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必背的122条经典格言

合集下载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1.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素问·至真要大论》)2.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

(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3.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5.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7.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除疾》)8.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10.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2.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13.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14.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15.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明·周之幹《慎斋遗书·辨证施治》)16.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17.夫不知《易》者,不可以医。

(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二》)18.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中医格言120句

中医格言120句

中医格言120句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其中,许多言简意赅的中医格言,蕴含着深刻的医学哲理和实践指导意义。

以下为您呈现 120 句中医格言: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要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

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说明自身正气充足,外邪就难以侵袭。

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指出邪气能够侵袭人体,是因为人体正气虚弱。

4、“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意味着阴阳平衡协调,人体精神状态才正常。

5、“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提醒要仔细观察阴阳的变化进行调理,以达到平衡为目标。

6、“心主神明,肺主气,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主藏精。

”明确了五脏的主要功能。

7、“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形象地说明了肺脏的脆弱性。

8、“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强调了肾和脾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9、“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表明五脏与五官的密切联系。

10、“胃为水谷之海。

”突显了胃在消化食物方面的关键作用。

11、“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说明六腑需要保持通畅和下降的功能正常。

12、“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阐述了气与血相互依存的关系。

13、“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指出气血失调会导致各种疾病。

14、“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简洁地说明了疼痛产生的原理和治疗原则。

15、“风为百病之长。

”表明风邪容易引发多种疾病。

16、“寒主收引。

”形容寒邪具有收缩牵引的特性。

17、“暑多挟湿。

”指出暑邪常常与湿邪相伴。

18、“燥易伤津。

”强调燥邪容易损伤人体的津液。

19、“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说明湿邪的性质和危害。

20、“火性炎上。

”描绘了火邪向上蔓延的特点。

21、“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强调疾病治疗要趁早,病情越重越难治。

中医医德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医德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医德名言名句集锦中医医德名言名句集锦:1、淡泊名利,廉洁行医。

2、德艺双馨,廉政行医。

3、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4、清风行医,我心无忧。

5、阳光行医,无私奉献。

6、医乃仁术,无德不医。

7、医生,先治好自己吧!8、医生之本,慈心济世。

9、医生之本,救人为先。

10、医者良心,患者放心11、面对面问诊,心连心开方。

12、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13、以病人为中心与病人谋健康。

14、病人以命相托,医者以诚相助。

15、莲,因洁而尊;医,因廉而正。

16、所谓大医精诚者,仁心仁术也。

17、做人一身正气,为医一尘不染。

18、不畏权势,忠于医业的献身精神。

19、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20、自己的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的活。

21、行医莫做亏心事,救人还需有心人。

22、立志行医德为先,治病救人心所系。

23、为医者必先为德,从医者必定从民。

24、自古名医人赞颂,从来庸医理难容。

25、走医者仁心之路,倡清正廉洁之风。

26、“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的基本任务。

27、松竹梅,岁寒三友;廉正清,行医三要。

28、阳光满怀高风亮节,济世行医仁心仁术。

29、医生,应该献身于维护人民健康的事业。

30、行医造福人民,首先必须有一颗善良的心。

31、廉洁从医为民服务;舍生忘死,甘于奉献。

32、一个医生,只要活着,就不能忘记伤病员。

33、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

34、知荣耻,树新风,做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35、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

36、黄牛虽老,余力犹存,霜染鬓华,壮心愈迫。

37、医者之德,德被天下;医者之爱,大爱无边。

38、以医疗质量为中心,而不是片面患者为中心。

39、专心良心责任心是每个医生行医时应做到的。

中医人生格言

中医人生格言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阅读中医人生格言导读: 1、诸病肺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2、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3、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4、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5、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合者,动静之机。

6、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7、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8、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9、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0、不知为不知,亦良医也。

11、气属阳而无形,血属有而有形。

12、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3、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14、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15、不学无术,急于求售,医之过也。

16、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17、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18、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9、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20、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阅读21、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

22、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3、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24、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25、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26、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27、肾精贵乎专涩,膀胱常欲气化。

28、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29、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30、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31、今之医者,惟知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

32、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33、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3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5、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36、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37、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38、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39、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40、气有余则化为火,液有余则化为痰。

41、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汇总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汇总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汇总学医者必须记住中医经典语录,这些语录是中医理论的基石,能够指导临床治疗。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中医经典语录的汇总: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这句话强调了中医实际操作中所推崇的温和、柔软的治疗方式。

中医强调保持人体的平衡,而不是强迫性的干预。

2.“从天而下,治未病。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这句话强调了中医的预防治疗观念,中医注重维持人体健康的平衡状态,通过关注原因而不是症状来预防疾病。

3.“形寒者病,法温;形热者病,法寒。

”,《伤寒杂病论》这句话讲的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即根据患者体质的寒热,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4.“治未病,要以未病防治。

”,《古代医书汇编》中医强调将治疗的重点放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方式,做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5.“未病先防,已病治其根。

”,《金匮要略》这句话强调了中医预防与治疗的综合观念,治疗应该从疾病的根本原因入手,而不只是关注表面症状。

6.“当与之通,乃可得天和。

”,《内经》中医强调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只有医患之间有良好的相互理解,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7.“病虽同名,治之多端。

”,《素问·行论》这句话强调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观念,同一种疾病的治疗可以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8.“以荣筋而害骨,严肃而失和。

中医强调人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治疗时需要兼顾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平衡与和谐。

9.“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外科正宗》这句话强调了中医的通则治疗原则,身体的不通常会导致各种疼痛症状,故治疗要通过调通经络来达到治疗目的。

10.“以静治动,以淡治烈。

”,《伤寒论》中医注重平和治疗,避免过度干预,以免加重病情。

以上是一些中医经典语录的汇总,这些语录都是中医治疗思想的精髓和指导原则,学医者应该牢记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名言警句

中医名言警句

中医名言警句1. 疾病从口入,药物从口出。

2. 天人合一,阴阳调和。

3. 治病先治心,调心养体。

4. 治未病,重在养本。

5. 真正的医学,不在于治疗疾病,而在于调整身体平衡。

6. 没有不治之症,只有不治之人。

7. 养生之道,重在平衡。

8. 养生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保持健康。

9.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10. 疾病不在于病,而在于人。

11. 集中精力,把病治好。

12. 思考源头,处理根本。

13. 病愈了,不可忘记养生之道。

15. 病人要自我管理,医生是协助者。

16. 快则错,错则快。

17. 治疗疾病,首先要掌握真实病因。

18. 一日之计在于晨,养生之道亦然。

19. 病人强则病可治,弱则难治。

20. 病人的状态是治疗效果的关键。

21. 中西医结合,治病更有效。

22. 不生病,不贪口。

23. 非亲非故,患难见真情。

25. 小病不治,就会成大病。

26. 病的本质,是身体的平衡失调。

27. 利他利己,二者都要。

28. 病并非不治之症,而是需要用心治疗。

29. 防病先防心,不要让情绪失控。

30. 病苦可以解除,病者不可胜任。

32. 知行合一,才能健康长寿。

33. 保持平衡,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4. 择医要慎,不要迷信偏方。

35. 病情严重时,需要及时就医。

37. 人生如夏花,要及时珍惜。

38. 在健康理念上,不断前进。

40. 中医的养生之道,适合所有人。

中医医德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医德名言名句集锦

中医医德名言名句集锦一、经典名言1. 中医的基本职责是以德为主,以医为辅。

2. 医德高尚者,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

3. 医者父母心,以患者为家人,尽心尽力为其治疗。

4. 中医医者应当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关爱患者,不计较回报。

5. 中医医者应当不断学习,严谨治疗,塑造自己的良好医德。

二、名句集锦1. 中医之道在于明心,悉法而治。

2. 生者无一不病,病者无一不生。

3. 病由心生,治由心理。

4. 以医德为本,以患者为中心。

5. 三医之道:亲切和蔼的问诊,体贴入微的治疗,耐心温暖的关怀。

6. 中医治病,不仅仅是医治病症,更是医治人心。

7. 和为贵,中医强调与患者的沟通和共同协作。

8. 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治疗疾病需要综合分析。

9. 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和谐是治疗的根本。

10. 沉默和斗争,是中医从医者的修行。

三、医德的重要性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体系,注重医德的培养和提升。

中医医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医德,才能更好地治疗患者,回报社会。

良好的医德不仅包括医术上的精湛,更需要医者以患者为中心,关爱患者,真正对待患者如同自己的家人。

中医医者应当用心倾听患者的痛苦和需求,给予慰问和鼓励。

同时,中医医者应当以谦逊的态度对待患者,与患者建立起信任和谐的关系。

中医医者还应追求医道的真谛,理解病因,追求疾病的根本治疗。

中医治疗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医者的修行不仅仅是医治患者的身体,更是医治患者的心灵,因为中医认为心灵的愉悦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中医医者必须以身作则,提升自身的医德,做到言行一致。

只有医者自身具备良好的医德,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以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德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修行,只有做到真心待人,以人为本,充满爱心,才能实现中医的价值。

四、中医医德要求中医医德是中医文化的重要核心之一,涵盖了多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医者应当以患者为中心,关怀患者的心理需求。

中医名言警句

中医名言警句

中医名言警句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承乃制,亢则害。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中医必背的122条经典格言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煽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叩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证饮水,血证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名曰:热入血室。

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
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2.内侵膻中则为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