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教案

合集下载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想北平》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掌握并运用相关的文学鉴赏技巧。

(3)能够理解老舍先生的创作背景及其对北平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将文本内容与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相结合,全面理解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老舍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体会老舍先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想北平》的主题和结构。

(2)掌握文学鉴赏技巧。

(3)了解老舍先生的创作背景及其对北平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联系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全面理解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如《茶馆》、《骆驼祥子》等,了解老舍先生的文学地位。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老舍先生的印象和他的作品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想北平》,理解文章大意。

(2)布置思考题:请大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挑选一位代表分享自己的见解。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想北平》的读后感,要求结合文本分析和自己的体会。

2. 调查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他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深入剖析《想北平》的主题和结构。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想北平》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想北平》的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想北平》的作者老舍及其文学地位。

简介《想北平》的主题和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1.4 教学步骤引入课程,介绍老舍及其文学地位。

简要介绍《想北平》的主题和内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想北平》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2.1 教学目标了解《想北平》的作者老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理解《想北平》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2.2 教学内容老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想北平》创作的历史背景。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介绍老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讲解《想北平》创作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文本解读3.1 教学目标理解《想北平》的主题和情节。

分析《想北平》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手法。

3.2 教学内容《想北平》的主题和情节。

《想北平》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分析《想北平》的主题和情节。

引导学生分析《想北平》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手法。

第四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理解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乡、国家之间的关系。

4.2 教学内容《想北平》中表达的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个人与家乡、国家之间的关系。

采用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的情感。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的情感,理解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乡、国家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想北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老舍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想北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老舍其他作品的推荐。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总结和思考。

5.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总结《想北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老舍教学目标:1.了解衬托手法,体会细节描写,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2.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

3.体验思乡之情,热爱家乡,热爱平凡生活。

教学重点:体验作者的情感,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

教学方法:研读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曾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他最喜欢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设计服装,他的设计如果让她们显得完美,他就特别有成就感,而本身完美的女子就不同了,设计时生怕显不出她们的完美与个性。

古都北京城,很多名人都对它有番品读,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到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老北京人老舍怎样话老北京的完美与个性的呢?下面一起来品读他的《想北平》。

二、作家简介老舍(l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

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

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

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

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三、题解《想北平》是作者身处异地,在战乱的岁月中,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想北平》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想北平》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想北平》教学设计1一、情景互动有一个地方,她就像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梦一般神圣、纯洁。

她封存了我们童年美好的回忆,那里留有儿时稚嫩的笑脸。

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无论我们是漂泊在外的孤独游子,还是功成名就的高官显爵,她始终都在召唤着我们,呼唤着我们的乳名。

她的名字叫故乡。

它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永远的港湾,是我们不离不弃的老母亲。

(通过幻灯片或者一小段录像资料介绍老北京城的建筑布局、人文生活环境、自然风景,勾起学生对老北京的兴趣,使学生对北京特色有感性认识,让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由住校生长期在学校居住导入想家,调动出一个在外求学的学子对家乡的眷恋怀念,酝酿情感,燃起学生对家乡的那一种渴望,达到情感基调一致,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指导美读由于前面做的感情铺垫,接下来选几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然后由教师做一下简单的点评。

需要注意的是北京方言中的儿化音,如:“差点事儿“”空儿”“白霜儿”等,把“京味儿”读出来。

其他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老舍的笔下描写了北平的哪些事物?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说他爱北平,。

但是又说不出来,为什么?老舍先生那一份难以割。

舍的情结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三、文章分析第一层讲述“我的北平”。

该段统领全文,同时引出下文将要写的内容———“我的北平”。

说明北平与“我的北平”之间的差别,“我的北平”算是北平的牛中一毛。

“我的北平”仅仅是我所生活的北平,我所认知的北平,以及用我所看到的北平来书写我心中想念的北平。

通过对比以下几句话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区分出“我的北平”与北平之间的界限“: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中一毛”。

《想北平》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

《想北平》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分析并评价作者对北平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3)了解课文背景,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探讨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平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 了解课文背景,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寓意和主题。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分析课文。

3.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想北平》2. 关于老舍的生平介绍资料3. 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4.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对故乡的记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想北平》。

(2)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学生回答问题,老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3. 内容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2)讨论作者对北平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4. 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寓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3)老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强调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老舍的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想北平》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想北平》教案(一)】《想北平》是一篇短小的散文作品,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

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因此,把分析北平主要特点及作者感情设计为教学重点之一。

另外,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由后半部分入手,调整授课顺序,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

《想北平》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恒久的烙印”板块,在此篇之前学过了“古典的乡愁”“漂泊的旅人”等板块,本文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故乡施予每个人的深刻的烙印。

教法上着重文本研习,沿用“评点”之路,编者设计了对话栏,留给学生去写些他们阅读的感受、理解、评价,不妨充分利用对话栏,让学生课前预习中进行评点,教师选择合适的问题,全班研习。

教学目标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2.掌握本文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3、继续采用点评法,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对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的理解与远离故乡的游子的乡愁的体会。

2、评点方法的采用以及在研习本文过程中实际效果的检查。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带着“古典的乡愁”的“漂泊的旅人”,一路走来,总也忘不了故乡给人生留下的“恒久的烙印”。

故乡,那是人和环境的统一,故乡融在一个人的身体、骨肉、血液之中,使人总也忍不住回头眺望,作家老舍先生的故乡情结是怎样的呢?一篇《想北平》足以让我们体味良多。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

《想北平》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想北平》的重要段落。

(2)能够分析并欣赏老舍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手法。

(3)能够理解老舍笔下的北平形象,感受其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分析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老舍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体会老舍先生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善良品质。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想北平》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分析老舍先生的文学手法,如对比、讽刺、抒情等。

3. 感受老舍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老舍先生复杂的文学手法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2.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人生哲理,提高人生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学手法,阐述主题思想。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问题,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想北平》相关文本。

2. 课件:教学PPT,包含课文内容、作者简介、文学手法等。

3. 辅助材料:相关文章、视频、图片等。

4.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老舍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想北平”,激发学生对北平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段落,并做好批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探讨老舍先生的写作目的。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深厚情感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情感,体会文中独特的语言表达。

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品味平凡事物中蕴含的深情。

2、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想”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将作者的情感体验迁移到自己对家乡的感受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力量。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文本。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想北平》,看看他是如何表达对家乡北平的思念之情的。

2、作者简介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想北平”?他是怎样表达这种思念之情的?学生朗读后,进行交流讨论。

明确:作者身处异地,对北平有着深深的眷恋和思念。

他通过对北平的自然风光、物产、文化、风俗等方面的描写,以及运用朴素而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北平的热爱和思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
一、引入
有一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床前明月光……是的,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始终在召唤着一个地方,无论你是浪迹天涯的孤独的游子,还是功成名就的
天之骄子,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做故乡,她是我们生命
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有一位作家,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他的长篇小说&la骆驼祥子&ra畅销美国,话剧
&la茶馆&ra震动欧洲,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是谁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师板书课题)
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思考探究可分为三个层次:与
作品对话、与作家对话和与自己对话。

欣赏,就是读者
的心灵与作家的心灵进行交流。

要能与作家的心灵交流,首先要与作品对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品。

二、探究欣赏交流
(一)与作品对话,把握文章的内容
首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和我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

在欣赏完文章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
的结构内容。

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

师读1、2、3段,学生读4—8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她把老舍的“京味儿”给读出来了。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你们的初读感
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了。

(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
1---3段:我爱北平但说不出来。

4—7段:爱北平的理由(北平的特点、北平的美)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想得落泪)。

板书:爱到说不出(第1—3段)爱的理由(第4—7段) 想得落泪(第8段)
爱到说不出——爱得深沉北平的美——爱的表达想
得落泪——爱的极致
教师小结:欣赏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看
看文章写了什么。

我们可结合文章的标题、段落的总起
句与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标志性语句来整体感知
文章内容。

(二)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
1、文章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
提示:“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描写,情味淡了。

“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一个“想”字,不仅点明
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无尽
的爱、深沉的爱。

(写北平重点在写,想北平重点在想)那下面就让我们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

2、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哪一段讲到?齐读文章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

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3、讨论、交流:那么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北平呢?那个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又有哪些特
点呢?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下面请大家再读文章,并且以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前四排(左边)的同学讨论: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北平?为什么?后四排的同学讨论:令作者
如此想念的北平有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
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当然你们感到值得思考的问题也
可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现在请大家先自由大声地朗读,然后再讨论。

(1)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北平?为什么?
A、第一自然段: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只是牛的一毛。

“我的”两个字就很好
的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因为老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他的血液中流淌着北平的细微东西,北平,是他生
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作者心中的北平。

“我的”
两字看似平常,实则深情。

谢谢这一组同学的分享。

B、第二段中:将自己对北平的爱比喻为儿子对母亲的爱。

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
平爱得真切与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师补充: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他曾说过:“我一生起码有二
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
是我的母亲。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
C: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的浸在自己的血液中,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作者不是诗人,他是小说家,而诗歌是最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为了传达自己的思念,他愿意成为诗人。

古代有个叫杜宇的国王被人放逐
到山中后,很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鹃鸟,日夜的啼叫,并啼出了鲜血,用在这里写出了对家乡极度的思念。

D、“可是,我真爱北平”,为什么后面多次说到这种爱“说不出”?
要点:老舍先生“说不出”——这不是没有爱,而
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

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

犹如舒婷在《思念》一诗中所说: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唱,
甚至可以画。

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

即便是柳永,尽
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有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A、特点概括:动中有静
(我的)北平→布局匀调
贴近自然
B、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将北平和伦敦、巴黎、罗马等
历史都城相比较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它们都比不上北平?
这是作者以他特别的方式强化他对北平的爱。

这种
对比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老舍向我们袒露的是一种毫不
掩饰的偏爱。

用这种毫不掩饰的执拗的偏爱来表达他对
北平的深情。

因为它是“我的北平”、“它在我的血里”。

所以,我真想念它,想得都要落泪了。

C、你们觉得都已38岁的老舍是不是太矫情了?是
不是老舍写作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了?
提示: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在青岛教书。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

北平北平,可北方不太平呀!我们文化的古都可能就要成为侵略者的肥肉,我的北平
可能不再属于我了!亦正如诗人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
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老舍的《想北平》、以及吴伯箫的《话故都》,都写于1936年前后。

D、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比如人人都知道的故宫、圆明园、地坛等,老舍为什么
只写“我的北平”?而多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
面(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要点: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只有那些融入到他
血液里的细小的事物和景物才能承载他的情感,这样的
情感才是最真切和深刻的。

(三)与自己对话,情感深层熏陶
是啊,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虽然(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是选择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却写出了如此纯净、亲切、
深入人心的文字。

让我们也学习这种写法,与自己对话,用心品味我们的情感,表达我们的情感。

仿照《想北平》的写法,以《想______》为题,写一个片断(200字左右),把你对家或母校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

三、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