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对写法

合集下载

古典诗词中的“对写法”

古典诗词中的“对写法”

古典诗词中的“对写法”“对写法”有人又谓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所谓的“主”,指抒情的主体,即抒情主人公;所谓的“客”,指抒情的对象,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指的人或物。

诗人在表达主观情感的时候,往往不从自身写起,而是把抒情主体“我”放在客体的位置,把客体放在抒情主体的位置,假想客体对“我”的思念、牵挂、留恋、期待等复杂的情感。

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独难耐,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

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儿,现在诗人却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即以妻子望月的神态和姿式衬托她对丈夫的思念,又通过对妻子的心理展示,细腻地传达离情别意,这也正是作者心理的真实流露。

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的最后两句采用“对写法”,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上增添新的白发。

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首诗的一、二句叙事写景暗含惜别之情,三、四句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消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表现对方因思友而产生的愁绪又深又浓。

对写法的诗歌典例

对写法的诗歌典例

对写法的诗歌典例诗歌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之一。

它是一种以语言、韵律、意象等多种艺术形式为表现手段的文学形态,早在古代就有了它的雏形。

随着各个时代的发展,诗歌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风格,形成了许多典范作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一些写法上的经典例子。

第一篇:《登高》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过程和所感所想,表现了作者对尘世间高人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行文之间也透露出思考与愤慨之情。

这首诗不仅语言表达上精练明快,以天下气象来承载人生苦乐的哲学意境也让人难以忘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二篇:《枫桥夜泊》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有情怀和境界的短篇诗。

它以画面化、感触性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夜泊枫桥时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凄凉,以及他内心对于友谊与交往的期望。

这首诗的意境清新鲜活,叙述简洁流畅,极具音韵美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第三篇:《夜雨寄北》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一首具有音乐性和情感性的诗。

诗中以“夜雨”为主题,通过对雨滴、风声、孤灯和赠言的刻画,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其中“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更是打动人心。

这首诗行文遒劲有力,语言简练质朴,情感真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以上三篇诗歌典例,无论是在语言、思想、情感上都呈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当代诗歌创作的重要启示。

它们告诉我们,诗歌写作要注重借助形象、音韵和韵律等手法,表现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和抒发,创造真挚、美丽、意蕴深远的诗歌佳作。

对写法诗歌鉴赏

对写法诗歌鉴赏

对写法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常见表现手法,主要通过描述对方的行为、情感或心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念。

这种手法常常使用虚拟的场景和情节,通过想象和象征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对写法诗歌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情感表达:对写法通过描述对方的行为、情感或心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念,因此,情感表达是鉴赏对写法诗歌的重点之一。

要从诗中感悟到诗人的思念之情、渴望相聚的情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痛苦和无奈。

2. 场景描绘:对写法常常使用虚拟的场景和情节来表达情感,这些场景描绘也是鉴赏的重要方面。

要从诗中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场景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以及这些场景所表达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3. 语言技巧:对写法诗歌的语言技巧也是鉴赏的重要方面。

要从诗中感受到诗人所使用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语言的节奏、韵律和形象感。

4. 思想主题:对写法诗歌的思想主题也是鉴赏的重要方面。

要从诗中思考到诗人所表达的人性、命运和人生意义等主题,以及这些主题所体现的哲学思考和文化内涵。

总之,对写法诗歌鉴赏需要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象征意义,以及领悟诗人所运用的语言技巧和文化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对写法诗歌的美妙之处。

诗歌对写

诗歌对写
诗歌对写

我国古代诗词中常常有一些这样的 作品,在自己思念远方的亲人朋友时, 不写自己如何苦思冥想,怎样神损形销, 而是从对方下笔,设想亲人朋友面对此 情此景会是怎样,把对方的苦苦相思写 得真切动人,也就反映了自己思念的深 切。这种从对面入手借彼写已,曲折表 意,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深 切感人的手法叫“对写法”。这类诗作 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 可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兄 弟想念自己。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本 来是思念兄弟的诗人王维,笔锋一转,陡然 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 们”如何想念自己,用“遍插茱萸”的画面 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衬托出兄弟的思念 之情;以“遥知”翻转,化出幻觉,描摹出 家乡兄弟为自己缺席而遗憾不已的画面。 诗 人这种“我念兄弟”的情绪,折射为“兄弟 念我”的幻觉,人们称为“诗从对面飞来”: 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不值得诉说, 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尤须体贴。 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 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颈联写想像中妻子看月忆已的情景。 颔、颈两联纯为虚拟之词,乐来 反衬今日相思之苦,对写手法更进一层。 • 此诗纯从对面落笔泼墨,无一笔正 面描写,正如王世爽所言:“公本思家, 偏想家人思已,己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 能思,又进一层。”如此写来,感情更为 深沉,艺术感染力也更强。
拓展延伸1:
高适的《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歌鉴赏中的对写法

诗歌鉴赏中的对写法

诗歌鉴赏中的对写法此处相思,彼处着墨——诗歌鉴赏中的对写法对写法: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

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

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

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所谓“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物、移情于人的写法,这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到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对写”。

主:主体,即诗中的主人公;客:客体,可以是景、物和人。

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对写法的表现形式:1.移情于人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这是诗词中“对写”艺术手法的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对写法”,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这首诗的三、四句使用了怎样的创作手法?答:“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使用了对写法,不写自己思念家人,而写节日之际,家人深夜围坐在一起,念叨着我这个漂泊在异乡的游子,!“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这样抒发思亲之情更有创意,也更加感人。

诗歌鉴赏中的虚写与对写法

诗歌鉴赏中的虚写与对写法

从下面诗词中找出运用了对写法的句子:
(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3)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 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 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柳永《八声甘州》)
诗歌鉴赏中的虚写与对写法
对写法
“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 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 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 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主客 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 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 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 强化主题。
三四句运用对写法,从对方落笔,想象此时家中亲 人思念自己的情景,把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出来。
(4)
浣溪沙(韦庄)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有效训练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体现 的?
一二句运用细节描写,描绘出诗人冬至夜里客居旅 馆之中抱膝呆坐灯前形影相吊的神态,其孤寂之感, 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古诗中从对方入手的写法(对写法)

古诗中从对方入手的写法(对写法)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何谓“对写法”?先看王维的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的前两句紧扣诗题,开宗明义,直抒胸臆,形成高潮,出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警句。

这种手法往往使三四句难以为继,会造成后劲不足,一般人难以企及。

但诗人别出心裁,另辟蹊径;撇开自己,不写自己在重阳节是如何思念亲人,却遥想故乡兄弟们登高佩带茱萸时,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不在身旁,仿佛遗憾的不是诗人未能和故乡的兄弟们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好像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让人体贴。

像这样撇开自己不写,却从对方入手着墨的写法,可称之为“对写法”。

此种写法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表达情感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又如高适的《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的前两句写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孤寂凄然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一二句诗人仿佛要倾吐他此时此刻的心绪,可诗人笔锋一转,撇开自己,却从对面写来。

“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即故乡的亲人,“千里”即千里之外的诗人。

此句意为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一定想念着千里之外的诗人,牵挂着诗人今夜不知漂泊何处,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

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感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

杜甫的《月夜》和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也运用了对写法。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鹂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杜甫写《月夜》时,正身陷沦落敌手长安,而妻儿因逃难寄居鄜州羌村。

按理,诗人身在长安,应从长安月写起。

但他此时此刻担心的不是自己身陷囹圄,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故而,诗人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设想妻子在鄜州独看明月而忆长安,充满辛酸苦楚,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对写法”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对写法”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对写法”高考语文复习:古诗中的“对写法”表现新情的古诗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对写法。

所谓“对写法”,就是明确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并不直接描述,而是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委婉含蓄。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五年(756)。

这年的六月,安禄册兵破潼关,玄宗仓皇奔蜀,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改元至德。

其时,诗人杜甫正携家避难,暂置鹿阝州的羌村,本人则只身去灵武,途中不幸被叛军掳至长安。

八月,杜甫在长安望月思家,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五言律诗。

诗一开头,就点出了诗人思念鹿阝州亲人这个主习题。

但诗人并不直接从自己方向落笔,而是从对面设想着笔:“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写妻子望月思念自己的情形。

第二联通过“未解忆长安”的小儿女,进一步衬托出妻子的孤寂。

第三联笔锋一转,从想象中正面描写妻子月下久伫的动人形象,进一步映衬妻子思念自己的深情。

尾联表达了诗人希望结束这种相思之苦的愿望。

明明是诗人在长安望月思念鹿阝州的妻子和儿女,诗人却从对面落笔,写鹿阝州的妻子在月光下思念羁居长安的丈夫。

诗人巧用对写法,把他们夫妻之间缠绵悱恻的感情表达得委婉动人。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体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就说着远行人。

”冬至在唐代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

一、二句交代诗人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冬至这个佳节,孤灯一盏,形影相吊,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溢于言表。

三、四句诗人不从正面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里人如何思念自己的情景。

家里人深夜还没有入睡,围坐在灯下,惦念着远行的游子。

诗人运用对写法,把自己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达得蕴藉深沉,且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 有致,更加浓郁,更加鲜明。
五、课堂小结
一、何谓对写法?
“对写法”是古代思乡思亲诗中一种独特 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 中却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 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 “主 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品中表达的怀远思 归之情,既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具体充 实,富有深度。既深化了感情,又强化了主 题。
欢迎进入洛阳八中 语文微课堂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
古典诗词中的“对写法”
洛阳八中 孙改平
导入: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有这样
一个探究题:诗中涉江采莲的是女子还是 男子?有人说:当然是女子了,古代采莲 的大都是女子嘛!但如果是女子的话,该 怎样理解“还顾忘旧乡”中的“还顾者” 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这里涉及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古往今来,漂泊异地的游子,读这首诗 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力量来自于它高 度的艺术概括,也来自于它超乎寻常的“对 写法”。诗的前两句直写思乡之情:每逢佳 节倍思亲!后两句笔锋陡转,采用“对写 法”:写自己“遥想”重阳节兄弟们“插茱 萸”时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