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强化训练:5自主赏析1《伶官传序》新人教版选修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第五单元第21课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练习:第五单元第21课伶官传序 Word版含解析.doc

第21课伶官传序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因亲近小人导致祸起萧墙;吴国国君夫差,雄霸南方,却因贪恋美色导致勾践灭吴;开元明君唐玄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落,历史上无数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盛衰由人,成败由人。

只有生活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玩物丧志,才能不再重复古人的错误和悲剧,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他又被贬了。

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他有些压抑不住内心的忧伤。

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周遭静默的雕梁玉砌,喃喃悲叹:欧阳修呀,欧阳修,你还能回得来吗?滁州在哪里?离汴京有多远?欧阳修不知道。

此刻,他内心溢满【课内挖掘】⊙课内素材逆境时,庄宗唯恐辜负先人之托,用兵时负矢在前,身先士卒,终于一胜再胜,大获成功。

在成功后,便改初衷,宠幸伶人,贪图享乐,以致政事废弛,衰败继之。

庄宗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宠信伶人,让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优伶掌握实权。

后来,李嗣源发动兵变,郭从谦首先响应,率近卫兵攻皇城,纵火焚烧兴教门,闯入内宫,乱兵在宫楼上用箭射死仓皇东出的庄宗。

[适用话题]可用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谦受益,满招损”“成与败”“顺境与逆境”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精彩运用遥想李存勖当年,是何等的雄姿英发。

自从在24岁袭得晋王之位,先后攻燕国,破幽州,灭梁国。

甚至于“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是何等的壮阔,甚至于举天下之豪杰都莫能与之相争。

但是,他没有继续忧劳,反而觉得自满。

于是骄奢不检宠爱伶人,导致最后被数十伶人围困,中流矢而亡,可见死得是多么的凄惨。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无论任何事物,兴也由人,亡也由人。

也就是说,盛衰之理,是源于人事的。

不单单是李存勖,像秦王朝兴起的时候不也是因为仁政,灭亡的时候,也是由于秦始皇的暴政,六国中抗秦则兴,赂秦则亡,虽然最后不赂者以赂者亡,那也是由于失去了强力的援助。

还有项羽不也是由于重贤而兴,寡谋而亡吗?由此观之,成败都由人啊!当然,成败虽然由人,但是人却不能掌握成功与失败,毕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也许就在你不经意时就已经埋下了祸患。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检测:5.2+伶官传序+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检测:5.2+伶官传序+Word版含答案

自主赏析伶官传序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李存勖.(xù)请其矢.(shì)皆自于人欤.(yú)B.伶.官(líng) 盛.以锦囊(chéng)誓天断发.(fā)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 仇雠.已灭(chóu)乱者四应.(yīng)D.吾遗.恨也(yí) 智勇多困于所溺.(nì)泣下沾襟.(jīn)解析:A项,“矢”应读“shǐ”。

B项,“发”应读“fà”。

C项,“应”应读“yìng”。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负.而前驱负:背着。

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B.吾遗恨.也恨:悔恨。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本来。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举.天下之豪杰举:举行。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

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

解析:B项,恨:憾恨。

原:推其根本。

C项,举:所有的。

D项,人事:人力所及所为,此处主要指政治上的所作所为。

答案:A3.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D项,所以:用来……的。

A、B、C三项的“所以”都是“……的原因”。

答案:D4.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C.及凯旋而纳之(于庙)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解析:B项,“负”后省略的应是“锦囊”。

答案:B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十四课伶官传序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十四课伶官传序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伶官传序》【单元说明】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

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

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

文气贯注,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

选择优秀的古代散文,多多诵读,细心体会,自然会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和气脉的流动。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所作的序。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语言委婉,气势旺盛。

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要体会作者哀痛、诚挚的情感,首先应了解他们叔侄的特殊关系。

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

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

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

后来,又一同移居宣州,孤苦零丁,一家人相依为命。

韩愈19岁来到京师谋生,25岁中进士后便在朝廷和地方任职,而老成则一直羁留在南方,他们叔侄每隔数年才得相见一面。

韩愈本以为彼此都还年轻,指望着将来生活稳定后,便接侄子来同住。

没想到老成突然病死,他悲痛欲绝,为悼念老成写了这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杂记,记叙了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论,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l8岁。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

北宋王朝建立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 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还让他们 享有特权(免役、免税等)。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 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对劳动人民的榨取便更加残酷。在尖 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为收复燕云十 六州和统一全国而斗争,反而忍受耻辱,长期向辽王朝输款 纳币,以求维持苟安的局面。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⑤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⑥, 谈笑间,樯橹⑦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⑧。人生如梦,一尊还酹⑨江月。
【简介】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本为唐玄宗天宝 年间一著名歌妓。因念奴声音绝妙,后人代借用其名为词牌 名。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千秋梦》等。 双调,一百字,仄韵,亦有用平韵者。
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
燕.王(yān) 契.丹(qì) 请其矢.(shǐ) 仇雠.(chóu) 所溺.(nì) 少.牢(shào) 伶.人(línɡ) 2.古今异义
①其意.气.之盛:(古)意气,气势。(今)意志和气概。 ②及.其.衰也:(古)及,等到;其,它。(今)用作连词,连 接并列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与韩愈一脉相承。著名的政治散 文有《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状物怀人叙事散文有《醉 翁亭记》《秋声赋》。《洛阳风土记》《洛阳牡丹谱》《洛阳牡丹 图》,是我国最早的三本有关牡丹的专著。晚年著述《六一诗 话》,多评述北宋诗人的作品,也涉及唐诗。
7.了解背景 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 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除了写敬新磨善于讽谏外,着重 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 人祸国乱政的史实。这三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得 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因而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 猜忌,祸乱不息,终使朝政日坏。公元 926 年,李嗣源叛变, 自立为帝,宠任从马直(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乘机率所 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射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5单元第2课 《伶官传序》 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5单元第2课 《伶官传序》 含答案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伶官传序教学目的: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文言词语的用法.2。

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

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学难点:步步深入的写作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听录音,正音、明读3、熟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

教学导入: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

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

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

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

诗、词也有很高成就.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号醉翁。

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集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

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自主赏析伶官传序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自主赏析伶官传序

人教版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自主赏析伶官传序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其他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以三矢.赐庄宗(______)盛.以锦囊(______)系.燕父子以组(______)2.文化常识判断(1)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惜别赠言的序叫作“赠序”。

(______)(2)《书》,指《尚书》,道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_____)(3)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______)(4)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______)3.本文的用意何在?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二、情景默写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文章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2)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_________”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向之中。

三、选择题5.下列属于作者认为庄宗的“盛”“衰”原因的一句是()A.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四、文言文阅读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同步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同步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同步检测一、基础巩固1.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②及凯旋..而纳之凯旋:取得胜利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第二人称代词④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⑤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⑥泣.下沾襟泣:流泪A.①②④⑤B.①⑤⑥C.①④⑤D.③④⑤⑥【答案】C(凯旋,胜利归来;其,副词,一定;泣,泪水)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答案】C【解析】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3.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C.家祭无忘告乃.翁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答案】C(C你的;A表判断的副词,是;B于是;D副词,竟然)4.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D【解析】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5.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此三者,吾遗恨也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答案】A(例句与A都是被动句)二、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高中语文第25课自主赏析伶官传序课时作业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25课自主赏析伶官传序课时作业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A.明哲保身 与生俱来 处心积虑 人人自危 B.全身而退 与生俱来 殚精竭虑 人人自危 C.全身而退 天赋异禀 处心积虑 提心吊胆 D.明哲保身 天赋异禀 殚精竭虑 提心吊胆
课时作业25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D )
A.岂非人.事.哉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C.至.于.誓天断发 D.及凯.旋.而纳之
解析:A 项,古义:政治上的得失;今义:①关于工作人员 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②整理人情。B 项,古义:…… 的原因;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C 项,古义:相当 于“以至于”;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起一事。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 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 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 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 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 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 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
是( C )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函.梁君臣之首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解析:A、B、D 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作状语,C 项“函”名
词作动词,意为“用木匣子装”。
3.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D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5自主赏析1 伶官传序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课内双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A.仇雠.(chóu)凯.(kǎi)旋遗.(yí)恨骄奢.(shē)B.离散(sǎn) 沉溺.(nì)剔.(tì)除俳.(fēi)优C.度.(dù)曲宝藏.(cánɡ)勖.(xù)勉系.(jì)颈D.囊.(nánɡ)括发.(fà)誓缱.(qiǎn)绻伶.(línɡ)人【答案】A(B项中“散”应读sàn,“剔”应读tī,“俳”应读pái;C项中“藏”应读zàng,“系”应读xì;D项中“发”应读fā)2.下面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②及凯旋..而纳之凯旋:取得胜利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尔、其、乃:第二人称代词④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⑤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⑥泣.下沾襟泣:流泪A.①②④⑤ B.①⑤⑥C.①④⑤ D.③④⑤⑥【答案】C(凯旋,胜利归来;其,副词,一定;泣,泪水)3.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句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C.家祭无忘告乃.翁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答案】C(C你的;A表判断的副词,是;B于是;D副词,竟然)4.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 )例:与.尔三矢 A .遂与.之俱出 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 .无乃尔是过与.【答案】 C(C 与例句同,动词,给;A 介词,和;B 动词,帮助;D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5.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而皆背晋以.归梁 B.⎩⎪⎨⎪⎧ 此三者,吾遗.恨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 此制作之本.意也虽逾本.色,不能复化D.⎩⎪⎨⎪⎧ 请.其矢,盛以锦囊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答案】 C(A 介词,用/连词,表顺承;B 遗留/舍弃;C 原来的;D 领取/请(要求)(你))6.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 )例:盛衰之理.A .自然之理.也 B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C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D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答案】 D(D 及例句,命运;A 道理;B 梳理;C 道理,引申为法令制度)7.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智勇多困于所溺A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 .此三者,吾遗恨也C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答案】 A(例句与A 都是被动句)8.下面对《伶官传序》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呜呼”开篇,落笔兴叹。

接着开宗明义,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紧接着顺势一笔,用一“原”字,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来佐证论点。

“盛”“衰”“得”“失”四字,总领全文。

B.第二段承接首段,先概述庄宗先父的遗恨、遗志,接着概述庄宗接受遗命,为父报仇的史实,照应首段的“盛”与“得”。

这段叙事是重视“天命”的表现,不但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同时也为下文写庄宗的“衰”与“失”而张本。

C.第三段评论庄宗的“盛衰”史。

首先以“方其”句紧接上文,用“其意气”之句回应了首段的“盛”与“得”。

接着写庄宗的“败亡”。

至此,庄宗之事,一盛一衰,今昔形成鲜明对比。

文章紧接着用选择反诘复句作答,肯定了盛衰、得失、成败皆自于人事的道理。

又引用“满招损,谦得益”归结出“忧劳”这一结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回应了首段。

D.第四段,先进一层评论庄宗的盛衰成败,从而推出更为普遍的结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是对前面议论的重要补充和生发,也是对开篇中心论点的进一步发挥。

最后一句“岂独伶人也哉”,更是发人深思,既告诫统治阶级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又紧扣题目,使全文浑然天成。

【答案】B(“天命”应改为“人事”)二、语段精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2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__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

9.对下列各句中语气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哉:表赞叹语气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也:惋惜、悲叹语气C.而皆自于人欤?欤:表反问语气D.自然之理也也:表肯定、判断语气【答案】C(此问句同前面问句组成表选择关系的问句,所以是设问句,不应表反问) 10.下列各项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叙事、抒情,通过对比庄宗“得天下之时”的“意气之盛”与“天下已定”后的仓皇情形,说明“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的道理,呼应中心论点。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是指伶官作乱,欲推翻庄宗统治。

C.“仓皇东出”,承前省略主语“一夫”。

D.“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是表选择关系的两个句子,语意重点落在后一个问句上。

【答案】C(主语应是后唐庄宗,不是“一夫”)11.补出横线处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时,他那意气骄盛,真可以说雄壮极了。

(2)以至于割下头发,对天发誓,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

秦孝王俊,字阿祗,高祖第三子也。

初,颇有令闻,高祖闻而大悦,下书奖励焉。

其后俊渐奢侈,违犯制度,出钱求息,民吏苦之。

上遣使按其事,与相连坐者百余人。

俊犹不悛,于是盛治宫室,穷极侈丽。

俊有巧思,每亲运斤斧,工巧之器,饰以珠玉。

为妃作七宝羃罹,又为水殿,香涂粉壁,玉砌金阶。

梁柱楣栋之间,周以明镜,间以宝珠,极荣饰之美。

每与宾客妓女弦歌于其上。

俊颇好内,妃崔氏性妒,甚不平之,遂于瓜中进毒。

俊由是遇疾,征还京师。

上以其奢纵,免官,以王就第。

左武卫将军刘升谏曰:“秦王非有他过,但费官物廨舍而已。

臣谓可容。

”上曰:“法不可违。

”升固谏,上忿然作色,升乃止。

其后杨素复进谏曰:“秦王之过,不应至此,愿陛下详之。

”上曰:“我是五儿之父,若如公意,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以周公之为人,尚诛管、蔡,我诚不及周公远矣,安能亏法乎?”卒不许。

俊疾笃,未能起,遣使奉表陈谢。

上谓其使曰:“我戮力关塞,创兹大业,作训垂范,庶臣下守之而不失。

汝为吾子,而欲败之,不知何以责汝!”俊惭怖,疾甚。

大都督皇甫统上表,请复王官,不许。

岁余,以疾笃,复拜上柱国。

二十年六月,薨于秦邸。

上哭之数声而已。

俊所为侈丽之物,悉命焚之。

敕送终之具,务从俭约,以为后法也。

王府僚佐请立碑,上曰:“欲求名,一卷史书足矣,何用碑为?若子孙不能保家,徒与人作镇石耳。

”(《隋书文四子传杨俊》) 1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颇有令.闻令:美好B.上遣使按.其事按:考查,核实C.升固.谏,上忿然作色固:坚持,固执D.安能亏.法乎?亏:亏待【答案】D(亏:受损,使……受损)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弦歌于.其上得复见将军于.此B.上以.其奢纵,免官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C.秦王之.过,不应至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庶臣下守之而.不失吾尝终日而.思矣【答案】A(都是介词,在。

B前者为介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由于”;后者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连词,因为。

C前者为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后者为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D前者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后者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文帝的儿子杨俊,恃宠违制,生活奢侈。

文帝派人查处,以示警告。

B.杨俊不思悔改,大修宫室,制造奇巧奢华的器物,追求奢华享乐。

C.为了有效制止奢侈恶习,隋文帝依照法规对杨俊加以惩罚,大臣们劝文帝不要对杨俊惩罚,文帝坚决不因儿子而枉法。

D.杨俊病死后,文帝又命令丧事从俭,烧掉杨俊建造的侈丽之物。

【答案】C(大臣们劝谏文帝从宽发落杨俊。

)16.翻译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秦王非有他过,但费官物廨舍而已。

臣谓可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戮力关塞,创兹大业,作训垂范,庶臣下守之而不失。

汝为吾子,而欲败之,不知何以责汝!”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秦王并没有其他过错,只不过是动用官家财物营建官署的房舍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