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学习材料
残疾人社会工作基本知识

残疾人社会工作基本知识残疾人社会工作基本知识社会工作者要站在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立场上,代表残疾人去同导致残疾的社会部门——单位、机构乃至政府打交道,促成社会部门对致残责任的承担。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残疾人社会工作基本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简介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对残疾人所做的社会工作。
它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而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
残疾人工作的理念:平等、参与、共享.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1780年,瑞士人奥比(orbe)创立了第一家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
1820年第一个残疾人之家在德国慕尼黑成立。
之后,欧美各地建立招收残疾儿童的学校。
1922年,第一个为残疾人服务的国际组织“国际康复会”成立,在此前后,一些国家颁布了有关残疾人保障的政策,如1887年德国的残疾保险法令,1935年,美国颁布的紧急救济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残疾人社会工作得到较快发展。
1948年公布的《世界人权宣言》规定:“残疾人有接受社会保障的权利。
”此后各国纷纷立法保障残疾人的权益。
联合国及有关国际会议其后通过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
1970年公布了《弱智人权利宣言》,1975年公布了《残疾人权利宣言》,规定残疾人有基本生活权利、政治权利、康复权利、劳动权利、受教育权利,以及人格尊严、平等待遇的权利。
这被认为是继种族解放、妇女解放、民族解放之后人类的又一次解放运动。
20世纪80年代,残疾人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1981年残疾人的世界性组织——残疾人国际(DIP)成立并得到联合国的承认与支持,其宗旨是呼吁各国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并动员、帮助残疾人以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参与社会生活。
"平等、参与、共享"成为残疾人工作的新的理念。
这样在世界范围内,残疾人福利或残疾人社会工作就大致经历了如下一些发展阶段:(1)文艺复兴之前的不被特别关注的“自然”状态;(2)文艺复兴时期把残疾人应该得到特殊关怀视为尊重人权的表现;(3)工业革命初期及以后关心残疾人的保障,也是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初创时期;(4)20世纪初期以来,“保障残疾人生活帮助他们回归社会”的理念被社会接受,成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时期;(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纷纷通过立法保护残疾人利益,可称为残疾人工作的立法时期;(6)80年代以后“平等、参与、共享”成为残疾人工作的新的理念,残疾人社会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可称为平等发展时期。
社会工作师实务培训之残疾人社会工作

实务介入模式(补充)
5、社区工作模式 (1)优势 整合各方资源,协同解决问题 (2)方法 ①调动资源:寻找、激发、运用潜在资源 ②创新资源:发展、建立新的互助、支持团体 ③社区联络:建立和保持合作网络,创造良好资源和
人际环境 ④社区倡导和教育:在机构内、社区中争取更好服务、
提出合理建议、消除公众偏见、争取公众参与
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 二、残疾人的需要及问题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者要特别注意的问
题
一、残疾和残疾人的分类
(一)残疾的界定(一般了解) 1、世卫组织的定义 三类:伤残(后天引发)、能力缺失(先天引
个人与社区状况评估(补充)
2、生理心理社会视角的评估 (1)优势 全面评估生理、心理、社会的功能状况,找到
稳定的问题解决途径 (2)框架 生理、心理、社会生活、文化、精神等
个人与社区状况评估(补充)
3、社区需求的评估 (1)研究方法 定量、定性(在综合能力之第十章) (2)采集手段 文献分析、社会调查、召开会议、焦点小组等 (3)评估内容 概括为:生存和发展两大方面的问题
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专业资格、社会 授权) 2、资源:运用已有、争取适当(解题时必须 考虑到这一点) 3、场所:专门的组织机构 4、方法:个案、小组、社区、个案管理、方 案评估、研究工作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和特点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
1、理论视角特殊: (1)社会代价论:残疾发生、社会责任 (2)社区照顾:残疾康复、反院舍化 (3)社会网络理论:非正式支持、预防和保
第二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第二章残疾人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第二章残疾人社会工作基本理论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概念和定义1.1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概念1.2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1.3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目标和原则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2.1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对象2.2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容2.3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方法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3.1 促进残疾人权益的实现3.2 改善残疾人生活质量3.3 促进社会融合和共享发展4.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4.1 以人为本4.2 知识与技能的结合4.3 多学科综合协作4.4 个体化服务4.5 全面发展5.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职责和任务5.1 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的职责5.2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任务6.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实施路径及步骤 6.1 社会工作的评估和策划6.2 社会工作的实施和监控6.3 社会工作的评估和反馈7.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困难和挑战7.1 资源不足7.2 制度缺失7.3 残疾人群体特殊性8.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8.1 从医学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转变8.2 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8.3 跨学科合作的加强8.4 科技创新的应用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见附件列表。
法律名词及注释:1.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参与和共享国家发展成果而制定的法律。
2.社会工作:指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提供综合的社会服务的专业活动。
3.医学模式:指以医学模式为核心的残疾人服务和管理模式,主要侧重于残疾人的疾病治疗和康复。
4.社会模式:指以社会模式为核心的残疾人服务和管理模式,主要关注残疾人的权益保障和社会参与。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学习材料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学习材料第一篇: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学习材料一、正常化理论正常化理论是用来分析和如何看待诸如精神病患者及其它伤残人士等某些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理论。
在社会工作领域中,正常化理论一般有两种含义:1、以服务对象为本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认为,由于贴标签的缘故,以往把残疾人等一些工作对象的行为视为异常,并采用主流社会通行的所谓“正常”的方法去治疗他们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一些社会工作者和治疗者或助人者眼里被视为不正常的行为,其实在服务对象群体那里完全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关键是助人者把自己看问题的眼光强加于受助者身上,换而言之,问题实际上是出在助人者对服务对象的任意标定上。
2、所谓正常化就是为受助者提供与平常人相似的生活环境,包括让他们回到自己熟悉的平常社会,过常人的生活。
英国倡导和推行的社区照顾就含有这种意义。
美国全国智力迟钝公民协会曾对正常化所作的界定是:所谓正常化就是帮助残疾人获得一种尽量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模式及条件尽量与社会中大多数人一样而不是有意地将他们区隔开来。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之所以强调这一点,盖源于社会工作承认所有人(包括残疾人等)都具有尊严和价值。
上述正常化理论引出一个对残疾人社会工作共同的启示,即残疾人社会工作尤其需要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而不可妄加臆断和随意标定。
二、回归社会理论回归社会理论的提出是和一些社会学家在20世纪中期对西方普遍实行的将精神病人长期封闭在院舍里的研究,具有密切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深入研究庇护所里的精神病人的情况后指出,由于在庇护所里精神病患者始终处于不良的同伴关系(指精神病患者长期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强烈刺激性的互动关系)和“关护”关系(指庇护所里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对精神病患者的消极的、冷漠的的态度和严格管制精神病患者行为而导致医患人员隔阂、紧张甚至敌视的关系),结果,并没有使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好转,相反,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残障社会工作—相关理论(残障社会工作课件)

谢谢!
谢谢!
社会融合理论
社会融合
排斥——隔离——融入——融合
社区/社会融合的三个层次
在社区中承担相应的角色和职责
频繁的出现在社区
和社区居民有互动
谢谢!
正常化理论
讨论思考: 正常化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正常化?
8.有自己 的物质收
入
1.正常化、 适龄
化的称
呼
7.个人的选
择、意愿需 求受到尊重
回归社会理论
背景:
理论起源:
20C中期社会学家对长期封闭在院舍中的精神障碍人士的研究 不良的同伴关系(强烈刺激性的互动关系) 不良的关护关系(消极、冷漠、严格控制)
结果
精神障碍人士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 长期住院或者住宿封闭式院舍的残障人士有很强的依赖 性,渐渐失去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
回归社会理论
特殊服务的最大局限是只能适应残障人士的特别需要, 而不能满足残障人士与一般人相同的需要。特殊服务突出了 残障人士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但掩盖了残障人士与普通人 相似的地方。事实上,他们之间相同的地方比相异的多,譬 如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需要学习与人相处及了解有关社会的 事务,对生活品质的追求等。(李楚翘,2005)
除了强调物理环境上的正常化之外,Holm等人进一步指 出:正常化不仅仅是在一个普通的社区建立一个新的,小型 化的居住环境。而是要祛除院舍化日常生活中严格的程序结 构和生活内容,使得身心障碍人士可以自己做选择和决定, 从而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Goode,1994)
社会条件的正常化
正常化——比较相同而非不同
1.去院舍/机构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
2.回归主流社会(mainstreaming)
残疾人社会工作复习资料

一、简答题1、残疾的含义残疾即是指人的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缺点和限制。
第一层次,残损,即功能、形态残疾,是指因后天致残而导致的身体功能丧失或减少,通常以损害(impairment)来表示。
第二层次,残疾,即丧失功能残疾,是指因先天残疾而导致的身体功能丧失或减少,通常以失能(disability)来表示。
第三层次,残障,即社会功能残疾,这是从社会功能障碍的角度而言的,上述损害或失能者倘若遭到社会歧视或环境限制,就会形成障碍。
2、旧残疾人观的表现第一,宿命论的观点。
残疾被解释为恶魔诱惑、对罪恶的惩罚。
第二,无用的观点。
只是着眼于他们不能做什么,而不是着眼于他们能做什么。
第三,恩赐的观点。
残疾人事业一直被视为慈善事业,残疾人成为人们怜悯、同情和救济的对象。
3、新残疾人观的内涵核心内容:平等、参与、共享。
第一,社会模式的解释视角。
社会模式代替医疗模式。
对残疾人的排斥和隔离不是残疾本身所导致的,而是由于社会没有提供足够的条件才使残疾人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
第二,权利为本的处理方法。
残疾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利。
第三,社会财富创造者地位确立。
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条件和空间,残疾人一样可以成为参与社会财富创造者的生力军。
第四,平等基础上的参与和共享。
将残疾人当成平等的社会成员来看待。
残疾人要具有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精神。
大力挖掘自身潜能。
不仅仅作为一个分享着来分一杯羹。
4、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目标总体目标:努力改善残疾人生存状态,全面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积极促进残疾人人生价值的实现。
第一,生理功能的康复。
第二,应对能力的增强。
有效促进残疾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三,自主意识的塑造。
消除先前的失败主义、依赖心态和自卑心理。
第四,职业能力的提升。
促进残疾人知识结构的更新和职业技能的提升。
第五,社会事务的参与。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第六,自身潜能的挖掘。
5、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观念与原则(1)应从残疾人本身的视角看待其能力和潜能。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残疾人社会工作在我国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主要包括残疾发生上的社会代价理论、残疾康复上的社区照顾理论和残疾融合上的社会网络理论。
(1)社会代价理论。
该理论认为残疾的发生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然付出的代价,无论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还是从社会属性来看,残疾和伤残都与人类社会共存。
人类发明了火药、枪炮和现代化的武器都使得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战争造就了空前多的疾病和残疾,很多军人残疾实际上是为了“保家卫国”;人类发明了汽车、飞机和高铁等交通工具,使得人类的外出通行能力大大加强,真正实现“天涯若比邻”,但是交通速度的加快直接导致交通事故的增加,人类的伤残大幅度增加;文化体育运动的开展,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也出现了许多失误和难以预料的意外事件;工业、矿业和现代化工厂的建立,造就了多彩的物质世界,但也造成了大量的工伤、矿难和职业病等,甚至带来了环境污染,产生“血铅”儿童和先天性残疾婴儿等。
就残疾的发生来看,必然是社会问题和个人问题的综合,后天性残疾肯定有社会性原因,即使先天性残疾,也有很大的社会性原因。
例如环境污染、不安全的食品和劳动强度过大等都会导致新生儿的残疾。
因此,残疾人问题是社会问题,不仅是残疾人个人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因此要运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
(2)社区照顾理论。
20世纪中期,在西方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出现了“反院舍化”的社区照顾理论。
美国的一些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关注长期居住在养老院、康复医院等机构接受专业服务的残疾人和老年人,探求院舍化管理和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深入研究了居住在庇护中心的精神疾病康复者,发现了一些精神疾病的康复者处于“不良人际关系”的困境中。
一是不良同伴关系,精神疾病的康复者长期集中居住在一起,往往会形成具有强烈刺激性的互动关系,不利于“正能量”的传递;二是不良的观护关系,庇护中心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等长期面对精神性疾病患者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状态,对精神疾病的康复者持消极、冷漠的态度,并且对精神疾病患者采取半封闭严格管制措施等,直接导致医护人员和病患之间关系变得隔阂、紧张甚至出现对立状态。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学习材料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学习材料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概念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目标与原则1.目标:(1)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2)保障残疾人权益,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排斥;(3)提供残疾人社会支持和服务;(4)促进残疾人自主发展和自力更生。
2.原则:(1)人性化原则:尊重残疾人的人权和尊严,关注残疾人的利益和需要;(2)平等原则:坚持残疾人与非残疾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益;(3)参与原则:鼓励残疾人参与决策、规划和评估过程;(4)个别化原则:针对残疾人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实施步骤1.评估与规划:(1)完成残疾人的评估,了解其实际需求和问题;(2)与残疾人及相关机构和服务提供者合作,制定个体化的服务规划。
2.资源整合:(1)协调相关资源,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会资源;(2)提供残疾人沟通和协调服务的平台。
3.实施与干预:4.监督与评估:(1)监督残疾人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果;(2)及时评估工作效果,改进服务策略和方法。
四、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框架1.生态系统理论:将残疾人视为生态系统中的个体,以系统观来分析残疾人的生活环境与社会参与。
2.参与理论:关注残疾人的参与和社会角色,强调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3.授权理论:倡导残疾人的自主权,提倡残疾人权利的保障和社会歧视的消除。
4.资源流动理论:强调资源的分配不平等,倡导资源的公平分配,帮助残疾人获取并利用社会资源。
五、案例:残疾人社会工作实践1.评估:了解残疾人的就业情况、技能和意愿,分析其潜在就业机会和障碍。
2.规划:与残疾人合作制订职业目标和就业方案,结合个体特点和市场需求。
3.实施: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帮助残疾人提高就业技能和竞争力。
4.监督与评估:监督残疾人就业过程和服务质量,及时评估工作效果和改进策略。
以上是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的学习材料,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学习材料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学习材料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范文,网,学习材料,理论,社会工作,残疾人,,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学习材料中查看更多范文。
一、正常化理论
正常化理论是用来分析和如何看待诸如精神病患者及其它伤残人士等某些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理论。
在社会工作领域中,正常化理论一般有两种含义:
1、以服务对象为本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认为,由于贴标签的缘故,以往把残疾人等一些工作对象的行为视为异常,并采用主流社会通行的所谓“正常”的方法去治疗他们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一些社会工作者和治疗者或助人者眼里被视为不正常的行为,其实在服务对象群体那里完全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关键是助人者把自己看问题的眼光强加于受助者身上,换而言之,问题实际上是出在助人者
对服务对象的任意标定上。
2、所谓正常化就是为受助者提供与平常人相似的生活环境,包括让他们回到自己熟悉的平常社会,过常人的生活。
英国倡导和推行的社区照顾就含有这种意义。
美国全国智力迟钝公民协会曾对正常化所作的界定是:所谓正常化就是帮助残疾人获得一种尽量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模式及条件尽量与社会中大多数人一样而不是有意地将他们区隔开来。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之所以强调这一点,盖源于社会工作承认所有人(包括残疾人等)都具有尊严和价值。
上述正常化理论引出一个对残疾人社会工作共同的启示,即残疾人社会工作尤其需要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而不可妄加臆断和随意标定。
二、回归社会理论
回归社会理论的提出是和一些社会学家在20世纪中期对西方普遍实行的将精神病人长期封闭在院舍里的研究,具有密切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深入研究庇护所里的精神病人的情况后指出,由于在庇护所里精神病患者始终处于不良的同伴关系(指精神病患者长期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强烈刺激性的互动关系)和“关护”关系(指庇护所里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对精神病患者
的消极的、冷漠的的态度和严格管制精神病患者行为而导致医患人员隔阂、紧张甚至敌视的关系),结果,并没有使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好转,相反,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同时,也有社会人士关注到老人和残疾人因长期住院而产生的种种不良后果,发现长期住院令那些残疾人等产生倚赖性、渐渐失去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非住院化”运动开始兴起,回归社会的理论也由此而产生。
回归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有:
1、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及康复者等,他们多是社会上最脆弱及最无依靠的群体,他们往往需要社区内正规或非正规的服务和照顾,去协助他们在社区内继续过正常的生活。
2、社区照顾是让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福利服务对象回归社会的典型模式。
3、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尽量维持残疾人等有需要人士在社区内或其自然生活环境内的独立生活,换言之,社区照顾表示提供合适的支援,让残疾人等社区人士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上获得最大的独立性和自我控制。
三、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这个概念最初由社会人类学家所创,早在于1940年,李察夫-布朗已经用“人际网络”去比喻社会结构。
1954年英国人类学家白恩士采用了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去有效地分析一个挪威的渔村社区。
至今,社会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里受到广泛的重视及采纳,因为它能够提供一个系统的方法去分析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加深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沟通模式及互动的理解。
概括而言,社会网络理论有如下几个基本观点:
1、所谓社会网络通常是指一群人之间所存在的特定联系,而这些联系的整体特点可以用作解释这群人的社会行为。
或者也可以把社会网络视为一群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交换关系及特定角色。
2、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常常联系在一起,网络大多数情况下都扮演支持性的角色。
社会支持网络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支持,通常被视为解决个人及社区问题的“第一线”问题,因为当个人遇到问题时的第一个反应通常是寻求相熟或亲密的人的协助,所以,社会支持网络无疑是补足正规社会服务的一种有效支持模式。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学习材料(2)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范文,网,学习材料,理论,社会工作,残疾人,,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学习材料中查看更多范文。
3、一般而言,社会支持网络至少可以表现出两大方面的功能:
(1)能够起到缓冲压力的作用。
社会网络中的支持可以在两个关键性时刻介入,一个是在危机将会发生或刚发生后但在压力产生之前,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人去采取较乐观的态度或作较适当的准备工夫去减低压力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社会支持也可以在压力产生后但病态形成前产生作用,帮助个人采取较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或鼓励个人去执行适当的治疗程序。
这些支持系统可以包括亲戚、朋友、互助小组及邻舍关顾团体等,而所提供的支持可能包括心理及情绪上的支持、协助日常生活上的细节、提供物质、金钱、技术及意见,等等。
(2)能够起直接及整体的保护作用。
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人融
合进社会的网络之中,因此而强化个人的心理及生理健康,帮助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
当个人确知他是生活在一个寓支持性及关怀性的社会网络中,而他也主观地感觉到其他人时时刻刻都愿意提供适切的帮助时,他自然会感觉到自信、安全及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
这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也自然能够帮助个人增加对危机及疾病的防卫性、预防问题及压力的产生。
4、社会工作在开展实务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一些社会网络介入策略来帮助个人及群体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1)个人网络策略。
这种最普遍被采用的策略,其重点在于强化服务对象的现存人际关系及他所处身的环境内有发展潜力的成员的互助能力。
(2)自愿连结策略。
这种介入策略是要帮助需要援手的人及可以提供协助的辅助者之间建立联系,建立一对一的辅助关系。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将服务对象与适当的辅助者配对,而这些辅助者通常是对某一些问题的处理较有经验及较关心,以致能对需要辅助的服务对象提供适切的协助。
(3)互助网络。
这种介人策略是把面对相同问题或具有相似兴趣或能力的人聚合在一起,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促进他们互相支援
的功能。
采用互助策略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尝试联系相同困难的服务对象成为互助小组,也可以把这些互助小组与社区内其他非正式组织联系成为网络,以达到互相支援及互相咨询的效果。
(4)邻里援助网络。
当采取这种介入策略时,社会服务机构通常以一个以地域界定的的社区为基础,然后尽力识别当中所存在的非正式辅助网络及区内的“自然辅助者”。
这些自然辅助者可以在向邻里提供支援上扮演关键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去强化区内的非正式自然网络,把分布区内的大小网络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的邻里援助网络系统,帮助区内孤立无援的人士。
(5)社区授权网络。
这种介入策略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一个聚合了非正式社区领袖的讨论场所,借以有效地反映区内各种群体的意见及利益。
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去促进这些非正式领袖的沟通、联系及互助并建立网络,鼓励这些网络成员去共同参与及关心区内问题,形成社区内申述问题及倡议社区政策改革的声音。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
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