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合集下载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征求意见稿)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不伴有梗阻或者坏疽者)(ICD-10:K43.9)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二)诊断根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有明确体征:腹股沟区可复性包(肿)块。

患者通常无特殊不适。

长时站立或者出现包块较久时偶伴局部胀痛与牵涉痛。

分为腹股沟斜疝与直疝。

2.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位于腹股沟韧带上内方,疝块外形呈梨形或者椭圆,经腹股沟管途径突出;3.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人,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疝块外形呈半球形,基地较宽,由直疝三角突出;4.排除鞘膜积液、腹股沟淋巴结等其他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一周岁以内婴儿,可暂不手术;2.儿童腹股沟疝仅做疝囊高位结扎(可选择腹腔镜下修补);3.成人腹股沟疝需使用人工材料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开放式或者腹腔镜)。

(四)标准住院日为5-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务必符合ICD-10:K43.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能够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 天(指工作日)。

1.所务必的检查项目:(1)血、尿、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2.必要时行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可选用二代头孢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1小时。

肠痈中医临床路径

肠痈中医临床路径

肠痈中医临床路径肠痈,也称急性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疾病。

以下是肠痈中医临床路径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本路径适用于中医诊断为肠痈(TCD编码:BWV020),西医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ICD10:K35.902),并行急诊阑尾切除术或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ICD9CM-3:47.09/47.0101)的患者。

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症状包括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体征包括右下腹固定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阳性的腰大肌试验和结肠充气试验,以及肛门指检和直肠前壁有上方有触痛。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___编著,___)病史包括转移性右下腹痛(女性包括月经史、婚育史)。

体格检查包括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直肠指诊、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和闭孔内肌试验。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如可疑胰腺炎,查血尿淀粉酶;如可疑宫外孕,查尿HCG。

辅助检查包括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

2.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外科学》(___,第3版)。

肠痈(急性阑尾炎)临床常见证候及诊断:瘀滞证: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

苔白腻,脉弦紧。

气滞为主者,腹痛绕脐,尚未固定,腹壁柔软;血瘀为主者,痛点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轻度反跳痛。

湿热证: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发热口干,便秘溲赤。

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热毒证:腹痛剧烈,可遍及全腹,有弥漫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或有界限不清之包块。

高热。

舌质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厚腻,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

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和《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___编著,___),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

急性肠套叠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急性肠套叠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急性肠套叠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失败)(ICD-10:K56.1)行肠套叠手术复位(ICD-9-CM-3:46.80-46.82)(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病史:阵发性哭闹或伴有呕吐、果酱样便。

2.体征:腹部包块。

3.辅助检查:B超提示“同心圆”阴影;钡灌肠见“杯口状”阴影。

具备2条以上可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明确诊断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失败)者,并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可以行肠套叠手术复位或肠切除术(限于肠坏死,异常病变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56.1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失败)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4小时。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胸片、腹立位片、心电图等。

3.必要时术前配血。

4.补充水、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0-1天。

1.麻醉方式:静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维持生命体征药物及麻醉用药。

3.手术方式:行肠套叠手术复位或肠切除术(限于肠坏死,异常病变者)。

4.输血: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8天。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征求意见稿)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不伴有梗阻或坏疽者)(ICD-10:K43.9)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有明确体征:腹股沟区可复性包(肿)块。

患者一般无特殊不适。

长时站立或出现包块较久时偶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

分为腹股沟斜疝与直疝。

2.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位于腹股沟韧带上内方,疝块外形呈梨形或椭圆,经腹股沟管途径突出;3.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人,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疝块外形呈半球形,基地较宽,由直疝三角突出;4.排除鞘膜积液、腹股沟淋巴结等其他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一周岁以内婴儿,可暂不手术;2.儿童腹股沟疝仅做疝囊高位结扎(可选择腹腔镜下修补);3.成人腹股沟疝需使用人工材料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开放式或腹腔镜)。

(四)标准住院日为5-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3.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2 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尿、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2.必要时行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可选用二代头孢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前1小时。

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

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

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及穿孔性)(ICD-10:K35.902/K35.101/K35.003)行阑尾切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女性包括月经史、婚育史)。

2.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直肠指诊、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闭孔内肌试验。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如可疑胰腺炎,查血、尿淀粉酶。

4.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明确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

5.鉴别诊断:右侧输尿管结石、妇科疾病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等),需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险,予加强抗炎保守治疗。

3.对于有明确手术禁忌证者,予抗炎保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K35.902/K35.101/K35.003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及穿孔性)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 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镜检;(2)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胸透或胸部X光片、腹部立位X光片、腹部超声检查、妇科检查等。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06.30•【文号】卫办医政发[2009]111号•【施行日期】2009.06.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结节性甲状腺肿、乳腺癌、股骨干骨折、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子宫平滑肌瘤、计划性剖宫产和老年性白内障等8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供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参照执行。

附件:8个病种临床路径二○○九年六月三十日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临床路径(2009版)一、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ICD10:K35.1/K35.9)行阑尾切除术(ICD9CM-3:47.0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 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女性包括月经史、婚育史);2. 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直肠指诊、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闭孔内肌试验;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如可疑胰腺炎,查血尿淀粉酶;4. 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5. 鉴别诊断:疑似右侧输尿管结石时,请泌尿外科会诊;疑似妇科疾病时,请妇科会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 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2. 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等),要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险,予加强抗炎保守治疗;3. 对于有明确手术禁忌证者,予抗炎保守治疗。

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

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

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县医院版)急性阑尾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及穿孔性)(ICD-10:K35.902/K35.101/K35.003)行阑尾切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女性包括月经史、婚育史)。

2.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直肠指诊、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闭孔内肌试验。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如可疑胰腺炎,查血、尿淀粉酶。

4.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明确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

5.鉴别诊断:右侧输尿管结石、妇科疾病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等),需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险,予加强抗炎保守治疗。

3.对于有明确手术禁忌证者,予抗炎保守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K35.902/K35.101/K35.003急性阑尾炎(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及穿孔性)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 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镜检;(2)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胸透或胸部X光片、腹部立位X光片、腹部超声检查、妇科检查等。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儿科5种单病种临床路径表单

儿科5种单病种临床路径表单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ICD–10:J18.0)。

(二)概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

常见病原体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Coxsackie及ECHO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RSV、腺病毒、PPLO),少数是细菌。

其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差异。

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

但由于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不仅影响生产劳动力,有时还可产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防治。

本病全年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高发,可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或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播,多为散发,但可在气候突变时流行。

由于病毒的类型较多,人体对各种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并无交叉免疫,同时在健康人群中有病毒携带者,故1个人1年内可有多次发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90%由病毒引起。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β溶血性链球菌A组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罹患。

(三)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A.临床表现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

检查可见的体征有低热、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天痊愈。

2.病毒性咽炎和喉炎:急性病毒性咽炎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

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

当有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咳嗽少见。

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ICD-10:)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病因:主要由于细菌、病毒及其毒素引起的感染,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或肠道炎症之后发病。

(1)常见感染病原有柯萨其B病毒(病毒及其毒素经血循环到达回肠系膜引起淋巴结的急性炎症);(2)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这些化脓菌及其产物从原发病灶经血行或淋巴结途径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的急性感染,炎症通常较为剧烈);(3)肠道内的细菌及寄生虫,如沙门氏菌、耶尔森菌、血吸虫、阿米巴原虫等,可经肠壁直接侵入肠系膜淋巴结内,引起特殊性炎症,但临床上较少见。

2. 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 腹部症状:腹部疼痛是患儿主要就医的原因。

腹痛发生较急,常呈绞痛性及阵发性的特点。

间歇期腹痛明显好转,或毫无不适,照常活动。

腹痛部位常较广泛,疼痛可始于上腹、脐周或全腹,以后局限右下腹部。

常伴有轻度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及腹泻等。

(2)伴随症状: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近期内曾有低热、咽痛及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就医时正值上感期表现为腹痛的同时有发热、头痛及咽痛等(占%)。

(2)查体:浅表淋巴结肿大,颈侧表浅淋巴结可有反应性增大,触诊可及肿大伴有触痛的淋巴结,病愈后肿大的淋巴结可恢复正常。

腹部压痛以右下腹部为主,但范围较广泛,压痛明显的部位,经常变化不恒定。

左侧卧位时,压痛点也可移向左侧,腹肌紧张较轻或无,反跳痛常为阴性。

部分患儿在右下腹可触及状伴压痛的肿块,很可能是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

(三)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ICD—10:编码;
2. 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
2. 抗感染、降温、补液等治疗,需要时请外科会诊。

3. 局部治疗:可行腹部推拿理疗。

4. 对症、支持治疗:
(五)标准住院日为4-7天。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入院后第1天必需检查项目有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电糖、CRP、PCT、抗链球菌溶血素、必检四项、血培养、咽试子培养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等。

(七)出院标准: 1. 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消失,精神食欲好;2. 腹部无异常体征;3. 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或并发症,如命体征平稳,有急腹症,需要转外科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并发重症腹膜炎、感染性休克需住PICU治疗。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路径标准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ICD—10: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4-7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