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文化

合集下载

巴文化

巴文化

一、巴文化据专家学者考证,"巴"的地域范围大体界定在现重庆直辖市全境、北起汉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东至鄂西、西达川东的地区。

春秋战国之际向西发展,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巴族的文化得以沿途传播,也得以与其他族群进行交流。

巴文化在秦汉统一以后,开始融入华夏文化共同体。

基本定义(1)巴国文化:商代晚期和西周时代,主要以汉水上游为基本地域依托;春秋时代,巴国文化有所扩展,南及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战国初,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川东立国。

这几个地方,留下了巴国文化的大量遗迹。

(2)巴地文化:包括今重庆全境、四川东部、陕西南部、贵州北部和鄂西南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考古学上称之为早期巴文化。

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末叶,这些文化在当地发展演变,盛衰兴替已达一二千年之久。

(3)完整意义的巴文化:战国初,巴国溯江进入重庆,始将青铜文化与当地的土著新石器文化融合起来,也将巴国文化与巴地文化融合起来。

这才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巴文化。

巴人或巴族是中国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区的一个族群。

据专家学者考证,"巴"的地域范围大体界定在重庆全境、北起汉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东至宜昌、西达川东的地区。

春秋战国之际向西发展,最终以重庆为中心,建立了巴国,逐步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巴族的文化得以沿途传播,也得以与其他族群进行交流。

巴文化与楚文化在秦汉统一以后,开始融入华夏文化共同体,但巴人与楚人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独特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特质的传播脉络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连接古今巴文化的重要纽带。

巴人风情巴人有古朴凝重的民风,历来崇尚勇武。

他们住干栏式房屋,楼上居人,楼下养畜,傍水而居;死后大多采取船棺葬、悬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

賨人善织,家家户户能自己织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给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织的麻布,秦灭巴后,令板楯蛮以交纳賨布代替户赋,由此賨布名传海内。

(白虎文化——巴文化的核心

(白虎文化——巴文化的核心

(白虎文化——巴文化的核心巴文化,就是世代聚居于古代巴属领地上的巴人在自身的民族繁衍、发祥的历史进程中,创立并与汉文化、楚文化、蜀文化等融合而成的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区域文化形态,它是古代巴人及其巴属领地开发和进步状态的标志。

可以认为,古代巴人是巴文化生成的民族主体,巴属领地特殊的自然环境是巴文化生成的自然基础,巴人在与外界的社会环境和内部的社会环境等合力之中,自然环境透过社会环境实现其作用力,最终创造出了灿烂的巴文化。

首先是价值观或人文精神,这是巴文化的核心部分,而“白虎文化”又是核心的核心。

巴人以“良心”为其根本出发点,良心是其人性本体,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为“崇力尚勇”和“淳朴憨直”的阳与阴、刚与柔的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形成互补,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巧妙融合,刚柔相济,阴阳和合。

所谓“崇力尚勇”,就是特别崇尚实力,天性劲勇,注重竞争,它的极端形式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从巴人的发展历史来看,崇力尚勇堪称民族之天性,它充分体现了巴人阳刚之气的基本人文精神。

我们从巴人及其今天土家族的白虎图腾崇拜、骁勇善战、狩猎遗风、傩戏、摆手舞、尚武遗风等等民风民俗中,随处可见其崇力尚勇的基本人文精神。

所谓“淳朴憨直”,即天性淳朴,朴拙淳直,毫无虚华,甚至“直”到近乎于“憨”了。

这种人文精神体现了巴人的阴柔之美,它深深地带有原始社会的历史及其所处地理环境的痕迹。

虽然崇力尚勇和淳朴憨直阴阳贯通、相辅相成,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两方面,可能最终还是以阳为主,可以说,巴人根本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是崇力尚勇,而淳朴憨直则略显次之。

应该说,巴人的根本人文精神之所以如此,主要与文化的生成机制有关。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民族心理特质中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体质以及生境结构中找到根据,如巴人世代居住在险恶的崇山峻岭中,显然,尚武的力量比起柔美的德性来说,就会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崇力尚勇应该是十分自然的现象。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巴人心理特质形成的社会因素,即巴人社会发展的各种内因与外因的条件,如当年巴人长期延续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与渔猎采集的生产方式;巴国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洗礼,巴人既是堪与蒙古人比拟的能征善战的民族,又曾经遭到历代王朝的残酷镇压和围剿,这必然会不断地磨炼和培养巴人崇力尚勇的精神,并且成为巴文化的人文精神基础。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

《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列传》:“及秦惠王并
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 爵比不更。”巴王则成为秦国治下享有较大 自治权的地方名义首脑,其国虽灭,尚不绝 祀。 楚曾在巴地四次反攻秦,很可能为配合战事 的需要,秦将巴都四次前迁或后撤,迁都顺 序是江州(今重庆)——垫江(今合川)— —平都(今丰都)——阆中(今阆中)。
房屋内密集的“柱洞”可能是放置熬盐工具的 制盐作坊:白色硬面可能是制盐沉淀物
“ 水 槽 ” 内 的 熬 盐 工 具
三、 巴楚关系与都城变迁
西周早期,巴、楚关系尚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武王克商……(周景)王使詹恒伯辞于晋
曰:……巴、濮、楚、邓,吾南土矣” 。 《正义》:“巴、楚、邓、中夏之国;惟濮 为运夷耳” 。
2.巫山宁厂盐泉
《山海经》记载有灵山十巫,其中巫 咸 “左手操青蛇,右手操赤蛇”,是弄 蛇高手。巫臷的形象是操弓射蛇。从形 象上看是两个敌对的部落。 《说文》:“盐,咸也”,巫咸=巫盐。 《大荒南经》:巫臷“不绩不经,服也。 不稼不穑,食也。” 据此推断,这两 只居住在巫山地区的部落可能都已经发 现并利用盐资源,也许就是宁厂盐泉。 进而推断,大宁河亦有盐水之称。夏后 启派孟涂入巫山、公元前634年楚国灭 夔国,是否也是图谋宁厂盐泉?
3.忠县泔井 《忠州直隶州志》:“泔井在州北会溪中,其地产盐,相传 汉关西杨震过此凿井,俗称官井。” 《水经注》:“江水又东径临江县南。王莽之盐江县也。 《华阳记》曰:‘县在枳东四百里,东接朐忍县,有盐官, 自县北入盐井溪,有盐井营户,沿注溪井水。”
中坝遗址是迄今考古发现进行最早井盐生产的遗址。
一是春秋中、晚期楚国已经兴起,有能力参与中原
的争霸活动,并灭掉了大量江汉平原的小国,国势 日盛;在文化上,具有自身特色的楚文化也已经兴 盛起来,其文化的辐射范围日益扩大。 二是春秋早、中期“巴人”频频活动于汉水中游地 区,并与楚人有非常强的联系。由于巴人与楚的长 期接触,其西迁不可避免地要带来一些楚文化,这 也正是峡江奉节以上地区具有一定楚文化因素的原 因。 三是楚国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西部,先后强了对现今 瞿塘峡以东的三峡地区的控制和统治,并修筑了城 池,这正是春秋中、晚期巫山一带呈现典型楚文化 面貌的原因。

巴文化研究报告

巴文化研究报告

巴文化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巴文化是指西南地区川滇黔藏一带的民间文化,又称西南少数民族文化。

巴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近年来,巴文化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重视。

本报告旨在对巴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历史渊源、文化特点和传承发展现状,为保护和传承巴文化做出贡献。

2. 巴文化的历史渊源巴文化起源于古代巴蜀文化,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巴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鼎盛,成为当时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

巴文化与中原文化、西南边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3. 巴文化的文化特点巴文化在民俗、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3.1 民俗巴文化的民俗包括丰富多彩的节日、寺庙活动等。

其中,巴族的“拜山节”、彝族的“火把节”等都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传统节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3.2 建筑巴文化的建筑风格以巴人古老民居“土木结构”为主要特点,融入了山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色,给人以亲切、和谐的感觉。

巴族传统建筑“宜娥楼”、彝族建筑“堡寨”等都是巴文化建筑的典型代表。

3.3 服饰巴文化的服饰丰富多样,色彩鲜艳。

巴族的传统服饰以“八嗀”为特色,色彩斑斓、图案独特。

彝族的传统服饰则以鲜艳的红色为主调,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3.4 音乐和舞蹈巴文化中的音乐和舞蹈给人以宴会、欢乐的感觉。

巴族有着悠久的乐器制作和演奏传统,如竹丝、芦筒等乐器。

舞蹈方面,巴文化中的舞蹈动作优美、热情奔放,充满了民族特色。

4. 巴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巴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一方面,巴文化的传统习俗和技艺逐渐在现代社会失传,年轻一代对巴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降低;另一方面,现代化的冲击和文化融合也给巴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巴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巴文化的宣传推广,增强社会对巴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组织巴文化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巴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支持巴文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巴文化成为当地经济的增长点;•开展巴文化的教育活动,培养年轻一代对巴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涪陵与巴人文化演讲

涪陵与巴人文化演讲

涪陵与巴人文化演讲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涪陵与巴人文化的故事。

涪陵,这个位于中国重庆市的古老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而巴人,则是指古代巴蜀地区的原住民,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民族之一。

涪陵与巴人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渊源。

涪陵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巴文化元素。

巴文化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之一,涪陵正是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巴人是古代巴蜀地区的原住民,他们以勇敢、坚韧和智慧著称。

巴文化以其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宗教信仰而闻名于世。

例如,巴人的石刻艺术是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涪陵的大佛石刻就是巴文化的杰作之一。

这些石刻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展示了巴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涪陵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巴人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在涪陵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例如,涪陵的龙舟竞渡活动就是巴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的端午节,涪陵的人们会划着装饰华丽的龙舟,在涪江上展开激烈的竞赛。

这项活动不仅是对巴人历史的纪念,也是涪陵人民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

涪陵与巴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体现在涪陵的建筑风格中。

涪陵的建筑以巴人特色建筑风格为主,融合了巴文化的元素。

例如,涪陵的古建筑中常见的巴文化建筑元素有牛角墙、朱砂窗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巴人文化的特色,也展示了巴人智慧和建筑技艺的结晶。

涪陵还有着丰富的巴人传统美食文化。

巴人以其独特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食材资源而闻名。

例如,涪陵的火锅文化就是巴人传统美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涪陵的火锅以其麻辣鲜香的口味和丰富多样的菜品而受到了广大食客的喜爱。

涪陵的火锅文化不仅是巴人的独特创造,也是涪陵文化的一种独特表达。

涪陵与巴人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深厚的渊源。

涪陵作为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承载了巴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涪陵的传统艺术、民俗文化、建筑风格和美食文化都融合了巴人的传统元素,展示了巴人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涪陵与巴人文化,将其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做出贡献。

巴人文化 世界硒都——恩施

巴人文化  世界硒都——恩施
世界 之最
铁路之最
• 隧道最多 • 宜万铁路被称为“桥隧博物馆”。全线共有隧 道159座(其中一级风险隧道8座,二级风险隧道26 座),其中10公里以上隧道5座,全线有桥梁253座, 涵洞600多座;正线桥隧占线路总长的74%。据中铁 四局宜万指挥部人士称,宜万铁路的桥隧占比为世 界之最。 • 历时最长 • 宜万铁路开建可以追溯到1909年12月10日,直 到2003年,铁路才重新开工。从2003年12月开工至 2010年8月18日宜万铁路全线铺轨贯通,耗时七年, 377公里的宜万铁路平均每年建成里程仅50多公里, 成了国内修建时间最长铁路。
二、人文
(五)西兰卡普
• 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
•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 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
• 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 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 • 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 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
之最
铁路之最
• 造价最贵 • 曾担任青藏铁路建设指挥的朱鹏飞说,宜万铁路,在 我国同类铁路建设中,道路造价创下中国之最,平均每公 里耗资约6000万元,而堪称“天路”的青藏铁路,平均每 公里也只花了2900万元。 • 工程最难 • 宜万铁路因穿越喀斯特地貌地区,被誉为我国铁路史 上施工难度最大的山区铁路工程。它集“西南山区铁路艰 险之大成”,专家们称之为“筑路禁区”。修建难,最难 在隧道。宜万铁路的159座隧道中有70%位于石灰岩地区。 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因为宜万铁路,第一次为铁路隧道 按风险分为轻、中、高3个等级。
(一)恩施土家十大特色菜
油茶汤
合渣
榨辣椒
柏杨豆干

巴楚文化概述

巴楚文化概述

水)。传说伏羲母亲名叫华胥,有巨人迹出于雷泽, 华胥以足履之有娠(帝王本纪),生伏羲。华胥之

“华”与大禹夏后氏之“夏”,合称“华夏”,这就
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民族的由来。
关于女娲与伏羲创造人类的传说很多,但均不成
体系。在这个传说中,将伏羲奉为巴人始祖,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巴文化与中原文明的关系。
从语言系属上看,巴人是藏缅语族先
楼下养畜,傍水而居;死后大多采取船 棺葬、悬棺葬、幽岩葬、岩穴葬、土坑 葬。賨人善织,家家户户能自己织布,
的 主
要 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给自足,“賨布”
特 就是賨人织的麻布,秦灭巴后,令板楯 征 蛮以交纳賨布代替户赋,由此賨布名传
海内。
02 楚文化


楚族源于中原,与中原华夏集团

有着密切的关系。楚文明的主源是中
展 大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军事、制陶、丝 织品、冶炼、绘画、雕刻,特别是哲学和
文学得到了高度程度发展,成为极其灿烂
的楚文明。这些文明最终融入到大一统的
汉文明之中。在文学方面,《楚辞》是秦
以前楚文化的卓越代表,屈原、宋玉是卓
越的代表人物。
03 巴楚文化

我们所讲的巴楚文化,既有考
楚 文
古学文化——主要是秦汉以前的, 也有历史性文化兼地域性文化—— 主要是魏晋以后的。总而言之,它
楚的影响是双向的。 3、战国时代,郢都有流行歌曲《下里》和《巴人》。学者大抵认为 《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然而,楚歌与巴歌流行在同时、 同地,彼此难免相互影响,即楚歌有巴风,而巴歌亦有有楚风。
04 旅游发展
巴楚文化与三峡的关系
一、巴楚文化是三峡文化独有的文化资源

巴文化的起源、内核及特征

巴文化的起源、内核及特征

巴文化的起源、内核及特征摘要:巴人是巴文化的创立主体,巴人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是巴文化生成的自然基础,巴人内部的社会交往和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是巴文化形成的重要条件。

巴文化是一种空间范围较大、特色较鲜明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起源、内核和演变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巴文化;起源;内核;特征一、巴文化的起源关于巴人的起源,学界存在多种说法,一是以《山海经》的记载为依据,认为巴人的祖先是太皞氏。

二是以《华阳国志·巴志》的记载为依据,认为巴人的祖先是黄帝。

三是有部分湖南学者认为巴人的先祖是湘西土著先民。

四是以《太平寰宇记》、《后汉书》、《世本》等的记载为依据,认为巴人的祖先是崇拜白虎的廪君种的后代。

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是需要进一步推敲和研究的,因为在长江三峡地区过去一直都是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在巫山发现的巫山人是中国最早的人类,距今约204万年。

这说明了长江三峡地区是一块人类活动的福地,也许就是人类的摇篮之一,巴人也很可能就起源于这一地区。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子国,巴人迁到长江以南的广大武陵山区,实现了从“巴”到“土家”的转型,到了唐宋时期,逐渐与当地的原住民、濮人、僰人、乌蛮等融合,演变成为如今的土家族。

巴文化,就是巴人在其生活的地区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与汉文化、楚文化、蜀文化等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具有多层次意蕴、多方面内容的区域文化形态。

巴文化的形成标志着巴人文明的出现和走向成熟。

巴文化的起源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阐释,即巴人是巴文化的创立主体,巴人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是巴文化生成的自然基础,巴人内部的社会交往和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是巴文化形成的重要条件。

巴文化正是在这三大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产生的。

二、巴文化的内核巴文化是巴人先民们在长期的艰难生活当中创造出来的,其精神蕴含丰富,就其内核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勇武的精神巴人勇敢无畏,因劲勇而扬名。

《舆地纪胜》记载,巴人“勇健,好歌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民族发展的早期历史上,巴和蜀一样,是一支活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民族,但由于巴和蜀民族当自己的民族文字还未形成系统、当自己的民族发生历史还未及产生书面记录需求或未及实施书面记录时,早在秦汉时期就已被中原汉民族所融合和同化,故其民族的早期原生史在华夏汉族先秦时期的正史记载中大多被忽略,而被散录于其他古文献中的早期巴族事迹,或片言只语、语焉不详,或怪异离奇、传闻追述。

这种状况,自然也形成了研究者对有限古文献取舍不一和游弋无定的空间,并直接造成了目前学术界对巴人族源的来龙去脉探索依然迷雾缭绕呈现多种不同论定观点的格局。

从20世纪30年代巴史的近代研究开始,迄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

70多年来,从历史学、人类民族学和考古学研究巴史的论著可谓成千上万,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者。

①本文无意对以往的巴史或巴文化研究成果的得失作一评头品足,只是企图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一些笔者倾向性的梳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抛砖引玉,冀望在21世纪巴史和巴文化研究中,能籍助三峡考古新获的珍贵出土资料,在所有致力巴人历史和考古学文化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釐清文献记载的一些迷雾,获得一个更接近历史原貌的突破。

一.巴人源流考辨
有关对巴人源流研究产生分歧意见的原因,事实上都是基于对有关文献记载内容的理解和解释不同而造成的。

研究巴人历史所本的主要早期文献著作有《山海经》、《左传》、《世本》、《华阳国志·巴志》、《水经注》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等书。

根据对文献的不同理解和解释,目前学术界至少在巴名字的来源、巴字的含义、巴族的起源、巴国的出现、巴人早期的活动区域等等问题上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观点。

因篇幅关系,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这些不同的学术争鸣无疑对深入探索巴人的渊源流变史具有重要的裨益。

最早记载巴人事迹的古文献是《山海经》。

《山海经·海内经》说:“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

《山海经·海内南经》说:“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

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

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


《今本竹书纪年》也有:“(帝启)八年,帝使孟涂如巴涖讼”的记录。

与《山海经·海内南经》的记述如出一辙。

后代学者在注解前述记载时或认为丹山西,即今重庆巫山县境的巫山。


至于巴人“廪君”,在《山海经》中并没有见到直接的记录。

《山海经·大荒南经》说:“有琶裰 鬯瓷 抟 蹬处。

是谓巫琶瘛N着民盼姓,食谷。

不绩不经,服也。

不稼不樯,食也。

爰歌舞之鸟,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爱处,百谷所聚”,或认为“巫拧奔础拔籽选保 褪乔啬┖撼跹д咧 龅摹妒辣尽分械模骸皬[君之先,出自巫蜒”的“巫蜒”。


《世本》是目前持巴人源于鄂西观点的最早和最主要的文献依据。

目前流传下来的的《世本》辑本或辑补本有多种,各种辑本都有对“廪君”的记述,尽管记述的详略程度和表述的语句不尽一至,但主体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世本卷七下·氏姓篇下·姓无考诸氏(清秦嘉谟辑补本)》:“廪君之先,故出巫蜒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

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于五落钟离山。

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

未有君长,俱事鬼神。

廪君名曰务相,姓巴氏。

与樊氏、曋氏、相氏、郑氏,凡五姓,俱出皆争神,乃共掷剑于石,约能中者,奉以为君。

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

又令各乘土船,雕文画之,而浮水中,约能浮者,当以为君。

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

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

廪君不许,盐神暮辙来取宿,旦即化飞蟲,与诸蟲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廪君于是君乎夷城。

四姓皆臣之,世尚秦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