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先秦时期的教育-文档资料
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

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中国的古代历史教育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学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它们在塑造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与学校的发展和特点。
一、古代学校的起源与演变在中国古代,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起源。
据史书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公侯贵族就开始建立私立学校来培养子弟。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古代学校的演变历程非常丰富多样。
最早的学校多由贵族子弟聚集在一起,在家长或有经验的学者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后来,随着社会阶级的出现,学校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特权的象征。
当时的学校以礼仪、音乐、文学为主要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和社交能力。
随着历史的演进,学校逐渐普及化,不再仅限于贵族子弟。
尤其是轻徭薄赋政策的推行,使得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这一时期的学校,以儒学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忠孝精神,如成立的国子监等。
二、学校的组织与管理在中国古代,学校的组织与管理体制相对统一。
学校一般由校长、教师和学生组成。
校长负责学校的整体管理和决策,教师则负责教授知识和指导学生。
学生则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选择报名参加。
教师在古代学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教育能力。
一位优秀的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培养他们的人格和思维能力。
学生则需要按照学校的规定参加各类课程和活动。
在古代学校中,学生们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践和实习。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
三、历史教育的内容与特点古代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涵盖了经义学习、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经典的教诲下,学生们被灌输着忠诚、孝顺、廉洁等传统道德观念。
古代学校的教育特点在于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世界汉语教育史知识框架

世界汉语教育史知识框架一、古代汉语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汉语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
这一时期,汉语教育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基础,通过传授经书来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古代汉语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等时期。
在这些时期,汉语教育逐渐从贵族阶层扩展到普通民众,教育内容也逐渐丰富多样。
二、近代汉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近代汉语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现代化的压力,汉语教育也面临着改革的需求。
中国的教育家们开始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汉语教育的现代化。
其中,背诵、默写和翻译等传统教学方法逐渐被弃用,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方式。
三、全球范围内的汉语教育推广与普及20世纪后期以及21世纪初,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的推动,汉语教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普及。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汉语教育机构,提供汉语课程和培训。
同时,网络和在线教育的发展也为汉语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汉语教育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四、汉语教育的挑战与前景展望尽管汉语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汉语的语法和发音对非母语者来说较为复杂,学习难度较大。
其次,由于汉字的独特性,学习者需要投入较大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汉字。
此外,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
然而,汉语教育的前景依然广阔。
随着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影响力的增强,学习汉语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汉语教育也将朝着更加创新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为学习者提供更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
此外,汉语教育也将与其他学科和领域进行深入的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总结起来,世界汉语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并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
近代汉语教育在改革创新的推动下实现了现代化,全球范围内的汉语教育也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变迁概况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1. 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集体生活、生产劳动和宗教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通过口头传授、模仿和实践来进行。
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学校。
在我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雏形,如《尚书》中提到的“大学”、“小学”。
3.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生产经验、社会规范和宗教信仰,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1. 夏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祭祀、军事和农业生产知识为主。
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教育内容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 商代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学”、“小学”等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
大学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小学则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包括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3.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更加完善,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
国学设在国都,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乡学设在地方,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争霸和学术思想的繁荣,私学应运而生。
私学不受国家控制,由学者自行设立,传授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2. 诸子百家纷纷设立私学,如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等。
私学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3. 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官学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更加普及,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繁荣。
同时,私学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 孔子强调“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来进行。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教材对近代历史事件和 历史人物评价时体现出的特点
• 从以上教育史教材对近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中, 不难看出教育史学研究的取舍标准:符合革命的即是好的、 进步的、先进的,不符合革命的就是恶的、保守的、落后 的;提倡西学、新学救国就是进步的,主张中学、旧学救 国就是落后的;政治主张保守、落后,其思想观念也相应 的保守、落后;政治立场反动,其思想也无价值可言。采 用这样一种研究范式所编写的教材曾经是、现在还是、将 来仍然可能是教育系的学生(尤其是教育史专业的学生) 和有志于教育学研究的学子学习和参考对象,也曾经影响 了、现在正在影响、将来仍将可能影响这些学子。不仅给 教育史学科建设带来消极影响,也为培养教育史学科建设 的后备力量带来消极影响。对于初入中国教育史领域的学 子,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留意并能学会辩证地看待、评价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中国古代教育史之教育机构
私学
私人授徒 讲学
书院
私塾
中国古代教育史之教育内容
中国古代之教育内容
以书本知识为主 的文化知识教育
以伦理道德知识为主 的品德教育
以某些特定内容为主 的科技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史教材内容学习应注 意的问题
教材为我们提供 的线索和问题
问题之一: 教育是否限于 制度化的教育 ?
问题之二: 中国古代科技 何以非常发达 并在较长时间里 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问题之三: 中国古代 规模宏大的建筑 和工艺精美的手工艺品 由何人制造 而这些人又是 如何培养的?
中国近代教育史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以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为例—严复
• “自戊戌政变后,严复政治上开 始由进步转向保守。1905年他 与孙中山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 论是重要转折。自此,严复逐 步投向了封建王室和新旧军阀, 特别是当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 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中国开 始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更 加节节后退。……1915年他参 加‘筹安会’,为袁世凯的倒 行逆施,恢复帝制活动效劳。 公开宣称:中国不宜实行共和, 只能实行专制,为袁世凯的复 辟活动制造舆论。……随着政 治上的日益反动,思想上则积 极提倡‘尊孔读经’,……这 位曾经显赫一时的先进中国人, 最终堕落成为保守势力的拥护 者,而终结了其一生。”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德行和礼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和社会的关注焦点。
在秦汉时期,教育开始有了更加系统的组织和规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包括推行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修订法律和制定教育法规。
汉朝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培养官员。
同时,私塾教育逐渐兴起,成为社会上层人士和富商巨贾培养子弟的重要途径。
随着历史的发展,唐宋时期的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唐朝时期,设立了国子监和进士科,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宋朝时期,推行了更加普及的乡村教育,普及了基础教育的普及,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同时,私塾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清时期,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明朝时期,推行了府学制度,建立了许多地方性的学校,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清朝时期,推行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教育改革,进一步完善了教育体系和科举制度。
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推行了新的教育制度,取消了科举制度,推行了学校教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成为了国家的重要事业,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教育资源的配置不断优化。
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管理体制和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教育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教育要注重公平,保障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总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过程。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题上卷《中国教育史》第一篇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成均)是我国传说中的学校。
2、(虞庠)是虞舜时期的教育机构。
二、简答1、简答我国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的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是(学在官府)。
2、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六艺)为纲。
3、西周的学校分为两类: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又分为两级:即(大学)、(小学)。
二、选择题1、在西周负责国之学政的是(C)A、天子B、大司徒C、大司乐D、太宰三、名词解释1、“六艺”:是我国西周时间的教育内容。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
四、简答题1、简答“六艺”教育内容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六艺”是我国“三代”时期形成的教育内容。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
“六艺”教育兼顾了当时的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知识,兼顾了人的道德与知识才能两方面的发展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很好的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六艺”教育提高了人的发展水平,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六艺”形成后对后世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成为了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
(2)为后世学校设置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3)成为后世教育中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目标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填空1、西周“学在官府”“学术官守”局面被打破的主要表现是(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2、战国时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私学是(儒)、(墨)、(道)、(法)四家。
3、“启发诱导”是(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宽严结合是(孔子)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5、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方法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有恒)6、在人性观是孟子与荀子的观点完全不同,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7、荀子将教学过程分为了(闻)、(见)、(知)、(行)四个阶段。
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

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中国教育史电子版教材一、中国古代教育(一)文学教育1、文学教育的起源: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教育,是从先秦(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演变而来的历史发展结果。
2、儒家思想主导:文学教育是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发展的,由其内涵的“礼”、“乐”、“书”、“史”、“易”等组成,成为枢纽式的知识体系。
3、学校教育: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机构,为古代教育秩序提供了重要支持。
它们分别是私塾、名门私校、官办学校等。
(二)技术教育1、技术教育起源:早在古代,中国就有了技术教育,先秦时期太公所建的军队作战技术学堂就是我国最早的技术培养机构。
2、技艺与书信:技艺一方面是应用技术的重要组成,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书信是我国古代主要的技术教学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应用教育:中国古代家里有“礼仪”、“工艺”、“木工”、“杂技”等生活技术,以及建筑学、医药学、机械学、冶金学等应用教育。
二、中国近代教育(一)学校的发展1、西学的兴起: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始于清末,自洋务运动时期起,中国教育繁荣了起来,开始接纳西方文化开始出现众多的西式学校和大学。
2、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期间,中国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影响,中国学校更加开放,实施了“新课程”,大力发展非传统科目,诸如计算机,信息技术等。
3、高等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体制得到极大发展,目前中国有多所一流大学和二流大学,并形成以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三大寰宇泰斗。
(二)教师的发展1、教师的角色:教师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学习者的导师和领袖,又是孩子们的心灵导师。
2、教师的能力:教师的素质应当具备健全的师范知识;具备一定的指导能力;具备文学文化修养;具备良好的胸襟宽广、关爱学生。
3、教师的建议:要崇尚科学文化,依靠科学发展教育;要积极发展学科,依法管理教育活动;要德育优先,培养优秀学生;要主动担当,全心全意教育人民。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自古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中华文化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一直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
在本文中,将介绍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关键点。
先秦时期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公元前722年到221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
在当时,教育是家庭和社会共同负责的。
书籍上流传着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如《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同时,公元前6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办了儒家思想,曾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影响深远。
秦汉时期在中国古代的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教育制度开始逐渐建立。
秦始皇颁布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严格限制了古代书籍的流传,因此,该政策导致了大量知识的流失。
无论如何,中国的古代学校教育制度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在这一时期,开始了许多学校,教授古文、算术和儒家经典等方面的知识。
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到1279年),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许多一流的学校被创建,例如熙宁书院和白鹿书院等,这些学校都有深刻的影响力,成为了各种学问和知识的中心。
同时,有很多历史学家、诗人和哲学家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到1912年),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开始逐渐稳定,考试制度取代了招贤制度,同时对于很多困难的考题,也有教育导向和建议方案可供参考。
另外,各种新的思想观念开始进入了中国学校教育中,如儒家思想开始逐渐融入到各种学科中。
同时,会考制度开始成为最重要的考试制度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结论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重要的思想家、知识分子和哲学家的贡献显而易见。
他们的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 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按学生的年龄与 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 。乡学是地方学校,按 地方行政区划设立。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3
在古籍中,有许多关于原始时期教育的记载。 据《韩非子·五蠹》所载:“上古之世,……有 圣人作,钻燧(音遂,古代的取火器)取火,以化 腥臊,而民说(说:通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 燧人氏 。” 《尸子》载:“燧人上观辰星,下 察五木。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 “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白虎通》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 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16
一是学术的扩散与下移。在统治 阶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一方 被迫流亡他处,这些没落贵族的流亡 导致了学术的扩散,造成 “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的局面 。这些没落贵族往 往沦落民间,他们的流亡,不仅导致 学术扩散到四方,而且使学术下移到 民间,从而使民间有了从事教学活动 的条件。
11
第二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 的教育
一、官学的衰弱与私学的兴起 二、养士与稷下学宫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 四、孟子的教育思想 五、荀子的教育思想 六、《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七、墨家、道家和法家的教育思想
12
一、官学的衰弱与私学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 大变革的时期。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 失了数百年来经营的关中统治基地,实为 寄人篱下,丧失了控制天下的能力。于是 列国纷争,大国称霸,从春秋五霸到战国 七雄,兼并战争和各国内部的政治斗争都 十分激烈。旧有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 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都在发生深刻变革。 “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适应新 形势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学开始兴起。
14
官学教育的衰废,反映了“学在官府” 的旧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革,政治权力的 频繁转换,对新型的人才及文化教育的需 求更为强烈。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 新型知识分子就以新的办学形式,聚徒讲 学,从而成为创办私学、传播学术文化的 先驱。
15
私学产生的原因,除了上述社会 需求外,还有赖于两个基本条件,即 有可教学的内容和有从事教学的人。 在“学在官府”时代,民间根本不具 备这两个条件,因此不可能有学,而 到了春秋时期,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商代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 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
9
五、西周的“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 征。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 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 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 根本无缘接触到。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 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 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 生活中进行的。
中国教育史
1
第一~三章 从远古到春秋战国 时期的教育
第一部分 中国教育的起源和 学校教育的产生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三、学校教育的萌芽 四、夏、商的学校教育 五、西周的“学在官府”
2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教育发展的起 点,可追溯至远古的原始社会,随着早期 人类的产生,教育活动就在中华大地上萌 芽了。距今大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文化 遗址,不仅出土了石制品、动物骨片、烧 骨及大量动物化石,而且还发现了两颗人 牙化石。距今约5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中国 猿人文化遗址,堪称中国人类社会初期的 典型遗址。
7
四、夏、商的学校教育
夏代是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夏代的学校, 有“序”、“校”两种,都非常重视军事教 育。“序”是射的意思。至于“校”,原义 为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做为养马之所,后 来逐渐演变成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在这里, 贵族子弟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
8
商代是我国奴隶制的发展时期,已有了 成熟系统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册,在甲骨卜 辞中发现有“教”、“学”、“大学”等字 样,是商代已经有学校教育的明证。
13
造成官学衰废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天下动乱。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诸侯国内部争夺统 治权的内乱,连年不断。各国统治者主要关注的 是如何维护生存、扩大势力,无暇顾及教育,不 论国学或乡学都难于维持,日趋衰废。官学衰废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由于 周王室已无力控制天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到后来,甚至诸侯国君也大权旁落,而出现“陪 臣执国命”的现象。原有的等级制度的崩溃使传 统的礼制也受到了破坏。既然这些礼制规范已不 再得到严格遵守,以礼乐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也就 缺少了实用价值,自然很少有人愿意去学了。于 是天子的辟雍,诸侯的泮宫,地方的乡校,逐渐 消亡。
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这些记载 说明原始人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产 和生活技术,并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4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为主要手段。
5
三、学校教育的萌芽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 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被认为 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很可能是指 原始氏族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这类广 场在夏秋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 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 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 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 所。“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
6
第二种是“庠”,被认为是传说中虞 舜时代的学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 养老是氏族社会在生产有剩余产品后的必 然举措。《礼记·王制》载:“有虞氏养国 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不过老人也 不是白吃闲饭的,他们要将自己丰富的阅 历、经验和技能,对下一代进行传授。 “庠”后来成为学校的名称之一,可见学 校从养老场所的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 识演进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