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侵染大肠细菌的实验(详细版)

合集下载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 ,一定时间后观察噬菌体 的侵染情况。
通过离心去除未侵染的大 肠杆菌,洗涤以去除多余 的噬菌体。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 噬菌体的繁殖情况。
通过显微镜观察、计数等 方法检测实验结果。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无菌操作
确保整个实验过程在无 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
污染。
精确测量
确保所有试剂的准确测 量,以保证实验结果的
04
结论与展望
实验结论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噬菌 体的存在和侵染机制。
实验结果证明了噬菌体的专一性,即 一种噬菌体只能侵染对应种类的细菌 。
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噬菌体对大肠杆菌 的吸附、侵入、复制和释放过程。
实验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
实验操作简单,结果直观,能够 很好地展示噬菌体的侵染过程。
缺点
实验过程中无法控制噬菌体的数 量和侵染时间,可能会影响实验 结果的准确性。
作为宿主细胞,用 于噬菌体的侵染。
缓冲液
用于维持实验过程 中的pH值稳定。
噬菌体
用于侵染大肠杆菌 的病毒。
培养基
用于培养大肠杆菌 。
其他试剂
如抗生素、染色剂 等。
实验方法与步骤
01
02
03
04
05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备噬菌体和 2. 感染实验 宿主…
3. 离心与洗涤
4. 培养与观察
5. 结果检测
将噬菌体稀释至适当浓度 ,同时培养大肠杆菌至对 数生长期。
噬菌体的生命周期包括吸附、 注入核酸、复制和组装新噬菌 体等步骤。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
噬菌体通过识别大肠杆菌表面的受体 ,吸附到细菌表面。
噬菌体的核酸利用大肠杆菌的代谢系 统和基因表达机制进行复制。

高中生物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共10张PPT)

高中生物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共10张PPT)

大肠杆菌(35S)
S 噬菌体3侵5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关键:注入的到底是什么?
1928年 格里菲思 ——体内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关键:注入的到底是什么?
C、H、O、N 、 P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动态过程
释DN放A才是真正的培遗传养物大质肠。杆菌
亲代噬菌体
子代噬菌体
实验表明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没有进入到细菌中。
2、 用放射性同位素32P 标记噬菌体内部 DNA
离心
有 32P
32P
亲代噬菌体
子代噬菌体
实验表明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 进入到细菌中。
结果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 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
实验结论
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 DNA遗传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不断继承,严谨细致,勇于创新,终解科学之谜。
1928年 格里菲思 ——体内转化实验
1944年 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1952年 赫尔希、蔡斯——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DNA 是遗传物质。
培养T2噬菌体
释放
噬菌体---蛋白质( 35S)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
大肠杆菌(32P)
P 方法:3放2 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噬菌体---蛋白质( 35S)
培养大肠杆菌
培养T2噬菌体
噬菌体---DNA( 32P)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
1、 用放射性同位素35S 标记噬菌体外部 蛋白质
离心
保温
无35S 35S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大肠杆菌
噬菌体
培养基
含有32P标记的四种脱氧 核糖核苷酸
DNA
大肠杆菌 32P
得到被32P标记 的大肠杆菌
子代 噬菌体 32P
得到被32P标 记的噬菌体
不能用培养基直接标记噬菌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在宿主 细胞中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1用32P----只标记DNA
2用35S----只标记蛋白质
大肠杆菌比较重,遗传物质进入大肠杆菌,随着大肠杆菌沉淀 35S放射性在上清夜中
32P放射性在底部沉淀物中
分别标记噬菌体----侵染大菌(保温)----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在哪
(传物质:携带遗传物质,联系亲子代的物质,
早期猜测----蛋白质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试验证据 1 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20种 2 氨基酸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排列
实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格里菲斯 1 说明R型菌不致死
2 说明S型菌致死
3 说明死亡S型菌不致死
4 死亡的S型+活的R型菌 ----活的S型菌,说明此 过程存在转化因子
艾弗里 将蛋白质和DNA分开 研究,研究活的S型 菌哪里来的
说明DNA是遗传物质 ,蛋白质不是遗传物 质
赫尔希-蔡斯 将蛋白质和DNA分开 研究,巧妙填补艾弗 里的试验漏洞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只含有蛋白 质和DNA两种物质
进入大肠杆菌的物质,肯定就是遗传 物质,因为它联系了亲子代。
标记噬菌体

【公开课课件】必修一: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公开课课件】必修一: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大肠杆菌
噬菌体
T2 噬菌体的特点
① 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 ② 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构成,头部内含有DNA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
吸附
注入 合成 组装 释放
吸附
注入
释放
合成
组装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1、实验设计思路: 把蛋白质和DNA区分开,直接地、单独地观 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标记部位
蛋白质
放射性 上清液 情况 沉淀物
有很放高射性 很低无
32P标记的实验
DNA
很无低 有很放射高性
上清液“放射性很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沉淀物也有放射性
——分离不完全
(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沉淀物“放射性很高”? 上清液也有放射性
——释放出来的、未侵染 的噬菌体
搅拌不充分
保温时间过长
经典实验
1928年 格里菲思 ——体内转化实验
2、实验方法 :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同位素标记法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C、H、O、N、S(标记35s )
D N A 的组成元素:C、H、O、N 、P(标记32p)
标记噬菌体方法:
标记
侵染
搅拌
离心, 检测
“短时间”:保证子代噬菌体还未 使大肠杆菌发生裂解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菌实验的检测结果 :
35S标记的实验
1944年 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DNA 是遗传物质
1952年 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DNA的组成元素: C、H、O、N 、P (标记32P)
①标记噬菌体方法: 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2P 和35S的培养 基中培养细菌,细菌被分别标记上32P 和35S 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T2噬菌体,制备含32P 的噬菌体和含35S的噬菌体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放射性在 上清液 中 出现
DNA和蛋白质 放射性在 都注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蛋白质外壳 留在外面
DNA进入到细菌细 胞中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表明:
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 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也就是说,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 过亲代的DNA遗传给后代的,
实 验 设 计
得出结论 进行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提出问题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注入细菌细胞内的物质究 竟是DNA还是蛋白质?
细菌
做出假设
①只注入DNA 不注入蛋白质
②只注入蛋白质 不注入DNA
③同时注入DNA和蛋白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32P
实验设计
搅拌、离心
知识点——噬菌体侵染 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
T2噬菌体中 60%是蛋白质, 40%是DNA..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中的病毒。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2)研究方法:
同位素标记法
35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 C、H、O、N、S (标记 S )
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实验
目录
CONTENTS
• 实验背景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01 实验背景
噬菌体的概述
01
02
03
噬菌体的定义
噬菌体是一类感染细菌的 病毒,具有高度的宿主特 异性,只感染特定的细菌 种类。
噬菌体的形态
噬菌体通常呈蝌蚪形、棒 状或微球形,其核心部分 为核酸(DNA或RNA), 外面由蛋白质外壳包裹。
对照实验
设置对照组,即未加噬菌体的培养基,以排除培养基变化对实验 结果的影响。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04 结论与讨论
结论总结
1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2
该实验表明,噬菌体通过将其DNA注入大肠杆菌, 利用大肠杆菌的合成机制复制自身,并最终释放 出大量的噬菌体粒子。
参考文献
噬菌体是一种侵染细菌的病毒, 能够利用细菌的物质来合成自 身的组成成分,最终繁殖出许 多噬菌体后代。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可 以分为吸附、注入、合成、组 装和释放五个阶段。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是生 物学领域中经典的实验之一,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06 附录
实验材料
噬菌体
用于侵染大肠杆菌的病毒。
大肠杆菌
作为宿主细胞,用杆菌。
显微镜和载玻片
用于观察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 过程。
离心管和离心机
用于分离和纯化噬菌体和大肠杆 菌。
缓冲液
用于调节pH值和保持实验过程中 溶液的稳定性。
实验步骤
1. 准备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噬菌体侵染大肠细菌的实验(详细版)

噬菌体侵染大肠细菌的实验(详细版)

• 你能帮他分析这是为什么么?
3. 标记的噬菌体分别 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上清液(培养液) 4. 搅拌离心培养液:
5.观察放射性
沉淀物(大肠杆菌
) 含子代噬菌体
1928年 格里菲思 ——体内转化实验 1944年 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1952年 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DNA 是主要的
遗传物质
如何证明RNA也可作为遗传物质?
蛋白质 RNA
烟草花叶病病毒
烟草花叶病
分析“烟草花叶病毒重建实验”
蛋 白 质(TMV) NhomakorabeaRNA
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遗 传物质是RNA
? 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吗?
[相关链接]SARS病毒的结构:
蛋白质 RNA
遗传物质除了DNA外,还有RNA 。
5.观察放射性
沉淀物(大肠杆菌含子代噬菌体)
离心
离心
实验结果
亲代噬菌体
35S 标记蛋白质 32 P 标记DNA
寄主细菌内
(大肠杆菌)
无35S标记蛋白质
无32P标记DNA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外壳蛋白质无35S DNA有32P标记
DNA 是遗传物质
动画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动态过程
吸附 注入 合成 组装 释放


过程及结论






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DNA是 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本课小结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为DNA 生






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或RNA

经典高中生物-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

经典高中生物-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1)噬菌体的结构及生活方式(2)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增殖需要的条件内容模板噬菌体的DNA合成噬菌体DNA的原料大肠杆菌提供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合成噬菌体蛋白质原料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场所大肠杆菌的核糖体2.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该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

3.实验过程(1)标记噬菌体(2)侵染细菌4.实验结果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DNA进入细菌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2)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

5.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助学巧记“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O2来自于水与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所用核心技术相同(2016·课标Ⅲ,2B)(√)(2)赫尔希与蔡斯以噬菌体和细菌为研究材料,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区分蛋白质与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2015·江苏卷)(√)(3)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2013·海南,13D)(√)(4)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2013·新课标Ⅱ,5改编)(√)(5)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2012·山东,5B)(×)“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的高考命题主要聚焦两大经典实验设计的思路、实施的过程、结果及相应结论等;关注实验方法的考查,如细菌的培养、噬菌体的同位素标记等;重视实验结论的提炼。

考查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涉及细菌、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等相应的知识储备。

2.教材P46“思考与讨论”改编(1)以细菌或病毒作为遗传物质探索的实验材料有何优点?提示细菌和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的优点是:(1)个体很小,结构简单,容易看出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注入---吸附---释放---组装---复制 B、复制---组装---释放---吸附---注入
C、吸附---注入---复制---组装---释放
D、吸附---注入---组装---复制---释放
蛋白质 RNA
烟草花叶病病毒
烟草花叶病
分析“烟草花叶病毒重建实验”
蛋 白 质
(TMV)
RNA
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毒( TMV )的遗 传物质是RNA
[相关链接]SARS病毒的结构:
?
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吗?
蛋白质 RNA
遗传物质除了DNA外,还有RNA 。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为DNA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为DNA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 HIV、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
离心
离心
实验结果
亲代噬菌体
35S
寄主细菌内
(大肠杆菌)
子代噬菌体
外壳蛋白质无35S DNA有32P标记
实验结论
DNA 是遗传物质
标记蛋白质
无35S标记蛋白质 无32P标记DNA
32
P 标记DNA
动画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动态过程
吸附
注入
合成
组装
释放
侵入别的细菌
有两位同学同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 的实验
内容回顾
① 无毒R型活细菌 活小鼠 死小鼠 活小鼠 死小鼠
体内转化实验
② 有毒S型活细菌 ③ 有毒S型死细菌 ④ 活R + 加热杀死的S
二 肺 炎 双 球 菌 转 化 实 验
(1928年,格里菲思)
结论1: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能使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 菌。
体外转化实验
(1944年,艾弗里)
第一步:标记大肠杆菌 细菌+含35S的培养基 含35S的细菌
细菌+含32P 的培养基
第二步:标记噬菌体
含32P的细菌
噬菌体+含35S的细菌 噬菌体+含32P的细菌
含35S的噬菌体 含32P的噬菌体
实验思路: 1.标记大肠杆菌:
2.标记噬菌体: 3. 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上清液(培养液) 4. 搅拌离心培养液: 沉淀物(大肠杆菌含子代噬菌体) 5.观察放射性
研究方法
同位素标记法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 C、H、O、N、S (标记
35S

DNA 的组成元素: C、H、O、N、P (标记
如 何标记噬菌体?
32P)
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2P 和35S的培养基中 培养细菌
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T2噬菌体,制备含32P的噬 菌体和含35S的噬菌体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 菌实验过程及结果
子代噬菌体
外壳蛋白质无35S DNA有32P标记
实验结论
DNA 是遗传物质
标记蛋白质
P 标记DNA
结论: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DNA遗传的,DNA是 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本课小结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为DNA
生 物 的 遗 传 物 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或RNA
课堂练习
1、 T2 噬菌体的结构组成为 :
A、蛋白质、脂类 B、糖类、蛋白质 C、蛋白质、DNA D、蛋白质、RNA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A、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B、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C、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D、染色体在遗传上起主要作用
课堂练习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正确顺序是 :
3. 标记的噬菌体分别 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上清液(培养液) 4. 搅拌离心培养液: 沉淀物(大肠杆菌 5.观察放射性
含——体内转化实验
1944年 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DNA 是 主要的 遗传物质
1952年 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如何证明RNA也可作为遗传物质?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P46)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为DNA
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或RNA
本课小结
外壳:蛋白质
噬菌体的基本结构
噬 菌 体 侵 染 细 菌 实 验
内部:DNA分子
过程及结论 亲代噬菌体
35S 32
寄主细菌内
无35S标记蛋白质 无32P标记DNA
• 同学甲用35S标记的噬菌体
侵染细菌。做到第三步骤时, 1.标记大肠杆菌: 因为有急事,匆匆做完实验, 发现底层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 你能分析原因么?
2.标记噬菌体:
• 同学乙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
染细菌,做到第三步骤时有事 离开实验室,良久才回来继续 实验操作,发现上清液中检测 到较强的放射性。 • 你能帮他分析这是为什么么?
S型
蛋白质
多糖
DNA
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R
R
S
结论2:“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 的 物质。
实验材料:噬菌体、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
实验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同位素标记法等。
同位素标记法
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科 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 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同位素标记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