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

合集下载

《想北平》(优秀课件)

《想北平》(优秀课件)

研读4—7节, 老舍先生是怎样来写这些特点的? • • • • • • 对比衬托: 巴黎未免太旷——北平复杂而有个边际 巴黎太热闹——北平也热闹但动中有静 巴黎也匀调——比起北平来还差点 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李 伦敦有冒烟的工厂——北平更接近自然 动中有静 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作者描写了北平哪些景物,为什么不 选北京的名胜来写而选这些普通的景物, 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老舍为何要写北京的物产、北京平民的 日常生活?
——“一枝一叶总关情”,表明了作者与北 京的亲密关系。
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 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 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 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
品味经典
——第4小节
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 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 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 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 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 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 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 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 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 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 的香片茶就够了。
爱北平但说不出来
动中有静 人为中显出自然 爱北平的理由 花多菜多果子多 北平的特点 贴近自然 想念北平 点题
深 爱 和 思 念
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 是写作。干吗去挤车挤船受罪呢?我很想 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 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 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的 七律,就拿它结束这段“八方风雨”吧: ——老舍 《望北平》

想北平——老舍-赏析

想北平——老舍-赏析

【作品原文】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让我单摆浮搁地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的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象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既复杂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老舍教学目标:1.了解衬托手法,体会细节描写,学习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2.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

3.体验思乡之情,热爱家乡,热爱平凡生活。

教学重点:体验作者的情感,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

教学方法:研读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曾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他最喜欢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设计服装,他的设计如果让她们显得完美,他就特别有成就感,而本身完美的女子就不同了,设计时生怕显不出她们的完美与个性。

古都北京城,很多名人都对它有番品读,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到郁达夫的《古都的秋》,老北京人老舍怎样话老北京的完美与个性的呢?下面一起来品读他的《想北平》。

二、作家简介老舍(l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

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

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

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

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

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

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

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三、题解《想北平》是作者身处异地,在战乱的岁月中,思念他挚爱的北平。

想北平--老舍

想北平--老舍

本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里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相关历史事件*1931年,“9.18事变”,东北沦陷。

*1935年,华北事变,平津危急。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老舍一生写下了约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话剧著称与世。

他的以描写北平生活为基调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解放后,以话剧《龙须沟》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使之成为了世界性的大家。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北京天安门城楼北京故宫北京八达岭长城北京颐和园北京颐和园北京北海公园北京圆明园北京天坛北京的四合院北京胡同老北京的街道(1)怎样的“爱”?(2)“爱”什么?(3)怎样写“爱“?阅读:第(1—3)自然段怎样的“爱”?第1段:“我的北平”第2段:“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第3段:“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可是我说不出来。

”杜鹃啼血杜鹃,又叫子规,传说,古代有个皇帝叫杜宇,由于被放逐到山中,一个人很孤独,很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鹃鸟,日夜悲啼,叫声凄惨,啼至血出乃止。

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老舍《想北平》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舍《想北平》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 题。

(16 分)想北平老舍①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拣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②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

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③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④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想北平》

《想北平》

02
文本分析
语言风格与特点
平实自然
文章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 辞藻和过多的修辞手法,符合老 舍作品的一贯风格。
京味儿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和 俚语,具有浓郁的京味儿特色, 展现了老北京的生活气息。
幽默风趣
老舍在文章中运用了幽默风趣的 语言,使得文章读起来轻松愉快 ,同时也能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 情感。
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日本侵略者 的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使得国家处于危机之中。老舍在 此时写下了这篇散文,表达了他对家乡北平的深深眷恋之情 。
作品主题与意义
主题
散文《想北平》的主题是乡愁,老舍通过对北平的描述和回忆,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意义
这篇散文不仅表达了老舍个人的乡愁情感,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和人民的苦难和渴望。它唤起了人 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和关切。这篇散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被广泛认为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
VS
时代精神
作者通过描述北平的时代变迁和人们的生 活状态,展现了时代精神的发展和变化。 这种时代精神不仅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 和思想观念上,更体现在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上。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 和憧憬,呼吁人们关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
04
艺术手法鉴赏
对比手法运用及效果分析
对比手法
文章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北平和“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进行比较,突出 了北平的特点和优势。
情。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想北平》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文本分析 • 主题探讨 • 艺术手法鉴赏 • 作品价值与影响 • 结语:总结全文,回顾主题,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一、引言《想北平》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诗,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必修篇目。

本次说课的内容围绕这首诗展开,旨在通过深入解读诗歌内容和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想北平》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全诗借用北平的情景和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北平的种种景物和意象,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乡愁之情。

1. 诗歌结构《想北平》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通过特定的景物和意象展开叙述,使整首诗具有逐渐深入的效果。

诗歌采用七言绝句形式,每个句子又独立成章,既显示了作者巧妙的写作技巧,又使得整首诗的结构清晰有序。

2. 诗歌意象作者通过北平的种种景物和意象,描绘了他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北平的燕山、山海关、石井、古城墙等景物,都成为表达作者乡愁的媒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诗歌情感《想北平》诗中的情感主要共有乡愁之情和怀念之情两种,通过对北平的描绘,作者深情地描述了他对悠远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通过诗中的景物和意象得到了良好的表达。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方面:1. 知识目标•了解《想北平》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技巧;•理解诗中的主要景物和意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乡愁和怀念之情的感受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想北平》展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活动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北平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北平的兴趣。

2. 诗歌解读•分段解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景物和意象,并分析这些景物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乡愁之情;•通过诗歌的解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老舍散文《想北平》及其赏析

老舍散文《想北平》及其赏析

老舍散文《想北平》及其赏析想北平设若让我写一本,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等于牛的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北平》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北平的眷恋深情
2.赏析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等写作手法
3.体味老舍作品中的语言特色(京味儿十足,简练俗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文中作者写作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特色的品味
难点:对作者对北平情感的挖掘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文本,体会文本的语言特色。

原句解读,分析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标好自然段,将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

2.请仿照书上对话栏的格式,在文章中选出三处,进行赏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早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就有很多表现思乡之情的,如崔灏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故乡这个词总是牵动着漂泊在外的游子们的心。

今天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老舍先生的思乡之情。

(大家把书翻到《想北平》这一课)
二.整体感知
1.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
(先来看一下关于作者老舍的介绍,ppt展示)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1]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1966年,由于受到文革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2.解决文章中生字词
(在通读全文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有哪些需要掌握的生字词)
廿七niàn 赐给gěi 给予jǐ堪司坦丁堡kān 匀调yún tiáo 愧杀kuìShā什刹海shíchàhǎi
刹车shā(学生齐读)
3.(学完生字词我们来听一段名家读的《想北平》)
播放音频(6分钟左右)
4.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昨天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下面请同学来回答,这篇文章可以划分为那四个部分。


1段:交代自己对北平的定义
2~3段:对北平的热爱
4~7段:写北平的特点
8段:深情直白的表达对北平的思念
三.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根据上面的结构划分,我们现在来看一看里面的具体内容。

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PPT展示)
Q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A:总起全文,引出描写对象,并点出北平优点很多,自己知道的很少,写出来的大概是:“牛的一毛”,突出北平的吸引人之处,为后文颂北平做铺垫。

(请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
(第一段解决,我们来看一看第二部分,齐读2、3自然段,思考问题)
Q2:第二段的开头说“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作者是怎么解释他“说不出”的原因的?(用原文回答,提示学生在第三自然段)
A:第三自然段的一二两句。

(既然作者无法说出对北平的爱,那作者是将这种爱形容成了什么呢?)
A1:将对北平的爱形容成对母亲的爱,没有用一些华丽的辞藻和精致的细节来表现自己对北平的爱,而是用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方式表达出对北平爱的深沉和真切。

(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的一段佳话,所以这段比喻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


(备选问题)
Q3昨天请大家自己对文章进行赏析,有没有同学选的是前三自然段里面的句子啊?
A:“我所爱的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表现出我与北平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我与北平是一种心灵契合,灵魂相融的关系。

A:“这不是我辜负了北平······所赐给的。

”故乡对人的影响是随人一生,它在我们的身上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永恒的烙印。

(老舍文章中的京味儿正是这个影响的体现,在分析语言特色时候也可以回顾这里。

)
(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是集中表现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就是文章题目中想北平的想这个感情的具体细化与体现)
四.板书设计:
想北平
老舍
1段:交代自己对北平的定义
2~3段:对北平的热爱
4~7段:写北平的特点
8段:深情直白的表达对北平的思念
五.作业布置:
1.练习册
2.仔细阅读4~8段,思考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想北平的前三自然段,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教师板书)
1段:交代自己对北平的定义(总起全文)
2~3段:对北平的热爱(说不出的爱)
4~7段:写北平的特点
8段:深情直白的表达对北平的思念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文章的后面的五段,昨天我们已经从前三段中知道了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与想念,那么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北平的想念的呢?
二:文本细读体会情感
教师领读4~7自然段,学生思考问题
Q1:作者在描写北平时选材的特点?
A: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画面。

(为什么选这些平常之物?)
A1:这正是北平普通百姓对于北平的属于自己的一份感情。

切身的体会。

(昨天已经让大家自己思考了一下这几段中运用的写作手法,下面大家先讨论一下,等会找人回答。


Q2:4~7段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A:对比衬托手法。

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布局、生活情趣、环境氛围方面历数北平的好处。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起北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李
伦敦成天冒烟的工厂——北平接近自然
这段对比的特点:动中有静、布局合理
细节描写。

“那长着酸枣的老城墙·······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此处有比喻,体现出安适感)
“雨后,韭菜叶子上······愧杀。

”(有比喻,写出瓜果的新鲜)
(教师点拨,上面两处细节描写同时体现出了语言的亲切生动{比喻}充满京味儿{带霜的玉李儿,愧杀})
(下面我们来看最后一段,作者写道:“要落泪了”作者对北平的想念仅仅是一个游子对家乡的想念吗?PPT补充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京。

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战争即将爆发,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A:1.想念北平,因为想起自己生活的点滴。

2.担心民族的安危。

(资料补充:
1.何梅协定:1935年5月,已通过1933年签订的《塘沽停战协定》将其侵略势力渗透到华北的日本帝国主义,又向中国政府提出对华北统治权的无理要求。

国民党当局在日本的淫威面前又一次屈服。

1935年5月29日,华北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日方代表开始秘密谈判。

1935年6月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向何应钦提出备忘录(日文为“觉书”),限三日答复。

何应钦经与日方秘密会商后,于7月6日正式复函梅津美治郎,表示对“所提各事项均承诺之”,接受日方要求。

何梅往来的备忘录和复函被称为《何梅协定》。

主要内容取缔河北省的反日团体和反日活动。

这个协定实际上放弃了华北主权。

2.2.北平之称:北平,旧城市名。

北京在历史上曾经使用的城市名称之一。

明朝洪武元年,即1368年9月12日,大都更名为北平府,取“北方安宁平定”之意,北平第一次成为北京的名称。

后于明朝永乐十九年(1427年)作为明朝的都城改名为北京,与南京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司”,此为今名之始。

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20日设立北平特别市,相当于今日的直辖市。

日伪政府于1937年10月12日又将北平改为北京,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恢复原名北平。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设于北平市,同时将北平市改名为北京市。

3.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一、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二、修辞手法种类很多,有大家熟悉的: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博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拟人、拟物),排比,设问,反问。

其它的互文,起兴等在文言文中用得较多,也可以了解一下。

表现手法较多,较复杂,下面都是常见的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对比、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另外还有不少,譬如渲染、动静、创设意境、用典等。


三.板书设计
1段:交代自己对北平的定义(总起全文)
2~3段:对北平的热爱(说不出的爱)
4~7段:写北平的特点(对比衬托,细节描写)
8段:深情直白的表达对北平的思念(对民族安危的担心)
四.课堂总结
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感情,老舍笔下的北平是那么的鲜活生动,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个文人对国家对民族安危的担忧。

今天,我们没有民族的危机,但是对于自己的家乡每个人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五.作业布置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随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