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碳负极研究发展现状

合集下载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
毒无害的小麦衍生碳( Wh) 作为碳源,与硅、石墨进行球磨及
后续热处理,制得 GSiWh 复合材料。 石墨具有很高的振实密
度、导电性和机械强度,小麦衍生的无定形碳改善了硅与石
墨之间的物理和电相互作用。 在 200 kV 加速电压下的透射
电子显微镜( TEM) 和高角环形暗场像( HAAD) 分析证实,与
相沉积法、溶胶-凝胶法、基质诱导凝固法、热解法、原位聚合
法和喷雾干燥法等。 这些技术制备的碳层可以缓冲硅的体
积膨胀,且无定型碳包覆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在电极
与电解液之间提供更大的接触面积,加速 Li 的传输
+
Q. Xu 等
[11]
[10]

受西瓜形貌的启发,通过喷雾干燥和化学气
相沉积法( CVD) 工艺,合成 Si / C 复合材料。 首先,将硅纳米
颗粒( SiNPs) 与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葡萄糖和羧甲基纤
维素( CMC) 水溶液混合,超声波处理 2 h;再与片状石墨球磨
系人;
丰小华(1995-) ,男,山西人,郑州轻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化学电源材料;
张林森(1979-) ,男,河南人,郑州轻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化学电源材料;
陈 冰(2000-) ,女,河南人,郑州轻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School of Materi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Zhengzhou,Henan 450002,China )
Abstract: Research progress in preparation metho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lithium storage performance was reviewed for

硅碳负极产量 -回复

硅碳负极产量 -回复

硅碳负极产量-回复:什么是硅碳负极?硅碳负极是一种新型的负极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中,能够提供更高的容量和更长的循环寿命,是目前电池研发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

一、硅碳负极材料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硅碳负极材料是由硅和碳组成的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容量、低电压极化以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等特点。

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容易发生热胀冷缩现象,导致电池的循环寿命有限。

而硅碳负极材料通过引入硅元素,可以提高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减少电池的尺寸和重量,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

二、硅碳负极的制备方法硅碳负极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方法包括机械球磨法、溶胶-凝胶法、高温石墨化法、水热法、碳化硅热解法等。

这些方法在材料的结构、晶体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影响。

三、硅碳负极产量的影响因素1. 硅碳负极材料的配比:硅碳负极材料通常是由硅和碳两种元素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不同的配比会影响负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2. 制备方法:不同的制备方法对硅碳负极材料的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些制备方法可能会导致不稳定的产量,而一些新的制备方法可能可以提高硅碳负极的产量和性能。

3. 材料纯度:硅碳负极材料的纯度也会影响其产量。

纯度较高的材料通常会有较高的产量和更好的电化学性能。

4. 材料结构和晶粒大小:硅碳负极材料的结构和晶粒大小对其产量也会有影响。

一些特定的结构和晶粒大小可以提高材料的比容量和循环寿命。

四、提高硅碳负极产量的方法1. 优化材料的配比:通过调整硅碳负极材料的配比,可以改善其结构和性能,进而提高产量。

2. 改进制备方法:研发新的制备方法或对现有方法进行改进,可以提高硅碳负极材料的产量。

3. 提高材料纯度:改进合成工艺,提高材料的纯度,从而提高硅碳负极的产量和性能。

4. 优化材料的结构和晶粒大小:通过调控硅碳负极材料的结构和晶粒大小,可以改善其电化学性能,提高产量。

五、硅碳负极产量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硅碳负极材料的研究正在快速发展,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硅碳负极材料规模分布

硅碳负极材料规模分布

硅碳负极材料规模分布
硅碳负极材料在全球范围内的规模分布情况因地区和市场需求而异。

从全球范围来看,硅碳负极材料的市场需求正在不断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全球负极材料需求为17.72万吨,而中国负极材料全球市占率为73.8%。

结合目前硅碳负极材料渗透率3.78%来看,中国硅碳负极材料市场需求规模达到4943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企业尚未实现硅碳负极材料的量产。

尽管如此,随着硅碳负极材料技术的逐渐成熟,部分企业已经实现了硅碳负极材料的批量化应用。

硅碳负极材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领域。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电池技术的不断提升,硅碳负极材料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长。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全球负极材料需求持续增长,其中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负极材料生产国,其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而随着硅碳负极材料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其市场占比也在逐渐提高。

目前,硅碳负极材料的渗透率仍然较低,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渐降低,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电池技术的不断提升,硅碳负极材料的市场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总之,硅碳负极材料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负极材料,其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市场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1。

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研究报告

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研究报告

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研究报告0 引言自 1991 年 SONY 公司以石油焦炭为负极材料将锂离子电池推向商业化以来,因其出色的循环寿命、较高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等特性,锂离子电池一经推出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迅速成为能源储存装置中的明星。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交通工具(如 EV 和 HEV)的发展,对锂离子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锂离子电池关键部分的负极材料需要具备在 Ii 的嵌入过程中自由能变化小,反应高度可逆;在负极材料的固态结构中有高的扩散率;具有良好的电导率;优良的热力学稳定性以及与电解质良好的相容胜等。

研究者们通过开发具有新颖纳米结构的碳材料和非碳材料,来提高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嵌铿性能。

然而,这些新颖的材料,如 Sn, Si, Fe、石墨烯、碳纳米管,等,虽然其理论嵌1铿容量较高(Sn 和 Si 的理论嵌铿容量分别为 994mAh/g 和 4 200 mAh/g ,但由于制备工艺相当复杂,成本较高,而且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体积变化和不可逆容量。

因此,若将其进行商业化应用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电压、高能量、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等众多优点,已经在消费电子、电动土具、医疗电子等领域获得了少’一泛应用。

在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自行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船舶舰艇等交通领域逐步获得推少’一。

同时,锉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调峰调频、分布式储能、家庭储能、数据中心备用电源、通讯基站、土业节能、绿色建筑等能源领域也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1 不同负极材料的特点评述天然石墨有六方和菱形两种层状品体结构同,具有储量大、成本低、安全无毒等优点。

在锉离子电池中,天然石墨粉末的颗粒外表面反应活性不均匀,品粒粒度较大,在充放电过程中表面品体结构容易被破坏,存在表面 SEI 膜覆盖不均匀,导致初始库仑效率低、倍率性能不好等缺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用颗粒球形化、表面氧化、表面氟化、表面包覆软碳、硬碳材料以及其它方式的表面修饰和微结构调整等技术对天然石墨进行改性处理。

2023年硅碳负极材料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硅碳负极材料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硅碳负极材料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全球节能减排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硅碳负极材料行业市场前景大有可为。

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策支持促进市场需求
全球各国政府的环保政策逐渐严格,鼓励研发新能源汽车,推广电动汽车的应用。

纵观国内外,政策尤其积极。

例如,中国政府提出的“新能源汽车千万辆计划”,对于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硅碳负极材料行业内,电动汽车所需的动力电池和材料是发展的重点方向。

政府的政策支持,将促进市场需求增大,进一步推动硅碳负极材料行业持续发展。

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
随着硅碳负极材料技术的不断升级,产品性能也在不断得到提升。

硅碳负极材料在电池容量、循环寿命、充电速度等方面的优势已经比较明显。

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硅碳负极材料的品质将得到更好的保障,产品的性能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市场空间广阔
目前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空间广阔。

根据市场研究数据,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25年市场总额预计将达到400亿美元。

因此,硅碳负极材料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市场容量将会不断扩大。

总之,硅碳负极材料行业市场前景乐观。

政府的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的不断研发和市场空间的广阔,这些因素助力硅碳负极材料行业不断发展壮大,未来前景十分可期。

2024年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市场前景分析引言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石墨负极材料容量低、循环稳定性差的问题。

本文将对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市场前景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潜力。

1.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优势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相比传统石墨负极材料具有以下优势:1.高容量: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具有更高的理论容量,可以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提高电池的续航能力。

2.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相比单纯的硅负极材料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可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3.低成本: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可以降低整体电池制造成本。

2.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市场规模目前,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市场规模较小,但随着锂离子电池需求的增加,市场规模有望逐渐扩大。

1.锂离子电池市场增长:随着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和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了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市场的发展。

2.政府政策支持:许多国家纷纷推出鼓励电动汽车发展的政策,如减少或取消购车税、提供充电基础设施等,这些政策将进一步促进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市场的增长。

3.技术进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工艺逐渐成熟,产品性能稳定性得到提高,这将进一步推动市场的发展。

3.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市场主要应用领域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市场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1.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是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将带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市场的增长。

2.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随着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储能需求的增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在储能系统中的应用潜力巨大。

3.移动设备: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也可以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电池中,提供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长的续航时间。

4.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市场挑战和机遇虽然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硅碳负极项目总结汇报

硅碳负极项目总结汇报

硅碳负极项目总结汇报硅碳负极项目总结汇报一、项目背景硅碳负极是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高比容量、长循环寿命和低成本等优点,已经成为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项目以开发硅碳负极材料为目标,旨在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

二、项目目标1. 开发高性能的硅碳负极材料,使其具备更高的比容量和更好的循环稳定性;2. 优化硅碳负极与正极材料的匹配,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3. 提升硅碳负极的制备工艺和生产技术,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三、项目进展1. 材料研发:通过多种合成方法,成功研制出一系列硅碳负极材料,并进行了物理性质和电化学性能的表征。

其中,经过筛选,确定了一种性能较好的硅碳复合材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该材料具备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较高的比容量,并可通过调整硅碳比例来实现更好的性能。

2. 电池性能测试:将研发的硅碳负极材料与商业化正极材料进行组装,制备出锂离子电池,并进行循环寿命测试和性能评估。

测试结果表明,硅碳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初始比容量和较好的循环保持率,相比传统石墨负极有明显的优势。

此外,通过微观结构表征和电化学测试,发现硅碳负极材料能够有效缓解锂离子的体积膨胀问题,并减少电极的破裂和损伤。

因此,硅碳负极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

3. 工艺改进:在材料制备过程中,通过对合成工艺的优化和设备的改进,成功提高了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效率和产品一致性。

此外,还改进了电池组装工艺,提高了电池的一致性和产能。

这将有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项目成果1. 发表论文:项目组成员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多篇与硅碳负极材料相关的学术论文,提高了团队的学术影响力。

2. 专利申请:项目组申请了多项与硅碳负极材料相关的发明专利,并已获得一部分授权,为公司的技术积累提供了保障。

3. 产品开发:以项目开发的硅碳负极材料为基础,公司成功推出了一款新型硅碳负极锂离子电池,并已在特定领域展开市场营销。

五、存在问题与展望1. 硅碳负极材料的成本仍然较高,继续降低成本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2. 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化生产工艺,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3. 到目前为止,硅碳负极材料在大规模应用上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4. 下一步计划进一步优化硅碳负极材料的性能,尝试与其他材料的复合,提高电池性能,并探索新的应用领域。

2024年负极材料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负极材料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负极材料市场分析现状引言负极材料在电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了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随着新能源领域的迅猛发展,负极材料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本文将对当前负极材料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1. 负极材料市场概述负极材料通常由金属氧化物、碳材料和硅材料等组成。

市场上主要的负极材料有石墨、硅、锂钛酸锂等。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负极材料市场也不断扩大。

目前,全球市场上负极材料的需求主要来自电动汽车和储能设备等领域。

2. 需求驱动因素负极材料市场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多方面的需求驱动因素。

首先,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品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了负极材料的需求增长。

其次,能源储存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储能设备市场的发展,为负极材料市场创造了更多的需求。

此外,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激励也对负极材料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 市场竞争格局目前,全球负极材料市场呈现出竞争激烈的格局。

主要的负极材料供应商包括巴斯夫、科思创、中信国安等。

这些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生产能力,在市场中占据着一定的份额。

此外,新的参与者也在不断涌现,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负极材料供应商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来获得竞争优势。

4. 技术进展和创新随着负极材料市场的发展,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了推动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

目前,负极材料市场的主要技术创新方向包括提高能量密度,延长电池寿命,提高快速充电性能等。

例如,一些公司正在研发更高容量的负极材料,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一些新型材料的引入可以延长电池的寿命。

这些技术创新有助于提升负极材料的市场竞争力。

5. 发展趋势展望未来,负极材料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一方面,随着全球清洁能源需求的持续增加,电动汽车和储能设备市场的发展将为负极材料市场提供更多的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负极材料的性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也将推动负极材料市场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硅碳负极研究发展现状
(姜玉珍山东青岛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以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和对环境友好等优点正在逐步取代镍氢电池,成为最有前途的储能装置。

特别在最近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便携式电子产品的高速发展,锂离子电池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更为深入的研究。

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等关键指标。

未来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必须向高容量方向发展,才能解决现有电池能量密度低的问题。

硅材料是一种具有超高比容量(理论容量4200 mAh/g)的负极材料,是传统碳系材料容量的十余倍,且放电平台与之相当,因此被视作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首选。

然而,纯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巨大的体积变化(体积膨胀率300%),导致其粉化,进而影响到电池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纯硅的电子导电率较低,很难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大电流充放电能力。

针对上述两方面问题,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大量的研发工作,本文就硅碳负极的研究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1、硅碳负极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电过程中,锂离子嵌入硅碳负极造成硅的体积膨胀,放电时,随着锂离子的脱出,硅碳负极体积收缩,硅的这种体积上的变化会产生大量的不可逆容量损失。

造成首次放电效率低。

随着充放电循环次数的增加,硅的体积膨胀会使得初次形成的SEI膜不断遭到破坏,同时体积膨胀会露出新鲜的负极表面,新鲜表面又会与电解液、锂离子反应再次形成SEI膜,如此循环往复,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不断降低,循环衰减严重,导致寿命降低。

此外,纳米级的硅粉价格较高,硅碳负极成本问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又一因素。

针对首次效率低、循环容量衰减严重的问题,专家学者们通过复合改性、纳米化等各种方式进行研究。

2、硅碳负极制备方法
2.1、静电纺丝
吉林师范大学的曲超群等人通过静电纺丝制备出了硅碳负极粉料。

其过程为:将PVP溶于乙醇制备0.5KG/L的溶液,按照Si:PVP=1:5加入硅粉,磁力搅拌、超声分散均匀,以静电纺丝方式制备前驱体,所得纺丝前驱体在马弗炉中以5 ℃/min的速率升温至230℃预氧化30 min,然后置于通有氩气保护的管式炉中650℃烧结7 h随炉冷却后即得Si/C复合材料。

材料首次0.1C 放电容量为1156.8mAh/g,库伦效率74.5%,第20次循环时材料的放电容量仍能够维持在783.2 mAh/g。

图1、Si/C 复合负极材料在0.1C 倍率下的充放电曲线
但是,该材料的倍率特性较差,将放电倍率提高到到1.0C,材料的放电容量为430.2 mAh/g。

再次变换充放电倍率至2.0C时,材料的放电容量仅为346.3 mAh/g。

2.2、高温裂解沥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栾振星等人通过高温裂解沥青的方式制备出了硅/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该方法是将碳纳米管浸入H2SO4/HNO3溶液中震荡搅拌12H,空气中高温处理4H,将纳米硅、碳纳米管放入甲苯超声分散,然后将其按比例倒入溶于甲苯的沥青溶液中,搅拌均匀后真空干燥12H,氩气下900℃保温2H,将烧结产物进行球磨制备出负极粉末。

相比于硅碳复合材料,硅/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首次充放电容量更高,首次放电容量达1077mAh/g,首次库伦效率74%,20周循环后可逆比容量达到703mAh/g。

图2、复合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曲线
图3、硅/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循环曲线
2.3、高温热解法
东南大学的徐庆艳等人以分析纯葡萄糖、炭黑、无定形硅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和高温热解法制备出了硅碳复合材料。

其制备方法为:将无定形硅与葡萄糖溶于去离子水中机械搅拌制备混合液,电热恒湿干燥箱内将其进行180℃、15H水热反应,氮气下650℃保温6H得到硅碳复合材料。

该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达1400mAh/g,循环20周后,可逆比容量为600mAh/g。

图4、硅碳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
可以看到,该复合材料的循环容量衰减还是比较大。

2.4、其他制备方法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以一氧化硅、蔗糖为原料,将其进行球磨、高温烧结,采用碳热原位还原法制备纳米硅/碳复合材料。

20%Si/80%C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035.2mAh/g,首次库伦效率低于70%。

西华师范大学以纳米硅,天然石墨和蔗糖为前驱体,通过高能球磨和高温裂解制备了一种壳核结构的碳硅复合材料。

该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为885mAh/g,库伦效率67.5%。

3、展望
通过纳米成膜、包覆改性、喷雾干燥等方法来改变硅碳负极材料的导电性,获得高能量密度、循环性能好,倍率性能优、安全性能高的电极材料依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