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含能材料的概念与实践

合集下载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含能材料,在过去几年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在爆炸、火箭推进、火药和炸药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将其与传统含能材料相结合,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纳米复合含能材料。

近年来,研究者们在纳米复合含能材料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他们不断探索新的制备方法,优化材料的性能,探索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应用潜力。

对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未来,随着纳米技术和含能材料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有望实现更多的突破和应用。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可以进一步提高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性能,拓展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领域,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定义与特点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是由含能材料与纳米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复合而成的新型材料。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能量密度: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因其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能量释放速率快的特点,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能够在相同体积下释放更多的能量。

2. 快速燃烧速度:纳米材料的小尺寸和高比表面积使得含能材料在燃烧过程中能够更快地释放能量,从而使得燃烧速度加快,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能量释放。

3. 提高稳定性: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结构更加均匀稳定,能够避免含能材料中存在的局部缺陷或不均匀性导致的安全隐患。

4. 良好的可调性:通过控制纳米材料的种类、比例和尺寸,可以调控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密度、燃烧速度等性能,使其能够满足不同的需求和应用场景。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快速燃烧速度、提高稳定性和良好的可调性等特点,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含能材料。

2.2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是一种由纳米颗粒和含能材料组成的新型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好的性能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火箭推进剂、炸药和发动机等领域。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文将从材料设计、合成方法和应用领域三个方面综述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材料设计是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研究的关键环节。

通过合理的材料设计,可以调控材料的能量密度、热稳定性和安全性能等。

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新颖的材料设计思路。

设计了一种核壳结构的纳米颗粒,核部分是高能量含能材料,壳部分是稳定剂,可以提高材料的燃烧速度和热稳定性。

还有研究者通过调控纳米颗粒的形状、大小和分布等参数来优化材料的性能,例如可以通过合成纳米片状材料来增加材料的界面活性和燃烧速度。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也得到了重要的突破。

传统的制备方法往往需要高温和长时间的反应,难以获得纳米尺寸和较高的纯度。

而近年来,研究者们发展了一系列高效的合成方法。

溶胶凝胶法可以在低温下制备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避免由于高温反应产生的杂质。

还有研究者通过仿生合成的方法,模仿生物学体系中的合成过程,成功制备出了具有纳米尺寸和高纯度的复合含能材料。

这些新的合成方法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大规模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火箭推进剂领域,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可以提高燃烧速度和能量密度,实现更高的发射速度和较大的载荷。

在炸药领域,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可以提高爆燃速度和爆炸威力,用于军事作战和民用爆炸器。

在发动机领域,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可以替代传统燃料,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还可以应用于能量存储、催化剂和传感器等领域。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是近年来材料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其研究旨在开发出具有高能量密度、高热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含能材料。

本文将对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定义和分类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是指将纳米材料与含能物质粒子相互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材料。

根据纳米材料的种类和含能物质的类型,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可以分为纳米金属-含能物质复合材料、纳米氧化物-含能物质复合材料和纳米化学燃料-含能物质复合材料等。

二、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类。

1.物理方法物理方法包括球磨法、熔融法、气相沉积法等。

球磨法是将纳米金属粉末和含能物质粉末一起放入球磨罐中,在高速球磨的作用下,两者发生摩擦碰撞,形成纳米复合含能材料。

熔融法是将金属和含能物质一起加热熔融,然后迅速冷却得到纳米复合含能材料。

气相沉积法是利用高温气相反应将纳米金属颗粒和含能物质分子在气相中反应生成纳米复合含能材料。

2.化学方法化学方法包括溶液法、凝胶法、共沉淀法等。

溶液法是将金属盐和含能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然后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使得纳米材料和含能物质分子发生反应生成纳米复合含能材料。

凝胶法是将金属盐和含能物质溶解在溶胶中,通过溶胶-凝胶过程得到纳米复合含能材料。

共沉淀法是将金属盐和含能物质一起加入反应溶液中,通过添加共沉淀剂或调节反应条件使得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沉淀出来。

三、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性能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主要包括高能量密度、高热稳定性和安全性。

1.高能量密度纳米材料的特殊结构使得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

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小的颗粒尺寸,有利于提高含能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速率,从而提高能量输出效果。

2.高热稳定性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够抵抗高温条件下的热分解、氧化或爆炸。

纳米材料的高表面能和界面作用使得其能够吸收和释放能量,从而对抗高温下的热分解。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是近年来在含能材料领域取得较大突破的一种新型材料。

它将纳米技术与含能材料相结合,通过调控纳米结构和界面效应,实现热力学性能的提升、能量密度的增加和安全性能的改善。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火箭发动机、炸药、聚能器等领域。

本文将对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

直接方法是将纳米粒子与含能物质直接结合,常见的直接合成方法有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和溅射法等。

间接方法是将纳米材料与含能物质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复合,常见的间接合成方法有择优吸附法、共沉淀法和激光烧结法等。

这些方法制备的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较低的热释放速率和优异的力学性能。

首先是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密度提升。

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界面能,能够有效提高含能材料的能量密度。

研究者通过控制纳米粒子的大小和形状,以及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界面效应,提高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密度。

将Al和Fe2O3纳米颗粒复合制备的含能材料,其能量密度相比传统含能材料提高了20%以上。

其次是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安全性能改善。

传统含能材料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容易发生剧烈爆炸,安全性能较差。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由于具有较小的尺寸和较高的比表面积,使得燃烧速率变慢,能够有效减轻爆炸能量的释放,提高材料的安全性能。

通过添加可燃和不可燃纳米材料,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安全性能,增加材料的自熄性能,减轻爆炸伤害。

再次是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燃烧机理研究。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具有特殊的燃烧特性和反应动力学行为,研究其燃烧机理对于揭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燃烧过程和优化材料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者通过表征材料的燃烧产物和燃烧反应过程,揭示了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燃烧动力学与热力学特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为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最后是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在火箭发动机和炸药等领域的应用。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是指将含能材料与纳米材料进行混合或复合,以提高其燃烧性能、热学性能和安全性能。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在火箭发动机、火炮弹药、爆炸装置等军事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其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也在逐渐增多,如火箭燃料、汽车空气袋、民用防爆箱等。

本文将从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研究背景随着传统含能材料在军事和民用领域中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其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能量密度更高、热学性能更稳定、安全性更好等。

而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因其独特的纳米效应和界面效应,能够有效提高含能材料的性能,因此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二、研究方法1.制备方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种。

物理方法主要是利用物理手段将纳米材料与含能材料进行混合,如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气相沉积法等;而化学方法则是利用化学反应将纳米材料与含能材料进行化学反应,如原位合成法、溶剂热法、溶液共混法等。

2.性能评价对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性能进行评价也是研究的关键之一。

主要包括能量密度、燃烧速度、爆炸热、热稳定性、摩擦感度、冲击感度等性能指标的测试和分析。

三、研究进展1.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组成纳米复合含能材料通常由含能材料和纳米材料两部分组成。

含能材料主要包括硝化油、硝酸酯、三硝基苯等传统含能材料,纳米材料主要包括纳米金属粉末、纳米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管、纳米石墨烯等。

通过将纳米材料与含能材料进行复合,可以有效提高含能材料的燃烧速度、爆炸热和热稳定性等性能指标。

将纳米金属粉末与硝化棉复合可以显著提高硝化棉的燃烧速度和能量密度;将纳米石墨烯与硝酸酯进行复合可以提高硝酸酯的热稳定性。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拓展。

在军事领域,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可以用于改进火箭发动机、导弹推进剂、火炮弹药等;在民用领域,它还可以用于汽车安全气囊、防弹材料、民用爆炸装置等。

纳米复合材料在能源方面的应用研究

纳米复合材料在能源方面的应用研究

纳米复合材料在能源方面的应用研究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能源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关注的焦点。

纳米技术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纳米复合材料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其在能源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

一、纳米复合材料的概念及特点纳米复合材料指的是通过控制尺寸在1-100nm范围内的纳米材料与其他材料或化合物进行复合形成的新材料。

与传统材料相比,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以下特点:1. 卓越的力学性能:由于纳米材料在尺寸上的变化导致其表面积和晶界面积增大,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强度、硬度和韧性。

2. 突出的光电性能:在纳米材料的尺寸下,能带结构和电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材料的光电性能。

3. 特有的催化性能:由于纳米材料表面的原子和键的数量较大,因此在催化反应中起到更为明显的作用,可以提高催化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二、纳米复合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1. 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作为目前最为广泛的可充电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等优点。

纳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中的正极、负极材料或隔膜材料,可以有效地提高电池的性能。

例如,将纳米二氧化钛与石墨烯复合后,可以提高石墨烯导电性和纳米二氧化钛的催化性能,从而改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充放电能力。

2. 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

纳米复合材料作为太阳能电池中的光电转换层(光伏层)可以大大提高太阳能的转换效率。

例如,将纳米TiO2与有机染料复合,可以有效提高太阳光的吸收范围和光电转换效率,同时减小光伏层厚度,降低制造成本。

3. 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可以直接利用燃料(例如氢、甲烷等气体)进行发电。

纳米复合材料作为燃料电池中的电催化剂,可以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例如,将纳米铂颗粒与多孔氧化铝复合后制成电催化剂,可以提高氧气还原反应的催化效率和稳定性,从而提高燃料电池的功率输出和寿命。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型材料,在能源领域备受关注。

本文概述了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制备方法、性能优化、应用领域、安全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制备方法的研究包括溶液法、溶胶-凝胶法、机械合成等多种途径,性能优化方面主要集中在提高能量密度、增强热稳定性等方面。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包括火箭推进剂、炸药、防弹材料等方面。

安全性研究则关注着材料的稳定性和燃烧控制。

未来发展趋势将聚焦于高性能、低毒性、绿色环保等方向。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将为能源领域带来新的突破,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研究进展、制备方法、性能优化、能源领域应用、安全性、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含能材料,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能,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在含能材料领域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备方法的不断创新。

研究人员通过结合不同的纳米材料,优化制备工艺,实现了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高效制备。

性能的持续优化。

通过调控纳米材料的种类、形貌和结构,有效提升了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密度、燃烧速度等性能指标。

在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不仅可以作为高效的燃料使用,还可以应用于催化剂、储能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也在不断探索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安全性,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可靠性。

未来,随着纳米技术和含能材料领域的不断发展,纳米复合含能材料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展现出其独特优势,为能源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方法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之一,研究人员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效率和性能。

纳米含能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纳米含能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纳米含能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新型含能材料中,具有高能量释放速率、高能量转化速率和低敏感性的纳米含能材料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而介稳态分子间纳米复合含能材料(MIC)由于其高放热性和能量释放率的可调性成为国内外主要研究的对象。

国外研究表明将铝热剂的粒度从微米超细化到纳米级时,它的反应速度会大大的提高,能量释放迅速,最快的可以超过千倍,如纳米Al/MoO3铝热剂,燃速大约为400m/s,反应区温度为3253 K。

因此纳米铝热剂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中如何制备性能良好的纳米铝热剂是最为关键。

通常制备MIC的方法分为为机械球磨法、溶胶.凝胶法和物理气相沉积法。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经见有关纳米级的MIC/HMX 的公开报道,国外对于MIC/HMX的研究比国内要早。

而国内则是最主要集中在Al/CuO等极少数材料,纳米Al/MoO3含能材料在国内则没有见公开的报道,而添加纳米级炸药HMX 的MIC/HMX更是少之又少。

32261Kevin C W[1]等研究者通过采用固相反应的方法,再进一步加入分散剂来改善纳米粒子的团聚问题,制备出了纳米Al/MoO3铝热剂。

方法为:称取一定量的纳米铝粉和纳米三氧化钼粉末,置于反应容器中,然后加入正己烷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之后再进行超声分散混合,处理,最后真空干燥,得到复合颗粒。

与微米级这两种成分粒子通过常规物理混合得到的样品相比,纳米铝热剂的燃速更高,可以达到442m/s。

谯志强[2]等研究者基于猛炸药的起爆药替代物的主要原料为超细颗粒猛炸药、纳米铝粉和纳米金属氧化物,采用溶胶-凝胶的方法制备出了纳米级的Fe2O3,采用溶剂-非溶剂的方法制备出超细的RDX 颗粒,最后再采用超声波复合法进一步实现纳米铝热剂对RDX 颗粒表面的包覆。

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复合物微观结构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在细颗粒炸药表面包裹一层具有很高燃烧速度的添加剂,从而形成一个以细颗粒炸药为核以高速添加剂为壳的核/壳型复合物,壳层添加剂高速燃烧释放的热量可以作为核层细颗粒炸药的点火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含能材料的概念与实践莫红军9赵凤起(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9陕西西安710065)摘要:纳米含能材料目前正处于从概念向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在分析其概念产生背景和概念内涵的基础上9介绍和总结了纳米含能材料的制备~表征~性能以及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9评述了其应用优越性和可预见的应用领域9也展望了今后深层次研究中的一些主题和在弹药中应用的远景,附参考文献13篇,关键词:应用化学;纳米含能材料;概念;制备;表征中图分类号:T@56;TJ5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7-7812(2005)03-0079-04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Energetic NanomaterialsMO Hong-jun9ZH O Feng-gi(Xi/an Modern Chemistry research Institute9Xi/an7100659China)Abstract:Energetic nanomaterials offer the potential of extremely high energy release9extraordinary combustion efficiency9high degree of tailorability with regards to rate of energy release9and reduced sensitivity.In this article9the concept issue(background and connotation)of energetic nanomaterials was introduced9and its recent progress in preparation9characterization9properties9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was summarized9and its superiority9possible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was reviewed with13references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9some major problems in further research of energetic nano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ammunition were also prospected.Key words:applied chemistry;energetic nanomaterials;concept;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引言含能材料及其在武器系统中的应用是国防科技的核心9是武器弹药具备高性能的重要基础,高性能武器弹药的发展对含能材料的综合性能要求越来越高9更强大的功效性能~能量释放的高度可控性~钝感和环境友好是要求的4个主要方面[1~3]9而传统含能材料难以满足这些要求9这是目前含能材料界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一些专家认为发展新型的先进含能材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2~3]9在各种新型含能材料的探讨和研究中9含能材料的纳米化技术思路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和了解9纳米含能材料的概念正逐步形成9其探索实践正深入发展,2001年4月9美国化学会召开了主题为纳米材料的国防应用的第221届全国会议9探讨的四个专题之一就是纳米含能材料[4],美国在纳米含能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大约已进行了10年9美国空军2001年在纳米含能材料领域投入的研究经费占其整个纳米技术研究经费的11%[5],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武器与材料研究部的Miziolek博士指出9纳米含能材料正成为美国一个新兴的国家重要技术领域[6],美国陆军在寻求下一代火炸药的基础研究工作框架[2]中9也将纳米含能材料列为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1~6]表明9纳米含能材料将提供如下潜在性能优势:极高的能量释放速率~超常的燃烧(能量转化)效率~能量释放的高度可调性和降低敏感性9纳米含能材料也可以增强火炸药的力学性能,1纳米含能材料概念产生的背景1.1含能材料的共性及发展趋势所有含能材料在组成上的共性为:都是氧化剂和燃料成分(基团)的组合;在功效发挥过程方面的共性是能量释放过程都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基础,含能材料的性能除了与化学组成有关外9还与能量释放过程密切相关,国内文献[7]对当今含能材料的发展趋势给出了如下表述:在武器系统新需求的推动收稿日期:2005-05-27作者简介:莫红军(1973-)9男9工程师9从事火炸药及应用技术情报研究,97第28卷第3期2005年8月火炸药学报Chinese Jo!rnal of E"plosi#es$Propellants下9含能材料的研究已由早先的直接倾向于实际应用发展到现在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9由大量合成和工程研究扩展到能量释放的分子动力学和细观微观和介观结构研究G目前国内外进行的研究是这种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9就是从物质基础方面和介观领域着手研究含能材料的性能问题G1.2传统含能材料氧化剂燃料的结合**分散尺度及其普遍意义上的性能特点传统含能材料按氧化剂与燃料的结合方式通常分为两种 1 氧化剂和燃料基团结合**分散尺度处于原子\分子水平的单质含能材料9这类含能材料主要以单质炸药\含能黏合剂和增塑剂为代表9往往是各种实际应用复合含能材料的关键原材料9单质含能材料是氧化性基团与还原性燃料基团在原子分子水平的组装体系 2 氧化剂和燃料组分结合**分散尺度处于宏观微米级物理状态的复合含能材料如含铝混合炸药和复合推进剂等9主要由单质含能材料\燃料\氧化剂以及其它功能组分通过常规物理方式混合后制造成型9是可用氧化剂和燃料组分在宏观尺度上混合组装的复合体系9主要应用于各种含能装置系统G因受到物质分子化学稳定性和合成方法的限制9目前单质含能材料难以达到理想的氧燃组合及平衡9其密度也难有进一步提高9其能量密度的最高值仅为12m3[8]但单质含能材料中氧化性和还原性基团的分散均匀性最高9达到了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9其能量释放过程及释放速率由其化学反应动力学所控制9与氧化剂燃料间质量传递过程无关反应发生在分子内9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固有的威力G复合含能材料通过合理配方可达到理想的氧-燃平衡9其密度也可以很接近单质含能材料9其最大可能的理论能量密度较单质含能材料高近一倍达23m3[8]但复合含能材料中主要组分氧化剂\燃料的分散均匀性处于微米级9其能量释放过程除了与其配方组分所固有的性质有关外9主要还受氧化剂还原剂间的质量传递过程所制约9所以实际做功时9目前复合含能材料的能量释放速率和效率一般都不能达到单质含能材料的水平9其高能量密度的优点并不能被充分发挥出来G Simpson[9]认为9含能材料领域一直存在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就是**更高的能量密度对更大的威力能量的快速\完全释放G综上所述9含能材料应具备高性能的基础条件包括 1 具有理想的氧燃组合及平衡9以达到尽可能高的能量密度9 2 氧化剂燃料结合的尺度及微观结构对能量释放过程的影响要尽可能地小G1.3传统含能材料在应用中面临的性能问题含能材料能否成功应用于武器系统的主要考虑因素包括功效性能如能量密度\能量释放速率等\长期贮存安定性和对意外刺激的敏感性钝感弹药特性三个方面9近年来能量释放的高度可调控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9传统含能材料在满足上述性能要求方面面临巨大挑战G在固体推进剂方面9当今和将来应用主要提出了高能\提高燃速和燃速可调性\力学性能好\低特征信号\钝感等要求9而目前推进剂领域调控这些性能的常规技术手段难以满足这些要求9往往还相互矛盾G在军用混合炸药方面9如目前含铝混合炸药在能量密度方面很有吸引力9但常规铝粉与氧化剂之间的反应过程制约了其能量释放速率和效率9导致含铝炸药所具有的高能量密度不能有效释放和可控释放9最终影响战斗部的毁伤性能G在火工品方面9高性能起爆器对含能材料装药提出了高起爆威力\高反应灵敏度和灵敏度可精确调控\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的要求9这也是传统含能材料所面临的挑战G 传统含能材料面临的这些问题9目前已形成的一个普遍认识9即这些问题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9可归结到含能材料的能量释放动力学方面9与含能材料能量释放过程中的传质\传热过程密切相关G因此9目前要解决的重大基础问题就是在更小的尺度范围内了解其功效发挥能量释放过程的本质特性9并发现和利用这些特性来调控含能材料的性能G2纳米含能材料的概念2.1微结构是决定能量释放过程的关键因素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10]表明9含能材料的能量释放过程引发\燃烧\爆轰及效能与其微结构氧化剂与燃料的分散-结合尺度密切相关9单质含能材料和复合含能材料的性能特点就是有力的证明G复合含能材料氧化剂燃料分散-结合的尺度及微结构对决定其功效性能的能量释放过程的影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G改善复合含能材料体系的微结构\尽量降低其中各组分的分散-结合尺度\提高主要组分的分散均匀性一直以来都是获得高性能配方的主要技术思路9这在显著增强复合含能材料做功时的传质效率\降低质量传递过程对其性能的影响\改善反应性能\使其能量释放效率和速率可根据需要调节方面是有理论和实践依据的9常规复合含能材料制造工艺中的许多技术手段都是这一思路的体现G2.2含能材料的纳米化技术思路对于含能材料氧化剂与燃料组分基团间的分散-结合尺度而言9单质含能材料所具有的分子-原子级无疑是最理想的9但理论和实践[8]证明9要实现各种理想氧燃比下的氧化剂-还原剂的分子-原子水平组装是不现实的G复合含能材料领域的大量实践也表明9常规工艺物理混合下组分间的结合尺度大都在微米级以上均质火药是个例外9不能达到更小的尺08火炸药学报第28卷第3期度O因此含能材料氧化剂与燃料的纳米级(1~ 100nm)尺度组装(纳米化)自然就在人们的考虑之中由此产生了含能材料的纳米化技术思路该思路在物质基础层面为含能材料具备高性能提供了理论上的保证O Simpson[9]认为采用氧化剂与燃料组分的纳米级的复合(组装)可以实现高能量密度与高威力(能量释放速率和效率)两种性能优势的结合O含能材料纳米化技术思路的根本在于从纳米尺度上控制其能量释放过程O基于含能材料的纳米化思路纳米含能材料主要组分的分散均匀性介于单质含能材料和传统复合含能材料之间其氧化剂和燃料的分散尺度处于介观状态是一种纳米级的复合含能材料O与单质含能材料相比它不受化学稳定性和合成方法的限制理论上可通过合理配方达到与常规复合含能材料一样高的理论能量密度;而与常规复合含能材料相比其材料微结构更均匀主要组分的分散均匀性已有本质提高应用中做功时传质过程对其性质影响更小能量释放更加接近理想状态可以达到更高的威力O纳米含能材料不仅在理论上结合了两类传统含能材料的性能优点而且可通过在纳米级尺度内改变氧化剂与燃料之间的分散-结合状态来实现其能量释放过程和相应功效性能的有效调控O氧化剂与燃料的纳米级组装是获得高性能含能材料的一个具有理论可行性和现实可能性的新技术思路组装过程的关键就是调控氧化剂/燃料的分散-结合尺度O2.3纳米含能材料概念的提出广义而言纳米含能材料指含能的纳米级复合物由金属~金属氧化物和(或)有机~无机含能材料组分的纳米颗粒及基体组成[3]O鉴于在技术思路上所具有的科学基础性~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和研究实践的继续发展性其概念应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发展适应性O建议在广义含能材料概念的基础上将纳米含能材料概括定义为:氧化剂和燃料等组分具有纳米级分散水平并且可通过调节这种分散水平的尺度变化来调控其性能的复合含能材料O3纳米含能材料的应用优越性及前景3.1纳米含能材料潜在的应用优越性[10]纳米含能材料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高性能从而确保武器弹药具有更高的打击精度~更高的毁伤效果和更高的使用安全性[10]O从理论上说在纳米尺度上组装含能材料在改善其包括感度~安全性~能量释放及力学性能在内的一系列性能方面具有很光明的前景[6]O美国在其武器弹药发展计划中已将提高机动能力~增大射程和杀伤威力~降低(或改变)特征信号~减少附带损伤~增强对硬目标和掩体目标的毁伤能力等一系列军方要求的满足与发展包括纳米含能材料在内的先进含能材料联系起来[3]O美国空军在纳米技术计划的资助立项[5]时希望纳米含能材料研究可带来如下优越性:推进剂将具有更高的比冲~燃速更易于调节~更加安全;炸药的威力更大;弹药更加小型化;得到性能更先进的燃料和添加剂组分O纳米含能材料因其表面效应具有对长脉冲钝感~短脉冲敏感的优点用于高性能起爆器中将可满足起爆能量输出可控~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的要求O初步研究[6]表明纳米含能材料的代表介稳态分子间复合物(MIC)的一些关键特性对实际应用很有吸引力~也是很有希望的其能量输出是一些典型高级炸药的两倍其爆发反应威力从10kW/cc到10GW/cc可调反应波波阵面传播速度从0.1m/s到1500m/s可调反应区温度超过3000K O单质炸药纳米颗粒具有晶体缺陷少~颗粒形态均一的优点用于复合含能材料后可望降低热点(导致爆轰产生)形成的可能性有望降低复合含能材料的感度O3.2纳米含能材料在武器弹药中的应用前景纳米含能材料可用于武器弹药的点火~推进及战斗部系统O纳米含能材料在高性能武器弹药中目前可预见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6]:(1)动能弹方面:电热化学炮(ETC)等离子体喷射器应用;新型含能材料/纳米结构推进剂;发射药筒纳米复合材料;(2)温压战斗部方面:战斗部主装药应用方面包括新型含能材料和纳米结构复合含能材料;引信起爆器应用;(3)空心装药战斗部方面:具有纳米结构的新型环境友好高威力钝感炸药的应用O美国陆军正利用纳米含能材料来提高JA2发射药燃烧效率[2]O纳米含能材料也可用于点火器美国加州大学申请了相关专利[11]O4纳米含能材料研究概况目前国内外在纳米含能材料及相关领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尝试已在试验室规模下获得了一些单质含能材料纳米晶体和具有纳米结构的复合含能材料O结果表明这些材料具有某些独特的性质(如有些纳米结构复合含能材料具有较相同组成常规含能材料低得多的撞击感度[8 9])部分证明了纳米含能材料的理论性能优势O4.1纳米含能材料的制备4.1.1单质含能材料纳米晶体的制备[1~6 12~13]国内外先后对RDX~HMX~HNS~NTO~TNT~ TATB~C -20和硝酸铵等单质炸药进行过超细化处理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技术(RESS)~压缩流体抗溶剂沉淀技术(PCA)~抗溶剂结晶技术(在液态和超临界状态)~惰性气体热升华沉积法~射流对撞法~重结晶法等O有些方法处理后粒度达到了纳米级但有些仅能达到亚微米级O抗溶剂重18第28卷第3期莫红军赵凤起:纳米含能材料的概念与实践结晶技术以及RESS技术 2 可制备粒径及颗粒形态可调粒径分布窄的硝胺单质炸药纳米晶体初步研究表明所得产物的晶体缺陷和空洞较少有利于降低配方的感度4.1.2纳米结构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 3 8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工艺均基于氧化剂和燃料的复合组装常规制备采用氧化剂与燃料的物理混合而纳米结构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基于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纳米级组装目前主要采用SO GE 8 骨架合成溶液结晶凝胶修复等方法 3 并结合一些其它的技术措施如超声分散等目前尚没有能实际应用的纳米结构复合含能材料主要对由氧化剂和燃料组成的纳米结构复合物进行了很多研究和探索制备了 IC各种金属氧化物与纳米铝的复合物R 间苯二酚甲醛缩聚物/AP纳米级复合物纳米e2O3/AP 复合物和碳纳米管基含能复合物4.2纳米含能材料的表征10这方面的主要工作是表征纳米含能材料及其组分的纳米结构包括组成分散尺度和分散状态以及结构与性质性能间的构效关系具体工作包括,样品的颗粒尺寸和元素组成分析对目标纳米级含能组分或复合物颗粒的颗粒增长和包覆过程的跟踪分析利用激光消融微区等离子光谱技术确定自组装纳米含能材料的形态和化学组成快速咖吗中子活化分析用于表征纳米铝颗粒表面的氢和水成分 IC 点火和安全如撞击摩擦和静电引发特性的评定采用的表征仪器及技术主要有,透射电镜TE 近端X射线吸收光谱位相小角中子散射P SANS 标准BET等温吸附技术DSC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单颗粒质谱仪SP 激光诱导崩解光谱IBS 和激光诱导白炽光谱II原位成分分析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技术等4.3今后研究的主题纳米含能材料研究的主题将集中在实现特定氧化剂/燃料的纳米级组装发现组装体系的特殊性质包括其纳米结构与能量释放等性质间的构效关系以及研究如何实现这些性质的有效调控和工业化利用以满足武器弹药的特定性能要求在这些研究中纳米含能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质的分析表征和能量释放过程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在一定时期内将是重点随着纳米含能材料研究范围的拓展和研究工作的深入也许会发现许多独特的性质这将不仅使纳米含能材料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还会在相应应用中形成更多的技术增长点5结论1 含能材料的纳米化技术思路认为其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的纳米尺度分布与能量释放过程间存在未被认识的极具价值的关系2 纳米含能材料是研究介观尺度下含能材料具有的各种特殊性质及相关科学技术问题的新领域3 纳米含能材料科学研究领域非常年轻其发展正处于从概念认识的形成与完善到探索实践的逐步深入过程中4 纳米含能材料是国防科技领域的战略基础之一其在武器系统中的应用技术是未来国防技术的核心以纳米含能材料为主要代表的新型含能材料将是未来高性能武器系统的关键组件参考文献,1 Ramaswamy A Kaste P.Nanoscale studies for environmentally benign explosives S propellant A.Proceedings of the eeting on Advances in Rocket Propellant Performance C.Denmark2002.17 .2 Pamela J Kaste B.Novel energetic materials for thefuture force,the army pursues the next generation ofpropellants and explosives J.The AmptiacNewsletter2004 8 4 ,85 8 .3 Ronaldl Atkins.Advanced Energetic aterials O .http,///catalog/10 18.html2003.4 iziolek A W.Defense applications of nanomaterials ACS Symposium Series Book.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1 5.5 Steven Brueck R J.Implications of emerging microand namotechnologies O http,///catalog/10582.html2003.iziolek A W Nanoenergetics,an emerging technology area of national importance J.The AmpticaNewsletter2002 1 ,43 48.7 胡星光.国防科技名词大典兵器卷.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2.1 7 1 8.8Tillotson T Gash A E Simpson R et al.Nanostructured energetic materials using sol gelmethods J.J Non Cryst Solids2001 285 2 .Simpson R Tillotson T Satcher J~et al.Nanostructured energetic materials derived from solgel chemistry A.31st Int Annu Conf.ICT CEnergetic aterials Karlsruhe,ICT2000.10 Alba R Pamela K.Weaponiz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energetics.Defenst Applications of Nanomaterials ACS Symposium SeriesBook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11Barbee T J Gash A E.Nano laminate based Ignitors P.WO,200501 850 2005.12 陈潜何得昌徐更光等.高速撞击流法制备超细~ X炸药J.火炸药学报2004 27 2 ,23 25.13 张永旭吕春绪刘大斌重结晶法制备纳米RDX J.火炸药学报2005 28 1 ,4 51.28火炸药学报第28卷第3期纳米含能材料的概念与实践作者:莫红军, 赵凤起, MO Hong-jun, ZHAO Feng-qi作者单位: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5刊名:火炸药学报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XPLOSIVES & PROPELLANTS年,卷(期):2005,28(3)被引用次数:17次1.陈潜;何得昌;徐更光高速撞击流法制备超细HMX炸药[期刊论文]-火炸药学报 2004(02)2.Barbee T J L;Gash A E Nano-laminate-based Ignitors 20053.Alba L R;Pamela K Weaponiz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energetics 20034.Ramaswamy A L;Kaste,P Nanoscale studies for environmentally benign explosives & propellant 20025.Ronaldl;Atkins Advanced Energetic Materials 20036.Pamela J;Kaste B Novel energetic materials for the future force:the army pursues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ropellants and explosives 2004(04)7.张永旭;吕春绪;刘大斌重结晶法制备纳米RDX[期刊论文]-火炸药学报 2005(01)8.Simpson R L;Tillotson T M;Satcher J H Nanostructured energetic materials derived from solgel chemistry 20009.Tillotson T M;Gash A E;Simpson R L Nanostructured energetic materials using sol-gel methods[外文期刊] 2001(02)10.胡星光国防科技名词大典-兵器卷 200211.Miziolek A W Nanoenergetics: an emerging technology area of national importance 2002(01)12.Steven;Brueck R J Implications of emerging microand namotechnologies 20031.安亭.赵凤起.肖立柏.AN Ting.ZHAO Feng-qi.XIAO Li-bai高反应活性纳米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火炸药学报2010,33(3)2.王昕.WANG Xin纳米含能材料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火炸药学报2006,29(2)3.薛艳.任小明.解瑞珍.张蕊.史春红.XUE Yan.REN Xiao-ming.XIE Rui-zhen.ZHANG Rui.SHI Chun-hong纳米含能材料Al-MoO_3的性能研究[期刊论文]-火工品2009(6)4.黄辉.王泽山.黄亨建.李金山.HUANG Hui.WANG Ze-shan.HAUNG Heng-jian.LI Jin-shan新型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火炸药学报2005,28(4)5.王文俊含能材料技术的进展与展望[期刊论文]-固体火箭技术2003,26(3)6.曾贵玉.黄辉.徐容.郁卫飞.吕春绪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含能材料[会议论文]-20057.张娟.聂福德.曾贵玉.郭秋霞.ZHANG Juan.NIE Fu-de.ZENG Gui-yu.GUO Qiu-xia HMX/AP/RF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sol-gel法制备[期刊论文]-火工品2008(3)8.薛艳.卢斌.任小明.解瑞珍.刘兰.张晶鑫.梁国英.XUE Yan.LU Bin.REN Xiao-ming.XIE Rui-zhen.LIU Lan. ZHANG Jing-xin.LIANG Guo-ying纳米多孔硅含能材料性能研究[期刊论文]-含能材料2010,18(5)9.周超.李国平.罗运军.ZHOU Chao.LI Guo-ping.LUO Yun-jun多孔Fe2O3/Al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期刊论文]-火炸药学报2010,33(5)10.郁卫飞.黄辉.聂福德.张启戎.李海波.李金山.YU Wei-fei.HUANG Hui.NIE Fu-de.ZHANG Qi-rong.LI Hai-bo .LI Jin-shan纳米复合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含能材料2005,13(5)1.安亭.赵凤起.仪建华.樊学忠.高红旭.郝海霞.王晓红.胡荣祖.裴庆超级铝热剂Al/CuO前驱体的制备、表征、热分解机理及非等温分解反应动力学[期刊论文]-物理化学学报 2011(2)2.潘军杰.张景林.尚菲菲.宋雪雪RDX/AP/Al/SiO2亚微米复合含能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期刊论文]-山西化工2011(2)3.潘军杰.张景林.谌宵.王瑞浩.尚菲菲RDX/Al/Fe2O3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期刊论文]-火炸药学报 2011(2)4.吕军军.李明愉.曾庆轩草酸铜及纳米氧化铜的制备与表征[期刊论文]-火炸药学报 2011(1)5.张凤.汪佩兰氯酸钾/铝粉/硫磺超细配方烟火药剂的特性[期刊论文]-化工学报 2011(1)6.宋肯彭.宋小兰.张树海ADN/Fe2O3纳米复合氧化剂的制备及性能[期刊论文]-火炸药学报 2011(5)7.安亭.赵凤起.肖立柏高反应活性纳米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火炸药学报 2010(3)8.陈亚芳.王保国.张景林.高敏高纯度亚微米级RDX的制备、表征与性能[期刊论文]-火工品 2010(2)9.陈彦.杜艳芳.罗庆平.聂福德.裴重华.刘长波细菌纤维素/黑索今复合材料的动态酶降解及表征[期刊论文]-含能材料 2009(4)10.王保国.陈亚芳.张景林.高敏亚微米级ε型CL-20的制备、表征与性能[期刊论文]-爆炸与冲击 2009(5)11.宗朝霞.汤宏胜.贺曼.葛忠学.来蔚鹏.李华基于遗传算法的支持向量机预测含能材料密度的研究[期刊论文]-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9(12)12.宗朝霞.汤宏胜.贺曼.葛忠学.来蔚鹏.李华基于遗传算法的支持向量机预测含能材料密度的研究[期刊论文]-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9(12)13.张凤.汪佩兰.王丽琼纳米铝粉对烟火药剂热安全性影响研究木[期刊论文]-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9(3)14.吴浩.葛忠学.王伯周.李华基于遗传算法的偏最小二乘法在预测含能材料爆轰性能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8(2)15.吴浩.葛忠学.王伯周.李华基于遗传算法的偏最小二乘法在预测含能材料爆轰性能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8(2)16.宋小兰.李凤生.张景林.王毅.安崇伟.郭效德纳米RDX的制备及其机械感度和热分解特性[期刊论文]-火炸药学报 2008(6)17.葛忠学.王伯周.牛永洁.李华含能材料分子设计与性能预估研究[期刊论文]-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7(12)18.葛忠学.王伯周.牛永洁.李华含能材料分子设计与性能预估研究[期刊论文]-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7(12)19.罗运军.刘晶如高能固体推进剂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含能材料 2007(4)20.刘勇.王罗新.庹新林.李松年.王晓工利用选择性溶解法研究NEPE推进剂的微观结构[期刊论文]-火炸药学报2007(5)21.王昕纳米含能材料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火炸药学报 2006(2)本文链接:/Periodical_hzyxb200503024.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