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研究

当代世界经济研究
当代世界经济研究

当代世界经济研究

授课人:祖强

第一讲导论

世界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新学科,是国际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第一节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1.世界经济的定义

●对于“经济”一词历来有多种解释,其中主要有如下两种理解:

●一是强调“社会生产关系总和”;

●二是特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时指出:“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联系起

来考察或作为再生产来考察,它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资本论第1卷第623页)

●所谓世界经济就是再生产过程越过国界,扩大到全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完成其全过程,

即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物质再生产过程和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 2.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世界范围的生产关系或国际生产关系。

●具体说来,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由各国国民经济共同构成的、相

互依赖、具有特殊运动规律的作为有机整体的世界经济。

● 3.世界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①世界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 A .政治经济学以人类各种不同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作为其研究对象,

而世界经济学则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世界经济形成以后的世界生产关系为其主要研究对象。

● B.政治经济学在研究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及其相应的分配关系,特别是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时,不考虑这种关系在国内或国外的区分,而世界经济学在研究世界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时,则对世界经济整体内部的关系进行了剖析。

● C.政治经济学对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进行高度抽象的理论研究,而世界经

济学则根据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国际生产关系进行较具体的研究。

● D.世界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分支。

●②世界经济学与国别经济研究的关系

●世界经济学研究必然要涉及国别经济研究,国别经济研究是世界经济学研

究的基础。两者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世界经济学没有国别经济研究作为自己的基础就不能深入揭示国际经济生活的运动规律。同样,国别经济研究如果离开世界经济整体的研究,也不可能深刻揭示各国国民经济生活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势。

●③世界经济学与部门经济学的关系

●部门经济学既进行理论的研究也进行实际业务和政策的研究;而在世界经

济学中,这些领域只作为国际生产关系的承担者或其实现的渠道或纽带进行理论研究。

●④世界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的关系

●国际经济学,是战后西方新兴的一门经济学科,研究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

活动,即研究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在国际经济学中它有不同的体系,可以按照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分篇研究;世界经济学考察的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世界经济,考察世界经济的再生产过程。

● 4.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学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研究世界经济学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说:“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

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马克思选集》第2卷第193页,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其次,研究世界经济学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完善的需要;

●第三,研究世界经济学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世界政治和认清国际形势。

二、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 1.世界经济的形成

● 2.世界经济的发展

●世界经济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时期:

● A.第一个时期为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时期(1860年-1917年)。

● B.第二个时期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体系并存的世界经济时期(1917年

-今),这一时期的世界经济到目前为止已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二战结束。

●第二阶段:从二战结束至今,称当代世界经济。

● 3.当代世界经济的大调整

●二次大战后的当代世界经济大调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世界经济大调整的开始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第一阶段的特征:

①国际经济体系和组织的创立。

②西方发达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③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形成。

④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移。

⑤各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经济战略。

●第二阶段:世界经济大调整的持续阶段(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

●第二阶段的特征:

●①国际金融、贸易体系和组织发生和酝酿着新的变化。

●②西方发达国家对干预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

●③西方发达国家两次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

●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国际经济关系与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

●⑤前苏联东欧国家改革陷入困境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分化。

●第三阶段:世界经济大调整的深化阶段(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第三阶段的特征:

●①西方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制定跨世纪科技发展战略。

●②国际性经济体制发生巨大变革。

●③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和西方企业管理变革。

●④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发展进入新阶段。

第二节新科技术革命对当代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什么是科技革命

●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科技革命,包括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所谓科学,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现象、

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系统理论知识。

●所谓技术,是在科学的指导下,总结在生产过程和其他实践过程中,从设计、装备、方

法、规范到管理等的系统知识。

●科学产生技术,技术推动科学,两者相互促进,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新科技革命的内容

● 1.微电子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三微:尺寸——微米级,功耗—微瓦级,速度—毫微秒级。四最:最佳设

计方案,最洁净环境,最精细工艺,最低成本。

● 2.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

●新能源:原子能、生物技术能、海洋能、地热能、太阳能等。

● 3.空间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 4.新型材料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 5.生物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三、新科技术革命的特点

● 1.全球性

●前两次科技革命发生在少数发达国家,而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发生在美

国,然后波及其他发达国家,进而在全球迅速推广。

● 2.全面性

●前两次只涉及自然科学的某几个领域和某些工业部门的变革,而第三次则

几乎包含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广泛发生作用。

● 3.国际性

●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课题本身具有国际性,需要国与国之间相互合作,共

同研究。

● 4.全面变革生产力诸要素

●前两次科技革命侧重于劳动工具的变革,而这次则引起劳动工具、劳动对

象和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的全面变革。

● 5.开发速度快

●一项技术从发明到产品制成的时间,比前两次科技革命大大缩短。

● 6.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有机统一

●过去技术革命往往是单项的技术革命,有时科学革命落后于技术革命,而

现代科技革命则实现了统一。

四、新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 1.推动世界经济加速发展

●①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机械化走向自动化。

●②现代科技革命使天然材料逐步让位于人工合成材料。

●③现代科技革命使企业管理现代化。

● 2.引起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美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年份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1950 55%38%7%

1999 70%28%2%

● 3.使发达国家间技术竞争更加激烈

第二讲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一、全球化的概念

● 1.什么叫全球化

●简单地说,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经济上的相互融合过程。具体说

来,它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保证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方面:

●①是市场化和一体化的过程;

●②是民族性和地方性不断弱化的过程;

●③是经济、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过程。

● 2.经济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三者之间的区别

●①经济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

●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体系是以积极参加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

为前提,并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通过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对外投资等途径,取得经济效益,带动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

●经济国际化包括商品的国际化、生产的国际化、资金的国际化、技术的国际化、

市场的国际化、信息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管理的国际化等。

经济国际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市场高度开放,国内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二是三次产业的全面开放,本国产业依靠与国际产业的合作与竞争获得发展、提升的动力;三是投资领域的自由化和国际化,而且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渐趋平衡。

经济国际化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出发,相对于经济国内化而言。它的实质是市场的自由化和国际化。

而经济全球化是从全球角度讲的,它是一种更先进更复杂的形式,它意味着国际上分散的经济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运作的整合。

●②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区别

●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为实现共同的政治与经济目的,通过相互

签订条约或协定,制定共同的行动准则,甚至通过部分国家主权的让渡,建立起超国家的机构,实现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联合。

●实现全球经济活动一体化的三个必要条件:

●第一,要求生产要素的全面自由流动;

●第二,要求有超国家的权威性协调机构;

●第三,相应要求各国之间作必要的主权让渡。

●③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 a. 经济一体化所表示的是各国经济在内在机制上的统一,揭示了世界各国经济关系的

高度融合,表明各国经济相互联系中的障碍日益消除;而经济全球化所表达的是世界经济在空间范围上的发展和扩大,揭示了世界上除了极个别国家之外,几乎都被纳入世界经济运行体系之中的客观事实,反映了各个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的总趋向。

● b. 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机制,经济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外在形式。

● c. 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前提条件。

● 3.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

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一句话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质阶段的综合结果和外在表现。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 1.生产国际化

●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 2.贸易自由化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始终起着先导性作用。具体表现在:

●①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50年世界贸易额为610亿美元,1997年世界贸易额为

61000亿美元,增长了100倍。

●②世界贸易结构出现新趋势:

● A.在总贸易结构中:

●货物贸易比重下降,服务贸易比重上升;

● B.在商品贸易结构中:

● a.初级产品贸易在出口中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

● b.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的比重上升,而纺织、服装等低附加

值产品所占比重下降;

● c.在服务贸易结构中,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服务出口比重下降,信息服务业、知识与资

本要素密集型服务出口比重上升。

●③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多边贸易体制正式确立。

● 3.资本国际化

●是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动力源。

●①国际直接投资规模

●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存量从1960年的680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175000亿美元;

●国际直接投资流量从1970年的400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6000亿美元。

●②国际直接投资的国别流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宗主国流向发展中国家及殖民地、

附属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间双向对流的国际直接

投资迅速增加;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也成为国际直接投资重要的流出国,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

区对欧美投资增长较快。

●③国际直接投资产业流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流向采掘业、自然资源开发业;

●六七十年代转向制造业;

●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大规模流向服务业。

●④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北美与欧洲;

●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流入与流出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及东亚。

● 4.金融自由化

●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和重要特征,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力量。

●首先,世界各国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

●其次,证券投资国际化;

●第三,金融衍生品市场崛起。

● 5.跨国公司日益全球化

●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承担者。

●具体表现在:

●①跨国公司的数量剧增

●②跨国公司的规模日益扩大

● 6.区域集团化、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区域集团化、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一些新特点:

●①通过调整、合并,区域性经济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

●②突破了区域性经济集团只能由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组成的传统观念。

●③区域性经济集团中的意识形态色彩越来越淡化。

●④有些发达国家不仅属于一个区域经济组织,而且在多个区域经济组织中发挥作用。

三、经济全球化的七大趋势

●第一大趋势:信息引领经济发展。

●第二大趋势:技术表现为独立的商品形态。

●第三大趋势:私人资本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力。

●第四大趋势:国际经济体系面临重组。

●第五大趋势:高素质人才无国界流动。

●第六大趋势:各国之间的依赖性增强。

●第七大趋势:发展中国家改革和开放相互兼容。

四、经济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 1.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在北美、西欧盛行。

● 2.各国都在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

● 3.WTO的成立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了制度化阶段。

● 4.跨国公司已能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 5.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技术迅猛发展并有了重大突破。

五、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1.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

●①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扩大世界产出;

●②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与互动加强;

●③为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④促进各国间的技术竞争,大大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

● 2.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

●①资本主义固有的经济周期波动及其它弊端将影响整个世界经济

●②导致国际投机猖獗,金融风险增加,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影响

●③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为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④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竞争的难度

首先,市场竞争的特点是优胜劣汰、嫌贫爱富;

其次,贸易保护主义更具隐蔽性;

第三,对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经济霸权威胁。

⑤为西方垄断资产阶级推行其思想文化战略提供了便利条件

六、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构建我国新世纪发展战略的对策

● 1.正确把握原则,努力趋利避害

●第一,积极主动,步骤稳妥原则

●第二,趋利避害,顾全大局原则

●第三,既要考虑长远利益,又要兼顾眼前利益原则

●第四,遵循国际惯例原则

● 2.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认真履行入世承诺

●第一,降低进口关税

●第二,减少非关税措施

●第三,确定合理的部门开放顺序

● 3.合理引导外资投向,调整利用外资结构

●第一,保持政策相对稳定,适应投资自由化趋势

●第二,逐步扩大吸引外商投资的领域

●第三,合理引导外商投资方向

● 4.稳步开放金融,严密防范金融风险

●第一,加强金融法制建设,严格规范市场秩序

●第二,积极而稳妥地开放金融市场

●第三,高度警惕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

● 5.更新观念,创建企业集团,推进跨国经营

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整理)

一、单选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精神向导) 2.欧游心影录的作者是(梁启超) 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 4.下列属于钱穆的代表作品是(国史大纲) 5.萧伯纳是哪一国作家(爱尔兰)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7.“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阐述的是中国(天下主义)的价值观 8.假如将来中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信他们祖先的教导和他们传统文化,我们美国就不战而胜了,这句话出自(尼克松) 9.下列属于西方软实力的是(人权) 10.“人口是比货币和国土更重要的财富源泉,拥有人民愈多则财富愈多。”此话出自(保泰罗) 11.(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12.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很多(价值观) 13.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4.(核心价值观)它是形成国家的核心要素,它是维系国家的精神纽带,它是支撑国家的文化支柱

15.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老子) 16.由于文化上的偶然,中国最早思考了世界制度的问题,即(天下理念) 17.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使它把(共产主义)看成是美国的一种天敌。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实内容)19.西汉时我国领土达(1500)万平方米 20.(2013 )的,习近平主席在墨西哥国会发表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之演讲,引用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十六字箴言 21.清初云南开化府与越南以(赌咒河)为界 22.“北京共识”体现了(和而不同)价值观 23.“中国如果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出自(汤因比) 24.“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出自(老子) 25.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复兴最终依赖于(民族)复兴26.“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此话出自(费孝通) 27.中国65岁以上人口2008年已达8.3%,超出联合国(7% )的“老年型国家”标准。 28.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首先是(核心价值观)的竞争 29.以下不属于三达德内容的是(信) 30.胡锦涛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

高考《经济生活》必背基本知识点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必记必背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导致价值量增大,这是造成物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3)纸币发行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其他因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对物价上涨起了助推作用). (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有不同影响。)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影响人们消费选择:替代品比较多的商品,其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会选择替代品。在互补商品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不仅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上升,反之,也是这样。) (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产量;相反,会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

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相反,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拓展延伸】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以及稳定物价的措施 原因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以人为本。 措施 提示科技+发展生产+纸币发行+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客观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同时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有密切的联系。) (3)物价水平。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当代世界经济论文

当代世界经济论文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我国应深入研究其发展趋势和应对措施,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实现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的跨越式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术语,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臵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CSSCI经济、管理等类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排名

经济学 排名期刊名称主办单位刊号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五年)四年平均值1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CN11-1081/F9.838.60911.55514.45311.112 2会计研究中国会计学会CN11-1078/F8.983 5.9097.0849.0357.753 3经济学(季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N 11-6010/F—— 4.703 4.267 5.386 4.785 4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学会CN11-1268/F 5.003 3.423 4.669 5.902 4.749 5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CN11-3536/F 4.797 4.073 3.814 5.644 4.582 6世界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CN11-1138/F 4.535 3.557 3.965 5.742 4.450 7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CN11-1087/F 3.307 3.988 4.318 4.961 4.144 8国际金融研究中国国际金融学会CN11-1132/F 5.326 3.170 3.389 3.066 3.738 9审计研究中国审计学会CN11-1024/F 3.573 2.560 3.878 4.486 3.624 10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CN11-1262/F 3.341 3.018 3.417 3.782 3.390 11中国农村观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CN11-3586/F 2.673 2.193 2.750 4.628 3.061 12财经研究上海财经大学CN31-1012/F 3.135 2.258 2.589 3.223 2.801 13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CN11-1323/F 2.854 2.478 2.425 3.200 2.739 14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CN11-2640/F 2.402 2.675 2.518 2.999 2.649 15国际经济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CN11-3799/F 3.753 2.385 2.285 2.143 2.642 16世界经济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CN31-1048/F 3.308 2.473 2.188 2.395 2.591 17国际贸易问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CN11-1692/F 2.905 2.477 2.242 2.690 2.579 18经济科学北京大学CN11-1564/F 3.083 1.968 2.185 3.065 2.575 19南开经济研究南开大学经济学院CN12-1028/F 2.508 1.323 2.424 3.025 2.320 20农业技术经济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CN11-1883/S 2.221 1.798 1.901 2.549 2.117 21世界经济文汇复旦大学CN31-1139/F 2.143 1.453 2.245 2.596 2.109 22财贸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CN11-1166/F 2.059 1.533 2.240 2.560 2.098 23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CN51-1312/F 2.08 1.593 2.347 2.303 2.081 24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CN11-1517/F 2.272 1.718 2.075 2.172 2.059 25证券市场导报深圳证劵交易所综合研究所CN44-1343/F 2.641 1.602 1.687 2.142 2.018 26产业经济研究南京财经大学CN32-1683/F 1.783 1.763 2.153 2.283 1.996 27经济评论武汉大学CN42-1348/F 1.944 1.673 2.013 2.113 1.936 28国际贸易中国商务出版社CN11-1600/F 2.774 2.023 1.542 1.363 1.926 29财经科学西南财经大学CN51-1104/F 2.179 1.584 1.673 1.768 1.801 30当代经济科学西安交通大学CN61-1400/F 1.944 1.447 1.675 2.093 1.790 31现代日本经济吉林大学、全国日本经济学会CN22-1065/F 1.8 1.863 1.829 1.414 1.727 32财经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CN21-1096/F 1.965 1.317 1.567 1.933 1.696 33财经理论与实践湖南大学CN43-1057/F 2.032 1.530 1.460 1.743 1.691 34城市发展研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CN11-3504/TU 1.448 1.569 1.822 1.896 1.684 35审计与经济研究南京审计学院CN32-1317/F 1.42 1.413 1.859 2.002 1.674 36当代财经江西财经大学CN36-1030/F 1.774 1.468 1.685 1.747 1.669 37南方经济广东经济学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CN44-1068/F 1.773 1.181 1.589 2.094 1.659 38上海财经大学学报上海财经大学CN31-1817/C 1.88 1.380 1.658 1.687 1.651 39宏观经济研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CN11-3952/F 1.915 1.535 1.625 1.460 1.634 40商业经济与管理浙江工商大学CN33-1336/F 1.738 1.235 1.458 1.803 1.559 4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山西财经大学CN14-1221/F 1.594 1.277 1.602 1.724 1.549 42经济与管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CN11-1384/F 1.769 1.287 1.382 1.617 1.514 43上海经济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CN31-1163/F 1.357 1.424 1.658 1.554 1.498 44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CN11-1591/F 1.501 1.174 1.561 1.649 1.471 45税务研究中国税务杂志社CN11-1011/F 1.779 1.133 1.611 1.360 1.471 46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CN32-1544/F 1.886 1.442 1.288 1.207 1.456 47中央财经大学学报中央财经大学CN11-3846/F 1.605 1.253 1.349 1.508 1.429 48城市问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CN11-1119/C 1.677 1.273 1.218 1.484 1.413 4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CN42-1663/F 1.336 1.160 1.517 1.628 1.410 50财贸研究安徽财经大学CN34-1093/F 1.256 1.194 1.524 1.637 1.403 51经济问题探索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CN53-1006/F 1.433 1.108 1.320 1.294 1.289 52国际经贸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CN44-1302/F 1.5820.987 1.110 1.249 1.232 53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CN33-1154/F0.759 1.147 1.376 1.614 1.224 54金融经济学研究广东金融学院CN44-1696/F 1.139 1.130 1.252 1.252 1.193 55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CN11-3645/F 1.15 1.150 1.296 1.163 1.190 56农村经济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CN51-1029/F 1.2570.981 1.220 1.269 1.182 57江西财经大学学报江西财经大学CN36-1224/F0.9310.872 1.370 1.291 1.116 58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CN11-1077/F 1.0950.994 1.185 1.173 1.112 59现代经济探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CN32-1566/F 1.0120.994 1.346 1.088 1.110 60经济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CN11-1057/F 1.1370.914 1.126 1.197 1.094 61经济经纬河南财经政法大学CN41-1421/F 1.0860.884 1.141 1.239 1.088 62改革重庆社会科学院CN50-1012/F——0.503 1.161 1.591 1.085 63亚太经济福建社会科学院CN35-1014/F 1.4530.9160.9550.990 1.079 64经济纵横吉林省社会科学院CN22-1054/F 1.1880.963 1.107 1.044 1.076 65经济问题山西省社会科学院CN14-1058/F 1.1690.8940.995 1.068 1.032 66云南财经大学学报云南财经大学CN53-1209/F 1.2010.8010.8660.9110.945 67当代经济研究吉林财经大学CN22-1232/F0.9570.8230.9940.9260.925 68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广东财经大学CN44-1446/F0.8640.8000.9110.8420.854 6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河北经贸大学CN13-1207/F0.7510.7390.7760.8640.783 70中国经济问题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CN35-1020/F0.7190.3330.5820.8530.622 71价格理论与实践中国价格协会CN11-1010/F0.6860.5130.6900.5610.613 72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CN35-1023/F0.4960.3950.5290.5020.481 73政治经济学评论中国人民大学CN11-5859/D—————————— 以下为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排名期刊名称主办单位刊号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五年)四年平均值1金融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CN11-5865/F—————— 1.778 1.778 2金融论坛城市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金融学会CN11-4613/F 2.348 1.083 1.000 1.504 1.484 3上海金融上海市金融学会CN31-1160/F 1.801 1.251 1.390 1.215 1.414 4技术经济中国技术经济学会CN11-1444/F 1.138 1.135 1.219 1.264 1.189 5现代城市研究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CN32-1612/TU 1.1680.916 1.295 1.333 1.178 6税务与经济吉林财经大学CN22-1210/F 1.225 1.113 1.212 1.001 1.138 7消费经济湘潭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CN43-1022/F 1.215 1.041 1.165 1.129 1.138 8保险研究中国保险学会CN11-1632/F0.839 1.069 1.408 1.152 1.117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之研究

12级德育课 课题研讨论文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之研究 班级: 姓名: 2012年12月30日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之研究 摘要:价值观在人生的前进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生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方向有着直接的影响,价值观不同,人生的目标就不同。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因他们所在的环境,文化内涵的不同所影响。 关键词:信念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其中包括人、事、物等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其中价值观对人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和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 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 而一个国家中社会能否健康的发展,其中人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关键是他或她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也因此对于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之研究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 转型时期的中国,人们迫切需要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价值观是人们对待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关于社会关系是非曲直的判断。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怎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与其相适应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喊出的“认识你自己”,本质上已经包含着对人的价值的追问。而价值观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过程中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生活中,贫富差距仍然存在,人们的价值观念冲突日益明显,使人们越来越感到不安、迷茫甚至恐惧。富士康员工的连续跳楼事件、大学生甚至博士由于生活、情感的压力采取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还有屡治不绝的矿难等社会问题时有发生。这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要求背道而驰。这更加促使人们关注自己的人生价值、关注生命的意义和自己所拥有的权利,迫使人们重新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和价值所在。因此,研究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呼唤人们审视人的价值观,促进价值观的实现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中国人价值观的研究方面, 目前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研究: 第一是文化层面的研究,第二是社会层面的中国人价值观研究, 其中影响较大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讨论;第三是从个体层面对价值观进行的探讨, 这一层面的研究多关注对影响价值观形成的个体自身因素的分析, 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自我概念、认知风格、成长经历、教养方式、习惯、人格特质等, 也侧重探讨了价值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中国人价值观研究中,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 对相应概念与理论也进行了本土化思考, 并结合实证研究去尝试建构有关中国人价值观的理论模型。 二、中国人价值观的构成

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总第177期) 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X 金盛华1,辛志勇2(1.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天津 300074、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 100875; 2.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太原 030006) 摘要:心理学领域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几个方面特征明显。首先,在价值观的理解上,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借鉴西方和吸收哲学界定义两种方法,没有形成心理学领域共同认同的界定;第二,在研究取向方面,与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的价值观研究相比,文化层面的价值观研究占主流地位且影响较大;第三,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除理论研究外,实证研究主要以问卷法为主,研究对象多取自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和中学生群体,研究地区也多局限在几个主要的大城市,并且,共时性现状研究明显多于历时性的追踪研究;第四,在研究内容方面,综合性研究要多于某单一价值观纵深探讨;最后,中国人价值观研究的进一步走向将是建立概念共识、强调方法的多元化和历时性 追踪研究,并重视探讨价值观和行为的关系及价值观教育问题。 关键词:价值;价值观;价值取向;中国人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3)03-0056-09在西方心理学领域,价值观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 .W .Allport )和阜农(P .E .Vernon )采用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斯普兰格(E .Spranger )对人的六种分类(经济的、理论的、社会的、审美的、宗教的、权力的)制订了一份“价值观研究量表”,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价值观研究。20世纪50年代,由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提出的价值观定义在西方心理学界确立了支配地位,从操作层面对价值观的各种定义进行了整合。20世纪70年代,罗克奇(Rokeach)把价值观理解为一种信念,更重要的是,他把价值观分为终极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两个方面,开始了从维度而不仅仅是从内容上对价值观的分析和测量,使价值观的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2]。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施瓦茨(Shalom H .Schwar tz )为代表的价值观研究者从需要和动机出发来解释价值观的深层内含,试图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普遍文化适应性的价值观的心理结构 [3]。因此,从 整体上看,西方心理学在价值观研究方面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在我国心理学领域,长期以来关于中国人价值观的研究也已有不少成果问世,但在对这56 X 收稿日期:2002-04-08作者简介:金盛华(1958-),男,江苏省盐城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当代中国国民价值取向与精神信仰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000jdxmxlx003。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资助。

当代世界经济研究笔记及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研究 第一讲导论 世界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新学科,是国际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陈岱荪、张培刚、陶大镛、蒋学模、加尔布雷斯、周培源 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第一节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世界经济学的定义 对于“经济”一词历来有多种解释,其中主要有如下两种理解: 所谓世界经济就是再生产过程超过国界,扩大到全世界,在全世界范围内完成其余过程,即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物质再生产过程和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2、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范围的生产关系或国际生产关系。 3、世界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 ①世界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A、政治经济学以人类各种不同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作为其研究对象,而世界经济学则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世界经济形成以后的世界生产关系为其主要研究对象。 B、政治经济学在研究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及其相应的分配关系,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时,不考虑这种关系在国内或国外的区分,而也并经济学在研究世界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时,针对世界经济整体内部的关系进行了剖析。 C、政治经济学对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进行高度抽象的理论研究,而世界经济学则根据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国际生产关系进行较具体的研究。 D、世界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分支。 ②世界经济学与国别经济研究的关系; 世界经济学必然要涉及国别经济研究,国别经济研究是世界经济学的基础,两者既能区别又密切联系,世界经济学没有国别经济研究作为自己的基础就不能深入揭示国别经济,生活的运动规律。同样,国别经济研究如果离开世界经济整体的研究,也不能深刻揭示各国国民经济生活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势。 ③世界经济学与部门经济学的关系;(国际贸易学) 部门经济学既进行理论的研究,也进行实际业务和改革的研究,而在世界经济学中,这些领域是作为国家生产关系的目标者或其实现的渠道或纽带进行理论研究。(为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 ④世界经济学与国际经济学的关系; 国际经济学研究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世界经济学考虑的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世界经济。 4、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学的和意义 首先,研究世界经济学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说:“我考虑,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

2020年年世界经济分析报告

XX年世界经济分析报告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组日前发布《xx年世界经济分析报告》,认为xx年全球经济仍将保持低增长和弱复苏态势,“逆全球化”浪潮下中国方案将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xx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亟待加强全球经济治理,但是英国脱欧公投、特朗普提出“美国优先”,区域化走向分裂,全球化陷入迷途。欧洲自顾不暇,美国战略收缩,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新的力量、新的方案引领全球治理迈向新阶段。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也需要中国方案。 报告认为,目前世界经济发展出现深层次“结构性悖论”,xx 年“慢”步前行的世界经济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值得深思。量化宽松无力扭转世界经济颓势;低利率与低额投资并存困局待解;全球债务 占比风险进一步高企;全球FDI放缓凸显投资动力不足;产能过剩与 需求萎缩的矛盾加剧;全球贸易增速持续低于经济增速;英国脱欧公投、美国大选引发金融动荡;难民危机持续发酵拖累欧洲经济,等等。报告预计,xx年和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3.18%和3.24%。 从金融、贸易、投资三大领域来看,受美国新总统上任及美元加息等因素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短期内将仍有动荡和不确定性,尤其新兴市场国家将再度面临货币贬值风险和资本外流隐忧。同时,世界贸易回暖仍然缺乏有力支撑,增速将依旧缓慢。虽然大宗商品价格反弹或将带来部分需求回暖,但幅度有限,全球贸易增速低于经济增速状况发生逆转的可能性不大。全球投资则将因美元走强、新贸易保护

主义等因素影响,整体复苏进程受阻。不过,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浪潮的兴起,可能会带动全球投资逐步回升。另外,杭州G20峰会有力推动了全球高效金融治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报告认为,此次世界经济大周期转换的特别之处在于,世界经济由第五长波向第六长波过渡,与中国经济由中等收入向中高收入发展转换并行交织、相互作用。中国要把经济发展大转型与世界经济长周期转换结合起来,全力抢占世界发展第六长波繁荣周期的战略制高点和先导权。 报告指出,在世界经济的周期性转换过程中,中国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不仅将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局,同时也将为引领世界经济下一个长周期注入积极动能。在世界经济新周期的转换和孕育阶段,全球化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为全球经济走出危机阴霾、实现强劲复苏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更在逆全球化潮流下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相关资料: 12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世界经济黄皮书:xx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发布会”在京举行。 xx年世界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就业增长放慢。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反弹,但仍在中低价位运行,全球物价水平有所回升,通货紧缩

当代中国人民的核心价值追求

当代中国人民的核心价值追求 来源:《红旗文稿》期号:2013/08 作者:郭广银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所表达的价值追求思想深邃、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必将有力地促进中国人民进行精神世界的建设和精神家园的培育。 一、当代中国人价值追求的进一步凝练 价值追求是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不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孕育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通过理论创新与现实培育共同促进核心价值的共识、凝聚与升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引领。 首先,“三个倡导”是当代中国人民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逐步摸索、汇聚而成的。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从而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全新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将“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奋斗目标。2002年党的十

六大将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并列,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与此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对国家层面的这一价值目标作了新的发展,一是强调“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与决心;二是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层次,即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在全社会培育与践行。由此,“三个倡导”已经将当代中国的国家目标逐步上升到价值目标,并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宣扬来彰显国家的目标价值,凝聚人民群众的意志,为更好更快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支柱和价值支撑。 其次,“三个倡导”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核心价值的实践总结与理论升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些人担忧在现实利益和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冲击下,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逐步弱化,从而在社会上造成价值真空或价值混乱,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为此,近十年来,党中央针对现实存在的精神缺失、文化滞后、价值迷茫等问题,着力加强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自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姓名:王鸽专业:英语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当今世界经济在发展中体现出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等特征,并呈现出两种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二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它是随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化发展的因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1、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

2、贸易的全球化; 3、生产的全球化; 4、企业的全球化; 5、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 6、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健全。 以上有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六个方面的特征,它们对现实的经济运行既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发挥着独立的作用,又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三)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 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 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 (四)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全球经济一体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日益增强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总之,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并正朝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市场、亚太经济贸易区这三大地区集团化方向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国际金融货币研究中心政策报告 IFCRC-PP-09-01-01 全球经济衰退与中国发展策略的选择 自从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为了把危机转化为机遇,中国经济应该进行以下三方面的调整:第一,利用这次全球性经济衰退,加速国内产业的升级步伐;第二,通过改善社会保障制度,纠正外部经济失衡问题;第三,实现从外需拉动模式向内需拉动模式的转型。 以上建议是否妥当仍有进一步进行探讨的余地。本文结合对以上建议的讨论,具体探讨我国在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的经济发展策略问题。 一、产业升级:是加速?还是暂缓?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应该利用全球经济衰退,加速推进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升级。然而,从2008年的情况来看,在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这一发展策略未必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2008年上半年,为了促进产业升级,我国政府采取了加速人民币升值速度、降低出口退税率和提高工资等一系列政策。进入下半年,随着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出现,我国出口急剧下降,失业人口大幅度上升。在此背景下,政府迅速进行了经济政策调整,这一调整包括降低人民币升值速度和重新提高出口退税率等对策。另外,进入2009年2月,政府又出台了纺织业振兴计划。与2008年上半年的政策相比,这些对策明显具有反向操作的性质。即在全球经济进入衰退以前,我国采取了加速产业升级的政策,但是,随着全球经济衰退的到来,政府暂缓了这些政策的措施。 以上事实表明,在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我国应该保护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应该加速淘汰这些产业。这是因为:第一,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的出口主力产业,也是增加就业人口的主要产业,因此,淘汰这类产业必然会引起出口下降和失业人口的增加;第二,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我国的优势产业,在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的下降主要起因于外部需求的减少,而不是起因于比较优势的变化。基于这一事实,过快淘汰这类产业有可能使我国丧失比较优势,从而有可能削弱我国的经济发展潜力。 因此,作为经济发展策略,在全球经济衰退背景下,我国应该重点保护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通过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设法让这些产业渡过当前的难关。 二、调节全球失衡:是中国责任?还是美国责任? 当前,还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是中国高储蓄率的根源,而高储蓄和低消费导致了中国贸易收支顺差的过度膨胀,后者又导致了全球经济的失衡。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正是基于这一推论得出了中国是美国金融危

2011-《世界经济研究》(孙灵燕、崔喜君)-FDI_融资约.

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 FD I 、融资约束与民营企业出口 基于中国企业层面数据的经验分析 孙灵燕崔喜君 内容提要基于融资的新视角, 本文运用192家民营企业面板数据经验分析了FDI 对民营企业出口 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的出口更为依赖外源融资能力; 外商直接投资仅对合资民营企业和处于产业集聚区的非合资民营企业的出口起到融资缓解效应, 而外商直接投资的当地融资则加剧了未处于产业集聚区的非合资民营企业出口的外源融资困境; 对合资民营企业而言, 出口融资约束的缓解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商直接投资, 而非合资民营企业出口融资约束的缓解则主要依赖于金融市场改革。 关键词 F D I 出口融资约束民营企业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中图分类号:F 752. 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964[2011]01 100702 0468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出口额从1985年的273. 5亿美元上升为2008年的14306. 9亿美元, 在世界的排名从1985年的第17位跃升为2008年的第2位, 货物出口占世界出口市场的份额从1985年的1. 4%提高到2008年的9%。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明显增强。其中,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从1985年的3%上升到2008年的29. 1%。在此过程中, 外资企业对出口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我国总出口中占据了主导地位。2008年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出口额分别达到了7905亿美元、2572亿美元和3807亿美元, 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分别为55. 3%、18%和26. 7% 。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的社会在进步,这无可置疑,这个也是当代中国人最引以为傲的地方,围绕我们的“成果”,大家可以高谈阔论它十天半个月,甚至都无法尽兴。 但是,我们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什么,政府对“进步”的定义如何,恐怕没有人真正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对于政府给出的定义,我们无法尽其理解,对于民众心目中的“幸福”我们却能知一二。这是一个物质的社会,对于一个普通或者说一个现实的人来说,进步、幸福就意味着物质丰富,为了“物质”我们可以不择手段,甚至是残虐自己。 物质,是这个社会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我们的社会观、价值观、人生观,无不围绕其树立,当你见到一个憔悴不堪的人,不用问都知道,为了生计,为了生活,什么是生活?有了钱就有了生活,没有钱,你就只能是在找“生活”。 曾经有一句高尚的口号,“为了祖国的繁荣而读书”,即使后来有所转变,也还能喊出“为了某某学校的崛起而读书”,但无疑都是伟大的,也是激励人心,那时候说这句话的人可以理直气壮,毫无惧色,放到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坦然,一个不装腔作势的人绝对不会说为了祖国的繁荣而读书,为什么啊?我们的祖国已经够“繁荣”了,即使有人这样说,也一定是战战兢兢,因为说这句话就意味着被嘲笑,被加以虚伪的帽子。 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感情变得冷淡了,或者说不爱国了,而是大众不傻了,理解了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有了我们的终极目标“财富”“金钱”,我们才够资本来爱,不管你爱美女还是爱祖国。 在世界上的众多国家,民众都有较为普遍的信仰,即使有几个宗教相互攻伐,争夺信众,但大家总算有自己信仰的一方。但是。中国人不信教,所以我们做事,无所顾忌,基本的道德已经无法约束我们的行为,道德对于价值观的引导和修正已经无可作为。 但是,我们不能说这种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就错了,也不能说我们追求的就多么的庸俗不堪、无耻下流,这是这个社会的价值趋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才是至理名言,为官者,竟可巧聚豪夺,为民者,亦能追名逐利。在“金钱”面前,高尚算什么,正义又怎么样,这个社会高尚和正义都太廉价,没有人愿意去碰。这去怪谁? 我们的国家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可是我们却发现,房子越难买了,看病越看不起了,连那些食物吧,看看包装袋上的样子就行了,买不起。在这个新的社会之舟里,我们总在犹豫,不是我们不够毅力和坚决,而是我们没有底气——钱,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钱,有什么好犹豫的,选择算什么,用钱一砸,死人能砸活。 哲学里有一句话,叫新事物生命力强,发展快并终将取代旧事物,这便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当前,我们新的价值观拥有的生命力不是用一个强字就能形容的,发展之快,令人叹为观止,毫无悬念的取代着真、善、美,贤、淑、德,当代社会泛滥的金钱观并不是我们的思想在倒退,马克思仙人曾今说了————物质决定意识。 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不要期望去打倒他,你在谴责、鄙视它的时候,人家已经可以住一天院,买半间房了,趁我们还没有走到明刀明枪争个你死我活的时候,能找多少找多少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