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及其红细胞渗透脆性---文本资料

合集下载

血液凝固与红细胞渗透脆性-li

血液凝固与红细胞渗透脆性-li
• The resistance which erythrocytes offer to the hemolytic actions of hypotonic saline is used as an index of the osmotic fragility of erythrocytes
Procedures
Factors influencing blood coagulation
Analysis of osmotic fragility o 2013
Part1. Factors influencing blood coagulation
0.7
0.65
0.55
0.45
0.40
0.35
0.3
2 ml
Observations
No hemolysis
Incomplete hemolysis
Complete hemolysis
下次实验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Purpose
• To observe blood coagulation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Principle
Mechanism of blood coagulation: • Extrinsic pathway: initiated by tissue factor
• Intrinsic pathway: initiated by contact of Factor Ⅻ and platelet with collagen
Observe and record
Beaker No. 1 Treatment 正常对照组 Blood clotting time
2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资料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资料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实验目的通过测定某些条件下的血液凝固时间,加深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二、实验仪器与材料家兔;石蜡油,冰块,肝素,草酸钾溶液,肺组织浸液〔取兔肺剪碎,洗净血液,浸泡于3〜4倍量的生理盐水中过夜,过滤收集的滤液即成肺组织浸液,存冰箱中备用〕.氯化钙,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兔手术台,常规手术器械,注射器,小烧杯,试管架,试管,动脉夹,动脉插管,恒温水浴槽, 秒表,竹签.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麻醉固定家兔称重后,按1g/kg体重剂量耳缘静脉注射200g/L氨基甲酸乙酯.待兔麻醉后,将其仰卧,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2、颈部手术剪去颈前被毛,颈前正中切开皮肤6〜7 cm,直至下颌角上1.5cm,用止血钳钝性别离软组织及颈部肌肉,暴露左、右颈总动脉鞘.用玻璃分针别离出两侧动脉鞘内颈总动脉,在一侧颈总动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用动脉夹夹住,并在动脉下面预先穿一细线备用.用眼科剪在靠近结扎处动脉壁上剪一 " V'字形切口,将动脉插管向心方向插入颈总动脉内,结扎导管以备取血.3、取8支试管,按下表准备不同的实验条件试管编号实验条件凝血时间1对照管〔无添加〕2放棉花少许3石蜡油涂管内壁母管加2ml4肝素1ml5草酸钾0.1ml6肺组织0.1ml7生理盐水2ml8冰块放血时用竹签/、小烧杯放血20ml断搅动,2~3分钟后用水冲洗竹签后观察表1-1促凝和抗凝试验4、取血开动脉夹,每管参加血液2 ml.将多余的血盛于小烧杯中约20ml,并不断用竹签搅动.5、记录凝血时间每个试管加血2 ml后,即刻开始计时,每隔壁15 s倾斜一次,观察血液是否凝固,至血液成为凝胶状不再流动为止,记录所经历的时间.4、5、6号试管参加血液后,用拇指盖住试管口将试管颠倒两次,使血液与药物混合.四、实验结果促凝和抗凝试验试管编号实验条件凝血时间/min平均值X标准差S P值1对照、空管 5.55 5.75 5.4170.3822棉花4 4.25 3.5 3.9170.3820.0373肝素>60>60>604石蜡>60>60>605草酸钾>60>60>606肺组织浸液0.2510.50.5830.3120.0047生理盐水7.2589.258.1670.8250.0158冰浴>60>60>60实验讨论血液凝固过程是由许多凝血因子参加的酶促反响.根据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原激活途径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是指在组织因子参与下的血凝过程.本实验采用动物颈动脉放血取血,血液几乎未与组织因子接触.因此,凝血过程主要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肺组织浸液中含丰富的组织因子,参加试管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转变成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和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从而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响过程, 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目前的凝血因子主要有14种,即凝血因子I〜xni 〔简称FI〜Fxni〕.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等.在这些凝血因子中,除FIV是Ca2+外,其余的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而且Fn、FVH、FIX、FX、FXI、Fxn和前激肽释放酶都是丝氨酸蛋白酶,能对特定的肽链进行有限水解;但正常情况下这些蛋白酶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其他酶的有限水解而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央后,才具有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凝血因子的激活.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因此,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也称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根本步骤.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复合物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两条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与的凝血因子有所不同.但两条途径中的某些凝血因子可以互相激活,故两者间相互密切联系,并不各自完全独立.〔1〕内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外表〔如玻璃、白陶土、硫酸酯、胶原等〕接触而启动.当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外表接触时,首先是Fxn结合到异物外表,并被激活为FXHa.FXHa的主要功能是激活FXI成为FXI a,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2〕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成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又称组织因子途径.组织因子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存在于大多数组织细胞.在生理情况下,直接与循环血液接触的血细胞和内皮细胞不表达组织因子,但约有0.5%的FVII处于活化状态〔FVH a〕.当血管损伤时,暴露出组织因子,后者与FVH a结合而形成F Vila一组织因子复合物,后者在磷脂和Ca2+存在的情况下迅速激活FX生成FX a.由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所生成的FX a,在Ca2+存在的情况下可与FVa在磷脂膜外表形成FXa-FVa-Ca2+—磷脂复合物,即凝血酶原复合物,进而激活凝血酶原.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复合物的作用下激活成为凝血酶.1、棉花给血液凝固提供了一个粗糙的外表,容易使血小板发生黏着、聚集,然后发生解体,释放许多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因子;另外棉花含许多带负电荷的植物纤维,也能激活凝血因子xn,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因此放有棉花的试管血液凝固加快.2、抗凝血酶出和肝素是机体内重要的抗凝物质.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等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中央一一丝氨酸残基结合,是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受到抑制或失活,从而到达抗凝的作用.肝素那么主要通过与血浆中的的一些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出结合,增强后者的抗凝作用.此外肝素还能使血管内壁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作用. 因此在试管内放入肝素时血液不会发生凝固.3、由于石蜡油外表光滑,不易引起血小板黏着,即不易使血小板发挥促进凝血的作用.另外石蜡油为绝缘体,其把试管外表所带的负电荷覆盖,不利于凝血因子xn的激活,因此血液凝固比放有棉花的试管慢,也比正常对照组慢.4、凝血过程中Ca2+是重要的凝血因子,其参与了血液凝固的许多环节,当血液中没有Ca2+时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在试管中参加草酸钾之,由于草酸钾与Ca2+发生反响,生成草酸钙沉淀,是血液中没有Ca2+,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5、肺组织浸出液中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出,易通过外源性哪些途径迅速发生凝血反应,因此加肺组织浸出液的试管血液凝固发生最快.6、参加生理盐水稀释了血液,使凝血酶的浓度降低,延长了血液凝固的时问.7、血液凝固的过程由许多蛋白质酶的参与,所以当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减弱,因此放置于冰水中的试管血液长时间不凝固,此即低温影响了凝血酶的活性有关.8、不管是内源性凝血还是外源性凝血,凝血的最后阶段都是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那纤维蛋白原被水解成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呈网状结构,把血液中所有的血细胞网络于其中,从而发生血液凝固.静止烧杯中发生了上述的凝血过程,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没有被破坏,所以杯中血液凝固.而用竹签搅拌血液的过程中,虽然也发生了凝血的过程,纤维蛋白原被水解成纤维蛋白,但形成的纤维蛋白被不断地缠绕到了竹签上,经水漂洗后,竹签上剩下的是白色丝状的纤维蛋白,又经搅拌后,杯内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被全部耗尽,无法再形成纤维蛋白网罗血细胞,故血液不再发生凝固.六、实验结论加了肝素、草酸钾等抗凝剂的试管,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发生凝血现象. 温度对血液凝固也有影响,放置于冰水中的试管血液凝固也明显减慢,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发生凝血现象.棉花和石蜡油是观察血液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结果显示血液中有棉花使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并涂石蜡油润滑是试管壁的快.加肺组织浸液的试管血凝最快,加生理盐水的试管比正常血凝稍微加快,但差异不是很大.止匕外,不断搅拌血液的竹签上有白色丝状物缠绕,且血液不发生凝固,对照组血液那么正常凝固.七、参考文献[1]朱大年.生理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63-69[2]陆源、林国华、杨午鸣.机能学实验教程.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实验三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红细胞脆性的测定血红蛋白的测定

实验三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红细胞脆性的测定血红蛋白的测定

3.2 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时间的影响
表2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试管号 1 2 3 4 5 6 7
实验处理 空白
液体石蜡4滴 棉花少许 冰水环境 肝素4滴 草酸钾4滴
脑组织浸液4滴 5号管加CaCl24滴 6号管加CaCl24滴
凝血时间(秒)
4 分析与探讨 4.1 本次实验家兔Hb测定结果比对照高(或低、或基本一
致),从操作过程方面说明原因:……。 4.2 本次实验家兔RBC脆性测定结果,最小抵抗比对照组高(或
低、或基本一致),最大抵抗……,从操作过程方面说明 原因:……。 4.3 家兔凝血时间测定结果表明,××处理能加快(抑制或不 凝)血液凝固,为什么?××管加CaCl2后凝固,为什么? (从凝血机制分析) 5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红细胞脆性的测定 血红蛋白的测定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1 实验目的 以凝血时间为指标,了解影响凝血的因素,加深
对生理止血过程的理解。 2 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是一个酶解激活过程,有多种凝血因子 参与。根据凝血过程起动时凝血因子来源不同,可将 凝血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2 实验原理 血红蛋白的颜色与氧结合量有关,当用一定的氧
化剂将其氧化时,可使其转变为稳定、棕色的高铁血 红蛋白,而且颜色与血红蛋白的浓度成正比。因此, 可与标准色板进行对比,求出血红蛋白的浓度,即每 升血液中含血红蛋白的克数(g.L-1)。
3 实验对象:动物种类不限 4 方法与步骤:使用沙里氏血红蛋白计测定。
现透明淡红色,表明部分红细胞已经破裂,称为不 完全溶血。 ②完全溶血试管:液体完全变成透明红色,管底无红 细胞下沉。
6 注意事项 6.1 试管要干净; 6.2 配液要准确; 6.3 加血量要一致; 6.4 轻轻混匀,减少溶血机会; 6.5 静置法测定动物血红蛋白含量的方法。

红细胞渗透脆性名词解释

红细胞渗透脆性名词解释

红细胞渗透脆性名词解释第一节血液生理概述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浆1.血浆的基本成分2.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s)(1)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2)球蛋白又分为α1-、α2-、β-和γ-球蛋白(3)血浆蛋白的功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物质、缓冲H+的变化、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防御等生理过程(二)血细胞血细胞(blood cells)是血液的有形成分,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类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二)血液的黏度(三)血浆渗透压(掌握)(四)血浆pH四、血液的免疫学特性(一)固有免疫(二)获得性免疫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1.骨髓是成人血细胞生成的部位2.血细胞生成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大多处于G0期(2)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s):定向分化(3)前体细胞(precursors)3.造血微环境造血微环境(hemopoietic microenvironment)是指造血干细胞定居、存活、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场所(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包括造血器官中的基质细胞、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和各种造血调节因子,以及进入造血器官的神经和血管,在血细胞生成的全过程中发挥调控、诱导和支持的作用二、红细胞生理(掌握)(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贫血(anemia)(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1.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1)定义: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

红细胞的这种特性称为可塑变形性(2)意义:使红细胞能够通过小的毛细血管(3)影响因素:表面积与体积比;红细胞内容物的黏度;红细胞膜的弹性2.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1)定义:将盛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2)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实验六红细胞渗透脆性测定、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及血型鉴定

实验六红细胞渗透脆性测定、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及血型鉴定

实验六红细胞渗透脆性测定、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及血型鉴定一、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测定【实验目的】1、本实验学习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方法。

2、加深对细胞外液渗透张力在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重要性方面的理解。

【实验原理】将红细胞悬浮于等渗NaCl液中,其形态不变。

若置于低渗NaCl溶液中则发生膨胀破裂,此现象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

但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抵抗力,其大小可用NaCl溶液浓度的高低来表示。

将血液滴入不同浓度的低渗NaCl溶液中,开始出现溶血现象的NaCl溶液浓度为该血液红细胞的最小抵抗力(正常为0.42-0.46%NaCl溶液)。

出现完全溶血现象时的NaCl溶液浓度为该红细胞的最大抵抗力(正常为0.28-0.32%NaCl溶液)。

前者代表红细胞的最大脆性(最小抵抗力),后者代表红细胞最小脆性(最大抵抗力)。

生理学上将能使悬浮于其中的药细胞保持正常形态的溶液称为等张溶液,不能跨过细胞膜的微粒所形成的力,但等渗溶液并不一定是等张溶液(如1.9%的尿素溶液)。

【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对象家兔(二)器械药品:试管架、小试管45支、载玻片、盖玻片注射器、8号注射针头、棉签,1%NaCl溶液、0.85%氯化钠溶液、蒸馏水,1.9%尿素溶液、地塞米松、皂甙。

(三)方法与步骤1.配制不同浓度的低渗NaCl溶液取口径相同的干洁小试管12支,分别编号排列在三个试管架上,按表8-1分别向各试管内加入1%NaCl溶液和蒸馏水混匀,配制从0.68-0.24%12种不同浓度的NaCl低渗溶液,每管总量均为2.5ml。

表8-1 不同浓度低渗氯化钠溶液的配制试管编号试管编号试剂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1%NaCl(ml)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0.9 0.8 0.7 0.6蒸溜水(ml)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NaCl浓度% 0.68 0.64 0.60 0.56 0.52 0.48 0.44 0.40 0.36 0.32 0.28 0.24 另取3支小试管,在三个试管架中分别编号13-15,分别加入0.85%NaCl溶液、1.9%尿素和蒸溜水2.5ml。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篇一: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书写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三)实验步骤:(略)(四)实验结果: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

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1.加少许棉花2. 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3.放置37℃水浴4.放置冰水水浴5.加肝素10个单位6.加草酸钾2mg(表9-3文字说明:略)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表9-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试剂1、富血小板血浆2、少血小板血浆3、生理盐水4、羊肺悬液5、0.025mol/L CaCl2血液凝固时间(表9-2文字说明:略)(五)讨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Ⅻ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

凝血因子Ⅻ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

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

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 50’’ 8’15’’ 2’15’’ 6’45’’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15’’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篇一: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书写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实验对象:家兔(三)实验步骤:(略)(四)实验结果:1、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到静置杯内血液发生凝固。

搅拌杯内血液不凝固,但在毛刷上见到红色的血凝块,经水冲洗后毛刷上缠绕有白色丝状物。

2、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3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实验条件1.加少许棉花2. 用石蜡油均匀涂试管内壁3.放置37℃水浴4.放置冰水水浴5.加肝素10个单位6.加草酸钾2mg(表9-3文字说明:略)3、观察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表9-2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试剂1、富血小板血浆2、少血小板血浆3、生理盐水4、羊肺悬液5、0.025mol/L CaCl2血液凝固时间(表9-2文字说明:略)(五)讨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冻胶状态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③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Ⅻ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

凝血因子Ⅻ可被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等所激活,如血管内膜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其余参与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

凝血因子Ⅲ在脑、肺、胎盘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他们最后的是使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

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

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水解成血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的所有血细胞网凝血时间 50’’ 8’15’’ 2’15’’ 6’45’’不凝不凝试管1 0.2 ml 0.2 ml 0.2 ml 2’15’’试管2 0.2 ml 0.2 ml 0.2 ml 3’45’’试管3 0.2 ml 0.2 ml 0.2 ml 45’’罗于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凝固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过程之一,它在维持血液循环和修复伤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血液凝固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pH 值、离子浓度等。

本实验旨在探究这些因素对血液凝固时间的影响,以期深入理解血液凝固的机制。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新鲜的血液样本、试管、计时器、温度计、pH试纸、盐溶液等。

2. 实验操作步骤:a. 将血液样本分别放入不同试管中。

b. 在一组试管中调节温度,分别放置于不同温度的水浴中,如冷水浴和热水浴。

c. 在另一组试管中调节pH值,使用pH试纸测量并调整pH值。

d. 最后一组试管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盐溶液。

e. 在每个试管中记录血液凝固的时间,使用计时器进行计时。

实验结果:1. 温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较低的温度会延长血液凝固时间,而较高的温度会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这是因为低温会使血液中的酶活性降低,凝固因子的活性也会受到抑制,从而延长凝固时间。

而高温则会加速酶活性和凝固因子的反应速率,导致凝固时间缩短。

2. pH值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低的pH值会延长血液凝固时间,而较高的pH值会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这是因为酸性环境会降低血液中凝血酶的活性,使其反应速率减慢,从而延长凝固时间。

而碱性环境则会促进凝血酶的活性,导致凝固时间缩短。

3. 盐溶液浓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高浓度的盐溶液会延长血液凝固时间,而低浓度的盐溶液会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这是因为高浓度的盐溶液会引起细胞脱水,导致凝血因子的浓度降低,凝血时间延长。

而低浓度的盐溶液则会使细胞膨胀,增加凝血因子的浓度,导致凝固时间缩短。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温度、pH值和盐溶液浓度都会对血液凝固时间产生影响。

这与我们的预期相符,也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

温度、pH值和盐溶液浓度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素,通过调节这些因素,人体可以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保持正常的血液凝固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要求
下次实验: 家兔呼吸运动的调节 预习要点: 1. 掌握呼吸运动的实验方法,各种理化因素 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原理。
2. 熟悉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实验
记录和实验结果处理方法。
内源性凝血 接酶 原 激 活 物 形 成 凝 血 酶 形 成 纤 维 蛋 白 形 成
红细胞渗透溶血实验
实验步骤
家兔动脉血2ml,按表5-4滴入红细胞悬
液1-2滴,轻轻摇匀
教师示教
1
10
高)
10支不同浓度NaCl溶液试管(低
静置30分钟
结果观察
• 完全溶血 • 部分溶血 管内液体完全红色透明 上层红色透明 下层红色不透明(混浊)
• 不溶血
上层浅黄色或无色透明 下层红色不透明
记录刚开始出现部分溶血及完全溶血时NaCl溶液浓度
实验三
一、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二、红细胞渗透性溶血实验
生理学教研室
实验目的
观察某些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异物(棉花、纱布、石蜡油)
温度(水浴、冰浴)
抗凝物(肝素、草酸钾) 熟悉红细胞溶血现象
实验原理:生理止血功能
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下组织暴露 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 放 血小板止血栓形成 (初步止血) 血凝块形成 (有效止血)
气管插管,一侧颈总动脉插管(动脉插管内 先充满0.2%肝素生理盐水)。 3.将动脉插管内血液及生理盐水放净,向试管 内各注入2mL左右新鲜兔血(试管上标号编
号和刻度),开始计时,并用拇指堵住管口
倒转2次,使血液与试管内容物相混。
实验步骤
4.自血液注入试管后每隔60s将各试管轻轻倾斜
一次(倾斜45度角),观察其中的血液是否 已凝固,发现其中的血液已呈凝胶状而不再 流动时记录其时间。如超过30分钟血液仍未 凝则视为“不凝”。 5.以第一管的凝血时间为对照,比较其余各管 的凝血时间有何变化。 6.最后向第7管内加入10%氯化钙溶液1滴,观 察管内血液是否凝固。
注意事项
1.实验前试管上做好实验标记、刻度标记。做好 分工(放血、接血、计相互配合好)。 2.取血前,要先将动脉插管内的血液及生理盐水 放净,再取新鲜血液进行后续试验。 3.血液加入试管后立即混匀、计时。 4.判定凝血的标准以试管倾斜45度,试管内血液 不流动为准,仔细观察结果,记录凝血时间。 5.各试管应保持基本条件(试管口径、血量、温 度)一致。不要人为地手握加温或反复摇动, 以防外部条件影响实验结果。
表5-3 影响血液凝固的理化因素实验结果
序号 1 实验条件 干燥空白试管 凝血时间(min) 4分30秒
2
3 4 5 6
加纱布少许
用石蜡油润滑 37℃水浴 0℃冰浴 肝素100ul
4分钟
4分30秒 3分50秒 14分钟 不凝
7
草酸钾100ul
不凝,加CaCl2后10 分钟
实验后处理
1. 填写表5-3 2. 比较不同处理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结合思考题(p91)分析原因,写实验报 告。
XII XI
XIIa

XIa
PF3
Ⅶ Ca2+
IX
IXa
VIII Ca2+
PF3
X
Xa
Ca2+
V
X
II
纤维蛋白原
IIa
纤维蛋白
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XIIIa
4ML离心试管 200UL一次性枪头
在试管2ML处划一 避免放血时不好
试管内放碎布样本 注意大概数量
冰浴示意图
凝血系统激活
纤维蛋白形成
影响生理止血的因素
(1)影响凝血酶活性:
肝素 (2)物理因素: 接触面(纱布、石蜡油) 温度(37℃、冰浴)
(3)化学因素:
抗凝剂:与Ca2+结合的草酸钾
实验步骤
1. 取7支试管,按表5-3处理试管,并在各试管上 做好标记。
2. 家兔耳缘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1.0mL/k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