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文博区规划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荆州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案例

荆州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案例

荆州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案例荆州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案例一、项目背景2012年9月10日,荆州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正式成立并签约成功,是中国首家生产性广告文化科技平台,集高科技、生态化、花园式办公位一体的国家领先的新概念工业园区。

荆州具有发展文化创新产业的优势的地域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荆州是我国春秋战国是楚国的所在地,是湖北省五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和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座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建城历史长达2600多年,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的中心。

该产业园位于荆州市沙市开发区,紧临318国道,3分钟进入全国高速公网,与沪汉蓉高速铁路、长江黄金水道相望,交通便捷,区位优越,规划用地面积广。

项目将以全新的产业模式,三年内打造成中国首家深度服务实体经济的科技文化广告创意中心、国家级科技文化广告产业园和广告创意设计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立足荆州,面向华中,辐射全国,成为中部地区最为影响力的对接实体经济的生产性创意产业高地。

二、项目意义该项目是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有效推动”文化壮腰“工程,促进荆州新型工业化发展为目标,以园区聚集提升的适合湖北”黄金十年“发展的科技文化产业。

该项目与正在实现转型升级的实体经济深度整合,系统对接,形成全新的科技文化产业升级模式,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互动和协同发展,共同打造集总部办公、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展示交易、科技文化、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及配套生活、商业设施于一体的科技文化产业综合体。

该园区将工业综合体作为为设计理念,打造复合型工业业态,满足企业总部、企业研发、企业展示、企业交易等各种需求。

结合荆州历史名人,设置”荆楚历史名人文化街“;结合传媒文化创作,设置”文化产业博览中心“,打造整体、连续的文化传媒小镇。

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激发文化创意人才的历史使命的创作灵感。

建立一种整合科研、制作、展示、交易、生活的园区机制,创造性提出“革命性的新工业园模式”,实现全新的产城模式。

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设计

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设计

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设计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设计说明书1规划背景1.1规划背景1.1.1区域概况荆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

其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扩散区域,处在武汉城市圈与宜昌都市区的联结轴线上,是武汉城市圈和宜昌都市区的重要联结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荆州市在湖北省城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荆州市与湖南省的岳阳市和常德市相接壤,是长江流域经济体系中的中部核心城市。

1.1.2古城概况荆州古城垣秦汉时形成土城墙,南宋时始筑砖城,元时遭毁;明初依旧基修复,沿城墙始掘护城河;现存明代城垣为清顺治三年重建,具有土城、砖城、水城“三合一”的特色。

城垣因地势而筑,顺河湖迂回,势如游龙。

城内面积4.5平方公里,城垣周长11.28公里,高约9米,城墙厚约10米,被誉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

1.1.3项目背景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串联着古城历史街区、文保单位、古城风貌重要节点及绿化水系等,保护和利用好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对保护荆州古城、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综合利用古城资源,打造荆州旅游强势品牌,贯彻“旅游富市”发展战略。

在《荆州古城保护与利用概念规划》框架内,制定《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规划》。

1.1.4规划范围荆州古城墙内以内环路为界,纳三国公园、三义街、洗马池、盆景园、玄妙观、原三监狱空闲地、西湖公园等入范围线;荆州古城墙外,北抵太湖港西路与太湖港北路,南至健康街、四机厂通道、外堤路与学苑路,西到云梦路与西门街,东靠荆州大道与南湖路,并将太晖观与得胜街片区纳入范围线。

总面积约457.75公顷,其中:荆州古城城墙高9m,周长11.28km。

砖城墙面积54807㎡(含瓮城面积8500㎡、关羽祠面积1594㎡、城墙面积4413㎡),土城墙面积142418㎡。

护城河面积574522㎡,护城河内岸周长11044m,护城河外岸周长13314m。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一、引言荆州市位于中国湖北省中部,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自古以来,荆州就作为商业、交通和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发展潜力。

为了更好地推动荆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居民的幸福感,市政府决定制定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二、规划目标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是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荆州市成为生态宜居、功能完善、现代化的宜业宜商城市,打造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

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城市的建设密度和绿地覆盖率,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2.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益;3.发展现代产业,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就业机会增加;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和吸引力;5.提高城市的应急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三、规划内容1. 城市布局与用地规划荆州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将注重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原则,合理规划各类用地和城市功能区。

根据不同功能和特点,划分为市中心商务区、产业集聚区、居民区等不同的功能区,优化城市的用地结构和布局。

2. 交通规划根据市民出行需求和交通状况,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将重点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并改进道路规划和道路网络,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此外,还将建设轨道交通系统,以提供更便捷的交通方式。

3. 建设环境和生态保护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将重点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通过提高绿地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水质,保障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生态平衡。

此外,还将加强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环境卫生水平。

4. 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形象塑造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将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同时注重塑造现代城市形象。

通过修复古建筑、开展文化活动和推广文化产业,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

四、实施方案为了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市政府将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规划管理和土地管理,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2.鼓励和引导投资,吸引优质项目进入荆州市;3.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区域发展;4.鼓励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5.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监测规划实施效果。

在建筑文化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设计——以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章华盛世景区概念性规划方案为例

在建筑文化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设计——以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章华盛世景区概念性规划方案为例

在建筑文化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设计——以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章华盛世景区概念性规划方案为例发布时间:2021-06-17T15:01:25.49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作者:王祥[导读]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武汉 430014近年来,湖北在传统建筑文化方面,特别是在研究和展现荆楚建筑的文化底蕴、地域特点和建筑风格上取得了不少成果。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化创新理念,完善决策和评估机制,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的城市建筑更好的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这也就是荆楚派建筑设计的重要意义。

下面,通过一个设计案列来诠释荆楚文化在文旅项目设计中的运用。

一、项目背景及概况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位于湖北荆州市以北,此次规划的章华盛世景区为荆州向北的旅游新城区,规划地块位于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西北侧,距离荆州古城约6公里。

章华盛世景区将打造成集文化展示、遗址保护、旅游观光、康体娱乐、城市游憩、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江汉平原城市群“中央游憩区”和世界级楚文化旅游主题公园。

二、项目理解项目周边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湖北荆楚文化最佳表现载体。

整个纪南生态新区存在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保)、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保)和8个市级保护点(市保)。

项目西侧紧邻纪南城遗址公园(国保点)、北侧毗邻雨台山古墓群(国保点),郭家草场遗址位于基地西北角。

1. 楚文化与楚建筑研究(1)楚文化楚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繁荣、最为鼎盛的文化形态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特别是荆州楚文化遗址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是湖北之根、是楚文化之源。

(2)楚建筑作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曾在我国历史上留下灿烂的文化篇章,而楚人创造的建筑,就是其中闪光的一页。

通过研究相关历史文献、地下出土文物及楚地建筑考古资料的佐证,我们可以窥探出以楚宫为代表的荆楚建筑具有亲和自然的建筑布局、层台累榭的建筑造型、恢宏自由的建筑组合、庄重浪漫的礼仪空间、精细华美的内外装修、浓郁沉静的色彩组合、顺应环境的空间结构、富于诗情的园林景观等特色。

古城片区控规文本、说明书

古城片区控规文本、说明书

第一部分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控制指标解释与规定第三章地块划分及用地性质代码第四章用地规划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第六章市政工程规划第七章绿化规划第八章“五线”规划控制第九章土地使用及建筑规划管理规定第十章图则说明第十一章实施管理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了深化、落实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功能布局,统筹安排各项设施,指导城市片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特编制本规划。

第1.0.2条规划原则:1、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布局,充分体现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2、体现分期实用性原则;3、体现土地利用级差的原则;4、体现市政、公共设施建设中的合理性及实施性原则;5、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荆州市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1.0.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008年1月1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1日)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1994年9月5日)6、《湖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1998年4月1日)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8、《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9、《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8—2020年)》10、1:1000数字化地形图11、国家相关规范及荆州市政府和规划部门相关规定和设计要求第1.0.4条规划目标:以新修编的总体规划为依据,规划确定古城片区的战略发展目标为“调整功能、疏散人口、整体保护、有机更新”,将古城片区发展的重点放在改善环境、提升功能,强化古城片区作为城市商业、娱乐、文化旅游中心的城市职能,保护与更新相结合,赋予古城片区新的活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1.0.5条规划范围及规模:1、古城片区位于荆州市中心城区西北部。

2、用地规模:规划区总用地987.92公顷。

规划区共分13个街区,354个基本地块。

荆州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20)

荆州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20)

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期限第三章性质与人口发展规模第四章用地布局规划第五章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第六章绿地系统规划第七章市政工程规划第八章综合防灾规划第九章环境保护规划第十章环境卫生规划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第十二章实施建议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引导荆州开发区建设,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颁发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以下条目。

第二条规划范围根据荆州开发区管辖的联合乡、沙市农场范围,以及周边岑河农场、岑河镇实际情况,结合本次总体规划修编所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指导,确定本次荆州开发区规划在下列范围内进行总体布局,分阶段实施:北至豉湖渠和荆岳铁路规划线,西南角至锅底渊路,南至长江及江北农场,东至沙市区岑河镇,西至豉湖路、三湾路,总面积约为55.07km2(不含发展备用地)。

其中中心城区部分39km2,沙市农场集镇部分11.97km2,联合乡部分4.1km2。

第三条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002年版8、《开发区规划管理办法》(1995年)9、《荆州市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10、《荆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25)11、《荆州开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15)12、《荆州开发区联合乡及国营沙市农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3-2010)》13、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四条规划成果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纸、说明及附件三部分。

第五条法定效力文本是荆州市开发区的法定指导性文件,自规划批准公布之日起,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建设都应服从文本提出的控制指标和技术规定,并应符合国家、省、市、区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准则。

荆州城区某地产项目规划设计建议

荆州城区某地产项目规划设计建议

“城市风景”项目规划设计建议一、总体规划建议1、总体规划本项目总规划整体上存在一些显形劣势,我司将对其进行整体建议,在规划建议中,主要从建筑布局,建筑形态,园林设计等方面进行详尽剖析,提出我司的见解与意见,使项目规划趋向合理性、科学性,迎合市场需求,为项目顺销打下坚实基础。

此两栋建议均由28层变更为11层的小高层。

建议由18层变更为30层。

建议小户型部分变更为30层,成为北京西路的城市新地标建筑。

1、住宅户型设计指导思想住宅户型的设计是最具弹性的组合,它可能随着时间及市场因素随时予以调整,但其内在规律性的因素,则是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在本项目住宅户型设计中,应在功能性、超前性、经济实用性和人性化方面下功夫。

为住户提供面积合理、采光通风良好、功能完善、分区合理的产品,从根本上保障住户的居住质量。

户型设计上首先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公私分区:公共活动空间(厅、厨等)和个人活动空间(卧室)分开,不交叉。

干湿分区:需保持干燥的空间(厅、卧等)和常常被水润的空间(卫、厨、浴等)分开,不混杂。

动静分区:动区(厅等)和静区(书、卧等)隔离,不干扰。

主次分区:主人房、儿童房、父母房、客房、工作房及其他辅助房(书房、健身房等),空间上各就各位,不越位;建议主卧室与客厅朝南。

全明设计:使各主要房间保证有一定的有效采光时间,采光良好,通风顺畅,厅、厨、卫“四明”无暗房。

大开间,小进深:在面积固定的情况下加在开间,格局方正实用,无多余浪费空间,却能发挥更多功能。

双阳台设计:观景阳台和“弹性”的多功能阳台,包括设计入户花园、露台等。

户型配比表注:1).建议在项目临城市主干道地块上投放一房一厅的住宅产品,后期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厨卫装修或是精装修。

2).建议在未设计底部架空层的住宅,一层送花园。

建议檐墙前后3-5米的庭院绿化区域划定为底层住户的私家花园用地,将使用权免费交底层住户。

其中可以由住户自行种植各类植物,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绿化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小区的景观绿化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和元素。

荆州城区住房建设规划说明书(定稿)

荆州城区住房建设规划说明书(定稿)

说明书目录第一章、概况 (2)一、城市概况 (2)二、编制背景 (2)三、规划依据 (2)四、规划范围和期限 (3)五、指导思想和原则 (3)第二章、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回顾及评价 (3)一、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要点 (3)二、实施成效 (4)三、存在的问题 (5)第三章、住房建设现状评价 (5)一、房地产发展概况 (5)二、住房建设状况 (5)三、住房条件分析 (7)四、现状存在的问题 (8)第四章、住房需求分析 (8)一、城市人口规模 (8)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析 (9)三、住房建设量预测 (9)第五章、住房建设目标及计划 (10)一、住房建设总体目标 (10)二、结构控制目标 (10)三、住房建设总量目标 (10)四、保障性住房建设 (10)五、住房分区建设计划 (11)六、住房年度建设计划 (12)第六章、住房用地供应计划和空间布局 (13)一、住房用地供应原则 (13)二、住房用地供应量 (13)三、住房用地供应计划 (13)四、住房建设用地布局 (13)五、住房套型结构控制 (14)六、年度用地供应计划 (15)第七章、2008年~2009年住房建设实施计划 (15)一、2008年度实施计划 (15)二、2009年度实施计划 (16)第七章政策保障与实施措施 (17)第一章、概况一、城市概况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位于江汉平原腹地,东连武汉,西接三峡,南跨长江,北临汉水,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鄂中南地区的经济纽带,长江中游枢纽港口城市。

中心城区位于市域的西北部,2007年底,中心城区建城区面积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8.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5.8万人,一年以上暂住人口2.8万。

2006年,荆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3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增速创十年最好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6.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完成141.8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完成169.6亿元,增长1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州市文博区规划设计说明一、规划范围及指标荆州市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是鄂中南重要的中心城市,资源得天独厚,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蔚为大观,自古就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荆州古城位于荆州中东部,是全国文化重点保护单位,建历史达26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20代楚王定都荆州,历时411年,是楚文化发祥地。

荆州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地市级十家优秀博物馆之首,也是国家授予的4A级旅游景点。

荆州市文博区位于荆州古城的西北角,紧临古城墙及护城河。

规划范围西北方向紧依荆州古城墙绿化区,南抵荆中路,东至三义街与荆北路。

规划总面积50.43公顷,一期规划面积40.77公顷,二期规划面积5.76公顷,三期规划面积3.90公顷。

其西北有荆州古城墙(西门—大北门)及其绿化带,南有西湖公园,东有三国文化步行街、三义街片区及洗马池公园。

现状水体面积19.05公顷,建筑占地面积6.38公顷,绿地面积12.78公顷,场地面积12.22公顷。

设计后水体面积18.29公顷(规划将三国公园与西湖公园水系进行沟通,水体除新建文物保护中心以及形成城市道路略占水面外,其余水岸线型及面积均未变动,基本符合荆州市城市蓝线规划要求:水面面积18.49公顷),建筑占地面积3.8公顷,绿地面积12.18公顷,道路铺装面积11.17公顷,停车场面积0.6公顷。

二、现状综述规划范围内用地较为平坦,无明显起伏,三国公园东南角土山为最高点。

水域面积相对于整个文博区所占比例为37.77%,相对于原三国公园所占比例超过50%,陆域空间有限,因此土地的高效利用是设计的重点。

现状植被茂密,不乏古树名木,绿树鳞波,风景优美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现状交通通达性较好,以水泥硬质路面为主,游线组织须优化提升,服务配套以经营性餐饮类居多,需要同周边资源整合。

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园林游赏空间内涵不足,主线不清晰,原三国公园有其名而无实际内涵。

三、规划依据1、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荆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3、荆州市城市蓝线规划4、荆州市古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5、1:1000现状地形图四、规划目标建设兼具文物保护,文物与艺术展示,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体验,市民休闲休憩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五、规划原则本规划建设贯彻落实“因形随势的原则、显城露水,营造环境原则、突出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的原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原则、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设计原则。

1、因形随势的原则充分掌握和利用原有地形条件的特点,“因形随势”地加以利用和发挥相当重要。

通过对地势的改造还可以使植物景观取得层次上的丰富多彩。

2、显城露水,营造环境原则通过对树木的合理规划,形成若干视线走廊将该地域建成可望、可行、可游、可憩的带状亲水休闲绿地。

3、突出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的原则突出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的特点,提炼文化特色及其精神,开展游憩活动景点,将文化融入景观之中。

4、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突出水乡园林特征,创造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

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荆州所蕴涵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5、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维持古城的可持续发展,公共绿地及水域的构建,是规划重要的一环。

目的除了生态平衡,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形成良性循环,亦在于改善人居环境,对于古城环境品质和景观,甚至都市居民休憩场所的需求皆有影响。

六、规划设计构思及立意荆州市文博区规划设计的首要工作是确定文化主线,规划设计范围内三国文化,荆楚文化,道教文化各有表述,重点不突出。

规划通过对荆州历史文脉及规划场地的解读确定以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为文博区灵魂主线,以三国公园游览区以及博物馆景区为功能核心,形成辐射带动,引领聚散关连。

规划通过对设计范围内现状实际情况的研究分析,最终确定以“三化”理念为整体设计指引,即土地使用价值的最大化,资源整合配置的最优化,空间景观呈现的最佳化。

构建意境之园,生态之园,博览之园,在优美生态托盘的基础上,融入荆楚璀璨文明的内容表达,达到建设兼具文物保护,文物与艺术展示,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体验,市民休闲休憩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规划设计尊循“三个通盘考虑,一个完美结合”的重要思想,即文博区建设应与大遗址片区整体考虑,与荆州古城风貌整体考虑,与文博区整体考虑。

让现代建筑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法与传统三国文化以及荆楚文化内涵完美结合。

规划设计以陆域土地的高效利用为重点设计内容,通过微地形的塑造,水系统梳理完善,植物的分割来组织围合空间,不减少水域面积,增加使用及游赏空间,提供给文博区足够的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展示托盘。

在内容表达上,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特征及现有建设实际,重点体现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建筑、文学、艺术等方面。

建筑风格及形式与展示内容有文化内涵联系。

在节能环保方面,充分重视节地,节水,使用节能环保材料,倡导绿色低碳。

七、景观功能分区及规划内容安排荆州市文博区景观功能分区结构为:二心,一带,五区,多结点。

以三国公园游览区及荆楚文化博览展示区作为文博区核心,以环湖陆域作为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展示带,串联五大功能区及若干文化景观节点,形成核心拥抱,辐射带动的有机结构。

各景观功能分区及规划内容安排如下:1、三国公园游览区三国公园游览区充分保留原有三国公园文化肌理,以全面展示三国文化内涵为主旨,弘扬三国文化为基调,巧妙运用三国人物及典故,营造三国文化游览氛围,使三国公园名符其实。

规划上以满足游憩功能,将其自然存在的历史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及旅游价值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合理布局,有效疏理地形环境,将三国文化中魏蜀吴等三国经典人物及故事通过丰富多样的景观设计元素,融合于自然之中。

公园西南角规划以西蜀文化为主要内容,设置有桃园结义、蜀国故事景观墙、聚义广场、桃园、三义桥、三义亭、三顾亭、三分亭、蜀寨门等景点。

公园北边岛屿上规划以魏国文化为主要内容,设置铜雀廊、点将台、演兵场、梅园、望梅桥、望梅止渴场景雕塑、洛神赋、解忧亭等景点。

公园东侧规划以东吴文化为主要内容,设置东吴水寨、草船借箭水上场景、张松献图、仲母教子、仲谋亭、竹简景观墙(赤壁之战)、诸葛亮借东风、甘露亭、赋闲水榭、东吴故事景观墙、东吴形胜景观铺地、综合陈列馆地下入口等景点。

2、荆楚文化博览展示区(1)博物馆通过充分结合现状,博物馆规划布局呈︻型,将开元观三面环抱。

博物馆景区景观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提升,采用相对规则式设计手法,以对称的种植,矩形景观水池,结合凤舞意向,形成简洁大气的整体景观,局部结合建筑布局形式采用自由式布置。

规划拟保留建筑有主陈列楼,珍品馆部分建筑,库房及考古科研楼;拟拆除建筑有临时展馆,办公楼,珍品馆部分建筑,宿舍区大部分建筑拆除,新楼改造利用。

规划拟新建建筑有综合陈列馆,多功能展示中心。

综合陈列馆位于现今三国公园西南,现有博物馆的北侧,既能够享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又能够与现状博物馆连成一体,形成文博区纵向主轴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级的楚文化展示与研究中心。

多功能展示中心位于博物馆景区西南角,建筑布局呈传统四合院落形式,采用荆楚传统建筑风格,入口处设置旅游接待中心。

通过三重四合院落将各功能展厅进分割与连接,同时内设景观绿地、园路及特色景观小品,丰富游览线路的景观层次。

博物馆综合陈列馆与多功能展示中心建筑的建设受陆域面积的限制以及古城内建筑15米限高控制,为降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水域面积的减少,规划设计思路为:空间利用----立体拓展,综合高效;建筑形式----荆楚筑意,文化传承,采用四大设计手法:立形(基本形态),赋神(细部表现),筑意(楚韵意境),点晴(有凤来仪)。

综合陈列馆与多功能展示中心均采用往地下拓展空间的设计手法,并使用节能环保材料,以达到节地,节水,绿色低碳的环保目标。

(2)开元观规划对现有博物馆宿舍区进行了功能上的调整,将博物馆现有办公及临时展示建筑拆除,重点保护开元观古建筑群,并在其东西两侧新建若干建筑组团,完善道观功能格局。

在景区外围绿地上塑造微地形,种植道观植物群落,同文博区其它景区形成生态隔离,形成独立完整而富有意境的道观功能及景观序列。

(3)商业街区采用传统建筑群落布局形式形成楚街、楚市。

楚市主要由文物市场及旅游纪念品商店构成,结合传统商住为游客提小型民俗客栈;楚街则是结合文博区景区设置成特色小吃街区。

规划布局:结合街区地块和建筑组合,用线形的商业店铺和居住空间,串联街道步行空间和各组独立院落,并为每个空间赋予不同的涵义。

经营策划:土特产、茶楼酒肆、名点小吃、咖啡馆、酒吧、饭店等。

建筑风格:注重新建建筑与古城保护发展相结合,着眼于城市整体设计。

从建筑高度、体量、结构、色彩、风格上加以控制,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展现“民风”、“楚韵”地域特征,创造人文的、人性的传统街区氛围;并以此对其周边街道、绿化空间格局与景观环境的改造进行指导;融合古城风韵,营造风貌。

(4)楚文化游乐城楚文化游乐城由楚文化展示区、楚建筑与图腾艺术展示区、楚民俗文化展示区、官驿(楚文化风情宾馆)以及楚国御膳坊等组成。

楚文化游乐城是以楚文化为主题,楚民俗文化为核心,人文体验与高科技娱乐相结合。

包括主题包装后的楚文化真实场景体验、主题人物人文如屈原、宋玉等故事情景体验、与楚文化主题内涵相适应的高科技游乐项目的体验等。

通过合理的活动安排,使游客感悟主题文化,置身于各种娱乐活动所营造的楚文化氛围及场景之中,从而达到旅游过程:愉悦身心、超越现实、陶冶情操、感受文化及风土民情的目的。

包括:主题巡游活动、主题文化节活动、楚国故事场景体验活动、主题包装的现代高科技娱乐项目。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景观功能分区及规划内容的安排,荆州市文博区的建设旨在让游客从综合陈列馆展馆内部的参观游览延伸至室外生态园林空间的参与,体验,感悟,再引导游客至周边三国文化与荆楚文化古迹的探寻,达成“三个通盘”考虑,为5A级景区的打造提供高质量的硬件支撑。

八、交通规划交通组织上,文博区主入口设置有三处,分别位于用地东南角的荆州北路上以及用地南面荆中路上(原博物馆主入口,原三国公园主入口),能够满足大流量的游客集散功能,利于塑造入口门户标志性景观。

一期规划范围内设置次入口包括现状入口在内共4处,路网为环状结构,对原有交通进行了优化。

沿博物馆,文保中心设置4米宽消防通道,与荆州北路,荆州中路,古城墙内环路连接,同时也是内部车行通道。

沿湖设置游赏景观道宽度为1.5-3.0米,为人行通道,各出入口均设置生态停车场。

二三期规划范围内根据功能分区要求设置若干出入口,以满足消防及游览需求。

九、竖向规划及理水荆州市文博区竖向规划本着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地貌特征,营造良好的植物生境环境为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