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

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造纸术(1)发明:西汉早期(考古发现甘肃天水放马滩)。
西汉,帛、竹、木、纸四种书写材料并存。
(2)改进:东汉蔡伦制成“蔡侯纸”(公元105年)——原料易得、造价低廉、实用方便。
(3)外传:经阿拉伯人于12世纪传入欧洲(4)影响(两最):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1)战国:司南。
《韩非子》中提到“司南”。
(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指南针在航海中使用。
(3)传播: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4)指南针应用和意义: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航行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技术保证(促进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时代的到来)。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1)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有关,商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
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2)应用:唐末宋初开始运用于军事。
武器:火药箭、火炮、火球。
(资料《武经总要》)(3)影响:火药在欧洲的运用,推动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带动采矿冶金业的发展;又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条件,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4.印刷术的进步⑴雕版印刷术:唐朝(868年)《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⑵活字印刷术:①发明:北宋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作用:节省雕版的费用,提高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②改进:元代:木活字、转轮排字盘;明代:铜活字;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刷的最大一部书。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注: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书写材料的演变:甲骨文(龟甲、兽骨)——铭文(青铜)——大、小篆(竹、木简、丝帛)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提高,纸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数学⑴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
⑵春秋:九九乘法表。
⑶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为3.1547。
⑷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采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数命题。
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⑸三国: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⑹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
他还为《九章算术》作注。
又著《缀术》一书。
⑺唐朝: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撰写《辑古算经》,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决工程建设史上下宽狭不一的计算问题,是对古代数学理论的卓越贡献,比阿拉伯人早300多年,比欧洲早600多年。
⑻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的基础。
⑼清代:蒙古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割圆九术”,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
他用解析几何方法把三角函数和圆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注:“珠算”是一种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
明代商业经济繁荣﹐在商业发展需要条件下﹐珠算术普遍得到推广﹐逐渐取代了筹算。
明朝时传入朝鲜、日本、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
●天文历法⑴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⑵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
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行星记录。
⑶春秋:留下世界公认得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
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中 国 古 代 小 说
兴起的背景:唐代城市发展,城市文化繁荣 特点:故事虚构,以言情为特色 唐传奇 代表作: 《柳毅传》《南柯太守传》《莺莺传》 历史地位: 标志着中国小说渐趋成熟 传奇与 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 话本 产生的背景 市民阶层兴起 宋元话本 特点:以浅显白话行文,通俗易懂 内容: 有佛经故事、历史故事和直接取材于现实 生活的爱情小说等 商品经济发达 市民阶层崛起 繁荣的背景 印刷术不断完善 社会识字率提高,创作队伍扩大 明清
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唐朝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发明: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 传播:13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后从西域传入欧洲 作用: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发明及用途:唐末用于战争,宋还用于狩猎、采矿等 火 药 传播: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作用:为欧洲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产生巨大影响 发明:战国时发明司南,北宋使用人工磁体指南针,用于航海 指南针 传播:13世纪指南针传入欧洲 作用:对地理大发现起了重要作用
小说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金瓶梅》 代表作 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 批判现实小说: 《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中 国 古 代 戏 曲 的 发 展
先秦时为国家礼仪吸收为“傩仪”,成为中国戏剧源头 之一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繁荣 流行的原因 市民队伍扩大 娱乐场所——瓦舍的出现 宋代南戏 体制自由,形式多样 特点 由民间艺人或下层知识分子创作,主要在民间流行 出现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劳动人民愿望和要求的作品 城市经济繁荣发达 兴起的背景 市民阶层壮大 元代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元杂剧 地位: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代表人物: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元曲四大家)、 王实甫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清朝统治者爱好和重视 形成背景 清代地方戏曲发达 早期京剧演员的努力 形成: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并兼收其他民间戏曲优点形成。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探究一:三大发明在北宋得以获得发展的社会条件有哪些?①北宋时期封建经济在隋唐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其推动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使伟大发明在当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经济繁荣→根因)②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术提出了新要求,促使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唐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促使指南针在北宋时期用于航海。
④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这促进了火器的发展。
四大发明在西欧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四大发明在中国始终未能够像在西欧一样促进中国社会的飞跃性的进步?西方: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已经迈入了近代社会的门坎。
反对天主教会与封建统治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促成了对印刷术、造纸术的需求,使得印刷术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斗争中,因攻占城堡的需求,促成了对火药与火药武器的需求,进而推动了欧洲冶金业与采矿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展、开拓市场的殖民活动,推动了大航海活动,促成了对指南针的需求。
中国,至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得到高度强化,资本主义发展始终处于萌芽阶段。
文化领域,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使得读书人仅关心四书五经,科技发明在中国读书人心目中始终以与功名利禄无关的雕虫小技连在一起而被轻视。
启示科技能否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往往取决于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
1.历法发达的原因:①古代农业发达,农业发展的需要。
②封建王朝政府的重视。
2.殷历(干支纪年法)2、中国古代发达科技为什么没有转化为近代科学技术?①政治: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现代科技的产生A、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本抑末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B、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C、“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正常交流②经济: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③科技结构自身的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缺乏实验研究,缺乏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缺乏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和机制)二、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1、文学成就(一)、先秦到A、《诗经》(风)①内容:汇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②特点: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现实感强③地位: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B、楚(骚)①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和民歌形式(南方民歌),句式灵活,易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②代表及作品:屈原(《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2、汉——汉代流行一种新的文学体1)特点:以楚辞为基础,一种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2)代表及作品: ①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②东汉—张衡《二京赋》(二)、唐诗——诗歌的黄金时期1、发展原因:(1)政治: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为诗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第三四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四大发明1.造纸术:西汉已经有了纸。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8世纪传入阿拉伯。
2.印刷术: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使用彩色套印技术。
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宋朝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 指南针: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发明的司南,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
5.世界影响:造纸术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借鉴后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数学1.《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
采用十进位值制计数法。
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运算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标志着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早期采用算筹;后来演变成为算盘。
明清商业繁荣,珠算普及。
明朝时,珠算法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天文历法和农书成就1.条件: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统治者重视;祖先为了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需要,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天文学、历法和农学著作成就突出。
2.天文: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记录。
战国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
后人编辑成《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古代创制了浑仪、简仪(郭守敬)等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
3.历法:夏朝《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元朝郭守敬《授时历》,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基本相同,1281年颁行,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4.四大农书:氾胜之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的王祯《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③唐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发展,促使指南针在北 宋时期用于航海。
④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这促进了火器的发展。
(二)数学成就及影响
成就
影响
《九章算术》 成特位汇命书点值集题年:制了。代采计许:用数多十法算东进,术汉,采是学古了上用当著代完占当时作以整有时世。计的重最界它算体要先上的为系地进问中位最,的世心先在运,的进世算数标的界方学志应数法形中用学,成国数史
记录 (3)最早的星表:战国《甘石星经》→唐《石氏星表》 (现存最古老星表) (4)创制观测仪器:浑仪 简仪
(四)历法、农学及医学成就
1、历法:
(1)历法发达的原因:
① 古代农业发达,满足农业生产“授农以时”的需要,服务于农
业生产。
② 封建王朝政府的重视。
(2)成就: (1)先秦历法:
①夏朝:有《夏小正》 ②商朝:改进为“殷历”,采用干支纪日法 ③春秋:采用19年7闰的置闰方法 ④战国:有了“月令”,确定了主要节气 (2)《授时历》:元朝 郭守敬 ①含义: “敬授民时” ②内容: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天,这个值与现在世界上通用 的公历所采用的回归年值完全一致,但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 百年。 ③意义: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封建盛世、国家统一、民族融 合、对外开放、国力强盛
文化博大精深、全面辉煌,形 成影响全世界的“中华文化圈”
在隋唐文化的基础上品经济 繁荣,民族融合,对外开放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技术外 传,对其后整个世界面貌的改
变其了巨大作用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资本主义
明清 萌 芽 产 生 但 发 展 缓 慢 , 对 外 中国科技文化开始落后于西方
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详细阐述:一、科学技术1.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初期,纸作为书写材料已初现雏形,但质地粗糙,难以普及。
东汉时期,蔡伦凭借其智慧,对造纸工艺进行了重大改进,创制出质地优良、价格低廉的“蔡侯纸”,这一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被誉为书写材料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对全球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印刷术:隋唐之际,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书籍复制技术的重大突破。
至北宋,毕昇更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创举不仅大幅提高了印刷效率,还极大地降低了印刷成本,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与知识的普及,对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火药:唐代,中国炼丹家在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火药,这一发现最初被用于娱乐和庆典,但很快便应用于军事领域,改变了战争的面貌。
唐末至宋,火药武器逐渐成熟,并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传播至欧洲,对欧洲的社会变革和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助力了欧洲资产阶级对封建贵族的胜利。
指南针: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原型。
至北宋时期,指南针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开始广泛应用于航海领域,极大地促进了远洋航行的发展,为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技术基础。
2.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观测与研究,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系统的记录闻名于世。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其中的《石氏星表》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展现了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对星辰运行的深刻理解和精准观测。
唐代僧一行主持的子午线实测,以及元代郭守敬创制的“简仪”和编定的《授时历》,均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观测仪器、历法编制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数学中国古代数学以其独特的体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著称于世。
四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 :商代有关哈雷彗星的记
载。战国时《石氏星表》世界现在最早星表。元 朝郭守敬编定《授时历》,一年周期与现行公历 基本相同,领先现行公历300年。
②印刷术:隋唐时就有了佛经等雕版印刷品。北宋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有利 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 大贡献。
③指南针:战国时利用磁石制成司南。到北宋时期, 指南针被运用到航海事业。
④火药:唐朝中期已有配制火药的配方。唐朝末年,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时期,战争中广泛使用火药 与火药武器。
1)基本发展历程: 明清: 前:长期领先世界 后:落后于西方
经济:小农经济 2)原因: 政治:专制统一加强
对外:交流由盛到衰
3)成 就:
天文:战国,《石氏星表》世界现在最早星表 元代,郭守敬,简仪
农学:南北朝《齐民要术》,贾思勰
医学:战国,《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
数学: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 南朝,祖冲之,圆周率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 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 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 术成就。
1、 古 代 科 技
文学是社会存在在意识形态(文学形式)中的反映
3、古代艺术
1)汉字与书法
汉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古代四大发明;《九章算术》、十进位制记数法;《石氏星表》、浑仪;四大农书;《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2)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4)联系数学、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认识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以及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1)列表对比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探究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欧发展的不同命运;(2)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教学方法】1.针对本课内容繁多的特点,老师可采用表格进行系列讲解,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认识;2.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理解更直观;3.引入问题进行探究,展开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四大发明:(1)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不断得到提高,唐代时传入阿拉伯帝国,后来,随着阿拉伯帝国对北非和欧洲的战争,造纸术传入北非和欧洲。
●发明:①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
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前141年)之时。
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1—前87年)时的麻纸。
另外,在陕西、甘肃其他地方所出土的西汉麻纸,可用于包装和书写,确是简牍、缣帛的理想代用品。
但这些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这种纸张还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②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明显进步——白度增加,质地细腻,产量大增,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
④唐宋时期,竹纸、皮纸成为主要品种。
●外传:向东,由朝鲜传入日本;向西,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2)印刷术: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
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发明:①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的起源时间在公元590~640年之间,也就是隋朝至唐初。
唐初已有印刷品出土。
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样。
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
《金刚经》卷子是唐代雕版印品中的精美之作。
②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③活字印刷术的推陈出新: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鲜人民又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
到了十三世纪,他们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书。
我国使用铜活字印书比朝鲜稍晚。
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
●外传:毕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
后来又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
十五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
公元1456年,德国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
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声速传到其他的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
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十九世纪传入澳洲。
从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
全世界人民称毕升是印刷史上的伟大革命家。
(3)火药:火药最早是炼丹家在炼丹时发明的,但应用于军事却始于唐末。
●发明:①火药最早是炼丹家在炼丹时发明的。
②唐朝末年,火药已被用于军事。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③宋朝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
(4)指南针:指南针的前身是司南,出现于战国时期,北宋时开始应用于航海。
●发明:①战国时期发明“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②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③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有一个逐渐发展过程。
成书年代略晚于《梦溪笔谈》的《萍洲可谈》(1119年)中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
文中指出,当时只在日月星辰见不到的时候才使用指南针,可见指南针刚开始使用时,使用还不熟练。
二十几年后,许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有类似的记载:“惟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了。
不论昼夜晴阴都用指南针导航了。
而且还编制出使用罗盘导航,在不同航行地点指南针针位的连线图,叫做“针路”。
船行到某处,采用何针位方向,一路航线都一一标识明白,作为航行的依据。
(5)四大发明的意义:①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②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④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数学运算——《九章算术》和珠算:(1)《九章算术》:古代中国在数学研究及运用方面取得的成就①成书时间:东汉②主要内容:a. 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b. 汇集许多算数命题,如开平方和立方,二次方程和联立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九章算术》的九章的主要内容分别是:第一章“方田”:田亩面积计算;第二章“粟米”: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第三章“衰分”:比例分配问题;第四章“少广”:已知面积、体积、求其一边长和径长等;第五章“商功”:土石工程、体积计算;第六章“均输”:合理摊派赋税;第七章“盈不足”:即双设法问题;第八章“方程”:一次方程组问题;第九章“勾股”: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种问题。
c. 提出了负数的概念和正负数运算的方法。
③意义和地位:a.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b. 《九章算术》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珠算:古代中国发明的最伟大的计算工具①起源:算筹算筹是中国古代用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数与式演算的一种工具。
又称为筹、策、算子等。
它最初是小竹棍一类的自然物,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计算工具,质地与制作也愈加精致。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 cm,径粗0.2~0.3 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
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
②出现:元末明初出现了现代样式的算盘;直到明代以后,算筹才被算盘完全取代。
③普及和发展:明清时期(原因是商业的繁荣)④外传: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3. 天象观测——《石氏星表》和浑仪:过渡:古代中国的宇宙结构学说。
主要有三家:即盖天、浑天、宣夜说。
盖天说即“天圆地方”说,“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地之间有八根柱子撑着。
浑天说则主张大地是个球形,外裹着一个球形的天穹,地球浮于天表内的水上(后来发展为“地在气中”),日月星辰附在天壳上,随天周日旋转。
宣夜说认为“天”并常有一固定的天穹,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流动。
而其中浑天说对于观测天象而言,其价值和意义要远远高于宣夜说。
赤道坐标、《石氏星表》、浑仪和简仪的发明都与浑天说分不开。
(1)观测机构:尧设火正、羲和之官;后世不少朝代也都设有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
(2)观测记录:①中国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中国最早的日食记录却是在殷墟甲骨文中记载的,“癸酉贞,白夕有食,佳若?癸酉贞,日夕有食,非若?”那是在公元前1200年!在《春秋》一书中,244年日食的记录有37次,其中证明可靠的就有32次!国外关于日食的最早记录是在古巴比伦的建筑废墟当中,所记录的六次日食中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前911年。
从汉代到元代就记录了596次日食,古代月食记录有2000次之多,月全食就有400次。
最早的月食记录是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句诗:“彼月而食,则维其常。
”意思是发生了月食,这是正常的天体现象。
这句诗指的是公元前776年8月发生的一次月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月食记录,古埃及出现月食记录是在公元前721年2月。
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张衡(78—139)对月食的解释就更清楚,说月亮由于太阳的照射才发光,月食是由于地球挡住了太阳光的缘故。
②西汉时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世界上我国最早发现太阳黑子,早在殷商甲骨文就有于太阳黑子有关的记载,在战国时期及汉代也有不少于太阳黑子有关的记载,目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载是汉书卷二十五行志下之下:“和平元年……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和平元年是公元28年。
我国古代非但有公认的最早的黑子记录,而且数量很多,记录很详细。
从汉和平元年到明末为止,共有一百多次太阳黑子的记录,这些记录既有准确的日期,又有黑子形状、大小、位置甚至变化的情况。
对太阳黑子的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③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哈雷慧星记录;关于哈雷慧星的记录,如果作为一个普通的星体,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记录,是西汉的《淮南子》。
《淮南子·兵略训》中说:“武王伐纣,东面而引岁,至而汜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公元前105年)。
至于记录中最早的,的确是《春秋》(公元前613年)。
《春秋》一书中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学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
如果说是作为彗星,而且是哈雷慧星的记录,最早的就是哈雷,而且这颗彗星就是为了纪念它后来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