正投入进去看的时候发现每一次看都会读到不一样的东西! 影片的开场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是成年人阿甘,导演运用车站和等车人之间的聊天巧妙的打开了阿甘的话匣子,也带领观众进入了了阿甘的回忆。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纯洁的形象,对于所叙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终都是以一种温情和善意的态度来表现的,甚至还加入了诗意化的成分,这使得影片显得柔和而无伤害性。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出现了一个让人深刻的镜头:在广阔的蓝天下,一根轻盈而洁白的羽毛飞啊飞,缓缓地降落在坐在长椅等九路公交车憨厚的阿甘脚下,身边是来来去去的人。我想,这是影片中的一种暗示,暗示着阿甘的人品的纯洁平淡而美丽。 阿甘忠诚,所以在越战中他独自脱离了危险的时候,他仍然跑回丛林中去找他的战友。他守信,他答应了战友布巴要共买一艘捕虾船,但布巴死了,他却在旁人不可思议的眼神中为他实现了遗愿,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财富。他执着,所以他会在珍妮离开后一跑三年,穿越了整个美国,一直不停,他告诉你,他只是想跑,他用跑步丈量人生,这不

需要以和平自由或任何冠冕堂皇的东西为理由。他友善,在他救回中尉的性命后,失去了双腿的中尉一直对自己不能战死在战场上却仍以残废之躯苟且偷生而羞愧,而恼怒,因为中尉是这样一种人:他视荣誉高于一切,他不能忍受平凡,是阿甘用友善唤回他对生命的信心,使他发现,即使没有双腿,人生依然可以充满生机。 这是个智商只有75的“傻子”,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平凡的生活着,然而,当他用略显含混不清的语调讲述回忆时,观众惊讶的发现,阿甘几乎见证了二战后美国的发展史。他“教”猫王跳舞,参与“黑白同校”,加入美国最流行的橄榄球运动队伍,参加越南战争,甚至作为“第一批访问大陆的老美”亲生见证了中美的“乒乓外交”。值得关注的是,导演成功地运用交替蒙太奇的手法,将电视中的新闻报道穿插在影片中,阿甘也成了这“画中画”里的人物。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巧妙而又不是自然的叙述了包括水门事件等4次总统遇刺事件以及尼克松辞职等美国的重大史实,更像观众展示了阿甘3次被总统接见的光荣史。成功地让观众们从特技效果中接受了真实的历史,却并不感觉沉重或压抑。阿干傻气十足的画外音更是诙谐。影片不仅在讲述阿甘正传,而是借阿甘这个憨厚的傻子之口,向观众展示另类的“美国别传”。 在阿甘的生活中有一个女人影响了他一生,她就是珍妮。“快跑,阿甘!”这句话简直是阿甘的座右铭。当童年的阿甘因为带着腿箍且智商较低而受到同学追赶欺辱时,珍妮的一句:“跑,阿甘,快跑!”似乎激发了阿甘天生的奔跑潜能。在这个镜头中导演很好的运用了慢镜头的手法把阿甘在奔跑时腿箍渐渐破碎,跑路的姿势也从难看到优美。腿箍破碎时发出的清脆的金属撞击声,珍妮的一声声喊叫,阿甘的呼吸声。这一切都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并产生了奇妙的声画蒙太奇效果。在这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阿甘为了逃避别人的追打而逃跑,他是在跑向新 生! 时隔几年同样的追赶使阿甘跑进了大学,跑上了橄榄球场,跑到了白宫。在当时的美国橄榄球是最流行的运动。这也是阿甘第一次来到白宫见到当时的总统。也正是同样的奔跑但场地不同了,这次是在越南战场。虽然同样是奔跑但这次的意义大不同这次的奋力狂奔于阿甘而言这一次,他跑出了勋章,再次跑进了白宫,并意外和珍妮重逢。但对于他的同伴而言这可是救命之恩。尤其是丹中尉,阿甘的奔跑与营救使他殉国的光荣梦想幻灭,他的后半生都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但此后又是阿甘,再次改变的他的人生。 与前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奔跑相比,阿甘后来那次长达三年之久的横跨美国的长跑并不具有任何特殊意义,就因为阿甘“只是喜欢跑”。然

欧美电影赏析

从《美丽心灵》的约翰·纳什看西方文化 《美丽心灵》讲述了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却在博弈论和微分几何学领域内潜心研究,在妻子的帮助下顽强克服妄想型分裂症并取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纳什。 影片开头,当一位导师在做演讲的时候,约翰一个人坐在教室的角落,眼神躲躲闪闪;后来的茶会上对素不相识的人出言不逊可以看出纳什并不擅长或者说完全不会与人打交道的。纳什总是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为数字着迷。但同时纳什身上也闪烁着不平凡的光彩:对数学的疯狂热爱,深沉的爱恋,顽强不屈的意志。 数字狂热。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时,曾获得著名的卡内基奖学金,影片开头的茶会中,纳什在摆弄桌子上的玻璃杯,光线透过玻璃杯在桌子上投射出复杂而又美丽的光线,当然,这是我们平常人的想法,当折射光线有桌面转到一位学生的领带上并在一个特殊的角度使领带发出特殊的光彩,但那时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从这里可以看出你的领带有多差。”纳什对数学的热爱早已使他忘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些常识。纳什由于不被周围的人接受,于是就创造了一个室友,陪伴他、安慰他,纳什的博士论文希望能创造出一个完全的原创理论,可是屡试屡败,纳什几近崩溃,但是纳什的室友却陪他一起疯狂,缓解压力,这是他精神分裂症的开始。之后,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是John Nash和一班同学坐在学校 的酒馆里喝啤酒,这时,进来了三个女孩,其中一个是特别漂亮的金发美女,当其他人在评头论足、跃跃欲试的时候,Nash迅速在脑海里设计出了一个唯一能确保成功约到这个美女的公式,可他并不付诸实施,而是飞奔回寝室,将其写在了玻璃窗上。这是博弈论的开始,也是纳什辉煌成就的初始。 笨拙恋爱。创造出博弈论的纳什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惠勒实验室,击败了曾经羞辱过他的竞争对手--马丁。纳什在事业上顺风顺水,同时也开始担任麻省理工的教学工作。同时,由于纳什难以与人交流,我几乎认为这样的纳什可能要孤独终老了,可是一位名叫艾丽西亚的女子却从容地走进了他的生命里,当纳什因窗外的噪音而关上教室所有的窗户,使教室内闷热无比时,艾丽西亚却打开窗户和施工人员商量后,噪音消失了。艾丽西亚用完全不同的方法达到了同样的目的,令人难以忘怀。Nash约会女友的时候,他拙嘴笨舌,无法像个文科 生那样表达自己的感情。借助于漫天星光,他站在女友身后,抱着女友的双手,逐一指点天上的群星。在他不发一言的指引中,一只巨大的雨伞从无序的繁星点点中慢慢出现,尾钩如月。两人相拥,星辉摇曳,在无限的宁静和永恒中无言的浪漫充斥天地---理科生的浪漫竟一任如斯!难怪我那挑剔的女同学会说他SEXY和CHARMING了。 顽强理性。在刚进入普林斯顿的时候,由于他不合群,所以他自己创造出了一个好朋友。此人非常明白Nash的心意,一直鼓励和安慰他。毕业以后,Nash没有找到女友---他的性格缺陷让他在人际沟通方面举步维艰,所以他又创造出大学好友的侄女,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以满足他对家庭生活的渴望。再后来,在冷战的大环境下,他又想象出一个密探,对方委托他为美国服务,分析杂志上存在的密码。这一切导致了他严重的心理障碍,形成了人格分裂。在数十年间,他一直为这三个人困扰。他知道他们不是真实的,但是又无力说服自己相信这一点,因为他们随时会出现在他面前。直到有一天,小侄女伸手要他抱,他突然醒悟这一切都不是真的---他们没有随岁月流逝而变得衰老!Nash冲出家门,拦在即将驾车离家出走的 妻子面前,几乎被车撞死。大雨淋湿了他的头发,他凝视车窗后的妻儿,用他那含混不清的语调说:“我明白了,他们不是真的。因为他们没有变老!”我非常喜欢这一段,觉得这体现了人类的伟大之处。一个人在精神世界如此凋残零乱的状况下,依然不放弃任何转好的可能。而在狂乱和绝望的挣扎中,他没有放弃理性之光,没有放弃一个智慧生物对世界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他在观察自己心中生成的幻像时,依然能注意到他们没有随时光流逝而衰老,从而证明他们是虚幻不实的,这让人深深感动,也因为自己和他一样,为自己被冠以人类的名号而骄傲。即使是疯狂如斯,也坚持使用理性,人因为肉体而脆弱,却因为理性而坚强。

解析美国电影产业

美国电影是世界电影产业的核心力量。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不仅影响到美国的文化产业,而且对全球电影产业和文化产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根据美国电影协会(MPAA, 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1]发布的年度美国电影产业的统计报告,我们分析了美国电影的票房、影院上座率、家庭娱乐产品、媒介消费量、观众分析等组成的数据库,可以得到对美国娱乐业,尤其是电影产业的一个整体了解。这种了解,不仅对于认识美国电影的产业绩效,而且对于认识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电影票房 虽然电影票房收入已经不是电影产业的唯一收入,甚至在总收入当中已经仅仅占有30-40%的份额,但是,电影票房仍然不仅是电影收入最重要的来源,而且也是其他一切非影院收入的前提和预示。影院是电影进入市场的通道。所以,影院票房也是电影业绩的风向标。 1·1 美国的电影票房收入一直逐年递增,10年来增长近42亿美元。 自1991年以来,尽管视听领域新科技不断发展,娱乐项目不断增多,美国的电影票房收入却在10年中增长近一倍。2004年美国电影全年的票房收入为95.39亿美元,这是美国电影票房连续三年维持在95亿左右的水平,比2000年上升了24.5%。但是却与2003年度的票房总额相差无几。 1·2 美国电影市场业绩近两年有所下落 值得关注的是,2002年是美国电影票房高速增长的高峰,这以后,美国电影票房连续2年基本停止增长。这种稳定,一方面说明电影市场格局没有变化,市场需求趋于稳定;另一方面也可能表明,电影产业将作出调整,以扩大市场需求。 1·3暑期档表现突出,青少年成为美国电影票房的主要贡献者 不过,2004年美国电影虽然整体几乎没有增幅,但是美国年票房收入的47%却来自暑期档(5月到8月),达到49.9亿美元,比03年上同期涨了21%;而04年第四季度的票房收入只有19.8亿美元,比03年下降了24%。从2004年的首周末票房排名榜,可以看到,榜单前10位的影片中,有8部影片均在暑期档;前20位中则占有一半。而档期在第四季度的,前十位中只有1部影片。(见表1)这说明,美国电影产业的暑期大片策略比较成功,但是圣诞档期缺乏强力影片。美国影片主打暑期青少年观众市场的方式,正在以牺牲第四季度票房为代价。这与中国目前贺岁档期票房高于暑期档期正好相反。也表明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习惯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贺岁片的连年成功培养起来的。反过来也说明,中国电影观众暑期的观影习惯还有培养的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