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粤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的一些意见
粤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第7课《谁的蔬菜长得好》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第7课《谁的蔬菜长得好》教材分析本课的任务驱动情境是波波、琪琪和彬彬在教室里的桌子上,展示各自种植的蔬菜,观察比较种植效果。
波波看着彬彬的蔬菜苗,很是诧异:“你的豌豆怎么长得那么好呢?”由此产生一个驱动任务:怎样管理蔬菜才能长得好?活动1 哪盆蔬菜长得好教科书呈现了妍妍的小园丁日记,结合妍妍茁壮生长的蔬菜苗,引导学生交流蔬菜的种植和管理过程,从中发现管理过程与蔬菜长势之间的关系。
妍妍提到“光照充分的蔬菜才能长得好”,是为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种植效果并结合小园丁日记所呈现的管理情况,说出蔬菜长得好的原因。
在进行本分享活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把桌椅拼在一起,将各自带回来的蔬菜苗放在一起观察、比较,从中发现谁的蔬菜苗长得好,谁的蔬菜苗长势较弱,并结合各自的小园丁日记,交流自己种植和管理蔬菜的过程。
然后让学生结合小组的交流情况,向其他同学介绍本组的种植情况。
综合大家的分享,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说说蔬菜长得好的原因有哪些。
通过学生的实际种植效果,并结合小园丁日记的真实记录,帮助学生发现蔬菜长得好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活动2 植物生长靠什么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要体会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种蔬菜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通过前面的体验,学生知道了光照和水等是蔬菜生长必不可少的条件。
那其他植物呢?在活动2中,学生通过观察被灌溉的农作物、硕果累累的玉米、成片的大草原、洁白如雪的棉花等素材,探讨其他植物的健康成长是否和蔬菜一样,也需要阳光和水分等条件。
插图旁的“泡泡”暗示学生结合前面的种植活动和日常观察,说说植物的生长除了水分和阳光,还需要温度、空气和肥料等条件。
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等素材,让学生结合前面得出的结论,边观察边说说其他植物的生长是否和蔬菜一样,也需要阳光和水分等。
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日常观察,多谈谈除了阳光和水分,植物的生长还需要哪些条件。
如果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多举一些例子,介绍由于光照、温度等生长需求得到满足,植物长势良好,以此唤起学生对身边植物长势的关注。
粤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第8课《不倒翁》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第8课《不倒翁》教材分析本课的任务驱动情境是琪琪和妍妍在茶几前玩不倒翁玩具。
琪琪看着不倒翁被按倒后总能自行恢复直立,觉得很神奇:为什么不倒翁不会倒呢?由此,驱动了一个探究任务:探究不倒翁被按倒后能恢复直立的原因。
活动1 “不倒”的秘密不倒翁被按倒后总能恢复直立,对于学生来说,这种现象是非常有趣、非常神奇的。
他们喜欢玩不倒翁,感受这种有趣的现象,也想通过探究找到答案。
学生在平时的玩耍过程中,可能已经感受到了不倒翁的底部比较重,但可能还没打开过不倒翁,不知道不倒翁里面的构造是怎样的。
由于年龄原因,学生的思考会比较感性。
他们感受到不倒翁的底部比较重,会想了解不倒翁的底部里面是否有重物,而忽略不倒翁的外形特征。
因此,教科书通过不倒翁的外观图和内部图,引导学生从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上思考不倒翁不倒的原因。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通过玩不倒翁,初步了解到不倒翁的结构特点(底部是圆弧形,底部的内部有重物)。
这将为学生在活动2中自制不倒翁打下基础。
但学生对不倒翁不倒的原因还只停留在初步的感知和猜测阶段,对该概念的建构也是粗糙和不全面的,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底部的重物必须固定在底部。
在活动2制作和测试不倒翁的过程中,学生将会逐渐完善对不倒翁不倒原因的认识。
活动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围绕“不倒翁为什么不倒”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初步认识不倒翁的结构特点,为活动2模仿制作不倒翁做铺垫。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不要求学生掌握重心越低越稳定的科学事实,而要注重他们对不倒翁不倒的结构特点的感知。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1时,可以分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提供不倒翁玩具供学生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不倒翁的底部是圆弧形,底部比较重的特征;第二,让学生打开不倒翁,验证不倒翁的底部有重物。
活动2 做个不倒翁在学生对不倒翁的结构特点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猜测后,活动2引导学生模仿不倒翁的外形特征和内部结构,选择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不倒翁。
根据不倒翁的结构特点,教科书呈现的制作材料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做外壳的材料——鸡蛋壳和乒乓球;第二种是放在底部的重物——橡皮泥;第三种是装饰不倒翁的材料——纸帽。
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7课《植物能够利用阳光》教材分析

第7课“植物能够利用阳光”教材分析本课的任务驱动情景是:妍妍和琪琪在水族商店参观。
在鱼缸里种植着许多金鱼藻,阳光透过橱窗玻璃照射到鱼缸里的金鱼藻上。
她们发现,金鱼藻的叶子上有不少气泡冒出来。
大家常说植物能制造氧气。
金鱼藻冒出的这些气体是氧气吗?有什么办法判断它们是否为氧气呢?植物能够利用阳光7大家都说植物能制造氧气。
金鱼藻放出的气泡是氧气吗?活动1 金鱼藻会产生氧气吗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鱼藻会不断地产生气泡。
学生会产生一个问题:金鱼藻产生的是什么气体?本活动就是利用气体占据空间的原理,通过排水集气法把这些气体收集在试管里,再进行研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照教科书的提示,收集金鱼藻排出的气体。
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收集气体和取出试管的操作相对有一定的难度。
在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前,教师必须做好实验方法的指导,可以参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1)在水槽(或大烧杯)里添加适量清水(占水槽容积1/4~2/3的水量)。
(2)取几株金鱼藻放在水槽底部。
(3)用干净的漏斗倒扣并将金鱼藻罩住。
(4)将试管装满水,用拇指按住管口倒放入水中。
(5)松开手指,将试管套在漏斗的开口上。
(6)静置一段时间,收集气体。
(7)当收集到的气体约占试管体积一半时,将试管轻轻提起,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然后将试管向上取出。
(8)点燃小木棍。
(9)当小木棍即将熄灭时,移开堵住试管口的手指,将带火星的小木棍迅速放在试管口。
(10)观察小木棍上带火星的黑炭是否会复燃。
教科书中,通过贝贝的话对这个实验的原理进行了提示:氧气能帮助燃烧。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得出初步的结论: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鱼藻会释放出氧气。
◎◎友情提示在活动中,教师要提前准备相应的教学材料。
实验效果最明显的植物是金鱼藻,也可以选择其他一些水生植物代替。
此外,教师须在上课前自己动手试做一遍,了解材料的实际效果,掌握实验步骤、方法,预测学生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保证课堂实验操作能顺利实施。
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课《水分在茎里的运输》教材分析

4水分在茎里的运输茎的断口为什么会有水滴出来?活动1 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本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根吸收来的水分是否通过茎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本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认识植物的茎是否能运输水分,以及溶解在水分中的无机盐。
教科书中较详细地说明了这个对照实验的实验方法和步骤:(1)取两个相同的容器(如矿泉水瓶),分别加入100毫升清水。
(5)一段时间后,观察枝条上白色花朵、叶和茎的颜色变化。
(6)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尝试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这就是茎的断口会滴水的原因吗?教科书中提供了实验前后的照片,以及浸泡在不同液体中的白色花的花瓣的特写照片,指示浸泡在红色液体中的白色花有明显的染色现象。
色素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到白色花瓣中的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取出浸泡在红色液体中的植物枝条,在距离枝条下端2厘米处用剪刀将茎横向剪开,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是否能看到茎里有输送水分和红色色素的管道。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色素进入白色花的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思考水分和红色色素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线,尝试绘制简图来帮助解释。
◎友情提示◎本活动就是围绕“茎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水分”这个任务展开的。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关注点可能会放在白色花变色的现象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引起这个现象的原因,帮助他们发现茎能运输水分,以及溶解在水中的色素。
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发现的现象记录下来,尝试画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线图,并借助简图解释水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培养学生通过寻找现象和证据支撑自己的想法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教师可提前做好白色花染色实验,让学生在课堂里进行观察,课后再要求每个孩子瑰、姜花为好,白色的康乃馨和菊花次之。
观察的时间在一天以上,现象会较明显。
活动2 茎里的管道根在土壤里的分布越广、越深,植物吸收的水分就越多。
通过上个活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茎能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8课《巧用小棒》教材分析

这个罐子盖得那么紧,用手打不开呀!巧用小棒8可以用什么工具来帮忙呢?活动1 开 罐 盖本活动承接驱动问题,以常见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用小棒等工具打开饼干罐的罐盖。
这个问题学生大多有生活经验,所以解决起来难度不大。
但学生未必认真地去观察过盖子被打开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才是本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透过现象去发现本质的方法。
本活动的重点是要求学生绘制开盖过程的简图。
要点是根据实际操作绘制,用实线代表小棒,用箭头代表用力方向和盖子被开启的方向(受力方向)。
完成绘制后,应该要求学生进一步分析小棒和盖子的受力情况。
工具与材料钉子 螺丝刀 饼干罐◎友情提示◎本活动可以用打开饼干罐或奶粉罐的罐盖等作为任务情境导入,课前布置学生带一些与图示相同类型的罐子回来。
进行动手操作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开盖的过程,并做实验记录(画简图)。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简图对小棒和盖子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
根据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手用力的方向和盖子受力的方向刚好是相反的(注意:如果是小棒两端的受力情况,则用力方向和受力方向是一致的)。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罐子凸起的边缘在开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活动。
活动2 罐子边缘的作用本活动是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杠杆支点的作用。
我们知道支点对于杠杆的意义,但对于学生来讲,由一个普通常见的现象过渡到对杠杆的科学研究,这就需要对这个现如果不放塑料块撬不起来啊!友情提示本活动的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可以利用学生的文具盒和书本来完成。
例如,用铅笔、橡皮代替小棒和塑料块,但不建议用直尺,因为直尺比较软。
实验完毕,教师应组织学生总结,并适时提出杠杆的概念,让学生根据杠杆的概念分析小棒撬罐盖(或者模拟实验)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和理解杠杆的科学概念。
活动3 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
杠杆上有3个作用点: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杠杆在工作时,动力点和阻力点都围绕着支点转动。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4课《测试我们的反应》教材分析

14测试我们的反应你的反应真快!为什么你能接住飞来的球?活动1 反应有多快环境中引起人体反应的任何变化或信号都属于刺激,反应则是人体对刺激做出的应对能力。
如突然飞来的足球会引起人体迅速做出躲避或接住球的反应。
那么人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是否相同呢?本活动通过抓反应尺测量反应时间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知道人体在受到刺激后能迅速做出反应,不同的人反应的速度是不同的。
要出其不意地放开尺子哦。
教科书以两幅图片和琪琪的对话,提示测试的方法和活动要点。
反应尺由不同的颜色块组成,左图展示了活动的准备状态:一个学生手拿着反应尺上端,使反应尺自然下垂;反应尺末端的色块处于被测试学生的大拇指和食指之间,大拇指和食指之间保持约1厘米距离。
右图展示的是测试情况:学生放开反应尺后,被测试学生用手指抓住了反应尺的绿色色块部分。
通过反复测试与比较,学生可以发现每个人对这种刺激(反应尺下落)都能迅速做出反应,但每个人的反应速度不同。
友情提示人体对刺激能做出反应的前提是必须具有能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感觉器官,而对于感觉器官及其作用,学生在过去五年的科学学习中已有不少的认知和体验,只是很吃酸梅时,口腔会流很多唾液。
交流生活中的一些对刺激的反应实例,了解其对人体的作用。
第一部分,学生在“活动1”中已经知道人受到刺激能迅速做出反应。
在这里,教科书首先点明“不同的环境刺激会使我们作出不同的反应”,然后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两类反应方式。
一类是不受大脑控制的反应,例如当灰尘进入眼睛时会马上眨眼、手被利器扎到时会立刻缩手,这些迅速的反应能使人有效躲避危险。
另一类反应则需要大脑参与控制。
教科书对活动1的抓反应尺进行了解释,当反应尺下落时,人眼接收到刺激,视觉神经就马上把信息传递到大脑特定的区域,大脑再做出判断,发出信号传递到手部肌肉,控制手部肌肉做出相应的动作抓住反应尺。
第二部分,教科书展示了三幅图片,依次是叩击膝盖、看酸梅照片、说出字的颜色,并提出任务:与同学合作测试并观察自己对一些刺激有什么反应,并判断这些反教科书展示了两张图片。
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光的反射》教材分析

是镜子反射
的太阳光吧?
光的反射3
镜子的光跑
到墙上去了。
活动1 让光线“拐弯”
平面镜,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镜子,具有很强的反射光线的能力。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光源的光线遇到镜子会改变前进的方向,本活动的目标是让学生验证镜子能改变光线前进的方向。
教科书用图片展示了利用镜子让光线“拐
照射到卡纸上的实验。
实验需要平面
镜、手电筒、卡纸和探究记录纸等材料。
学生
用手电筒在探究记录纸上的入射口标记处射出
射到平面镜上,然后移动平面镜的位
能不能把光行进的路线画出来?
先让学生设计“光迷宫”的内部图,设置好障碍的位置。
制作后再思考在盒子内的什么位置放置镜子和镜子摆放的方向问题。
经过测试、调整后就能制作成功。
教科书的示意图也很清晰地展示出光线在“光迷宫”的传播路线。
制作“光迷宫”时,可以选用黑色的厚纸盒(含盒盖)和黑色卡纸、回形针(或胶水)、小平面镜、剪刀等材料。
先在纸盒面积较小的一侧用剪刀剪一个小洞,小洞的大小要适合手电筒照射。
然后在对侧的面不同位置再剪一个差不多大小的小洞。
接着用黑色卡纸制作具有障碍作用的挡板,挡板的高度和盒子高度一致,建议挡板的长度不要超过盒内长度的一半,可以制作两个或以上的挡板。
将挡板的一边用回形针或胶水固定。
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探究技能 猜想》教材分析

象。
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现象联系起来,产生探究“气泡产生是否与光照有关”的学习任务。
金鱼藻是常见的水生植物,许多家庭的水族箱里都有种植。
为什么这一棵金鱼藻冒的气泡特别多?猜想会不会与阳光直接照到有关?方法学习:现象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细致观察,并用合适的词语进行详细的描述。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描述能力,使学生能对现象的产生形成思考,逐步发现可能影响现象的原因。
方法学习:关联我们可以对阳光照射金鱼藻后将可能出现什么结果进行估计和猜想,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与金鱼藻的叶片持续释放出小气泡有关的因素:1.照射到金鱼藻的阳光强弱2.金鱼藻的叶片多少3.鱼缸里水的温度高低……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都会接触“猜想”这个词语,但是,并没有系统地对某些现象进行猜想。
因此在这里,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合理猜想。
将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的现象联系起来,猜想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金鱼藻在接受阳光照射后会释放出小气泡。
◎友情提示◎在本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之前所搜集到的现象进行整理,为了帮助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同时也把现象出现的条件记录下来。
鼓励他们通过小组的讨论,从现象的出现、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猜想,并能说明猜想的依据。
例如,发现阳光照射与金鱼藻的叶片持续释放出小气泡这两个现象同时出现。
引发学生产生思考:阳光照射与金鱼藻的叶片持续释放出小气泡两者是否有联系?根据关联,尝试用实验或其他方法搜集证金鱼藻是否产生气泡,产生多少气泡。
这个实验在课堂上是可以操作的,并能看到明显的现象。
如果课室没有阳光照射,可以放置一个小太阳灯或白炽灯替代。
将烧杯放置在室内没有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再将烧杯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或使用白炽灯照射,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的操作,很容易观察到金鱼藻在光照的条件下会产生气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粤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的一些意见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
这个理念现在已经深入人心,在教材编写中也有所体现。
但是现在我在使用粤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后发现,这套教材虽然和以往的常识、自然教材相比体现了科学探究的重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很难实现,而且教材编写中时不时体现出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自然常识教育的阴影。
主要的问题:
1、一些探究实验难度太大,不适合小学生开展。
小学生开展类似实验成功率低。
2、有一些课的教学内容太多,有的甚至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安排数个实验,而且每个实验都有一定难度。
有一些实验我作为教师亲自做过,以我教师这样一个熟练工的操作能力都难以在一节课中完成。
3、还有一些实验根本就不可能做成功,比如五年级浮力单元中上浮物体的浮力测试中要求测出排开的水量,而这个实验只能在一个较大的容器中进行,这样的容器中怎么可能精确测量出排开的水量。
我没有用过其他版本的科学教材,仅仅对粤教版的科学教材我不喜欢,尤其是五六年级的教材,难度大,有些实验太理想化,实际操作难以实现。
三年级的粤教版教材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