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地理现象

合集下载

高二地理自转和公转知识点

高二地理自转和公转知识点

高二地理自转和公转知识点高二地理课程中,自转和公转是天文学部分的重要知识点,它们是理解地球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线进行的旋转。

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这也是我们看到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原因。

地球的自转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即一个恒星日。

1. 自转的地理意义自转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且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随着地球的自转,被照亮的部分不断向西移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2. 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除了昼夜交替,自转还导致了时间差异。

由于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接收到太阳光线的时间不同,因此世界各地的时间存在差异。

此外,自转还会引起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如赤道地区因受到太阳直射而气候炎热,而两极地区则因太阳斜射而气候寒冷。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以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约为365.25天,即一个回归年。

1. 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因为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且地球的自转轴有倾斜,所以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同,从而产生了四季变化。

2. 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公转还会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随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正午时分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角也会发生变化。

在夏至日,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大,阳光直射,因此北半球的白昼最长、夜晚最短。

而在冬至日,情况则相反。

三、自转与公转的结合影响自转和公转的结合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生物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地球的倾斜角度导致了季节性的气候变化,这对于农业生产、动植物的迁徙和繁殖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地球的运动还影响了海洋的潮汐现象,这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地区的人类活动都有重要影响。

2023学年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综合讲练(商务星球版)专题04 地球的公转(解析版)

2023学年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综合讲练(商务星球版)专题04 地球的公转(解析版)

专题04 地球的公转知识概括1.地球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周期为一年,约为365天。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其北端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3.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这天称为春分日。

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

4.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天称为夏至日。

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夏季。

5.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这一天称为秋分日。

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个月是北半球的秋季。

6.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这天称为冬至日。

冬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7.人们根据不同纬度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5带(北寒带、南寒带、北温带、南温带、热带)。

热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最多,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温带地面获得的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寒带地面获得的热量很少,终年寒冷。

有极昼、极夜现象。

8.北半球夏季,大部分地区日出早,日落晚,昼长夜短,正午时分太阳高度大;冬季正好相反。

9.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四季变化、地球五带的形成。

综合训练一.选择题(共9小题)1.小明的爸爸对小明水:“我已经围绕太阳转了30圈.”你认为小明的爸爸的年龄是()A.30岁B.40岁C.50岁D.60岁【分析】地球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解答】解:地球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围绕太阳转了30圈,就是30年,因此可知,小明的爸爸的年龄是30岁。

故选:A。

2.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方向是自东向西②周期是一年③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④产生了昼夜更替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分析】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公转》课件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公转》课件

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
数学模型
科学家利用数学模型描述行星运 动规律,如开普勒定律和牛顿万
有引力定律。
计算机模拟
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 家能够模拟行星运动和预测未来天 文现象。
数据分析
现代科技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分析工 具,帮助科学家从大量数据中提取 有价值的信息。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与发现
太阳系行星的发现
04 地球公转的探索历程
天文观测的发展历程
古代天文学
古代人类通过观察天象, 记录太阳、月亮和行星的 运动,积累了丰富的天文 知识。
望远镜的发明
望远镜的发明使得天文学 家能够更准确地观测天体 位置、星体运动轨迹等数 据。
空间探测器
空间探测器的出现,使人 类能够近距离观测太阳系 行星和其他天体的运动。
地球公转的意义
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我们经 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季节变化
由于地球的倾斜和公转,我们经 历四季的变化。
02 地球公转的影响
四季的形成
四季的形成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 球的倾斜角度和公转速度的变化,导 致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 进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四季的划分
四季的特点
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气候特点和物 候现象,例如春季温暖湿润、夏季炎 热潮湿、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干 燥。
四季的划分通常以气温的变化为标准, 将一年分为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 秋季和冬季。
日夜的变化
01
02
03
日夜的变化
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地 球上出现昼夜的交替现象。
日夜交替的原因
地球了昼夜的交 替。
01
随着天文观测和技术的进步,人类不断发现新的太阳系行星和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目录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造成地球公转自转的原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随季节变化(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三、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2.气候四季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四、五带的划分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划分:(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更替1.产生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二、地方时1.概念因为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2.规律: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偏转越大3.对河流的影响(1)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淤积(2)南半球,左岸冲刷,右岸淤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首先地球表面的点都在围绕着一根通过地心的轴(自转轴,也叫地轴)做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称为地球自转。

1.3地球的运动 第四课时 课件(共19张PPT) 粤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1.3地球的运动 第四课时 课件(共19张PPT) 粤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
(4)你认为我国什么地方四季最分明?
北方地区。因为北方昼夜长短变化明显,获得太阳光 热的变化也较大。
P19
2公转特点:从方向、地轴倾斜方向、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
描述
自西向东 地轴永远指向北极星 一年
P20 1各自的生日在什么季节?在这个季节,白天长还是夜晚长?
天气冷还是热?
2你知道南北半球的季节在时间上有什么差异吗?
当地球公转到①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在( B )
A.0°纬线 B.23.5°N C.23.5°S D.0°经线
地球在图中①②③④的位置不同,地球上各地受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一 样。
当潮州黑夜最长时,地球运动至( C )
A.① B.② C.③ D.④
案例分析
下图为“二分二至地球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2)夏天热,冬天冷。公转
(3)我们每一天都经历了白天和黑夜。 自转
(4)夏季日出早、日落晚,白天比黑夜长;冬季
日出晚、日落早,白天比黑夜短。 公转
南半球的夏季指( D )
A.3、4、5月 B.9、10、11月 C.6、7、8月 D.12、1、2月
地球在图中①②③④的位置不同,地球上各地受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一 样。
一、地球的公转
地理现象:四季变化
一、地球的公转 地理现象:四季变化
一、地球的公转 地理现象:四季变化
一、地球的公转 地
9.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一、地球的公转
地理现象:五带划分
10. 特点
热带
温带
寒带
范围
有无阳光直射现 象
有无极昼极夜现 象
获得热量多少 四季变化
南北回归线之间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南、北极圈以内 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公转)PPT课件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公转)PPT课件

练一练
下面节日,太阳直 射点的位置?此时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方向?公转速度快 慢? ①今天 ②元旦 ③儿童节
儿童节 今天
元旦
春秋分日照图
太 阳 光
夏至日日照图
0° 23°26′ 46°52′ 90° 66°34′ 43°08′ 0°
太 阳 光
冬至日日照图

43°08′ 66°34′ 0°
阳 光
思考:假如黄赤交角增大为30°,五带范围将如何变化?
66.50 寒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300 23.50 热带范围变大 23.50 300 600 温带范围变小
600
66.50
寒带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 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 变化
四季更替
某中学(360N,1130E)一学生对太阳能 热水器进行改造如图所示,将热水器装 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 动方式。据此回答:
当地楼房影子最长时,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 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 A.23.50 B.59.50 C.66.50 D.360
解析: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夹角=|当地纬度±直射点 纬度(冬至日)| = |36+23.5°|=59.50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夏至日 (6月22日)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冬至日 (12月22日)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三)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2020-2021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一章-第三节-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

2020-2021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课件-第一章-第三节-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

(2)请归纳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 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 侧逐渐降低。
(3)正午太阳高度(H)的计算 H=90°-纬度差 纬度差:即所求地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所在 纬度的差距(同半球减异半球加)
【对点训练】
见图 “楼间距示意”,已知我国北方某地区纬度为α, 南北楼高度均为h,求解:能保证北楼最低层全年都有光 照的楼间距最小是多少?
昼夜长短的变化 极昼极夜现象
北半球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白昼 北极圈及其
越长。
以内出现极
南半球昼短夜长, 昼,南极圈
纬度越高,白昼 及其以内出
越短。
现极夜。
【活动】
太阳光直 射赤道示 意
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示意 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
填表
太阳光直射的纬 白昼消失的地区 黑夜消失的地区
线
北回归线
南极圈及其以内 北极圈及其以内
4.五带的划分 (1)什么是南、北回
归线,纬度是多少?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
23.5°N
光线直射点可能达到的
最南和最北的纬度位置, 称为南、北回归线。它 23.5°S
们的纬度分别是23.5°S
和23.5°N。
(2)五带的划分 有极昼极夜现象
无太阳光直射、 无极昼极夜现象
有太阳光 直射现象
无太阳光直射、 无极昼极夜现象
地理现象: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正午太阳高 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 划分等。
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地球位于公转轨 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线直射点的纬度位置不同, 从而导致以上地理现象。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 正午太阳高度: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 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地球自转和公转各自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和公转各自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和公转各自产生的地理现象我们生活的地球,一直在不停地运动着,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种运动方式就是自转和公转。

这两种运动各自产生了一系列独特而又奇妙的地理现象,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

先来说说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着自己的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这一过程就被称为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24 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

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被照亮一半的球体,当它自转时,朝向太阳的那一面就是白天,背向太阳的那一面就是黑夜。

随着地球的不断自转,白天和黑夜也在不断地交替变换。

这种昼夜交替的规律,让地球上的生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物钟和生活习性。

同时,地球自转还导致了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

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在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

这种偏转现象在大气环流、洋流运动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表现。

比如,北半球的河流右岸往往受到更强的水流冲刷。

此外,地球自转还对地球的形状产生了影响。

由于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地球在赤道处略微隆起,形成了一个扁球体。

赤道的半径要比极半径长一些。

接下来,咱们再聊聊地球的公转。

地球围绕着太阳进行的周期性运动就是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于椭圆形的轨迹,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365 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年。

地球公转带来了四季的更替。

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着,而且倾斜的角度保持不变,所以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的热量较多,气温较高,就是夏季;反之,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北半球就是冬季,南半球则是夏季。

而在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时,就是春季和秋季。

四季的更替对于农业生产、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公转还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在北半球的夏季,昼长夜短;冬季则昼短夜长。

这种昼夜长短的变化在不同的地区表现程度不同,越靠近两极,昼夜长短的变化就越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公转的地理现象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伴侣;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伴侣重逢。

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

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
一、中国地理学问
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
(1)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确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正午太阳高度转变的缘由: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

(3)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转变而有规律地转变。

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规律按节气:
节气
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转变
〔春分〕赤道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夏至〕北回来线北回来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秋分〕赤道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冬至〕南回来线南回来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由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归纳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为90,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越远则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规律按纬度:
纬度地带
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
北回来线及其以北地区北半球冬至日后慢慢增大,北半球夏至日到达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慢慢缩小,到北半球冬至日到达一年中最小值
南北回来线
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南北回来线上一年中有一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
南回来线及其以南地区北半球冬至日到达一年中最大值,然后又慢慢缩小,到北半球夏至日到达一年中最小值
一年中同一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告知随时间转变图:(北半球)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转变: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全部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

地球自转一周,假如所经受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转变的规律见下表:
3、四季更替:
(1)从天文四季: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以24节气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转变,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缘由。

这是因为: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转变是:北回来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

南回来线以南则相反。

南北回来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2)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3)西方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

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

4、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来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来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转变关系。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现象
1.课标目标: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学习目标:
学问与技能
1.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演示,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运动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现象。

2.通过阅读教材,观看演示,说出地球公转的定义,运动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现象。

3.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绘制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及其说出其地理意义。

重点:公转的方向、周期、公转时地轴的特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 昼夜长短的转变;
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
四季转变;五带的形成和分布;
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来运动;
昼夜长短的转变;
正午太阳高度的转变;
四季转变;
五带的形成和分布;
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学问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

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简洁?尤其是四季产生的缘由。

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应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定义: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运动。

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特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地轴指向天空中的北极星方向。

产生现象: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很多,主要形成了地球上的五代和春夏秋冬四季的转变。

地球绕日运动的姿态很独特,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公转是地轴角度不变,永久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公转的这一特点确定了地球直射点的位置发生了转变,进而引起地球外表热量支配的不均衡,以及四季的产生,昼夜长短的转变,极地地区极夜现象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