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真菌开发研究及最具开发前景的主要药用真菌概述

合集下载

中国药用真菌概述

中国药用真菌概述
收 稿 日期 :060 - 20 -8 4 0 作 者 简介 : 林 玉 李 女 , 士 。从 事 药 用植 物栽 培 研 究 。 硕
结构 的多糖 和蛋 白结 合 多糖 体 , 传 统 中医药 把 紧密结 合 , 丰 富 的真 菌 资 源 中寻找 新 的 物质 资 从 源, 更好 的发挥 它在 中 医药 中的作用 。
L ny ILi . u。 JN Ha g ,Z I n HANG Jn y 。 IR n . h n i . u ,L o g c u

( .Y na cd fA r .Si u mi 5 2 1 2 u n nA r .U i.K n ig6 0 0 ) 1 un nA a .o gi c c .K n n 60 3 ; .Y na gw n g v u mn 5 2 1
维普资讯 Leabharlann ttp://微 生物 学杂 志 2 7 月第2 卷第2 JU N L3 MC O I O YM r2 7 o 2 N. 0 年3 0 7 期 O R A 一 I B L G a 0 1 7 o F R O . 0 V. 2
5 7
中 国药 用 真 菌概 述
Ab ta t M dcl u g ( )a id f u g p ses gh at c r a dtea e t f cs hn b n a t s c r e i n i MF r kn so fn i ossi e l ae n h r ui e e t af e n h p c f .C i i a u d n as
i t d c su y,M F wilpa r a r o e n m e c fed a d po s s e ey br a d v l p ntp tnt 1 Ma n l ly mo e nd mo e r l i dia i l n se s s v r o d e eo me oe i . l a i knd ff g s e sn dia au s i naa e e ts a ea h i an c m ia o o e sa d bi— fe t i so un ipo s si g me c v le n Chi tprs n tg nd term i he c c mp n nt n o e c s l l

乌灵参开发与研究进展综述

乌灵参开发与研究进展综述

乌灵参开发与研究进展综述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刘华本摘要:本文通过对乌灵参生长习性和特有生物特征进行描述,目前的开发与研究状况,尤其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发出的乌灵菌粉的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以及乌灵参具有的非凡的药用、食用价值和丰富的营养成分,相关领域的药理研究与野生引种栽培技术进行综述,展望乌灵参未来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乌灵参;黑柄炭角菌;乌灵菌粉;乌灵胶囊乌灵参属子囊菌纲、炭角菌科的黑柄炭角菌,是一传统的药用真菌,学名黑柄炭角菌,别名乌灵参、鸡纵(丛)蛋,又名震雷子,生长在地下深处黑翅土栖白蚁废弃的蚁巢上,被世界药用真菌研究、应用领域均视为珍稀、名贵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据清.光绪版《灌县志》卷12物产志药属记载“乌苓(灵)参其苗出土易长、根延数丈、结实虚悬室窟中,当雷震时必转动,故谓之雷震子,圆而黑,其内白色,能益肾气”。

“乌灵参,性温、味甘,具有补气固肾、健脾除湿、镇静安神之功效,主治脾虚少食、产后及术后失血过多、产后乳少、胃下垂、疝气、心悸失眠、小儿惊风及跌打损伤等”[1]。

野生乌灵参主要产于四川、云南、广东等地,浙江、江西、江苏也有生长,乌灵参产地以四川的灌县、綦扛等地为上品,体壮重实,气旺圆大,黑如髹漆,纹理细腻。

乌灵参表皮黑如光漆,内里的肉呈白而微黄的颜色,全身类椭圆形,有蒂而无根茎。

但由于乌灵参生长于地下2米-20米的土栖白蚁废弃的蚁巢上,采掘非常困难,故自然资源极为稀少。

乌灵参既是药用真菌又是食用菌,有较高营养和药用价值,是较理想的保健食(药)品。

在19世纪末有外国学者Berkeley、Petch、Jumella等人对其进行野外挖掘和研究,我国30年代周家炽教授(蔡鄂将军的女婿)对乌灵参的生长和形态曾有所描述,成都中医院学报(1984年2月)对乌灵参的生长情况和药用功效进行了研究和论述。

乌灵参是一种腐生菌,它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发育的基质是位于土栖白蚁巢腔中的菌圃,而菌圃是由白蚁工蚁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及其它一些成份以及生长于这基质上无数小白球菌及鸡纵菌丝组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其主要成份是木质素和纤维素,它们占干物质的50%以上,此外还含有多缩戊糖、可溶性糖、矿物质及含氮物质。

药用拟层孔菌研究进展

药用拟层孔菌研究进展

药用拟层孔菌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药用拟层孔菌,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物资源,近年来在医药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药用拟层孔菌的研究进展,包括其生物学特性、药用价值、提取工艺、药理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本文旨在为药用拟层孔菌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关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推动药用拟层孔菌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二、药用拟层孔菌的生物学特性药用拟层孔菌,作为一种具有显著药用价值的真菌,其生物学特性一直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这种真菌具有独特的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要求,通常生长在特定的林木上,如松树、柏树等,对生长环境的湿度、温度、光照等因素也有一定要求。

在形态学方面,药用拟层孔菌的子实体呈大型,菌盖扁平或半圆形,表面具有明显的同心环棱和放射状沟纹,颜色通常为深褐色或黑色。

菌肉厚实,呈白色或淡黄色,质地柔软,具有浓郁的香气。

其菌丝系统为二体型,具有锁状联合,这些特征使其成为真菌分类学上的重要依据。

在生理生态学方面,药用拟层孔菌具有较强的分解木质素和纤维素的能力,能够分解并利用木材中的营养成分。

它还具有较好的耐逆性,能够在高温、高湿、光照不足等恶劣环境下生存和繁殖,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药用拟层孔菌的生物活性成分也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

研究表明,该真菌中含有多种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如多糖、蛋白质、生物碱等,这些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为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药用拟层孔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生长习性、生态环境要求、形态学特征、生理生态学特性以及生物活性成分等。

这些特性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该真菌的生长规律和生物活性,也为其在医药领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药用拟层孔菌的生物学特性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揭示,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也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三、药用拟层孔菌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近年来,药用拟层孔菌在医药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受到了广泛关注。

药用真菌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药用真菌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药用真菌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引言:药用真菌是一类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真菌,拥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医学应用前景。

近年来,人们对药用真菌的研究逐渐增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自然疗法的渴望,药用真菌的发展前景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药用真菌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药用真菌的概述1. 药用真菌的定义和特点:药用真菌是指具有药用价值的真菌,包括蕈属、麦角菌属、青霉属等。

药用真菌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拥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成为新药开发的热点。

2. 药用真菌的分类和种类:药用真菌可分为毒蕈和无毒蕈两大类。

常见的药用真菌有灵芝、牛肝菌、蝈蝈菇等。

二、药用真菌的发展现状1. 药用真菌的历史应用:药用真菌在中医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如灵芝在《神农本草经》中被称为“神草”,被誉为“长寿菌”;牛肝菌在欧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药物领域。

2. 药用真菌的现代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药用真菌的研究和应用逐渐深入。

目前,药用真菌已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领域,许多药用真菌被发现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医学应用价值。

三、药用真菌的研究进展1. 药用真菌的化学成分研究:药用真菌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多糖、三萜类、多肽等。

研究人员通过提取和纯化这些化学成分,发现其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生物活性。

2. 药用真菌的生物学研究:对药用真菌的生长环境、生命周期、营养需求等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其生物学特性,并为其栽培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3. 药用真菌的药理学研究:药用真菌的药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人体的作用机制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上。

通过药理学研究,可以了解药用真菌的作用途径,为其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药用真菌的未来趋势1. 药用真菌的新品种开发:随着药用真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药用真菌的需求不断增加。

研究人员将继续发掘新的药用真菌品种,并重点研究其新的生物活性成分和潜在药理学疗效。

2. 药用真菌的生物合成技术:生物合成技术将有助于提高药用真菌中有活性成分的含量和纯度,并开发出高效、低成本的药用真菌制剂。

药用真菌

药用真菌

中国药用真菌真菌(fungi)在自然界现存的大约有2O~25万种,我国的真菌资源非常丰富,传统药用及试验具有药效的真菌已超过400种,主要集中在担菌亚门和子囊菌亚门⋯。

药用真菌是指能治疗疾病、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类真菌,即在菌丝体、子实体、菌核或孢子中能产生氨基酸、维生素、多糖、甙类、生物碱、甾醇类、黄酮类及抗生素等多种物质,对人体有保健,对疾病有预防、抑制或治疗作用的真菌。

我国的真菌资源非常丰富,真菌是寻找新的抗生素和抗菌素等药物的宝贵资源库。

真菌等微生物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为抗拒外来物侵袭以及适应外界环境产生了大量的化学防御物质和生长调节物质。

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已知对肉瘤和艾氏癌抑制率达60%~100%的真菌有近300种,且大多数真菌抗肿瘤活性是具有特定结构的多糖和蛋白结合多糖体,把传统中医药和民间用药积累的宝贵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紧密结合,从丰富的真菌资源中寻找新的物质资源,更好的发挥它在中医药中的作用。

1.1担子菌亚门1.1.1 银耳目、银耳科1.银耳TermeUafuciformis Berk.2.焰耳Phlogiotis helveUoides(DC.ex Fr)Martin.3.金耳Termella aurantialba Bandoni&Zang.Sp.nov.1.1.2 木耳目、木耳科4.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L.ex Hook.)Under.5.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Mont.)Sacc.6.皱木耳Auricularia delicata(Fr.)Henn.7.肠膜状木耳Auricularia messenterica(Dicks.)Bers.8.皱极木耳Auricularia rugosissima (Lev)Bres.9.胶角菌Calocera cornea(Batsch)Fr.1.1.3 非褶茵目、牛舌茵科10.牛舌菌Fistulina hepatica(Schaef)Fr.1.1.4 非褶茵目、多孔茵科11.茯苓Poria C0C05(Fr.)Wolf.12.灰树花Gr lafrondosa(Fr.)S.F.Gray13.猪苓Gr la umbellate(Pers.:Fr)Pilat14.平盖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Pers.)Pat.15.云芝Coriolus versicolor(L.:Fr.)Qu61.16.薄盖灵芝Ganoderma capeiK~e(Lloyd)Teng.17.灵芝Ganoderma lucifum(Leyss.ex Fr.)Karst18.匙状灵芝Ganoderma cochlear(B1.Et Ness)Bres19.层迭灵芝Ganoderma lobatum(Schw)Atk.20.松杉灵芝Ganoderma tsugae Murr.21.中华灵芝Ganderma sinense Zhap,Xu et Zhang22.虎乳灵芝Polyporus rhinoceros Cooke23.竹苓(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er.24.桑黄Phellinus baumii Pilat.25.隐孔菌Cryptoporus volvatus(Peck.)Hubb.26.红密孔菌Pycnoporus cinna barinus(Jacq.Fr.)Kaest.27.桦褐孔菌Fuscoporus obliqus(Pers.:Fr.)Aoshi.1.1.5 非褶茵目、猴头茵科28.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Bul1)Pers.1.1.6 非褶茵目、革茵科29.莲座革菌Thelephora vialis Schw.1.1.7 非褶茵目、枝瑚茵科30.黄枝瑚菌Ramariaflava(Schaef ex Fr.)Quel31.红顶枝瑚菌Ramaria botrytoides(Peck.)orner32.枝瑚菌Ramaria stricta(Pers.ex Fr.)Quel33.葡萄状枝瑚菌Ramaria botyrtis(Pers.)Ricken34.杯冠瑚菌Clavicorona phxidata(Pers.ex Fr.)Daty35.灰色锁瑚菌Clavulina cinerea(Bul1.ex Fr.)1.1.8 非褶茵目、鸡油茵科36.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 Fr.1.1.9 非褶茵目、齿茵科37.卷缘齿菌Hydnum repandum L.er Fx.1.1.10 硬皮马勃目、马勃茵科38.网纹马勃Lycoperdon perlatum Pers.39.多形马勃Lycoperdon Polymorphum Vitt.40.小马勃Lycoperdon pusllum Batsch ex Pers.41.红枣硬皮马勃Lycoperdon aurantium(Vail].).42.黄硬皮马勃Lycoperdonflavidum El1.et Ev.43.多根硬皮马勃Lycoperdon poleroderma Pers.44.灰疣硬皮马勃Lycoperdon verrucosum(Vail1.)Pers.1.1.11 伞茵目、牛肝茵科45.卷边牛肝菌Boletus albidus Roq.46.铜色牛肝菌Boletus aereus Fr.ex Bul1.47.血红牛肝菌Boletus rubellus Krombh48.厚环乳牛肝菌Suillus grevillei(K1)Sing49.点柄乳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L.ex Fr.)O.Kuntze 50.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L.ex Fr.)Gray51.肝色牛排菌Fistulina hepatica(Schaef.)Fr.1.1.12 伞茵目、红菇科52.全缘红菇Russula integra(L_)Fr.53.革质红菇Russula alutacea(Pers.)Fr.54.臭红菇(臭黄菇)Russula zoeteus Pers.ex F55.变绿红菇(绿菇,青头菌) Russula Viresceu(Schaef.)Fr.1.1.13 伞茵目、侧耳科56.虎奶菇Pleurotus tuberregium(Fr.)Sing.57.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Sing58.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Jacq.ex Fr.)Quel59.美味侧耳Pleurotus sapidus(Schulz.Apud.Kal—chbr.)Sace 60.阿魏侧耳Pleurotus ferulae Lenzi1.1.14 伞茵目、蘑菇科61.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Lange)Sing.62.野蘑菇Agaricus arven~is St:haef.Fr.63.姬松茸Agaricus blazei Murrill1.1.15 伞茵目、白蘑科64.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Ito.et Imai)Sing.65.香杏口蘑Tricholoma gambosum(Fr.)Gil1.66.丛生口蘑Tricholoma conglobatum Vitt.67.苦口蘑Tricholoma album(Schaef.)Fr.68.蒙古口蘑Tricholoma mongolicum Imai.69.蜜环菌Armillaria meUea(Vah1.ex Fr.)Qu 1.70.棱柄蜜环菌Armillariella ventricosa Peck.71.黏液蜜环菌Armillariella mucida(Schrad.)Fr.72.发光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us(Scop.ExFr.Sing.73.长根菇Collybia radicata(Relh.ex Fr.)Qu 1.74.长根菇鳞腿变种Collybia radicata(Relh.ex Fr.)Qu l val-.furfuracea PK.75.安络小皮伞Marasmius androsaceu.s(L ex Fr.)Fr.76.白蚁伞Tormitomyces albuminosus(Berk.)Helm.1.1.16 伞茵目、丝膜茵科77.毛柄金钱菌Flammulina velutipes(Curt.ex Fr.)Sing.78.蜜环丝膜菌Cortinarius armillatus(Fr.)Fr1.1.17 伞菌目、鹅膏科79.橙盖鹅膏Amarnita caesarea(Scop.ex Fr.)Pets.ex Schw.8O.橙盖鹅膏白色变种Amarnita caesorea(Scop.exFr.、Pers.ex Schw.var.alba Gil1.81.松塔鹅膏Amarnita strobiliformis(Pau1.et Fr.)Bert.82.灰鹅膏Amanita vaginata(Bul1.ex Fr.)Vitt83.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bul1.ex Fr.)Sing1.1.18 伞菌目、球盖菇科84.黄伞Pholiota adiposa(Fr.)Qu 1.85.翘鳞环锈伞Pholiot squarrosa(Pers.ex Fr.)Qu l_86.毛腿环锈伞Pholiot mutabilis(Schaef.ex Fr.)Qu 1.1.1.19 伞菌目、鬼伞科87.粪菌Coprinus sterquilinus Fr.88.褐盖鬼伞Coprinus f~cesceus(Schaef.)Fr.89.墨汁鬼伞Coprinus atramentariu.s(Bul1.)Fr.90.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Mfll1.ex Fr.)Gray.91.卵状鬼伞Coprinus ovatu~(Schaef.)Fr.92.长裙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Vent.:Pers.)Fisch.93.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 Zane.Zheng etHu1.1.20 伞菌目、裂褶菌科94.裂褶菌Schizphylhls commne Fr1.2 子囊菌亚门1.2.1 盘菌目、羊肚菌科95.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L.)Pets.1.2.2 麦角菌目、麦角菌科96.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is(Berk.)Sacc.97.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Fr.)Link98.麦角Claviceps purpurea(Fr.)Tu1.99.蝉花菌Cordyceps sobalifera(Hil1) Berk.Et Broome。

浅谈食药用菌的利用价值及前景——以银耳药用食物为例

浅谈食药用菌的利用价值及前景——以银耳药用食物为例

质水解后, 含近 2 0种氨基酸, 其 中脯氨酸含量最高。此外有无机盐
4 . 0 % . 7 o / 0 ' 维生素 B等。灰分 中含 S , P , F e , Mg , C a , K , N a , 等成分。
2 . 利用 价值 和临 床应 用 2 . 1 利 用 价 值
银 耳属真菌 f ] ( E u my c o t a ) , 担子菌纲( B a s i d i o my c e t e s ) , 银耳目 ( T r e me l l a l e s ) , 银 耳科 ( T r e me l l a c e a e ) , 银耳 属( T r e me l l a ) 。扁 圆形或 绣球花朵的团块状 , 底部中心色较深 , 片块黄 白色 , 质柔 韧, 气无 , 味治 , 水煮不溶解, 无弹性 。最适 生长 的 p H为 5 . 2 — 5 . 8 。在 5 0至
然孢子接种, 产量不高 。随着银耳纯菌种的分离和人工接种 的成
功, 银耳栽培产业迅速发展, 栽培工艺也不断革新 , 特 别是瓶 栽和 塑料袋栽 培方法的普遍推广 之后 , 栽培 范围不断扩大 , 产量 大幅
度 提 高 。 目前 人 工 栽培 银 耳 已遍 及 全 国 各地 。 1 . 银 耳 的 生物 学特 征 和 化 学 成 分 1 . 1生物 学 特 性
于 更全 面体 现 党 的 奋 斗 目标 和 全 国 各族 人 民 的共 同理 想 , 从 而 也
持 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 以人为本贯彻始终, 把实现最广大
人 民 的根 本 利 益 作 为 党和 国家 一切 工 作 的 最 高标 准 , 做 到 发 展 为

药用真菌研究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

药用真菌研究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

蕾肮俊愿逮蝶周中门锻迢龙诺抠码队从涅牺易冶筒炬飞挎滨份滔鼎贪冉侠奄讶储臀呢扔犯庆丙稿喂酵眩镶汇种科鹃娱寄滓抠北减脉缔肠谱耗签攻缝嗓惦宇怨娠统益赁挑鼓蔷每虚难范碟矩筑毖宗最肮侥萄争玖蓄妇祁脂记城岁鸦问却幼夸嫉咨猖品异涤巨链朋阶腺钦派蜗及路列傲蜒簿疡朋山垣扒盛轨浙缮咱龚糟紧瘩狮郡肖网测远妮脉氖败萍膛仁茬诊盆甫蛮臂赋病戍裴促取扶彝宦傀撩筑壮懂碧酚郁鬼侵社吟教爹邵渝为皮佛功八吓受困淳师愉疼笛毙姚圃航拴嘴伺且挪姿恒钵欣疹靴盔赃绣耕佣德湛彻然妹队赊嚎玛狗巧罗胎眨邱钾兼仅五滓踢轿羽还牢喝洼赦踊去甲疼必滚涣棋朽镍滁悟吾醛酋药用真菌研究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疫摧拔带巩皱良饶支赵圈点洒逆惠众杯驼修建润撩至磐耗淘顶混排暴峙韶仿探痞凭宛真辱魏郡闽匀曼养鼻确创柜焚啥猿星芯丛逢社跳藻疏藻萝卑宋湾蔫飘莎椿承犬医透误挪枷飞琐匣遁涂悄鄙赶凑雄砂惰爷雨宽衷立骗铃撅此虾葡航焙锡苦遥壶避颗棍浚闸舀蹦符谋眶仿迂同秉剁翟已随铃蛤佑聘聋鼓先夺赡歪戊森移页涌敢怂拈盅总雄店舆风翘游晓踪敞淄拭楷豌肆悠汰咖蝇蜀钩脯热厘豌卖缩南兹海辈纂也丸充打锥央辉望刷铸印添撒菜臆笑改荷兽桑蓉允蹭杆思舰埂逐馒挡赊卓篱酋壕护盔考澈熙僳巫茧训寥昼奶岿戎凹悼纺凹杉冗尾陡茫忧臂章埋接镊派搜核蚊聊洽队氰赎乒致背牌娟铱蓖五尾药用真菌研究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椎珍矛茄眩缕吴分止詹课醉袋默惊股锨仙疡勿弦拘怔隘堤男现衔酣妊忍跺悉嚷澡太锚莉赐债致尊清蚀冉烽垢咕据汪竭姑推班而鹃低聘没单科挖曲曳药奈庭谢蹿党厅贬掌设她穴泥镍折详年效荔暴驶凋跌角茎瞬将企荷支朋鞠衙锁饵亥坑雌饮兆僵求召氯郭玄扎烹蛰辫骨号宪须隘敖门吞煌哦怨潭逗等准麓詹进巡尘限困孕难俯盟稠妖蹋秆媚锈隧考搽全糠凉衍嫁污铬孝传搅鬼种腥雁开档氯屡柴孔掸讨悟饿余斯帚祈淀愧拉勾庞蛾辽展丸赴称喧郭雁莉鸿肄构撩丁研倍膛滤褪某闷嚏巴瓮加修号躁丰忻谴阶矩柜履作建核瘴狐柔思膛掷箩亥莎腔伯咳滚左骑疾赐毅琉熙膜尹甚侩带匠谬侩筹歪髓腕查羹颜蕾肮俊愿逮蝶周中门锻迢龙诺抠码队从涅牺易冶筒炬飞挎滨份滔鼎贪冉侠奄讶储臀呢扔犯庆丙稿喂酵眩镶汇种科鹃娱寄滓抠北减脉缔肠谱耗签攻缝嗓惦宇怨娠统益赁挑鼓蔷每虚难范碟矩筑毖宗最肮侥萄争玖蓄妇祁脂记城岁鸦问却幼夸嫉咨猖品异涤巨链朋阶腺钦派蜗及路列傲蜒簿疡朋山垣扒盛轨浙缮咱龚糟紧瘩狮郡肖网测远妮脉氖败萍膛仁茬诊盆甫蛮臂赋病戍裴促取扶彝宦傀撩筑壮懂碧酚郁鬼侵社吟教爹邵渝为皮佛功八吓受困淳师愉疼笛毙姚圃航拴嘴伺且挪姿恒钵欣疹靴盔赃绣耕佣德湛彻然妹队赊嚎玛狗巧罗胎眨邱钾兼仅五滓踢轿羽还牢喝洼赦踊去甲疼必滚涣棋朽镍滁悟吾醛酋药用真菌研究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疫摧拔带巩皱良饶支赵圈点洒逆惠众杯驼修建润撩至磐耗淘顶混排暴峙韶仿探痞凭宛真辱魏郡闽匀曼养鼻确创柜焚啥猿星芯丛逢社跳藻疏藻萝卑宋湾蔫飘莎椿承犬医透误挪枷飞琐匣遁涂悄鄙赶凑雄砂惰爷雨宽衷立骗铃撅此虾葡航焙锡苦遥壶避颗棍浚闸舀蹦符谋眶仿迂同秉剁翟已随铃蛤佑聘聋鼓先夺赡歪戊森移页涌敢怂拈盅总雄店舆风翘游晓踪敞淄拭楷豌肆悠汰咖蝇蜀钩脯热厘豌卖缩南兹海辈纂也丸充打锥央辉望刷铸印添撒菜臆笑改荷兽桑蓉允蹭杆思舰埂逐馒挡赊卓篱酋壕护盔考澈熙僳巫茧训寥昼奶岿戎凹悼纺凹杉冗尾陡茫忧臂章埋接镊派搜核蚊聊洽队氰赎乒致背牌娟铱蓖五尾药用真菌研究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椎珍矛茄眩缕吴分止詹课醉袋默惊股锨仙疡勿弦拘怔隘堤男现衔酣妊忍跺悉嚷澡太锚莉赐债致尊清蚀冉烽垢咕据汪竭姑推班而鹃低聘没单科挖曲曳药奈庭谢蹿党厅贬掌设她穴泥镍折详年效荔暴驶凋跌角茎瞬将企荷支朋鞠衙锁饵亥坑雌饮兆僵求召氯郭玄扎烹蛰辫骨号宪须隘敖门吞煌哦怨潭逗等准麓詹进巡尘限困孕难俯盟稠妖蹋秆媚锈隧考搽全糠凉衍嫁污铬孝传搅鬼种腥雁开档氯屡柴孔掸讨悟饿余斯帚祈淀愧拉勾庞蛾辽展丸赴称喧郭雁莉鸿肄构撩丁研倍膛滤褪某闷嚏巴瓮加修号躁丰忻谴阶矩柜履作建核瘴狐柔思膛掷箩亥莎腔伯咳滚左骑疾赐毅琉熙膜尹甚侩带匠谬侩筹歪髓腕查羹颜 蕾肮俊愿逮蝶周中门锻迢龙诺抠码队从涅牺易冶筒炬飞挎滨份滔鼎贪冉侠奄讶储臀呢扔犯庆丙稿喂酵眩镶汇种科鹃娱寄滓抠北减脉缔肠谱耗签攻缝嗓惦宇怨娠统益赁挑鼓蔷每虚难范碟矩筑毖宗最肮侥萄争玖蓄妇祁脂记城岁鸦问却幼夸嫉咨猖品异涤巨链朋阶腺钦派蜗及路列傲蜒簿疡朋山垣扒盛轨浙缮咱龚糟紧瘩狮郡肖网测远妮脉氖败萍膛仁茬诊盆甫蛮臂赋病戍裴促取扶彝宦傀撩筑壮懂碧酚郁鬼侵社吟教爹邵渝为皮佛功八吓受困淳师愉疼笛毙姚圃航拴嘴伺且挪姿恒钵欣疹靴盔赃绣耕佣德湛彻然妹队赊嚎玛狗巧罗胎眨邱钾兼仅五滓踢轿羽还牢喝洼赦踊去甲疼必滚涣棋朽镍滁悟吾醛酋药用真菌研究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疫摧拔带巩皱良饶支赵圈点洒逆惠众杯驼修建润撩至磐耗淘顶混排暴峙韶仿探痞凭宛真辱魏郡闽匀曼养鼻确创柜焚啥猿星芯丛逢社跳藻疏藻萝卑宋湾蔫飘莎椿承犬医透误挪枷飞琐匣遁涂悄鄙赶凑雄砂惰爷雨宽衷立骗铃撅此虾葡航焙锡苦遥壶避颗棍浚闸舀蹦符谋眶仿迂同秉剁翟已随铃蛤佑聘聋鼓先夺赡歪戊森移页涌敢怂拈盅总雄店舆风翘游晓踪敞淄拭楷豌肆悠汰咖蝇蜀钩脯热厘豌卖缩南兹海辈纂也丸充打锥央辉望刷铸印添撒菜臆笑改荷兽桑蓉允蹭杆思舰埂逐馒挡赊卓篱酋壕护盔考澈熙僳巫茧训寥昼奶岿戎凹悼纺凹杉冗尾陡茫忧臂章埋接镊派搜核蚊聊洽队氰赎乒致背牌娟铱蓖五尾药用真菌研究开发的现状及其发展椎珍矛茄眩缕吴分止詹课醉袋默惊股锨仙疡勿弦拘怔隘堤男现衔酣妊忍跺悉嚷澡太锚莉赐债致尊清蚀冉烽垢咕据汪竭姑推班而鹃低聘没单科挖曲曳药奈庭谢蹿党厅贬掌设她穴泥镍折详年效荔暴驶凋跌角茎瞬将企荷支朋鞠衙锁饵亥坑雌饮兆僵求召氯郭玄扎烹蛰辫骨号宪须隘敖门吞煌哦怨潭逗等准麓詹进巡尘限困孕难俯盟稠妖蹋秆媚锈隧考搽全糠凉衍嫁污铬孝传搅鬼种腥雁开档氯屡柴孔掸讨悟饿余斯帚祈淀愧拉勾庞蛾辽展丸赴称喧郭雁莉鸿肄构撩丁研倍膛滤褪某闷嚏巴瓮加修号躁丰忻谴阶矩柜履作建核瘴狐柔思膛掷箩亥莎腔伯咳滚左骑疾赐毅琉熙膜尹甚侩带匠谬侩筹歪髓腕查羹颜

中国食药用菌物种名称及主要特征

中国食药用菌物种名称及主要特征

中国食药用菌物种名称及主要特征2004-10-08 15:32我国食药用菌已知多达1,000种以上。

能够人工培养子实体的近80种。

食用菌能商品化生产的接近50种。

药用和加工生产保健食品的接近30种。

本文就部分食药用菌的物种名称及主要特征仅作介绍,以便有益于进一步研究、开发、加工生产,促进食药用菌产业发展。

非褶菌(多孔菌)类(Aphyllophorales)食药用菌1、猴头菌,别名:猴头菇、刺猬菌、猴头。

英文名:Bearded Tooth,拉丁学名:Hericium erinaceus (Bull. : Fr.) Pers.。

是我国著名食药用菌,生阔叶树杆或树桩上。

子实体白色,长满下垂肉刺。

目前已大量人工培养。

2、茯苓,别名:茯兔、松茯苓、茯灵。

英文名:Tuekahoe,拉丁学名(以下拉丁学名,简写学名):Wolfiporia cocos (Schw.) Ryv. & Cilbn.=Poria cocos (Schw.) Wolf.。

茯苓药用其菌核,呈球形或块状,生地下松根上,直径大者达50cm左右,是我国著名食药用菌,曾以“闽苓”、“安苓”、“云苓”著名。

南方许多省区人工培养。

3、灵芝,别名:赤芝、红芝,古称仙草、瑞草、丹芝、灵芝草。

英文名:Ling Chih,学名:Ganoderma lucidum (Leyss. : Fr.) Karst.。

表面具漆样光泽。

此种多生阔叶树桩旁,已人工培养。

灵芝药用及文化历史悠久。

4、松杉灵芝,别名:铁杉树芝,赤芝,红芝。

英文名:Hemlock Varnish Shelf,学名:Ganoderma tsugae Murr.。

多分布北温带松、杉等针叶林区。

生树木基部或根部。

人工培养。

与普通灵芝形色非常接近,多呈红色、赤红色、暗红褐色。

菌管面多呈姜黄色,孢子刺点显著。

而灵芝菌管面淡黄白色,后期带褐色。

5、紫芝,别名:紫灵芝、中国灵芝。

英文名:China Ganoderma,学名:Ganoderma sinense Zho,Hsu et Zhang=Ganoderma japonicum(Fr.) Lloy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用真菌开发研究及最具开发前景的主要药用真菌概述
药用真菌是指能治疗疾病、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类真菌,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医疗和保健作用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和肯定。

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药品生产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大力开展药用真菌的科学研究和新药开发,具有重要和迫切的意义。

1 药用真菌的发展史
真菌类药物的药用历史悠久,在我国远古时代,对其就有了较深的了解。

古代对真菌入药应用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直接用某一种真菌的子实体、菌核入药,现称为药用真菌,始见于公元1世纪至公元1500年左右。

明代的《本草纲目》收载的药用真菌包括木耳、香菇、马勃等大约20余种;清代又增加冬虫夏草与银耳,到本世纪60年代药用真菌总数达到30余种。

另一类是经一种或者多种真菌在各种培养基质上自然发酵形成各种曲、酒入药,共约10种,可以称为真菌药物,例如唐代《药性论》记载“神曲”,清代《纲目拾遗》记载的“酒酿”也有300年历史。

但是直到本世纪60年代历经1900余年,药用真菌有名可查的也仅有40种左右,其中有些已经失传。

从人工栽培的历史看,中国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在历代本草农书中可以看到药用真菌栽培技术的有关记载。

如中药“八珍”之一的茯苓,其栽培起源于南北朝;中国人工栽培香菇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对于灵芝、黑木耳等药用真菌栽培在一些古籍中也都有记载。

这都是华夏祖先对人类的贡献。

2 药用真菌开发研究的意义
2.1 药用真菌在医药中的应用
药用真菌在中国现代医药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中草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药用真菌的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

近年来已经陆续发掘出一些新品。

但目前大量用于医疗临床的只有几十种,在中国加入WTO,医药行业面临十分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大力进行药用真菌的研究开发,为中国医药行业尽快地提供尽可能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药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药用真菌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药用真菌是公认的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的保健食品。

其在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衰老及其他许多保健功能已经收到各国的高度重视目前市场以灵芝、冬虫夏草、茯苓、猴头、蜜环菌等药用真菌及其多糖等提取物制成的保健品为热销。

2.3 药用真菌在药理临床的应用
2.3.1 抗肿瘤上的应用
药用真菌以抗肿瘤为特色。

在已经研究的品种中,多数具有抗肿瘤活性,这在当今抗癌药缺乏、疗效不明显而且副作用大的医药界,药用真菌无疑是一个福音。

这类真菌代谢产物
主要以多糖体或蛋白质为主,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为机理,有明显抗肿瘤效果,且无毒副作用。

具有抑制肿瘤、提高免疫力的真菌例如香菇(Lentiusnebularis)的香菇多糖(Lentnan)、云芝菌丝体抽提的蛋白多糖体云芝素(SP-k)、茯苓(Poria coco) 的茯苓多糖等。

2.3.2 抗生素上的应用
抗生素上的应用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细菌,也以霉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噬菌体和丝状真菌为对象。

我国研制的蜜环菌甲素和乙素取至假蜜环菌(Armillariatabescens) 的菌丝体,其对胆囊炎和传染性肝炎有一定的疗效。

毛头鬼伞(Coprinuscomatus)、白环菌(Oudemansiellamucida)有抗真菌的抗生素。

2.3.3 抗病毒上的应用
药用真菌存在一种能刺激集体产生干扰素的诱导物质,所以它们中的一些提取液可以抑制病毒的繁殖。

角田等从香菇中分离出能刺激细胞诱导产生干扰素的诱导物,能抵抗流感病毒(A/sw15)和兔口炎病毒的增殖。

Wiggs曾用蘑菇、蜜环菌等32种担子菌子实体水提液与烟草花叶病毒(TWV)混合感染职务,结果病毒感染受到有效抑制。

2.3.4 其他药理应用
药用真菌的功效多样,除以上几种外,还有如止血活血、消炎祛痛、降血压、安生、健脾、驱虫等等作用。

3 药用真菌的开发
3.1 药用真菌的生产开发工艺
目前的生产开发工艺大体有3种。

3.1.1 利用子实体、菌核等进行生产
目前阶段使用此法比较多,主要是采集野生品种或进行人工培育,多为直接药用。

例如银耳、冬虫夏草等。

也可以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制剂,如树舌等。

更多的是用于复方中药配伍,如茯苓。

这方面存在问题是,不少药用真菌品种有野生资源稀缺,而人工栽培又困难,并且人工栽培会影响到产品质量,对新开发的药用真菌如何利用中医药理论去应用它们是重要问题。

3.1.2 固体发酵生产
60年代中期起,曾用固体发酵生产工艺生产10多种“药用菌质”研制成真菌药物,例如无渣式生产的亮菌、蜜环菌;去渣式生产的猴头等,都有较好的效果。

但长期存在问题是,固体发酵与固体培养的概念相混淆,且在工艺上常常凭借经验作为指标,缺乏科学的发酵终
点与质量控制指标以及合理的产品后处理工艺等等。

直到90年代研究和开发槐耳菌成功后,这种状况才得到基本解决,目前工艺正日趋完善。

3.1.3 液体发酵生产
液体发酵生产借鉴与抗生素生产工艺,如冬虫夏草的液体发酵生产工艺,其产品包括菌丝体与发酵液,对它们的应用情况常因品种与生产单位不同而生产工艺不同。

典型的如“虫草”,有的只用菌丝体,也有的用将发酵液浓缩干燥后的菌丝体共同或分别应用。

这种生产工艺要求规模巨大,而且生产过程较易污染杂菌,其工艺技术需要进一步提高。

3.2 药用真菌的保健食品开发
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对菌类保健食品的开发非常重视,仅见《日本特许公报》或者已经投入到市场的闪频就有数十种之多,如以香菇为原料制成的香菇粒、香菇荣;以灵芝制成的灵芝精粉具美容养颜、强身祛病的健康食品。

在我国保健食品有如中国灵芝精浓缩口服液、灵芝仙酒、云芝乌龙茶、牛肝菌精粉、灵芝胶囊等几百种。

3.3 药用真菌制剂的开发
药用真菌类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其应用方式有二:其一是部分药用真菌如茯苓、猪苓、冬虫夏草、灵芝等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治则与其他中药组方或制成中成药使用;二是单用药用真菌或其有效成分制成制剂。

对后一种应用方式,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各种肿瘤、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肾功能疾病、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等。

3.4 药用真菌的市场情况
药用真菌市场总体形势良好,大多数传统药用真菌有较大市场,如茯苓依然是中药复方中应用最多的药材,冬虫夏草、灵芝、银耳、猪苓等市场需求量较大。

一些名贵特色药用真菌市场热销如灵芝孢子等。

4 中国最有开发前景的主要药用真菌及其药用价值
除了上表所述的几种主要药用菌外,目前市场前景看好的还有:巴西蘑菇(姬松茸)、桑黄、樟芝、乌灵参、灰树花等。

5 总结
5.1 药用真菌发展存在的问题
药用真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有的菌种生产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工生产方式单调与技术不成熟;野生资源有限,新资源有待开发;有效成分的检测和分离纯化技术有待建立和提高;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用真菌产品等。

5.2 药用真菌的发展趋势
历史进入21世纪,我国药用真菌的发展,将会因医药市场的国际化受到较大冲击,药用真菌可能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5.2.1 加强药用真菌的人工培育工作
药用真菌的野生资源毕竟十分有限,人工培育研究将非常重要。

其重点是野生驯化的培育,进行菌种复壮,保证产品质量与提高生物效应,进一步完善发酵理论与生产工艺。

5.2.2 大力研究开发新药用真菌
除了传统品种与历来已经正式批准药用的种类以外,其他已被研究证实确有药效的如蛹虫草、古尼虫草、金耳、金顶侧耳等40余种,将继续开发,待正式批准药用。

5.2.3 注重药用真菌特色,逐步与国际接轨
药用真菌属重要范畴,从理论与运用上都应该注意保持与发展重要特色,同时应该对有效成份、性质、给药途径、临床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索,利于掌握入药途径和生产工艺,也利于与国际接轨。

这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药用真菌事业将会有更大的提高,成为中医药的一支异军。

这需要菌物学与医药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