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手法复位技巧
颈椎复位手法

(1)卧位仰头摇正法: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其枕部,将其头上仰、侧转,缓慢摇动2~3下,嘱病人放松颈部后,将头转至较大幅度,稍加有限度的顿挫力,此时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咯登)声。一般先向健侧,后向患侧摇正为好。
(2)坐位仰头摇正法:患者坐位,身体放松,头略后仰。医生立于其侧后方,一手掌托其下颌,另一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置其枕后两侧,以整个掌指面托扶住枕后方,此时亦可稍加一个向上牵引头颈的作用力。接着保持这一状态,轻柔而缓慢地左右旋转头颈数次,待感到患者颈肩放松后,突然进行一下快速、有限的地旋转摇动,此时多可听到关节复位时的弹响声。应当注意,此手法直接作用于上段颈椎,甚至达到颈椎6个节段,如若旋转摇动时的幅度超过其生理活动的范围,将会发生危险,因此应当认真体会颈椎旋转的范围。在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一个快速、有限度的旋转运动。另外,当棘突偏歪主要在右侧方时,应当站其右侧斜后方,以右手托下颌,左手扶枕,进行向右侧方的旋转运动;当向左旋时,医生应站其左侧斜后方,左右手变换,以左手托下颌进行操作。假如定位更加明确,欲直接作用于环枢椎时,则可改用下法:以棘突右偏为例,医生站其右侧斜后方,左手拇指抵住第2颈椎棘突的右侧方,其余四指置于左侧枕下方,以整个掌指托扶住枕下,右手掌面托住下颌,然后向右侧旋转摇动。具体操作过程同前一手法,只是在摇动时左手拇指有一向对侧推动棘突的力。
4、侧卧摇肩法:适用于第6颈椎至第2胸椎旋转式关节错位。病人侧卧、平枕,术者一手拇食二指置于其颈椎横突隆起处的前后方作“定点”,另一手扶其肩部作前推后拉的摇动。“定点”处的手要配合用力,使关节在摇动中复正。此法与低头摇正法原理及适应症相同,只是“动点”改为摇肩,使作用力易于达到颈胸交界处,可避免上位颈椎受损伤。
(2)坐位定点摇正法:患者取座位,术者站其身后,右手拇指抵住棘突左偏的侧方,而其余四指扶住颈枕部,以便稳定头颈,左手掌指面托扶住下颌;接着,一边使头颈前屈,下颌内含,一边向左侧缓慢旋转、晃动头颈。当旋转至一定角度,可以感到右手拇指下有明显地棘突移动感,保持住这一头颈前屈的角度,然后再重新旋转、晃动头颈,当感觉到患者放松时,猛然使颈作快速、有限度的旋转运动,同时右手拇指轻轻向对侧推动棘突。此时,多有弹响声和拇指下棘突的移动感。
颈椎病常用按摩治疗手法

颈椎病常⽤按摩治疗⼿法 颈椎病是现代都市⼈很常见的疾病之⼀,经常做⾃我按摩可以缓解颈椎疼痛等问题,那么颈椎病按摩治疗⼿法有哪些呢?跟着店铺⼀起来看看吧。
颈椎病常⽤按摩治疗⼿法 1、⽤中指或⾷指按于头顶最⾼处正中的百会⽳,⽤⼒由轻到重按揉20-30次。
2、双⼿拇指分别放在额部两侧太阳⽳处,其余四指分开,放在两侧头部,双⼿同时⽤⼒做对按揉动20-30次。
3、⽤两⼿拇指分别按在同侧风池⽳(颈后两侧凹陷处),其余⼿指附在头的两侧,由轻到重地按揉20-30次。
4、将左(右)⼿上举置于颈后,拇指放置于同侧颈外侧,其余四指放在颈肌对侧,双⼿⽤⼒对合,将颈肌向上提起后放松,沿风池⽳向下拿捏⾄⼤椎⽳20-30次。
5、以左(右)⼿中指指腹按于对侧肩井⽳(在⼤椎与肩峰连线中点,肩部筋⾁处),然后由轻到重按压10-20次,两侧交替进⾏。
6、患者正坐,医者站在背后施按揉法于风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能舒筋通络,使颈肩部痉挛的肌⾁得以放松。
再⽤法于颈肩部,以斜⽅肌为重点,施法3~5分钟后,医者⼀⼿扶头顶,⼀⼿施法于颈胸椎部,在的同时,配合颈椎屈伸被动运动3~5次。
接着颈及患侧肩部,配合颈椎侧屈被动运动3~5次。
最后医者⼀⼿托住健侧下颌,⼀⼿颈肩部,配合颈椎旋转被动运动。
7、坐位,医者⽴于患者后⽅,施拿法于风池、风府、肩井部以舒筋通络,进⼀步缓解痉挛的肌⾁,能经通络⽽⾏⽓⾎,使颈肩部僵硬痉挛的肌⾁逐渐趋于柔软。
8、坐位,医者⽴于患者侧⽅,⼀⼿虎⼝托住患者枕部,⼀⼿以肘部托住其下颌,⼿掌环抱其头部向上牵引,利⽤患者的体重对抗,使椎间隙增宽,椎间孔扩⼤。
9、坐位,医者⼀⼿扶住头顶,⼀⼿托住患者下颌作抱球势,徐徐摇动颈椎,待患者肌⾁放松后,突然作颈椎伸位斜扳法,往往可听到弹响声。
⽇常预防颈椎病秘诀 1、定时改变头颈部体位,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2、抬起头并向四周各⽅向适当地轻轻活动颈部,不要⽼是让颈椎处于弯曲状态。
怎样用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

{怎样用按摩手法治疗颈椎病按摩治疗颈椎病属于患者可以接受,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滑利关节、整复错缝等作用,对神经根型的效果较为明显,对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也有一定的疗效。
对脊髓型颈椎病,按摩疗法应慎用。
(1)患者正坐,医者站在背后施按揉法于风府、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能舒筋通络,使颈肩部痉挛的肌肉得以放松。
再用法于颈肩部,以斜方肌为重点,施法3〜5分钟后,医者一手扶头顶,一手施法于颈胸椎部,在的同时,配合颈椎屈伸被动运动3〜5次。
接着颈及患侧肩部,配合颈椎侧屈被动运动3〜5次。
最后医者一手托住健侧下颌,一手颈肩部,配合颈椎旋转被动运动。
本法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手法,其功能为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消除神经根炎症和水肿,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改善病灶部的缺氧状态。
(2)坐位,医者立于患者后方,施拿法于风池、风府、肩井部以舒筋通络,进一步缓解痉挛的肌肉,能经通络而行气血,使颈肩部僵硬痉挛的肌肉逐渐趋于柔软。
(3)坐位,医者立于患者侧方,一手虎口托住患者枕部,一手以肘部托住其下颌,手掌环抱其头部向上牵引,利用患者的体重对抗,使椎间隙增宽,椎间孔扩大。
(4)坐位,医者一手扶住头顶,一手托住患者下颌作抱球势,徐徐摇动颈椎,待患者肌肉放松后,突然作颈椎伸位斜扳法,往往可听到弹响声。
本法功能为滑利关节,整复错缝,扳法拉开椎间隙,突发性动作可纠正后关节错缝,增加颈椎的活动范围,同时能改变骨赘和神经根的相对位置,以减少刺激和压迫,从而缓解和消除临床症状。
{推拿对治疗颈椎病的利弊有哪些推拿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治疗时不用吃药和打针,仅凭推拿医生的双手和简单器械在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沿经络循行的路线、气血运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达到治疗的目的。
由于推拿痛苦小,简便易行,疗效有时立竿见影,深受病人的欢迎。
推拿对颈椎病的治疗作用有以下几方面:①疏筋通络,缓解疼痛和麻木。
手法复位的技巧

手法复位的技巧
手法复位是一种诊疗技术,用于调整骨关节的位置,以恢复其正常功能和姿势。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手法复位技巧:
1. 按压牵引法:医生用手指或手掌按压骨关节,然后通过逐渐施加牵引力来复位。
2. 旋转法:医生通过旋转骨关节来调整其位置。
这个技巧通常用于复位关节的旋转部分,如手腕、脚踝等。
3. 移位法:医生通过适当的移动和调整骨关节来复位。
这种技巧通常用于复位肩关节、髋关节等。
4. 反应法:这种技巧利用关节自身的反应力来复位。
医生会施加适当的力量或压力,以激发关节本身的反应,从而调整其位置。
5. 牵引法:医生通过施加牵引力来复位。
这种技巧常用于复位颈椎、脊椎等骨关节。
需要注意的是,手法复位必须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医生或理疗师来执行,因为不正确的技术可能会导致骨折、软组织损伤等并发症。
此外,在复位之前,医生需要
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以确保复位是适当和安全的。
民间特色手法

民间特色手法
1、俯卧位颈椎复位手法
(2013年5月10日挖掘于荣成市上庄镇盛姓乡医)患者行松解手法后,让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下颌抵于床上,令颈椎与背部平面成一定角度(根据要复位的颈椎节段调整角度的大小),然后医者左手按压住患者左肩,以患者下颌为支点,右手推按住患者左头面部,利用杠杆原理,推动患者头颈部向患者右侧旋转,到患者开始有抵抗感时,突然发力,可听到“咔哒”一声响,反之亦然,该手法可使患者错位关节复位,达到治疗目的。
2、仰卧位胸椎复位手法
(2015年10月6日挖掘于文登大水泊王姓乡医)患者行松解手法后,让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以患者第五胸椎棘突向左偏歪为例,医者站于患者身体右侧,以右手中指抵住侧偏棘突,让患者左前臂放于胸前,右前臂搭于左前臂上,医者以左手握住患者右手,左前臂压在患者右前臂上,令患者深吸气,然后再尽力呼气,当呼气终末,患者放松时,双手同时用力,可听到“咔哒”声响,复位完成,令患者平卧休息半小时。
3、俯卧位牵拉按压腰椎复位手法
(2016年3月25日挖掘于环翠区蒿泊张姓乡医)
患者行松解手法后,让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全身放松,一助手用床单由患者身后从腋下向前引出,双手用力牵拉,,另两位助手分别用双手固定牵拉一踝部,术者站于患者身体一侧,双手重叠按压于病变的棘突上,术者喊“1、2、3”,喊到“3”时,三助手同时用力牵拉,与此同时,术者双手向下按压,手法完成。
手法后令患者平卧1小时。
陈忠和颈椎整复手法

颈椎整复手法(介绍沿矢轴小角度颈椎复位手法)广西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所陈忠和研究员一、概述颈椎骨关节损伤可发生在各年龄段,多见于中、老年人。
而继发临床症状者,称之为颈椎综合症,长期从事低头工作或头颈部活动频繁着,发病率较高。
由于颈椎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其引发的头、面、五官、脑血管、神经和肩背、上肢症状,常被误为相应组织器官的病变而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充分认识颈椎的病损及其防治措施,对于维护人们的健康,减少医药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大有裨益。
二、颈椎的解剖结构特点在整个脊柱中,颈椎的结构较为复杂和特殊,其中:环枢椎的关节面近似水平,其下方的关节面约呈45°角,对于各种方向的活动十分有利,其特点是:活动度大,稳定性差。
因此,颈椎关节容易发生移位,同时也不难予以整复。
只是由于它关系人体重要的组织器官,复位时宜慎之又慎。
1.环枢关节环枢关节提供颈椎50%以上的旋转运动,作为一对互成突状的关节面前缘和后缘不能紧密结合,活动度大,稳定性差,当颈1、2作旋转运动时,容易寰椎侧块向前、后方向滑移,在颈后位片上,向前移动的一侧关节间隙增宽;反之,向后移动的,则变窄。
2.枕寰关节提供颈椎屈伸活动,关节面互相嵌合,比较稳定。
3.影响颈椎活动和稳定性的肌肉根据功能特点分为两组:第一组为控制头颈活动及稳定性有关的肌群:主要有枕骨下肌群(椎枕肌群),包括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以及其拮抗肌等。
第二组为悬吊上肢、胸壁并与其活动有关的肌群:主要有胸锁乳突肌(1)斜角肌群(2)斜方肌、(3)肩胛提肌等。
颈椎生物力学特征之一在于胜利活动度大、平衡稳定性差。
在平衡状态下,动静力性平衡二者相互依赖,互为补偿。
在失衡发生后,二者又互为因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颈椎动力平衡较静立平衡重要。
失去静立平衡,临床症状的出现比较缓慢;而失去动力平衡,颈椎即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颈椎损伤退变-----静立平衡失调-----动力平衡代偿-------无明显症状失代偿------症状出现。
颈椎复位

颈椎的移位情况有14个。
就是按照左右旋转,前后仰俯,左右侧倾来组合的。
至于手法的应用限于时间,下次再来写一点。
各位同仁请拍砖。
【X线片】【以正位,侧位,开口位片(注意:查看第一第二颈椎时用开口位片,拍侧位片时患者应稍抬头)较常用】正位1,棘突:取直尺,将大多数棘突连成一线,偏移中线3毫米就有临床意义。
此时是棘突移位方向就是复位时头的旋转方向。
顺便说一下,腰椎的棘突移位方向就是侧卧位复位时候的在上面的方向。
这点很重要。
2,枢椎棘突呈山字型,尖处应该指在齿突内,在其外有意义。
至于是第一颈椎还是第二颈椎旋转,则看大多数椎体的位置。
3,双侧小关节间隙不对称,一侧有一侧无。
提示旋转或侧移。
4,环枢关节错位,可以看到环齿间隙不对称,环齿间隙显示一侧宽一侧窄,则此时椎体向窄侧旋转,棘突向宽侧旋转,此时复位时头的旋转方向应该向宽侧。
5,环枢关节的“八”字影不对称。
6,同一椎间隙不呈长方形,呈一侧宽一侧窄,提示侧倾。
侧位1,椎体双边征:(椎体上下缘有两条边),提示有旋转,若全部有,则说明体位的问题。
2,小关节突双突征:(关节突出现两条边,)提示左右旋转。
3,椎体后缘连线在某处中断,不呈连续的弧线,提示前后移位。
这点在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上和X片上的病理部位比较吻合。
不像其他一些x片征,可能未必是患者目前致病的部位。
4,椎间隙狭窄:说明该处椎间盘退变。
5,椎管矢径<11MM,考虑脊髓受压。
<8mm可以确定脊髓型颈椎病。
说明:双边征和双突征对椎体不稳有早期诊断价值。
两种征像都因不稳导致椎体旋转。
侧位上由于椎体后缘无法重叠,而出现双边,小关节无法重叠出现双突征。
过屈过伸位X片可以显示颈椎是否稳定。
【触诊】体位:患者坐正,头和肩膀水平呈垂直。
手法:以拇指和中指张开呈爪状,作两侧对合触诊,指头以按压和滑移为主要手段。
1,棘突:有无偏歪(提示旋转);有无棘突之间隙增宽(提示椎体有俯仰,有椎间盘突出膨出可能,此点在腰椎的判断也十分有益处。
正骨手法有哪些

正骨手法有哪些正骨是中医治疗骨伤的手法,属于祖国医学中“十三科”之一,通过推、拽、捺、揉、拽等手法对脱臼以及骨折等进行治疗。
还可搭配针灸、艾灸、敷药等方式增强治疗效果。
以下就带领大家走近中医正骨,对常用的正骨手法进行如下科普。
仰头摇正法这种手法主要用于枕颈、寰枢关节部位的旋转错位。
伤者采取坐位,也可以是仰卧体位,低枕接受治疗。
医师一只手托住患者的枕部,另一只手托住患者下颌,托起患者的头部向上仰,之后再侧转,提醒患者要放松脖颈,缓慢动两三下,当患者头部转动到最大角度的情况下,快速施以有限度的“闪动力”,能够使错位的关节实现复位,这种操作复位时能够听到咯噔一声。
低头摇正法此种手法适合颈椎2-6后关节的旋转复位,伤者可选择侧卧、平枕以及低头的位置接受治疗,医师一只手轻握患者的后颈,通过木质按压到错位部分的横突隆起下端,当成定点,另外一个手托住患者的面部并当成动点,并将枕部当做支点,以此进行头部的转动,当摇动头部到最大角度的情况下,动点部位的手快速施以“闪动力”,与此同时定点部位的拇指压住,形成阻力。
使关节在动点和定点的互相作用下复位,根据这种方法重复约2-3次进行复位治疗。
侧头摇正法适合颈椎2-6钩突关节旋转错位和侧弯与侧摆型错位。
伤者采用侧卧、头前屈,医师一只手扶着患者的头耳区,另外一个手扶着伤者后颈。
拇指置于错位横突的下放,作为定点,将伤者头部抬起呈屈状进行摇头,接下来的操作和低头摇正法相同。
仰头摇正法这种手法适合枕颈与枕寰关节部位的旋转错位。
患者以仰卧、坐位以及低枕的体位接受治疗。
医生一只手托住患者的枕部,另一个受托住患者的下颌,让患者的头部朝上,这能够让患者C2-7颈椎的后关节形成一个定点,之后侧转,嘱咐患者要放松颈部,慢慢转动二三下,当患者头部转为最大角度的情况下,快速施以闪动力,就能够帮错位的部位实现复位,这种方式能够听到咯噔一声。
俯卧摇肩法这种方法适合从第5颈椎到第2胸椎范围的旋转错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椎手法复位技巧
一、钩椎关节旋转移位的两点一面复位手法
A、两点:错位椎体的棘突和偏侧横突。
B、一面:颈部矢状面。
C、操作:(以左侧旋转为例),患者仰卧,术者食指勾住患椎棘突,右手托下颌,向右侧转头至最大限度,瞬间用力,食指将棘突用力向左侧勾拉,拇指将横突向颈前右上方推顶!
注:矢状面的旋转一般固定在劲椎生理旋转角度内(45度)
二、寰齿关节复位
A、操作要领:与两点一面复位手法相同
B、力学方向:与两点一面复位手法相反
三、颈椎关节侧方移位复位手法
A、医生双手托住患者颈部两侧,左右摇晃,在牵引状态下一手推顶椎体旁凸侧横突,方向向对侧
B、如以上手法不能复位,则将双手对拢,握住颈上部,使双手掌尺侧边缘置于罹患椎体两侧近下方处,双拇指压住下颌角后外处,在牵引状态下,使上颈部左右转动(注意一定将罹患椎体及颈椎上段和头部固定为一体,不能使头和上位椎体间发生扭转),当罹患椎体有松动感时,乘势将患椎向凹侧推挤。
四、勾椎关节前后方移位复位手法
牵引,重量20KG左右,20分钟,放松颈部肌肉,医生双手握住颈部,双拇指推顶往向后移位的椎体棘突,或双食指置于向前移位椎体的正前方,前后摇晃颈部,摇晃4-5次后,再将头颈拉到最大屈曲位的时候,突然加大拇指推顶棘突的力量,将头颈推到后伸位;或在头颈被推顶到最大后伸位的时候,突然加大双食指处的后拉力,将头颈拉到最大前屈位(此动作必须快捷,不能迟疑,在1,2秒内完成)。
此时可以感觉到复位的震动
五、仰旋移位和俯旋移位复位手法
牵引15分钟(5-12KG,看病人颈部肌肉胖瘦而定)。
嘱患者充分放松颈部肌肉,医生双手托扶患者颈部,双手拇指指腹推在仰旋椎体棘突的下缘,推动颈部摇晃4-5次,当颈椎被拉到最大前屈位时,双手拇指将患椎棘突向前上方推顶,同时迅速将颈椎推向前方,使之达到最大的后屈位,此时双拇指下即有错动感,手法即告结束。
俯旋移位,拇指压在患椎棘突上缘,余手法同前
六、寰枕筋膜挛缩的手法
患者俯卧,下颌部和床头边缘齐平,助手双手挽住患者肩部,床头边缘垫上薄枕,患者下颌部勾住床边缘的薄枕处,医生左手托扶患者下颌部,右手放于患者后枕部,和助手形成对颈后部位的对抗牵引。
1-2分钟后,右手突然加大用力,弹压后枕部1-2次。
七、斜颈的治疗手法
患者仰卧,头顶和床边缘齐平,助手双手挽住患者肩部,医生一手托住患者颈部后侧上段,另一手挽住患者下颌部,同时此手的腕部贴于患者的患侧面部,和助手先做对抗牵引,然后让患者头向健侧转动并后伸,达到一定限度后,医生挽住下颌部加大牵引力度并下压一侧面部,使患者头部尽量旋转后伸,达到最大限度时,此手突然加大力度,牵拉和下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