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E
附录E---钢结构安装的允许偏差

附录E 钢结构安装的允许偏差E.0.1单层钢结构中柱子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E O.1的规定。
表E.0.1 单层钢结构中柱子安装的允许偏差 (mm) 项目允许偏差图例检验方法柱脚底座中心线对定位轴线的偏移5.O用吊线和钢尺检查柱基准点标高有吊车梁的柱+3.O-5.O用水准仪检查无吊车梁的柱+5.O-8.O弯曲矢高H/1200,且不应大于15.O 用经纬仪或拉线和钢尺检查柱轴线垂直度单层柱H≤10m H/1000用经纬仪或吊线和钢尺检查H>10mH/1000,且不应大于25.O多节柱单节柱H/1000,且不应大于10.O柱全高35.OE.0.2 钢吊车梁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E.0.2的规定。
表E.0.2 钢吊车梁安装的允许偏差 (mm)项目允许偏差图例检验方法梁的跨中垂直度△h/500用吊线和钢尺检查侧向弯曲矢高l/1500,且不应大于10.O用拉线和钢尺检查垂直上拱矢高10.O两端支座中心位移△安装在钢柱上时,对牛腿中心的偏移5.O安装在混凝土柱上时,对定位轴线的偏移5.0吊车梁支座加劲板中心与柱子承压加劲板中心的偏移△1 t/2用吊线和钢尺检查同跨间内同一横截面吊车梁顶面高差△支座处10.O用经纬仪、水准仪和钢尺检查其他处15.O同跨间内同一横截面下挂式吊车梁底面高差△10.O同列相邻两柱间吊车梁顶面高差△l/1500,且不应大于10.O用水准仪和钢尺检查相邻两吊车粱接头部位△中心错位上承式3.O用钢尺检查顶面高 1.O下承式底面高差1.O同跨问任一截面的吊车梁中心跨距△±10.O用经纬仪和光电测距仪检查;跨度小时,可用钢尺检查轨道中心对吊车梁腹板轴线的偏移△t/2用吊线和钢尺检查E.O.3 墙架、檩条等次要构件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E.O.3的规定。
表E.0.3 墙架、檩条等次要构件安装的允许偏差 (mm)E.0.4钢平台、钢梯和防护栏杆安装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E.0.4的规定。
农用地分等规程(新)附录E、F图例、G导则

附录 E(规范性附录)标准样地选择、设立及验收E.1 选择标准样地E。
1。
1 选择县级标准样地县(市、区、旗)完成农用地分等工作后,应根据分等的成果,在所辖的各乡(镇)选择1个分等单元作为县级标准样地。
E.1。
1。
1 满足条件a)选作为县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一年内单位面积土地的实际产量所换算的标准粮水平在本乡(镇)属于最高范围(最高范围的上限是指:县内的每公顷耕地标准量水平的最高值;下限是指:县内的每公顷耕地标准量水平的最高值减去每公顷750公斤的差值,省级、国家级标准样地标准粮水平最高范围含义同此);b)选作为县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的地形、土壤、灌溉排水、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条件等综合条件在本乡(镇)内最优,即自然质量分(C L)属于最高范围(最高范围的上限是指:县内农用地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最高值,该值的理论数是1。
0;下限是指:县内农用地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最高值减去0。
10 —0.15的差值,省级、国家级标准样地自然质量分最高范围含义同此);c)选作为县级标准样地的分等单元是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永久性农用地,并未被污染。
E.1.1。
2 工作要求a)对标准样地进行编号,编号规则:X(代表县级标准样地)+省级行政代码(2位)+地级市行政代码(2位)+县级行政代码(2位)+标准样地流水编号(2位)。
行政代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执行。
标准样地流水编号不足2位前面补0。
标准样地流水编号按本级别标准样地指定作物标准粮单产(公斤/公顷)之和从高到低进行排序(注:标准耕作制度为两年三熟的情况,将各指定作物标准粮单产之和除以2);b)县级标准样地应在分等单元图上标明,绘制县级标准样地分布图;c)选取能代表该样地平均土地条件的地块作为“典型地段”,在“典型地段"内挖一个2m×1m×2m的土壤剖面(土层薄的地区,剖面长、宽不变,深度到土壤的母质层为止);d)拍摄土壤剖面照片,照片命名规则:标准样地编号+“剖面”+序列号(1位);e)拍摄土壤剖面所在位置的景观照片,照片命名规则:标准样地编号+“景观”+序列号(1位);f)查出标准样地“典型地段"的X、Y坐标值.将上述结果填入表格,表格样式参见表A。
附录E标准对照

(资料性附录)
公司HSE管理制度文件清单
序号
管理制度文件名称
编号
与HSE手册对应条款1源自危险、危害和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管理规定
5.3.1
2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管理规定
5.3.2
3
事故隐患治理管理规定
5.3.3
4
HSE责任制管理规定
5.4.1
5
HSE目标管理规定
5.4.1
6
HSE培训管理规定
5.4.4
5.5.5
18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5.5.5
19
起重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5.5.5
20
放射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5.5.5
21
检维修作业安全管理规定
5.5.5
22
专项设备设施管理规定
5.5.5
23
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5.5.5
24
交通安全管理规定
5.5.6
25
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
5.5.6
26
气体防护管理规定
5.5.6
27
工程安全管理规定
5.5.6
28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规定
5.5.6
29
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规定
5.5.6
30
污染物排放管理规定
5.5.6
31
节能减排管理规定
5.5.6
公司HSE管理制度文件清单(续)
序号
管理制度文件名称
编号
与HSE手册对应条款
32
员工流动管理规定
5.5.7
33
工艺变更管理规定
5.5.7
7
协商和沟通管理规定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120-158

监视器设防需要一个设防代码,分别对应监视器的不同的报警显示方法(单个,块, 或双个监视器)、报警排队方法(顺序或固定),和报警清除方法(立即的、自动的或手动 的)。
报警显示指示
在一个报警发生并且被显示在一个已设防的监视器上期间,监视器状态行显示大写的 “ALARM”。如果一个摄像机同步队列被调用来响应一个报警,显示同步队列第一个摄像机
123
的监视器在状态行显示“ALARM”,并且显示同步队列余下的摄像机的监视器在状态行显示 “SALVO”。
报警声音指示
WS8102-3 和 WS8102-4 键盘可被编程当接收到一个报警时发出一声蜂鸣声。当在键盘 上允许有声音并且那个键盘已与一台监视器相联系,当系统接收到第一个报警时发出声音。 参考声音报警编程。
报警接收
报警信号由 CPM 通过 RS-232 端口接收来自报警接口设备或外部计算机模拟的报警代 码。连接到报警输入设备的每个端口必须设置用途为报警端口。参见端口菜单,设置端口 用法。
报警设防和响应
所有报警响应动作都通过与报警触点相联系的摄像机和监视器操作。当一台监视器已 与一个报警触点建立了联系并在监视器上设置了设防代码后,当接收到这个触点的报警信 号时与触点相联系的摄像机画面就会在这个监视器上显示出来。单个摄像机或摄像机同步 队列(带有预置点和辅助动作)可自动被调入监视器或监视器块来响应收到的报警。
122
附录 D 报警编程说明
ALARM(报警)信号是通过连接到矩阵切换系统的报警接口设备产生的。报警信号以不 同形式产生,如打开一扇锁住的门或窗,或检测到一个移动的物体等。所有类型的报警信 号称作为矩阵的报警触点。每个报警触点在发生时提供一个报警触点号(ACN)。矩阵系统 最多能响应 1024 个报警触点的报警信号。
附录E园林绿化工程工程量清单项目及计算规则

附录E 园林绿化工程工程量清单项目及计算规则E.1 绿化工程E.1.1 绿地整理。
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应按表E.1.1的规定执行。
表E.1.1 绿地整理(编码:050101)E.1.2栽植花木。
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应按表E.1.2的规定执行。
表E.1.2 栽植花木(编码:050102)E.1.3 绿地喷灌。
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应按表E.1.3的规定执行。
表E.1.3 绿地喷灌(编码:050103)E.1.4其他相关问题,应接下列规定处理:1挖土外运、借土回填、挖(凿)土(石)方应包括在相关项目内。
2 苗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胸径(或干径)应为地表面向上1.2m高处树干直径。
2)株高应为地表面至树顶端的高度。
3)冠丛高应为地表面至乔(灌)木顶端的高度。
4)篱高应为地表面至绿篱顶端的高度。
5)生长期应为苗木种植至起苗的时间。
6)养护期应为招标文件中要求苗木栽植后承包人负责养护的时间。
E.2 园路、园桥、假山工程E.2.1 园路桥工程。
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应按表E.2.1的规定执行。
表E.2.1 园路桥工程(编码:050201)续表 E.2.1E.2.2驳岸。
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应按表E.2.2的规定执行。
表E.2.3 驳岸(编码:050202)E.3 园林景观工程E.3.1 堆塑假山。
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应按表E.3.1的规定执行。
表E.3.1堆塑假山(编码:050301)E.3.2 原木、竹构件。
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应按表E.3.2的规定执行。
表E.3.2 原木、竹构件(编码:050302)E.3.3亭廊屋面。
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应按表E.3.3的规定执行。
表E.3.3 亭廊屋面(编码:050303)E.3.4 花架。
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及工程量计算规则,应按表E.3.4的规定执行。
附录E:基本雪压、风压和温度的确定方法

附录E 基本雪压、风压和温度的确定方法E .1基本雪压E.1.1 在确定雪压时,观察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观察场地周围的地形为空旷平坦; 2,积雪的分布保持均匀;3,设计项目地点应在观察场地的地形范围内,或它们具有相同的地形;4,对于积雪局部变异特别大的地区,以及高原地形的山区,应予以专门调查和特殊处理。
E.1.2 雪压样本数据应符合下列规定:1,雪压样本数据应采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雪重(kN/m 2);2,当气象台站有雪压记录时,应直接采用雪压数据计算基本雪压;当无雪压记录时,可采用积雪深度和密度按下式计算雪压s :g h s ρ= (E.1.2)式中:h ——积雪深度,指从积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m);ρ——积雪密度(t/m 3); G ——重力加速度,9.8m/s 2。
3,雪密度随积雪深度、积雪时间和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变化有较大幅度的变异,对于无雪压直接记录的台站,可按地区的平均雪密度计算雪压。
E.1.3 历年最大雪压数据按每年7月份到次年6月份间的最大雪压采用。
E.1.4 基本雪压按E.3中规定的方法进行统计计算,重现期应取50年。
E.2 基本风压E.2.1 在确定风压时,观察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观测场地及周围应为空旷平坦的地形;2,能反映本地区较大范围内的气象特点,避免局部地形和环境的影响。
E.2.2 风速观测数据资料应符合下述要求:1,应采用自记式风速仪记录的l0min 平均风速资料,对于以往非自记的定时观测资料,应通过适当修正后加以采用。
2,风速仪标准高度应为10m ;当观测的风速仪高度与标准高度相差较大时,可按下式换算到标准高度的风速υ:αυυ⎪⎪⎭⎫⎝⎛=z z 10 (E.2.2)式中:z ——风速仪实际高度(m);υz ——风速仪观测风速(m/s);α——空旷平坦地区地面粗糙度指数,取0.15。
3,使用风杯式测风仪时,必须考虑空气密度受温度、气压影响的修正。
由于OSPF附录E规则导致业务地址无法与外网通信

标题:由于OSPF附录E规则导致业务地址无法与外网通信现象描述:组网结构如下图:组网描述:CE1,AR1,AR2,CE2四台设备运行OSPF,CE1与AR2831-2,CE2与AR2831-2运行静态路由,CE上做去往AR2831的LOOPBACK地址的静态路由,同时在CE1和CE2都做汇聚路由X.150.202.0/24的黑洞,并将这些静态路由引入到OSPF中。
故障现象:在CE2上学习不到X.150.202.0/32。
告警信息:无原因分析:OSPF附录E详解如下:在ospf中标识唯一一条lsa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ls type、link state ID、Advertising Router当以上三个因素均相同时,但是mask不一致时的三、五类LSA,通过附录E进行区分。
附录E处理过程如下:(1)路由器A为网络[X.0.0.0,255.255.255.0]生成AS-external-LSA:(a)使用X.0.0.0作为LS标识。
(2)路由器A又要为网络[X.0.0.0,255.255.0.0]生成AS-external-LSA:(a)为网络[X.0.0,0,255.255.255.0]重新生成新的LS标识为X.0.0.255。
(b)网络[X.0.0.0,255.255.0.0]使用LS标识X.0.0.0。
(3)路由器A又要为网络[X.0.0.0,255.0.0.0]生成AS-external-LSA:(a)为网络[X.0.0,0,255.255.0.0]重新生成新的LS标识为X.0.255.255。
(b)网络[X.0.0.0,255.0.0.0]使用LS标识X.0.0.0。
(c)网络[X.0.0.0,255.255.255.0]仍旧使用LS标识X.0.0.255。
现网的两个ip前缀X.150.202.0/32,X.150.202.0/24,形成附录E的场景,由于这个ip前缀X.150.202.0/32的掩码是32位的,按照RFC的说明,这个32位掩码的LSA替换为广播地址后仍为X.150.202.0/32,与X.150.202.0/24 LSA相同,因此只能生成24位掩码的LSA处理过程:1.在CE02上查看X.150.202.0的OSPF LSDB,只有掩码为24位的LSA,没有掩码为32位的LSA生成:display ospf lsdb ase X.150.202.0OSPF Process 18 with Router ID X.150.184.24Link State DatabaseType : ExternalLs id : X.150.202.0Adv rtr : X.150.184.24Ls age : 1200Len : 36Options : Eseq# : 80000b40chksum : 0xe643Net mask : 255.255.255.0TOS 0 Metric: 1E type : 1Forwarding Address : 0.0.0.0Tag : 1Type : ExternalLs id : X.150.202.0Adv rtr : X.150.184.23Ls age : 1509Len : 36Options : Eseq# : 80000b40chksum : 0xec3eNet mask : 255.255.255.0TOS 0 Metric: 1E type : 1Forwarding Address : 0.0.0.0Tag : 12.将AR2831-1的LOOPBACK地址修改为X.150.202.3,同时修改CE1上的loopback静态路由,在CE02上查看X.150.202.3的OSPF LSDB,可以生成掩码为32位的LSA生成:display ospf 18 lsdb ase X.150.202.3OSPF Process 18 with Router ID X.150.184.23Link State DatabaseType : ExternalLs id : X.150.202.3Adv rtr : X.150.184.23Ls age : 567Len : 36Options : Eseq# : 8000002achksum : 0x301bNet mask : 255.255.255.255TOS 0 Metric: 1E type : 1Forwarding Address : 0.0.0.0Tag : 1建议与总结:无关键字:OSPF 附录E。
标准的附录的排列顺序

标准的附录的排列顺序
标准的附录通常按照以下顺序排列:
1.附录A:通常包含与标准正文相关的附加信息,例如示例、公式、图表等。
2.附录B:通常包含一些重要的背景信息,以支持标准的正文内容。
3.附录C:可以包含一些附加的规范或指导性文件,以支持标准的实施和应用。
4.附录D:可以包含一些参考文献或外部资源,以支持标准的正文内容。
5.附录E:可以包含一些附加的表格、数据或技术细节,以支持标准的正文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标准的附录的排列顺序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标准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