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研究方法之实验法
传播学‘第15章

主动地位人次 被动地位人次
女性(n=211) 26(14.4%)
185 ( 86.4% )
男性(n=183) 154(85.6%) 29(13.6%)
合计
180(100%)
214 ( 100% )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五)性别观念分析
表8 性别歧视广告分析(N=403)
性别歧视项目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食品饮料 药品保健品
47% 50%
53% 207 50% 108
商业服务业
57%
43% 37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二)广告声音分析
表4 广告类型与旁述性别的交互分析(N=1197)
广告类别 男性声音 女性声音 无旁述 总计
机械电子科技类 85.1% 9.0%
6.0% 67
服装美容类 69.6% 28.8%
概率抽样: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
在一项科学研究中,由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 时间上的限制,无法对全部研究对象加以分析研 究,这时,就可以采用抽样的方法,合理地从总 体抽取“充分多”的样本,再由样本所取得的结 果,来说明整个群体的情况。
采用概率抽样,速度快,节省经费,如果抽样具 有足够科学性的话,研究结果也十分准确。
1.7% 240
家用电器用品类 74.4% 20.6%
5.0% 199
食品饮料类 75.7% 14.6%
9.6% 280
药品保健品类 74.6% 17.4%
8.0% 213
商业服务业 64.1% 24.4%
11.5% 156
政府公益
15.8% 36.8%
47.4% 19
其他
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研究方法1、广告:文本测试(copy testing)测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如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等;效果方面,如态度变化、喜欢还是不喜欢、卷入度;行动意念,如有购买意向、实际购买等2、经验性研究与批判性研究传播学的两大流派:经验学派(美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改善和提高传播效果5W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调查研究、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人种志批判学派(欧洲):揭示传播中符号背后的权力符号学、叙事学、女性主义3、经验学派的传播学研究的历史成因1.它是20世纪初美国5大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形成强势的背景下,汲取它们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学科。
2.政府机构、资本家或其他工商部门,是推动传播研究的主力,因此传播学研究要反映这些投资者的意图。
4、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1926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母校和耶鲁大学任教,曾在美国政府的许多机构中担任顾问。
二战期间他任国会图书馆战时报道调查局局长,1955年出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5、拉斯韦尔对传播基本问题的研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论文)-大众传播媒介的三项基本功能:第一,环境监测;第二,协调社会各部分关联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第三,文化传承。
“五W”模式构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5个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6、内容分析法:李普曼为内容分析法做了开拓性工作;拉斯韦尔创立了精确而系统的内容分析法;他是最早对政治性传播进行系统的内容分析的学者。
例如:《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术》(1927)-对战时宣传作品进行了内容分析。
《政治语言学》-其中全面阐述了内容分析法。
7、库尔特?卢因的传播学理论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场,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中发挥决定作用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非常密切,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
“把关人”概念-《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者把关人的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传播学研究方法之【实验法】

传播学中的控制实验主要关注以下 条件
• 1、信源的条件——测试信源可信性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 系; • 2、信息内容的条件——测试不同的信息内容是否会导致 不同的认知和行为反应。 • 3、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测试不同的内容提示法、 3 —— 说理法和诉求法各自具有什么样的说服效果; • 4、受传者的社会条件——测试受传者的各种社会属性、 群体归属关系、群体规范等对他们接收信息的影响。 • 5、受传者的个性条件——测试个人的信息处理方式和习 惯、自信心的强弱等个性特征对他们的信息处理过程及其 结果的影响等等。
控制实验法的缺点
1、人为因素的影响 最大的问题—非自然性,研究者所 考虑的行为是在受控的实验环境下展示出来的。 2、研究者的偏见 实验有可能受到研究者偏见的影响。 所以为了尽可能避免这一问题,一些研究者采用“双 保密”技术,即在实验中,研究者和被试自身均不知 道将被分到实验组还是对比组。 3、受限的研究范围 有些问题注定是无法使用实验方法 进行研究的。在大众传播领域,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课 题关注的是群体行为,而这一群体往往是几百万人。 受制于规模要求,这样的实验是根本不可能进行的
• 当时的陆军部长马歇尔将军邀请好莱坞著 名导演卡普拉(F.Capra)拍摄了一系列此类 名导演卡普拉 拍摄了一系列此类 题材的军事纪录影片。 题材的军事纪录影片。比较有影响的七部 五十分钟的纪录片完成后,军方开始用这些 五十分钟的纪录片完成后 军方开始用这些 影片作为新兵训练的教材。 影片作为新兵训练的教材。这七部片子主 要是介绍德、 要是介绍德、意两国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 日本攻占满洲国及珍珠港事变之后美国的 参战。这里,仅介绍其中的四部影片。 参战。这里,仅介绍其中的四部影片。
控制实验法
• 在传播学中,控制实验主要是用于测试特 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人的特定心理 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系。 • 它是由卢因(又译为勒温)和霍夫兰这两位 传播学先驱从实验心理学中引入传播研究 领域的。
教育传播学研究方法

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和矛盾,进行讨论 和辩论,提出不同观点和解决方案。
案例研究法在教育传播学中的应用
揭示教育传播现象
通过案例研究揭示教育传播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加深对教育传播 学的理解。
验证教育传播理论
通过案例研究验证教育传播理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推动教育传 播学的发展。
提供实践经验
通过案例研究提供实践经验和教训,为教育传播实践提供指导和 借鉴。
06
混合研究法
混合研究法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定义
混合研究法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它结合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优点,旨在更全面、深入地探讨教育传播 学领域的问题。
主要特点
混合研究法强调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实验等,以收集和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 这种方法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和情境性,强调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教育传播学研究方法
目录
• 引言 • 文献综述法 • 问卷调查法 • 实验法 • 案例研究法 • 混合研究法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探究教育传播规律
通过对教育传播现象的研究,揭示教育传播过程 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02 促进教育效果提升
通过对教育传播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提高教育传 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提升教育效果和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教育传播学研究内容的丰富性
教育传播学研究内容涉及教育传播理论、教育传播技术、教育传播实践等多个方面。本研究通过对相关 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教育传播学研究内容在不断扩展和深化,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趋础理论研究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传播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深 入探讨教育传播的本质、功能、规律等问题,为教育传播 实践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撑。
传播学概论第四章传播学研究方法

(二) 传播学研究步骤组成的相关链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
一、抽样调查法 1、 抽样调查法的含义及其种类、特点
1 含义: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 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 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 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四、 确定样本量的实质及其受影响的基本因素
1 实质:确定一个能够满足研究者对调查精度要求的最小样 本数。 2 因素:A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
B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和把握程度。 C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 D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 误差要求越小,样本数要求越多。
3、 系统的观点: 研究传播现象时,把一组相互作用并且相关程度较强的因素作为 一个系统。
1 要求把特定对象系统的各个要素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组成 部分来看待,部分是整体的成分,所以, 部分的特性存在于部分 与整体的联系之中。
2 系统方法要求考察对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二) 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1、 历史的观点 1 要求我们在观察、描述和研究特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 时,就从该时代人们传播活动的全部现实条件出发,而不是从个 别人的意志和思想出发。 2 要求我们在解释特定的传播现象及其变化时,应把它放在 历史的全部变化中去,这样才能正确解释某个时期的历史变化。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2 特点:标准化、匿名性、操作性。
传播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传播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的界定1.最早为传播学确定研究对象的是拉斯韦尔。
他在1948年出版的《思想传播》一书中,发表了传播学的经典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传播”概念的范围,提出了传播研究就是研究传播行为过程,进而研究传播行为过程的五个要素: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传播的效果怎样?他指出:我们在对传播过程进行科学的研究时,一般都集中在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相对应上述五个要素的研究,称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对象分析、效果分析。
这也就成为了后人研究传播学的基本对象范围。
2.施拉姆认为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及在此关系上共享信息的活动”,而德弗勒将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分为“社会与传播的关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以及传播效果”三个方面。
李彬在《传播学引论》中还补充了传播学研究的三个层面:自然科学的层面(传播技术)、社会科学的层面(社会信息传播的规律性)和人文科学的层面(社会信息传播的价值性问题)3.胡正荣将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简言之,就是要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
人类从蛮荒年月进化到高科技时代,其传播活动的产生、演化、进步对我们的社会进程和文明积累是不可或缺的。
研究主要包括传播思想的发展,传播实践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等(2)人类传播的形态:即人类传播活动的不同类型。
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传播形态。
在同一社会中,因社会所需功能的不同也存在着众多的传播形态。
因此传播学必须研究这些传播形态的结构功能及运动机理等。
这是对传播学进行的细化研究,到目前为止,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对各种传播形态进行过研究。
例如:传播四种形态的研究,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以及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方面的营销。
(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所有人类传播活动都可以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和一个静态的结构。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通过编制问卷,对大量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从而获得一些数量性的
数据。
2.深度访谈法:通过与调研对象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访谈,探讨他们在某一方面的态度、观点或行为规律等。
3.实验法:通过对某些变量进行控制,观察其对某些变化结果的影响,以此来验证某
些理论。
4.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所研究对象的文本材料进行系统的、客观的、规范的分析,以
了解其内容的特点、风格、传播特征等。
5.观察法:直接对所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以了解其在某一特定条件或情
境下的言行举止等。
以上是传播学常见的研究方法,当然在实际研究中,也会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运用,以获得更加丰富的研究结果。
第七章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运作
确定分析单元 制定分类标准:题材、体裁、倾向性、 价值观 注意课操作性:完备性、互斥性、一致 性 抽取分析样本:媒介样本、时间样本、 内容样本
内容分析法的优点
操作方便:作为其研究对象的信息,已物化成固 定的数据文献等资料,不似处于调查中的人充 满了变数. 费用相对较低.有关分析资料比较容易获得. . . 但是其局限性在于无法“解释”,只可描述.如 果需要了解现状,从而预测未来的趋势,其作用 无可替代.比如“报纸有关环境问题的言论频 度分析”;“电视剧出场人物分析”.
实地调查法的运作
选择课题:调查者必须明确目的.要有理 论意义和实际价值.一种是自己提出假 设的“发现型调查”,另一种是验证前 人的“重复型”调查.比如复旦大学新 闻学院进行的“上海工人与新闻媒介” 的调查.
研究设计:目标、预算、调查对象、抽 样设计、问卷设计及统计分析等.最重 要的是抽样设计和问卷设计.
提问的原则和技巧
合理性:必要性、普遍性、适中性 科学性:精确性、完整性、互斥性、客观性 艺术性:委婉法、间接法、消虑法、虚拟法 提问的顺序一般先易后难,先宏观后微观,先一 般后特殊,注意先后问题之间的关联. 总之,问卷的设计是对研究者素质的综合测试.
收集资料
面访法 邮寄法 电话法 网络法
分析资料
描述分析—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 的问题,也叫单因素分析,主要使用平均 数、百分比等手段,对实际情况作出客 观描述.描述性结论相对比较简单,但其 构成了其它分析的客观基础. 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回答“为什么” 问题,又称为多因素分析,即对实际情况 作出合理解释.
网络调查
网络调查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新 出现的一种信息资源调查方式,可通过 网上免费E-mail、Mailing List等进行。 与其他类型的信息资源调查相比,网络 调查充分利用了日益发达的互联网络的 优势,因而在综合性能上明显优于传统 的调查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实验法之实验设计
• 实验设计中的基本概念
• 自变量(刺激)和因变量 • 前测: 试验处理前对实验对象的测量 • 后测: 实验处理后对实验对象的测量 • 实验组和对照组 • 随机分配
• 实验设计中的基本符号
• R代表一个随机样本或者一次随机指派(试验对象) • X代表对自变量的一种处理或者刺激 • O代表观察或者测量的过程;O通常会配有一个数字下标,表
楚地阐明,这使得其他的研究者可以方便的进行重复实验。 5 便于进行特别研究
控制实验法的缺点
1、人为因素的影响 最大的问题—非自然性,研究者所 考虑的行为是在受控的实验环境下展示出来的。
2、研究者的偏见 实验有可能受到研究者偏见的影响。 所以为了尽可能避免这一问题,一些研究者采用“双 保密”技术,即在实验中,研究者和被试自身均不知 道将被分到实验组还是对比组。
外部效度
• 实地试验 • 实验室试验
霍夫兰经典案例
• 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
• 美国人,20岁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一 年后获硕士学位,24岁拿到耶鲁大学哲学 博士学位,此后便执教于耶鲁,33岁时升 任耶鲁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 二战期间和战后,霍夫兰和一批心理学家 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态度与说服进行了细 致研究,提出了众多影响颇大的理论。他 们形成了“耶鲁学派”。
• 《个性与可说服性》(“Personality and Persuasibility”,1959年,与人合著);
•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Attitude Organization and Change”,1960年,与人合著)。
研究背景
• 1941年12月8日, 美国正式与日本开战。大量新兵 入伍,给美国带来了新兵培训上的困难。当然,训 练新兵行军及操练武器并非难事,更重要的工作是 激发他们的作战意志和士气,教导他们仇恨敌人并 灌输爱国卫国!牺牲奉献和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情 操,以免遇敌即溃。于是,美国作战部开始以前所未 有的规模,使用电影或其他大众传播形式进行宣传, 说服教育,鼓舞斗志。美国战争部的情报及教育署 研究部实验室接受指派,对说服材料的效果进行评 估和研究,霍夫兰等人就接受了这一重托,开始了对 这一传播效果的研究,从而也开始传播史上的说服 性传播研究。
1、识别因果关系 通过控制不同变量在实验2、控制 实验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环境、变量、和被试。灯光、温 度、隔音效果、被试与测量工具的位置安排等;还可以控制自 变量和因变量的数量和类型,以及操作变量的方式。
3、成本 相对来说,实验法的成本要低于其他的研究方法。 4、可复制性 实验方法允许复制。研究条件在实验描述中可以清
这一方法需要在经过特殊设计的专 门的实验室中进行
• 实验室内应配有阅读机、录音机、放映机 以及各种记录、测量反应的仪器,对实验 室的形状、灯光、色彩等也会有特殊的要 求。试验进行时必须人为地控制某些变量 以观察特殊变量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因果关 系。
控制实验的特点
• 第一、 研究对象较少。调查法一般都是对 数量庞大的调查对象进行大量的观察和访 问,其研究对象往往被称为“大样本”。 而实验法则主要是探求少数变量与传播效 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其研究对象通常只有 数十人,因而是“小样本”。
个组——“实验组”和“控制组”,尽量保持两组 成员人数、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变量的相同 以排除这些变量在实验中可能产生的影响。实验 过程中,这两个组的唯一区别是接触的包含自变 量的材料不同,以此来计算因变量是否会产生相 应的变化。 • 第四、 统计分析。
传播学中的控制实验主要关注以下
条件
• 1、信源的条件——测试信源可信性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 系;
控制实验的特点
• 第二、 研究环境是在实验室人为的环境中。 而调查法的则是在广泛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的。
• 实验法较适用于解释性研究
因果关系: Y <=X, Z
X的出现会导致Y出现,X的消失会导致Y的消失; X先发生,然后Y才随着发生; Z可能会干扰Y的测量结果; 为减少Z的干扰,可用实验法。
控制实验法的优点
• 2、信息内容的条件——测试不同的信息内容是否会导致 不同的认知和行为反应。
• 3、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测试不同的内容提示法、 说理法和诉求法各自具有什么样的说服效果;
• 4、受传者的社会条件——测试受传者的各种社会属性、 群体归属关系、群体规范等对他们接收信息的影响。
• 5、受传者的个性条件——测试个人的信息处理方式和习 惯、自信心的强弱等个性特征对他们的信息处理过程及其 结果的影响等等。
霍夫兰的主要论著
• 《大众传播实验》(“Experiment on Mass Communication”,1949年,与人合著);
• 《传播与说服》(“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1953年,与人合著);
• 《说服的表达次序》(“The Order of Presentation in Persuasion”,1957年);
X
测试2 O2 O2 O2 O2
这里包括第1组的测试1和测试2的比较,第1组的测试2 与第3组的测试2的比较,第2组的测试1与第3组的测试 2的比较,第3组的测试2 与第4组的测试2的比较等等。
对内部效度的威胁
• 选择偏差(随机处理) • 历史效应(前测与控制组设计) • 成熟效应(前测与控制组设计) • 测验(所罗门四组设计) • 工具(测量稳定性信度) • 参与者损耗(前后测设计) • 处理扩散(承诺、隔离) • 补偿性行为(双盲试验) • 实验者期望(双盲试验)
3、受限的研究范围 有些问题注定是无法使用实验方法 进行研究的。在大众传播领域,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课 题关注的是群体行为,而这一群体往往是几百万人。 受制于规模要求,这样的实验是根本不可能进行的
控制实验的步骤
• 第一、确定假设命题。 • 第二、简化因素、确定变量。 • 第三、控制与实验。将选择出的研究对象分为两
示观察或者测量的次数(O1=观察1,O2=观察2,O3………)
• 几种基本的实验设计
1、前测-后测控制的分组
•
被试组 测试1 实验处理
R O1
X
R O1
2、仅有后测控制的分组
测试2 O2 O2
被试组 试验处理 测试
R
X
O2
R
O2
3、所罗门四分组试验设计
被试组 R R R R
测试1 O1 O1
试验处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