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试题及答案解析第四单元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测试02-答案

第四单元测试答案解析第Ⅰ卷一、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结合文本内容“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这种创新,实则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主流”分析可知,选项内容强加因果。
故选C。
2.【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并指出具体措施”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守什么,如何守?变什么,如何变?”“‘守’,是要守住文化传统、精神传统”“真正意义上的求‘变’,是创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面向时代、面向生活”等内容分析,论述“守”与“变”的辩证关系,但没有指出具体措施。
故选D。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结合文本内容“继承传统一方面要深刻体悟中国画的文化特质和内在精神,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并遵循中国画自身发展逻辑。
任何一项民族艺术,都是在这两个维度中连接文化传承,成就不同的表现个性,传达审美精神的差异”分析可知,“只要体悟其文化特质,遵循其自身发展逻辑,就能继承传统”过于绝对化。
C项,结合文本内容“中国画创作者应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分析可知,“对于绘画技法的要求并不高”无中生有。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第四单元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
“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民歌,其起源即昭示着人类的起源。
人类自脱离动物界的那一刻起,也就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
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两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实”,就是越人之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诗经》,其“国风”部分也是民歌歌词的总汇。
从先秦的歌谣,到汉魏乐府,再到唐宋间的曲子词、竹枝词等体式的流变,民歌生长在百姓的唇吻和心灵之上,始终是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
明代沈德符记录了万历年间江南小调的流行状况“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腑。
”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在我们看来,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问题是,当今天很多人在叫嚣“娱乐至死”、张扬多元价值的时候,当多数民歌所描述的农耕甚至游牧、渔借生活情境离绝大多数人已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和民歌生活在一起吗?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传统之间的关系。
现代性并非一种全然固定的僵死结构,它应该是开放的,既对空间开放,也对时间开放;它应该是一种建构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间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人的诗意生存的需要。
这样来理解,传统就不再是一个被降服、被审判、被耻笑、被切割、被虚假玩弄的概念,而应该是唤起我们敬畏感的、我们借此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方式。
我们通过传统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回归人类应然的统一存在。
民歌正是自传统社会以来,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自然洞开的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
在欣赏民歌的时候,我们感到在传统人文世界中找到了人应该为人的那种存在的方式,我们觉得人应该那样和这个世界进行美好的连接,应该那样诗意地栖居。
第四单元检测题-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检测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1.(本题3分)(2022·福建厦门·高二期末)与例句推理方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A.只有杂种水稻二代才会出现分离,某种水稻后代发生分离,所以它的后代是杂种水稻二代。
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送来”就是“抛给”,即经济或文化侵略;鸦片、废枪炮、香粉等是“送来”的,所以是侵略。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
例句为类比推理。
A.为必要条件推理;B.为类比推理;C.为三段论;D.为排除法。
故选B。
2.(本题3分)众所周知,西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可以解决很多中医无法解决的病症,而中医依靠对人体经络和气血的特殊理解也治愈了很多令西医束手无策的难题,据此,针对某些复杂疾病,很多人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是有必要的。
上述这些人在论断时作的假设是()A.针对这些疾病的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相互结合,扬长避短。
B.这些疾病单独用中医疗法或者单独用西医疗法并不能有效治疗。
C.针对这些疾病,医疗界已经掌握了中西医疗法结合的方法。
D.针对这些疾病,医学界已经尝试了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能力。
此题属于假设前提型,题干的论点是:治疗有必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为保证论证的成立,必须增加一个必要条件,逐一分析选项。
A.增加了一个前提条件:这种中西医的治疗方法是可以结合的,如果二者不能结合,那么这种方法是不能采用的。
可见符合题干要求,正确。
B.只是重复论据的内容。
不符合题干要求,错误。
C、D两项只能作为充分条件。
不符合题干要求,错误。
故选A。
3.(本题3分)请分析例句蕴含的逻辑关系,选出与例句逻辑关系一致的选项()例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四单元综合学习(核心素养测试)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同步精品备课(选择性必修上册)(解析版)

第四单元核心素养测试卷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①逻辑跟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语言的表达要受逻辑思维的规律制约;没有语言也难以进行思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所以说逻辑与语言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逻辑上的“概念”,在语言里表现为语词,逻辑上所谓“命题”在语言里表现为一个句子。
②我们在教语法修辞上指出了很多写文章的毛病,表面上看,好像是语法问题,实际上也是逻辑问题。
比方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主谓不合的句子。
主谓不合是不是语法问题,实质上不是。
因为代词“我们”充当主语是可以的,名词“国家”作为谓语也是可以的,在语法上没什么错误。
错误在逻辑上。
从逻辑的角度说,这句话是直言肯定判断,肯定判断的主概念与宾概念一般都是从属关系或同一关系,而这个判断的主概念与宾概念之间既不是从属关系,也不是同一关系。
所以,从内涵来说,这个判断的宾概念不能恰当地反映主概念的属性,从外延来说,这个判断的宾概念的外延更不能包含主概念的外延,犯了主宾不相应的逻辑错误。
③最近,收到一位青年同志的信,他说:“现在报纸上有一句话是不合语法的”,什么话呢?就是“打扫卫生”。
他说:“卫生怎么能够扫掉呢?这是不合语法的。
”叫我提醒大家不要这样写了。
这句话是不是不合语法的呢?不是。
“打扫卫生”要不要否定,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当然也有人主张说是“用惯了,就不要否定它了。
”比如,从前我们有句话讲起来是讲不通的,要说“救人”是对的,“救火”你怎么救呀?“晒书”是可以的,“晒太阳”就不行了吧?但是用惯了还是可以的。
约定俗成嘛!因此,“打扫卫生”要说也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你要否定它,我看,这也不是语法问题,因为你表面上看是动宾不合,动词跟底下的宾语配不上,但是配不上并不等于语法上的错误。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检测卷(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检测卷(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
地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
即便远在他乡,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故乡的名字。
我们常说珍爱乡愁、寻找乡愁,这乡愁,就融在地名中。
曾听某省的民政厅干部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兵到了台湾后一直没能回到大陆,身体不好不能回到家乡,就让孩子回来寻根,寻找他生活过的地方。
孩子归来,根据地名按图索骥,却难以找到,原来这个地名早已消失。
最后,孩子找到民政厅,翻阅档案,才找到原来的地名。
这位老先生写信来感谢民政厅的同志,并说:“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说得多好!地名,在海内外华人眼里,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们心中,就是一条回家的路。
即便不在这里出生,那也是祖辈的根,后代依旧将心底的那份乡愁,与那个遥远的地名联在一起。
地名的替换与取消,显然需要慎之又慎。
尤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名,早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史书、碑刻、文学经典之中。
如果轻率地将之更名,多少文化信息会被消解。
陕西汉中的勉县,是武侯墓和武侯祠的所在地,因汉水称作沔水,历史上曾叫沔县。
20世纪50年代初,因考虑到“沔”字不好写,便改为“勉”。
汉水流至湖北,一个县叫沔阳,和沔县的“沔”是同一个字,前些年改名叫仙桃市。
远远近近的人,都熟悉沔阳三蒸、沔阳花鼓戏,可如今,一个“仙桃”,令“沔阳”失去了多少历史内涵。
说到襄阳,会想到王维的“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想到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说到荆州,会想到“大意失荆州”;说到衡阳,会想到范仲淹的“衡阳雁去无留意”;说到徽州,会想到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试想,如果将“襄樊”“荆沙”“黄山”在诗句中予以替换,今人与后人的感受,又该如何?幸好衡阳、泰安等地名依然安在,不然,多少经典诗词将从此失去地名带来的历史内涵和美感。
高二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测试题(含答案)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单元测试高二语文试题(2)【新人教】命题范围:必修五第三、四单元第Ⅰ卷为阅读题,共70分;第Ⅱ卷为表达题,共80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
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
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
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
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
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
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
”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
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2020秋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训练与检测:第4单元 项羽之死含解析

2020秋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训练与检测:第4单元项羽之死含解析第四单元项羽之死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A.垓.(hái)下骓.(zhuī)马数阕.(què)B.和.(hé)之麾.(huī)下绐.(dài)之C.骑能属.(shǔ)刈.(yì)旗瞋.(chēn)目D.(yǐ)船披靡.(mǐ)被创.(chuānɡ)【解析】A垓:ɡāi;B和:hè;C属:zhǔ。
2.下列句子中的“乃”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BC)A.项王乃.大惊曰B.平明,汉军乃.觉之C.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解析】BC都当“才”讲,A于是,D竟。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都当“跟随”讲。
4.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B)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B:①因为,②把;A你;C助词,取独;D在。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D)A.项王乃复引兵而东.B.项王则夜.起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D.江东虽小……亦足王.也【解析】AD名词活用作动词,B名词作状语,C使动用法。
6.下面对“霸王别姬"一段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A.这一段是著名的“霸王别姬”,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刻画项羽的形象。
B.首先正面描写项羽的悲歌和泪水.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慨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C.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D.然后还写到了“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随从的将士都哭了,“莫能仰视”说明项王即使哭时也威势逼人没人敢仰面看他。
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任务二 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二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二
【答案】(1)“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说法不妥,违反同一律,“作品幼稚”指作品 的语言形式和思想都不成熟,与“儿童文学”不是同一概念。
(2)“2月30日,晴。今天一天都没有出太阳”“养在鱼缸里淹死1条”说法错误,违反矛盾律。 2月没有30号。没有不出太阳的晴天,更没有会淹死的金鱼。
任务:探究以下各个案例,概括其中的推理形式。有些推理形式可以保证前提为 真则结论一定为真,有些则不能保证。你觉得哪些推理不能保证?为什么?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
①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 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晏子使楚》)
【明确】:①假如“从狗门入”,那么前提是“出使狗国”,如今出使的不是狗 国,而是楚国,所以结论就是不能从狗门进入。
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 规律。
逻辑包括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逻辑谬误特指具有一定迷惑性的逻辑错误。一般
指思维过程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产生 的错误。如概念的含义前后不一致,立场自相矛盾、态度 模棱两可,理由站不住脚或推不出结论等。
任务一 分析下面的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 任务二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了分析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的能力。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 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 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 到抽象等等。 B项,“仿造假冒产品”应改为“仿造名牌产品”。 C项,“甚至”是递进关系,“两节课甚至一个上午”应改为“一个上午甚至两节课”。 D项,“毛衣、帽子和换季衣服”并列不当,“毛衣、帽子”和“换季衣服”是从属关系,不 能并列,可将“和”改为“等”。 故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上试题及答案解析第四单元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单元能力检测:第四单元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悔.悟侮.辱风雨如晦.诲.人不倦B.温馨.钟磬.安如磐.石罄.竹难书C.裨.益婢.女稗.官野史纵横捭.阖D.拜谒.褐.色怒不可遏.残碑断碣.解析:此题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
A项中,加点字的读音依次是“huǐ、wǔ、huì、huì”,有两个读音相同。
B项中,加点字的读音依次是“xīn、qìnɡ、pán、qìnɡ”,有两个读音相同。
C项中,加点字的读音依次是“bì、bì、bài、bǎi”,有两个读音相同。
D项中,加点字的读音依次是“yè、hè、è、jié”,四个读音全都不相同。
答案:D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义气意气用事正规步入正轨B.提名金榜题名委曲委屈求全C.国事共商国是过度过渡时期D.直言仗义执言谋取牟取暴利解析:此题考查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
B项“委屈求全”中的“屈”应改为“曲”。
答案:B3.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与其他国家的同类系统不同,瑞典的“网络防务”体系是以因特网为________,而不是建立一个新的军事网络。
(2)为了确保新版文艺频道有个强势开头,也为了维护中央电视台自身的形象,央视领导决定推迟改版计划________。
(3)当您发现有人偷税或逃税时,您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这种行为进行举报。
因为他偷税、逃税________是在损害国家利益,________是在损害您的利益,个别人的偷逃税款,实际上无形中增加了他人的负担。
A.依附出笼不但/也B.依托出笼既/又C.依附出台既/又D.依托出台不但/也解析:“依托”是依靠的意思;“依附”是依赖,附着,没有独立性了。
“出笼”带贬义;“出台”没有贬义。
“既/又”是并列的关系;“不但/也”有进一层的意思。
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虽然让人难以相信,但他还是凭一张假证件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展览厅的大门。
B.尽管我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认识,但他们在电话中一听我的来意,几乎都是一口答应接受采访,其当仁不让....之情溢于言表。
C.你是大老板,我们也知道对产品要求应该很严格,可你也不该鸡蛋里头....挑骨头...,扣掉我们的工钱!D.语文教学的改革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整个学术界具有远见卓识之士的参与,以期在热烈的讨论中深思熟虑....,供国家决策部参考。
解析:D项主语是“改革”,谓语不应用“深思熟虑”,可改为“日趋完善”。
答案:D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将实行网上阅卷,有很多高三学生心存恐慌:实行网上阅卷后,涂写答题纸的方法是不是也有所改变呢B.记者了解到,能源效率标识的基本样式为蓝白背景的彩色标识,名称为“中国能效标识”,标识包括生产者名称、产品规格型号、能源效率等级、能源消耗指标、以及依据的能源效率国家标准编号等基本内容。
C.在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研讨会上,“北京创造教育模式”引人注目。
D.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应该怎样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解析:B项最后一个顿号和“以及”只能保留一个,因为“以及”也表示并列关系,和顿号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C项“中、小学”之间不应用顿号,因为它是一个集合词组;D项问号应改为逗号,因为这不是一个问句,我们不要看到句中有疑问词就认为是疑问句,主要看是否是疑问语气。
答案:A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李幼斌扮演的马超的弟弟马良为了能与未婚妻张苇革过上宽裕的生活,铤而走险,贪污了10万元公款。
B.在争论中是不分高贵卑贱,也不管称号姓氏的,重要的只是真理,在它面前人人平等。
C.今天,尽管哈尔滨的气温已超过了零下18℃,可市民仍然来到大街上举行庆祝活动。
D.市委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制止了群众揭发少数单位违反财务制度、请客送礼的错误做法。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句语病的辨析能力。
A项,李幼斌扮演的是马超还是马良,表意不明。
C项,表意不合逻辑。
D项,结构混乱或表意不明,是制止群众揭发还是制止群众揭发的少数单位的错误做法。
答案:B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2分,每小题3分)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
父期公,衡阳太守。
兄盛公,高尚不仕。
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
州三礼辟西曹主簿,举秀才,不就。
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
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夫妻共乘薄笨车,出市买易,周用之外,辄以施人。
为村里所诬,一年三输公调,求辄与之。
有人尝认其所着屐,笑曰:“仆着之已败,令家中觅新者备君也。
”此人后田中得所失屐,送还之,不肯复取。
元嘉初,征为秘书郎,不就。
临川王义庆、衡阳王义季镇江陵,并遣使存问。
凝之答书,顿首称仆,不修民礼。
人或讥焉。
凝之曰:“昔老莱向楚王称仆,严陵亦抗礼光武,未闻巢、许称臣尧、舜。
”时戴颙与衡阳王义季书,亦称仆。
荆州年饥,义季虑凝之喂毙,饷钱十万。
凝之大喜,将钱至市门,观有饥色者,悉分与之,俄顷立尽。
性好山水,一旦携妻子泛江湖,隐居衡山之阳。
登高岭,绝人迹,为小屋居之;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
元嘉二十五年,卒,时年五十九。
(选自《宋书·隐逸列传》)7.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里重.其德行 重:看重。
B.并遣使存.问存:保全。
C.一旦携妻子泛.江湖泛:渡、游。
D.登高岭,绝.人迹 绝:断绝。
解析:B 项中,“存”应译为“慰问”。
答案:B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非其.力不食 B. 为.村里所诬 如姬为.公子泣 C. 仆着之.已败 宋何罪之.有 D. 此人后田中得所.失屐 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解析:A项中的两个“其”字,第一个译为“他”,第二个译为“自己”;B项中的两个“为”字,第一个是表被动的介词,译为“被”,第二个是表动作行为对象的介词,译为“对”;C项中的两个“之”字,第一个为结构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为结构助词,帮助提前宾语,不译;D项中的两个“所”字都表后一个动词涉及的对象,不译。
答案:D9.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部说明刘凝之有“慷慨大度”的隐士风范的一组是( )①推家财与弟及兄子②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③周用之外,辄以施人④征为秘书郎,不就⑤将钱至市门,观有饥色者,悉分与之⑥登高岭,绝人迹,为小屋居之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解析:六句中,其中第②⑥句说明他有隐居山林的志向,第④句说明他不与社会共处的思想。
答案:A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凝之羡慕老莱、严子陵的为人,一心向往山林,把家财全分给兄弟及侄子们,在野外立屋居住,自食其力。
B.妻子与刘凝之志同道合,把带来的陪嫁财产全分给亲朋好友,与凝之共度贫寒清苦之日。
C.临川王刘义庆、衡阳王刘义季镇守江陵时,一起派遣使者慰问刘凝之,刘凝之一一回书答谢。
D.荆州某年粮食歉收,刘义季担心刘凝之可能会饿死,便赠给他十万钱,刘凝之全部分给挨饿的人。
解析:从文中可以看出,妻子的陪嫁是刘凝之分给了亲朋好友,而不是妻子分给大家的。
故B项错。
答案:B第Ⅱ卷(共70分)三、(10分)11.翻译下列各句。
(3分)(1)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2)周用之外,辄以施人。
(3)妻子皆从其志。
答案:(1)妻子也能够不羡慕荣华富贵,与凝之一起安于勤俭贫苦的生活。
(2)所得财物除了应付日用以外,总是把剩余的施舍给别人。
(3)妻子儿女们都依从他的志向。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3分)野老歌张籍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1)①本诗在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中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并简要说明。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考查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答案: (1)①浅近平易(意思对即可。
) ②主要采用了对比手法。
一方面农民终年辛苦无粮可食和“输入官仓化为土”对比,另一方面将山中“老农”和“西江贾客”作对比。
(2)描写农民捐税沉重、受尽剥削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意思对即可。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
)(4分)(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__________,__________,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
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
答案:(1)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四、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1分)游子吟和谷到省城工作之后,有了妻室儿女,便很少能回故乡看看。
每当我触到“乡情”的字眼,就不禁默吟“慈母手中线”的诗句,久久地陷入思念的意绪中。
渭河北岸的故乡,土地瘠薄,人们生活一向很是简朴。
记得童年的时候,是不曾披过一件“洋布”的,自春到冬,总穿着一身母亲织的土布。
上小学时的书包,也是红蓝网格的粗布做的,却孕育了我童年的梦。
一到秋天,队上分了棉花,多半是因受旱未绽的棉桃。
阴雨天,就和母亲在土窑里剥棉桃,撕开来晾干。
遇赶集的日子,我牵着母亲的衣襟,背着大包袱到弹花店去。
弹花是不收加工费的,带走花絮,留下花籽即可。
而花籽是可以榨油的。
归来,折一支高粱秸,就着青石炕沿,撕开一片片花絮铺了,卷在高粱秸上,滚几下,就成了一个圆筒。
这种玩活,我是乐于干的,而且很在行。
那一片片洁白的棉絮,薄得像鸟儿的羽翼,又使我时时想到天上的云朵。
母亲则搬了纺车来,给弦上涂了蜡,给锭子抹了油,便盘腿吱咛咛地纺起线来。
左手指那么轻巧地绕动了纺车,右手捏着我卷好的花筒,直侧着身子扯到背后去,又回一下纺车轮,将抽开的细丝缠在旋动的锭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