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 -17课古诗三首内容详解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 -17课古诗三首内容详解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 -17课古诗三首内容详解  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内容详解

资料书屋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他的父亲苏洵(xun)、弟弟苏辙(zhe)合称“三苏”。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望天门山

唐朝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字词解释:①中断:从中间断开。2、楚江:长江。3、至此:到这里。

4、回:回旋。⑤出:出现。

古诗大意:高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从中间断开,成为东西两山,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里,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天水相接的远方驶来。精彩赏析:这首诗围绕一个“望”字展开,描绘的是天门山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前两句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之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开”字,写出了长江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一个“回”字,把水的澎湃和变化无穷描写得淋漓尽致。第一句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第二句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后两句写诗人乘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山扑进眼帘。青山有情意,远客有兴致。一个“出”字,不但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具有了动态美,而且也寓含了诗

人的喜悦之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

Song sushi[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字词解释:①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②方好:正好。③:云雾迷茫的样子。④亦:也。⑤奇:奇妙。⑥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⑦淡妆浓抹: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妆饰。

古诗大意;水上波光粼粼,晴天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好,山色迷蒙,雨中

景致也很奇妙。如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

美丽多娇。

精彩赏析:前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雾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朦朦胧胧,若有若无,非常奇妙。后两句诗人运用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把西湖比作“西子”,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施无论是浓施粉黛(dai)还是淡描蛾()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这首诗描写的不是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字词解释

洞庭:即洞庭部。②湖光这里指明月照射下湖面的波光。3、和:和谐,这里指水光和月色互相辉映。④潭面:指湖面。⑤镜未磨:古人的镜子是用铜制作,这里说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有打磨时模糊的样子。⑥遥望:远远望去。⑦青螺:青绿色的螺。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古诗大意:洞庭湖的水光与月色互相辉映,显得非常和谐;湖面平静无风,如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那湖中的君山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精彩赏析:这首诗中,前两句把平静的湖面比作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突出了湖的宁静与柔和。说“潭面”,是诗人有意把宽广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夸张的说法蕴含了诗人广阔的胸怀。在后两句诗中,诗人把洞庭湖湖面比喻成“白银盘”,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枚小小的“青螺”,以奇特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的山水,

非常形象。这也体现了时候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