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1)殷墟甲骨卜辞带有新闻的成分。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两种接近于新闻传播的形式——情报信和“悬书”。
(3)甲骨卜辞、情报信、“悬书”虽然传递了一定的信息,但均与新闻传播相距甚远。
(4)先秦时的新闻传播几乎完全依赖口头形式。
(5)以书面形式传播新闻开始于汉代。
其典型方式是颁发诏书。
但汉代还没有专用于新闻传播的媒介。
(6)原始形态的新闻传播活动缺乏一定的目标、规模和系统性。
只有当报纸这一传播媒介产生之后,人类的新闻传播才能称得上是完全意义上的新闻传播。
(7)关于原始形态报纸产生的确切时间,学术界存在着较大争议。
①一种观点认为,早在商周之际,我国即有报纸的萌芽。
如王安石曾经把《春秋》称为“断烂朝报”,意为残缺的政府公报。
②有人认为采诗官采集《诗经》是古代的采访活动,《诗经》中的许多民歌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变迁,带有新闻成分。
③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汉代已有报纸。
理由是:汉代各郡、国在京都设“邸”,而“邸”的主要任务就是向诸侯或藩镇通报消息、传递文书。
因后来出现的原始报纸,大多由“邸”这样的机构颁布,据此认为,汉代已有邸报。
(8)以上观点缺乏充足的史料依据,很难视为科学论断。
据目前材料,中国的古代报纸产生于唐朝。
二、我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1)唐代出现报纸,与进奏院制度的实行密切相关。
唐代中期各藩镇在京都设邸,后改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
进奏院的负责人为进奏官,亦称邸官、邸使或邸吏。
邸是地方上在京城设立的办事处,其任务是上呈章奏,下报上情,传发信息。
由于地方非常需要了解中央信息,这便出现了“进奏院状报”。
(2)“进奏院状报”是由进奏官发至地方藩镇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其性质接近于后来的邸报。
这种“进奏院状报”之类的报纸,在唐人的许多著作中均有记载。
比较详细的材料要数唐人孙可之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读开元杂报》为研究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业现代化的建设【圣才出品】

第四章新闻业现代化的建设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民国成立后各种媒体大发展的背景和基本情况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大发展(1)发展情况民国初年报业盛极一时。
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数量及销量陡增。
这一时期被称为“报纸的黄金时代”。
(2)繁荣的原因①旧禁令的废除武昌起义后,清政府的《大清报律》等法规形同虚设,限制办报和束缚办报人手脚的禁令完全被解除。
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认为前清的《著作权章程》没有同民国国体相抵触,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②新闻自由法律体系在中国初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
a.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人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
b.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如交通部核减新闻邮费和电费,以利报业的发展。
③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民国成立后,取得胜利的革命党立刻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保护支持新闻自由的机制。
各地政权机关都在所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
④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次长居正等人,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略的法令《中华民国暂行报律》,同新闻界约法三章。
但是,“暂行报律”的电文一发,立即遭到了新闻界的一致反对。
对此,孙中山接受了新闻界的反对意见,下令取消了该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认同,民国初年和北洋政府期间,各种报界团体曾多次代表报界,就报律、报人的权益等问题与政府进行交涉。
⑤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新创办的报刊,极力宣扬在民主制度下,报馆和记者应担负起监督政府和指导国民的职责。
报刊不仅可以批评官员,甚至可以指名道姓地斥责总统,形成无序之自由。
这种情况与封建社会形成强烈反差,使一些知识分子或政客过于热衷或迷信创办报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
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圣

第十二章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1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1.台湾地区新闻事业殖民化的加深(1)代表性报刊①《台湾日报》《台湾日报》于1897年5月8日创刊于台北,创办人为川村隆实。
《台湾新报》与《台湾日报》分别掌握在不同政治派系的手中,互相攻讦不休,新任台湾总督支持守屋善兵卫收买两报,合并为《台湾日日新报》,于5月1日在台北试刊,6日正式创刊。
该报为日刊,早出两大张,晚出一大张。
有鉴于当时台湾民众大多不懂日文,该报开始创设中文栏,1903年后在中文栏内加印中文刊头“台湾日日新报”,1905年扩大为中文版,1911年11月中文版停刊。
②《台湾新闻》《台湾新闻》的前身是《台湾日日新报》的台中分社,1901年5月1日改组为《台中每日新闻》,日、中文并用,1903年3月改名为《中部台湾日报》,1907年10月定名为《台湾新闻》,直至1944年被合并。
③《台南新报》的前身是《台澎日报》,1899年6月15日创刊,1903年改组为《台南新报》。
除上述官方御用报纸外,迁居台湾的各界人士还出版了一批民办报纸,对台湾殖民统治当局常有批评之辞,有的还因此而遭到迫害。
④《台湾青年》1920年7月16日,台湾同胞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台湾青年》在日本东京创刊,标志着台湾同胞办报活动的兴起。
《台湾青年》为中、日双语月刊,蔡培火任发行人兼编辑人。
自1922年4月起,《台湾青年》改名为《台湾》,分别出版中文、日文两种版本。
1923年4月扩充改组为《台湾民报》,于4月15日在日本东京创刊,编辑人为林呈禄。
原《台湾》则改为纯日文的杂志继续出版至1924年6月。
《台湾民报》以提倡汉文、推广祖国文化为宗旨,每期4开4小张,全部用中文,初为半月刊,同年10月改为旬刊,翌年7月起改为周刊。
1926年7月16日,该报获准在台湾销售,同年8月1日迁至台湾本岛出版。
哈艳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修订版)章节题库(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圣才出品】

第四章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复旦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 答:《中国日报》(1900年1月创刊)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25日创刊于香港,由孙中山亲自操办并确定报刊名称,陈少白担任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
它的宣传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揭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鼓动人民争取民主权利;③对义和团的反侵略反帝活动表示支持,热情歌颂起义志士的革命精神;④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
它不仅是革命党人的宣传舆论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多次武装起义的策划、组织和联络工作,就是在报馆内进行的。
辛亥革命后,迁至广州出版,1913年8月被袁世凯在广东的代理人龙济光查封。
2.《时报》答:戊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
《时报》为大型日报,1904年6月12日创刊于上海。
该报是在康梁的直接筹划下创办的。
它标榜其主张适合于时,随时而变。
着力于报刊业务改革,现在一般报纸通用的对开分为4版、两面印刷的版式是《时报》首创的。
3.《大公报》答:创刊于1902年6月17日。
创办人英敛之。
创办的目的在于冲破封建顽固势力禁锢,运用西方学术观点,对读者进行思想启蒙。
以“敢言”著称。
它敢于揭露封建顽固派的弊政,赢得不少读者,销量可观。
《大公报》到1949年1月停刊,历时47年,是我国历史悠久且具有广泛影响的一份时事政治性日报。
4.《京话日报》答:1904年8月16日创刊于北京。
这是一份以市民为读者对象的小型日报。
其创办者为彭翼仲。
京话日报》猛烈抨击官场腐朽,鼓吹反帝爱国、社会改良和君主立宪。
《京话日报》销量相当可观,最多时达1万多份,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份销量逾万份的报纸。
5.《新民丛报》答:《新民丛报》是改良派在戊戌政变后最重要的机关报和宣传阵地,于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
吴廷俊《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学习要点1、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新闻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新闻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史官传播,一种是太师采风。
2、一般认为,我国的朝廷官报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小报则出现在北宋后期。
3、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特点一般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即:具有强烈的政治性,重视言论尤其重视政论,机关报是中国传播媒介的主体。
4、中国古代报纸,先有官报,后有民报。
5、朝廷维护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一。
而要使庞大的国家机器协调运转,宣达皇命,统一思想,通报情况,采取对策,成为中国古代官报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二。
6、中国古代报纸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它们是:一、朝廷官报;二、非法民报;三、合法民报。
7、朝廷官报产生于唐朝。
分别有中央朝廷编发的公报性质的官报、藩镇驻京机构编发的情报性质的官报两种形式。
8、朝廷官报发展于宋代,延伸于明清。
9、为什么说小报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小报产生于宋代。
宋王朝历经了320年的历史,基本上无一日安宁。
外有辽、金威胁,年年战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而宋朝皇帝为了防止“尾大不掉”的局面发生,对武将猜忌、限制,使他们或“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或“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边疆有事时,每派宦官监军,多方牵制,使将帅不能因时因地灵活应变,因此,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对辽的高粱河之役开始,直到宋王朝南迁,在对辽、西夏和女真的历次战役中,几乎没有一次不是已丧师失地结束的。
至于南宋,苟安一角,在内是“冗兵”、“冗官”、“冗费”,开支巨大,农民负担沉重,而大地主大商人乘机大发横财,阶级矛盾非常严重,不断爆发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成在革新与保守两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民族矛盾、积极矛盾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从来没有停止,各种政治势力异常活跃,都要借助舆论相配合。
社会各层人物需要了解形势的发展变化,各级官僚也需要及时了解朝廷政事的变动,所以“小报”的编辑们适应了这种需要,突破朝廷官报的传播范围,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私下经营,所以说,小报在宋代出现,是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视频讲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视频讲解]5.1 结构脉络图5.2 本章要点详解一、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1.政党报纸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旧的禁令的废除。
(2)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5)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
2.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1)新出版的报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建立的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
(2)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3)为了在国会中争取更多的席位,具有实力的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系统,竞相创办报刊作为自己的舆论机关。
(4)除了“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外,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了不少报刊。
(5)和全国范围内的办报高潮相配合,这一时期在国内的一些主要省市,还办起了一批有专人从事新闻采访并向报社发稿的通讯社。
二、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和收买袁世凯控制舆论和新闻界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1)创办御用报纸。
(2)收买报纸或报人。
(3)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
(4)通过立法手段,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逐步建立起一个为其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
2.报界的反袁斗争(1)1913年3月20目袁世凯唆使赵秉钧派人在上海将宋教仁刺杀。
为了瞒天欺世,在宋教仁事件发生前夕,就向各报转发了陆军部、内务部的命令,以防止泄露外交、军事机密为借口,宣告对各报拟刊载的新闻稿实行预检。
(2)同月,内务部通令各地报刊不得使用“万恶政府”、“政府杀人”、“民贼独夫”等字样,违者从严取缔。
从此,报馆、报人被警告训斥、传讯罚款、搜查封禁、直至被捕被杀的事件接连不断,一大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遭封禁。
(3)上海《民立报》从宋案发生的第二天起,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的经过,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2012-02-08 19:11:12)
标签:杂谈分类: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
中新史总结(1-3章)
第一章古代
露布 3
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内容:
虽然大谈国威帝德,但更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特点:
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唐代进奏院状 4
唐代进奏院状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官报的雏形。
机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称为邸或进奏院。
进奏院的负责人称为邸吏或进奏官。
内容:
①皇帝的活动。
②诏旨。
③官吏任免。
④臣僚章奏。
⑤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
①不定期,无报头,由进奏官从首都直接发给各地的主官。
②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但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
③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些与收阅者并无直接关系。
有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