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中医常识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和治疗儿童的疾病。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儿童被视为“稚阴稚阳”之体,即儿童的阴阳气血尚未完全成熟和稳定,因此,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疾病治疗都需要特别注意。
中医儿科学认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主要体现在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等方面。
由于儿童的脏腑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因此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治疗儿童疾病时,中医儿科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儿童的具体体质、病因、病机和病情,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儿科学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以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增强机体抵抗力的目的。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通过刺激儿童的特定穴位,调整气血运行,促进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治疗在儿童中应用时,需要特别注意手法的轻柔和穴位的选择。
3.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是通过手法按摩儿童的特定部位,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紧张,增强儿童的体质。
推拿治疗适用于多种儿童疾病,如消化不良、感冒、咳嗽等。
4. 食疗治疗:食疗治疗是根据儿童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具有特定食疗作用的食物,通过饮食调理来辅助治疗。
食疗治疗在中医儿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既能满足儿童的营养需求,又能辅助治疗疾病。
中医儿科学在预防儿童疾病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可以有效地增强儿童的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融合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也在不断地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期为儿童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医疗服务。
中医儿科知识

小知识点:1.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
2.春秋战国时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记载(“小儿医”)。
3.隋唐朝时期拥有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高等医学校)设有(小儿科)。
4.(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
5.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
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
6.(脐风)的病因是断脐不慎所致,和成人破伤风为同一病源提出了(烧灼法断脐)的预防方法。
7.宋以后称儿科为(小方脉)科。
8.(《颅囟经》)是最早论述儿科的名著。
9.元代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心书》《活幼口议》。
10.《明●会典》中有记载痘疹科和小方脉科。
11.多选:面呈白色,多为寒症、虚证。
面呈红色,多为热证。
面呈黄色,多为脾虚证或有湿浊。
面呈青色,多为寒症(白、青、黑)、痛证、瘀证、惊痫。
面呈黑色,多为寒症、痛证、瘀证、水饮证。
12.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13.正常小儿的指纹大多(淡紫隐隐)而(不显于风关以上)。
14.浮(表)沉(里)分表里,红(红)紫(热)辨寒热,淡(虚)滞(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15.啼哭声是儿科特有的内容。
16.问年龄要询问(实足年龄),新生儿应问明出生天数;2岁以内的小儿应文明实足月龄;2岁以上的小儿,应问明实足岁数及月数。
17.问个人史:胎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
18.小儿脉象较成人软而稍数,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19.小儿脉象,主要分浮、沉、迟、数、有力、无力等六种。
【以辨表里、寒热、虚实】20.儿科医案记载最早始于西汉《诊籍》21.1119年《小儿药证直诀》问世后,儿科学即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22.按头囟为儿科特有内容,腹诊在儿科广泛应用。
23.疳:就病因而言:“疳者甘也”;就病机及主证而言:“疳者干也”;就主症而言:“疳者干而瘦也”24.问诊(儿科特点)问诊内容基本与成人相同,问诊方药指标与成人有异。
25.为方便计算,可采用下列比例用药: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成人量的1/3,幼儿用成人量的1/2,学龄儿童用成人量的2/3或接近成人用量.26.胎怯是指新生儿体重低下,身材矮小,脏腑形气均未充实的一种病症,又称“胎弱”。
中医儿科科普小常识

中医儿科科普小常识
1. 儿童的体质特点: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机蓬勃,脏气清灵,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因此,儿童在调理身体时需要注意保护脾胃,饮食要适量、有规律,避免食用过多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 儿童的情志特点:儿童的情志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容易波动。
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生活环境,避免给孩子过多的精神压力。
3. 儿童常见病症的防治:感冒、咳嗽、腹泻等是儿童常见的病症。
中医在防治这些病症时,注重调整儿童的整体体质,通过中药、推拿、艾灸等方法来增强儿童的免疫力。
4. 儿童的膳食调养:中医认为,饮食是调养儿童身体的重要途径。
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脾益胃、滋阴润肺、养心安神等作用的食物,如粳米、薏苡仁、莲子、百合、山药等。
5. 儿童的起居调养: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此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儿童的体质。
这些中医儿科科普小常识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身体特点和调养方法,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如果孩子有任何健康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中医儿科医生。
中医儿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儿科学知识点总结一、儿童生长发育:1.高矮肥瘦:根据中医理论,儿童的生长发育应当符合其个体基因和先天禀赋。
通过观察儿童的身长、体重发育可以了解其生长状态。
在医疗实践中,中医医生会根据儿童的生长曲线图来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2.牙齿生长:中医认为,儿童的牙齿生长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
经常发生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问题的儿童,容易出现牙齿发育异常的情况。
3.性发育:中医注重通过脉诊、舌诊等方法,评估儿童的性发育情况。
中医认为,儿童性发育的提前或延缓与脾胃功能、腰肾功能等有关。
二、儿童常见疾病与治疗:1.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支气管炎等。
中医认为,这些疾病与儿童的肺经、脾胃功能紊乱有关,常使用中药调理肺气、健脾胃来治疗。
2.儿童肠胃道疾病:如腹泻、便秘、胃炎等。
中医强调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来治疗这些疾病,常使用中药来调理消化系统。
3.儿童皮肤病:如湿疹、疹子等。
中医认为这些疾病与儿童体内湿气过重,经络功能不畅有关,常使用中药调理体内湿气。
4.儿童免疫系统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
中医认为这些疾病与儿童体质虚弱、脾胃功能不足有关,常使用中药调理机体的免疫功能。
5.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如小儿脑瘫、癫痫等。
中医注重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来治疗这些疾病,常使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
三、儿童饮食调养:1.合理膳食:中医认为,儿童应当根据自身体质、发育情况合理选择食物,通过平衡膳食摄取各种营养物质。
2.调养脾胃:儿童脾胃功能弱,容易出现消化问题。
中医强调通过舌诊、脉诊等方法,调理脾胃功能,科学安排饮食。
3.避免过食寒凉食物:中医认为,儿童的脾胃功能尚未充分发育,不宜过食寒凉食物,容易导致体内寒湿。
四、中草药应用:1.中医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出许多适合儿童的中药方剂,如六月酒、小柴胡汤、小儿宽中消食汤等。
2.儿童对中草药的耐受性较强,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脾胃功能,提高体质免疫力。
总之,中医儿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儿科重点

1.北宋钱乙(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2.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3.年龄分期:①胎儿期:受孕-分娩断脐②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满28天③婴儿期(乳儿期):出生28天后-1周岁④幼儿期:1周岁-3周岁。
4.体重:①<6个月:出生时体重+0.7×月龄。
②7~12个月:7+0.5×(月龄-6)。
③1岁以上:8+2×年龄。
5.身高:出生身高约50cm,前三月增长12cm,第一年共长25cm,第二年长10cm。
2岁后每年7cm。
2~12岁身高=70+7×年龄。
6.囟门的临床意义:反映小儿颅骨间隙闭合情况,对某些疾病诊断有一定意义。
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佝偻病;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
7.牙齿:2岁以内乳牙数=月龄-4(或6)。
8.血压(mmHg):收缩压=80+2×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2/3。
9.头围:自双眉弓上缘处,经过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
10.粗动作-1月睡醒伸欠动作,2月开始抬头;4月撑起上半身;6月独坐;8月会爬、10月能扶走;1岁能独走,1岁半会跑步,倒走。
2岁双足并路。
精细运动:3,4月玩手;5月眼手协调;5-7月换手与捏,敲;9-10月拾东西;12-15月乱画;18月搭积木;2岁翻书。
11.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病因特点:外感、食伤、先天因素居多。
12.望诊: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察指纹。
问诊—问个人史:胎产史、喂养史、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
13.掌握用药剂量:新生儿用成人量1/6,婴儿用成人量1/3,幼儿1/3—1/2,学龄儿童2/3或接近成人量。
《中医儿科学》重点知识!

心肝疾病第一节夜啼概念:夜啼是指婴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
第二节汗证一. 概念: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
二.分类自汗:气虚、阳虚盗汗:阴虚、血虚肺卫不固:自汗为主,以头颈胸背为主。
营卫失调:自汗为主,汗出遍身而不温气阴亏虚:盗汗为主,汗出而虚热湿热迫蒸:自汗或盗汗,汗出而肤热第三节病毒性心肌炎一.概念: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
临床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特征。
二、※病因病机本病以外感风热、湿热邪毒为发病主因。
瘀血、痰浊为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
耗气伤阴、血脉阻滞为主要病理变化。
气阴亏虚证型,证候心悸不宁,活动后尤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夜寐不安,舌光红少苔,脉细数或促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药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
临床诊断依据(1)心功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
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3)心电图改变:、Ⅱ、avF、V5导联中2个或2个以上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及其他严重心律失常。
(4)CK-MB升高,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具备2项,临床诊断心肌炎。
西医疗法——综合性治疗一. (1)卧床休息(2)营养心肌:大剂量维生素C(100—200mg/kg·次能量合剂第四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一. 概念: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行为障碍性疾病,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动作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特征。
二、分证论治.1.肝肾阴虚证候多动难静,急躁易怒,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五心烦热,睡眠欠宁,或学习成绩低下,记忆力欠佳,或有遗尿,腰酸乏力,舌红苔薄,脉细软。
治法滋养肝肾,平肝潜阳。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2.心脾两虚证候注意力不集中,神思涣散,多动而不暴躁,做事有头无尾,神疲肢倦,少寐多言,食少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虚弱。
中医儿科知识科普大全

中医儿科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包括小儿生长发育规律、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儿科知识:
1.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长迅速,发育迅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因此,小儿在生理上具有脏腑功能不成熟、生长发育迅速、脾胃虚弱等特点。
在病理上,小儿容易受到外邪侵袭,且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传变和转归。
2.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生长发育规律。
例如,婴儿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需要注意合理的喂养和睡眠;幼儿期是小儿语言、运动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注意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儿童期是小儿身体和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需要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小儿病因病机:小儿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
外感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内伤包括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
小儿病机主要包括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方面。
4. 小儿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小儿疾病注重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
5. 小儿预防保健:中医认为,预防保健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对于小儿来说,合理的饮食、良好的睡眠习惯、适当的运动和心理调适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也是预防保健的重要措施。
总之,中医儿科知识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对于保障小儿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家长和医生应该根据小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保健。
中医儿科基本知识

中医儿科基本知识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中医儿科与西医儿科相辅相成,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提供服务。
中医儿科注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中医认为,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营养等因素的影响。
中医儿科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分析儿童的体格发育、精神状态、饮食习惯等,确定儿童的体质类型,从而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生长发育指导。
中医儿科重视儿童疾病的预防。
中医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
中医儿科医生会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对儿童进行体质辨识,找出其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不足等问题,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调理,增强儿童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儿科研究儿童疾病的治疗。
中医儿科医生会根据儿童疾病的不同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中药药方或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中医儿科注重整体调理,强调“治未病”,通过整体调理,增强儿童的自愈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儿科还注重儿童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儿童的饮食对其身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儿科医生会根据儿童的体质特点,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指导儿童的饮食习惯,保证其获得充足的营养,促进身体健康发育。
中医儿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中医儿科通过综合分析儿童的体格发育、精神状态、饮食习惯等,提供个性化的生长发育指导;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调理儿童的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通过中药药方或针灸疗法进行治疗,强调整体调理,提高治疗效果;通过饮食调理,保证儿童获得充足的营养,促进身体健康发育。
中医儿科与西医儿科相辅相成,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提供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患顽固性咳嗽的根源就是脾胃不好。
眼下首先要治孩子的感冒,感冒好了,再好好调理孩子的脾胃。
孩子老生病,原因之一就是乱吃东西。
孩子的第一特点:脏腑娇嫩。
生日蛋糕是孩子感冒的根源。
因为孩子脏腑娇嫩,还不能完全吸收这些美味,所以导致生病。
小孩子的很多与肺有关的问题,都是吃东西引起的。
在中医看来,脾胃是属土的,肺是属金的,土生金,简单的说,脾胃就是肺的母亲。
现在的奶油蛋糕大多数是反式脂肪做的,反式脂肪本来就不是人体可以正常吸收的,再加上孩子的消化道黏膜还在形成当中,脾胃功能还很弱。
中医认为,肺系统出了问题,可以用调理脾胃的办法来治疗,就是常说的“培土生金”,这也是中医治理肺系疾病的重要思路之一。
很多孩子肺的病变,其实某程度就是和脾胃受损有莫大关系。
孩子咳嗽通常是从一次感冒开始的,然后就隔三差五的咳嗽,尤其晚上咳嗽更为厉害。
当时孩子是被寒入侵了身体,但是用了清热解毒的凉药,寒就被憋在身体里面出不去,给孩子用了一些止咳的药物,不断的收敛,这样寒邪总是没有办法排出,这意味着药物阻止了孩子身体的排邪过程。
孩子咳嗽不能强制的压制,而是要使用一些向外透发的药物,让体内的寒散发出来。
只要保护好肺和脾的健康,基本就能解决大部分健康问题了。
所以肺和脾这两个脏器对孩子的身体来说太重要了,尤其是容易引发孩子感冒发烧的肺。
生活中为什么有些孩子的咳嗽老治不好,有些孩子喝了两三副中药就搞定?差别在于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强大不强大。
凡是热的就往上走,凉的就往下去。
很多大人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熬夜到很晚,喝冷饮,并带给孩子,就导致孩子有水湿重的毛病。
舌头伸出来,舌边有齿痕,舌苔满布,舌头肥大,唾液多就是水湿重。
正气不足孩子容易感冒。
感冒病毒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里有,鼻腔粘膜里面有,但为啥有人不会感染上?因为身体里的正气挡住了。
在影响经络通畅的各种因素里,温度降低占了大多数。
孩子感冒的第一阶段症状表现:(外寒阶段)皮毛最先感觉到本来孩子的手是温暖的,一摸变的冰凉,脚也冰凉,就是寒犯到皮毛了。
如果寒邪再往里面走,会全部化热,人会出现高热、痰黄、胸部痛等症状。
这个阶段时间有长有短,冬天会长一些,可能会连续数天。
夏天会短一些,短的甚至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刚受寒的时候,鼻涕是像水一样请浠的,一旦发现清鼻涕,要迅速暖身体。
孩子感冒的第一阶段症状用药:苏叶熬水喝或泡脚马上好。
苏叶水:苏叶茶3g,加入两茶杯水,盖上锅盖,开大火煮,开锅后改小火。
等开锅后三分钟后,闭火闷7-8分钟可以饮用。
注意:苏叶熬煮的时间不能太长。
服用苏叶茶前,让孩子先吃点东西,空腹服用,元气不足,无法发汗。
喝完苏叶水没多久,孩子感觉身上热了,微微出汗之后,就停止服用,感冒的症状开始消失。
泡脚:苏叶3g,荆芥3g,三分钟后闭火,闷7-8分钟。
让孩子的背部暖起来,感冒很快就好。
热水袋暖背法。
风寒感冒: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炙甘草、干姜、桂枝(去皮)、五味子、半夏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外感风寒适用。
孩子感冒的第二阶段症状表现:俗称“寒包火”(外寒里热阶段),如果在感冒的第一阶段,外寒阶段,没有及时控制,外寒就会深入渗透内部,与里面的正气激烈战斗,表现出很多热症,而体表的外寒依然存在,形成了一个”外寒里热“的状态,中医称其为”寒包火“。
第一个外寒阶段,因为症状不明显,大家一般不重视,所以我们通常见到的感冒,大多都到了”外寒里热“的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会流清鼻涕、吐黄痰。
在这个阶段,外寒的症状和里热的症状并存,流的是清鼻涕,不是黄鼻涕。
咳嗽出来的痰是黄色,或者鼻涕和痰是黄白相间的,说明我们体内的寒热是错杂的,一般情况下是外寒里热。
如果非要分出到底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恐怕是分不清的。
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人昨天还是身体冷的发抖,直打喷嚏,第二天发烧、高热,鼻涕和痰都变黄色的了。
实际上很多朋友感冒痊愈了,都搞不清楚患的到底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
寒与热是不同阶段的不同状态,更多时候,是寒热并存的。
孩子感冒的时候,如果发现有发冷、打喷嚏、手脚冷等症状,就是外寒的表现。
还伴有痰黄、舌红、嗓子疼痛、鼻涕黄白相间的里热症状,一般是外寒里热的干嘛。
就是第二阶段的感冒。
孩子感冒的第二阶段症状用药:“麻杏石甘汤“:麻黄、生石膏、杏仁、炙甘草家长去药店挑选药物的时候,药盒上的药物成分必须带有散外寒的麻黄、苏叶等,同时也必须有清里热的生石膏、连翘、双花等。
散外寒的药包括有:麻黄、苏叶、白芷、荆芥、防风等辛温发散的药物。
清里热的药包括有:生石膏、金银花、连翘、鱼腥草、蒲公英、芦根、地丁等。
孩子流绿鼻涕、白鼻涕是怎么回事?流绿鼻涕是比较厉害的热象,说明外寒与正气的交战地点在呼吸系统。
白鼻涕有点像乳白胶,是在感冒快痊愈的时候,外寒又回到体表残留,聚液为痰而形成的,注意的是:这个与感冒初期,风寒在表的清鼻涕不同。
孩子流白鼻涕,要用化痰的药往外清。
在感冒的初期,一定要留意孩子的鼻涕,看是白还是清,病是在表还是在内,只要发现了清鼻涕,就可以确定寒邪还在体表,正确用药。
鼻涕的颜色从清、黄、绿、白、清,到最终消失,代表感冒的外邪从体外侵入,到身体里,再退回体表,最终被驱赶出去的过程。
风寒:发热轻、流清涕、白痰、舌淡苔白风热:发热重、流黄绿涕、黄绿痰、舌红苔黄给孩子用药一定要轻,有经验的儿科中医开的剂量都是3,6,9克,绝不过多。
治肺的中药,先泡二十分钟,开锅后十分钟,药味一出来就闭火。
不可久熬。
孩子嗓子痛是咽痛,还是喉痛?感冒到了比较严重的阶段,很多孩子都会嗓子痛,这表明热毒已经聚集在咽喉部了。
咽和喉是两个不同的部位。
喉痛多为急症如果孩子喉结部位痛,尤其吞咽口水痛,此时多为急症。
这情况往往发生在冬天,一般是受冷风后,寒邪入里化热造成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展快,刚开始觉得痛,很快就严重了,甚至感觉吞咽困难。
丹栀射郁汤,用的是散火去毒的思路,方子有:牡丹皮、栀子、射干、郁金、赤茯苓、枇杷叶、甘草。
大人一般用9g,孩子五六岁用6g即可。
咽痛,通常叫做扁桃体发炎,部位在两腮之下,如果在医院检查,多为细菌感染。
辅助治疗:金银花6g,薄荷3g。
孩子感冒很重的第三阶段(表里俱热)有什么特征特征一:高烧发热特征二:痰变黄色,甚至绿色。
特征三:咳嗽声音非常剧烈。
一般清浅的感冒也会导致咳嗽,但都是咽喉部的刺痒引起,而在表里俱热的阶段,咳嗽是非常剧烈的。
从呼吸道深处发出,声音很深。
孩子感冒的第四阶段(反复阶段)有什么特征感冒的第三个阶段:表里俱热阶段平安度过后,孩子不再发烧,各种剧烈的反映也消失了,家长认为战斗结束了其实不然,外邪从体内被清除出去,但会重新回到体表,重返外寒的阶段。
这是感冒的第四个阶段。
这个阶段,虽然孩子不发烧了,但是鼻音很重,流清鼻涕,还打几个鼻涕。
孩子感冒的第四阶段症状用药:熏鼻法防风、荆芥、白芷、辛夷、苏叶三克,煮3分钟后闭火,让孩子闻蒸汽。
孩子受湿会得寒湿和暑湿两种感冒很多人在生活中也会患上热邪、湿邪导致的感冒,后者在生活中比较多见。
问题最大的就是空调了。
夏天体内的一些湿气本来可以通过汗液排出,如果此时直接进入开着冷气的房间,毛孔会被寒气闭住,湿气就被阻滞在了体内。
于是体内寒湿的格局就形成了。
实际上,在夏天遇到的感冒患者基本都是因为空调引起的。
如果是热必须用空调,先缓一缓,把身上的汗散掉,在一个过渡的环境先停留下。
全国很多地方湿气偏重,湿气重容易患上寒湿和暑湿两种感冒,天冷是寒湿,天热是暑湿,患寒湿的比暑湿的要多;。
如果你的孩子长期处在雾霾重,阳光少的湿气候环境中,最容易得的就是感冒、发烧。
而这种由寒湿引起的感冒,叫做胃肠型感冒,主要症状就是上吐下泻,还伴有发烧。
在对付寒湿感冒的时候,中医会用到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可以治疗寒湿感冒引起的头痛身重、呕吐恶心、泄泻肠鸣等症状。
藿香正气散是治疗寒湿引起的病症的,而暑热的天气也是人容易感受寒湿的时候。
在过去很多医生对这个现象没有细想过,说此房是治疗暑湿病症,其实是不对的,此方是治疗寒湿的。
最大的特点就是见效快。
普通的胃肠型感冒,孩子服用后,一天如果没有任何改善,就要立刻去医院求诊。
因为有可能不是这个证型的,否则一般一到两天内有明显的效果。
呕吐、头痛症状明显,服用藿香正气水比较好。
服用时,先将药水倒入杯子里冲入30毫升的热水趁热服用,服后要避风,让孩子身体微微发汗。
腹泻明显,服用藿香正气丸比较好,尤其是水丸。
寒湿引起的感冒,可以用藿香正气丸来治。
孩子感冒老不好,请给孩子调补脾胃为什么每次感冒流行的时候,有的孩子生病,有的没事,其实这与孩子的脾胃好不好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的每次感冒都能找到脾胃失调的影子。
每次在孩子感冒之后,家长要加入最后一个阶段,补脾胃。
除了吃药之外,在孩子感冒的间歇期,孩子感冒快好的补脾方,怀山药15克,炒鸡内金3克,熬水,每天喝两小杯即可。
连用三天。
在普通感冒的这几个阶段里面,第一阶段和最后一个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但这两个阶段都很少有人重视,如果能够上心,孩子能避免大多数的感冒。
1、小兒發燒,如果耳朵不熱,就不是病,是“蒸”。
2、小兒受了風寒發熱,沒有汗出,可以適當讓小兒喝稍熱牛奶,洗溫度稍高的澡(可以加點點酒),引發小兒出汗,汗出燒退。
3、小兒發燒,一陣陣的,下午晚上比較嚴重,通常是大便不通內熱引起的。
讓小兒多喝水,拉大便。
大便不出,可以用削成鉛筆狀的肥皂塞到寶寶的屁股,幾分鐘後就可以拉出大便啦!但千萬別給小兒喝蜂蜜,蜂蜜裏含有一種微量病毒必須用開水煮10分鐘才能死掉,大人抵抗力強,是不會有問題的,但是小孩抵抗力弱,腸胃等功能發育還不完善,喝蜂蜜會中毒的。
4、變蒸過程會產生很多類似疾病的現象,比如:發燒(虛熱);幾天甚至10來天不大便;嘔吐;不吃東西,不喝奶;愛哭鬧等等。
如何分辨是變蒸還是疾病呢,通常變蒸的症狀比較單一,比較輕微,而且小兒的精神比較好,還有就是看看時間,是不是上述的變蒸時間附近。
比如小兒多日不大便,但不發燒,不哭鬧,除了食欲稍減,精神很好,這就是變蒸,只要注意給他多喝水,太長時間不大便,適當通通便就可以啦,沒什麼好擔心的。
5、小兒大便發硬發黑,發紅,很臭,就是內熱。
小兒大便發青,很稀,有不消化的東西就是內寒。
再谈小儿肺部保养(2010-04-05 11:54:22)转载▼分类:各类疾病的调理方法标签:小儿咳嗽感冒中医健康现在小孩子肺部的问题比较多,我甚至觉得,怎么找我调理的,绝大多数都是孩子的肺部有问题啊。
后来我想了想,觉得这和现在的空气质量有关,无论大小城市,污染都是很严重了,我们呼吸的空气不如以前,所以孩子的呼吸系统受到的考验也大。
另外,一些家长喂养不当,导致小儿脾胃受伤,脾胃在五行里面属土,肺属金,土生金,也就是说:脾是肺的母亲,脾受伤了,当然肺也不会好过,这是中医里面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