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6.1.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

(3)实验过程及结果 ①标记噬菌体:T2 噬菌体属于病毒,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不能直 接用培养基培养。若要标记 T2 噬菌体,需先标记大肠杆菌。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对比实验(相互对照) (4)结论: DNA 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
[深化拓展提能]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两个关键环节——“保温”与“搅拌” (1)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3)32P、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
不是遗传物质。
(×)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只将 DNA 注入大
肠杆菌细胞中。
(√ )
(5)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够证明 DNA 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
2.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所以说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解析: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因此要标 记噬菌体的 DNA,应该用含 32P 的大肠杆菌培养 T2 噬菌体,A 正确;离心的 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若 b 点时离心速度减慢会使分离 不彻底,可能会导致沉淀物的放射性强度降低,B 正确;由图可知,保温时间 过长、过短都会导致沉淀物中放射性减弱,即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C 正确;35S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 进入细菌体内,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培养时间长短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因此与本实验结果不同,D 错误。 答案:D
解析: a 组和 b 组分别由 TMV 和 HRV 直接侵染烟草叶片,属于空白对照 组,A 错误;将 TMV 的蛋白质外壳和 HRV 的 RNA 进行重组,获得重组病 毒,其后代是 HRV,B 正确;该实验只设计用 HRV 的 RNA 和 TMV 的蛋白 质外壳重组获得的病毒侵染烟草叶片的实验,因此,该实验只能证明 HRV 的 遗传物质是 RNA,C 正确;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 RNA 均含有 N,故无法用 15N 将蛋白质外壳和 RNA 区分开,因此,不能选择 15N 标记,D 正确。 答案:A
高中生物PPT课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目的与要求
材料与用具 方法与步骤 结果与结论 问题与讨论
T2噬菌体、大肠杆菌、离心机、细菌培养液、试 管、搅拌器、培养瓶等。
【注】T2噬菌体模式图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了解T2噬菌体: 1.T2噬菌体只由DNA和蛋白质两种化学成分组成 2.T2噬菌体能够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借助 大肠杆菌,完成增殖过程 3.组成T2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含有S元素,而P元 素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4.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于大肠杆菌体内的病 毒 5.T2噬茵体能够特异性地吸附在大肠杆菌的表面 6.相比较而言,T2噬菌体的密度小,大肠杆菌的 密度大 7.T2噬菌体借助于大肠杆菌增殖一代所用的时间 为20分钟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目的与要求
材料与用具 方法与步骤 结果与结论 问题与讨论
1.用35S标记T2噬菌体,沉淀中有放射性的原因? 2.用32P标记T2噬菌体,悬浮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 3.自主学习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目的与要求
材料与用具 方法与步骤 结果与结论 问题与讨论
3.如何进行两种物质的标记?
4.分别标记后如何进行检测呢? 5.实验结果推导。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4)实验检验
目的与要求
材料与用具 方法与步骤 结果与结论 问题与讨论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目的与要求
材料与用具 方法与步骤 结果与结论 问题与讨论
实验结果:
大多数35S标记的噬菌体在感染细菌时,放射性 质附着在宿主细胞的外面;32P标记的噬菌体中检测到32P。 实验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人教版教学素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高中生物必修二生物必修1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一、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写出以上实验的部分操作过程:第一步: 用35S 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第二步: 用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 第三步: 搅拌使细菌外面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细胞分离②、以上实验结果说明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没有进入细菌细胞内。
1、实验结论:①直接证明: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②间接证明:A 、DNA 能够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维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B 、DNA 能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从而能够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 2、病毒的特点:①结构: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衣壳两部分构成,合称为核衣壳。
有些病毒的核衣壳外还有一层由蛋白质、多糖和脂类构成的膜,叫囊膜,囊膜上生有刺突。
衣壳由衣壳粒构成,衣壳粒的成分为蛋白质。
②病毒的增殖:病毒为寄生生物,其增殖过程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其繁殖过程称为增殖。
③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④病毒的代谢:从病毒的结构和侵染宿主细胞的过程可知,病毒没有自已独立的代谢系统,其代谢过程要依赖于宿主细胞(宿主细胞可为其提供原料,能量、酶及代谢场所)⑤病毒的培养:根据病毒的特点可知应用活细胞培养。
⑥噬菌体的标记:A 、标记过程:先用含32P (35S )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得到含32P (35S )的大肠杆菌,再将噬菌体去侵染含32P (35S )的大肠杆菌,就可以得到32P (35S )的噬菌体B 、实验的优点:此实验用同位素标记法,巧妙地将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观察两者在遗传上的作用。
3、实验误差分析:例题: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如下表;(1)在理论上,两组实验结果中分别为下层沉淀、上清液中放射性为零。
其原因是:噬菌体已将32P 的DNA 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而35S 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存在较大误差,请你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①在A 组实验中,沉淀中检测到放射性,原因是搅拌不充分,没有将吸附在大肠杆菌外的35S 标记的噬菌体外壳与其完全分离②在B 组实验中,从32P 标记的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过长,会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含量升高,其原因是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 ③实验中32P 标记的噬菌体会全部侵染到大肠杆菌体内吗?不会 是否是误差来源?是。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误差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误差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研究噬菌体对细菌进行感染的过程,该实验有助于深入了解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在抗菌疗法的应用。
然而,如同其他实验一样,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也会受到一系列误差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可能产生误差的因素和如何进行分析的方面。
1.细菌菌种选择细菌的种类和菌种会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不同细菌的抵抗性和感染性可能有差异,因此,在实验前需要对选择的细菌进行广泛的评估。
比较不同细菌菌种感染噬菌体的效果,可以评估他们抵抗噬菌体的水平。
如果实验中涉及到不同的细菌类别,比如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菌,则需要对它们的特点和反应进行具体的误差分析。
2.噬菌体浓度和处理时间3.实验条件和控制组设计实验条件可能是导致误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温度、湿度、环境氧气浓度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噬菌体的发挥作用。
因此,在实验前需要仔细设计实验条件,并确保每次实验操作的一致性。
另外,对照组的设计也是关键。
设置正常生长的细菌对照组可以评估细菌自身生长的特性和可能出现的变异,而缺乏噬菌体的阴性对照组可以帮助排除其他可能的感染源。
4.细菌和噬菌体的培养细菌和噬菌体的培养条件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不同培养基的成分和质量可能导致细菌和噬菌体生长差异,从而影响到感染过程。
确保培养基的同质性和质量控制是减少此类误差的关键。
此外,培养的时间和条件也需要认真监控。
细菌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可能对噬菌体的感染反应不同,因此,噬菌体侵染实验的时间点应该在细菌生长的亚指标点上选择。
总之,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和排除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一环。
通过合理的菌株选择、噬菌体浓度和处理时间的确定、实验条件的控制与优化、培养条件的质量控制以及多次实验重复等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误差的影响,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方法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方法引言噬菌体是一种能够感染细菌并在其内部繁殖的病毒,它是细菌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
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方法对于研究细菌感染、噬菌体生物学以及抗生素研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介绍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方法。
选择适当的噬菌体在进行噬菌体侵染实验之前,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噬菌体。
根据研究的目标和所使用的细菌菌株,我们可以选择泛菌素噬菌体(T4噬菌体)或某种特定细菌的噬菌体。
泛菌素噬菌体广泛用于实验室研究,因其易于培养和操作。
准备实验材料进行噬菌体侵染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包括: 1. 细菌培养基和细菌菌株 2. 噬菌体溶液 3. 富含盐和营养物的缓冲液 4. 试管、培养皿、离心管等实验器具 5. 垫片、显微镜和显微摄影设备(用于观察噬菌体侵染效果)实验步骤进行噬菌体侵染实验的一般步骤如下:步骤一:制备细菌培养1.取一定数量的细菌菌株,以含有足够的营养物的细菌培养基培养。
2.在适当的温度下,通过摇瓶培养或平板培养使细菌菌液达到对数生长期。
步骤二:制备噬菌体溶液1.取一小量的噬菌体溶液,加入到含有盐和营养物的缓冲液中。
2.对噬菌体溶液进行稀释,以便获得适当浓度的溶液。
步骤三:噬菌体侵染1.取一定体积的培养细菌,加入到含有噬菌体溶液的试管中。
2.静置一段时间,以便噬菌体侵染细菌。
时间长度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整。
3.反复离心培养基,以控制噬菌体和细菌的接触。
步骤四:观察和记录结果1.取一定数量的实验样品,制备垫片。
2.在显微镜下观察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效果。
3.使用显微摄影设备记录观察结果。
4.根据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效果、速度和选择性。
通过观察噬菌体在细菌菌落上形成的溶菌环,我们可以评估噬菌体的感染能力和繁殖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测量溶菌效价来定量评估噬菌体的感染效果。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噬菌体侵染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避免交叉污染和误操作。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实验中通常使用两种不同类型 的噬菌体:一种具有毒性,能 够杀死细菌并释放新的噬菌体; 另一种具有溶源性,能够在细 菌细胞内复制但不会杀死细菌。 通过将这两种噬菌体分别感染 细菌,并观察它们在细胞内的 行为和繁殖情况,可以得出病 毒对细菌的感染和复制机制
此外,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还 为现代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 的工具和方法。例如,利用噬 菌体作为载体可以将外源基因 导入细菌细胞内,实现基因表 达和调控的研究。此外,噬菌 体还可以作为生物防治剂来控 制细菌感染和治疗某些疾病
促进了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3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揭示了病毒的复制机制和生命周期,促进了病毒学的发展。同时,该实验也
揭示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总之,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实验 之一,它不仅揭示了病毒的生命周期和复制机制,证 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还为现代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 要的工具和方法,促进了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目录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噬菌体是一种能够感染细菌的 病毒,其生命周期包括吸附、 注入、复制和释放四个阶段。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 噬菌体将其核酸注入细菌细胞 内,利用细菌的酶和能量系统 进行复制,最终产生新的噬菌 体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生物学 领域的一个重要实验,它揭示 了病毒的生命周期和复制机制。 该实验通过观察噬菌体对细菌 的感染和复制过程,证明了 DNA是遗传物质这一重要结论Βιβλιοθήκη -THANKS !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重要实验之一。通过观察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产生的
后代与亲代噬菌体具有相同的遗传特性,科学家们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人教(2019)生物必修二(学案+练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人教(2019)生物必修二(学案+练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1)T2噬菌体的结构及生活方式。
(2)T2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
2.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该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
3.实验过程4.实验结论: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DNA是遗传物质。
1.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
(√) 2.赫尔希和蔡斯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中直接培养T2噬菌体。
(×)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只将DNA注入大肠杆菌细胞中。
(√)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够证明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3次涉及”与“2个关键环节”的归纳(1)三次涉及大肠杆菌。
(2)两个关键环节——“保温”与“搅拌”。
①保温(侵染)时间要合适——若保温时间过短或过长会使32P 组的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原因是部分噬菌体未侵染或子代噬菌体被释放出来。
②搅拌要充分——如果搅拌不充分,35S 组部分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没有分离,噬菌体与细菌共存于沉淀物中,这样会造成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
2.“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3.比较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1.(2019·江苏卷)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C解析:因为N是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素,若用15N代替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则其蛋白质也会被标记,A错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由噬菌体的DNA在大肠杆菌体内编码的,B错误;噬菌体的DNA合成的模板来自噬菌体自身的DNA,而原料来自大肠杆菌,C正确;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方法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方法一、实验前准备1.1 噬菌体的制备噬菌体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制备,其中最常用的是双层琼脂法。
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宿主细菌,并在培养基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然后将噬菌体接种到宿主细菌中,使其进行感染,待细胞溶解后收集上清液即可。
1.2 细胞培养选择合适的宿主细菌进行培养,通常使用营养丰富的LB培养基或M9最小盐基础培养基等。
二、实验步骤2.1 噬菌体感染实验将目标宿主细菌接种于含有适量培养基的试管中,并在37℃下恒温摇床振荡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将适量噬菌体加入到含有目标细胞的试管中,使其进行感染。
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和要求,可以调整噬菌体和目标细胞的比例以及感染时间等因素。
2.2 病毒滴度测定病毒滴度测定是评估噬菌体感染效果的重要方法。
将一定量的目标细胞接种于含有适量培养基的96孔板中,并在37℃下恒温摇床振荡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将适量的噬菌体加入到每个孔中,使其进行感染。
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和要求,可以调整噬菌体和目标细胞的比例以及感染时间等因素。
最后通过滴度计算得出病毒滴度。
2.3 病毒扩增实验病毒扩增实验是将噬菌体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和扩增的过程。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宿主细胞,并在含有适量培养基的试管中进行培养。
然后将一定量噬菌体加入到试管中,使其进行感染。
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和要求,可以调整噬菌体和宿主细胞的比例以及培养时间等因素。
2.4 病毒纯化实验病毒纯化实验是将混合物中的噬菌体分离出来,得到纯净的病毒制品。
首先需要收集感染后的上清液,并将其离心去除细胞碎片和杂质。
然后通过超速离心等方法将病毒分离出来,并进行洗涤和浓缩等步骤,最终得到纯净的病毒制品。
三、实验注意事项3.1 安全操作在进行噬菌体实验时需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病毒泄漏和污染。
应该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实验操作,并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口罩等。
3.2 实验设计在进行噬菌体实验时需要合理设计实验方案,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宿主细菌和噬菌体品系,并根据需要调整感染时间、感染剂量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 烟草
实验 结果
出现病斑
结论: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重组 分离 感 染
产生 哪种 病毒?
新的病毒
分离 重组
作为遗传物质所必须具备的特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对S菌加热处理,DNA仍具有生物 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活性——DNA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可以转化生成S型细菌— 能产生可遗传变异 —DNA可以发生可遗传的变异。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DNA在亲代与子代噬菌体中具 能自我复制,使亲子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有连续性——DNA可以发生复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在细菌内合成子代噬 ④菌体蛋白质外壳——DNA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能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经典实验
1928年 格里菲思 ——体内转化实验
1944年 艾弗里2年 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DNA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吗?
[敢于质疑]
下面这些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流感病毒
SARS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课堂延伸]
如果你是科学家,请设计实验证明烟草花 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⑤能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同位素 32P和35 S 做了标记(见下表): 噬菌体成分 核苷酸标记 32P 氨基酸
32S标记
细菌成分 31P
35S
此实验所得结果是子噬菌体和母噬菌体的外形及侵染细菌的特性 均相同。请分析: (1)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 (2)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 (3)此实验说明了 。
背景知识:烟草花 叶病毒TMV是由 RNA和蛋白质组成 的,在感染烟草时, 会出现致病斑。
课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出问题:烟草花叶病毒不含DNA,只有RNA和蛋白
质,其遗传物质是什么?
作出假设: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设计实验:思路: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区分开,
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他们各自的作用,从 而判断谁才是遗传物质
预测结果:①仅RNA能使烟草产生原样病斑 (现象) ②仅蛋白质能使烟草产生原样病斑
③RNA和蛋白质都能使烟草产生原样病斑
得出结论: 若出现①结果则仅RNA是遗传物质;
若出现②结果则仅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若出现③结果则RNA和蛋白质都是遗传物质
实验探究
感染 烟草
分 离
蛋白质
实验 结果
不出现病斑
RNA
【答案】(1)32P、31P
(2)35S
(3)DNA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设计思路: 把蛋白质和DNA区分开,直接地、单独 地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2、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3、实验过程:
标记噬菌体方法:
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2p 和35s的培养基 中培养细菌 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T2噬菌体,制备含32p的 噬菌体和含35s的噬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