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常见错题题型分析

合集下载

三年级数学典型错题分析

三年级数学典型错题分析

三年级数学典型错题分析错例一:一辆吉普车限载4人,运送298名运动员,至少需要()辆车。

错误:74辆分析:学生没有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理解本题,认为商即是答案,而忽略了余下的2人。

提示:本题是除数是一位数当中的一道练习,学生能写出这个答案说明他们对于除法计算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只是在对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方面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实际问题。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自查或教师质疑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

(1)当学生说至少是74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验算一下,74辆吉普车一共载走了多少人,这时学生会发现只能载296人,那还有2人怎么办?也应该要一辆吉普车,从而得出答案是75辆。

(2)教师也可以反问学生,在计算时是否是整除?这时学生肯定会注意余数2,那对于余下的2人怎么办?从而得出还要加一辆车。

错例二: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长20厘米,宽10厘米,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厘米,错误:周长100厘米或120厘米分析:学生出错有两中情况一是空间观念有限,不知从何下手;二是审题不清,将两个长方形拼成了一个大的长方形。

提示:对于空间观念有限的学生,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多画简易图,使抽象的图形尽量变得直观。

对于审题不清的小马虎我们在平时练习中教他们读题时,多圈关键字。

比如此题中的“正方形”,这样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应该会有所进步小数减法错题分析一、小测内容:(1)5.9+4.7 (2)5.3+4.7 (3)4.2-3.5(4)9-5.8 (5)4.5-3.7二、错题分析:1、竖式的得数忘记写小数点。

2、减法算成加法。

3、相同数位没对齐。

4、计算方法还没掌握。

本次错题是在学习了小数减法的算法后的第二节练习课学生在计算时所出现的错题类型。

具体情况如下:针对以上情况,我又设计了一节小数加减练习课,教学内容主要有这几步:一、分析小测错题情况。

(5分钟)二、游戏:对手大比拼。

(25分钟)规则:同桌进行,每人各抽两张数卡组成一个小数,并计算它们的和与差(要写横式与竖式),谁算得又对又快就可得一个红星,看谁的红星最多。

小学数学易错题分析与对策

小学数学易错题分析与对策

小学数学易错题分析与对策在数学作业中,学生题目做错的原因有很多。

有的因为对概念理解不清楚而做错;有的因为知识负迁移而做错;有的因为粗心大意而做错;有的因为基础不扎实而做错;下面小编就结合小学高段数学里错误率较高的几个典型错题,从概念不清、知识负迁移、粗心大意三方面来进行易错题的分析及解决对策。

一、概念理解不清楚(一)计算题500÷25×4 34-16+14=500÷(25×4)=34—30 =500÷100 =4=5错误率:46.43%;35.71%;错题原因分析:学生在学了简便运算定律后但还不太理解的基础上,就乱套用定律,一看到题目,受数字干扰,只想到凑整,而忽略了简便方法在这两题中是否可行。

例如第1题学生就先算了25×4等于100;第2题先算16+14等于30;从而改变了运算顺序,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错题解决对策:(1)明确在乘除混合运算或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不具备简便运算的因素,就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强调混合运算的计算步骤:a仔细观察题目;b明确计算方法:能简便的用简便方法计算,不能简便的按正确的计算方法计算。

并会说运算顺序。

(3)在理解运算定律及四则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加强练习以达到目的。

对应练习题:14.4-4.4÷0.5;7.5÷1.25×8;36.4-7.2+2.8;(二)判断题1 、3/100吨=3%吨⋯⋯(√ )错误率:71.43%错题原因分析: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它只能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能表示某一具体数量。

而学生正是由于对百分数的意义缺乏正确认识,所以导致这题判断错误。

错题解决对策:(1)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找一找生活中哪儿见到过用百分数来表示的,从而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

⋯⋯⋯⋯⋯⋯⋯⋯⋯⋯(√ )错误率:64.29%错题原因分析: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三年级口算题的错题分析

三年级口算题的错题分析

三年级口算题的错题分析口算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口算题的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在三年级口算题的练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的错题。

本文将对三年级口算题的错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加法运算的错题分析在三年级口算题中,加法运算常常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加法运算错题及分析:1. 错题:7 + 6 = 12分析:这是一个常见的进位错误。

学生将7和6直接相加得到12,没有意识到7和6相加的和应该是13而不是12。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进位加法练习题,引导学生注意个位和十位的概念,加深对进位运算的理解。

2. 错题:9 + 5 = 15分析:这是一个对加法运算规则的误解。

学生将9和5相加得到15,没有意识到个位数相加不可能得到十位数。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巩固个位数与十位数的概念,教导学生加法运算时要按位数相加,并鼓励他们在心算过程中进行反复思考。

二、减法运算的错题分析除了加法运算,减法运算也是三年级口算题中容易出错的一部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减法运算错题及分析:1. 错题:10 - 6 = 6分析:这是一个常见的借位错误。

学生在个位上减6后,直接写下了6,没有意识到需从十位借1。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借位减法的练习题,引导学生掌握借位的方法和原理。

2. 错题:10 - 14 = -4分析:这是一个对负数概念的误解。

学生没有理解减法结果可以是负数的情况,直接写下了-4。

解决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负数概念,并提供更多的负数减法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结果可以是负数的情况。

三、混合运算的错题分析在三年级口算题中,混合运算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混合运算错题及分析:1. 错题:6 + 4 - 3 = 9分析:这是一个运算顺序错误。

学生在计算6+4的结果后,没有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减法运算。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错题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错题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错题分析引言:数学是一门需要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学科,在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犯错的情况。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错题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计算错误小学数学中的计算题是基础且重要的部分,然而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错误。

这些错误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1.1 粗心导致的错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由于粗心大意,容易出现疏忽和错误。

例如,计算过程中忘记进位或借位,或者将计算中的符号写错等。

这类错误是比较常见的,但也是较为容易解决的。

教师可以通过提醒学生注意细节,同时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细致性。

1.2 概念理解不透彻导致的错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概念理解不透彻导致的错误。

例如,对于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学生容易忽略小数点的位置,或者对于分数的化简不熟练等。

这类错误需要通过加强概念讲解和练习来解决。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示例和实物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同时提供大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问题分析错误小学数学中,问题分析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然而,学生在问题分析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错误。

这些错误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2.1 题意理解错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题意理解不准确,容易出现错误的情况。

例如,学生将问题中的“减去”理解为“加上”,或者将问题中的条件忽略掉等。

这类错误需要通过加强问题分析的训练来解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问题,理解问题的意思,同时提供一些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帮助学生正确分析问题。

2.2 计算过程错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计算过程错误,容易得出错误的答案。

例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运算错误,或者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步骤等。

这类错误需要通过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来解决。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小学数学常考题型易错题分析

小学数学常考题型易错题分析

小学数学常考题型及易错题分析,抓住了比看书都有效!常考题1、和差问题两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

例:两数和是10,差是2,求这两个数。

【口诀】和加上差,越加越大;除以2,便是大的;和减去差,越减越小;除以2,便是小的。

按口诀,则大数=〔10+2〕/2=6,小数=〔10-2〕/2=42、差比问题例:甲数比乙数大12且甲:乙=7:4,求两数。

【口诀】我的比你多,倍数是因果。

分子实际差,分母倍数差。

商是一倍的,乘以各自的倍数,两数便可求得。

先求一倍的量,12/〔7-4〕=4,所以甲数为:4*7=28,乙数为:4*4=16。

3、年龄问题例1:小军今年8 岁,爸爸今年34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军的3倍.【口诀】岁差不会变,同时相加减。

岁数一改变,倍数也改变。

抓住这三点,一切都简单。

分析:岁差不会变,今年的岁数差点34-8=26,到几年后仍然不会变。

差及倍数,转化为差比问题。

26/〔3-1〕=13,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13*3=39岁,小军的年龄是13*1=13岁,所以应该是5年后。

例2:姐姐今年13岁,弟弟今年9岁,当姐弟俩岁数的和是40岁时,两人各应该是多少岁.分析:岁差不会变,今年的岁数差13-9=4几年后也不会改变。

几年后岁数和是40,岁数差是4,转化为和差问题。

则几年后,姐姐的岁数:〔40+4〕/2=22,弟弟的岁数:〔40-4〕/2=18,所以答案是9年后。

4、和比问题整体,求局部。

例:甲乙丙三数和为27,甲:乙:丙=2:3:4,求甲乙丙三数。

【口诀】家要众人合,分家有原则。

分母比数和,分子自己的。

和乘以比例,就是该得的。

分母比数和,即分母为:2+3+4=9;分子自己的,则甲乙丙三数占和的比例分别为2/9,3/9,4/9。

和乘以比例,则甲为27*2/9=6,乙为27*3/9=9,丙为27*4/9=125、鸡兔同笼问题例:鸡免同笼,有头36 ,有脚120,求鸡兔数。

【口诀】假设全是鸡,假设全是兔。

小学数学易错点试卷分析

小学数学易错点试卷分析

一、前言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阶段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常常出现一些易错点,影响了他们的成绩。

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易错点试卷的分析,找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易错点分析1. 计数与数的认识(1)易错点:学生对数的认识模糊,不能正确区分整数、小数、分数等概念。

(2)分析:学生在学习数的认识时,需要加强对数的概念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提高对数的认识。

2. 四则运算(1)易错点:学生对四则运算规则掌握不牢固,容易出现运算错误。

(2)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四则运算规则的掌握,通过练习和巩固,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易错点: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不够清晰,不能正确识别各种图形。

(2)分析: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加强对图形特征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图形识别能力。

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易错点:学生在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容易出现数据错误。

(2)分析:教师应教会学生正确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5. 解决问题的能力(1)易错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导致解题错误。

(2)分析: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改进措施1. 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对数的概念、四则运算规则、图形特征等基础知识的巩固。

2. 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算能力。

3.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加强对图形特征的认识,提高图形识别能力。

4. 教会学生正确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5.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总结通过对小学数学易错点试卷的分析,我们找到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教师和家长应关注学生的易错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数学成绩。

小学数学试卷错因分析

小学数学试卷错因分析

一、引言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许多学生在考试中仍然会出现错误。

通过对小学数学试卷的错因分析,我们可以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错因分析1. 计算错误(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部分学生在计算时,对基本的运算定律、公式等掌握不牢固,导致计算错误。

(2)粗心大意:学生在做题时,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看错题目、抄错数字等错误。

(3)计算方法不当: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没有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导致计算繁琐、错误率高。

2. 应用题错误(1)审题不清: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没有仔细审题,导致理解题意错误,进而导致解答错误。

(2)思路混乱: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没有理清解题思路,导致解题过程混乱,最终得出错误答案。

(3)缺乏实践经验: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实际生活经验,在解答应用题时,无法将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导致解题困难。

3. 空白题错误(1)缺乏信心:部分学生在面对空白题时,缺乏信心,不敢尝试,导致放弃作答。

(2)时间管理不当: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没有合理安排时间,导致对空白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3)答题技巧不足:部分学生在答题时,没有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导致答题不规范,得分率低。

4. 选择题错误(1)选项混淆:学生在解答选择题时,由于选项内容相似,导致无法准确判断。

(2)判断失误:部分学生在判断选项正确与否时,由于主观臆断,导致判断失误。

(3)答题速度过快: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由于追求速度,导致答题时没有仔细思考,导致错误率上升。

三、教学改进措施1.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公式等。

2. 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练习和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审题,提高解题准确率。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数学游戏、实际问题等,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题速度。

小学数学错题分析及其对策

小学数学错题分析及其对策

小学数学错题分析及其对策XXXXXX【摘要】: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它是学生思维过程的真实反映。

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我们老师的原因。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的这种错误作为一种资源,因势利导,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使学生尽可能地减少错误,提高教学效率。

一、错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审题不当。

(1)读题不细心,不会抓住关键词。

如“做一个高6分米、底面半径1.8分米的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大约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分米)”题中的“无盖”是个关键词,在实际生活中的水桶有些是有盖的,忽视了无盖,造成错误。

还有些学生读题时没有注意问题后面括号里附加的要求,得数没有保留整十数。

(2)忽略题目中的隐蔽信息。

像刚才的例子,解题时部分学生忽视通风桶只有4个面的生活实际,错误地加上了底面。

(3)不会找知识间的联系。

如“把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削成的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题目中“长方体和圆柱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削才最大?”只有理清这种关系,这道题才会迎刃而解。

2、思维定势的干扰。

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

正确的定势可以加快解题速度,解题者依靠正确的定势能用简捷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迅速解决。

例如1/2+1/4+1/8,引导学生观察、教会学生利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学生会很容易做出1/2+1/4+1/8+1/16+1/32+1/64这样的题目。

消极的思维定势影响产生的错误有很多,如在混合运算部分,我们老师通常会让学生做下面的练:7×5÷7×5、125-125÷5结果有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7×5÷7×5=1、125-125÷5=0,这就是由于受到简便计算的简便定势影响,不知不觉地把感觉好像简便的放在一起运算,从而导致出错。

部分低年级老师为了提高加、减法应用题的列式正确率,告诉学生看到“一共”就用“+”,看到“少”就用“-”,到了高年级这样教的学生能不出问题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常见错题题型分析与相应对策的研究
数学, 下册, 题型, 对策, 小学
二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常见错题题型分析与相应对策的研究
简介二年级下册小学数学常见错题题型分析与相应对策的研究
小学数学常见错题题型分析与相应对策的研究
第四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分析:“解决问题”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小括号的使用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难点之一,较多同学都较容易受习惯约束,依然是从左往右计算。

两步计算学生也较难理解,往往会跟用两种方法计算相混淆。

这两个内容点都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所以,这个单元知识的巩固,显得非常重要。

第四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学习内容分析:“表内除法(一)”这一单元的内容包括: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这个单元的重点。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是这个单元的难点。

第四册第四单元
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学主要内容有: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重点是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重点: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第四册第五、六单元:
学习内容分析:
第五单元是万以内数的认识。

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的数。

第六单元是认识克和千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些质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常见错题题型
常见错因分析
相应策略
写出近似数:
1、永乐小学有学生1308人约( )人。

2、一台彩色电视机的售价是8890元,约( )元。

3、一条高速公路全长4966米,约( )米。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我是教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比较难理解什么是“四舍五入法”,因此大部分的学生是不理解的,只有小部分的学生可以理解,所以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是出错比较多的。

错对学生出错的原因,以现实情境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组织学生讨论“哪个数容易记住?”并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碰到过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价值.
在( )里填上“千克”或“克”。

一包大米重5( ),一瓶牛奶重500( ),一只香蕉重150( ),一只母鸡重2( )。

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 学生未清晰地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对克和千克的实际“大小”未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因此学生不能合适地选择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
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借助了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写出下面各数。

1、新华电影院有座位一千三百零九个( ),
2、从小明家到学校要走二千零三米( )。

学生从写100以内的数到写万以内的数,数位比较多,学生对数位顺序表不清晰,因此学生容易出现不用“0”占位的错误.
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进一步强调“先想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是几位数?再写,写完后检查位数对不对,另一方面加强改错练习,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对于还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先在计数器上拨数,再对照计数器写数。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希望各位多多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