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罗嗦

合集下载

快乐的罗嗦名词解释

快乐的罗嗦名词解释

快乐的罗嗦名词解释幸福、快乐、愉悦……这些词汇似乎如此常见,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它们的存在。

然而,当我们思索其真正含义时,却发现这些词汇背后隐藏着丰富而复杂的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娓娓道来,解释快乐的本质和各种不同环境下的意义。

快乐是一种情感状态,常常与幸福和愉悦混为一谈。

幸福是一种持久的快乐感,它超越了短暂的愉悦。

然而,快乐却是更为具体、更快速的感受。

当我们遇到令人愉悦和满足的事物、人或者体验时,快乐就在我们内心迸发出来。

快乐不同于其他情绪,如悲伤、愤怒或焦虑,它更像是欢愉和满足的一种美妙结合。

快乐的源泉是多样的,因为每个人对快乐的定义和感受都各有不同。

例如,某些人可能通过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享受美食、旅行探索新奇的事物而获得快乐。

有些人则通过追求个人成就、事业成功或学术进步来实现快乐。

此外,还有一些人发现快乐来自于帮助他人,为社区作出贡献,或者从艺术、音乐、文学等创造性的领域中获取灵感。

然而,快乐并非一成不变。

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会因时间、环境和个人状况的变化而有所波动。

我们可能会经历一段长时间的快乐,但也可能在某些时刻感到悲伤或痛苦。

幸福的关键在于如何面对这些变化,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快乐。

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说:“快乐不在于你遇到的困难或挫折,而在于你如何应对并克服它们。

”快乐的定义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期中也有所差异。

对于一些古老的哲学流派来说,如斯多噶哲学、印度尼物、耶稣教、佛教等,快乐与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满足紧密相连。

在这些文化中,追求快乐的过程涉及内省、冥想、禅修和灵性发展等。

然而,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快乐往往与物质享受和个人实现相关联。

这种视角强调了金钱、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在实现快乐中的作用。

尽管快乐的内涵复杂多样,但研究表明,一些共同的因素可以对我们的快乐感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追求个人意义与目标、保持身体健康和锻炼、培养兴趣爱好和才能,以及从失败中学习等等。

《快乐的罗嗦》课件

《快乐的罗嗦》课件

传承文化
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音乐 文化
创作思路
1 2
以民族音乐为素材
选用云南地区的民族音乐为素材,突出地方特 色
以简单乐器为主
主要使用简单易学的打Leabharlann 乐器和口琴等,让群 众都能参与其中
3
以舞蹈为表现形式
通过简单优美的舞蹈表现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增强视觉效果和观赏性
02
段子与段子分析
段子介绍
作品来源
05
总结与反思
总结
掌握重点
通过学习《快乐的罗嗦》课件,学 生能够准确掌握重点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兴趣
该课件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内容 ,有助于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
多样化教学
该课件提供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 式。
丰富知识体系
该课件不仅关注知识点本身,还注 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帮助学生形成 完整的知识框架。
音乐元素
分析乐曲中的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元素,阐述它们如何相互作用以形成 整体风格。
音乐欣赏
聆听体验
描述人们在聆听《快乐的罗嗦》时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感受。
演奏技巧
分析演奏这首乐曲时需要掌握的演奏技巧和方法,例如弹奏、吹奏等。
04
表演与表演分析
表演介绍
创作背景
介绍作曲家潘振声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快乐的罗嗦》的创作 意图。
01
源自于中国民间舞蹈,是藏族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舞
蹈形式。
舞蹈特点
02
以“罗嗦”为特点,即舞者通过身体的不断扭动、双手的摆动
以及脚步的轻盈和节奏的变化来表达快乐情绪。
表现形式
03
通常以群舞的形式进行表演,舞者之间相互配合,以整齐的动

花城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 《快乐的罗嗦》 教案 教学设计

花城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 《快乐的罗嗦》 教案 教学设计

《快乐的罗嗦》教案一、教材分析:弹拨乐合奏《快乐的罗嗦》选自花城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它是作曲家张式业根据彝族民间舞曲音乐改编而成的弹拨乐合奏曲。

其风格欢快热烈,富有浓郁民族风格,曲调从宫调式色彩转为羽调式的色彩,短小精悍而丰富,带有舞曲性的节奏组合和节拍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

曲在简短的前奏之后,用彝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月琴奏出了这段舞曲的主题,再现了彝族人民轻歌曼舞、歌唱美好生活的欢快热烈的场面。

二、教学理念:在新课标(2011 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因此,本课将通过视谱念唱、欣赏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体验并感知到中国弹拨乐器的音色、歌唱音乐与击拍节奏的快乐,训练学生的歌唱实践能力,积累随乐律动的经验,并喜欢欣赏和歌唱彝族音乐。

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感受彝族舞曲欢快热烈的风格,对彝族音乐、民族舞曲风格产生兴趣和喜爱;体验随乐律动获得的欢快。

2、过程方法:运用视谱念唱、声势等方法学习弹拨乐合奏《快乐的罗嗦》,感受彝族舞曲风格。

3、知识技能:a.训练学生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合的感知、实践能力(能正确的视谱拍、念);b.让学生感知、辨别弹拨乐器音色;c.让学生体验歌曲旋律,并训练学生歌唱的实践能力。

四、重难点:1、重点:通过欣赏、律动、歌唱《快乐的罗嗦》体验到《快乐的罗嗦》所带来的活泼、热情,积累彝族舞曲的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经验。

2、难点:a.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边拍节拍边演唱歌曲主题;b.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歌唱歌曲的二声部。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歌曲名字、演奏方式(弹拨乐合奏)和彝族特色弹拨乐器“月琴”,提问“同学们知道‘罗嗦’是什么意思吗?音乐怎么会啰嗦呢?通过一会的学习,同学们猜猜罗嗦的意思。

”。

2、听弹拨乐合奏《快乐的罗嗦》,同时老师带领学生拍四分音符的节奏和八分音符的节奏。

3、提问:“老师拍了几种节奏?”(两种)“两种节奏有何不同?”(回答并展示节奏型的样子,介绍节奏名)与四分音符 ta 相比,八分音符 ti-ti 带来什么感受?(感受更热烈)”(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受《快乐的罗嗦》所带来的热情、愉快的情绪和彝族音乐风格。

《快乐的罗嗦》教案一等奖3篇

《快乐的罗嗦》教案一等奖3篇

1、《快乐的罗嗦》教案一等奖一:活动目标1、感受舞曲欢快的情绪及彝族摆手舞的舞蹈风格。

2、引导幼儿学跳单圈集体舞,能根据情节提示创编动作。

3、大胆运用夸张的动作、激昂的叫声,表现舞蹈奔放的情绪。

重点:感受彝族摆手舞的舞蹈风格并表现舞蹈奔放的情绪难点:在舞蹈中正确表现方位动作二:活动准备1、引导幼儿了解彝族火把节的传统和风俗。

2、每位幼儿腰间系丝巾(蝴蝶结朝右)、左手戴花环3、篝火4、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点排成圆圈三:活动过程(一)、引题师:今天是彝族的火把节,我们一起去参加火把节的篝火舞会吧!(二)、学习基本动作,感受彝族摆手舞的舞蹈风格1、教师示范碎步摆手动作2、引导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学跳。

师:在出发前,我们先学一个彝族的舞步,你们仔细看我手、脚的动作是怎么样的。

(三)、学跳单圈集体舞,引导幼儿根据情节提示创编动作。

师:我们就跳着这个好看的动作上路吧,赶路时注意安全,不走到马路中间去,也不要碰到旁边的小朋友。

1、学习A段,创编“看、寻找、擦汗”等动作师:我们看一看、找一找到了吗?身体和手的动作可以怎么样?怎样才可以看到更远的地方?师:我看到你们都走的满头大汗了,快擦擦汗吧。

师:我们用动作来告诉朋友还没到呢。

你们看(教师示范)这样就更象彝族的动作了。

师:(出示篝火)你们看篝火!到了,你们高兴吗?高兴时你们会怎样?我们用动作来告诉对面的朋友吧。

2、学习B段围篝火跳舞的动作,引导幼儿动作整齐,弓箭步到位。

师:好朋友,准备好。

让我们围着篝火跳舞吧。

走一走,拍拍手。

(教师边念口令边带领幼儿跟做)(四)、完整舞蹈,教师用语言提示幼儿动作。

引导幼儿用夸张的动作、激昂的叫声,表现舞蹈奔放的情绪。

师:彝族小朋友跳舞时还喜欢发出好听的声音。

(教师示范)你们学一学。

2、《快乐的罗嗦》教案一等奖设计意图《指南》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的满足幼儿获取经验的需要。

《快乐的罗嗦》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欢快、活泼的云南民间舞曲。

快乐的罗嗦

快乐的罗嗦

快乐的罗嗦快乐的罗嗦是指那些喜欢闲聊、喜欢交际、语言能力较强的人。

他们总是不停地说话,让身边的人有时候会觉得有些烦闷,但是他们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欣赏的品质。

首先,快乐的罗嗦往往非常热情,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对身边的人也非常友好和热情。

他们愿意倾听别人的问题,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温暖。

在人际关系上,快乐的罗嗦往往很擅长沟通和交际,他们能够与不同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交能力。

其次,快乐的罗嗦通常是很有思想和观点的。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出色,他们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各种事物,也能够对某一观点或者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这也是为什么在许多职场上,快乐的罗嗦能够脱颖而出,很多领导都希望有这样的人来擔任公关、客服等职位。

再者,快乐的罗嗦往往是非常善于学习和探索的人。

他们对各种知识都很感兴趣,喜欢了解各种新鲜事物。

他们有时候也会通过闲聊来学习新的知识,这也是很多人羡慕的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快乐的罗嗦可以通过和不同的人交流来探索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当然,快乐的罗嗦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

他们有时候会话题跳跃,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紧贴主题,让别人有些无从下手。

他们有时候会不自觉地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冷场或者造成尴尬,可能在一些正式场合上会有些不适合。

总的来说,快乐的罗嗦是一种非常值得欣赏的品质。

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善于沟通和交流、善于学习和探索,这些品质能够帮助他们在生活和职业上取得更好的成就。

当然,如果我们自己是快乐的罗嗦,也需要注意一些不良习惯,让自己更加成熟和理性的表达意见,努力将自己的能力与人际关系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更好的快乐的罗嗦。

《快乐的啰嗦》优秀教案3篇 快乐的罗嗦 教案

《快乐的啰嗦》优秀教案3篇 快乐的罗嗦 教案

《快乐的啰嗦》优秀教案3篇快乐的罗嗦教案下面是分享的《快乐的啰嗦》优秀教案3篇快乐的罗嗦教案,供大家品鉴。

《快乐的啰嗦》优秀教案1一、组织教学:听音乐进教室:(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二、新授课:1、导言: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每个民族都用那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每个民族更是用那动人的音乐来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由彝族民间舞曲音乐改变而成的彝族弹拨乐《快乐的啰嗦》。

请同学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细心感受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乐曲表现了怎样一种场景?2、初听:(鼓励学生欣赏乐曲后,根据感受发表自己见解:热烈、奔放、欢快、载歌载舞……)好,就让我们一同领略用如此炙热的音乐语言来倾吐心声的民族,有着怎样灿烂的民族文化,请同学们通过彝族人网查找关于彝族节日、民歌、舞蹈方面的资料。

(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教师播放《快乐的啰嗦》)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总结:a.、节日:插花节、植树节、祭龙节、赏花节、火把节……(多媒体播放火把节盛况)b、民歌:叙事歌、山歌、情歌、儿歌。

(学生复习演唱《彝家娃娃真幸福》)c、舞蹈:阿细跳月、打拽舞、烟盒舞。

(舞蹈队学生演示基本舞步)d.乐器:巴乌、唢呐、月琴等30余种。

(一学生用琵琶演奏《快乐的啰嗦》)4、复听:我们在对彝族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请同学们在来欣赏这首《快乐的啰嗦》,同时分辨一下这首乐曲可分为几段?(听的过程中用身体表现音乐。

)5、分段听:a、教师出示主旋律,并请学生分辨其在第一乐段中出现了几次?b、感受下一乐段,通过不同方式感受变化。

c、感受三乐段在力度,速度上的变化。

d、用a.b的形式表现音乐。

6、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喜欢的乐段。

三、小结:同学们,今天的课让我们走近了彝族,更走近了彝族的音乐文化,相信那炙热豪放的音乐语言深深地打动了你、我以及在场的各位领导、老师,今后我们还要利用各种机会,更多的探究民族音乐文化的渊源,把民族音乐发扬光大!四、师生再见:(多媒体播放《爱我中华》)《快乐的啰嗦》优秀教案2教学目标:1.感知歌曲欢快活泼的特点,唱准附点音符。

(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欣赏民乐合奏《快乐的罗嗦》快乐的啰嗦教学流程图教学设计1

(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欣赏民乐合奏《快乐的罗嗦》快乐的啰嗦教学流程图教学设计1

(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欣赏民乐合奏《快乐的罗嗦》快乐的啰嗦教学流程图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快乐的罗嗦》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民乐合奏,选自花城版音乐三年级上册。

乐曲以欢快的节奏和简单的旋律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体现了民间音乐的特色。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学生可以了解民乐合奏的基本知识,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具有较强的兴趣,有一定的音乐基础。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听、唱、动、奏等多种方式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同时,学生对民间音乐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民乐合奏的基本知识,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3.通过学习《快乐的罗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集体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民乐合奏的基本知识。

2.学会《快乐的罗嗦》的演奏技巧。

3.理解乐曲的内涵,体会民间音乐的特色。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通过聆听、欣赏乐曲,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2.示范法:教师演奏乐曲,学生跟随模仿。

3.练习法:分组练习,合作完成乐曲演奏。

4.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乐曲的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乐曲介绍、乐谱、图片等。

2.乐器: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

3.音响设备:播放乐曲、录音等。

4.教学场地:宽敞的教室,便于学生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介绍乐曲《快乐的罗嗦》,引导学生关注民族音乐的特色。

2.呈现(10分钟)播放《快乐的罗嗦》乐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欢快氛围。

3.操练(15分钟)教师演奏乐曲,学生跟随模仿。

分组练习,合作完成乐曲演奏。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表演,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演奏技巧。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讨乐曲的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介绍民间音乐的其他形式,拓宽学生视野。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乐曲的主题思想和民间音乐的价值。

《快乐的罗嗦》 精品PPT课件(共19张)

《快乐的罗嗦》 精品PPT课件(共19张)

快乐的啰嗦
• 《快乐的罗嗦》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欢快、活 泼的云南民间舞曲。 • 《快乐的罗嗦》通过对一群彝族男女青年互 换定情礼物的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描写, 表达了彝族人民翻身解放后欢欣鼓舞的心情。 全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民族风俗 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舞蹈动作活泼、轻快、 热情洋溢,富有青春活力,有较强的艺术感 染力。









琴柳 琴月琴源自大阮三 弦


独弦琴
•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 • 彝族舞蹈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 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 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 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 让我们跟着一起学习一下几个舞蹈动作吧!
快乐的彝族
梦想的力量 当我充满自信地,朝着梦想的方向迈进
并且毫不畏惧地,过着我理想中的生活 成功,会在不期然间忽然降临!
名言摘抄 3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7、散文就是渴望自由的心灵,自由的表达,自由的形式,自由的来来去去。——王蒙 38、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39、天 才出于勤奋。——马克思 40、人之所以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因为他们自己以为什么都懂。——卢俊 41、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东西。——约翰· 洛克 42、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郭沫若 43、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44、爱学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 45、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46、求知是一条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路。——福柯 47、多诈的人藐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弗兰西斯· 培根 48、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弗兰西斯· 培根 49、一个人应该为知识不广博而害羞。——张衡 50、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 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苏霍姆林斯基 51、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 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末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 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 52、学习如果想有成效,就必须专心。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才会有相应的收获。——谷超豪 53、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名 54、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佚名 55、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佚名 5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佚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乐的罗嗦》
桐庐县春江小学周燕芬
教学目标:
1、聆听《快乐的罗嗦》,初步了解彝族的音乐文化及生活习俗,初步感知民族弹拨乐器的音色特点。

2、在节奏和哼唱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乐曲的主旋律,并通过打击乐器给乐曲伴奏,加深对乐曲的熟悉程度。

3、养成专注聆听音乐,合着音乐有节奏地律动的良好习惯。

在学习简单的彝族舞蹈动作的过程中,体会音乐欢快、热烈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感受彝族音乐的特点及《快乐的罗嗦》欢快、热烈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彝家娃娃真幸福》律动进教室。

二、聆听《彝家娃娃真幸福》,走近彝族
1、你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是什么歌吗?(《彝家娃娃真幸福》)
就是这两位彝族小朋友演唱的,听清他们在唱什么吗?
2、教师范唱。

(课件展示歌词)
原来他们是在歌唱自己幸福的生活呢?真为他们高兴,我们也来助助兴。

3、再听,在衬词处加上×××拍手律动
4、师生接唱,感受彝族歌曲的特点。

5、彝族小朋友邀请我们参加他们的火把节,请小朋友跟上老师的鼓声一起出发。

(1)××│×××│教师敲击
(2)小朋友能不能一起拍进来(师敲击)
(3)谁愿意上来用鼓声指挥大家?
(4)老师给大家加上音乐,看看能不能跟上音乐来走一走?(《彝家娃娃真幸福》)
三、聆听《快乐的罗嗦》,走进彝族
1、彝族山寨到了,彝族人们也来欢迎我们了,他们还用最高的待客礼节来招待我们!
2、彝族三道酒
(1)第一道:拦门酒(喝完一道酒,还得完成主人的一个小请求)请来听听我们的歌《快乐的罗嗦》
第一遍完整听:听完音乐能不能告诉老师,你看到彝族的人们在做什么?
(2)第二道:祝福酒
请来认认我们的乐器
乐器介绍:月琴
刚才的音乐里有一段就是用月琴演奏的,我们来听听。

(聆听片段)
你能模仿着也来弹一弹吗?(合着音乐做模拟演奏动作)
(3)第三道:留客酒
请来唱唱我们的歌
55 3 55 3│35 51 3 32│13 32 12 6│62 16 11 6│
先听老师来唱唱,然后请你用“LI”来哼唱。

3、师生同奏主旋律
彝族小朋友送给老师一个乐器,(巴乌展示),我也想来吹吹这首歌。

(1)师吹奏,生用××节奏拍手伴奏
(2)师生同奏
巴乌:55 3 55 3│35 51 3 32│13 32 12 6│62 16 11 6│
双响筒:××××│××××│××××│××××│
碰铃:×-×-│×-×-│×-×-│×-×-│
四、走进火把节
1、喝过三道酒,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火把节。

(观看课件)
在火把节上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围着篝火翩翩起舞。

2、学习基本舞步
3、合上音乐片段起舞
4、拉成半圆跳起彝族舞(完整欣赏第二遍)
五、聆听《阳光下的孩子》
火把节由于我们的参与更加热闹了,汉族的小朋友,彝族的娃娃都是生长在阳光下的孩子,下面我们邀请彝族的小朋友也一起来听一首歌。

1、初听《阳光下的孩子》
听完了告诉老师,歌曲唱了什么内容?
2、复听《阳光下的孩子》
让我们听着这快乐的歌,高高兴兴地回家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