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学号:1154155姓名:洪伟对斯大林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
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所谓“斯大林模式”的问题,因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政击斯大林的言论,如果是带有理论色彩的,也就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正是集中在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和抨击上。
因此,我想就如何全面正确地分析和评价“斯大林模式”谈一谈看法。
应该说明的是,这些看法侧重于方法论上,因而没有更多地引用材料。
一、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截然相反观世界上谈论“斯大林模式”的著作,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贬之者居多,褒之者甚少,全盘否定乃至恶意攻击成了主流。
这也许是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一种侧面反映吧。
历史表明,每当革命处于低潮,许多人,甚至曾赌咒发誓忠于革命的人,往往用咒骂革命来炫耀或者表白自己。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实际上是对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20年代末以后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抛弃社会主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止的近70年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
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等一系列带根本性原则是非的事情。
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以及不同思潮的代表人物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出于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阶级本性,因而是不足为怪的话,那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出现一股全盘否定斯大林个人、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的浪潮,倒是值得认真对待的。
作为一名学者来说,既不能同意西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也不能同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象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这样背叛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者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我们主张,第一,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来评价“斯大林模式”。
今天,离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已有大半个世纪,而且作为“斯大林模式”的典型代表的苏联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被颠覆,我们再来评价“斯大林模式”,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发泄一下什么情绪,而只是为总结历史教训,以便把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好处

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好处在苏联历史上,斯大林模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也不全都是好处,它也存在着很多弊端的,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斯大林模式的好处,希望对你有帮助。
斯大林模式的好处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挽救了当时危机重重的苏联,而且还使得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国家综合实力迅速增强。
首先,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好处有,使得苏联国家重工业迅速发展,并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国家。
同时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积攒了大量的物质资料,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有,第一,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国内的农业和轻工业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
第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量和产值,造成了商品种类少质量差的问题。
第三,斯大林模式高度控制配置国家资源,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致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非常低,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得不到发展。
第四,斯大林模式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领导人和领导机构手中,政府机构容易滋生腐败,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个人崇拜等问题。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第一,俄国的专制主义历史传统。
俄国在沙皇时期就是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并且一直影响着俄国的政治体制,十月革命后,国家动荡的条件下也必须实行高度中央集权,这就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氛围。
第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当时改革苏联落后的经济文化的要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必然要被历史潮流所淘汰。
苏联当时全面落后于西方国家,这就使得强而有力的改革成为了最紧迫的任务。
第三,列宁死后,苏联共产党内部派别争斗严重,加之列宁对斯大林非常倚重和信任。
这就使得斯大林上台后必须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第四,国际环境和二战的影响。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对资本主义的包围,必须要实行强而有力的政策,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应运而生。
第五,苏联特殊国情的影响。
苏联为了应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战争,必须高度集权,加大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发展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实现工业化,带动军事实力提升,才能不被资本主义湮灭。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述评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成为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的对象。
“斯大林模式”是我国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相关的论文、专著不断问世。
同时,该问题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有鉴于此,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对“斯大林模式”研究中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内容做一简要概述,以供教学参考。
一、“斯大林模式”的含义1.体制说。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叶书宗认为,所谓“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定下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
”(注:叶书宗:《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上海社科联,1996年版,第210页。
)2.理论体系说。
胡逢吉认为该模式主要是一种理论体系,他指出,“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理论简称。
(注:王福春:《国内外…斯大林模式‟研究述评》,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4期。
)3.政策实践说。
韩狄明认为“斯大林模式”主要是一种政策实践,其重点“一是发展重工业,二是限制和消灭商品经济。
”(注:王福春:《国内外…斯大林模式‟研究述评》,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4期。
)4.“社会主义模式”说。
孙振远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
(注:孙振远:《斯大林模式的弊病与赫鲁晓夫的改革》,载《世界历史》,1988年第4期。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时间1.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陈之骅认为是在20年代末3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的并在40年代至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的。
(注:陈之骅:《改革传统模式是历史的必然》,载《世界历史》,1988年第4期。
)2.1936年宪法的制定。
当前最权威的昊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把1936年宪法的制定作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指出:“苏联宪法的制定,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每日一知识-唯物主义评价斯大林模式

唯物主义评价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地位: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在历史上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斯大林模式比较成功的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中,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很好的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难度很多的课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苏联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就跑完了资本主义花费了一百年的路程。
3)由于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抢在二战爆发之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保存了民族的生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4)总之,客观的说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的历史上,斯大林模式留下的不是失败的记录,而是成功的骄傲。
尤其是当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面临完全危机的时候,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震惊了西方世界。
二战后,它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社会化大工业的基础,也起到过积极示范作用,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出现了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他们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正常展开: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斯大林模式的一个很重要的弊端,就是不能从实际出发,而是采取冒进的主观的思想,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短期内可能会有很大的成效,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不足取的,而且很危险的。
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也的确验证了这点。
斯大林跟随列宁多年,但是却不得其要领。
具体说就是,列宁分析苏联的问题,总能够从苏联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出适合情况的决策,虽然有时候,有过失误但是随即就会改正,而斯大林却要把自己神圣化,大搞个人崇拜,实行大清洗,不能容忍对自己的丝毫的反对,这不能不是它们二者之间的重大差别。
从而可能暗含了苏联以后的命运。
斯大林模式,就是在农业上推行全盘的集体化;在工业上,重点发展重工业,对轻工业、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苏联当时的国内经济大部分是轻工业、农庄小农业,重工业发展滞后,比之西欧的列强来讲是有很大差距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本应当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条不紊的进行经济建设。
但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片面的追求集体化,认为这样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农业产量。
而且,主张消灭富农,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化。
出发点是好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实现农业公有化,但是也犯了过急过快的错误。
从30年代初开始实行,到1937年就基本上所有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几乎达到100%。
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公有化,肯定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只是当时的大势是这样的,所以没有完全的暴露罢了。
后来的中国实行的大跃进,农民加入人民公社很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证明了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片面的追求公有化反而是有害的。
在工业上,把重工业看成社会发展的标志不错,但是不能因此而只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这就忽视了各部门经济要协调发展的规律。
例如,苏联的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到1950年工业产值增加12倍。
但是农业却徘徊不前,1953年全苏人均粮竟至于低于1913年水平。
斯大林模式教训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教训的评价1. 斯大林模式就像一个超大号的紧箍咒,套在苏联经济的脑袋上,勒得它没法自由生长,只能按照固定模式喘气,结果差点憋死。
2. 斯大林模式如同一个刻板的老学究,只认自己那一套规则,经济发展就像被老学究管束的调皮孩子,想创新想撒欢儿?没门儿,最后只能变成听话却没活力的乖宝宝。
3. 这斯大林模式啊,就像是给苏联这辆汽车装了个只能挂一档的变速箱,不管路况如何,就只能慢悠悠地往前挪,还想超车?那简直是做梦。
4. 斯大林模式像个超级独裁的厨师,不管顾客(民众)的口味,只做自己拿手的一道菜(计划经济),哪怕大家都吃腻了,也不准换菜单,结果顾客越来越少(经济失去活力)。
5. 斯大林模式恰似一个死脑筋的裁缝,拿着一把大剪刀,不管是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不同的产业和经济类型),统统剪成一个模样,结果衣服(经济体系)穿在身上,不是这里紧就是那里松。
6. 斯大林模式好比一个巨大的磨盘,企业和劳动者就像被蒙着眼睛拉磨的驴子,只能按照固定的路线走,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也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得更自由更高效。
7. 斯大林模式就像一个不会变通的指挥家,拿着一根指挥棒,让所有乐器(经济部门)都按照一个节奏演奏,管你是小提琴还是架子鼓,最后演奏出来的曲子单调乏味,没有一点灵魂。
8. 斯大林模式仿佛是一个专横的园艺师,把所有的花草树木(各种经济成分)都修剪成一个形状,原本可能是姹紫嫣红、形态各异的花园(多元经济),硬是被整成了一排排整齐却毫无生机的绿篱。
9. 斯大林模式像是一个霸道的建筑工头,只允许用一种砖头(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盖房子(建设国家经济),哪怕其他材料(市场经济元素)可能更适合,也坚决不用,结果房子盖得又慢又不结实。
10. 斯大林模式犹如一个超级固执的画家,只擅长画一种风格的画(计划经济下的固定模式),画布(苏联经济)那么大,却不能尝试新的色彩和笔触(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最后画作变得单调沉闷。
11. 斯大林模式就像一个吝啬的守财奴,紧紧握着钱袋子(经济控制权),企业想自己搞点小投资小创新,就像孩子想从守财奴手里拿点零花钱一样难,经济怎么能活跃起来呢?12. 斯大林模式恰似一个古板的老火车司机,开着一列巨大的火车(苏联经济列车),却只沿着一条铁轨(计划经济轨道)跑,旁边就算有更便捷的新铁轨(市场经济模式),也坚决不换道,最后只能被越甩越远。
斯大林模式

历史“斯大林模式”学生姓名授课日期教师姓名授课时长1小时1、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评价。
上海会考和高考均无要求。
一、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1.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新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苏联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初见成效,但是国家的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经济相当落后。
斯大林决定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农业国。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这条快速工业化道路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既让苏联免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侵袭,又使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效仿对象。
但是它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排斥市场经济,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的失调,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拓展】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二,保持高速度,为盲目追求高速度、急躁冒进、浮夸风开辟了道路;第三,采用国家行政手段集中国内资源,利用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所提供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
2.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担心农业问题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把分散的小农户转变为国营农庄。
从上而下的集体化运动迅速改变了农村的所有制形态,支持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然而它片面追求集体化的速度,采用强迫手段乃至暴力手段,违背了自愿原则和经济规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进而损害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能力。
【拓展】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来源只能从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中花去,这是农业为工业化缴纳的“贡税”。
【拓展】当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上日程的时候,如何筹集工业化所需要的巨额建设资金,是当时面临的一个严峻而现实的问题。
1924年,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理论。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以及他们实行的政治制度,为苏联社会主义建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其中以斯大林模式最为著名。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强大的集权主义社会制度,苏联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的方式完全由斯大林控制,实行严格的政治控制和经济管理,力争创造“接二连三”的建设目标,故而受到钦佩和推崇。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实现了极快的工业化,使苏联从落后赶超至先进,在斯大林模式推行期间诞生了苏联优秀建筑作品,如莫斯科对号公园住宅和民众广后景院,使得苏联建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但同时,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弊端也相当显著:无论是政治民主还是经济民主,斯大林都未能通过真正的参与和选举形式实现,因此影响了苏联建筑项目的参与式设计和实施,在建筑设计上出现了缺乏创新的严重情况,让许多苏联建筑仅仅能在社会范畴上作出了改善的贡献而无法提供多样的道路和方向。
此外,在斯大林模式下施行的政策,加上苏联存在的政治经济安全问题,造成苏联建筑的投资不足,技术和物质条件也限制了建筑项目的完成,令苏联建筑无法发挥它之前的潜力。
总之,斯大林模式有政治上巨大的弊端和投资上的缺乏,也有它在苏联建筑水平发展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又被称为“苏联模式”。
形成于20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前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从社会基本制度的层面看,在经济领域,苏联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在政治领域,苏联确立并坚持苏联共产党在苏联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苏共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它使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成现实,并且敢于和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
斯大林模式保证了30年代苏联的政局稳定,保证了30年代高速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斯大林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1)政治经济方面:权力过于集中,民主太少。
残酷斗争,冤假错案遍及全国。
地方自主权少,不利于发挥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造成管理机构庞大和滋生官僚主义、个人崇拜,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2)社会生活方面: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使得农、轻、重比例失调。
片面强调计划的指令性和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决策过于集中,使企业和职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今天去重新评价评价斯大林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模式的
命运。
总之,斯大林模式基本上适合苏联国情,而且取得了伟大成就,建成了社会主义,是取得胜利的一种模式。
它不失为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