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大纲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高考物理考试大纲

物理I.考核目标与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己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和分析。

5.实验能力能独立地完成表2、表3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1能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能运用己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广东省高考物理考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广东省高考物理考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理科综合(物理)考试大纲的说明与解读物理一、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和分析。

5.实验能力:能独立的完成知识内容表1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

同时,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种也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二、物理科考试内容与要求物理考试范围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内容。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1用字母Ⅰ、Ⅱ标出。

Ⅰ、Ⅱ的含义如下: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了解”和“认识”相当。

北京市高考物理大纲

北京市高考物理大纲

高考物理考试大纲(大纲版)(一)能力要求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

通过考查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较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能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二)考试范围和要求物理要考查的知识按学科的内容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五部分。

详细内容及具体说明列在本大纲的"知识内容表"中。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罗马数字Ⅰ、Ⅱ标出。

高考物理知识点提纲_高中物理复习提纲

高考物理知识点提纲_高中物理复习提纲

高考物理知识点提纲_高中物理复习提纲高考物理知识点提纲一、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 进行计算,其中FN 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共点的两个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 1 -F 2 |≤F≤F 1 +F 2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 x =0,∑Fy =0.(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二、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山东新高考物理考试考纲

山东新高考物理考试考纲

山东新高考物理考试大纲表1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模块必考内容选考内容物理1质点的直线运动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物理2机械能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3-1电场电路磁场3-2电磁感应交变电流3-5碰撞与动量守恒原子结构原子核波粒二象性3-3分子动理论与统计观点固体、液体与气体热力学定律与能量守恒3-4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电磁振荡与电磁波光相对论表2必考内容范围及要求力学主题内容要求说明质点的直线运动参考系、质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ⅠⅡⅡ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形变、弹性、胡克定律矢量和标量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ⅠⅠⅠⅡⅡⅡⅠ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超重和失重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离心现象ⅡⅡⅠⅡⅠ斜抛运动只作定性要求机械能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ⅡⅡⅡⅡ碰撞与动量守恒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ⅡⅠ只限于一维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环绕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ⅡⅡⅠⅠ电学主题内容要求说明电场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静电现象的解释点电荷库仑定律静电场电场强度、点电荷的场强电场线电势能、电势电势差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示波管ⅠⅠⅠⅡⅠⅡⅠⅠⅡⅡⅡⅠ常见电容器电容器的电压、电荷量和电容的关系ⅠⅠ电路欧姆定律电阻定律电阻的串联、并联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闭合电路的欧姆定ⅡⅠⅠⅡⅡⅠ律电功率、焦耳定律磁场磁场、磁感应强度、磁感线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安培力、安培力的方向匀强磁场中的安培力洛伦兹力、洛伦兹力的方向洛伦兹力公式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ⅠⅠⅠⅡⅠⅡⅡⅠ1.安培力的计算只限于电流与磁感应强度垂直的情形2.洛伦兹力的计算只限于速度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情形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现象磁通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自感、涡流ⅠⅠⅡⅡⅠ交变电流交变电流、交变电流的图像正弦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峰值和有效值理想变压器远距离输电ⅠⅠⅡⅠ原子与原子核主题内容要求说明原子结构氢原子光谱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能级公式ⅠⅠ原子核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核力、核反应方程结合能、质量亏损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裂变反应堆射线的危害和防护ⅠⅠⅠⅠⅠⅠ波粒光电效应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ⅠⅠ二象性单位制和实验主题内容要求说明单位制中学物理中涉及的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和其他单位,例如小时、分、升、电子伏特Ⅰ知道国际单位制中规定的单位符号实验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二: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三: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四:验证牛顿运动定律实验五:探究动能定理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八: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实验九: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1.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2.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表3选考内容范围及要求实验十: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十一:练习使用多用电表实验十二:传感器的简单使用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3.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

2024物理高考大纲

2024物理高考大纲

物理高考大纲主要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和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

1. 力学: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机械能守恒与转化、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

2. 热学:涉及热现象的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气体的性质等。

3. 电磁学:包括电场、电路、磁场、电磁感应、交变电流、电磁波等。

4. 光学:涉及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波动性质、光的粒子性质、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

5. 原子物理学和原子核物理学:包括原子结构、原子光谱、原子核的性质和核反应等。

此外,高考物理试题的设计旨在考查考生的物理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学生在备考时不仅要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和原理,还要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物理大纲图表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大纲图表归纳总结

高考物理大纲图表归纳总结物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高考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了解并掌握高考物理大纲是每一位高中学生所必须做到的。

为了更好地总结和掌握高考物理大纲的重点内容,本文将通过图表的形式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以下是关于高考物理大纲的图表归纳总结:一、力学1. 牛顿三定律| 牛顿三定律 | 描述 ||----------------|--------------------------------------------------------------|| 第一定律 | 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有惯性 || 第二定律 | 物体在受力作用下会产生加速度;F=ma ||第三定律 | 任何作用力都有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 |2. 力和运动| 力和运动 | 描述||-----------------|---------------------------------------------------------------------------------------|| 驱动力和合力 | 驱动力:使物体产生运动或改变轨迹的力;合力: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 || 惯性与惯性系 | 惯性:物体维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惯性系:相对于该系内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 || 动量和反冲 | 动量: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动量守恒定律:孤立系统中总动量不变;反冲:动量转移的反作用 |3. 能量和功| 能量和功 | 描述||-------------|---------------------------------------------------------------------------------------------------------------------------------------|| 功率 | 定义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功率越大,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越多;功率是能量转化和传递的速率|| 动能定理 | 定义为物体动能的变化等于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公式为∆K=∆W;动能定理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表述|| 功和功率 | 功:力在物体上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功率:描述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的多少,公式为P=W/t |二、热学1. 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描述 ||-----------------|-------------------------------------------------------------||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 PV=nRT,其中P为气体压强,V为气体体积,n为气体的物质量,T为气体温度 |2. 热学量和换热| 热学量和换热 | 描述 ||----------------|---------------------------------------------------------------------|| 内能和热量 | 内能:物体分子微观运动的总和;热量:热能的转移和传递,符号为Q || 热传导和热对流 | 热传导:受热物体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热对流:受热物体分子与流体分子的传递 || 相变和等温变化 | 相变:物质由一个相态转变为另一个相态;等温变化:物体温度保持不变的变化 |三、电学1. 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 | 描述||-----------------|----------------------------------------------------------------------------------------------|| 磁通量和法拉第定律 | 磁通量:磁感线位于闭合环路中的总数,符号为Φ;法拉第定律:感应电动势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速率成正比,符号为E=-dΦ/dt || 楞次定律 | 楞次定律指出,感应电流的方向是这样的,使其磁场抵消产生感应电流的磁场变化;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表述 |2. 静电场和电势| 静电场和电势 | 描述||--------------------------------|---------------------------------------------------------------------------------|| 电场强度和库仑定律 | 电场强度:单位正电荷在电场中所受的力;库仑定律: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电力与电荷之积成正比、与两点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电势差和电势能 | 电势差:单位电荷从A点移到B点所做的功;电势能:一个点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 || 等势面与静电屏蔽 | 等势面:电势相等的点的集合;静电屏蔽:使电场在一定区域内弱化或消失,通常用金属屏蔽 |四、光学1. 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的反射和折射 | 描述||---------------------|--------------------------------------------------------------------------||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 | 光的反射定律: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光的折射定律: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是常数 |2. 光的干涉和衍射| 光的干涉和衍射 | 描述||---------------------|--------------------------------------------------------------------------------------------|| 干涉现象 | 光的波动性质表现出的现象,有两个光源的干涉和分光装置的干涉;常见的干涉现象有光的薄膜干涉和杨氏双缝干涉等 || 衍射现象 | 光波遇到障碍物后的传播现象,有夫琅禾费衍射和菲涅尔衍射等 |五、原子物理1. 核能与辐射| 核能与辐射 | 描述 ||----------------------|----------------------------------------------------------|| 原子核稳定性的评价 | 核素的中子质量数和质子数的关系对于核素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 放射性衰变和半衰期 | 放射性衰变:某种放射性核素衰变为另一种核素;半衰期:衰变系列中只有一半核素衰变所需的时间 | | 核反应的基本过程 | 核反应:原子核间相互作用引起的原子核变化过程 |2. 分子结构及能量| 分子结构及能量 | 描述||-------------------|--------------------------------------------------------------------------------------|| 共价键和分子极性 | 共价键:两个原子之间共享电子对的键;分子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在同一点的性质 ||范德华力和离子键| 范德华力:非极性分子中的临时偶极引力;离子键:由离子引起的化学键,强度较强 || 分子能量的转化 | 包括化学能、内能和摩擦热等|通过以上对高考物理大纲的图表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每个知识点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概念。

物理高考考纲(广东卷)

物理高考考纲(广东卷)

物理高考考纲(广东卷)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Ⅱ.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制定以下考试内容:一、知识内容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识内容表”中用字母A、B标出.A、B的含义如下:A.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

B.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二、能力要求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

要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应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所给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物理考试大纲
2020年现有高考体系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不再修订,参考2019年版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也不再制订考试大纲。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物理科考试内容。

高考物理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素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联系,注意物理知识在日常学习生活、生产劳动实践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大力引导学生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通过考查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把某些知识与某种能力简单地对应起来。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 推理能力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 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和分析。

5. 实验能力
能独立地完成表2、表3 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在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考查了与之相关的能力。

并且,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

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论证解决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要考查的物理知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等部分。

考虑到课程标准中物理知识的安排和高校录取新生的基本要求,考试大纲把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内容有5 个模块,选考内容有2 个模块,具体模块及内容见表1。

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2 个选考模块中选择1 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

必考和选考的内容范围及要求分别见表2 和表3。

考虑到大学理工类招生的基本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得削减每个模块内的具体考试内容。

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 2 和表3 中用数字Ⅰ、Ⅱ标出。

Ⅰ、Ⅱ的含义如下:
Ⅰ. 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

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相当。

Ⅱ. 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与课程标准中的“理解”和“应用”相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