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论文:药用真菌桑黄化学成分的研究
桑黄化学成分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桑黄化学成分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综合运用硅胶,Sephedax LH20,RP8,MCI等柱色谱及硅胶薄层制备色谱,从桑黄子实体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NMR和MS 解析技术鉴定为3α羟基木栓烷2酮(1),3羟基木栓烷3烯2酮(2),麦角甾4,6,8 (14),22四烯3酮(3),麦角甾醇过氧化物(4),尿嘧啶(5),尿嘧啶核苷(6),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7),原儿茶醛(8),inotilone(9),inoseavin A(10),phellibaumin E(11),其中化合物1,2,5,6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采用Cell TiterGLo ATP荧光活性检测法,11个化合物对41株离体肿瘤细胞和2株正常仓鼠细胞高通量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2~4对髓性白血病细胞系NOMO1和SKM1效果较好,其中化合物2,3体现出较好的选择性(对NOMO1的IC50分别为0.795 5,1.828 μmol·L-1;对SKM1的IC50 >10 μmol·L-1);化合物7对肺癌细胞系H526、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白血病细胞系HEL效果较为明显(IC50分别为0.533 4,1.885,1.057 μmol·L-1),并显示出较好的选择性;其他化合物体外抗肿瘤作用不显著或没有活性。
此外,所有化合物对正常仓鼠细胞系CHL和CHO均无明显作用(IC50 >10 μmol·L-1),显示所有化合物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
标签:桑黄;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桑黄又名桑臣、桑耳、猢狲眼等,来源于锈革孔菌科针层孔菌属真菌火木针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 (L.ex Fr.)Quel的子实体[1],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云南等地,在日本、韩国、朝鲜等东亚国家也有分布[2]。
桑黄是一种传统名贵中药,素有“森林黄金”之美称[3],主要用于治疗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闭经等妇科疾病[4]。
桑黄真菌学、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其发酵工艺调控研究进展

桑黄真菌学、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其发酵工艺调控研究进展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桑黄真菌学概述 (3)1. 桑黄真菌的基本特征 (4)2. 桑黄真菌的分布与生态环境 (6)三、化学成分研究 (6)1. 活性多糖类化合物 (8)2. 酚类化合物及其他有机成分 (9)3. 蛋白质及氨基酸类成分 (10)4. 其他化学成分分析 (11)四、生物活性研究 (12)1. 抗氧化活性分析 (13)2. 抗炎及抗肿瘤作用研究 (15)3. 免疫调节及抗疲劳作用探讨 (16)4. 其他生物活性分析 (18)五、发酵工艺调控研究 (19)1. 发酵过程优化与培养基改良研究 (20)2. 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代谢调控研究 (21)3. 发酵产物提取与纯化技术研究进展 (22)六、研究进展与展望 (23)1. 当前研究的进展总结与成果展示 (25)2. 未来研究方向与重点问题探讨分析以及发展展望 (26)一、内容概述本文档主要围绕“桑黄真菌学、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其发酵工艺调控研究进展”展开详细的内容概述。
文章结构大致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桑黄真菌学,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桑黄真菌的基本信息,包括其分类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分布以及其在自然界的角色等。
还将探讨桑黄真菌的研究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化学成分,这部分将详细介绍桑黄真菌中发现的各类化学成分,包括多糖、蛋白质、酚类化合物、生物碱等。
这些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以及提取分离方法等都将有所涉及,以揭示桑黄真菌的化学物质组成及其独特性。
生物活性,该部分将重点讨论桑黄真菌所表现出的各种生物活性,包括其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等生物功能。
还将探讨桑黄真菌在医疗保健、制药等领域的应用及其潜在价值。
发酵工艺调控研究,这部分将介绍如何通过调控发酵工艺来提高桑黄真菌的生长效率、代谢产物产量以及产品质量。
包括培养基优化、发酵条件控制、基因工程技术在桑黄真菌发酵中的应用等都将有所涉及,以揭示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优化桑黄真菌的发酵过程。
桑黄抗肿瘤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桑黄抗肿瘤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桑黄(phellinus)作为一种名贵的真菌类药材,具有抗肿瘤、抗肝纤维化、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
桑黄含有多糖类、甾体类、萜类、黄酮类、吡喃酮类、呋喃类、生物碱类等物质。
其中多糖类提取物具有明显抗肿瘤作用,成为当前抗癌药物研究的热点;桑黄的其他提取物如乙酸乙酯提取物等也表现出抗癌活性。
该文综述桑黄不同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着重介绍其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开发桑黄奠定基础。
标签:桑黄;多糖;提取物;抗肿瘤;作用机制桑黄(phellinus)是目前公认抗癌效果较好的药用真菌之一。
早在1968年,Ikekaw T等发现,桑黄野生子实体的提取物对小鼠肉瘤细胞(S180)的抑制率为96.7%[1]。
研究发现,桑黄含有多糖类、甾体类、萜类、黄酮类、吡喃酮类、呋喃类、生物碱类等物质[2-4],而多糖被认为是抗肿瘤的主要活性成分,且与传统抗肿瘤药物联用可起到协同效果,因此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多糖类外,桑黄的其他提取物也表现出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本文对桑黄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以期对桑黄的抗肿瘤活性有更深的认识。
1 桑黄的分布及其抗肿瘤作用桑黄在自然学科中属担子菌亚门,多孔菌目,主要包括火木针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裂蹄针层孔菌(P. linteus)、鲍氏针层孔菌(P. baumi)3种[5-6]。
P. igniarius喜生于杨树、柳树、榉树、桑树等阔叶树的树干。
P. linteus 多生于阔叶树腐木干上。
P. baumii主要寄生于丁香属植物,尤其是暴马丁香,偶尔也生长在白腊树属、李属等植物上。
国产桑黄的基原是火木针层孔菌,主要产地有湖南、江西、广西、东北等地区,因其着生树种不同分为桑树桑黄、杨树桑黄和桦树桑黄等。
日本、韩国产桑黄的基原为裂蹄针层孔菌,与国产桑黄外观相似,但其菌种不同,所含有效成分也有所差异。
除日本、韩国外,朝鲜、菲律宾、澳大利亚、北美、中南美等地也有桑黄出产。
药用真菌桑黄总黄酮测定方法研究

文章编号: 1005பைடு நூலகம் 9873( 2006) 02- 0045- 04
药用真菌桑黄总黄酮测定方法研究
刘艳芳, 杨 焱* , 贾 薇, 张劲松, 唐庆九, 唐传红
(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上海 市农业科学院天然药用资源研究开发中心, 上海 201106)
Ult rospec2100pro 紫 外 分 光 光 度 计 为 Pharmacia 公司产品。 1. 3 方法 1. 3. 1 桑黄提取物的制备
将桑黄子实体 置烘箱 50~ 55 e 烘至 8 成 干, 然后剪成小碎块, 再于 60 e 烘 24 h 后粉碎。 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桑黄子实 体干粉, 加 入 20 倍 体积 70% 乙醇, 于室温下浸泡 24 h, 过滤, 残渣重 复上述操作一次, 合 并两次浸提液, 浓缩回收乙 醇, 浓缩液中加水挥 去残留的乙醇, 水液冷冻干 燥, 得三种桑黄醇水提取物。
称取 0. 8 g 硼酸和 1. 0 g 乙酸钠, 加入乙醇 溶解, 定容至 100 mL 作为显色液[ 7] 。准确吸取 200 LL 芦丁标准液于石英 比色杯中, 加 70% 乙 醇到 1 mL, 再加入 1 mL 显色液, 混匀, 加相应试 剂做空白, 从 320 nm 到 400 nm 范围内扫描, 记 录最大吸收波长。准确吸取 sh2 供试液 200 LL, 以同样方法处理得到的吸收谱 图与芦丁标准品 图谱进行比较, 确定最佳吸收波长后做相应的方 法学考察。
added( mg)
实测量 Amount of rutin deter mined ( mg)
回收率 Recovery rate
(%)
平均回收率 Aver age r ecover y
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

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桑黄(phellinus)作为寄生在桑树上的真菌,在2 000多年前就有用作珍贵中药材的记载,在调节机体免疫、延缓衰老和抗肿瘤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功效。
该文综合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桑黄的分类学问题、活性成分、药效及其作用机制、提取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标签:桑黄;分类学;活性成分;抗肿瘤;药效机制;提取工艺桑黄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药材,最早记载于《神农百草经》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主要用于止泻、崩漏带下、脾虚泄泻,此外还能利五脏、排毒、活血。
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认识到桑黄的抗肿瘤效果[1],在过去的30年里,其20多种药效逐渐为人们所探知,如增强机体免疫、保肝护肝、治疗关节炎等[2];其相关药用成分也被逐渐提取出来,纯化工艺也不断得到改进。
本文综合近几年研究成果,现对桑黄有效成分的药理学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桑黄的分类学地位“桑黄”是硬质的多孔菌,根据2011年吴声华、戴玉成的鉴定结果,桑黄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刺革菌目Hymenochaetales刺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3]。
作为珍贵的药用菌种,传统叫法中的“桑黄”是多个种的统称,包括鲍氏针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火木針层孔菌P. igniarius和裂蹄针层孔菌P. linteus等,属于针层孔菌属Phellinus Quel[4]。
直到2012年,吴声华[5]从各地取得相关标本,分析其形态学及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核糖序列,发现真正的桑黄是一新种Inonotus sanghuang,分布于中、日、韩三国,野外仅生于桑属Morus的树干,几近绝迹,很难寻找。
而被广泛误认为桑黄学名的P. linteus并不生长在桑树上,P. baumii则生长于丁香属Syringa的枝干,而P. igniarius生长在多种阔叶树上。
人们对桑黄的应用和研究往往也以赝品或少数真品的混杂种类为据。
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

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摘要:桑黄是闻名的药用真菌,在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调剂免疫等方面有显著功效。
目前世界范围内桑黄类群共包括12个种,其中中国散布7个种。
本文综述了桑黄物种多样性、形态特点、地理散布、药用成份、药理作用机制和人工培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桑黄;物种多样性;药用真菌。
桑黄是闻名的药用真菌,因寄生于桑树而得名,别称桑臣、桑耳、桑黄菇,是隶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锈革孔菌目Hymenochaetales、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桑黄属Sanghuangporus的一类真菌的统称。
汉代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记载“桑耳”,唐朝藤权《药性论》记载桑黄“能治风,破血,益力”,明代《本草纲目》描述桑黄具“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等药用功效。
另外,今世《中药大辞典》对其进行收录,载有桑黄可医治痢疾、盗汗、脱肛、闭经、泻血、血崩、淋病、崩漏带下、脐腹涩痛等疾病。
随着现代科学研究对桑黄抗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用功效、化学成份及作用机制的熟悉,桑黄已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
但是,关于桑黄分类标准不明确、名称利用不标准,致使误用乱用行为已经阻碍了桑黄的研究及应用。
本文对桑黄的分类地位、活性成份、药用价值等研究功效进行了概述,旨在加倍充分地利用桑黄这一类宝贵的药用真菌资源。
1 桑黄属的成立及研究进展邓叔群第一次在《中国的真菌》书中将桑黄定名为针裂蹄,拉丁学名Phellinus linteus(Berk.&刘波等在第一版的《中国药用真菌》将桑黄命名为Phellinusigniarius(Berk.&中文名称是“火木层孔菌”;应建浙等在《中国药用真菌图鉴》中称之为裂蹄针层孔菌。
进入21世纪后,在传统分类的基础上,分子生物学中的新技术接踵引入到桑黄类群的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中,Wagner等通过度子和形态学研究,将Phellinus属的部份种划入Inonotus sensu stricto类群。
桑黄的研究进展

学名应该是Phellinusigniarius。直到现在,桑黄的
菌种分类还有争议,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桑黄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桑黄因其着
生树种不同,分为桑树桑黄、杨树桑黄和桦树桑黄
等品种。桑树桑黄子实体入药最佳,味微苦,民间
用以治疗“月水不调”,据《药性本草》记载:“治
Lentinusedodes香菇80176/10
Trametesdickinsii迪金斯栓菌80110/8
除自由基1-(2,6-二甲基苯氧基)-2-(3,4
-二甲氧基苯乙氨基)丙烷盐酸盐(DDPH)的试
验和体外抑制脂类过氧化反应的试验中,发现提取
物有较好的清除自由基DDPH活性。
116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治疗痛风)Yun-
肽的水平。
收稿日期:2004-11-25
表227种真菌热水提取物的抗肿瘤效果
抑瘤率
无瘤鼠
114抗血管生成试验Yun -SeonSong等[9]在小鸡胚胎绒膜尿囊膜(CAM)试验中,发现随桑黄提取
真菌名称
/%/试验鼠
物加量的增加抑制效果增加,说明提取物有较好的
Phellinuslinteus桑黄96177/8
Agaricusblazeimurrill姬松茸010531101
及立木上及树干上。初期象一块黄土,经过一段时
Ganodermalucidum灵芝
0105
38199
间的生长,样子像树桩上伸出的舌头。桑黄常用的拉丁学名有多个,包括Phellinus
igniarius、Phellinuslinteus和Phellinusbaumii;我国产
的桑黄的基原为针层孔科(Phellinusigniarius),日
《桑黄原生质体体细胞变异及高压电晕电场诱变的研究》范文

《桑黄原生质体体细胞变异及高压电晕电场诱变的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推动着我们对植物细胞的了解与研究。
其中,原生质体体细胞变异和诱变技术是植物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针对桑黄原生质体体细胞变异及高压电晕电场诱变进行研究,旨在为植物遗传育种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二、桑黄原生质体体细胞变异研究1. 桑黄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培养原生质体的制备是进行体细胞变异研究的基础。
桑黄作为一类药用植物,其原生质体的制备需选取生长良好的植物材料,并经过预处理、酶解等步骤。
本实验中,我们采用酶解法,通过优化酶解条件,成功制备出高质量的桑黄原生质体。
2. 桑黄原生质体体细胞变异的研究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桑黄原生质体会发生体细胞变异。
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基因测序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桑黄原生质体的变异过程及规律。
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的桑黄在体细胞变异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且变异后的细胞具有更高的生长速度和抗逆性。
三、高压电晕电场诱变研究1. 高压电晕电场的产生与作用高压电晕电场作为一种物理诱变手段,在植物育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中,我们通过高压电晕电场发生装置,产生稳定的高压电晕电场,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高压电晕电场能够有效地改变细胞的生长状态和基因表达模式。
2. 高压电晕电场对桑黄原生质体的诱变研究将高压电晕电场应用于桑黄原生质体中,观察其对桑黄原生质体的诱变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在适宜的电场强度和作用时间下,高压电晕电场能够显著提高桑黄原生质体的变异率,同时能够增加变异细胞的多样性。
四、结果与讨论通过对桑黄原生质体体细胞变异及高压电晕电场诱变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桑黄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培养方法对后续的体细胞变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酶解条件可以提高原生质体的质量和数量。
2. 桑黄原生质体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会发生体细胞变异,且不同基因型的桑黄在变异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菌论文:药用真菌桑黄化学成分的研究
【中文摘要】针层孔属真菌鲍氏针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 Pilat)属于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针层孔菌属(Phellinus Quel.),是我国传统药物桑黄的重要来源菌之一,素有“森林黄金”的美称。
主要寄生于紫丁香属、李属、山楂属、等阔叶树干上。
传统中药中,有抗肿瘤、保护肝脏、治疗胃溃疡等多种功效。
为进一步开发我国珍贵的桑黄资源,本文对天然野生桑黄和人工培养桑黄9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共分离得到57个化合物。
从天然桑黄中分离鉴定了50个化合物,其中有11个新化合物,包括4个新苄基二氢黄酮、2个新甾体、5个新苯乙烯基吡喃酮化合物,所有新化合物的结构是利用四大波谱技术联合解析得以确证的,包括红外技术(IR)、紫外技术(UV)、低分辨及高分辨质谱技术(MS)、核磁共振技术(NMR),并且利用到了异核单量子相关(HSQC)、异核多键相关(HMBC)、同核化学位移相关(COSY)等二维核磁共振技术(2D NMR)辅助新化合
物的结构解析。
此外,利用高效液相-圆二色谱串联技术(HPLC-CD)证明两个苄基二氢黄酮分别是一对手性对应异构体的混合体,并且证明R、S构型在自然界是不等比例存在的。
我们对这9个新多酚类化合物的NF-κB核转录因子抑制活性进行了评估,发现桑黄中多酚类化
合物对NF-κB核转录因子的确具有抑制活性,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
从人工培养桑黄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均是从该培养菌中首次分离得到。
【英文摘要】Phellinus baumii Pilat, a fungus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Hymenochaetaceae, known as “Forest Gold”,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al Phellinus fungi, preferably hosts on the stems of genus Prunus, Syringa, Crataegus, and other hardwood trees. Its fruiting body has been traditionally used for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liver or heart diseases, and stomach ailmentsa in China.In orther to investigate our Chinese precious Phellinus fungi resource, we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hellinus fungus. In this paper,57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tOAc portion of the 95% ethanolic extract of the fruit body of P. baumii and the artificial culture of phellinus fungus. Especially,50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natural phellinus baumii fungus,11 of which were new compounds, including two pairs of epimeric benzyl dihydroflavone and five hispidin-derived polyphenols, phellibaumins A-E, along with two new sterols. The structures of new compounds were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including IR, MS, HRMS, 1D and 2D NMR experiments. In addition, with help of the HPLC-CD coupling technique, the two new dihydroflavones were verified to be a mixture of two enantiomers respectively, and we found these epimeric pairs
were non-equivalently present in nature. 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phenolic compounds against NF-κ B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have also been tested. From the culture of phellinus,9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ll of which were isolated from this aritifical fungus for the first time.
【关键词】真菌桑黄苯乙烯基吡喃酮多酚 NF-κB HPLC-CD 【英文关键词】fungus phellinus baumii hispidin phenolics NF-κB HPLC-CD 【目录】药用真菌桑黄化学成分的研究中文摘要
6-7Abstract7第1章桑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概述(综述)9-26 1.1 桑黄属真菌化学成分的研究
9-20 1.2 桑黄属真菌药理活性的研究20-21 1.3 结语21-22参考文献22-26第2章天然桑黄化学成分研究26-63 2.1 前言26 2.2 研究结果26-30 2.3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30-41 2.4 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
41-53 2.5 新化合物波谱数据53-55 2.6 NF-κB抑制活性55-56 2.7 实验部分56-59 2.8 总结与讨论
59参考文献59-63第3章人工桑黄化学成分研究
63-70 3.1 前言63 3.2 研究结果63-64 3.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64-67 3.4 实验部分67-68 3.5 总结
与讨论68-69参考文献69-70致谢70-71发表
文章目录71-72附录Ⅰ天然桑黄照片72-73附录Ⅱ
新化合物图谱73-100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00【说明】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
本文为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作者如有异议请与总库或学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