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文学理论教程》第八章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
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作情感地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体现为“人文关怀”。
最终,文学创造还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形式创造,为情感评价所把握的艺术真实“造形”,使之成为艺术文本,境界是呈“美”,体现为“文体升华”。
本章即通过对“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这三个基本范畴的诠释,揭示文学创造的以真、善、美为内涵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一节 艺术真实本节概述:“真实”是文学的生命。
文学创造要求“真实”。
然而这种“真实”不是简单的摹写原物,像照相机照相一样,不是将人物变为“席勒式的”“时代精神的传声筒”。
而是要求文学创造的艺术真实。
它要求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也就是马克思所谓的人物精神的“莎士比亚化”。
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主观的真实和诗艺的真实。
知识点1:认识与艺术真实文学创造要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知识点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重点)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以“历史理性”对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的揭示,作为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并表现在假定性情境之中。
1.内蕴的真实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
文学创造正是在既有理智体察又有直觉把握(对某些抒情诗来说可能只是一种直觉把握)的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
2.假定的真实文学求“真”的价值取向是在假定性情境的创造中实现的,而假定性情境的创造归根到底又基于一个“真”字:真事理,真情感。
文学概论 08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高尔基论真实
‚文学是巨大而又重要的 事业,它是建立在真实上面的, 而且在与它有关的一切方面,要 的就是真实‛ —— 高尔基
巴尔扎克论真实
‚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 的秘密在于真实‛,不真实的作品 ‚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 ——巴尔扎克
别林斯基论真实
‚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 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这 样的作品越是多读,‚你和它之间的 内在情意和联系也就越深入、实切而 不可分割。‛ ——别林斯基
《西游记》、《变形记》
• 唐僧(现实形象)与孙悟 空、猪八戒以及神仙、妖 魔(非现实形象)的结合 • 《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 里变成甲壳虫(非现实形 象)与周围其他人(现实 形象)的结合
《雷雨》
假定性情境:让两个家庭 八个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 发生在两个场合(周家客 厅与鲁家住宅)及一昼夜 之内,冲突集中而强烈。
第一节 求真的文学
• 2.文学创造要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主体把内 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中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 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 1.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比较 • (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 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 凡是历史上出现过和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 生活真实,生活真实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但艺术 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在假定性情境之中,解释社 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以此作为自己的目标。
• ‚文化大革命‛时‚四人帮‛提倡的文艺作品要‚在所有 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 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而‚中心人物‛必是‚高、大、 全‛那样的角色,以此指导塑造反剥削反压迫的无产阶级 英雄形象的。 • 1.电影《金光大道》的主人公的名字就叫‚高大泉‛,这 也是‚高大全‛这一概念的由来。‚高、大、全‛三个字, 没有明明白白的注解,但是根据‚三突出‛的原则,主人 公必须形象高大、胸怀宽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没 有缺点的英雄,总之必须是一个完人。 • 2.于洋扮演的《火红的年代》中的炼钢工人赵四海,粉碎 了国际帝修反的封锁和阶级敌人的捣乱破坏,为中国工人 阶级炼出了‚争气钢‛。赵四海起码也三十好几的人了, 只守着老母亲过日子,那时候的导演不允许他有老婆。
第八章_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37
(2)人文关怀
1)列夫托尔斯泰,屈原,陶渊明,李白, 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
2)关汉卿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 鲁迅的《阿Q正传》
3)人文关怀从来就是也应该是文学创造的 永恒主题,是其尚善的终极价值追求。
38
(二)人文与历史:文学价值取向的交汇
20
三、艺术概括
(三)艺术概括的规定性
1、从“个别”到“一般” (1)屠格涅夫谈艺术概括 (2)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 一是一个艺术提炼的过程
21
(1)艺术概括
1)多余人的形象罗亭,革命者的形 象巴扎洛夫等,都不是从概念出发 由一般演绎成的个别,而是通过对 特殊的观察,比较,思索而造成的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从个别达到一 般
18
文本赏析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19
三、真实的发掘与表现(艺术概 括)
(一)含义:作家以主体的审美价 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 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创 造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体现着 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 方法
(二)作用:艺术概括是实现艺术 真实的基本途径。比如《追忆似 水年华》和《人间喜剧》
14
(3)《雷雨》
戏剧家:曹禺
假定性情境:让两个家庭 八个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 发生在两个场合(周家客 厅与鲁家住宅)及一昼夜 之内,冲突集中而强烈。
15
(4)《牡丹亭》
《牡丹亭》中杜丽娘 “梦而死”、“死而生” 式追求爱情幸福的离奇 情节,由于情感真挚, 人们就会从心理倾向上 忽略其他而“以假为 真”。
4
文学理论教程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PPT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文学创造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文学创造的价值取 向各有不同。
我们的教材认为, 文学创造追求以真 善美为内涵的审美 价值。
第一节 艺术真实
认识与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艺术概括
一、认识与艺术真实
文学作为认识活动 文学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
界的认识活动。 作品 “真实性〞的品格:历史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假定的真实
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 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 把现实形象与梦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如?
西游记?、?变形记? 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 现实型作品 艺术情境是虚构的、假定的,如?雷雨? 假定与“真〞 :真事理/真情感,如?牡丹
——刘白羽:?平明小札?
作家刘白羽
诗艺性
含义 诗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作用 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
界,必然要讲究“诗艺〞,诗艺 性可以理解为艺术形式标准。 假定性情境是在“诗艺〞中生成 没有“诗艺〞运用便没有艺术真
文本赏析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牡丹亭?
?牡丹亭?中杜丽娘“梦 而死〞、“死而生〞式 追求爱情幸福的离奇情 节,由于情感真挚,人 们就会从心理倾向上忽 略其他而“以假为真〞。
〔二〕与科学真实不同的艺术真实
认识活动发生的两个要件是主体和客体, 认识的结果总包含着主观性和客观性。艺 术真实的主观性受到尊重和强调,科学认 识那么要求尽量减少主观性而强调客观性; 艺术真实服从诗艺性〔文学性〕的标准, 科学真实那么服从技术理性的标准。
主观的真实
文学创造有主体性或主观性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1、主不雅的真实
〔1〕文学创作发明有主体性或主 不雅性
① 文学供应的“真实”都被主不 雅化、心灵化
② 艺术创作发明自由地把客体世 界变成主体的熟悉与感悟、情 绪与意志的对象物
16
2、诗艺性
〔1〕含义:诗的艺术手段和艺术妙 技
〔2〕传染感动 ① 文学依照主不雅化体例掌控客体
世界,必定要讲求“诗艺” ② 假定脾性境是在“诗艺”中生成 ③ 没有“诗艺”应用便没有艺术真
2〕文学作品在描写善恶的时刻体现出的伦 理判定,和激起的情绪合适仁慈的人性。
28
〔1〕尊贵的品质
3〕不和例子----俄国作家蒲宁的《乌鸦》, “写的很浅薄,写成了父子间的争风”。
4〕在于以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去裁判它, 《红楼梦》其情绪立场具有很高的品位, 看到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强烈对 比,听到对丑罪恶径的训斥和对美大好 人生的呼叫
……很多悲凉,淫秽或丑恶的材料,用散文写,
仍不失落其为悲凉,淫秽或丑恶,披上诗的
形式,就几何可以把它美化。好比母杀子,
妻杀夫,女逐父,子娶母之类故事在实际生
活生计中很等闲引发怅恨与嫌恶,可是在希
腊悲剧和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它们居然成为
45
〔3〕王汶石
……当我们一旦分明了它〔指素材〕的内在 乎义,取得一个深入而新奇的思惟,找到了 主题,情景当即就不合了。思惟的火光一旦 燃起,所有的生活生计事实、细节,都被通 统照亮,举动了起来,向主题思惟的光点会 萃,各找各的位置,各显各的脸孔;一个作 品的轮廓就明明起来,构成起来。
——王汶石:《座谈艺术构思》
2〕个体因特别而不成反复,一般因 特别而意蕴无穷
21
2、个体与一般的同一 〔1〕有赖于作家充分调动本身的生活生计 经历和情绪经历,对其所不雅照和描写的 特别进展开掘,提炼,增补和刷新。 〔2〕这个历程实际上就是创作主体把内在 的尺度即审美价值取向应用到对象上去的 能动性介入和掌控的历程。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2、假定的真实 p155
假定性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 活的内蕴是一切文艺的共同特征。
普希金生前参加过“扮演普希金”比赛
结果普希金本人 只得了第三。也 就是说有两人比 他更象“普希 金”。
生活的真实是—是;艺术的真实是—象(假定)。
(1)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
或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成一 个荒诞不经的情境世界,或完全抛开现实的形 象而以虚拟的形象世界取而代之。 P155-2-8
“真”是“善”的基础。
怎样理解文学中情感的价值和意义? p177 -4
情感是基于人的需要、观念等思想意识而 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文学在创造艺术 真实时运用“内在的尺度”,实际已把情感 评价融入其中,因此,艺术形象都是理智与 情感的统一,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 性。文学创造正是以这一本质属性,在向人 们呈现着意义——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因伦理评价而引发的情感表现是文学 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 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隐含着人的社会性 需要与态度。 P161↑1 -162.1
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情感是艺术 之根本。艺术形象是因情而动人。
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书上动物图像精确,却不动人,而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却能动人心情。
一、审美理想的烛照 (一)审美理想的特征 (二)审美理想的功能
(一)审美理想的特征 p171
首先,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 在的鉴赏的原型好最高典范。
艺术真实总是与发掘和表现社会 生活的本质与规律联系在一起。
例:艾青《礁石》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可编辑ppt
16
三、艺术概括
含义
➢ 作家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 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 理,创造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体现着 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的方法
作用
➢ 艺术概括是实现艺术真实的基本途径。 比如《追忆似水年华》和《人间喜剧》
可编辑ppt
17
《追忆似水年华》和《人间喜剧》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可编辑ppt
1
第一节 艺术真实
认识与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艺术概括
可编辑ppt
2
认识与艺术真实
文学作为认识活动
➢ 文学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 认识活动,旨在其蕴藉中创造认识与 审美相统一的形象体系
➢ 作品 “真实性”的品格:历史理性
➢ “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 基础,巴尔扎克论真实、别林斯基论 真实
——别林斯基
可编辑ppt
5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与生活真实不同
➢ 内蕴的真实 ➢ 假定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不同
➢ 主观的真实 ➢ 诗艺性
可编辑ppt
6
内蕴的真实
何谓内蕴的真实
➢ 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 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 的揭示和表现
➢ 社会生活内蕴的层次
➢ 真相事理层 ➢ 历史文化层 ➢ 哲学意味层
➢ 文学创造以情感评价发挥着审美意识形态 作用
➢ 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从形象性问题上得 到印证。比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
可编辑ppt
24
齐白石的虾
可编辑ppt
25
徐悲鸿的马
可编辑ppt
第8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第8章⽂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第8章⽂学创造的价值追求⼀、求真的⽂学(⼀)⽂学中的求真1.“真”的含义(1)⽂学创造⾸先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
(2)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理性”求“真知”。
(3)“真”乃是⽂学的审美价鱼追求的基础。
2.⽂学求真的特点(1)⽂学对“真”的探求不同于⾃然科学,后者更注重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学则是通过语⾔来表现处于审美价值之中的⼈的世界。
(2)⽂学创造要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既⾮⽣活真实亦⾮科学真实,⽽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1.与⽣活真实相⽐与⽣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1)内蕴的真实⽂学创造是在既有理智体察⼜有直觉把握的⼼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透过⽣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和表现。
(2)假定的真实如果说表现社会⽣活中某些本质性东西的价值取同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1)主观的真实⽂学创造是站在⼈的⽣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活给予⼈⽂关怀的⽴场上,因⽽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
(2)诗艺性⽂学按照主观化⽅式把握客体世界、以激发⼈们的审美情感为⽬的的价值取向,使它必然要讲究“诗艺”,即艺术⼿段和艺术技巧。
运⽤艺术⼿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真实,能够使其价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现,产⽣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三)真实的发掘与表现通过个别来表现普遍和⼀般的⼿段是艺术概括,其所发掘和表现的普遍性能创造巨⼤的艺术效应。
1.艺术概括的含义艺术概括是指作家依据⾃⼰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的⽅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在主体与客体相统⼀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一、求真的文学
(一)文学中的求真
1.“真”的含义
(1)文学创造首先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
(2)认识活动的价值取向是以“理性”求“真知”。
(3)“真”乃是文学的审美价鱼追求的基础。
2.文学求真的特点
(1)文学对“真”的探求不同于自然科学,后者更注重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而文学则是通过语言来表现处于审美价值之中的人的世界。
(2)文学创造要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1.与生活真实相比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1)内蕴的真实
文学创造是在既有理智体察又有直觉把握的心理机制和思维活动中,透过生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示和表现。
(2)假定的真实
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东西的价值取同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1)主观的真实
文学创造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体性或主观性。
(2)诗艺性
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界、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为目的的价值取向,使它必然要讲究“诗艺”,即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运用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创造的艺术真实,能够使其价值取向得到理想的表现,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三)真实的发掘与表现
通过个别来表现普遍和一般的手段是艺术概括,其所发掘和表现的普遍性能创造巨大的
艺术效应。
1.艺术概括的含义
艺术概括是指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2.艺术概括的具体规定
(1)从个别到一般
艺术概括是以对特殊的即富有特征的事物的观照和描述为途径的。
(2)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要让“特殊”在“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中真正地成为真实而完整的“小世界”,则有赖于作家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对其所观照和描述的“特殊”进行开掘、提炼、补充和改造。
二、善的判断与人的情感
(一)对善的追求
1.文学与伦理
文学创造既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又以伦理的态度观察和评判生活,实现其价值功能。
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客观反映,伦理则是基于人的需要、观念等思想意识而对事物所采取的主观态度和评价。
2文学与情感
善与恶的形象会引发不同的情感,而创造艺术形象永远是文学创造的中心课题。
因伦理评价所引发的情感表现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隐含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二)善与“诗意的裁判”
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1.情感与善的价值追求
情感的价值取向,体现为真、善、美。
(1)高尚的品格
①含义
品格高尚,蕴涵着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操、美好生活和美好理想的守望与追求,以及对
丑恶、腐朽和阴暗事物的拒斥。
②文学与高尚品格的关系
a.文学创造能否以高尚的情感态度去“裁判”社会生活,最终取决于创造主体的人格。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或基本精神面貌,它是为人的各种需要决定的。
b.文学创造中对社会生活的伦理判断和情感表现,实际就是作家的人格投放,是在其
创造的艺术世界中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人格的过程。
(2)利他的取向
①概述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功利性的,文学作品常常会表现社会中的人面对功利的种种态度。
善的功利性恰好是与自私的功利性相对立,是利他而非利我,体现在克服自我欲望,成就他人和群体。
②文学与利他性
对社会生活的情感评价所隐含的功利性质,是文学审美价值创造的必然要求。
这是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美”不仅根植于“真”,它还源于“善”,而“善”是对社会人生有着实际意义的价值取向。
2.善与情感表现方式
(1)诚挚的情态
①情感诚挚的意义
情感诚挚,作品才会动人,其尚“善”的价值取向就能在富于感染力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为读者所认同和接受,产生共鸣。
②文学与情感的诚挚性
情感的诚挚性与反映生活的真实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真实与真诚融为一体,文学创造才能实现其审美价值追求。
③诚挚情感的产生
真情或者说诚挚的情态,不是由艺术技巧造就的,而是来自作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体验是情感产生的根基,没有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便没有情感的诚挚状态。
(2)艺术的呈现
“善”的价值与情感的表达,在文学作品里是艺术方式的呈现,即把情感寄寓于具体形象的创造之中,并与理性的思索和反省相交融。
艺术的呈现,是文学审美价值实现的方式,其情与境的融合,让读者从中获取的不仅是思想上的教益,同时还有精神上的享受。
(三)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1.人文关怀:“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1)人文关怀是指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2)人文关怀从来就是也应该是文学创造的永恒主题,是其尚“善”的终极价值追求。
2.人文与历史:文学价值取向的交合
(1)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作为“真”与“善”的精神价值,两者在文学作品中的关系:作家是在对社会生活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描述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因而其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生存状态及未来命运的深情关注,同历史理性血肉般地联系在一起。
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文学作为审美创造的自由空间,作家完全有权利而且能够在不同的历史理性视点上去展现人文精神。
(3)单一的历史视点的强调,不仅违背艺术规律,有时还会导致对人文精神的伤害。
三、美的创造
(一)审美理想的烛照
1.审美理想的含义
(1)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
(2)审美理想的形成深受文化传统、社会语境和阶级身份的影响,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和阶级特征;审美理想又与个体的秉性、经历和修养密切相关,因此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
2.审美理想的特征
(1)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在的鉴赏的原型和最高典范。
(2)审美理想是直观形象与理性观念的结合。
(3)审美理想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3.审美理想的功能
(1)审美理想是作家进行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
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一切,美或丑,崇高或卑下,悲或喜,都需要审美理想的观照,也不管是否自觉,作家创作总离不开审美理想的引导和调节。
(2)审美理想是作家对生活的观照和评价
审美理想对生活的这种观照和评价功能特别体现在作家对生活丑的艺术表现中,只有在审美理想的照耀和穿透下,才能否定丑的同时确证美。
(二)文学形式的升华
1.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
(1)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是相互规定的:一方面,一定的材料和内容要求并规定着相应的文学形式;另一方面,文学材料和内容又必须达到充分的形式化,融人文学形式之中。
(2)形式创造在作家的审美价值追求中,不仅具有表现内容的功能,还有塑造内容的作用。
在文学创造的实践中,由于形式的生成作用,内容确能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
2.化丑为美
审美理想的观照意义突出体现在“化丑为美”的艺术表现中;同理,文学形式的升华功能也可通过“化丑为美”得到最集中的发挥。
(三)文学形式之美
1.文学形式之美的发现
对艺术形式自身审美价值的高度重视,发生在19世纪末西方现代主义出现之后。
西方现代主义各美学流派虽然观点驳杂,但视形式比内容更重要、重视艺术形式的创新,则是一种普遍的理论倾向。
2.“有意味的形式”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一说,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1)主张
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作品的各部分、各因素之间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2)意义
这一理论对艺术形式的审美特征的揭示,对于人们认识形式美的问题还是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