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传染性支气管炎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

有关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

疾病概述: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一种对鸡危害严重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与Ⅰ群和Ⅱ群人的冠状病毒引起的症状相似,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流行。本病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主要侵害呼吸道、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某些毒株可引起肾脏和肠道疾病。所有日龄的鸡

历史及分布:

1930年在美国北达科他州首先发现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次年Schalk和Hawn,对该病的临床症状和初步实验研究结果作了报道。此后,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比利时、印度等都有相关报道。

1936年Beach和Schalm确定了该病的病原,1937年Reaudette和Hudson首次在鸡胚上成功培养该病毒。

1962年Winterfield和Hitchner报道了肾病变型IB。早期报道的IB主要是幼鸡的疾病,但后来发现此病也存在于育成鸡和产蛋鸡群中。

我国于1972年由邝荣禄教授在广东首先发现IB的存在。此后北京、上海相继有报道,现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蔓延。

1996年以来,又见有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报

病原: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本病毒对环境抵抗力不强,对普通消毒药过敏,对低温有一定的抵抗力。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具有很强的变异性,目前世界上已分离出30多个血清型。在这些毒株中多数能使气管产生特异性病变,但也有些毒株能引起肾脏病变和生殖道病变。

本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饲料、饮水、垫料等传播。饲养密度过大、多热、过冷、同分不良等可诱发本病。1日龄雏鸡感染时刻使输卵管发生永久性的损伤,使其不能达到应有的产量。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感染后的病鸡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泄殖腔等途径向外界排毒,为该病主要的传染源。病鸡康复后可带毒49d,在35d内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受污染的飞沫、尘埃、饮水、饲料、垫料等则是最常见的传播媒介。

3.易感性:

鸡是IBV的自然宿主,但不同品种和品系的鸡群对IBV的

敏感性不同。各种龄期的鸡均易感,其中,(1)呼吸型IB 以雏鸡和蛋鸡产蛋高峰发病较多;(2)肾型IB 多发生于10~50日龄的幼鸡;(3)腺胃型IB 多发生于30~80日龄的鸡)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流行,但以冬春寒冷季节较严重。本病属于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鸡群中传播速度快,2周内可波及全场。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毒株的毒力和环境因素(如气温、通风、饲养密度、健康状况、日粮配合、应激等)有很大关系

诱病因素:

过冷、过热、拥挤、通风不良、维生素缺乏及疫苗接种会促进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短(平均3d)。病型复杂,通常分为呼吸型、肾型、腺胃型等多种,其

中还有一些变异的中间型。该病毒血清型多,变异快,常常容易引起免疫失败,并

导致鸡的增重和饲料报酬降低。

1、呼吸型:

雏鸡感染主要引起呼吸器官功能障碍,表现为突然甩头、咳嗽、喷嚏、流泪、喘息、气管罗音、鼻分泌物增多,偶尔出现脸部轻度水肿。另外,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乱,怕冷挤堆,减食。蛋鸡在幼龄(尤其10日龄内)时感染IBV可形成永久性的输卵管损伤,鸡只外观正常但终生不产蛋。育成鸡发病症状与幼龄鸡相同,但通常无鼻涕。产蛋鸡呼吸道症状较温和,在鸡群安静时可听到气管罗音、咳嗽、喘息、喷嚏,相比之下产蛋性能的变化则更为明显,表现为产蛋量明显下降,持续4~8周,产畸形蛋、软壳蛋、粗壳蛋,蛋清变稀呈水样,蛋黄与蛋清分开。

2、肾型:

主要发生于2~6周龄的雏鸡。发病初期可能有短期的呼吸道症状,但随即消失。临床表现主要为病雏羽毛松乱、减食、渴欲增加,排白色水样稀粪,严重脱水。发病率高,死亡率常随感染日龄、病毒毒力大小和饲养管理条件而不同,通常为10%~45%不等。

3、腺胃型(目前尚无定论):

目前认为,本病的病因是网状内皮增值症病毒与传支病毒共同造成的。病初,不易发现,鸡群精神、食欲无明显异常,仅表现生长缓慢,打盹。随病情发展,出现食欲减少,体重不增甚至下降,逐渐消瘦,发病鸡的体重仅为同批正常鸡的1/3~1/2。发病鸡群很像是由不同日龄的鸡组成的。病后期,缩头、两翅下垂,腹泻,病程长达20~40d。发病率为10%~60%,死亡率10%~30%左右,

病理变化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学变化主要发生在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的上皮组织。此外,也有一些关于腺胃、肠道,出现病变的报道。

1、呼吸型:

剖检病鸡可见鼻腔、气管、支气管内有浆液性卡他性或干酪样(后期)渗出液,气管黏膜充血、出血、粗糙、肥厚和轻度红肿,环绕支气管的肺组织局灶性实变,气囊混浊,有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如果伴有细菌混合感染,气管、支气管和气囊膜则出现脓性、纤维素性炎症,肺实质形成大面积的炎症病灶。产蛋鸡生殖道病变一般不明显,偶尔可见鸡卵泡充血、出血或变形,引起卵黄性腹膜炎和输卵管腔的粘连。若在雏鸡阶段受IBV侵害,则到性成熟时输卵管的长度不及正常的一半。

2、肾型:

幼鸡肾肿大、苍白、小叶突出,肾表面弥漫性尿酸盐分布或实质内局灶性尿酸盐沉着。有的发病鸡尚可见肾脏痛风,输尿管内因液化的尿酸盐沉积而高度扩张。发生尿石症的蛋鸡,往往一侧肾高度肿大,同时出现另一侧的萎缩。皱缩的肾脏大多与内含坚硬结石而扩张的输尿管相通,少数鸡输尿管两侧均可见结石。

3、腺胃型:

腺胃显著肿大、外观呈球形。胃壁增厚,胃黏膜水肿、充血、出血,乳头凹陷消失、周边出血、坏死或溃疡。肠道内粘液分泌增多。大多数鸡的肌肉苍白。法氏囊、脾脏等免疫器官萎缩。大约有20%的病鸡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

防治措施

1.治疗

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人们常用中西医结合的对症疗法。

由于实际生产中鸡群常并发细菌性疾病,故采用一些抗菌药物有时显得有效。对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鸡,有人采用口服补液盐、0.5%碳酸氢钠、维生素C等药物投喂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中药长采用平喘止咳的一些药物如:双花、连翘、板蓝根、甘草、杏仁、陈皮等中草药配伍应用有一定效果。①咳喘康,开水煎汁半小时后,加入冷开水20-25公斤作饮水,连服5-7天。同时,每25公斤饲料或50公斤水中再加入盐酸吗啉胍原粉50克,效果更佳。②每克强力霉素原粉加水10-20公斤任其自饮,连服3-5天。③每公斤饲料拌入病毒灵1.5克、板蓝根冲剂30克,任雏鸡自由采食,少数病重鸡单独饲养,并辅以少量雪梨糖浆,连服3-5天,可收到良好效果。④咳喘敏、阿奇喘定等有特效。

2.预防

本病预防应考虑减少诱发因素,提高鸡只的免疫力。清洗和消毒鸡舍后,引进无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疫情鸡场的鸡苗,搞好雏鸡饲养管理,鸡舍注意通风换气,防止过于拥挤,注意保温,适当补充雏鸡日粮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3.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一项主要措施。目前用于预防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疫苗种类很多,可分为灭活苗和弱毒苗两类。

①灭活苗:采用本地分离的病毒株制备灭活苗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但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因此,目前未被广泛应用。

②弱毒苗:单价弱毒苗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引进荷兰的H120、H52株。H120对14日龄雏鸡安全有效,免疫3周保护率达90%;H52对14日龄以下的鸡会引起严重反应,不宜使用,但对90~120日龄的鸡却安全,故目前常用的程序为H120于10日龄、H52于30~45日龄接种。

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二联苗由于存在着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在鸡体内对新城疫病毒有干扰的问题,所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此种疫苗的使用价值一直存有争议,但由于使用上较方便,并节省资金,故应用者也较多。

以上各疫苗的接种方法、剂量及注意事项,应按说明书严格进行操作。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措施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措施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措施 核心提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有囊膜,单股正链病毒,病毒粒子形态为多形性,但大多数为球形,直径约为80~120纳米,囊膜表面呈松散、均匀排列的冠状纤突,状如皇冠,其纤突不如副粘病毒的棒状纤突排列紧密,有的毒株离心力超过100000克时纤突会丢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能在10~11日龄的鸡胚中生长,用自然毒初次接种鸡胚,多数鸡胚存活,但随继代次数的增加,对鸡胚的毒力增强,到第10代时,可在接种后的第9天引起80%的鸡胚死亡。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一种病理表现形式。我国于1972年由邝荣禄首次报道在广东省有传染性支气管炎存在,随后绝大多数省份都有该病发生的报道,在此期间发生的传染性支气管炎也主要为呼吸型。1962

年等在美国发现了致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将其命名为株,该型的代表毒株有株、株、56b株、株等,其中株是缓和型毒株。同年在澳大利亚分离出N1/62(T株),该病毒被认为是嗜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代表株。20世纪90年代以来,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在国内也相继爆发,流行十分广泛。尤其是最近几年,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在我国肉鸡群中大面积流行,给养鸡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一、病原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有囊膜,单股正链病毒,病毒粒子形态为多形性,但大多数为球形,直径约为80~120纳米,囊膜表面呈松散、均匀排列的冠状纤突,状如皇冠,其纤突不如副粘病毒的棒状纤突排列紧密,有的毒株离心力超过100000克时纤突会丢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能在10~11日龄的鸡胚中生长,用自然毒初次接种鸡胚,多数鸡胚存活,但随继代次数的增加,对鸡胚的毒力增强,到第10代时,可在接种后的第9天引起80%的鸡胚死亡。胚体的特征性变化是发育受阻,胚体卷成球形,脚变形压在头部,羊膜增厚,紧贴胚体,卵黄囊缩小,尿囊液增多,肾脏尿酸盐沉积。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也能在15~18日龄的鸡胚肾细胞()、鸡肾细胞()和鸡胚肝细胞()上生长,经多次传代(6~10代)后,可引起较明显的细胞病变,表现为胞浆融合,形成合胞体及细胞死亡。病毒经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活疫苗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活疫苗 Ji Chuanranxinghouqiguanyan Huoyimiao 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accine,Live 本品系用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K317株接种SPF鸡胚,收获感染的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磨后,加适宜稳定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用于预防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性状】海绵状疏松团块,易与瓶壁脱离,加稀释液后迅速溶解。 【无菌检验】按附录3306进行检验,应无菌生长。如果有菌生长,应进行杂菌计数和病原性鉴定(附录3307)以及禽沙门氏菌检验(附录3303),应符合规定。每羽份疫苗非病原菌应不超过1个。 【支原体检验】按附录3308进行检验,应无支原体生长。 【鉴别检验】将疫苗稀释至100 EID50/0.1ml,分成2组。第1组,与等量抗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特异性血清混合作为中和组;另1组,与等量生理盐水混合作为病毒对照组。置室温中和1小时后,经绒毛尿囊膜接种11日龄SPF鸡胚,中和组和病毒对照组各接种5枚,置37℃孵育120小时。病毒对照组的鸡胚绒毛尿囊膜应有明显病斑,中和组的鸡胚应全部存活,且其绒毛尿囊膜应无任何病斑。 【外源病毒检验】按附录3305进行检验,应无外源病毒污染。 【安全检验】用21~35日龄SPF鸡5只,每只点眼或滴鼻接种疫苗0.1 ml(含10 羽份),观察14日,应无异常反应,或在接种后3~5日有轻度眼炎或轻微咳嗽,但应在2~3日后恢复正常。 【效力检验】下列方法任择其一。 (1)用鸡胚检验按瓶签注明羽份,将疫苗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成每1.0 ml含5 羽份,再继续作10倍系列稀释,取10-2、10-3、10-4 3个稀释度,经绒毛尿囊膜途径分别接种10~11日龄SPF鸡胚5枚,每胚0.2 ml,置37℃孵育5日,解剖,观察病变。鸡胚绒毛尿囊膜呈明显增厚,有灰白色病斑时,判为感染,按Reed-Muench法计算EID50,每羽份病毒含量应不低于102.7 EID50。 (2)用鸡检验按瓶签注明羽份,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疫苗,点眼或滴鼻接种35~56日龄SPF鸡5只,每只2滴(约0.06 ml,含0.2羽份)。接种21日后,连同对照鸡4只,每只气管内注射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强毒株0.2 ml(含104.0EID50),观察10日。对照鸡应至少有3只出现眼炎和呼吸道症状,免疫鸡应全部无症状。 【剩余水分测定】按附录3204进行测定,应符合规定。 【真空度测定】按附录3103进行测定,应符合规定。 【作用与用途】用于预防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适用于35日龄以上的鸡。免疫期为6个月。 【用法与用量】点眼接种。按瓶签注明羽份用生理盐水稀释,每羽1滴(0.03 ml)。蛋鸡在35日龄时第1次接种,在产蛋前再接种1次。 【注意事项】(1)疫苗稀释后应放冷暗处,限3小时内用完。

信鸽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

信鸽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 病因:信鸽的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呈散发性的、髙度接触性传染的呼吸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危害信鸽的有两种类型:呼吸系统病变型和生殖系统病变型,其中呼吸系统病变型最常见。呼吸系统病变型的病理是危害信鸽的咽喉部、气管、支气管、鼻腔、气囊和眼结膜;生殖系统病变型主要危害生殖系统,使其发生严重病变。 信鸽的传染性支气管炎,是因冠状病毒导致的,使病鸽的输卵管严重受损,从而失去产卵的能力,造成雌鸽长期不能繁育。有的信鸽还会发生继发性的“痛风病”,使其生殖系统终生受到损害。 症状:信鸽发生传染性支气管炎时,饮水明显减少,排浓绿色稀便或带泡沫状绿黄色稀便;眼内出现泡沫状水样分泌物,眼睑水肿,呈土黄色;打喷嚏、咳嗽,常出现神经性张口呼吸。病重信鸽的鼻腔被干酪样物质堵寒。 信鸽发生生殖系统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时,精神沉郁,饮水量增加,拉白色石灰样黏稀便,泄殖腔周围的羽毛沾有石灰渣样粪便。用耳朵靠近病鸽的胸前部能听到泡沫状的捻发音。严重的病鸽出现湿性罗音。 预防:最有效的预防办法是疫苗接种。在每年的春季(农历二月份)和秋季(农历八月份)对信鸽各实行一次“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弱毒疫苗”的免疫接种。其免疫接种的方法是滴鼻法。每只信鸽(三月龄以上)用2.5 倍的剂量对双侧鼻腔滴人疫苗,能M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治疗:1.阿莫西林,每粒250毫克,每次喂服25毫克,每日2次,连续喂服5天。2.在喂服阿莫西林的同时,喂服地塞米松(醋酸氧美松),每次0.75毫克(1/6 片),每日两次,连续喂服3天。3.喂服“清开灵”针剂,每支10毫克,每次喂服0.5毫克,每日两次,连续喂服3天。中国养鸽网

最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及防控

论文题目: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防 治 本科生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前言 (3) 综述部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IBV的感染特征 (4) 1.1流行特点 (4) 1.2IBV的组织嗜性 (5) 1.3IBV感染的动力学 (5)

1.4继发感染 (5) 2 临床诊断 (5) 3 病理变化 (6) 4 免疫预防 (6) 4.1被动免疫 (6) 4.2弱毒苗免疫 (6) 4.3灭活苗免疫 (6) 4.4基因工程疫苗 (7) 4.5DNA疫苗 (7) 4.6载体疫苗 (7) 5 治疗 (7)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及防控 摘要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一种对鸡危害严重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主要侵害呼吸道、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某些毒株可引起肾脏和肠道疾病。IBV感染后可继发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性感染,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从IBV 的感染特征入手,深入探讨临床诊断和病理变化、分析免疫预防和治疗该病的方法,为防控本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感染特征;预防;治疗 Prevalence and prevention of 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Abstract Chicken infectious bronchitis (Infectious bronchitis, IB) is a kind of harm of acute, highly contagious disease of serious of chicken. The disease is caused by 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nfectiouss bronchitis virus, IBV) causes, mainly against the respiratory tract, intestinal tract and genitourinary tract, some strains can cause kidney and intestinal disease. After IBV infection may be secondary bacterial infec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Staphylococcus aureus,

传染性支气管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 疾病概述: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分为呼吸道型和肾病理变化型两种类型。病原病毒能在发育的鸡胚中生长良好,也能在气管器官组织培养中增殖。病毒经56℃15分钟或45℃90分钟即被灭活,对乙醚敏感,50%氯仿室温下作用10分钟、0.1%去氧胆酸钠4℃作用18小时能使病毒完全失去感染性。病毒对常见消毒剂敏感,0.05%或0.1%的β戊酮内酯(BPL)或0.1%福尔马林均可使其失活。 流行病学:自然感染仅见于鸡、雉鸡,各种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但以雏鸡发病最严重。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康复后带毒鸡,病鸡康复后可带毒49天。病毒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渗出物中,也可在肾和法氏囊中增殖。传播途径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经污染的饮水、饲料和垫料传播。本病传播迅速,一旦感染几乎全群发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气候寒冷的季节较为严重。 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18~36小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长,有母源抗体的幼雏潜伏期可达6天以上。雏鸡突然出现呼吸症状并很快波及全群,病鸡表现为气喘、咳嗽、打喷嚏、气管鸣音和流鼻涕,精神沉郁、畏寒、食欲减少、羽毛松乱、打堆,个别鸡鼻窦肿胀、流泪。6周龄以上的鸡症状不明显,主要是气管鸣音、喘气和轻微咳嗽等。蛋鸡产蛋量下降,并产软壳蛋、畸形蛋或粗壳蛋,蛋白稀薄如水样,蛋黄与蛋白分离以及蛋白粘壳等。肾病理变化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目前发生多、流行范围较广的疾病,20~30日龄是其高发阶段。病初,病鸡表现怕冷、喷嚏和咳嗽,有的张口喘气及气管鸣音,2~3天后出明显的全身症状,表现为厌食、拱背、饮水量增大,拉白色水样粪便,粪便中含有大量尿酸盐。病鸡失水,肌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它主要侵害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对养鸡业的危害极大,它能使成鸡的增重和饲料报酬降低,鸡蛋的产量、质量和孵化率下降,并直接导致雏鸡死亡、肾脏病变和输卵管永久性退化;另外,IB还经常做为病因之一参与混合感染,例如诱发慢性呼吸道病(CRD)的爆发,近年来,该病的流行呈上升趋势,尤其肾病变型IB 已蔓延至全国各养鸡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病最早由美国Schalk和Hawn报道,临床以患鸡咳嗽、喷嚏和气管哕音的呼吸道症状为主,之后陆续在世界各国发生,1936年Beach和Schalm确定病原为病毒(呼吸型IBV),后命名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归入冠状病毒科,是冠状病毒的代表株。 1972年邝荣禄等首次在广东证实我国也有该病发生。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清型较多,常见的有Massachussetts、Connecticat、lowa97、Iowa609、Hotle、JMK、Clark333、SEl7、Florida、Arkanass99和Australian“T”。1962年Wintefield等首次报道了肾型IBV,可引起肾脏肿大、尿酸盐沉积等症状。1986年E1 Houadfi等在摩洛哥首次分离到以G株为代表的嗜肠型IBV,主要引起呼吸道、肾脏及肠道病变。Gough等首先报道了英国存在一种新的特殊IBV血清型793/B,而来自西班牙、德国、希腊和墨西哥可疑血清样本中亦可发现抗此血清型IBV的特异性抗体,法国、荷兰、意大利、泰国等均有此血清型IBV的存在。 IBV基因组核酸RNA复制的不连续机制及RNA聚合酶的不完全校对机制,使得病毒RNA在复制过程中易发生基因点突变、插入、缺失或重组,造成大量IBV变异株的出现,目前世界上已分离到的IB血清型已达30种之多,不同血清型毒株疫苗之间仅有部分或无交叉保护作用,IB的多血清型性为其免疫预防增加了难度。 1 IBV的基因组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是正链单股RNA病毒,直径为90~200nm,是所有RNA病毒中最大的,蔗糖浮密度值常在1.15~1.18g/ml范围内,病毒有囊膜,表面有间距较宽、呈放射性排列的杆状纤突,长约20nm,使病毒外观近似皇冠,纤突不稳定,易从病毒粒子上脱落,当离心力超过100000r/min,甚至有时在37℃孵育,都会导致某些纤突成分的丢失,IBV 是第一个测定了基因组全部序列的冠状病毒,长27~30kh,有感染性,5′末端为“帽子”结构,3′末端含有共价结合的poly(A)尾,至少有10个明显的开放阅读框架(ORF),编码分子量6.7~440kDa蛋白,病毒RNA各基因的定位次序如下: 5’-F1-F2-S-3a-3b-3c-M-5a-5b-N poly(A)-3′。Boursnell等完成了对IBV-Beaudene株全基因组的测序,共有27608个核苷酸组成,不同IBV毒株的基因组长度略有差异。lBV被分为6个区域,由小到大分别被命名为MrnaA~F。 IBV含三种最主要特异性蛋白:纤突蛋白(Spike Glycoprotein,SGP,即S蛋白)、膜蛋白(Membrane Glycoprotein,MGP,即M蛋白)、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即N蛋白),分别由mRNA E、C、A编码,三种结构蛋白的摩尔比为1:6:15,第四种小膜蛋白(sM)与病毒囊膜有关。病毒的血清型、血凝抑制和大多数的中和抗体均由S1蛋白决定和诱导。 2 IBV的主要结构蛋白及功能 2.1纤突蛋白(S) S蛋白由mRNA B编码,位于病毒粒子最表层的囊膜上,是构成病毒纤突的主要成分,是由2~3个相同的单体非共价连接构成的聚合物。S蛋白包含两种糖多肽S1和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

有关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 疾病概述: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一种对鸡危害严重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与Ⅰ群和Ⅱ群人的冠状病毒引起的症状相似,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流行。本病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主要侵害呼吸道、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某些毒株可引起肾脏和肠道疾病。所有日龄的鸡 历史及分布: 1930年在美国北达科他州首先发现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次年Schalk和Hawn,对该病的临床症状和初步实验研究结果作了报道。此后,加拿大、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比利时、印度等都有相关报道。 1936年Beach和Schalm确定了该病的病原,1937年Reaudette和Hudson首次在鸡胚上成功培养该病毒。 1962年Winterfield和Hitchner报道了肾病变型IB。早期报道的IB主要是幼鸡的疾病,但后来发现此病也存在于育成鸡和产蛋鸡群中。 我国于1972年由邝荣禄教授在广东首先发现IB的存在。此后北京、上海相继有报道,现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蔓延。 1996年以来,又见有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报 病原: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本病毒对环境抵抗力不强,对普通消毒药过敏,对低温有一定的抵抗力。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具有很强的变异性,目前世界上已分离出30多个血清型。在这些毒株中多数能使气管产生特异性病变,但也有些毒株能引起肾脏病变和生殖道病变。 本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饲料、饮水、垫料等传播。饲养密度过大、多热、过冷、同分不良等可诱发本病。1日龄雏鸡感染时刻使输卵管发生永久性的损伤,使其不能达到应有的产量。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感染后的病鸡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泄殖腔等途径向外界排毒,为该病主要的传染源。病鸡康复后可带毒49d,在35d内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受污染的飞沫、尘埃、饮水、饲料、垫料等则是最常见的传播媒介。 3.易感性: 鸡是IBV的自然宿主,但不同品种和品系的鸡群对IBV的 敏感性不同。各种龄期的鸡均易感,其中,(1)呼吸型IB 以雏鸡和蛋鸡产蛋高峰发病较多;(2)肾型IB 多发生于10~50日龄的幼鸡;(3)腺胃型IB 多发生于30~80日龄的鸡)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流行,但以冬春寒冷季节较严重。本病属于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鸡群中传播速度快,2周内可波及全场。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毒株的毒力和环境因素(如气温、通风、饲养密度、健康状况、日粮配合、应激等)有很大关系 诱病因素: 过冷、过热、拥挤、通风不良、维生素缺乏及疫苗接种会促进病的发生。

浅析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喉气管炎与禽流感的鉴别诊断要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f4966059.html, 浅析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喉气管炎与禽流感的鉴别诊断要点 作者:乔保磊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12期 摘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喉气管炎和禽流感都是危害养鸡业发展的重要疫病,临床上 极易出现错判误断,贻误病情,分析区别三种疫病临床症状、发病原因、流行特点、剖检变化等诊断要点,准确判别出鸡群所患的疫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疫病发生和流行。 关键词:支气管炎;喉气管炎;禽流感;鉴别;诊断 进入21世纪以来,养鸡业迅速发展,规模场不断增加,已经成为主要的养殖模式;同时养鸡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养鸡业现已成为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产业,很多贫困户依靠养鸡已经脱贫致富。然而,在养鸡生产中,疫病仍然是阻碍发展的最大“天敌”,很多疫病对养鸡业威胁很大,给养殖场户造成巨大损失。我们常见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喉气管炎、禽流感在整个养殖生产中是发病率、死亡率、危害率较高的疫病,可以说98%以上的养殖场都发生过这几种病,由于这几种病在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发病规律、病理变化等方面极为相似,临床上容易出现误诊误判,以至于造成防治失败,给养殖场造成损失。 分析区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喉气管炎、禽流感的诊断要点,准确判断鸡群发生的疫病,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笔者根据多年的积累,总结出三种疫病的鉴别要点,供大家在今后的养殖生产中借鉴。 一、流行特点 1.发病季节性。三种疫病的发病季节没有明显差异,都是秋末、冬季和早春季节多发,但是禽流感在春季的发病率高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而传染性支气管炎、喉气管炎在冬季的发病率高于禽流感。 2.饲养条件不良。鸡群拥挤、通风不畅、阴雨潮湿、贼风侵袭、饲养管理不善、缺乏维生素、营养不良、寄生虫感染等因素能够引发三种疫病发生流行,这些因素可用来区别于其他疫病。 3.易感性。传染性支气管炎感染鸡,5周龄以内的鸡感染后症状明显,没有品种差异。 传染性喉气管炎主要侵害鸡,各种年龄及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但以成年鸡症状最为特征。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研究进展(1)

传染病进行精确到流行菌(毒)株的监控,并可根据病毒潜伏感染的情况判断疫病的流行状况及趋向,及早发现,及早防制。因此,核酸探针、PCR、寡核苷酸指纹图谱及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图谱分析等技术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Gunars E.V alk irset al.C lin Chem.1989,31(9): 1427—1431 [2]F reya Sp ielbery,et al.T he L ancet,1989,1: 580—584 [3]刘煜凯等,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6): 364—367 [4]Kenii Ho soda et al.J.I mm uno l.M ethods,1989, 121(1):121-128 [5]F reytag J.W.et al.J.I mm uno l m ethonds,1984, 70:133[6]HORJY,et al.J.I mm uno l,1985;134(6):4035-4040 [7]D uverlie G et al.J.V iru M ethods,1987,18:107 [8]K ieffer M,et al.C lin Exp i m m uno l,1982,50:65 [9]B rigata D.J.et al.V iro logy,1983,126:32-50 [10]罗满林等.中国兽医科技,1994,24(4):20—21, 34 [11]任少堂等.临床检验杂志,1995,13(1):45—47 [12]裴建武等.中国兽医杂志,1994,20(4):42—44 [13]邱孝高.中国兽医科技,1986,(96):24—26 [14]N agaraja,K.V,Am.J.V et.R es,1990,51(2): 107-210 [15]Purchast,H.G.A vian D is,1989,33(3):609-614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许伟琦 孙泉云 刘红 (上海市畜牧兽医站 201103)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 L T)是由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的喉气管炎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特征为明显的呼吸困难、咳嗽、气喘、咳出带血粘液,死亡率为5-70%,平均为20%。病变主要发生在喉头和气管部分。本病1925年由M ay 等首次报道发生于美国[2],Beaudette(1930)首先证实本病由病毒引起,1931年美国兽医协会正式命名为“传染性喉气管炎”。I L T随后逐渐蔓延至欧洲、澳大利亚等地,我国于1987年以后也分别报道了甘肃、北京、山东、江苏、广东等地区均有本病的存在与流行[3],给养鸡业造成严重损失。 1 病毒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I L TV是一种含1个DNA核心的囊膜病毒,核衣壳呈20面体对称。I L TV具疱疹病毒形态学特征,双股DNA,其G+C含量为45%,完整的病毒颗粒直径为195-200nm[4],I L TV仅一个血清型,病毒株之间差异不显著,浮密度为1.706g m l,病毒对乙醚敏感,热稳定性差,55℃10-15m in灭活。病毒能在鸡胚CEL、CEK、CK等细胞上增殖,病毒的基因组由155kb的线状DNA分子组成,而每一DNA 分子又由位于反向重复序列二侧的长独特性片断(U L)和短独特性片断(U S)所组成。Griffin(1987)已对I L TV DNA测序鉴定了21个基因。I L TV的回文结构和T K基因的测序数据证实了I L TV与其它Α-疱疹病毒具有相同的DNA水平,对I L TV与其它Α疱疹病毒的氨基酸同一性水平进行了比较,表明I L TV是这个家族的一古老成员。由于病毒糖蛋白能对其它疱疹病毒诱发产生体液及细胞结合性应答,因此对I L TV保护性抗原的研究集中于糖蛋白,通过测序已鉴定的有gB,gC,gD,gX,gK和一独特性糖蛋白gP60,经免疫沉淀试验、免疫转印试验和单克隆抗体技术证实了五种主要糖蛋白,其分子量分别为205、160、115、9、60KD[5]。处于U S序列的糖蛋白(gP60)和其它Α-疱疹病毒没有同源性,因而对I L TV来说是独特性的,虽然gP60是从I L TV感染鸡血清中得到证实的主要蛋白之一,但它在I L TV 发病机理中所充当角色尚未弄清。 2 发病机理与传播方式 33

犬咳嗽鉴别诊断

犬咳嗽的鉴别诊断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借助咳嗽能有效地排出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但长期剧烈的咳嗽则是一种病理状态。 咳嗽为呼吸器官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在呼吸器官疾病中,除单纯性鼻炎、副鼻窦炎外,喉、气管、支气管、肺的炎症时,都可出现强度不等、性质不同的咳嗽。通常喉及上部气管对咳嗽的刺激最为敏感,因此喉和气管炎症时,咳嗽最剧烈。当肺充血、肺水肿等肺部支气管或肺泡内有渗出物时,也引起咳嗽。 因此,在临床上从咳嗽入手,逐级认识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判断引起咳嗽的原因 引起咳嗽的原因,常见于呼吸器官炎症、心血管疾病、过敏反应、外伤性及寄生虫性等。在检查咳嗽时,要注意咳嗽的性质、强度节律、出现时间、持续时间等。简述要领如下:(一)辩别咳嗽的性质 临床上常将咳嗽分为干咳、湿咳和痛咳三种。 1干咳 特征为咳嗽的声音清脆,干而短,无痰或很少。表明呼吸道内无分泌物或仅有少量的粘稠分泌物。如喉、气管异物,急性喉炎初期、胸膜肺炎、肺结核等。 2湿咳 特征为咳嗽的声音钝浊、湿而长,表示呼吸道内有大量稀薄分泌物。往往随着咳嗽动作,从鼻孔喷出多量渗出物,或咳嗽后出现咀嚼、吞咽动作。常见于咽喉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脓肿、肺坏疽等病中。 3痛咳 咳嗽伴有疼痛或痛苦症状,其特征咳嗽时,头颈伸直、不安或惊慌现象。见于胸膜炎、呼吸道异物、异物性肺炎、心包炎及肋骨骨折等。 (二)根据咳嗽的频率 可分为单发性、连续性、经常性和发作性数种。 1单发性咳嗽 骤然发咳,仅一二声,无反复性或有周期性,见于呼吸道内有小异物、感冒、肺结核等。2连续性咳嗽 咳嗽频繁,连续不断,常带有痉挛性,见于急性喉炎、支气管肺炎。如果时间很长,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气肿等。 3发作性咳嗽 特征为具有突然性和暴发性,咳嗽剧烈而痛苦,且连续不断,表示呼吸道内有强烈刺激,见于上呼吸道内有异物且异物不易排除,异物性肺炎等。 (三)判定咳嗽的强度 当肺组织的弹性正常,而喉、气管患病时,则咳嗽强大而有力。反之当咳嗽低弱或嘶哑时,说明肺组织有浸润、毛细支气管有炎症、肺泡的弹性降低。提示细支气管炎、肺气肿、胸膜粘连等。当全身极度衰竭时,咳嗽无力或无声。 (四)辩别咳嗽的持续时间 即区分是急性咳嗽,还是慢性咳嗽。 1急性咳嗽指咳嗽突然发生,病程持时短,常提示上呼吸道疾病、支气管肺脏疾病及肺充血、肺水肿等。 2慢性咳嗽是指临床特征是病程长,历时数月乃至数年,咳嗽不消失。可考虑慢性咽喉炎、

白羽肉鸡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治疗

一例白羽肉鸡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治报告 发病情况: 浙江义务市一张姓养殖户,养殖肉鸡10000羽,4日龄出现张口伸颈呼吸,呼吸症状传播较快,大群出现聚堆,采食饮水量变化不太明显,来我处诊断前,用了利高霉素以及氟苯尼考,用后效果不明显。7日龄防疫新支二联(H120)以后,症状加重,大群出现死亡,死亡数量一天在60-70只左右,采食量下降,张口伸颈呼吸加重,个别出现拉白色石灰浆样稀粪。 解剖症状: 病死鸡喙部发紫,大部分不见脱水症状,气管内有黄色干酪样物,支气管与气管交界处更严重,喉头点状出血,气管环充血出血,气管壁增厚,气囊浑浊,心脏表面血管充血,个别鸡可见肺脏坏死,整个肠管表面血管呈树枝状充血,肾脏轻微肿大,输尿管可见白色尿酸盐沉积。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鸡群受凉引发伤风感冒进而引起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治疗: “呼特加”+“博感欣”+“双黄连口服液”饮水,连用5天,同时“肾方舒”缓解肾脏病变连用2天。 然后,“倍耐欣”连用3天,防治大肠杆菌的继发感染和增强自身抗病力。 效果: 用药3天,张口呼吸症状基本得到控制,死亡量明显降低,采食量增加基本恢复正常,用药5天,大群恢复正常,采食量恢复正常,未见张口呼吸。后期防大肠杆菌感染,未见大肠杆菌发生。 总结: 1、冬季,气候寒冷,加之鸡舍构造简单保温性差,再者雏鸡本身气温调节能力差,此种情况下,常常造成因气温应激而引起发病。因此,育雏阶段,应严格育雏温度(保证通风良好),减少气温突变造成的应激。 2、治疗呼吸型传支的原则:解表(缓解呼吸道症状)、抗病毒、防继发感染、增强自身抗病力。 3、预防此类疾病,应严格做好相关疫苗的防疫,防疫时严格防疫方法和剂量,以防免疫失败。 4、雏鸡自身免疫力低,因此在选择开口药物时,应适当添加增强免疫力和补充先天元气的药物,如“金黄芪”等。 本文章出自山东迅达康兽药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出处。

犬传染性肝炎

犬传染性肝炎 犬传染性肝炎(infectious canine hepatitis,ICH)是由犬腺病毒(Canine adenovirus,CAV)引起的犬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血液循环障碍、肝小叶中心坏死以及肝实质细胞和内皮细胞出现核内包涵体,为全身性感染,尤其是肝脏病理变化显著,故名犬传染性肝炎。 本病最早于1947年由Rubarth发现,所以也叫Rubarth病。1954年由Cabasso 等首次从患犬体内成功分离到该病毒。 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发病率达40%~70%,死亡率10%~40%,是养犬业和养狐业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我国于1983年发现此病,1984年分离到犬传染性肝炎病毒(A8301),1989年从患脑炎的狐狸中分离到了犬腺病毒I型,也即狐狸脑炎病毒。 【病原】犬传染性肝炎的病原为犬腺病毒,属于腺病毒科(Adenoviridae)哺乳动物腺病毒属(Mastadenovirus)的成员。核酸为双股DNA。病毒粒子直径为70~80nm,无囊膜,呈二十面体对称。DNA包裹于蛋白衣壳内,衣壳由252个壳粒组成,其中240个是六邻粒,另外12个是五邻粒,位于病毒二十面体的12个顶上,五邻粒由基部和从基部向外伸出的纤丝构成,纤丝顶端为直径4nm的球形物,后者是病毒血凝素存在的部位。 犬腺病毒可分为I型和Ⅱ型,犬腺病毒I型引起犬传染性肝炎和狐狸脑炎,还可引起呼吸道病、眼病、慢性肝炎和间质性肾炎;犬腺病毒Ⅱ型只引起呼吸器管疾病,包括喉气管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性肺炎,如代表株Toronto A26/61株。两者在补体结合、血细胞凝集、中和抗原以及致病性方面都不同,但两者具有70%的基因同源性(Spibeky等,1979),在免疫上能交叉保护。 犬腺病毒I型在4℃、pH为7.5~8.0时能凝集鸡红细胞,在pH为6.5~7.5时能凝集人O型红细胞、豚鼠红细胞和鸡红细胞,这种血凝作用能被特异性抗血清所抑制。利用这种特性可进行血凝抑制实验。犬腺病毒II型仅能凝集人O型红细胞。 本病毒易在犬肾细胞和睾丸细胞内增殖,也可在猪、豚鼠和水貂等的肺和肾细胞中不同程度增殖,并出现CPE,主要特征是细胞肿胀变圆,聚集成葡萄串样,也可产生直径l~3um蚀斑。感染细胞内常有核内包涵体,核内病毒粒子呈晶格状排列。已感染犬瘟热病毒的细胞,仍可感染和增殖本病毒。 本病毒的抵抗力强大,对乙醚和氯仿有耐受性,在室温下能抵抗75%酒精达24h,苯酚、碘酊及烧碱是常用的有效消毒剂。在0.2%石炭酸中可存活数天,0.1%甲醛液中经24h可被灭活。在污染物上能存活10~14d,在冰箱中保存9个月仍有传染性。在室温下能活存2~3个月,低温条件下50%甘油中可保存数年,冻干可长期保存。37℃可存活2~9d,60℃3~5min灭活。 【流行病学】犬I型腺病毒除能感染狐和犬外,还能感染狼、貉、山犬、黑熊、负鼠和臭鼬。Shortidge等人通过血清学调查认为,马、兔、松鼠、刺猬和黑猩猩也是犬腺病毒的敏感动物。本病毒能实验感染豚鼠,也能使大熊猫发生感染。人群中抗体阳性率很高(35%),兽医人员更高(49%),而且也能检出补反抗原,但不表现任何临诊症状,由此可知人也隐眭感染本病毒。 病犬和带毒犬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犬在发病初期,血液含毒较多,随后病毒见于所有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严重污染环境。康复犬肾脏中持续带毒,可经尿排毒达6~9个月,成为重要传染源。

犬窝咳症状治疗防治

犬窝咳症状·治疗·防治 - 犬窝咳(Kennel Cough) 冬季是犬窝咳的高发时期,犬窝咳是一种传染病,容易在群养的犬中传播。犬窝咳常见于2-5 月龄的幼犬,一窝幼犬中只要有一只患病,其他小狗随即出现相同症状,很多幼犬因未滴注犬窝咳 疫苗而感染该病。 动物医院对此病的确诊需要结合患犬病征、流行病学分析和血液化验等综合判定。如果血象标明细

菌感染,即可确诊为:犬窝咳。 什么是犬窝咳? 犬窝咳(Kennel Cough),又称传染性气管支气管炎(Infectious Tracheobronchitis)或犬咳综 合症(Canine Cough Syndrome),是犬类之间传染性极强的一种呼吸道疾病。 犬窝咳是常见病症吗? 是的,犬窝咳在全球范围内都很普遍。 什么原因会导致犬患上该病? 犬窝咳一般由于犬只感染病毒或是细菌(犬副流感、犬腺病毒Ⅱ型、疱疹病毒、条件性致病菌、支 原体等)造成,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细菌是支气管炎博德特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犬窝咳表现症状有哪些? 发病初期,幼犬精神、食欲等均正常,一般不发烧,也没有鼻涕等病征。因为上呼吸道被细菌感染, 以严重、持续、剧烈的干咳等为主药症状,咳后间或呕吐或作呕,因此,一些没有经验的犬主大多 会从饮食上找原因,误以为它们是被异物卡住了喉咙。 患病犬只也许还会体温升高、发烧,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粘液性咳嗽,但这些症状不常见。 一般情况下,犬窝咳会持续多久? 患病时间会因病犬体质各异而有所不同,根据临床记载,通常情况下病情会持续几天时间,但也有 的犬会持续几周,少数病例可长达数月之久。 犬窝咳会导致什么严重后果?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目录 中文摘要 (2) Abstract (3) 引言 (4) 1 材料与方法 (5) 1.1 材料 (5) 1.1.1 病料 (5) 1.1.2鸡胚、鸡红细胞 (5) 1.1.3 主要试剂 (6) 1.1.4 主要仪器设备 (6) 1.1.5 引物 (6) 1.2 方法 (7) 1.2.1 病料的采集和处理 (7) 1.2.2 病毒的增殖与纯化 (7) 1.2.3 病毒的RT-PCR检测 (7) 1.2.4 鸡胚尿囊液的血凝活性测定 (8) 1.2.5 鸡胚尿囊液的RT-PCR检测 (8) )的测定 (8) 1.2.6 毒株半数感染量(EID 50 2 结果与分析 (10) 2.1 病鸡剖检结果分析 (10) 2.2 病毒RT-PCR检测结果分析 (10) 2.3 传毒结果 (11) 2.4 传代鸡胚尿囊液的血凝检测结果分析 (11) 2.5 传代鸡胚尿囊液的RT-PCR检测结果 (11) 检测结果分析 (11) 2.6 EID 50 2.6.1 鸡胚胚病变情况 (11) 的计算结果 (12) 2.6.2 EID 50 3 讨论 (12)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动物医学专业 指导老师 摘要:2011年4月17日,山东省临沂某大型养鸡厂送检一批疑似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病(死)鸡,调查得知该鸡群临床上表现咳嗽、甩鼻,食欲不振,精神不佳,脱水,排白色稀粪,爪干、消瘦等症状且死亡率高,现进行病鸡剖检,病变表现为气管出血,“花斑肾”。采集相关病料研磨并反复冻融后,进行RT-PCR检测结果发现IBV阳性,初步诊断该鸡群发生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将病料接种10日龄SPF鸡胚进行盲传,收集各代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RT-PCR检测,同时观察对鸡胚的致病变特征,结果发现血凝试验均呈阴性,RT-PCR结果IBV表现阳性,新城疫(NDV)、禽流感(AIV)等其他外源病毒阴性,鸡胚表现蜷缩、生长阻滞现象,符合IBV的生物学特征,表示成功分离到了1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关键词: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鉴定;RT-PCR

狗狗犬窝咳的自我治疗

狗狗犬窝咳的自我治疗 冬、春两季更迭的时候,气温变化大,昼夜温差大,这种时候,特别容易引发很多犬类传染病,其中犬窝咳也在此时进入高发期。犬窝咳即犬传染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犬传染性呼吸器官疾病,可以侵害任何年龄的狗狗。只要有一只发生,其他与之相接触的狗狗也会随即出现此症状。此病的病程为一周以上,少数病例可长达数月之久。大多数狗狗可随着机体抵抗力的提高而逐渐康复,少数狗狗会因为治疗不及时继发支气管肺炎。 发病初期,狗狗症状表现为干咳,咳后间或呕吐或作呕,但精神、食欲等均正常,一般不发烧,也没有鼻涕等病征。没几天,其症状表现为疼痛性咳嗽,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流脓性鼻涕。犬窝咳的治疗需要标本兼治,一方面要控制咳嗽等症状,另一方面要杀灭病原体。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犬窝咳往往由多种条件致病菌诱发咽喉炎症,一般的药物很难到达这个部位,大多数抗生素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一些犬主人因此使用大剂量的抗生素。但这个做法很不科学,长时间大剂量的抗生素会破坏犬机体的免疫屏障,给病毒的入侵造成机

会。在初期,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可以给狗狗喂一些抗病毒的口服液之类,如双黄连口服液 加上“宠贝妥”等,实在不行再打针地塞米松或清开灵注射液。另外要注意给狗狗防寒。此外,别忘了定期给家里消消毒,给狗狗一个清洁的环境!狗狗长期咳嗽一般就是患了慢性支气管炎。表现为发病时间长,有持续干咳,当早晚气温较低或因食物刺激时,咳嗽频繁。你说已吃了很多药,不知是否用过抗生素。如已使用那就直接换用“宠贝妥”镇咳效果好,咳嗽厉害 时服。如果有条件,可用卡那霉素250mg或庆大霉素50mg溶于3毫升生理盐水中,进行雾化治疗,每天两次,连用三天.这种治疗只有在宠物医院进行,这种气雾治疗疗效也很好。不过费用比较高而且麻烦。平时要注意狗狗的保暖,不要受凉。狗狗好了以后会终身免疫。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诊断 文献综述题目: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摘要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dtious Bronchitis,简称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的呼吸、泌尿生殖和消化系统。IBV往往引起混合感染,也可引起产蛋鸡的产蛋量和鸡蛋品质的下降,甚至造成成年鸡的死亡,从而加重了对鸡群的危害,也给养鸡业造成很大的损失,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我国在80年代初发现有IB的存在,随后IB在国内相继爆发,且流行十分广泛。IBV 的血清型至少有29种之多,并不断出现新型。在生产过程中,免疫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传染性支气管炎成为禽病防治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因此,研究不同地区IBV的发生,血清型的鉴定和分子病原学研究,揭示IBV分子变异机理,对于从根本上控制传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鸡、冠状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IBV 1.IB的历史 IB于1931年由shalk首先报道于美国,1936年Beach和Schalm确定了该病原[1]。在我国,20世纪40年代,传支主要以呼吸道症状、产蛋量下降为主。1962年,Winterfield 和Hitchner在美国报道了肾病变型IB,证实IBV的某些毒株可主要引起肾脏病变。1972年在广东首次发现本病。1985年EI-Houadtih和Jone在摩洛哥分离了一种以致肠道病变为主的IBV肠型变种,该毒株除引起气管、肾脏和生殖道的的病变外,还可以造成肠道损害[2]。1994-1995年,江苏、山东等省爆发了腺胃型传支,但该病的病因尚有争论[3]。1997年王玉东报道的腺胃病变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多数学者认为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就是禽流感的代名词。也有人从腺胃病变中分离到新城疫病毒和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等。 2.病原学 2.1形态 IB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单股正链RNA,呈螺旋对称,形态多样,大都数为球形,直径为80-120nm,囊膜表面呈松散状,上有均匀排列的花冠状的纤突样蛋白,纤突长约20nm,其末端呈球状,易从病毒粒子上脱落,纤突不如副粘病毒的棒状纤突排列紧密,有间隙,使病毒外形酷似皇冠。IBV内部有RNA和蛋白质组成的螺旋状核衣壳组成,宽约9-16nm,呈长颈瓶样或圈样[4]。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 IL T) 是由喉气管炎病毒( IL TV) 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IL T 病变主要发生在喉头和气管部分,其特征性病变是呼吸困难,气喘,咳出血样渗出物,喉部和气管粘膜肿胀,严重者会导致糜烂和出血。该病呈急性暴发和长期潜伏特性,现已遍布世界各地, 其发病率接近100 % ,死亡率10 %~40 %。感染IL TV 会使蛋鸡的产蛋量下降和死亡率增加,给养鸡业造成严重损失,是集约化养鸡场易流行的重要疫病之一。 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第一个被有效疫苗控制的禽病毒性疾病。起初人们用强毒通过泄殖腔接种来使敏感鸡获得免疫,但是免疫鸡还能排毒,而成为传染源。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弱毒疫苗来防制本病,尽管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力,也比强度安全,但尚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⑴现用的ILTV弱毒疫苗的毒力普遍偏强,接种后反应大。因为它的免疫原性与毒力成正相关,如果毒力通过体外传代进一步降低,那么其免疫效力也随之下降。⑵与ILTV强毒株一样ILTV弱毒疫苗也能导致潜伏感染,并且ILTV弱毒疫苗株在鸡群的传播过程中可能引起毒力反强,当它与非免疫鸡群接触时成为潜在的传染源,所以该弱毒疫苗仅限于本病流行地区使用,但非免疫鸡群一旦传入本病将导致重大损失。⑶ILTV强弱毒尚无鉴别诊断方法。由于ILTV现用弱毒疫苗存在问题,使ILT的完全控制仍然是养殖业的一大难题。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解决现有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疫苗存在的问题,所以需要开发研制一种具有与ILT弱毒疫苗同等效力又能克服弱毒疫苗上述不足的新型安全有效的ILT疫苗。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日趋完善,利用基因工程疫苗来预防ILT 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ILTVgB基因与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病毒gB基因是同源基因,与HSV-1糖蛋白gB一样,ILTV糖蛋白gB也是一种跨膜蛋白,是病毒感染所必需的,在病毒接触和进入宿主细胞是起关键作用。HSV糖蛋白gB已经被证明能够引起体液抗体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使免疫小鼠能够抵抗HSV强毒的致死性攻击。ILTV糖蛋白gB基因能编码205Ku的糖蛋白复合物,由ILTV糖蛋白gB制备的亚单位疫苗能保护鸡100%抵抗临床发病和83%一直强度复制。所有这些都表明,ILTV gB糖蛋白是主要保护性抗原,可作为研制亚单位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和DNA疫苗的候选抗原。 目前使用疫苗最大的问题是疫苗的免疫期短,此外,当有母源抗体存在时,许多疫苗的免疫 效果会受到干扰。DNA 疫苗可以克服以上两种缺陷,被称为免疫学上的第三次革命[22 ] 。DNA 疫苗又称基因疫苗,能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使之产生特异性抗体,它不仅可诱导体液免疫应 答,而且可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并兼有亚单位苗的安全性和弱毒疫苗的高效性,已经成为国际疫 苗研究领域最热门的课题之一。孟松树等[23 ]将分别含有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王岗株gB、gC、gD 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及空载体质粒分组肌肉注射雏鸡,经过攻毒实验证明该重组质粒诱导了免疫应答,免疫保护率为79 % ,因此该基因疫苗可以作为预防IL T 的一个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