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实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合集下载

机能实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机能实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机能实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此作业得分94分仅供参考)一、实验目的1、学习家兔的基本手术操作。

2、观察血液凝固的现象。

3、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4、观察某些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1、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胶冻状态,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

2、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等三个阶段。

3、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三、实验材料1、实验对象:家兔。

2、实验器材与药品:哺乳动物实验手术器械一套,25ml小烧杯2个,竹签,清洁小试管9支,水浴装置一套,冰块,棉花,石蜡油,肝素,草酸钾,0.025mol/L的CaCl2溶液,肺组织悬液,富血小板血浆,少血小板血浆,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和观察项目1、动物手术(1)将家兔称重后,按5ml/kg的剂量自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乌拉坦。

(2)麻醉完成后将家兔以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将颈部被毛用粗剪剪去。

(3)在颈部腹面正中从甲状软骨水平向后至胸骨上缘做5-7cm的纵行切口,一次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肌肉及气管表面结缔组织直至暴露气管。

分离气管,行气管插管术。

(4)分离一侧的颈总动脉,将颈总动脉游离2-3cm,穿双线备用。

用其中一线结扎劲总动脉远心端,近心端用动脉夹闭。

用眼科剪在颈总动脉靠近远心端结扎线处剪一斜口(约45°),将动脉插管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内约1cm,用另一线结扎,已备取血。

2、实验准备按结果记录表准备好8个试管,并对人员进行分工。

3、取血打开动脉夹,经颈总动脉插管放血入个试管中,每支试管采血约15ml。

注意及时记录采血完成时间并将各试管尽快置于其实验条件下,所有试管加入血液后都要充分摇匀。

4、理化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及其结果观察接触面粗糙程度、温度以及试剂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观察各试管内血液凝固所所需时间。

在每支试管采血完成后开始计时,每隔30s将试管轻轻倾斜1次,观察试管中的血液是否凝固,发现血液呈凝胶状不再流动时停止计时,以此得到各试管血液凝固所需时间。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实验报告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在维持人体内血液循环平衡、防止出血和保护伤口愈合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机制及其受到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了解这一生理过程提供实验数据和参考。

首先,我们收集了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试剂,包括血液样本、凝血酶、钙离子等。

接着,我们按照实验步骤依次进行了实验操作。

首先,我们将采集的血液样本放置在离心管中,用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以分离血浆和红细胞。

然后,我们将血浆转移至试管中,并加入一定量的凝血酶和钙离子,观察血浆的凝固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控制了不同的影响因素,如温度、pH值、离子浓度等,以观察其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血浆在加入凝血酶和钙离子后,出现了明显的凝固现象。

并且我们发现,温度的变化对血液凝固有明显影响,较高的温度会加速血浆的凝固速度,而较低的温度则会延缓凝固过程。

此外,pH值和离子浓度的变化也会对血液凝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表明这些因素对血液凝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血液凝固的机制及其受到的影响因素。

这些实验数据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血液凝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临床上的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和影响,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综上所述,血液凝固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生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和影响。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血液凝固的机制及其受到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血液凝固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希望本次实验结果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有所帮助。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血液凝固的过程以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各种因素,从而加深对血液生理特性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血液凝固可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始动凝血的组织因子来自组织。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众多,包括血液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温度、钙离子浓度等。

光滑的接触面不利于凝血因子的激活和血小板的黏附聚集,从而延缓血液凝固;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下降,凝血过程减慢;钙离子在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缺乏钙离子会导致凝血障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家兔、注射器、酒精棉球、草酸钾溶液、生理盐水、肺组织浸液、石蜡油、冰块、氯化钙溶液等。

(二)实验方法1、用注射器在家兔耳缘静脉抽取一定量的血液,分别注入两支清洁的小试管中。

2、一支试管静置,作为对照管;另一支试管用竹签搅拌,观察血液是否凝固以及凝固所需的时间。

3、在两支新的小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溶液和生理盐水,再用注射器抽取家兔血液注入两管,摇匀后静置,观察两管血液的凝固情况。

4、取三支小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血液,一支置于 37℃水浴中,一支置于室温下,一支置于冰水中,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5、在两支小试管中分别滴入一滴肺组织浸液和石蜡油,然后加入等量的血液,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6、在一支加入血液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血液凝固的情况。

四、实验结果(一)搅拌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对照管中的血液很快凝固,而搅拌管中的血液不凝固或凝固时间明显延长。

(二)草酸钾溶液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加入草酸钾溶液的试管血液不凝固,而加入生理盐水的试管血液正常凝固。

(三)温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37℃水浴中的血液凝固时间最短,室温下的血液凝固时间次之,冰水中的血液凝固时间最长。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01
02
03
表二:
纤溶酶原的激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管内皮合成,发挥局部溶栓作用,保持血流通畅。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肾小管、集合管产生,在组织修复、伤口愈合过程中,血管外促进纤溶。
4
3
注意: 凝血是一个正反馈机制,一旦启动,必
迅速完成全过程。 Ca2+在多个环节起作用,因此控制Ca2+就
能控制血凝。 血凝过程是流水线,阻断其中一步,则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观察某些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目的】
血液凝固过程中必须较多因子的参与,因此血液凝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凝血因子可直接影响血凝过程外,血凝还受接触面、温度等影响。
【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概念: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本质:可溶的纤维蛋白原变为不溶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网罗血细胞等成分形成凝血块。
凝血过程必终止。
01
02
家兔
【实验对象】
哺乳动物实验手术器械一套、20ml注射器1副、小烧杯2个、竹签、清洁小试管6支、水浴装置一套、冰块、棉花、石蜡油、滴管、肝素、草酸钾、0.025mol/LCaCl2溶液、肺组织浸液、富血小板血浆、少血小板血浆、生理盐水
【实验器材与药品】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6
放置于冰浴糟中
7
加肝素8单位(加血后摇匀)
8
加草酸钾1~2mg(加血后摇匀)
9
取血:打开动脉夹,经颈动脉插管放血入各试管,每支试管各采血约1.5ml(一定要一次性采血完毕,多次放血可能会出现血液凝固于插管内而不能再放血),注意及时计时并将各试管尽快置于其实验条件下,如摇匀、放入温浴槽、冰浴槽内等。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doc 实验报告:血液凝固的影响因素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以及了解各种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的过程,它是止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血液凝固的主要因素包括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血系统等。

本实验将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以了解这些因素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新鲜血液、试管、注射器、生理盐水、肝素、胶原蛋白、钙离子等。

2.对照组: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让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3.实验组1: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肝素,使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4.实验组2: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胶原蛋白,使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5.实验组3: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5ml新鲜血液,向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钙离子,使其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观察血液凝固情况。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对照组:血液在室温下静置1分钟后,出现了一层凝结的血块,说明新鲜血液本身就具有凝固能力。

2.实验组1:随着肝素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逐渐延长。

肝素是一种抗凝物质,能够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阻碍血液凝固。

实验结果表明,肝素可以有效地延长血液凝固时间。

3.实验组2:随着胶原蛋白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逐渐缩短。

胶原蛋白是一种促凝物质,能够促进血小板聚集,从而加速血液凝固。

实验结果表明,胶原蛋白可以有效地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4.实验组3: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血液凝固时间也逐渐缩短。

钙离子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离子,能够促进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加速血液凝固。

实验结果表明,钙离子可以有效地缩短血液凝固时间。

五、结论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了解了各种因素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

影响血凝固的实验报告

影响血凝固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2. 探究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3. 通过实验验证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这一过程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蛋白有限水解反应完成的。

血液凝固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包括理化因素、生物因素和物理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家兔、生理盐水、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肝素、抗凝剂、中草药、石蜡油、温度计等;2. 实验仪器:恒温水浴器、试管、试管架、秒表、移液器、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将家兔麻醉后,取其血液,加入抗凝剂,分离血浆;2. 设置不同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影响因素,如肝素、中草药、石蜡油、温度等;3. 观察并记录各组血液凝固时间;4. 对比分析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1. 肝素组:加入肝素后,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说明肝素具有抗凝作用;2. 中草药组:加入中草药后,血液凝固时间无明显变化,说明中草药对血液凝固影响较小;3. 石蜡油组:加入石蜡油后,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说明石蜡油具有抗凝作用;4. 温度组:降低温度后,血液凝固时间延长,升高温度后,血液凝固时间缩短,说明温度对血液凝固有显著影响。

六、讨论与分析1. 肝素作为一种抗凝剂,能够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从而延缓血液凝固;2. 中草药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较小,可能与中草药的药理作用有关;3. 石蜡油作为一种抗凝剂,能够降低血液凝固速度;4. 温度对血液凝固有显著影响,低温下血液凝固速度减慢,高温下血液凝固速度加快。

七、结论1. 肝素、石蜡油等抗凝剂能够延缓血液凝固;2. 中草药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较小;3. 温度对血液凝固有显著影响。

八、实验不足与展望1. 实验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可能存在误差;2. 实验结果仅限于本次实验,未进行广泛验证;3. 未来可进一步研究更多影响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血凝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凝影响因素实验报告

血凝影响因素实验报告血凝影响因素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凝固是人体保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过程之一。

血液凝固的失调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严重疾病。

为了深入了解血凝的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研究血液凝固的机制和调节因素。

实验一:温度对血凝的影响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分别将两个试管中的血液置于不同的温度下,并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

一个试管放置在室温下,另一个试管则放置在冰箱中冷却。

结果显示,在较低的温度下,血液凝固的时间明显延长。

这表明温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血凝的因素之一。

较低的温度可能会减缓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影响血液的凝固过程。

实验二:pH值对血凝的影响我们调整了两个试管中的血液的pH值,一个试管中的血液pH值为7.4(生理正常范围),另一个试管中的血液pH值为6.0(较低)。

实验结果显示,在较低的pH值下,血液凝固的时间明显延长。

这说明血液的酸碱度对血凝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较低的pH值可能会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延缓血液的凝固。

实验三:离子浓度对血凝的影响我们分别在两个试管中添加了不同浓度的钠离子,一个试管中的钠离子浓度为正常范围(135-145mmol/L),另一个试管中的钠离子浓度为高浓度(>145mmol/L)。

实验结果显示,在高浓度的钠离子存在下,血液凝固的时间明显缩短。

这表明离子浓度对血凝有一定的影响。

高浓度的离子可能会促进凝血因子的活化,从而加速血液的凝固。

实验四:药物对血凝的影响我们在两个试管中分别添加了肝素和阿司匹林,观察其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肝素显著延长了血液凝固的时间,而阿司匹林则显著缩短了血液凝固的时间。

这说明药物对血凝有着不同的影响。

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可以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延缓血液的凝固。

而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加速血液的凝固。

结论:通过这一系列实验,我们发现温度、pH值、离子浓度和药物等因素都对血液凝固有着明显的影响。

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分析

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报告分析

影响血液凝固的实验1 血液凝固机理血液凝固的化学本质是溶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催化此反应的主要是凝血酶。

而正常血液中以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而成为凝血酶。

凝血酶原激活物是由活化的凝血因子和磷脂胶粒和钙的形式复合物,因此凝血因子的活化是导致血液凝固的触发机制,据触发凝血过程的形式不同,又有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之分。

内源性凝血是指因心血管内膜受损或血液抽出机体外接触异物表面而触发的,仅有血管内凝血因子参与的凝血过程;外源性凝血则指有损组织释放的组织凝血活素所参与的凝血过程2 低温对凝血的影响将血液置于冰块中,凝血时间较室温长。

因此,本次实验证明低温可抑制凝血作用。

其机制为凝血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适宜时,凝血酶活性高,血凝速度快。

温度较低时凝血酶活性低,血凝速度慢。

3 肺组织浸液对凝血的影响肺组织浸液含组织因子,而组织因子在凝血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组织因子是一种脂蛋白复合物,含有大量磷脂。

当它进入血浆后。

血浆中的钙离子将因子Ⅶ连接于组织因子的磷脂上,形成复合物,后者可使凝血因子X活化为Xa,并与Ca2+、因子V和血小板磷脂相互作用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然后通过与内源性凝血系统后阶段相同的途径,完成凝血的化学反应。

因此,肺组织浸液可促进血液凝固,本次实验中加入肺组织浸液0.1 ml后血液凝固时间明显缩短。

4 棉花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实验中在血液中放入少许棉花后血液凝固时间较室温缩短。

棉花给血液凝固提供了一个粗糙的表面。

粗糙表面可引发血小板集聚,而相对光滑的表面可阻止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的粘附。

5 涂石蜡油于管壁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胶原、内毒素等均为表面带负电荷的物质,当无活性的凝血因子Ⅻ与这些物质表面发生接触后,其精氨酸残基上的胍基在负电荷影响下分子构型发生改变,它的活性部分——丝氨酸残基暴露,所以因子Ⅻ被激活(此种激活方式称接触激活或固相激活)。

而石蜡油为绝缘体,可把试管表面所带的负电荷覆盖,延长凝血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能实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此作业得分94分仅供参考)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家兔的基本手术操作。

2、观察血液凝固的现象。

3、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4、观察某些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胶冻状态,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

2、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等三个阶段。

3、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三、实验材料
1、实验对象:家兔。

2、实验器材与药品:哺乳动物实验手术器械一套,25ml小烧杯2个,竹签,清洁小试管9支,水浴装置一套,冰块,棉花,石蜡油,肝素,草酸钾,L的CaCl2溶液,肺组织悬液,富血小板血浆,少血小板血浆,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和观察项目
1、动物手术
(1)将家兔称重后,按5ml/kg的剂量自耳缘静脉缓慢注射20%乌拉坦。

(2)麻醉完成后将家兔以仰卧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将颈部被毛用粗剪剪去。

(3)在颈部腹面正中从甲状软骨水平向后至胸骨上缘做5-7cm的纵行切口,一次钝性分离皮下组织、肌肉及气管表面结缔组织直至暴露气管。

分离气管,行气管插管术。

(4)分离一侧的颈总动脉,将颈总动脉游离2-3cm,穿双线备用。

用其中一线结扎劲总动脉远心端,近心端用动脉夹闭。

用眼科剪在颈总动脉靠近远心端结扎线处剪一斜口(约45°),将动脉插管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内约1cm,用另一线结扎,已备取血。

2、实验准备按结果记录表准备好8个试管,并对人员进行分工。

3、取血打开动脉夹,经颈总动脉插管放血入个试管中,每支试管采血约15ml。

注意及时记录采血完成时间并将各试管尽快置于其实验条件下,所有试管加入血液后都要充分摇匀。

4、理化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及其结果观察
接触面粗糙程度、温度以及试剂对血液凝固的影响观察各试管内血液凝固所所需时间。

在每支试管采血完成后开始计时,每隔30s将试管轻轻倾斜1次,观察试管中的血液是否凝固,发现血液呈凝胶状不再流动时停止计时,以此得到各试管血液凝固所需时间。

在本实验条件下,超过30min血液未凝可视为“不凝”。

五、实验结果
表 1 不同理化环境中血液凝固的时间
编号实验条件凝血所需时间
1无(对照管)4’02”
2加少许棉花3’10”
3用液体石蜡润滑试管内表面8’30”
4置于冰水混合物中5’43”
5置于37℃水浴槽中3’49”
6加肝素8U不凝
7加2%草酸钾溶液1-2ml不凝
8加肺组织液1’49”
六、实验讨论与反思
1、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有哪些,他们影响血液凝固的机制是什么
1)血凝加快:棉花作为异物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肺组织液悬液中的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适当升温使酶促反应活性增加;
2)血凝减慢:液态石蜡使试管壁变得光滑,不利于凝血;冰水混合物使酶促反应活性降低;草酸钠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使促凝血的钙离子被消耗;肝素带强负电荷,使凝血过程受到干扰。

2、三支加入血浆的试管中,第一管与第二管的凝血时间有何差别第二管和第三管有何差别
第二支(棉花)比第一支的凝固时间较短,第三支(石蜡)比第二支的凝血时间明显增长。

3、关于实验操作:
1)在兔子耳缘出的多次麻醉造成麻醉剂从其他针孔漏出,麻醉不彻底;
2)实验器具应提前检查,采血用的玻璃针筒密封性不佳,使实验试管中的血液均多于1毫升且不完全相同,使测量凝血时间受到影响;
实验前分工不甚明确,使解剖过程拖沓,数据记录不准确,没有完成尿道插管。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