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作品研究综述
近五年沈从文_边城_研究综述_程莹

7安徽文学2007年第期8近五年沈从文《边城》研究综述◎程莹(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
自《边城》问世至今的七十年间,许多学者对它进行了解读和再解读。
近五年内,《边城》依然备受关注,这些研究资料可以从思想艺术风格、人物形象分析、与其他作品的比较研究进行分类整理。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综述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对沈从文的研究开始“热”了起来。
到了新世纪之后,这股热潮逐渐平息了一些。
一方面是因为可发掘的材料大都公之于众了,比如他的故乡湘西的风土人情,他晚年的经历,文学之外的沈从文,甚至他个人的感情历程等边边角角的东西研究者们都没有放过。
另一方面时因为社会的发展,文学的审美趣味相应发生了变化。
从2003年至今的五年间,笔者可以查到的关于沈从文《边城》的研究著作不超过5本,其中旷新年著的《解读沈从文经典—边城的田园牧歌》和张新颖著的《沈从文精读》较有知名度。
关于《边城》的研究论文,有500余篇。
从这些材料中可以看出,对沈从文《边城》研究,呈现出转向的趋势。
转向体现在:从文本解读转向文化解读;从历时性研究转向共时性的对比研究。
关于《边城》的艺术风格,研究者们普遍把它视作寄托了人生理想和人性关怀的田园牧歌来分析。
即认为此作品是沈从文构造的“人性神庙”,表现了“桃源”的湘西世界,寄寓了作者远离城市喧嚣的“大隐于世”的人生追求。
这种牧歌情调通过美丽的湘西自然风光和淳朴的人民表现了出来,但同时,有研究者认为由于它讲述了一个爱情悲剧,这种牧歌情调也充满了悲情。
“沈从文以湘西的山水、民俗风情和古朴、自然、优美的人性构建现代小说的‘希腊小庙’”,①这是研究者们的普遍观点。
湘西世界的山水和人性如春水一般,从沈先生的笔下缓缓流淌出来,是那么纯净,那么醉人。
正如李正君在《<边城>——解读人性至善和民族命运的寓言》中说:“沈先生只是用他的如椽之笔,用抒情诗一般的语言,江南女子般细腻的情思,加之最经典的哀愁,混合出一片屹立于混沌社会中的世外桃源,一块令我们心向神往的土地,一个安静的令人心仪的忧伤的童话,散淡自然地描绘出人性应有的率真、美丽。
沈从文研究综述

A S u m ma r y o f Re s e a r c h o n S he n Co ng— — we n
F U Yu a n —h o n g . I J Zh e n—l i n g 2
(1 . S h a n d o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o mm e r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J i n a n ,S h a n d o n g 2 5 0 1 0 3 ,C h i n a ; 2 . S h a n d o n g Wa t e r P o l y t e c h n i c , R i z h a o , S h a n d o n g 2 7 6 8 2 6)
2 01 4年 1 2月
沈 从 文 研 究 综 述
付 元 红 , 李 振 凌
(1 . 山 东商业职 业技 术 学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1 0 3 ; 2 . 山 东水利 职 业 学院 , 山 东 日照
摘
2 7 6 8 2 6)
要: 作 为 中国现代 文学著 名作 家 , 沈从 文是 学界研 究的热点。文章梳 理 了 自2 0世 纪 2 0年 代 以来有关
第1 4卷
第 6期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 学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d o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o mme r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近十年沈从文《边城》研究述评

近十年沈从文《边城》研究述评温泉沈从文的《边城》问世已经}o余年了,《边城》的研究也走过了70余年的历程。
据笔者粗略统计,研究《边城》的专论文章有上千篇,沈从文研究专著中设专章研究《边城》的有十余部,在其它文章和专著中论及《边城》的有数千处,直至今天,《边城》仍是许多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关注的热点。
本文以1995年至2005年为研究年限,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论述加以梳理、述评,将其研究的兴奋视闹归纳为牧歌说、悲剧一挽歌说、文化一原型批评说等三个专题,并略览了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边城》整个小说有着浓重、多层次的象征意义,用文化一原型批评的方法来审视小说中弥漫着的淡淡哀愁将会有全新的诊释。
一牧歌说牧歌(pastoral)是一个取自西方的文学术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多用它和“情调”、“气息”等一类词汇搭配,对那些回避现实矛盾,抒情气息浓郁的乡土文学作品作印象性的描述。
在中国现代文学里,牧歌似乎比“田园小说”这个概念更能反映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抒情的本质和意义,因此,牧歌使用的概率相对稍高。
1995年以前的研究者关于牧歌说的阐释只是简略提及,如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设专章讨论沈从文的小说,他称《边城》为“玲珑剔透牧歌式文体,里面的山水人物,呼之欲出”。
他称这种牧歌体是沈从文“最拿手的文体”,而《边城》是这方面“最完善的代表作。
”凌宇肯定《边城》的牧歌情调,听到了《边城》里“清越的牧歌声”,但他更注意更强调“清越的牧歌声里夹着不谐和的现代杂音”,这“不谐和的现代杂音”具体表现就是“横在翠翠和摊送之间的那座碾坊”,但“沈从文不忍心让人心的丑与恶直接出面来破坏美与善,以致这一重大的现实社会因素在表现上,几乎淹没于环境的牧歌情调里。
”杨义则注意到沈从文“小说的牧歌清调不仅如废名之具有陶渊明式的闲适冲淡,而且具有屈原《九歌》式的凄艳幽渺。
”1995年后也有学者关注牧歌说。
杨义在《中国现代文学流派》中说:“这是一首圆润悲远的乡土抒情诗,一首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
《边城》国内和域外研究述评

《边城》国内和域外研究述评《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幅富有情感和特色的江南边界山村生活场景。
其故事情节感人至深,自问世以来,引发了国内外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国内研究方面,早在上世纪五六年代,就有许多文学评论家开始研究《边城》这部小说。
其中,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穆旭初先生发表了《浅谈《边城》的女性形象》一文,探讨出了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而当时的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则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边城》中人物性格的表现和小说结构的安排。
近年来,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在小说的意象、意境、构造和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使人们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延伸。
除了国内,国际研究界对《边城》的研究也相当热衷。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莫普克教授认为,《边城》是一部有关文化与现代化的小说,它探讨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矛盾与融合,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李云琳教授则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切入,分析了小说中女性形象及其对传统家庭典范的重新解读,强调了小说给人们带来的反思。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对《边城》的评价都是高度肯定的。
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的元素,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充满诗意的语言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韵味与魅力。
而小说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细腻入微,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此外,《边城》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愈加丰富的意象也为它赢得了无尽的赞誉。
因此,可以说,《边城》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见,这部小说将继续被人们所喜爱、关注和研究。
它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成为一份历久弥新的珍贵遗产。
关于沈从文作品研究【文献综述】

关于沈从文作品研究【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关于沈从文作品研究沈从文是中国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他独特的行文风格,和他给读者所营造的“湘西世界”都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主要以1949年建国为主要时间分段点,把各家学者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加以整理。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对于沈从文的研究,前人大家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沈从文研究和当代沈从文研究。
前期的沈从文研究对他批评的人多,并没有非常客观,很多也是由于历史的原因。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沈从文一直被国民党视为异已,而左翼文学阵营亦将其看作陌路人。
国民党的报纸称其“站在反革命立场”,而在沈从文卷入的文坛论争——“京派”与“海派”之争、“禁书问题”之争、“差不多”之争、“反对作家从政”之争中,沈从文又被左翼文学阵营视为“官的帮闲”之“京派大师”[1]、为统治者“越俎代谋”的“忠而获咎者”[2]、“对大多数应社会要求而写作的作家们”“作敌意的挑战者”[3]以及“停止抗战”[4]论的制造者。
如果说,这些责难还仅是一种逻辑引伸而非政治属性认定的话,那么,40年代,因其“民族自杀的悲剧”论与《芷江县的熊公馆》而引发的批判便突然升级。
沈从文被界定为“一贯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5],是“《鸿鸾禧》里的穆季”[6]、“地主阶级的弄臣”[7]……这些政治判决,显然与已知的历史事实大相径庭,带有明显的“左”的痕迹。
沈从文早期创作和乡土题材作品被拿来作为社会学批评典型案例,“空虚的作家”[8]“没有思想的作家”[9]“作品人物都是空洞无物的”[10],几乎是大家一致的结论。
沈从文小说研究3综述

• 1953,开明书店来信通知他“各书已过时” “书稿、纸型全部均代为焚毁”。” • 后起的一些现代文学史教科书,则把他作 为左翼文学运动和进步文学运动的对立面, 指责他“自始至终是坚决的站在资产阶级 或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来认识现实”,歪 曲了现实。
(三)拔乱反正期(80年代初----80 年代中期)
• (二)沈从文从自己的人生经验出发,得 出了“乡村优于城市、下层人民胜过上流 社会的结论”,这个结论是根源于一个古 老而单纯的道德观念,即“见利忘义,便 是人性的扭曲,舍利取义,则符合人的本 性”。这个结论和观念,具有“社会历史 的、现实的某些朴素的阶级内容,奠定了 沈从文道德评价的唯物主义基础”。
• 2、主张“艺术创作在‘独断’”,反对文 学做单纯的政治工具,反对文学的商品化; 要求‘将‘道理’包含在现象中,尊重形 象思维规律;认定“情境”是触发美感的 弦索,这种“情境”允许“诗的抒情”, 渗透“理想追求”;提出“恰当”是“技 巧运用的准绳与归宿”。
(1)凌宇
• 《从边城走向世界》和《沈从文传》 • (1)将沈从文置于广阔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予以考察。 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是两个世纪以来的苗汉文化、本世纪 二三十年代中西文化大碰撞的产物,并由此将沈从文的文 学世界概括为由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对立、互参而建构 起来的整体构图。 • (2)对独特性品格的阐释。不仅花大量篇幅阐述湘西不 同于中国内地乡村的特殊民族文化图景,将几个世纪来湘 西特殊的生存方式和历史命运诉诸笔下,更是在这一民族 文化认同感下,将浸润在沈从文创作其中的民族精神气质 阐发无遗,如《边城》中蕴含的少数民族心理上的隐痛,与 《长河》创作密切相关的特殊的民族历史命运与现实背景 等等。
• (2)深入作品的内涵,对沈从文作品的思想 内容作出具体的文本阐述。
沈从文湘西小说“神性”元素研究文献综述

沈从文湘西小说“神性”元素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在沈从文所构建的文学世界中,湘西小说占据了最为重要的位置。
这些小说以浓厚的宗教特色和浪漫的异域风情著称,成为20世纪初众多小说中的异数。
近些年来,对于沈从文湘西小说中体现的“神性”元素,出现了不少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启发意义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对这一主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湘西小说;神性一、引言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对于沈从文的研究成为中国文学领域中一个重要方面。
“沈从文现象”,作为20世纪中国具有独特色彩与内涵的思想文化现象,引起了海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
沈从文小说,尤其是湘西小说中体现的超乎自然的浪漫主义叙事手法将现实与理想相结合,引发了一系列的讨论和探索。
本文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将沈从文小说中“神性”元素的渗透主要划分为三个方面,即神性自然、神性生命与传奇小说中的神话氛围,对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形势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论述,并期待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二、神性自然在沈从文的文本里,他不断地提及“自然”对自身的影响,此外,他又自称是20世纪中国的“最后一个浪漫主义派”,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湘西小说中处处暗含传奇性因素的原因。
关于沈从文小说中体现的神性自然以及背后所蕴涵的作者的人生观、情感诉求与湘西地域文化等因素,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对此有诸多的论述。
凌宇在《从边城走向世界》一书中对沈从文的人生经验进行了细致分析。
他指出,在没有走向都市之前,沈从文就对现存的观念和秩序表示怀疑,他构建了一个独立的经验世界,对外部体系产生了顽强的抵抗力,因而他笔下的自然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
覃新菊的研究专著《与自然为邻——生态批评与沈从文研究》考察了作家与生态环境的融合,不断指出“自然”对于沈从文的深刻意义。
基于前人的研究,陈晖在《意象自然神性自然人性自然——沈从文作品中自然的显现方式及蕴意解读》一文中进一步解读沈从文的“自然”情境,指出“自然”对于沈从文是作为宗教与信仰的存在,并为“神即自然”这一观点找出思想渊源。
沈从文作品英译研究综述

学家 哈罗 德 ・ 阿 克顿 和陈 世骧 合译 的沈 从文 诗歌 《 颂 》及 体文 本的特 点和 不 同时期 译作 具有 各 自的时代 特 点等做 了
沈 从文 简 短 生平 介 绍被 收录 在伦 敦 杜 克华 兹 出版 社 1 9 3 6 进一 步 的探讨 。最后 ,作者认 为 ,沈从 文小 说的英 译有 了 年 出版 的 《 中 国现代 诗歌 》中 。同年 ,美 国著名 记者 埃德
现 英译 本 ,其 中 1 7篇 小说 有两 个 或两 个 以上英 译本 。部 究的头 筹 。这 篇文 章从 总体 上介绍 了沈 从文 的 中短 篇 小说
分 散文 也被 译成 英 文,如 威廉 - 麦 克唐纳 翻 译 的 《 从文 自
到文 章 发 表 时 的英 译 情 况 。首 先 ,作 者 提 到 沈从 文 共 有
华 强 是 国 内第一 个 关注 沈从 文 作 品英 译 现象 的学 者 。
短 篇 小说集 和 6部中 长篇 小说 。他的创 作风 格趋 向浪 漫主 在金介 甫教 授 的帮助 下 ,他 列 出了 一份沈 从文 作 品的外文 义 ,语 言质 朴且 富有 诗意 ,具有 浓郁 的地方 色彩 。作 品被 ( 主要 是英文 ) 翻译 目录 ,年 限 从 1 9 3 6年沈 从文 作 品的第
冬生 》 、《 传奇 不 奇 》和 《 < 散 文 选 译 >序 》( 1 9 8 2年 ) 等。 专集和 收录 有沈 从文 小说 的 中国文学 英译选 集 。然后 ,作
沈从 文作 品 的大量英 译 引起了 国 内外 学界 的关注 ,从 而开 者根 据不 同角度 将 这 7 O 种英 语 文 本 的译 者进 行 了归 纳 分
一
, ’
。
国 内沈 从 文 作 品 英译 研 究要 到 2 1 世纪才真正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作品研究综述
余杰《凤凰城里的“老先生”》说道:在湖南电视的一个专题节目中,看到了这样一幕触动我心弦的细节:一名到湘西凤凰城旅游的外地游客,刚刚走下小船,码头上就有几个小女孩热情地围上来。
这些十二三岁的湘妹子,拿着编好的一束束野花,七嘴八舌地说:“买一束花吧,去送给老先生。
”“老先生”是谁呢?乡亲们口中所说的“老先生”,原来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这里走出去、走向世界的大作家沈从文。
遭受半个多世纪冷遇、排斥乃至迫害的沈从文先生,在最近十几年来却日益绽放出灿烂的光彩来,他虽然离开了我们,却借助文字获得了永生。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着。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散文集《湘行散记》。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一、从庄子的生死哲学看沈从文作品中的生死观
在蔡葵芬的《从庄子的生死哲学看沈从文作品中的生死观》中认为沈从文一方面以“生命”为“信仰”,同时在面对死亡时却表现出一种超脱和淡泊的情致。
在他笔下,死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有情杀,有屠杀,有自杀,有他杀……其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对砍头的描写,这种屠杀的场面大多来源于沈从文幼时的亲身经历,他家乡有个监狱经常处决犯人,小孩子常常去看,行刑完了,如若没人来收尸,小孩子常以戏弄尸体取乐,沈从文也常站在城头看杀人。
而后来他去当兵了,更是亲历了杀人如麻的残忍。
这在其《从文自传》、《黄昏》、《节日》等作品中都有体现,死亡现象在这个野蛮民族中得到大肆的渲染。
表面看来,沈从文对于“死亡”也习以为常了,他经常称死为“完事”,对死好像持有一种非常平和的状态。
其实,在面对这种死尸遍地的场景时,作者的这种平和只是保持了一种冷静、客观的叙事风格,其背后潜藏的是对生命最沉痛的悲悯。
他只有通过对死亡的客观描写,才能得以切近生命的本质,“神圣伟大的悲哀不
一定有一滩血一把泪。
”(《废邮存底·给一个写诗的》)他是以“死”的方式突出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可贵,告诫人们怜惜生命并进而达到对健康人性的追求。
生命高于一切,生命至上,《庄子》整体上反对战争本身正是为了张扬这样一种生命意识,而沈从文在此冷静地呈现血腥场面,反对滥杀无辜,也是他信仰“生命”,维护“生命”的表现。
《生存》详尽地表达了沈从文对于死亡的真正理解,如“人生有命,要死听它死去”,“依然微笑着”,“好像自己也在参加另外一种生活,精神强旺多了”,“死去的让他死去,活着的好好活!”生命是如此可贵,因此在死亡面前也应该尽一切努力与命运抗争,这样才能对得起生命,而当死亡已经来临的时候,更要有正视死亡的勇气,微笑着活下去。
在沈从文的思想意识里,早已认识到人的死亡是不可逃避的,既然如此,就应该乐天安命,能活着就好好地活着,死了就死了,对于死者来说这也是一种解脱,对于生者来说,更是一种超脱。
这种生死观,其实不就是庄子的生死哲学吗?正因为这一生死哲学的介入,使得沈从文的作品更具有深度,在艺术的园地里才能独放异彩。
《边城》更是一曲爱与死的交响乐,这里的爱是一种直面死亡的爱,而死也因爱除去了它的世俗痕迹。
老船夫临死前抛给翠翠最后一句话:“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用怕”,完成了他的生命之旅。
正如庄子在《养生主》里所昭示的:死亡,是一种回归的生命仪式。
因此,死亡是正常的,它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老船夫从容地面对死亡,翠翠也似乎明白了生命的进程,她继续着爷爷的渡船,继续着生命的过程,生命不会因为死亡而停滞不前。
对于生与死,沈从文似乎是参悟透了,他能平静地看待死亡,以一颗超脱淡泊的心对待它,这样使得他的“生命”信仰又加深了一层含义。
而这样一种无论是对生的执着还是对死的淡泊,与庄子的重生乐死的生死观又是殊途同归的。
正因为有这样一种生死哲学,所以无论是庄子还是沈从文,他们都能逍遥自在地行进在纷繁复杂的人生中。
二、沈从文作品中的土匪叙事
在罗维的《悲悯观照下的土匪——论沈从文作品中的土匪叙事》中说道,沈从文关于匪的叙事可以统称为“土匪叙事”,从文学——历史——文化的多重视景来阐释这一文学话语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从叙事角度说明沈从文的土匪
叙事的主要特征。
从整体上把握沈从文的人道主义者立场和民间立场,以及他自始至终具有的悲悯意识。
沈从文通过他的土匪叙事表明:土匪和普通人并无区别,最需改变的不是存在土匪的现实环境,而是这些人的意识和灵魂,他们和客体化世界的关系需要更新,他们的观念意识需要重塑。
在这一意图下,沈从文对于土匪像他惯有的人道主义情怀一样,充满悲悯,从未将他们作为对立面来批判。
可以说,沈从文笔下的土匪世界是一个善良与蒙昧,美好与丑恶并存的世界。
正如当代小说家李锐这样写到读沈从文后的发现:“弥漫在这些美丽的文字背后的,是一种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对于生命沉沦的大悲痛,对于无理性的冷酷历史的厌恶。
”
虽然沈从文的文字并不是写给土匪看的,但在这一类社会类群的世相描绘中,我们确实能够看到普遍人性,看到我们自己。
“沈从文不是一个革命者,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者。
他关心普通人的生存命运,但并不把自己关于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改变他们的命运的思想乃至行动从外部加之于他们身上。
他关心的是如何改变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改变生活在他们灵魂中的形象。
”这正是沈从文缤纷绚丽的土匪叙事中所要表达的意图所在。
三、沈从文剧体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
石柏胜《多姿多彩的语言狂欢——沈从文剧体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评析》中写到,沈从文剧体作品的诱人魅力就在于其诙谐幽默、轻讽逗笑的风格魅力。
无论是反映都市生活的《盲人》、《支吾》,还是表现湘西村镇风俗的《霄神》、《野店》等,都鲜明地表现出微讽逗乐、幽默轻松的趣味色彩,给人以精神上的极大愉悦。
《霄神》在揭示湘西信神好巫、人鬼杂处的生活风俗的同时,又通过对外甥三番五次戏弄舅舅的对话情节的描写,讽刺调侃了油腔滑调、跳梁小丑似的外甥和投机贪财、愚昧可笑的舅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诙谐逗趣的幽默轻讽风格,令人轻松愉悦而又忍俊不禁。
《盲人》一剧巧妙利用“欺骗”、“误解”、“语言多义性”等机智手段制造出一幕幕开心有趣的画面,有效展现了诙谐逗笑的幽默风格。
沈从文深厚的古典文学语言功底和对五四新文学白话文的自觉追求,形成了他剧体作品文白相间的雅俗共享特色,在沈从文《霄神》、《三兽窣堵波》、《支吾》等剧体作品中都能得到鲜明体现。
这种不文不白、文白相杂的语言词语,经
过沈从文语言思维的自然调度和巧妙组织,不仅没有造成文白割裂、表意不清的词语大杂烩,反而生成了以白为主、以文为辅、文白相间、协调统一的独特语言格局。
苏雪林曾评价过沈从文作品语言:“他的文字虽然很有疵病,而永远不肯落他人窠臼,永远新鲜活泼,永远表现自己。
他获到这套工具之后,无论什么平凡的题材也能写出不平凡的文字来。
好像吕纯阳的指头,触到山石都成黄金,好像神话里的魔杖能够将平常境界幻化为缥缈仙国。
”沈从文剧体作品语言相对于成熟期作品虽不够完美老练、炉火纯青,但仍鲜明表现出“新鲜活泼”、“表现自己”的特殊魅力和多姿多彩的狂欢气息。
它反映了沈从文从一个文学爱好者成长为“文字魔术师”的线索路径,为沈从文研究“留下了一道辉煌的踪迹”。
参考文献:
1、余杰《凤凰城里的“老先生”》
2、蔡葵芬《从庄子的生死哲学看沈从文作品中的生死观》,(曾葵芬,湖南师
范大学文学院),2008年12月
3、罗维《悲悯观照下的土匪——论沈从文作品中的土匪叙事》,(民族文学研
究),2008年2月
4、石柏胜《多姿多彩的语言狂欢——沈从文剧体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评析》,
《戏剧理论纵横》(2010年/第5期,总第324期)
5、《从文家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出版
6、《沈从文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出版
7、《<边城>的艺术魅力》,江南晚报
8、金介甫.沈从文传[J].符家钦,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9、朱寿桐.沈从文剧体作品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2(2)
10、苏雪林.沈从文论[M]// 王珞.沈从文评说八十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
社,2004.
11、〔美〕菲尔·比林斯利:《民国时期的土匪》,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年版
12、沈从文.水云[A].沈从文批评文集[C].刘洪涛编.珠海:珠海出版社,
1998:309,312.
13、沈从文《沈从文代表作》(上、下),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北京:华夏
出版社,1999年版
14、[西班牙]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15、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岳麓书社2006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