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小变化法测定肤觉两点阈限
两点阈实验报告

2007----2008第一学期《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任课教师:学院:班级:学号:姓名: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手背触压觉的两点阈引言传统心理物理学的研究自感觉阈限的测量开始。
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简称阈限,包括两方面: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其中,绝对阈限(Reiz Limen,简称RL)指刚刚引起心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
而两点阈(two-points limen)是指能分辨皮肤上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
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当两点的距离小于一定程度时,会被感觉成一个点。
能辨别的两点距离越近,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
两点阈是对触觉空间辨别能力的度量。
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是不一样的。
其规律是,运动能力越高的部位两点阈越低。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
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不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本实验用两点阈从一个侧面表示触觉绝对阈限,其目的是:测定手背触压觉两点阈;学习两点阈的测定方法之一:最小变化法;掌握EPT506型两点阈测量器的使用;学会对整理实验数据。
2、方法2.1 被试XXXXX在校大学生1名,女性,21岁,身体健康。
2.2 仪器和材料EPT506型两点阈测量器、记录纸。
2.3、实验程序:(1)在正式实验前,主试先在自己手上练习数次,以确保仪器能够正常使用,保证两点阈测量计两脚能够垂直地、轻轻地、同时落在被试手背上。
(2)要求被试在实验位置就坐,支起挡板,确定被试不能看到刺激点。
主试向被试陈述指导语,要求被试在排除视觉的情况下根据感觉报告“两点”或“一点”,分不清可以猜测(仅两种报告结果)。
在被试的非实验区试测几次后,进入正式实验。
(3)主试按事先拟定好的刺激序列呈现刺激,实验总的刺激变化范围为2~50mm,每次变化的距离为固定数值2mm。
为控制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递增和递减系列应数量一致,20个系列中应包含10个递增系列和10个递减系列;为平衡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递增和递减系列按照ABBA法安排,交替进行;为防止被试形成预测,每一系列起始位置随机变化。
最小变化法测两点阈

最小变化法测量手背两点阈的实验报告钟涵沈菲郦丹丹王亚茹(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心理学系,长春130000)摘要本研究以两名在校大二学生为被试,按照最小变化法(极限法)测阈限的研究范式,使用两点阈规对被试的手背部位的两点阈进行了测量,研究发现被试手背阈限平均值为12.376mm 标准差为3.908,男性的被试平均阈限值为13.031mm标准差为3.110,女性被试平均阈限值为11.708mm标准差4.519 ,研究中被试的期待误差,习惯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均有所体现,其中女性被试的练习误差显著,期望误差不显著,男性被试疲劳误差显著,期望误差显著。
两者习惯误差均不显著。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两点阈手背实验研究1 引言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觉器官引起的。
【1】但是,虽然如此,却并非所有强度的刺激都能够引起我们的感觉。
我们的感觉器官只能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超出这个范围的刺激我们就不能察觉了,这就涉及到感觉阈限的问题。
【2】其中,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1】感觉阈限根据不同的性质又可分为两类,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而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
【1】对于感觉阈限最早的研究并非是由正统的心理学家进行的,而是由心理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进行的。
当时,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中的一部分试图建立物理到心理之间的桥梁,进行了一系列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其中德国生理学家韦伯(E.Weber,1795-1878)对触觉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韦伯研究不同重量物体之间的最小可察觉,总结出心理学的第一个定量法则——韦伯定律。
而费希纳(G.Fechner,1801-1887)在韦伯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物理刺激和心理感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两点阈实验报告

2007----2008第一学期《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任课教师:学院:班级:学号:姓名: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手背触压觉的两点阈引言传统心理物理学的研究自感觉阈限的测量开始。
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简称阈限,包括两方面: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其中,绝对阈限(Reiz Limen,简称RL)指刚刚引起心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
而两点阈(two-points limen)是指能分辨皮肤上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
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当两点的距离小于一定程度时,会被感觉成一个点。
能辨别的两点距离越近,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
两点阈是对触觉空间辨别能力的度量。
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是不一样的。
其规律是,运动能力越高的部位两点阈越低。
最小变化法又称极限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
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不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本实验用两点阈从一个侧面表示触觉绝对阈限,其目的是:测定手背触压觉两点阈;学习两点阈的测定方法之一:最小变化法;掌握EPT506型两点阈测量器的使用;学会对整理实验数据。
2、方法2.1 被试XXXXX在校大学生1名,女性,21岁,身体健康。
2.2 仪器和材料EPT506型两点阈测量器、记录纸。
2.3、实验程序:(1)在正式实验前,主试先在自己手上练习数次,以确保仪器能够正常使用,保证两点阈测量计两脚能够垂直地、轻轻地、同时落在被试手背上。
(2)要求被试在实验位置就坐,支起挡板,确定被试不能看到刺激点。
主试向被试陈述指导语,要求被试在排除视觉的情况下根据感觉报告“两点”或“一点”,分不清可以猜测(仅两种报告结果)。
在被试的非实验区试测几次后,进入正式实验。
(3)主试按事先拟定好的刺激序列呈现刺激,实验总的刺激变化范围为2~50mm,每次变化的距离为固定数值2mm。
为控制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递增和递减系列应数量一致,20个系列中应包含10个递增系列和10个递减系列;为平衡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递增和递减系列按照ABBA法安排,交替进行;为防止被试形成预测,每一系列起始位置随机变化。
皮肤觉两点阈实验报告

皮肤觉两点阈实验报告XXXX学校心理学实验报告姓名 XXX 班级 XXXXXX 学号 XXXXXXXXXXX 日期 2021.10.26 合作者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实验名称皮肤觉两点阈测量摘要目的:探索身体不同部位皮肤两点阈的差别,学会测定皮肤两点阈的方法以及分析练习效应、期望效应等对两点阈的影响,练习直线内插法处理数据。
方法:先运用最小变化法粗略地测量出两点阈的范围,选定五个刺激,再用恒定刺激法测定两点阈,最后分别用直线内插法处理数据。
结果:只测出了被试少量区域的两点阈。
关键字皮肤觉两点阈恒定刺激法直线内插法习惯误差期望误差1. 引言量化和精确性是科学主义对心理学提出的严格考验,1860年,费希纳的巨著《心里物理学纲要》标志着心理物理学的诞生,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
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最小刺激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
利用两点阈量规,我们不仅可以区分出刺激作用于皮肤的部位,而且还能辨认出相隔一定距离并同时受到刺激的两个点。
但是如果同时刺激非常邻近的两个皮肤点,我们感觉上会认为是一个点,而逐渐将两个点的距离加大到一定程度,我们又能感觉到是两个点而不是一个点了。
两点阈就是能够感觉到是两个点而不是一个点的最小距离。
威洛特(Vierordt,1870)最早使用两点阈测量器,并发现从局部到指尖,两点阈越来越小,这种身体部位的触觉空间感受性随着其运动能力的增高而增高,被称为威洛特运动定律(Vierordt’sLaw)研究发现,两点阈可以因为练习而减小,因为疲劳而增大,这种练习和疲劳因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点的不同标准引起的。
如果将两点的同时刺激改为相继刺激,而其他条件不变,两点阈就大大下降,这说明两点阈依赖于刺激的空间和时间特点。
使用两点阈测试注意事项;1、1必须垂直地降落。
2、两尖头须均匀地接触皮肤。
实验 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3)

实验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阈限目的要求:学会测定皮肤两点阈的方法;探索不同部位的阈限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及练习与疲劳等因素对两点阈的影响。
教学重点:学会测定皮肤两点阈的方法;学习使用极限法(最小变化法);了解练习效应与疲劳效应。
教学难点:学习使用极限法(最小变化法);了解练习与疲劳等因素对两点阈的影响。
教学课时:2教学方法:学生实验为主,教师辅以指导教学内容与步骤:用两个刺激点作用于人皮肤,人能够感觉到是两个点而不是一个点时的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称为两点阈。
肤觉两点阈是人皮肤的触觉空间感受性。
人身体上的不同部位的肤觉两点阈的值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身体的暴露部分,如手指和头面两点阈小,身体的掩盖部分,如肩、背、大腿、小腿部分两点阈大。
练习与疲劳因素可以影响两点阈的大小。
本次实验主要选取右手手背和右手手指为测量区。
一、实验目的:1.本实验用两点阈从一个侧面表示触觉绝对阈限。
2.测定手背和手指的触压觉两点阈,学习使用极限法(最小变化法)3.了解练习与疲劳等因素对两点阈的影响。
二、仪器与材料:EPT506型两点阈测量器,迷宫实验的主试屏幕。
三、方法与程序1.主试事先拟定好实验顺序,制作实验结果记录表。
刺激两点距离从0~15mm,按照递减和递增的顺序进行实验,每次实验的起点不同(每次做实验时两刺激点间的距离不同)。
手背和手指各做7次实验,共做14次实验。
(测出阈限即为完成一次实验)2.主试选定被试的右手手背以及右手中指的指尖为测量区。
3.在实验前,主试先发出指导语:“准备,当你感觉为两点时报告说‘二’,感觉为一点时报告说‘一’,如果不能确定是一点或两点时,也需报告(一点或两点)。
”被试报告“两点”则记录“+”,报告“一点”则记录“-”。
4.被试坐在实验台被试位置,将右手从屏幕下方穿过,手心向下平放(被试不能有意去看主试操作的测量器),然后据刺激报告。
手指测验掌心向上。
5.主试用两点阈测量计两脚垂直地、轻轻地、同时落在被试手背上,对被试试测几次。
最小变化法测量手心触压觉绝对阈限实验报告

最小变化法测量手心触压觉阈限实验报告张佳杰(上海体育学院应用心理系,上海,200438)摘要: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手心触压觉两点阈,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
结果表明手心的绝对阈限虽然确定但是还是会受其他周围许多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感觉阈限心理物理学1 引言最小变化法是费希纳提出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之一。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
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阈限,指我们刚刚能够感觉到的两个刺激(同一物理量)之间的最小差别的变化值。
最小变化法又称为极限法,最小差异法,最小可觉刺激或差别法,序列探索法。
其特点是刺激按“渐增”和“渐渐”两个序列交替变化组成,且每次变化的数量是相等的。
每一个序列的刺激强度包括足够大的范围,能够确定从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瞬间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感觉阈限时,通常是按物理量的强弱把刺激排成系列,相邻刺激的强度差别很小,而且刺激强度的变化应保持相等。
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阈限时,有可能发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为了排除这两种误差,在递增和递减序列的实验顺序上,按“增减减增”的平衡模式进行。
2 实验方法2.1被试1名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学生,男,19岁2.2实验仪器JGW-B型心理实验台操作箱单元,两点阈测量器,记录表2.3实验程序(1)主试事先拟好实验顺序。
刺激的两点距离从0-15毫米,确定10-20个检查点,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起点应略有变化,并对被试保密。
(2)被试、主试先练习实验5次,被试坐在挡板后面,手心向上平放在测试板面上,主试用两点阈量规的两脚沿身体纵向(即手指方向)垂直地,轻轻地(平复变形要小,以被试能明确感觉到触觉刺激为准)同时落在被试地手心上,并且两脚对皮肤的压力相等,被试若明确感到是两点接触皮肤,就报告“两点”,否则就报告“一点”(练习结果不记录)。
(3)正式实验,主试按事先拟好地刺激系列的顺序呈现刺激,若被试反应为“一点”则在记录表上记“-”,“两点”则记“+”。
皮肤两点阈

最小变化法测证手背两点阈宁平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3班摘要: 考察测证了手背两点阈限值是否符合以往科学测定范围:7至8mm,同时采用了最小变化法,以探讨测定过程中被试出现的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我们假设:在测验环境的微小变化及被试的注意状态、情绪动机等等的微小变化控制因素下,被试的阈限值范围应该在7至8mm左右浮动。
被试采用四川师大教科院心理系一名学生。
方法施用测定中,递增递减刺激系列共20个,交互呈现,让被试报告是否有感觉。
在结果发现:(1)被试的手背阈限值与科学测定的偏差幅度不大,测证具备有效性;(2)递增递减序列比较后,二者值差异不大,未达到显著水平,反应了此次实验基本不存在期望误差和习惯误差;但由于未比较前后半值的差异,没有研究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的影响。
实验基本支持了科学方法的测定结果。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两点阈、习惯误差、期望误差引言本实验用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够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
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阈限,指我们刚刚能够感觉到的两个刺激(同一物理量)之间的最小差别的变化值。
两点阈(two-point limens),能分辨皮肤上两点刺激的最小距离。
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当两点的距离小于一定程度时,会被感觉成一个点。
能辨别的两点距离越近,表明两点辨别能力越精确。
两点阈是对触觉空间辨别能力的度量。
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是不一样的。
其规律是,运动能力越高的部位两点阈越低。
另外,肢体上横向的两点阈一般也低于纵向的两点阈。
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辨别的一般规律是,手指和头面部的辨别能力优于躯干和四肢。
K.von 维罗尔特发现,从肩部到指尖,两点阈越来越小。
这种两点阈的减小与上肢不同部位的运动能力有密切联系,运动能力越高的部位两点阈越低。
身体不同部位的触觉空间感受性随运动能力而增高的现象称作维罗尔特运动律。
测定阈限的三种基本方法简介

最小变化法-明度的差别阈限简介:最小变化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重要方法之一。
经典心理物理学认为,可以用物理量来表达感觉量,因此,存在一种达到觉察水平所必需的临界量值,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在测量上,常常用50%次能感觉到,50%次不能感觉到的物理量表示绝对阈限;而用50%次能感觉到差别,50%次不能感觉到差别的物理量表示差别阈限。
最小变化法的特点在于它系统地探察感觉转折点,因而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
根据刺激呈现的顺序不同,可有渐增法(↑)和渐减法(↓)两种呈现方法。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是指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强和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下限是指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和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弱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
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称为上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减去下限称为下差别阈限。
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的平均值称为绝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之比称为相对差别阈限。
方法与程序:①、请被试仔细阅读指示语,主试强调要对照标准刺激调整变异刺激,并且注意左、中、右三键所对应的反应。
②、实验的顺序安排力求克服期望误差、习惯误差和空间误差,因此采用如下安排,前后共测定8次。
③、每当被试的反应有一次转折时,即开始下一次测定。
结果及讨论:详细反应分为五列,第一列表明标准刺激的位置以及标准刺激相对于变异刺激的明暗;第二列是变异刺激的起始亮度,第三列是被试判断为两者相等的亮度,第四列是被试判断为变异刺激与标准刺激发生逆转的亮度,第五列是上(下)限。
标准刺激是192。
请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下差别阈限及绝对与相对差别阈限。
同时,也请计算并比较习惯误差、期望误差和空间误差的克服情况及练习的效果。
公式:①、不肯定间距=X上-X下(上限-下限)②、DL(绝对差别阈限)=不肯定间距/2③、K(相对差别阈限)=DL/标准刺激④、PSE(主观相等点)=(上限+下限)/2参考文献: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17-23页朱滢主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 59-69页平均差误法-线段长度差别阈限英文名称:LINE简介:平均差误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另一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最小变化法测定肤觉两点阈限
实
验
报
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摘要:
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手心触压觉两点阈,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
结果表明手心的绝对阈限虽然确定但是还是会受其他周围许多因素的影
响。
关键词:
绝对感觉阈限、触压觉两点阈、最小变化法、
引言:
最小变化法是费希纳提出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方法之一。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
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二为差别
阈限,指我们刚刚能够感觉到的两个刺激(同一物理量)之间的最小
差别的变化值。
最小变化法又称为极限法,最小差异法,最小可觉刺激或差别法,序列探索法。
其特点是刺激按“渐增”和“渐渐”两个序列交替变化组成,且每次变化的数量是相等的。
每一个序列的刺激强度包括足够大的范围,能够确定从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瞬间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定感觉阈限时,通常是按物理量的强弱把刺激排成系列,相邻刺激的强度差别很小,而且刺激强度的变化应保持相等。
用最小变化法测定阈限时,有可能发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为了排除这两种误差,在递增和递减序列的实验顺序上,按“增减减增”
的平衡模式进行。
实验目的:
1、测定手背触压觉两点阈,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
2、学习计算绝对阈限。
实验仪器与材料:
JGB—B 心理实验台操作箱单元,两点阈测量计。
实验操作程序:
被试:名应用心理系学生,男,20岁
1、主试事先拟好实验顺序(ABBA)。
测定的两点距离从3-12毫米,
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起点应略有变化,并对被试保密。
递增系列的
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察觉不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随即选择;递
减系列的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可以察觉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随
即选择。
各系列从起点开始,按递增或递减方向,一次呈现给被试。
2、被试坐在心理试验台被试位置,将被试手伸入套袖是测试口,手
背向上平房在测试板上。
主试用两点阈测量计的两脚沿身体纵向垂
直地、轻轻地(皮肤变形要小,以被试能明确感觉到触觉刺激为准)
同时落在被试的手背上,并且两点阈测量计的两脚对皮肤的压力相
等。
若被试能明确感觉倒是两点接触皮肤,就报告“两点”。
否则
就报告“一点”(练习结果不记录)
3、正式实验。
主试按事先拟好的刺激系列的顺序呈现刺激,若被试
反应为“一点”则在记录纸上记“-”,“两点”则记作“+”。
要求
每一系列都得到被试“一点”或“两点”这两种报告,做渐增系列
时,当被试第一次报告“两点”;做渐减系列时,当被试第一次报
告“一点”之后,此系列方可停止,然后进行下一系列。
每一系列
做30次。
4、主试在刺激前约1.5秒发出“预备”口令,每次刺激接触被试皮肤
后保持两秒钟,每次刺激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5秒钟。
5、被试仅作两种报告,“一点”和“两点”,其中“一点”包含分不
清是“一点”还是“两点”的情况。
被试判断标准应前后一致,主
试在测试中实验结果不要告诉被试。
6、每4个系列做完后,休息两分钟。
实验结果:
讨论与分析:
1. 本次试验中,由于实验条件以及实验时间的缘故,试验次数过少
导致实验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一定程度上不能反映真实的手
心的两点阈限。
2.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习惯误差是指在实验过程中,被试习惯于前面几次刺激所引起的感觉。
期望误差是指在实验过程中,被试给予相反判断的倾向,期望转折点的尽快到来。
3.疲劳效应和练习效应
在实验的实施过程方面,虽实验实施过程中留下时间让被试休息,但被试仍会有一点疲劳;同时我们从上两图也可看出被试在实验
后面产生练习效应,即反应的灵敏度提高。
4.对于主试而言很难按照饰演的要求以及标准,即“用两点阈量规
的两脚沿身体纵向(即手指方向)垂直地,轻轻地(平复变形要小,以被试能明确感觉到触觉刺激为准)同时落在被试地手心上,并且两
脚对皮肤的压力相等。
”这一点,导致了具有一定的误差。
5.由于一个实验室中有许多的组进行实验,所以对于被试的干扰也
是我们需要考虑进去的一个方面。
结论:
运用最小误差法可以测定被试的感觉阈限。
阈值大小因人而异。
但在实验中需要注意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在
实验中要严格遵循程序进行操作,控制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的方法是
交替呈现递增序列和递减序列,并且随机选择每个序列的起点,这样
可以有效地防止被试形成习惯或期望;为控制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应使最小变化法中的递增、递减序列按ABBA的顺序交替呈现,这样,即使整个实验过程中存在练习效应或疲劳效应,也会平均作用在递增
或递减系列上,不至于产生额外的干扰。
参考文献:
郭秀艳,杨志良著.《基础实验心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100—104
杨治良主编,《基础实验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214-215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