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与胶体化学—胶体的基本性质(三)
胶体与表面化学-胶体的光学性质

2.3 溶胶的光学性质
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 胶体系统的光学性质,是其高度的分散性和多相的不均匀性 特点的反映。 特点的反映。
2.3.1 光散射现象
光束通过粗分散系统,粒子直径 入射光波长 主要发生反射 入射光波长, 反射, 光束通过粗分散系统,粒子直径>入射光波长,主要发生反射,系统呈现 粗分散系统 混浊。 混浊。 光束通过胶体溶液,胶粒直径 可见光波长 主要发生散射 可见光波长, 散射, 光束通过胶体溶液,胶粒直径<可见光波长,主要发生散射,可以看见 胶体溶液 乳白色的光柱。 乳白色的光柱。 光束通过小分子溶液,溶液均匀,散射光相互干涉而完全抵消,看不见 光束通过小分子溶液,溶液均匀,散射光相互干涉而完全抵消, 小分子溶液 散射光。 散射光。
动态光散射仪
散射光强度的影响因素
散射光的强度 与入射光波长 的四次方成反 比。
不同波长光的散射强度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解释蓝天的色彩
自然界的瑞利散射
石头里的瑞利散射现象
作业: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作业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朝霞不出门
丁达尔现象的自然之美
丁达尔现象的自然之美
汽车灯光的丁达尔现象
教堂里的丁达尔现象
交通指示灯颜色选择中的科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3.3 瑞利公式
2.3.3 瑞利公式
• 1871年,Rayleigh研究了大量的光散射现象,对于粒子半 研究了大量的光散射现象, 年 研究了大量的光散射现象 的溶胶, 计算公式, 径<47nm的溶胶,导出了散射光的强度 I 计算公式,称为 的溶胶 Rayleigh公式 公式
2 24π cv n2 − n0 I= × 2 4 n + 2n2 × I0 λ 0 3 2 2
表面与胶体化学—胶体的基本性质(三)

离子晶体总是选择性地吸附与其晶格 相同或相似的离子,并形成难溶盐。
例如:当Na2SO4与过量的BaCl2在溶 液中形成BaSO4沉淀时,由于BaCl2过量, 生成的BaSO4沉淀物总是优先吸附溶液 中的Ba2+使表面带正电荷,Cl-以扩散状 分布于粒子附近。
实用文档
12
胶体粒子
可滑动面 扩散层
{ [AgI]m n I- . (n-x) K+ }x-
胶核
2.静电物理吸附
紧密层
x K+
带电固体表面对溶液中带 电符号相反离子有库仑引力 作用而使其浓集于表面周围 的扩散层中,并最终使表面 电荷中和。异电离子价数越 高,其吸附能力越强,这是 由静电引力决定的。
实用文档
9
不同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值/mmol·L-1
As2S3 (负溶胶)
LiCl
58
NaCl
51
KCl
49.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KNO3 CaCl2
50 0.65
MgCl2 MgSO4
0.72 0.81
AgI (负溶胶)
LiNO3 NaNO3 KNO3 RbNO3 Ca(NO3)2
165 140 136 126 2.40
-
I
-
I
-
I
-
II
-
I
-
I
+
K
-
-
+
+ I
-
-I
-
I
I
K+
+
K
K+ K I- I - I -
上海大学胶体与表面化学考试知识点

1、胶体的基本特性特有的分散程度;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多相不均匀性:在超级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存在界面。
热力学不稳定性;粒子小,比表面大,表面自由能高,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有自发降低表面自由能的趋势,即小粒子会自动聚结成大粒子。
2、胶体制备的条件: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须极小必须有稳定剂存在3、胶体分散相粒子大小分类分子分散系统胶体分散系统粗分散系统二、1、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扩散、沉降光学性质是其高度分散性与不均匀性的反映电学性质主要指胶体系统的电动现象丁达尔实质:胶体中分散质微粒散射出来的光超显微镜下得到的信息(1)可以测定球状胶粒的平均半径。
(2)间接推测胶粒的形状和不对称性。
例如,球状粒子不闪光,不对称的粒子在向光面变化时有闪光现象。
(3)判断粒子分散均匀的程度。
粒子大小不同,散射光的强度也不同。
(4)观察胶粒的布朗运动、电泳、沉降和凝聚等现象观察到胶粒发出的散射光,可观察布朗运动电泳沉降凝聚,只能确定质点存在和位置(光亮点),只能推测不能看到大小和形状2、胶体制备的条件溶解度稳定剂3、溶胶的净化渗析法、超过滤法4、纳米颗粒粒径在1-100之间纳米颗粒的特性与粒子尺寸紧密相关,许多特性可表现在表面效应和体积效应两方面。
5、布朗运动使胶粒克服重力的影响,6、I反比于波长λ的四次方7、溶胶产生各种颜色的原因;溶胶中的质点对可见光产生选择性吸收。
溶胶对光吸收显示特定波长的补色不吸收显示散射光的颜色agcl&agbr光透过浅红垂直淡蓝雾里黄灯减散,入射白光散射光中蓝紫色光散射最强天蓝是太阳散射光,早傍晚红色是透射光有宇散射作用8、9、胶粒带电原因:吸附、电离、同晶置换(晶格取代)、摩擦带电。
10、胶团结构:一定量难溶物分子聚结成中心称为胶核、然后胶核选择性的吸附稳定剂中的一种离子,形成紧密吸附层;由于正、负电荷相吸,在紧密层外形成反号离子的包围圈,从而形成了带与紧密层相同电荷的胶粒;胶粒与扩散层中的反号离子,形成一个电中性的胶团。
胶体与表面化学第一讲

{[AgI]m· nAg+ · (n-x) NO3-} x+ · x NO3胶核 胶粒 胶团 胶粒带电,但整个胶体分散系是呈电中性的。 胶粒带电,但整个胶体分散系是呈电中性的。在 进行电泳实验时,由于电场的作用, 进行电泳实验时,由于电场的作用,胶团在吸附 层和扩散层的界面之间发生分离, 层和扩散层的界面之间发生分离,带正电的胶粒 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离子向阳极移动。因此, 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离子向阳极移动。因此, 胶团在电场作用下的行为跟电解质相似。 胶团在电场作用下的行为跟电解质相似。 吸附层 扩散层
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间产生排斥作用, 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间产生排斥作用, 不易结合成更大的沉淀微粒, 不易结合成更大的沉淀微粒,这是胶体具有稳 定性的主要因素 主要因素。 定性的主要因素。
例 在陶瓷工业上常遇到因陶土里混有 Fe2O3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解决方法 而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 之一是把这些陶土和水放在一起搅拌, 之一是把这些陶土和水放在一起搅拌,使 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然后插入 之间, 粒子大小在 之间 两根电极,接通直流电源, 两根电极,接通直流电源,这时阳极聚 带负电荷的胶粒(粒子陶土) 积 带负电荷的胶粒(粒子陶土), 带正电荷的胶粒( 阴极聚积 带正电荷的胶粒(Fe2O3) ,理由 是
3、 电泳现象 电学性质 、 电泳现象(电学性质 电学性质)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 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 阴极或阳极) 的现象, 向电极 (阴极或阳极 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阴极或阳极 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叫做电泳
Fe(OH)3胶体向阴极 移动——带正电荷 带正电荷 移动 阴极
阳极
+
原因:粒子胶体微粒带同种电荷,当胶粒带正 原因:粒子胶体微粒带同种电荷, 电荷时向阴极运动, 电荷时向阴极运动,当胶粒带负电荷时 向阳极运动。 向阳极运动。 胶体的胶粒有的带电, 电泳现象 现象; 胶体的胶粒有的带电,有电泳现象;有的不带 没有电泳现象。 电,没有电泳现象。
高三化学胶体知识点

高三化学胶体知识点胶体是化学中的一种特殊物态,在生活和工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重点介绍一些高三化学中的胶体知识点。
一、胶体的概念与分类胶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互作用的物质组成的体系,其中一种物质称为分散相,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介质。
根据胶体中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物态,胶体可分为溶胶、凝胶和乳胶三种类型。
1. 溶胶:分散相为固体,分散介质为液体或气体。
溶胶通常呈现为浑浊的状态,如淀粉溶胶。
2. 凝胶:分散相为固体,分散介质为液体。
凝胶具有固态的特性,有一定形状和弹性,如明胶。
3. 乳胶:分散相为液体,分散介质为液体。
乳胶呈现为浑浊的状态,如牛乳。
二、胶体的稳定性胶体中的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力,影响胶体的稳定性。
以下是常见的胶体稳定性现象:1. 电解质的作用:当胶体中添加电解质时,电解质中带电粒子与胶体中的带电粒子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胶体破坏。
2. 吸附现象:在胶体的表面,会发生物质的吸附现象,使胶体颗粒带有电荷,从而增强了胶体的稳定性。
3. 换位现象:当两个胶体共存时,分散介质中的物质可以与分散相中的物质交换,导致胶体的稳定性发生变化。
三、胶体的性质胶体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包括光散射性、布朗运动、渗透性和吸附性等。
1. 光散射性:由于胶体中分散相的粒子尺寸与可见光波长相当,光在胶体中发生散射现象,使胶体呈现浑浊的状态。
2. 布朗运动:胶体中的分散相由于热运动而不断做无规则的碰撞和运动,这种现象称为布朗运动。
3. 渗透性:胶体中的分散相不易通过滤纸等具有较小孔隙的过滤介质,表现出较好的渗透性。
4. 吸附性:胶体表面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其他物质,如活性炭能吸附有机颜料。
四、胶体的应用胶体在生活和工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润滑剂、胶黏剂、涂料、药物、食品等。
1. 润滑剂:胶体中分散相的颗粒能够填充润滑表面的微小凹陷,减小摩擦,使得机械设备的运转更加顺畅。
2. 胶黏剂:胶体粘度较大,能够起到黏着的作用,用于粘合纸张、木材等。
表面及胶体化学知识点归纳

胶体: 指具有高度分散的分散体系(亦是研究对象),分散相可以是一相和多相,粒子大小通常为10-7~10-9m之间.胶体的研究内容:表面现象、分散体系、高分子溶液。
表面能δ:恒温恒压下,可逆地增加单位表面积,环境对体系所做的功,单位J·m-2。
表面张力δ:单位长度液体表面的收缩力,单位N·m-1(或mN·m-1)l aplace方程:球面,则R1=R2=R,ΔP=2σR 柱面,则R1=R,R2=∞,ΔP=σ/R 球形气泡,且R1=R2=RΔP=4σ/R表面过剩:界面相与体相的浓度差。
接触角:固液气三相交点处作气液界面的切线,此切线与固液交界线之间的夹角θ。
Gibbs吸附公式:(双组分体系)固体表面张力:新产生的两个固体表面的表面应力之和的一半。
固体表面能:指产生一平方厘米新表面所消耗的等温可逆功。
Laugmuir理论:假设被吸附分子间无作用力,因而分子脱附不受周围分子的影响。
只有碰撞在空间表面的分子才有可能被吸附(单分子层吸附)。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各处吸附能相同。
BET理论的基本假设:①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同层分子(横向)间没有相互作用,分子在吸附和脱附时不受周围同层分子的影响。
②物理吸附中,固体表面与吸附质之间有范德华力,被吸附分子间也有范德华力,即吸附是多分子层的。
影响溶液中吸附的因素:吸附剂:溶质、溶剂三者极性的影响;温度:溶液吸附也是放热过程,一般T上升,吸附下降;溶解度:吸附与溶解相反,溶解度越小,越易被吸附;同系物的吸附规律一般随C-H链的增长吸附有规律的增加和减少。
Trube规则;吸附剂的孔隙大小;吸附剂的表面化学性质,同一类吸附剂由于制备条件不同,表面活性相差很大,吸附性能也会有很大差异;混合溶剂的影响,色谱法中使用混合溶剂,洗提效果比单纯溶剂好,若自极性相同的混合溶剂中吸附第三组份,等温线界于两单等温线之间;若自极性不相同的混合溶剂中吸附第三组份,吸附量比任何单一溶剂中少,混合溶剂极性一致或不一致情况不同;多种溶质的混合溶液;9、盐的影响,盐的存在通过影响溶质的活度系数、溶解度、溶质的电离平衡而影响吸附。
表面与胶体化学—胶体的基本性质(三)

由于扩散层厚度的减小, ζ电位相应降低,胶粒间的 相互排斥力也减少。
由于扩散层减薄,颗粒相 撞时的距离减少,相互间的 吸引力变大。
颗粒间排斥力与吸引力的 合力由斥力为主变为以引力 为主,颗粒就能相互凝聚。
两个胶粒能否相互凝聚, 取决于二者的总势能。
.
四.聚合物对疏液胶体的 稳定与絮凝作用 1.空间稳定作用
有人将因加入无机电解质引起的聚集 称为聚沉,将加入大分子引起的聚集称为 絮凝。
.
二.临界聚沉浓度与Schulze-Handy规则 1.临界聚沉浓度
在一定时间内引起疏液胶体有明显变 化(如变浑浊, 颜色改变, 生成沉淀物等)所 需加入的惰性电解质的最小浓度称为该胶 体的临界聚沉浓度或聚沉值。
单位常用mmol·L-1。
.
有些无机絮凝剂在水中发生电离和水 解,既能生成带电粒子的反离子,又可能 形成新的胶体粒子,这些新粒子的带电符 号可能与絮凝胶体粒子带电符号相反,也 可发生电性中和,从而使体系失稳。
铝盐水解生成的粒子常带正电荷,可 以使负电粒子絮凝。
.
(2)桥连絮凝作用 高分子絮凝剂的长链一不同链节吸附
多个粒子,像架桥一样将这些本因电性排 斥不易聚集的粒子结合起来,这种作用称 为桥连絮凝作用。高分子絮凝剂分子量越 大对发生桥连絮凝作用越有利。
临界聚沉浓度在一定时间内引起疏液胶体有明显变化如变浑浊颜色改变生成沉淀物等所需加入的惰性电解质的最小浓度称为该胶体的临界聚沉浓度或聚沉值
胶体的基本性质
(三)胶体的稳定性和流变性
.
第五节 胶体稳定性
一.疏液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体系一般分为亲液胶体与疏液胶体。 亲液胶体为热力学稳定体系,即在常规
条件下,即使加入少量其他物质,体系的稳 定性也不会破坏。
胶体化学 -复习要点

电泳现象
——胶粒带电是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因素
提出问题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 里向电极(阴极或阳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解决问题—— “重”而不沉
形成原因
胶粒表面积大 → 吸附能力强 → 吸附阳离子 →
解决问题—— “撞”而不沉
胶体微粒带正电 → 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移动 → 阴极区胶体的液面上升、颜色加深
胶粒荷电的原因
(1)电离
SiO2 溶胶表面水解 SiO2 + H2O → H2SiO3 若溶液显酸性 H2SiO3 → HSiO2+ + OHOH-进入溶液,而使胶粒带正电
若溶液显碱性 H2SiO3 → HSiO3+ + H+ H+进入溶液,而使胶粒带负电
(2)离子吸附
由于胶粒颗粒度小,具有巨大的表面能,因此有吸 附分散介质中的离子,以降低其表面能的趋势。
(2)扩散与沉降
在重力场中,胶粒受重力的作用 而要下沉,这一现象称为沉降 (sedimentation) 胶粒从分散密度大的区域向分散 密度小的区域迁移,这种现象称为 扩散(diffusion) 沉降速率等于扩散速率,溶胶系 统处于沉降平衡
3. 溶胶的电学性质
电动现象(electrokinetic phenomena): 什么是电泳?(electrophoresis) 什么是电渗析?(electroosmosis) 什么是沉降电位?(sedimentation potential) 什么是流动电位?(streaming potential)
具有纳米级的粒子是由许多离子或分子聚结而成,结
构复杂,有的保持了该难溶盐的原有晶体结构,而且粒子 大小不一,与介质之间有明显的相界面,比表面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As2S3胶体制备:
As 2 O3 + 3H 2 O 饱和溶液→ 2H 3AsO3
2H 3 AsO3 通入 → As 2S3 + 6H 2 O H 2S
因HS-为稳定剂(H2S过量)因此胶粒带负电。
胶体粒子
{[As2S3]m·nHS-·(n-x)H+}x-·xH+
胶核 胶团 紧密层 扩散层
电解质离子在固液界面的吸附 1.离子晶体的选择性吸附 离子晶体总是选择性地吸附与其晶格 相同或相似的离子,并形成难溶盐。 例如:当Na2SO4与过量的BaCl2在溶 液中形成BaSO4沉淀时,由于BaCl2过量, 生成的BaSO4沉淀物总是优先吸附溶液 中的Ba2+使表面带正电荷,Cl-以扩散状 分布于粒子附近。
+ K K K +K I
K
+
- - I-I - I I
K
K+
滑动面
+
+
+
K
+
胶体体系加入某些电解质,改变温度, 胶体体系加入某些电解质,改变温度, 加入一定浓度的大分子化合物等可使分散 相粒子聚集成可分离的沉淀物。 相粒子聚集成可分离的沉淀物。这一过程 称为聚沉或絮凝, 称为聚沉或絮凝,形成沉淀物称为聚沉物 或絮凝物。 或絮凝物。 有人将因加入无机电解质引起的聚集 称为聚沉, 称为聚沉,将加入大分子引起的聚集称为 絮凝。 絮凝。
胶体粒子
可滑动面
扩散层
{ [AgI]m n I- . (n-x) K+ }x胶核
x K+
2.静电物理吸附 静电物理吸附 紧密层 带电固体表面对溶液中带 电符号相反离子有库仑引力 作用而使其浓集于表面周围 的扩散层中,并最终使表面 电荷中和。异电离子价数越 高,其吸附能力越强,这是 由静电引力决定的。 静电作用引起的吸附重要 实例是使胶体体系的聚沉作 用。加入电解质迫使反离子 更多 进入吸附(紧密)层,扩散层变薄,稳定性下降。
M+:M2+:M3+=(1)6: (1/2)6: (1/3)6 ( ) ) ) 式中括号中分母为反离子的价数) (式中括号中分母为反离子的价数)
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价反离子 值约在25~ 的CCC值约在 ~150间,二价反离子的在 值约在 间 0.5 ~2间,三价反离子在 间 三价反离子在0.01 ~0.1间。 间 同价反离子的CCC值较为接近,但也略有不 同价反离子的 值较为接近, 值较为接近 同,如 Li+>Na+>K+>NH4+>Rb+>Cs+ Mg2+>Ca2+>Sr2+>Ba2+ SCN->I->NO3->Br->Cl->F->Ac这一顺序与它们水合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 序大致相同。这一顺序称为感胶离子序 感胶离子序。 序大致相同。这一顺序称为感胶离子序。
三.DLVO理论 理论 DLVO理论认为:疏液胶体粒子间既有因粒 理论认为: 理论认为 子带电形成的扩散双电层交联时产生的静电排 斥作用,又有粒子间van der Waals力相互吸引 斥作用,又有粒子间 力相互吸引 作用,此两作用均与粒子间距离有关。 作用,此两作用均与粒子间距离有关。当粒子 间排斥能大于吸引能时,胶体体系稳定; 间排斥能大于吸引能时,胶体体系稳定;当吸 引能大于排斥能时,粒子发生聚集, 引能大于排斥能时,粒子发生聚集,体系稳定 性破坏。 性破坏。粒子表面溶剂化层的形成有利于提高 稳定性。加入反离子, 稳定性。加入反离子,压缩双电层利于粒子聚 粒子间总作用能U( )为排斥能U 集。粒子间总作用能 ( h)为排斥能 i(h) ) 与吸引能U 与吸引能 m(h)之和。 )之和。
胶体粒子
可滑动面
K+
+
{ [AgI]m n I- . (n-x) K+ }x胶核
+
x K+
K+
K K K - - I-I - - II II I
K+
K+ K + K -- I I- II I
+
K
K
+
K
+
K
- - - - IIII - II I II
+
+
胶团
胶核
+
(AgI)m
K+ K + K
K+
胶粒
滑动面以内的部分称为胶粒, 滑动面以内的部分称为胶粒,胶粒与扩散层之间有一个 胶粒 电位差,称为胶体的电动电位 电动电位( 电位) 电位差,称为胶体的电动电位(ζ电位)。而胶核表面的 电位离子与溶液之间的电位差称为总电位(φ0电位)。 电位离子与溶液之间的电位差称为总电位( 电位) 总电位
粒子间的静电排斥作用
排斥能可由下式计算: 排斥能可由下式计算:
H h
Ze ϕ δ exp( 2 kT ) − 1 64 π an 0 kT Ui = exp( − κ h ) 2 κ exp( Ze ϕ δ ) + 1 2 kT n0 : 单位体积粒子数 κ: 扩散双电层厚度的倒数 a : 粒子半径 h : 粒子之间的距离
Zeϕδ exp( ) − 1 64πan0 kT Aa 2kT U = Ui + Um = exp(−κh) − Zeϕδ 12h κ2 exp( ) + 1 2kT
2
由于扩散层厚度的减小, 由于扩散层厚度的减小, 电位相应降低, ζ电位相应降低,胶粒间的 相互排斥力也减少。 相互排斥力也减少。 由于扩散层减薄, 由于扩散层减薄,颗粒 相撞时的距离减少, 相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距离减少,相互间 的吸引力变大。 的吸引力变大。 颗粒间排斥力与吸引力 的合力由斥力为主变为以引 力为主,颗粒就能相互凝聚。 力为主,颗粒就能相互凝聚。 两个胶粒能否相互凝聚, 两个胶粒能否相互凝聚, 取决于二者的总势能。 取决于二者的总势能。
2
粒子间的van der Waals吸引作用
对于半径为a,相距 的球形粒子相互吸引能 的球形粒子相互吸引能U 对于半径为 ,相距h的球形粒子相互吸引能 m 为:
Um
Aa =− 12 h
A为Hamaker常数。
球形粒子间总的作用应为U 球形粒子间总的作用应为 i和Um之和
Ze ϕδ exp( ) − 1 64πan0 kT Aa 2 kT U = Ui +Um = exp( −κh ) − 2 Ze ϕ δ 12 h κ exp( ) + 1 2 kT
胶体的基本性质
(三)胶体的稳定性和流变性
第五节 胶体稳定性
一.疏液胶体的稳定性 疏液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体系一般分为亲液胶体与疏液胶体。 胶体体系一般分为亲液胶体与疏液胶体。 亲液胶体为热力学稳定体系, 亲液胶体为热力学稳定体系,即在常规 条件下,即使加入少量其他物质, 条件下,即使加入少量其他物质,体系的稳 定性也不会破坏。 定性也不会破坏。 疏液胶体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疏液胶体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有自发 破坏的本能, 破坏的本能,即分散相粒子相互吸引而自发 聚集, 聚集,加入某些稳定剂只能使疏液胶体有相 对的稳定性。 对的稳定性。
2.Schulze-Handy规则 规则 临界聚沉浓度CCC除与体系中胶体粒子浓 临界聚沉浓度 除与体系中胶体粒子浓 度,反离子大小,电解质加入方式和加入时间 反离子大小, 等因素有关外,主要由反离子的价数决定。 等因素有关外,主要由反离子的价数决定。 反离子价数越高, 越小, 反离子价数越高,CCC越小,CCC与反离 越小 与反离 子价数6次方成反比 此即Schulze-Hardy规则。 次方成反比, 规则。 子价数 次方成反比,此即 规则 对于带负电胶体粒子, 关系: 对于带负电胶体粒子,CCC关系: 关系
不同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值 不同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值/mmol·L-1 聚沉值
As2S3 (负溶胶 负溶胶) 负溶胶 58 LiCl 51 NaCl KCl 49.5 50 KNO3 CaCl2 0.65 MgCl2 0.72 0.81 MgSO4 AlCl3 0.093 1/2Al2(SO4)3 0.096 0.009 Th(NO3)4 AgI (负溶胶 负溶胶) 负溶胶 165 LiNO3 NaNO3 140 KNO3 136 RbNO3 126 Ca(NO3)2 2.40 Mg(NO3)2 2.60 Pb(NO3)2 2.43 Al(NO3)3 0.067 La(NO3)3 0.069 Ce(NO3)3 0.069 Fe(OH)3 (正溶胶 正溶胶) Al2O3 (正溶胶 正溶胶) 正溶胶 正溶胶 NaCl 9.25 NaCl 43.5 KCl 9.0 KCl 46 KBr 12.5 KNO3 60 KI 16 KCNS 67 K2SO4 0.205 K2SO4 0.30 K2Cr2O7 0.159 K2Cr2O7 0.63 MgSO4 0.22 K2C2O4 0.69 K3[Fe(CN)6] 0.08 K4[Fe(CN)6] 0.05
M+:M2+:M3+=(1)6: (1/2)6: (1/3)6 ( ) ) )
3.不规则聚沉 不规则聚沉 有些溶胶加入少 量电解质时发生聚 沉;电解质增加沉 淀物又分散为溶胶; 淀物又分散为溶胶; 再增加电解质量又 再次发生聚沉, 再次发生聚沉,这 种现象称为不规则 聚沉。 聚沉。
KCl(溶液) → (AgCl)m ' n Cl − AgCl(晶体) + AgNO3 (溶液) → (AgCl)m ' n Ag +
双电层压缩
憎水性胶体
当两个胶粒相互接近以至 双电层发生重叠时, 双电层发生重叠时,就产生静 电斥力。 电斥力。 向溶液中投加电解质,溶 向溶液中投加电解质, 液中离子浓度增加, 液中离子浓度增加,扩散层的 厚度将减小。 厚度将减小。 加入的反离子与扩散层原有 反离子之间的静电斥力将部分 反离子挤压到吸附层(紧密层) 反离子挤压到吸附层(紧密层) 从而使扩散层厚度减小。 中,从而使扩散层厚度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