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名词解释

斯大林模式的名词解释在20世纪的历史中,有一个名词始终如影随形,那就是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指的是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所实施的一种经济和政治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集中权力和计划经济为核心,并且对于国家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的控制。
本文将就斯大林模式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讨论。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它的影响和意义。
斯大林模式可以追溯到苏联共产党掌权后的1920年代。
当时,苏联正处于转型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政治挑战。
斯大林认为,只有通过集中力量和资源,才能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斯大林通过实施集体化政策,将农民组织成大规模的农业合作社。
这使得国家可以更好地控制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和农产品流通。
然而,集体化政策也引发了严重的问题。
农民的抗议和抵抗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导致了饥荒和人员伤亡。
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不稳定。
其次,斯大林实施了计划经济,通过国家的指令和调配来控制和安排整个经济系统。
这种集中管理的方式使得国家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分配资源和控制价格。
然而,计划经济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官僚主义蔓延,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此外,计划经济也给企业创新和自主决策带来了限制,导致了经济的僵化和缺乏竞争力。
斯大林模式的实施对于苏联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斯大林模式确保了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使得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能够抵抗纳粹德国的入侵,并最终取得胜利。
此外,斯大林模式还能够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如医疗保健和教育。
然而,斯大林模式也带来了巨大的代价。
首先,集中权力和控制导致了政治制度的僵化。
政府的腐败和权力滥用日益增加,社会公正和人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此外,由于计划经济的实行,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和浪费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到军事和重工业领域,而忽视了民生需求,导致了人民的贫困和生活水平的下降。
斯大林模式典型特征

斯大林模式典型特征
斯大林模式典型特征包括:
1.集权统治:控制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领域,削弱和消灭反对派。
2.经济计划:实施五年计划和强制集体化政策,强调国家的重工业和军工方向,削弱农业和轻工业。
3.强制劳动和恐怖:通过强制劳动和恐怖手段来实现目标,消灭异见者和反对意见。
4.崇拜个人和集体:通过宣传和崇拜个人和集体,加强领袖的神化和身份认同。
5.宣传机器和反智主义:控制教育和宣传机构,扩张的宣传机器,打压知识分子和文化领域。
6.扩张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张领土和势力范围,试图建立社会主义的国际秩序,影响世界局势。
这些典型特征反映了斯大林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的一些特点。
斯大林模式的措施

斯大林模式的措施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应用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它通过采取更加强制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来实现国家的快速工业发展,从而使国家更加强大。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将苏联的经济体制从市场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为此,当时有数千家企业被国有化,劳动力也被集中在各个行业,原有的农牧业都被取消。
2、垄断经济:斯大林模式将经济中的竞争制度取消,以政府的垄断经济体制取而代之,财政,价格,生产,银行,运输,保险,贸易等方面都由政府垄断,以保证计划经济的顺利运行。
3、计划经济:斯大林模式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将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采取更多的强制性措施来控制生产,管理财政,确保资源安排的效率。
4、国家化:斯大林模式实行政治上的国家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极其强大,尤其是对财富的控制力更是强大。
此外,斯大林模式还实行文化国家化,以增强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斯大林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影响: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消极影响: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经验教训: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②要从国情出发,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思考: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我们)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材料二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材料三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实际上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使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破坏。
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指出,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苏联工业化存在着哪些严重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认为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查看答案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
斯大林模式名词解释

斯大林模式名词解释斯大林模式1. 定义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20世纪上半叶对国家进行集中管控和大规模工业化的经济政策模式。
2. 特征斯大林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集中计划经济:国家对经济生产进行全面计划和控制,通过五年计划等手段确定生产目标和资源配置。
–例如,苏联制定了一系列五年计划,以实现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如莫斯科地铁建设、巨型钢铁厂建设等。
•国有化:国家将私有企业和资源收归国有,通过国有化实现对经济的控制和调整。
–例如,苏联通过国有化政策将重要行业和资源收归国有,如钢铁、石油、电力等重要产业。
•强制集体化:国家通过强制手段,将农村中的私有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收集起来,组织成大规模的集体农庄。
–例如,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将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中,实行统一的生产计划和配给制度。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控制经济活动,并通过奖励和惩罚激励企业达成计划目标。
–例如,苏联设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具体负责制定五年计划和资源分配。
3. 影响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发展:斯大林模式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使苏联在军事和重工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
•人民生活: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条件。
•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强化了国家的集权和党对社会的控制,使党的领导成为国家经济管理的核心。
•社会代价:斯大林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代价,包括资源分配不均、个人自由受限、农业问题等。
4. 总结斯大林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政策模式,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它在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潜在问题和社会代价。
斯大林模式

历史“斯大林模式”学生姓名授课日期教师姓名授课时长1小时1、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评价。
上海会考和高考均无要求。
一、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1.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新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苏联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初见成效,但是国家的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经济相当落后。
斯大林决定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农业国。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这条快速工业化道路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既让苏联免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侵袭,又使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效仿对象。
但是它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排斥市场经济,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的失调,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拓展】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二,保持高速度,为盲目追求高速度、急躁冒进、浮夸风开辟了道路;第三,采用国家行政手段集中国内资源,利用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所提供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
2.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担心农业问题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把分散的小农户转变为国营农庄。
从上而下的集体化运动迅速改变了农村的所有制形态,支持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然而它片面追求集体化的速度,采用强迫手段乃至暴力手段,违背了自愿原则和经济规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进而损害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能力。
【拓展】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来源只能从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中花去,这是农业为工业化缴纳的“贡税”。
【拓展】当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上日程的时候,如何筹集工业化所需要的巨额建设资金,是当时面临的一个严峻而现实的问题。
1924年,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理论。
斯大林模式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知识点三 “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 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 斯大林 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典例】 (2017·全国Ⅰ卷,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
D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史料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 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 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 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 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 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 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 的资金占用了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
思考 根据史料,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答案 在发展途径上:布哈林主张全面发展,先轻后重;斯大林则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资金来源上:布哈林主张轻工业积累与本国节约;斯大林则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在发
展速度上:布哈林主张按常规速度发展;斯大林则主张竭力加快速度发展。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缓慢。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 个重要原因。
斯大林模式

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一、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二、影响
1、积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消极
政治: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高度专权和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模式
2[2016全国卷Ⅱ,34,4分]1928年①,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②。
4年以后①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②。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③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本题从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对苏联关注的增多切入,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非凡成就,凸显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经济大危机没有对苏联造成破坏,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苏联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人的关注,B项正确;C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排除D项。
B
解题反思苏联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模式,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牺牲农业的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
一方面,这一模式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苏联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被众多社会主义国家仿效。
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存在许多弊端,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导致企业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后起的东欧和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存在类似问题。
因此,全面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认真总结历史教训,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