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 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合集下载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2)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2)

文学理论教程讲义(上)戴冠青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的五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文艺学的含义;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联系和区别;3、文艺学的五个分支;4、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2、文学理论的任务;①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②文学创作论:作家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③作品构成论: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④文学接受论: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①文学理论是文学活动实践的总结;②文学理论应受到文学活动的实践的检验;③坚持与发展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正确态度。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①体现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学服务;②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理论。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的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①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②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2、文学理论的多样化形态。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以反映论为基础;2、文学心理学:研究文学创作与接受的特殊心理行为;3、文学符号学:研究语言符号的生成和破译;4、文学信息学:研究文学这一特殊信息的传播、接受和反馈;5、文学社会学: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6、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的艺术价值产生、确立和确证的过程;7、文学文化学:研究文学的泛文化状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批判地断承德国古典美学——人类文学理论史的革命性转换;马克思主义文学理性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①对象化论;②艺术生产论;③特殊的意识形态论;④能动的反映论;⑤文学起源论;⑥现实主义的创作论;⑦文学历史发展论;⑧文学批评论。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

《文学理论教程》第一章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它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这三个分支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文学理论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

文学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使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等。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本节概述:文学理论的性质应从三个方面来解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应有的品格。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包括它的实践性和它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知识点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20世纪以来,各门科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分工更具体、明确,不能不影响到文学学科的发展;再加之文学实践的需要,文学研究视角、方法的多样化及其成熟,文艺学终于形成了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

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个分支,这三个分支在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文艺学所包括的三个分支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的堆砌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文学批评方法论

文学批评方法论

(一)中国文艺批评方法的历史转化
儒家 准社会学(政教)的批评
道家 审美的批评
禅家 审美心理的批评
魏晋 文学本体论上的批评
唐宋 诗话批评
明清 评点派的批评
古典文学的批评方法还有选本评、摘句评、诗论、诗格评、 诗话评、论诗诗评等。概括起来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 法,从哲学、思维、逻辑的层面讲,是印象式的批评,缺 乏对文学整体把握,没有知性的分析,仅仅停留在直观性 和感性认识上。
哲学的方法的基本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用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观看是 “历史的观念与美学的观念”的统一。
(二)一般科学方法
一般科学方法被多种学科所运用,处于中介环 节。这是一种自然科学的或逻辑学的方法,遵 循人类思维的形式规律。如借用概念、判断、 推理等逻辑形式的比较、分类、类比、证明以 及归纳和演释、分析与综合。假说和理论等方 法来了解事物,获得认识成果。如系统论、控 制论、信息论。
林英德 主讲
第一讲 概述
一、课程性质:
1.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表现 为一种理论与实践证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 统一,观点和材料相印证,理论与能力相促 进,目的与方法相渗透的特点。
2.目的是通过讲解文学批评的理论,介绍一些 基本批评方法,促进学生文艺批评能力的提 高。
3.本课程主要讲文学批评的一般理论,重点介 绍几种文学批评的具体方法。
(三)特殊研究方法
它是对某一学科特有的研究方法,或者从某种角度展开 的研究方法。特殊方法取决于该门学科的特殊性。文学 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是用形象来表达情感与认识, 因此就要用美学的方法或文艺心理学的方法来进行特殊 的研究,才能指示其本体论的内涵。由于对评论对象不 同方面的侧重点不同,往往形成不同的批评模式。重社 会的、重心理的、重作品的、重接受的等。

论文学批评和谐美的价值取向生成与构建

论文学批评和谐美的价值取向生成与构建

二 、文 学 批 评 对 和 谐 文 化 建 设 的 价 值 取 向 和 评 价 取 向
和 谐 美 的 核 , 和 谐 文 化 , 谐 文 化 的 核 - 1是 2 和 L
离 。 分 情 饰 貌 者 , 乐 之 事 也 ”; 乐 也 者 , 于 内 礼 “ 动
者 也 ; 也 者 , 于 外 者 也 。故 礼 主 其 减 , 主 其 礼 动 乐 盈 ”; 易 直 子 谅 之 心 生 则 乐 , 则 安 , 则 久 , “ 乐 安 久 则 天 , 则 神 ”_ 天 2 , 等 , 明 “ ”的 文 艺 功 用 等 说 乐
《 国语 》: 乐 从 和 ”, 声 以 和 乐 ”, 人 民 和 利 ”, “ “ “
[ 收稿 日期 ]2 1 — 2—2 01 0 0
[ 基金 项 目 ]2 0 0 8年 国 家社 科项 目: 文 学批 评 核 心 价 值 体 系构 建 及 其 评 价 制 度 建 设 ” 0 B WO 5 。 “ (8 Z 1 )
术辩证 法有 机统一 , 道 与器 、 与景 、 与物 、 对 情 心 形 与神 、 与虚 、 与无 、 与 多 、 与淡 、 与静 、 实 有 一 浓 动 时 与空 、 与理等 诸 多 对立 统 一 关 系进 行 辩证 合 理 情
生 活 文 化 、 度 管 理 文 化 、 统 习 俗 文 化 、 神 意 制 传 精
识 文 化 等 方 面 ” 。 其 中 还 应 包 括 价 值 观 、 值 【 价 取 向 、 值 标 准 、 值 作 用 意 义 、 值 评 价 、 值 形 价 价 价 价 态 、 值 内 涵 与 特 征 、 值 精 神 等 内容 。文 学 批 评 价 价 对 和谐 文化 的价值追 求 主要体 现在 三方 面。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共时←—————————————→历时↓特殊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2、文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

兴者,托事于物。

……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论文学批评的荣辱观核心价值取向的构建

论文学批评的荣辱观核心价值取向的构建
求 。正 如孟 子 所 言 “ 人之初 , 性 本 善 ”, 性 善 并 非 外 铄 于人 而 是 内铄 于人 的本 性 所致 。《 孟子 ・ 告
价值取 向, 以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因而 , 构建
“ 八 荣八 耻 ” 荣 辱 观 是 十 分 必 要 和 重 要 的 。这 既 是 发 自人们 内心 的道 德 自律 需 求 , 也 是 来 自社 会 对 人们 道德 行 为规 范从 而更 有利 于人 类社 会 发展
摘要 : 文 学批评 的核 心价值体系构建 , 应以社会荣 辱观作 为核 心价值 取 向及 其价 值体 系的重 要 内容。荣 辱 观不仅是道德观 、 伦理观 , 而且也是 品质人格 的一种价值 取 向。古 今 中外 的荣 辱观 既具有特 殊性 , 又具 有普 遍性。 中国古代社 会荣辱观 以儒家道德伦理取 向为 中心 , 影响 社会核 心价值 取 向的构建 , 也 影响 中 国古代 文学及 批评取 向的确 立。文学批评通过 真、 善、 美标 准确立“ 八荣 八耻 ” 社会评价取 向, 影响和推 动 了当代 文学批评社会 荣辱观 的
2 0 1 3年第 5 8卷 第 1期 ( 总第 2 4 6期 )
2 01 3 Vo 1 . 5 8 No. 1( S e r i l No. a 2 4 6)
论文学批评 的荣辱 观核心价值取 向的构建
张 利群
(广西师范大学 文 学院 , 广 西 桂林 , 5 4 1 0 0 4)
61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 0 1 3年第 1期
耻; 以团结 互 助 为荣 , 以损 人 利 已 为耻 ; 以诚 实守
体, 在其主体构成及其主体建设 中又无不涉及其 道德观 , 道德价值取 向又无不与文学创作 、 欣赏 、

文学概论 第十三章 文学批评

文学概论 第十三章 文学批评

其次,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又意味着文学 批评是在接受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是接 受活动的一种形式或一部分,因而文学批评与文学 接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二、文学批评的性质 从批评对象来说,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 不管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剧本,都是精神创造 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正是文学作品的这种 定性,决定着文学批评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 价值作出评价,从而也决定了文学批评必然要作为 一种意识形态评价方式而对文学及社会生活特别是 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
心理批评虽然是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形成的批 评形态,但这种批评方式或批评角度也是古已有之 的。在西方,不仅英国经验派美学有丰富的心理批 评的理论和实践,而且早在柏拉图那儿,关于文学 创作中"迷狂"与"灵感"现象的探讨,就已包含了心 理批评的内容。在我国,最早的"诗言志"说,直接 涉及的便是文学创作的心理问题,一直到刘勰的 《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严羽的《沧浪诗 话》、叶燮的《原诗》以及诸如"虚静说"、"性灵说 "、"神韵说"等都包含着敏锐而机智的心理批评思想。 我国古代批评中关于作品的形神关系、情理关系、 言意关系、虚实关系等等主张,也都与心理批评相 关联,值得发掘和研究。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多样形态
一、历史上出现的几种文学批评形态 在历史上出现的多种批评形态中,有几 种形态特别值得注意,这是因为它们不仅在 当时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 后世,甚至为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提供了有益 的借鉴。
(一)伦理批评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伦理批评都是 兴起最早而又影响深远的一种批评形态。伦 理批评又称为道德批评,它以一定的道德意 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 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 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 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 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伦理批评之所以兴 起较早;与人们早期的美学观念和道德观念 有关,更与古代社会生活中森严的等级制度 而形成的伦理关系有关。

语文阅读中的文学鉴赏与批评

语文阅读中的文学鉴赏与批评

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与形式特点
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分析文学作品的形式特

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
法与形式特点的方法
• 学习作品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 研究作品的体裁和题材
• 细读法:仔细阅读作品,挖掘其
• 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篇章结构
• 分析作品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和形式特点
• 体验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意象创造
文学鉴赏有助于提高学
生的写作能力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
•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 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
题和意蕴
•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
•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的
能力

能力
• 提高学生的阅读广度和阅读深度
•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
•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
•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能力的人才
• 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
•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
• 促进文化交流和国家文化创新
学习能力
文学鉴赏对于提高阅读能力的价值
文学鉴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
能力
文学鉴赏有助于提高学
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
• 评价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 交流讨论: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
• 体验作品的意境和韵味
和讨论,提高鉴赏水平
•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高
学生的文学鉴赏与批评能力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象与情感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
• 学习作品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小组成员:经虹 马冬梅 唐丽娜 曾麟惠 东嘎卓玛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一、文学批评的界定
1 、定义 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 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 判断。
文学批评
2、特点 (1)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引导、规范 (2)是文学接受的最高层次 (3)文学批评兼及文学活动的各种现象,其 中也包括对文学批评自身的评价与判断
文学批评
3、批评文体 包括论文、点评、诗评、随笔、序跋、评传体、 书信体、对话体等。
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4、作用 (1)指导读者的阅读与欣赏 (2)帮助读者选择、鉴别作品 (3)对作家的创作具有调节作用 A 向作家反馈信息 B 帮助作家总结创作经验与教训 C 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层次间的分工协调关系: 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构成 文学接受的不同层次。一般来说, 鉴赏性接受是对 文本的情感性参与、理解和创造, 满足的主要是个 体的审美趣味需求, 更具审美享受意味, 着重实现文 本的审美价值; 批评性接受是对作品的理性检测和 衡定, 它要求以一定的理论背景和理论原理为出发 点去感受、理解作品并作出尽可能恰当的客观评价, 因而更具科学研究意味, 更着眼于实现作品包括审 美价值在内的广泛的社会价值。两者的基本关系是: 鉴赏是批评的基础, 批评则不仅是鉴赏的提高, 也是 对鉴赏的指导。这里要注意的是: 我们这儿讲的文 学接受是广义的; 狭义的文学接受是鉴赏性接受。 文学鉴赏之所以通常也称为文学接受, 是因为实现 作品的价值或社会功能, 最终都要通过个体性鉴赏 来完成。因此, 狭义而言, 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的关 系, 也就是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的关系
艺术性 基本点
文体的评价
艺术形象的评价:鲜明性、生动性、独特性、概括性
意蕴批评 :是否深刻、是否丰富
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文学批评的界定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 批评及其标准
文学批评与文学 的生产和接受
文学批评作为 意识形态评价
马克思主义文学 批评的美学观点 和史学观点
文学批评的思想 标准和艺术标准
问题: (1)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学的观点是 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思想性三个基本点 高度的真实性 进步的倾向性 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 的准绳。 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形象创造的鲜明性 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艺术性是指作家的艺术才情、气质、修养、 创造能力等各种因素在其所创造的产品中所 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平。
(A) 一切文学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 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 把握作品 有没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历史内容, 从而衡定作品的历史 作用和历史价值, 这就必须要有历史的观点。 (B)微观的艺术解析, 具体的思想评价以及切中肯綮的高 下得失的判断, 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 达到应有的准确尺度, 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 (C)三是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方法论和基 本原则, 它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诚如别林斯基所说:“只有历史的而非美学的批评,或者 反过来,只有美学的而非历史的批评,这就是片面的,从 而也是错误的。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 的最高标准并构成方法论思想和一种基本 原则, 内涵及两者的关系
(1) 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标准即 一种方法论和原则, 从根本上讲, 是因为它既反映 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 又体现了文学这 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
(1)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 标准即一种方法论和原则
(二)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
文学批评虽然着手于文学作品的解析, 但却必须着眼于它的意识形态归属,以求 确立某种批评者所遵奉和维护的那种意识 形态的主导性或权威性。这在文学思潮、 运动和文学论争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从批评对象来说, 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 不管诗歌、散文, 还是小说、剧本, 都是精 神创造的产物, 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
(2) 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 美学的观 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方法论思想和基本原则是 有其基本内涵并相互联系的。 (A) 作为批评对象的文学作品, 要看其是否描写了某一历
史的客观真实面貌, 是否反映了历史过程的进步要求, 是 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内涵和趋势;
(B) 作为批评主体的批评家, 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有所处
历史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眼光, 这才能 对作品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确定它在历史中的价值地 位和现实中的意义与作用。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 学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二者相互联系、 相互为用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 文学作品的思想性, 是指作品题材、主题或形象、 意蕴所显示出来的社会、政治、道德、哲学、宗 教等等意识形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思想力量。
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过程中偏重理论要求的一 部分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学接受是读者面对文 学文本进行阅读并加以填补、创造或破解的种种 活动的统称。正是由于读者参与其中, 或鉴赏地生 发创造, 或诠释地注疏破解, 或批评地分析判断, 文 学文本才得以成为现实的文学作品并产生其应有 的审美效能和社会功用。因此, 从文学接受的性质 状况来看, 总体上可以分为鉴赏性接受、诠释性接 受和批评性接受。文学批评不过是读者接受活动 的一种形式或接受活动整体的一部分而已。
文学批评兼及各种文学现象,包括对其本身的 评价与判断,即“批评的批评”
作为一门学科, 它有自己的理论原则和历史发 过程, 与文学理论、文学发展史、文学理论发展史、 文学批评史一起共同构成狭义文艺学(或称文学学)。 作为一门科学, 它面对一切文学现象力图总结和概 括出它的本质和规律。事实上, 许多杰出的文学批 评论著也确实揭示了文学活动中的某些规律及其本 质特征。与文学理论、文学发展史等邻近的学科或 科学相比, 文学批评具有更鲜明的倾向性和现实针 对性, 或者说, 它的意识形态性更强。因此我们可以 把文学批评看作是文艺科学中应用性、实践性最强 的一个学科, 也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评价 方式。
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 文学批评表现为一 种意识形态评价。
首先, 文学批评是一种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深刻联系的批 评话语, 它运用这种话语来判断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 从而决定其相应的态度。 其次, 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评估, 对文学 批评自身的检讨, 以及对其他文学现象的衡定, 也表现出它 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能。 最后, 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用, 还表现在它通过 这种评价所肯定的价值取向影响和造就文学新人, 扶持有 利于确立一定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创作和批评队伍, 特别 要使批评者成为具有一定权威的人, 以尽可能发挥其在意 识形态评价上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文学批评的最高 标准并构成方法论思想和一种基本原则
美学观点的内涵:
作家的创作是否符合艺术的规律和遵 循正确的美学法则,是否有艺术独创性和 较高的审美价值。
历史观点的内涵:
一方面是文学作品,要看其是否描写了某一 历史的客观真实面貌,是否反映了历史过程的进 步要求,是否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内涵和趋势; 一方面则是批评家,在评价作品时应该具有所处 历史时代的先进的历史视野和科学的历史眼光。
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作品,与文学创造密 切相关 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过程中偏重理论要求的 一部分 文学批评兼及各种文学现象,包括对其本身 的评价与判断,即“批评的批评”
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作品,与文学创 造密切相关
第一, 文学创造的现状和走向以及作品的存 在价值和社会影响, 是批评的基本着眼点。 第二, 文学创造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精神活 动, 文学作品是一种非常具体的个别存在, 因此文学批评的对象也常常是具体的作品 和作家的个体性创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