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一等奖说课稿:沁园春 长沙知识讲解
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沁园春长沙获奖说课稿篇1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的第一篇,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作品。
下面我准备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上阙描绘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阙则紧承上阙,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了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沁园春长沙》是高中语文的第一课,这也是高中语文中唯一的一个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单元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接触的正式的第一堂语文课,在这以前,我们虽然已经对高中语文的编排体系、教学内容、学习要求和高考语文的一些特点给学生讲解过,学生已初步明白了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些要求,可能对高中语文有了一定的新鲜感和较浓的兴趣,但这毕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接触的第一课,这堂课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优秀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优秀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优秀11教学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2学情分析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
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
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
3重点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评论(0)学时重点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评论(0)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沁园春·长沙——导读【教学过程】一、检查巩固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
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毛泽东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
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
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一等奖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一等奖
哎呀妈呀,今儿个咱来聊聊那《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的事儿,整得跟一等奖似的,其实吧,就是图个乐呵,跟大家伙儿分享分享。
你说这《沁园春·长沙》,毛主席那大手笔,写得是真带劲儿!开头一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哎呀,那画面感,杠杠的!
我站在那儿,秋风嗖嗖的,湘江水哗哗的,心里头那个激荡啊,
就跟吃了顿火锅,热乎劲儿直往上窜!
讲到这词儿,咱得把那份豪情壮志给传递出去。
你看那“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多美的景儿,跟咱东北的秋天有一拼,
不过咱这儿是树叶黄得跟金子似的,满地都是,踩上去咔嚓咔嚓响,也挺带感。
说到说课,咱得让学生感受到那份意境。
我就跟他们说:
“同学们,你们闭上眼,想象一下,自己就是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站在那儿,风一吹,头发都飘起来了,那感觉,啧啧,老带
劲了!”孩子们一听,哈哈直乐,课堂气氛立马就活跃了。
再讲讲那“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跟他们讲,这就跟
咱们冬天滑冰车似的,嗖的一下,从冰面上滑过去,那感觉,刺激!只不过人家那是击水,咱这是滑冰,但那份勇气和激情,都
是一样的。
总之啊,这《沁园春·长沙》说课,咱得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到知识,还能感受到那份豪情壮志。
这样一来,一等奖啥的,那不就水到渠成了嘛!嘿嘿,咱就是这么认为的,大家伙儿觉得咋样?。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学校的**老师,我今天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分享我的教学设计。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解的内容是《沁园春·长沙》。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于1925年11月写的一首诗。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到《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首诗,毛泽东同志主要是通过这首诗抒发了对家乡的亲情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学习感知诗中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教学(5分钟)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文学的兴趣。
好的开场白能把学生的情绪从生活中的琐事转到学习的状态。
教师:同学们好,今天的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诗歌。
你们喜欢听诗歌吗?(回答)好,那么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们小时候家乡的样子。
当你们在家乡的时候,你们最喜欢做什么事情?想一想,然后跟我们说一下。
(请几位学生回答)2.导入课文,欣赏诗歌(10分钟)为了确保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我会使用图片和歌曲来引导学生走入诗歌世界。
教师:在我们欣赏诗歌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这首诗的背景。
大家有听说过毛泽东这个人吗?求学的时候,他写了很多诗歌,其中一首就是《沁园春·长沙》。
那么,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下他是如何用诗歌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现实的忧虑的。
学生也许对毛泽东这个人还不了解,因此我会配上一些图片,让学生们通过看图片认识毛泽东。
教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请大家静静地听。
(播放《沁园春·长沙》的音频,同时展示画面)。
3.师生共读(15分钟)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朗读诗歌,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情感,也可以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
教师:现在,我要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读这首诗歌。
我们要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感情的表达。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6篇)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释词常识,掌握诗歌阅读技巧。
2.品味文字的语言,揣摩文字的形象,体会文字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抱负,培养关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形象,理解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抱负,培养关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难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形象,理解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抱负,培养关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
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以各种形式阅读课文,掌握单词的发音和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赏析课文。
(1)上片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风景?(见板书)]3)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a、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高中语文说课稿:沁园春·长沙3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沁园春·长沙高中语文说课稿:沁园春·长沙精选3篇(一)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将要讲授的是《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课堂教学。
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于1925年在中山大学读书时创作的,它是一首描写浩荡革命洪流的战斗歌谣。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将重点呈现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于诗歌背景的介绍,其次是对于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的分析,最后是对于诗意深层次的探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诗歌的背景。
本诗创作于1925年,那个时期正是中国革命运动起步的时候。
在这个背景下,毛泽东以写诗的方式表达对于时代变革的热切渴望和对于革命战斗的豪情壮志。
他在《沁园春·长沙》中,用平实而真挚的词句,展现了海内外学子对于革命进程的关注和支持。
这也是一首充满青春力量的诗篇,激发人们对于追求事业成功和国家繁荣的热情。
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诗歌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个句子都是四个字。
这样的结构简洁明了,节奏鲜明,有助于诗歌的传达和抒发情感。
其次,诗歌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以城市名字植入诗中,以增加绘画色彩的手法。
例如,“高楼大厦,钟声七点”一句中,高楼大厦象征着城市的繁荣和发展,钟声七点则代表着一个快节奏的都市生活。
整体而言,诗歌的语言简练明了,意象鲜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最后,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诗歌所传达的深层次意义。
诗歌通过对于长沙城的描绘,表达了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对于革命前途的希望。
以“宽敞的校园,充满着诗火与革命的热情”为例,描绘了学子们对于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
诗歌中的“青春”一词则是表达了当时中国革命者对于社会变革的渴望,对于未来的美好前景的向往和对于自己作为革命者的责任感。
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青年一代的自信与自觉,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憧憬与决心。
通过对于《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分析,希望能够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背后的时代特点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于社会前途的追求。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通用14篇)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通用14篇)沁园春·长沙说课稿(通用1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篇1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
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3、学习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4、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
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
体会意境、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沁园春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
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
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长沙》。
(二)介绍背景。
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
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是毛泽东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
(所谓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三)多种形式的朗读。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0篇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0篇沁园春·长沙说课稿1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
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说明:一、对教材的认识;二、教学目标的确立;三、重点难点的定位;四、教学方法的运用;五、教学时间的安排;六、教学流程的设置;七、作业的设计。
导语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
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一、对教材的认识20xx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把“现当代诗歌”确定为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并且以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新生语文学习的“卷首语”,与20xx年人教版的语文课本相比,明显具有两大优势:1.承上启下,由易到难的认知教育优势。
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承接了初中语文第五、六册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教材按照诗歌——散文——议论文——文言文的结构安排,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情感教育的优势。
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毛泽东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但《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管编订者的是否有此意图,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1.通过对诗歌的吟诵,训练学生的语感;2.明确诗歌的意象;3.培养学生以伟人为风范、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
确立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
三、重点难点的定位重点:诵读诗歌确立重点的依据:《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因韵成诗,合曲为歌。
诗歌原始的表达方式是吟唱。
我们现在学习诗歌,固然不要求吟唱。
但诵读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沁园春·长沙》是职高(高教版)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提炼文章的主旨。
所谓主旨,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更能让学生从整体认识文章,把握文章中心,培养整体阅读能力。
《沁园春·长沙》的主旨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提炼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能力。
通过抓关键词语和反复诵读,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朗诵习惯。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典范、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
3、重、难点定位
(1)重点:诵读诗歌,品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确立依据:《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因韵成诗,合曲为歌,诗歌原始的表达方式是吟唱,我们学习诗歌不要求吟唱,但诵读是一种必要的手段。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在品读词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融情于景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
确立依据: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理解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人的情感。
讲授诗歌最主要是分析意象。
这首词的上阕,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意象,从不同的视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形态描写湘江秋色图。
故应做重点分析。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
本课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诵读法、探究法、讨论法、对话法、情感熏陶等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运用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的诵读法、讨论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勾画圈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由诗歌《诗人·领袖》导入。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是谁?他就是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2、提出问题:你了解伟人毛泽东吗?(请学生介绍作者)
3、教师介绍背景知识
明确:1925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诗人被排挤出党中央,这是诗人事业的第一次打击。
从事革命活动,是诗人毕生所追求的事业,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会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让我们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课文,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
4、播放录音——初步感知课文、标注韵脚
(让学生谈听了此词的感受,学生一般说大气、豪放等语,教师略作点评)
5、学生齐读——把握情感变化
6、教师范读——提示朗读技巧
(注意节奏、重音的把握等)
7、学生再读——勾画本词的重点句
8、探究分析
(1)分析意象。
(由女生清脆地朗读上阕)
分析“看”后七句:
山——万山(多)林——层林(茂)尽染——红透(红)
江——碧透(清)百舸——千舟竞发(竞)鹰——击(搏击)
空——长(广阔)鱼—翔(快乐、自由)
(让学生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秋景图)
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分析,抓关键词语得出:毛泽东将“寒秋”写得充满强烈的动感、激烈的竞争、强劲的力度、浓烈的色彩,艺术地描绘了秋色秋韵,揭示了秋天的力量,秋天的魄力。
强劲的力度—争、击、翔激烈的竞争—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浓烈的色彩—红遍、碧透众多的数量—山以万计、林以层数
提出问题:作者描绘这多姿多彩的秋天是不是纯粹的写景?
学生合作交流:不是,写景是为了抒情。
小结: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来表达对革命领导权归属问题的思考。
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关注国家命运,对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思想感情在这里也就得到了明了。
景中有情,情中显志。
作者咏秋的旨意在于:来自寒秋的这勃勃生机,在于“竞”字。
要生存,要发展,就要“竞”。
(2)分析谁主沉浮。
(由男生浑厚地朗读下阕)
师问:到底谁主沉浮?下阕有没有回答?
生答:主沉浮的是“同学少年”。
师问:为什么是“同学少年”主沉浮,他们有什么特点?
生答:他们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问:“同学少年”是不是一般的同学?
生答:不是,他们应是有理想,有志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奋发有为的青年。
他们勇敢地投身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总结:词的主旨在此也就明了了,在个人事业遭受挫折时期,作者想到的是国家、人民的命运。
他奋而前行,愈挫愈奋。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诗人的意志何等坚强、何等宏伟。
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9、整体诵读(背诵)
10、小结
诗言志,歌咏言。
在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下,在个人政治境遇不如意的情况下,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险境中,毛泽东给我们吟唱了一首昂扬的励志之歌。
同学们,在我们遇到挫折时,应该如何面对呢?我想读一读毛泽东的词会给你很大的帮助。
11、作业与练习
湘江图散文化的描写
12、结束语
在《诗人·领袖》的激情朗诵中,结束本课,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五、板书设计
让学生直观系统地领会本词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词。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问:谁主沉浮
湘江秋景图百舸争流(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峥嵘岁月图答:同学少年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