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旧课标对比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2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一)凝练了历史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新课标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凝练出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由这五个方面构成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保持一致,同时依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明确具体要求,使二者形成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连续体,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要求一一对应。
具体如下:唯物史观——要求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时空观念——要求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史料实证——要求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历史解释——要求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家国情怀——要求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
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逐步养成历史核心素养,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达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以史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完善了课程内容一是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中,围绕大概念/大主题,设计、选择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学习内容。
具体为:中国古代史,侧重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近代史,侧重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中国现代史,侧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世界古代史,侧重于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世界近代史,侧重于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世界现代史,侧重于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
通过六个板块的学习内容,勾勒人类社会形态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有助于学生形成大历史观。
二是根据时空顺序,精选基本、重要、典型的史事,注重吸收史学研究包括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同时突出伟大建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强化“四史”学习内容。
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历史新教材与旧教材区别及认识

初中人教版新课标历史新教材与旧教材区别及认识对历史材的认识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论作为整套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相比较于旧教材,材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
首先,材的课文设计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理念。
每课的体例包括导语、正文、资料、材料阅读、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课后自由阅读卡等研究栏目,使教材变成了有利于学生研究的“学本”。
其次,材倡导探究性研究方式。
为了改变学生过于强调接受性研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同时每个研究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研究过程之中。
最后,材注重图表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这样的设计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研究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初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消除了“难、繁、偏、旧”现象,使其适应了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每个单元都有清晰的历史主题和研究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的题目涵盖了几个朝代的特点,而八年级上册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条理清晰,有利于提高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
新的课程体系为教师留出了充分的驾驭教材的空间和余地,同时也帮助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的研究,完善人格。
经过一年多的课改实验,教师和学生在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角色都有所改变。
教师现在感到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他们积极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资源。
一些历史教师为讲好一节课,为把课上得更生动形象,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不惜代价或自己到市里参加计算机研究、制作多媒体课件。
这些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现在的历史课导入形式丰富多彩。
除了复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入,很多课都采用了诗词式导入、播放乐曲式导入、图片赏析式导入等。
这些形式导入新课能够很快地带学生走进历史,提高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
历史课标变化介绍

2001版2011版历史新旧课程标准变化对照注:红字为新增粉红为删除蓝色为大整合、大修改2011版课程标准与2001版修订比较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范围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
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等。
课程标准有待修改完善。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
基于上述背景,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议工作--------教育部网站综合各方面的反映《2001年实验稿》主要存在两大的问题:一是反映部分内容太多,有些内容难度大。
二是大多数意见认为“主题式”的呈现方式不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并使历史的时序性、系统性受到影响。
基于此,教育部组织专家广泛调研,深入论证对《实验稿》进行了修订。
本次修订保留了《实验稿》中反响比较好的部分,针对实验版课标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对《实验稿》中历史新旧课标对比介绍的部分内容要求进行了修改、合并,对难、偏等内容进行了删除。
适当增加了部分内容,同时把部分最新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成果在《修订稿》中也体现出来。
通过对比,新旧两版本有以下变化:一、前言部分:1、阐述了历史课程功能、地位和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修订版中鲜明地提出了历史课程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通过学习历史,能从中吸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阐明了历史课的价值,学历史有什么用)2、修订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了历史课程的“四大特性”(思想、基础、人文、综合)而《实验稿》中没有。
新初中历史课标的变化

新初中历史课标的变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2001年开始的,初中历史执行的是课标实验稿。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是初中历史教学新的纲领性文件。
1. 对前言部分的修改课程性质: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四大特性。
课程基本理念:更突出了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达到“育人为本”、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注重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中;倡导教学方式的创新。
课程设计思路:对每一个板块中的学习主题做了弱化,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点”是具体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
在内容的编制上,精选最基本的史事,展现历史发展基本进程。
2. 对课程目标的修改保留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划分,但对这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使历史课程的目标更为清晰、完整。
3. 对课程内容的修改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重新编写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
导言将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主要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能够了解每个学习板块内容的基本结构。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适当删除过难、过偏的内容,降低难度。
同时,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代的发展,适当增加一些内容。
与实验稿的知识点相比,新课标减少了五十多个知识点,增补了二十多个必要的知识点,实际减少了三十来个知识点,使内容总量有所下降,难度降低,使重点更加突出,更适于教学操作。
吸收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新的观念。
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
这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种划分基本得到公认。
中古古代史课程标准新旧对照

对比新旧课标的差异,分析 其中的增删改内容,明确教
学方向。
积极参加课标培训、研讨会等 活动,与同行交流学习,不断
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专业素养,增强历史阐释能力
01
广泛阅读历史专业书籍、学术论文等,提高历史学科专业素养。
02
关注历史学术前沿动态,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增强历史阐释能力,能够运用多种史料、史观进行历史分析和
3
成绩评定更加客观公正
多元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减少单一考试带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
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结合模式探索
01
02
03
学生自评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 况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 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互评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 作,拓宽评价视角。
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合理 选用不同版本的教材;
注意教材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盲目追求新 颖和独特;
在选用教材时,还应考虑与相关学科的衔接和配 合,以便更好地实现跨学科整合。
07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提升
深入了解新旧课标,更新教育观念
认真研读新旧课标,理解其背 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要求变化。
传授来实现,而新课标则更加注重通过 新课标则将其纳入课程目标体系,强调
历史学习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通过历史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人生观和价值观。
和人文精神。
03 课程内容对比
时代背景及历史分期差异
旧课标将中国古代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时期;新课标则细分为史前 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 期和明清时期。
高中历史新旧课标对比

高中历史新旧课标对比近年来,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经历了一次重大改革,从之前的《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旧课标”)到现在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经历了从知识传授教育向能力培养教育的转变。
下文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对高中历史新旧课标进行对比分析。
一、历史概念的体系和历史学科方法论旧课标和新课标都有着历史概念的体系和历史学科方法论。
但是,新课标所提出的历史概念更加深入细致、系统完整;历史学科方法论则更加强调思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新课标将历史概念体系分为“世界历史史学概念”、“中国历史概念”和“中外历史概念”,并将其与知识体系、能力目标、价值观念等方面一一对应,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
同时,新课标还在历史学科方法论上,有意识地强调了思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例如,新课标对史料和史学理论的要求更为严格,采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和对比研究的手段,培养了学生全面、深入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研究能力。
二、历史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在历史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上也有了很大变化。
新课标放弃了过分重视时间线和背诵性知识点,而更加注重历史教育的本质与意义。
同时,新课标将历史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分为第一至第四层,旨在让学生有一个更系统、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历史思想方法的培养与实践新课标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思想方法的重视程度也高于旧课标。
在实践性能力方面,新课标从知识、能力、价值并举的角度,更加突出了历史思想方法的培养与实践。
例如,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要有严谨的史学思维和科学的史学研究方法,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查找、收集史料,培养学生规范的论文写作能力等等。
四、历史与其它学科综合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学科的融合与协同发展,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地理环境、政治因素、经济影响、文化表达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杂性。
总之,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所倡导的历史教育更加强调创新、实践和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性的历史思想方法和实践性的历史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地领会历史教育的本质与意义。
新旧历史课程标准比较

新旧历史课程标准比较————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的变化第一部分前沿前沿的导言体现了“与时俱进”:强调了时代使命和时代精神,历史教育的指导思想。
课程性质进一步明确历史学的学科定位: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增加历史课程的性质: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课程基本理念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
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降低了学习难度,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
增加了“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强调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课程设计思路增加了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为学生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知识与能力增加了“了解历史的时序性”,要求将历史事物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时空条件下考察,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事物。
增加了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历史文学作品等具体详细的方式。
增加了“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增加了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提出“在了解历史史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增加了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标的方法等等强调了与他人的合作、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尊重传统文化和历史,各民族共同努力,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
增加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强调了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强调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进而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增加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加了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
历史新旧课程标准的对比

(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 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 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因。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 以张謇举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 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 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 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 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 面;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 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四精神。 开端。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 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 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进军。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 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 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 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 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的艰难曲折。 (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 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 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过程与方法 1、旧版在探究式学习中更强调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新版更强调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 分析:新版从初中生心理发展特征的角度出发,更强调尝试体 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比旧版单纯强调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 基本方法更科学合理。 2、新版增加了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 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 和判断。 分析: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等 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较为专 业的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方法和素养。 3、新版增加了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 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 历史地图和图标的方法等等。 分析:新版指出了多种具体的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对学生的 历史学习有更清晰、更强的指导意义。
3、在知识传授中,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内容目标。课程 标准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在“内容标准”中提出了不 同层次的内容目标要求。
就初一年级历史课标分析,可以看出新旧课标的几方面区别
一、知识与能力方面 1、新版增加了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 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历史文学作品等具体详细 的方式。 处理方式:在课堂加强多媒体教学的利用,用图片、视频等 方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历史课程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 位与作用。在课程目标上在以下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
1、课程目标的三个层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 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而且把学习历史的过 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 突破。 2、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 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 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在新旧课标的课程内容对比在“内容标准”中提出了不同 层次的内容目标要求。内容标准对学生学习的历史内容提 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 第一层次为识记层次,这是学习初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 求,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 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 “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 “复述”等行为动词的。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 70%左右。 第二层次为理解层次,它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 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 史问题的初步认识。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 使用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 纳”等行为动词。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20%左右。 第三层次为运用层次,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 能,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 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 在陈述中使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 讨”、“讨论”等行为动词。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
2、新版增加了历史情境想象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 处理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XX, 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沉浸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考虑当时 人的思维方式,得出结论。 3、新版增加了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处理方式:在导言中就提到:历史需要怀疑,要看证据,简 要介绍了二重证据法,让学生知道不能想当然回答历史问题。 4、新版增加了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通过习题课,让学生在选择题与材料题的做题过程中练习从 材料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初一的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表现: 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 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 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 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 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初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汉朝 与西域和匈奴的关系、北魏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等方面,让学生们认识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历史源远流长。
新课标的课程内容环节比旧课标更加突出了各课 的重点难点,使教学实施上更加明了,并且在各 方面的要求中更有区分度:
旧: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 袭制的演变。
新:知道夏朝的简历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 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机器作用。
旧: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 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新: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 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 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