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微生物菌体开发蛋白饲料资源3

利用微生物菌体开发蛋白饲料资源3
利用微生物菌体开发蛋白饲料资源3

微生物与卫生学培训考核试卷答案

微生物及卫生学培训考核试卷(答案) 部门:姓名:日期: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计80分) 1、下列关于微生物的描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F )。 A、它们是非常小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肉眼无法看到。 B、它们对营养的要求非常低。 C、它们是一类繁殖非常快的生物。 D、它们非常容易发生变异。 E、它们无处不在。 F、产品生产中,环境中的微生物数无法控制。 2、下列哪些环境中不存在微生物( D )。 A、水 B 、土壤 C 、体表 D 、无菌器械 3、下列哪些菌不是按照其形状命名的( A )。 A、沙门氏菌 B 、葡萄球菌 C 、杆菌 D 、链球菌 4、无菌制剂生产洁净区域中,不需要定期进行环境监测的项目有( A )。 A、紫外灯光波长 B 、沉降菌落数 C 、浮游菌落数 D 、尘埃粒子数 E 、表面微生物 5、下列哪些不属于消毒剂( D )。 A、75%乙醇溶液 B 、0.4%的84消毒液 C 、1%新洁尔灭溶液 D 、PBS溶液 6、空调净化系统安装初效、中效、高效过滤器,目的是为了( B )。 A、控制新风及送风量的大小 B 、过滤空气控制尘埃数量 C、控制洁净区内不同区域的压差 D 、控制洁净区内的温湿度 7、制品中微生物污染有其特殊性,下列哪些不属于其特殊性( D )。 A、是能繁殖的活细胞生物。 B 、数量少而分布不均匀。 C、多数处于受损伤状态。 D 、生存环境的单一性。 8、影响微生物污染的因素很多,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因素主要有5个方面,下列哪项不属于这 5个方面( B )。 A、空气。 B 、天气。 C 、水。 D 、设备。 E 、原辅料。 F 、人员。 9、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B )。 A、用自来水洗手控制微生物数比用纯化水洗手控制微生物数更有效。 B、用75%酒精消毒手控制微生物数比用流水洗手控制微生物数更有效。 第1页共3页 专业资料整理

微生物菌剂的开发和应用现状

172农业工程与能源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Energy2017年2月下 微生物菌剂的开发和应用现状 徐承志1,周 涛1,陈柏丽2 (1.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2.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摘 要: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随着高分子有机合成技术的发展,污水治理难度也在增大。对于此类有机高分子污染物,可以通过特定微生物处理污水,净化水体。在此背景下,文章阐述了微生物菌剂在国内外的开发状况,综述了微生物菌剂的应用现状,并提出加快国内微生物菌剂的研发速度、规范并推广产品等建议。 关键词:微生物菌剂;污水处理;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X17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17)04-0172-01 1 前言 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城市与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污染问题也越发严峻。随着高分子有机合成材料技术越发成熟,污染水体得到治理的难度也逐步上升。对于这类有机高分子污染物,已无法单纯依靠水体自净或常规水处理方式去除干净。然而,通过培育特定的微生物,利用微生物的生长,以有机物为营养物,从而达到高效处理水体污染的目的。由此可见,微生物菌剂的开发和应用是一个热点的关注。 微生物菌剂是一种或几种人为培育的,旨在利用其微生物降解不同有机物的特性处理不同水质的产品。复合微生物菌剂则是把不同微生物混合培育,在保证每个微生物均正常生长的前提下,从而达到废水的多项处理的产品。此类复合微生物菌剂具有成活率高,适应环境快,处理高效,特异性明显等特点。微生物菌剂应用广泛,主要应用于农业、养殖业、水体污染等方面。 文章从以下三个部分对微生物菌剂的开发和应用现状进行探究:第一部分介绍微生物菌剂在国内外的研发状况;第二部分介绍微生物菌剂的应用状况(以水处理和养殖业为例);第三部分针对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2 微生物菌剂研发状况 2.1 国外研发状况 国外微生物菌剂研究开展较早,目前已有相关的企业进行微生物菌剂的生产和销售。国外微生物菌剂更多的应用在污染整治上,例如日本就有利用微生物菌剂清理淤泥、治理海域污染的实例,并且相关技术已十分成熟。通过学习国外微生物菌剂先进的理论,研究实际处理案例,推动国内微生物菌剂的发展和应用。 2.2 国内研发状况 我国微生物菌剂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在微生物菌剂的应用上仍取得了理想的成果。例如:由北京沃土天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技术中心联合研制的VT系列复合微生物菌剂,在养殖水体的去污除臭上拥有较好的效果[1]。近年来我国研究人员在微生物菌剂对水质净化作用方面的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如:施安辉等[2]以水产养殖过程中优良水质的水体为主体,研究水体中微生物处理水质的效果,提取优良菌种制成制品。结果表明,该制品在去除养殖水体氨氮,降低COD指标拥有明显成效;罗永华[3]等以垃圾场填埋的土壤为主体,提取并培养其生长的有益菌种制成微生物除臭剂。为了进一步提升制品的处理效果和稳定性,国内的主要研究仍集中在高效菌种的选择和培育上,在微生物菌剂的推广和开发应用上仍不够完善。而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愈加重视,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拓展微生物菌剂在治理污染方面的应用仍将是一个热点。 3 微生物菌剂的应用状况 微生物菌剂目前正广泛应用于农业、养殖业、水环境处理上。郑少奎[4]等利用酵母菌处理色拉油加工废水的研究结果,表明含较高浓度的油性污水中用酵母菌处理具有明显的效果;昆山千灯浦底泥疏浚改善项目,利用微生物菌剂进行河道淤泥整治,达到了明显的效果;苏州黑臭河道整治事件中,大量的微生物菌剂的投放使得河道也得到了较快的恢复。 虽然微生物菌剂的处理效果较好,但国内大部分仍是购买国外的产品来进行使用。国内菌剂发展也较快,但仍存在缺陷,产品推广率仍不高,产品效果也需进一步提升。 4 结论与建议 1)国内微生物菌剂的研发仍需加快。我国虽然有很多微生物菌剂相关的研究成果和专利,但产品种类仍十分分散,产品处理效果仍受很多因素影响。因此,加快国内微生物菌剂的研发速度,尤其是权威机构不断对产品推陈出新,对微生物菌剂的大范围使用提供基础。 2)规范微生物产品,广泛推广质优价廉的产品。针对日益严重的水环境问题,采用特异高效且价格低廉的国产微生物菌剂,需要进一步规范产品,明确产品使用,避免滥用错用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Wen Y,Zhao G,Zhou C.Research progress of microbial agents in ecological engineering[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1,31(20):6287-6294. [2] Shi A,Bian J,Han F,et al. Selection,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icroorganism with highly effective water purification[J].China Brewing,2010(2):54-56. [3] Luo Y H,Deng S E,Sun G P.Odor-Removal Experiments Conducted with a New-type of Microbial Deordorizer[J].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2003. [4] Zheng S,Wang Y,Yan H A,et al.TREATMENT OF SALAD OIL WASTEWATER BY YEAST[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 Environmental Biology,1999. (收稿日期:2017-2-21) —————————————— 作者简介: 徐承志(1996-),男,江苏如皋人,研究方向:环境微生物工程、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 周涛(1996-),男,江苏泰州人,研究方向:环境微生物工程、 海绵城市的建设。

微生物和卫生学知识培训试题

微生物和卫生学知识培训试题 姓名:部门: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消毒: 2.灭菌: 3.微生物: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微生物的营养不包括( ): A. 水分 B. 碳源、氮源 C. 放线菌 D. 无机盐类 2. 洁净区内,______是控制来自口腔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 A.少说话 B. 经常刷牙 C. 戴口罩 D. 对空气消毒 3. 下列那个是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 )。 A.水 B.碳源 C. 细胞核 D.无机盐 4. 进入洁净室(区)的人员不得和,不得接触产品( )。 A. 化妆、佩带饰物、裸手直接 B.说话、聊天、接触 C. 化妆、戴口罩、用手 D.互相打闹、说话、裸手直接 5. 新洁尔灭为常用消毒剂,其浓度为( )。 A. 0.01% B.0.1% C.1% D.10% 6.车间常用乙醇消毒剂的浓度为( )。 A. 70%~75% B.75%~80% C.65%~70% D.70%~80% 7. 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级下的局部洁净度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 A. 万级、百级 B.万级、千级 C.十万级、万级 D.千级、百级 8、细菌培养温度为()。 A. 35~37℃ B. 25~35℃ C. 30~35℃ D. 25~28℃ 9、不同等级的洁净室以及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的压差,应不小于____Pa,洁净区与室外的压差应不小于____Pa。( ) A. 10Pa ;5Pa B. 5Pa ;10Pa C. 10Pa ;10Pa D. 5Pa ;5Pa 10、空调净化系统安装初效、中效、高效过滤器,目的是为了( )。 A、控制新风及送风量的大小 B、过滤空气控制尘埃数量 C、控制洁净区内不同区域的压差 D、控制洁净区内的温湿度

菌种诱变方法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方法 摘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育种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成功案例等,为微生物诱变育种提供了一个总体的方法框架。 关键词:诱变; 微生物育种 微生物与酿造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制品工业等的关系非常密切,其菌株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多种工业产品的好坏,甚至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所以选育优质、高产的微生物菌株十分重要。微生物育种的目的就是要把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朝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加以引导,或者促使细胞内发生基因的重新组合优化遗传性状,人为地使某些代谢产物过量积累,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和低耗的菌种。作为育种途径之一的诱变育种一直被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微生物育种界主要采用的仍是常规的物理及化学因子等诱变方法。 1 物理诱变 1.1紫外照射 紫外线照射是常用的物理诱变方法之一,是诱发微生物突变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DNA和RNA的嘌呤和嘧啶最大的吸收峰260nm,因此在260nm的紫外辐射是最有效的致死剂。紫外辐射的作用已有多种解释,但比较确定的作用是使DNA分子形成嘧啶二聚体[1]。二聚体的形成会阻碍碱基间正常配对,所以可能导致突变甚至死亡[2]。 马晓燕[3]等以紫外诱变原生质选育法筛选发酵乳清高产酒精菌株马克斯克 鲁维酵母菌株ZR-20,比优化前的酒精产率提高10.5%,较出发菌株提高了68%。顾蕾[4]等通过紫外诱变红酵母ns-1原生质体,获得类胡萝卜素产量明显提高的突变株,其生物量、色素产量分别为6.15g/L、6.41mg/L,分别比原始菌株提高了67.6%、54.1%。 紫外照射诱变操作简单,经济实惠,一般实验室条件都可以达到,且出现正突变的几率较高,酵母菌株的诱变大多采用这种方法。 1.2电离辐射 γ-射线是电离生物学上应用最广泛的电离射线之一,具有很高的能量,能产生电离作用,可直接或间接地改变DNA结构。其直接效应是可以氧化脱氧核糖的碱基,或者脱氧核糖的化学键和糖-磷酸相连接的化学键。其间接效应是能使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将会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微生物资源以及其开发利用过程这两个方面。 关键词:微生物资源,放线菌,开发,利用 1.引言 当今,人类的工业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而其特点必然要导致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而人类又要求不停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物技术正在推动着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向以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因此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对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将要涉及到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1]。 微生物资源利用的核心是在于利用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目前,微生物活性物质绝大部分来源于普通环境中的微生物,因此从普通环境微生物中寻找新的活性物质难度越来越大。新的基因有很大的可能产生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因此通过寻找新的基因来寻找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基于该思路,稀有放线菌、海洋微生物、极端 环境微生物等过去很少触及的微生物资源已越来越受重视[2]。 2.微生物资源 2.1微生物资源的特点 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据估计, 每克土壤样品中可含有高达1000种

不同的微生物[3], 这些微生物产生多种多样的活性物质(包括酶与次生代谢产物两部分) , 对人类有实用意义的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抓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新霉家、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等都是从微生物中发现并开发出来的; 基因工程中各种工具酶几乎都来自多种不同的微生物[4] 微生物是一类物种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迄今为止我们所分离到的微生物主要有:真菌70000多种、细菌5000多种、放线菌3000多种。而这些人类所知道的微生物估计仅占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不到10%,而被利用的还不到1%。 微生物具有很快的生长繁殖速度,有的细菌的时代时间仅仅20分钟,而且微生物可以再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大规模培养,并且几乎不受地域、气候等条件的影响。 相比于动、植物品种遗传基因结构,微生物的基因组小得多,基因拷贝数比较少,比较容易进行基因操作,微生物改良易于操作,改造性能、提高产率相对容易。 微生物资源丰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会导致微生物物种的减少和环境的破坏。部分动植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造成严重的环境的恶化和污染问题,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会存在此类问题。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并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是由于环境的改变和恶化,如原始森林开发成旅游区等现象,造成的天然微生物的破坏,使得许多在该类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微生物在人类还没有认识它之前就悄悄灭绝了[1]。 微生物资源是新抗菌剂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即使采用先进的方法, 绝大部分微生物也仍然不可培养、只能用分子指纹图谱来描述[5]。 2.2稀有放线菌 目前大部分生物活性物质来自链霉菌,所以从链霉菌中发现性的活性物质的几率已经大大降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已从部分稀有放线菌代谢产物中得到许多已经临床应用的重要活性物质, 如红霉素B、利福霉素、庆大霉素、其它放线菌素类、安莎类、肽类、酶抑制剂等活性物质。 尽管新的种、属不断被发现, 但据估计, 目前分离到的放线菌种类, 仅为实

微生物及卫生学培训考核试卷答案

微生物及卫生学培训考核试卷(答案 部门:姓名:日期: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计80分 1、下列关于微生物的描述,哪些是不正确的( F 。 A、它们是非常小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肉眼无法看到。 B、它们对营养的要求非常低。 C、它们是一类繁殖非常快的生物。 D、它们非常容易发生变异。 E、它们无处不在。 F、产品生产中,环境中的微生物数无法控制。 2、下列哪些环境中不存在微生物( D 。 A、水 B、土壤 C、体表 D、无菌器械 3、下列哪些菌不是按照其形状命名的( A 。 A、沙门氏菌 B、葡萄球菌 C、杆菌

D、链球菌 4、无菌制剂生产洁净区域中,不需要定期进行环境监测的项目有( A 。 A、紫外灯光波长 B、沉降菌落数 C、浮游菌落数 D、尘埃粒子数 E、表面微生物 5、下列哪些不属于消毒剂( D 。 A、75%乙醇溶液 B、0.4%的84消毒液 C、1%新洁尔灭溶液 D、PBS溶液 6、空调净化系统安装初效、中效、高效过滤器,目的是为了( B 。 A、控制新风及送风量的大小 B、过滤空气控制尘埃数量 C、控制洁净区内不同区域的压差 D、控制洁净区内的温湿度 7、制品中微生物污染有其特殊性,下列哪些不属于其特殊性( D 。 A、是能繁殖的活细胞生物。

B、数量少而分布不均匀。 C、多数处于受损伤状态。 D、生存环境的单一性。 8、影响微生物污染的因素很多,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因素主要有5个方面,下列哪项不属于这5个方面( B 。 A、空气。 B、天气。 C、水。 D、设备。 E、原辅料。 F、人员。 9、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B 。 A、用自来水洗手控制微生物数比用纯化水洗手控制微生物数更有效。 B、用75%酒精消毒手控制微生物数比用流水洗手控制微生物数更有效。 C、用流水洗手控制微生物数比皂液洗手更有效。 D、用流水洗手控制微生物数比用75%酒精消毒手更有效。 10、车间生产洁净环境日常监控中,测定微生物数有3种方式,下列哪项不属于( D 。 A、沉降菌收菌。

卫生微生物学大纲

《卫生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专业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卫生微生物学(Public health microbiology)课程号(代码):504131030 课程属性:必修先修课程:医学微生物学学分:3 学时:48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卫生微生物学是卫生检验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为卫生检验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和卫生微生物检验的先修课程。学好卫生微生物学有利于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科学研究等工作。 要求学生熟悉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与人类和动植物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和消除有害微生物的策略。掌握微生物的生态、生境特征,各种环境微生物的来源、种类,重要微生物的主要危害及其应对策略,指示微生物的确定原则和检测方法,卫生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卫生微生物学研究的方法、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了解相关技能等。 教学方式包括课堂讲授、讨论、自学等。教学过程注重理论学习和触类旁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强调课程学习与今后工作和科研的关系。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本学科的发展进程,适当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新动向、新技术和新方法。 三、教学内容(下划双线示掌握内容,下划单线示熟悉内容;句尾的“*”示教学难点) 第一章绪论 卫生微生物学的启蒙时期、实验卫生微生物学时期、近代与现代的微生物学时期。卫生微生物学学科的确立,卫生微生物学的定义*,研究的内容和意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应用及其研究前景。 第二章微生物生态 微生物生态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生态学(ecology)*、微生物生态学(microbial ecology)的定义。 微生物生态研究中相关概念:个体(individual)、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生境(habitat)、微小生境(microhabitat)或微小环境;龛(niche)。不同环境的微生物生态特征:土壤、水、空气、食品。 微生物生态的基本规律: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三个定律:最小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综合作用定律。 微生物生态演化的自然选择与适应:变异性,选择性,适应性。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生态规律及关系:互生(alternation)、偏利互生(commensalism)、互利互生(mutualism)、互惠互生(synergism)、寄生(parasitism)、拮抗(amensalism)、捕食(predation)、竞争(competition)和共生(symbiosis)。 微生物生态平衡与失调:自然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调,人体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平衡与失调。微生物生态学的应用与研究前景: 第三章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环境中常见致病菌与条件致病菌*及所致疾病。其它常见环境细菌:放线菌、鞘细菌、滑动细菌、蓝细菌等一般特征与作用。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环境中常见酵母菌代表属*:酵母、假丝酵母、红酵母等。环境中常见霉菌代表属*:曲霉、青霉、镰刀霉、毛霉、根霉、木霉等。藻类:形态与生理特征,环境中常见的藻类。 原生动物:鞭毛纲、肉足纲、纤毛纲、孢子虫纲。 非细胞型微生物:空气中病毒、水中病毒、土壤中病毒、食品中病毒。 第四章卫生微生物研究和检测的方法 卫生微生物检测的特点及基本原则:样品采集原则,采样的代表性及注意事项,样品的运送原则;实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水产饲料微生物添加剂的主要菌种及其作用机理 刘国迪生物工程2班20082720 水产饲料微生物添加剂因具有安全、环保、无副作用和抗病、促生长等特点,而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并已从微生态学理论、作用机理、菌种的筛选及应用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作为抗生素类添加剂的替代品,水产饲料微生物添加剂在国内外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是最有前途的水产饲料添加剂之一。 水产饲料微生物添加剂属于微生态制剂或益生素的范畴。其研制开发以水产动物微生态学(包括微生态平衡理论,微生态失调理论,微生态营养理论和微生态防治理论)为理论依据,选用鱼虾类水产动物正常有益微生物菌种经培养、发酵、干燥、加工等特殊工艺而制成含有活菌并用于水产动物的生物制剂或活菌制剂。它是单一或复合的菌株,它能添加在水产养殖体系中或是直接用于水产动物。通过减少或者去除病原菌,提高宿主原有菌群特性,维持肠道微生物平衡,或通过提供维生素、蛋白质、酶、有机酸等物质,调节宿主免疫机能,降解饲料,达到防病、促生长、提高宿主存活率的目的。 一、水产饲料微生物添加剂的主要菌种及其特性 理想的水产饲料微生物添加剂的菌种一般应具备如下条件: 1、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所用菌种不会使人和动物致病,不与病原微生物在自然条件下产生杂交种。 2、易于培养,繁殖速度快。 3、有良好的定植能力,在低pH值和胆汁中可以存活,并能植入肠粘膜。 4、在发酵过程中能产生酸和过氧化氢等物质。 5、能合成对大肠杆菌、弧菌、气单胞菌等水产动物肠道致病菌的抑制物而不影响自己的活性,有利于促进宿主的生长发育及提高抗病能力。 6、应是宿主应用部位的常在菌,最好来自水产动物自身肠道中。 7、在整个制备和保存过程中能保持生命活力,经加工后存活率高,混入饲料后稳定性好。 8、有利于降低水产动物排泄物及残饵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目前用于水产饲料微生物添加剂的菌种主要是芽孢杆菌类、乳酸菌类、酵母菌类三大类。 芽孢杆菌类(Racillus)用于饲料添加剂的芽孢杆菌是一种需氧的非致病菌。它在肠道或贮藏过程中都以内生孢子的形式存在,不消耗饲料养分,可保持饲料的质量。进入肠道后,在肠道上部迅速复活,复活率接近100%。它能使空肠内的pH值下降,氨浓度降低,并消耗大量的氧,维持肠道厌氧环境,抑制病菌的生长,维持肠道正常生态平衡,并有平衡和稳定乳酸菌的作用。它能产生活性很高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以及多种氨基酸。芽孢杆菌抗逆性强,具有耐高温、耐酸碱、耐挤压等特点,可耐受颗粒饲料加工的影响。根据李卓佳等(2002年)对筛选的5株有益芽孢杆菌对温度、对虾饲料制粒工艺流程和pH值的耐受性试验表明,在对虾饲料中添加5株芽孢杆菌,经过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制粒后饲料中芽孢杆菌存活95%,烘干后饲料中芽孢杆菌存活93%,损失率仅为5%和7%。将5株芽孢杆菌经低pH值2.2-4.6处理1小时,接种在pH值7.2的培养基上可以良好生长。另据有关资料报道,地衣芽孢杆菌内生芽孢可耐受121℃高温4-5分钟而保持活性。

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洁净作业培训试题

卫生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洁净作业考核试题 姓名:岗位:得分: 一、填空(每空2分,共42分) 1、细菌培养温度为 35℃±2℃,真菌培养温度为 25℃±2℃。 2、供试液从制备至加入检验用培养基不得超过 1 小时。 3、试验所用的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五代,从菌种保存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 0 代。 4、供试品检出控制菌或其它致病菌时,按第 1 次检出结果为准,不再复试。 5、洁净车间10万级,洁净要求: 悬浮粒子浓度≥0.5μm应≤ 3500000 ,≥5μm应≤ 20000 ;沉降菌应≤ 10 个/皿;换气次数≥ 15 次/h;与室外大气压差≥ 10 Pa;温度 18~28 ℃;湿度: 45~65 %。 6、琼脂平板最好现配现用,如置冰箱保存,应避光保存,一般不超过 1周。 7、水样须在取样后 2h 测定,否则应置于冰箱内冷藏保存,以防止细菌繁殖或骤减。 8、生产车间所退物料必须经QA确认无污染、无混杂、数量准确、可继续使用后才能办理退料手续。 9、洁净区内操作时动作要稳、轻、少,不做与操作无关的动作和不必要的交谈。 10、洁净区内使用的设备、容器、管道在进行清洁以后,还必须用纯化水冲洗干净。 11、与产品直接接触的压缩空气必须经净化装置进行处理,符合生产要求方可使用。 12、物料从一般生产区进入洁净区必须经物料净化系统,(包括脱包间和脱包缓冲间),在脱包间对其外包装进行净化处理后经脱包缓冲间进入洁净区。 二、选择(每空2分,共24分) 1、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系检查非规定灭菌产品及其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检查项目包括 C 检查。 A细菌数和霉菌数 B细菌数、霉菌数及酵母菌数 C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2、微生物限度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 B 级下的局部洁净度 C 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A 100000 B 10000 C 100 3、大肠埃希菌是 D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 C ;革兰阳性菌是 A 色,革兰阴性菌是 B 色。 A 蓝紫色 B 红色 C 革兰阳性菌 D 革兰阴性菌 4、洁净区(室)沉降菌监测应在洁净区(室)尘埃粒子数监测 B 进行。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实验指导(定)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实验指导 适用于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学科 二零零二年8月 实验一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于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保存的营养基质。培养基的种类繁多,但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含有适宜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类、生长因素等营养成分;2.含有适量的水分;3.适宜的酸碱度。 根据培养基的成分来源不同可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和半合成培养基。环境微生物学中,常用废水或废水补加少量氮、磷等无机盐来培养微生物,可认为是天然培养基或半合成培养基。 根据培养基的物理性状可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加一定量的凝固剂(常加琼脂 1.5—2%)。溶化冷凝后即成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含琼脂0.2—0.5%。某些工农业生产废渣及生活废渣可视为天然的固体培养基。 根据培养基的特殊用途可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等。选择培养基在环境微生物学中应用较广,它是根据待培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生物特征而设计的培养基,利用这种培养基可将所需要的微生物从环境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如以石油作碳源的培养基可以分离到降解石油的微生物;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可以分离到纤维素分离菌。 本实验介绍培养基配制及灭菌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步骤。 培养基配制的方法和步骤 1.称量:先按配方计算培养基各成分的需要量,称量时用1/100粗天平即可。在烧杯或搪瓷杯中先放少量水,依次加入培养基各组分,溶解后补足至所需的总水量。对于肉膏之类

粘、胶状物,可盛在小烧杯或表面皿内称量,以便用水移入培养基中。蛋白胨等极易吸潮物质,在盛取时应动作迅速。某些无机盐类如磷酸盐和镁盐相混合时易产生沉淀,必要时应分别灭菌后再混合。此外,生长因素及微量元素等成分因用量极少,可预先配成较浓的储备液,使用时按要求取一定量加入培养液中即可。 2.溶化:各成分必须溶解在培养液中。最好溶解一种组分后,再加第二种,有时需要加热使其溶解。如果配方中有淀粉,则应先将其用少量冷水调成糊状,再兑入其他已溶解的成分中,边加热边搅拌,至完全融化即溶液由混浊转为清亮后,补水至所需总量。 溶化琼脂时,应注意控制火力使不至溢出或烧焦,并要不断搅拌。因加热过程中水分损耗较多,最后应补足至原体积。 根据需要,有时需将溶化后的培养基用脱脂棉或纱布过滤,已使培养基清亮透明。 3.调pH值:以10% HCI或10% NaOH调节培养基至所需pH值。一般用广泛pH试纸矫正,必要时亦可用酸度计。调时需注意逐步滴加,勿使过酸或过碱而破坏培养基中某些组分。 4.分装:将矫正pH后的培养基按需要趁热分装于三角瓶或试管内,以免琼脂冷凝。分装时应注意勿使培养基粘附于管口与瓶口部位,以免沾染棉塞而滋生杂菌或影响接种操作。可以通过下边套有橡皮管及管夹的普通漏斗进行分装。 分装量视需要而定。一般分装入三角瓶以不超过其容积的一半为宜。分装试管时,斜面培养基以试管高度的1/5左右为宜,半固体培养基以试管高度的1/3左右为宜。 5.加棉塞:试管和三角瓶口需用棉花堵塞,主要目的是过滤除菌,避免污染。 做棉塞所用的棉花应是普通长纤维棉花,不要用脱脂棉,因为脱脂棉易吸水变湿而滋长杂菌。棉塞制作方法有多种,主要的要求是不宜过松或过紧,应宜塞拔方便而又不易脱落为准。正确的棉塞其头部应较大,约有1/3在试管外,2/3在试管内(示范),试管以内部分不应有缝隙。 6.灭菌:在装培养基的三角瓶或试管的棉塞外面包一层牛皮纸,即可灭菌。应用铅笔注明培养基名称、配制日期等。 如制斜面培养基时,灭菌后趁热将试管斜放(示范),注意勿使培养基沾染棉塞。 如制平板培养基时,灭菌后待培养基温度降至50℃左右时以无菌操作将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内,每皿约15-20ml,平放冷凝即成平板培养基,简称平板。 若制半固体深层培养基,灭菌后垂直放置,冷凝即成。 二、灭菌与消毒 灭菌指杀死或消灭所有微生物体。消毒则是指破坏或消灭病原微生物,只能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而不能杀死全部芽孢。 灭菌与消毒的方法很多,可概分为物理和化学的两类。如湿热灭菌、间歇灭菌、煮沸消毒、干热灭菌、紫外线灭菌和化学灭菌与消毒等。实验室常用的方法介绍如下。 高压蒸汽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是一种湿热灭菌法。在湿热情况下,菌体吸收水分,使蛋白质易于凝固;同时,湿热的穿透力强,而且当蒸汽与被灭菌物体接触冷凝成水时,又可放出热量,使温度迅速升高,从而增加灭菌效力;另一方面,随着压力增高,达到饱和蒸汽时所具有的温度也高。这样,高压蒸汽灭菌时微生物体受热、湿及压力的作用而被杀死。 由于高压蒸汽灭菌具有灭菌效果好,适用面广的特点,因此,是实验室最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适于消毒在高温高压下不易分解变压的培养基。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中,使其压力增至15磅后/吋2(相当于121℃)。维持半小时。即可达到灭菌目的。 高压蒸汽灭菌器分为立式,卧式及手提式等几种。但原理都是相同的,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前必须首先注意将器内加入足够的水。 2.将需要灭菌的器物放在灭菌器中,将盖密闭,打开气门。 3.加热,待器内冷空气完全排除后(蒸汽从气门有力地冲出),才可关闭气门,因为空气本身有压力,如不完全赶出,则压力表上所指示的压力便不准确,达不到灭菌要求。 4.当压力上升到所需要的指标后,开始计算时间,灭菌过程中保持压力不变。 5.达到需要灭菌时间后,停止加热,使器内压力自然下降,如欲使压力下将快些,可将气门稍稍打开,使蒸汽徐徐放出(愈慢愈好),切勿将气门立即全部打开放气,不然因器内压力骤然降低,引起瓶内和管内的培养基沸腾外溢,沾污棉塞,不但增加以后操作的困难,而且培养基也易污染。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将会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微生物资源以及其开发利用过程这两个方面。 关键词:微生物资源,放线菌,开发,利用 1.引言 当今,人类的工业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而其特点必然要导致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及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而人类又要求不停的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物技术正在推动着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向以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因此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对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将要涉及到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1]。 微生物资源利用的核心是在于利用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目前,微生物活性物质绝大部分来源于普通环境中的微生物,因此从普通环境微生物中寻找新的活性物质难度越来越大。新的基因有很大的可能产生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因此通过寻找新的基因来寻找新的生物活性物质。基于该思路,稀有放线菌、海洋微生物、极端环境微生物等过去很少触及的微生物资源已越来越受重视[2]。 2.微生物资源 2.1微生物资源的特点 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 据估计, 每克土壤样品中可含有高达1000种不同的微生物[3], 这些微生物产生多种多样的活性物质(包括酶与次生代谢产物两部分) ,

对人类有实用意义的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抓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新霉家、万古霉素、庆大霉素等都是从微生物中发现并开发出来的; 基因工程中各种工具酶几乎都来自多种不同的微生物[4] 微生物是一类物种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迄今为止我们所分离到的微生物主要有:真菌70000多种、细菌5000多种、放线菌3000多种。而这些人类所知道的微生物估计仅占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不到10%,而被利用的还不到1%。 微生物具有很快的生长繁殖速度,有的细菌的时代时间仅仅20分钟,而且微生物可以再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大规模培养,并且几乎不受地域、气候等条件的影响。 相比于动、植物品种遗传基因结构,微生物的基因组小得多,基因拷贝数比较少,比较容易进行基因操作,微生物改良易于操作,改造性能、提高产率相对容易。 微生物资源丰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会导致微生物物种的减少和环境的破坏。部分动植物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造成严重的环境的恶化和污染问题,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会存在此类问题。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并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是由于环境的改变和恶化,如原始森林开发成旅游区等现象,造成的天然微生物的破坏,使得许多在该类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微生物在人类还没有认识它之前就悄悄灭绝了[1]。 微生物资源是新抗菌剂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即使采用先进的方法, 绝大部分微生物也仍然不可培养、只能用分子指纹图谱来描述[5]。 2.2稀有放线菌 目前大部分生物活性物质来自链霉菌,所以从链霉菌中发现性的活性物质的几率已经大大降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已从部分稀有放线菌代谢产物中得到许多已经临床应用的重要活性物质, 如红霉素B、利福霉素、庆大霉素、其它放线菌素类、安莎类、肽类、酶抑制剂等活性物质。 尽管新的种、属不断被发现, 但据估计, 目前分离到的放线菌种类, 仅为实际存在种类的0.1%~1%。因此, 放线菌还有极其丰富多样的未知种群等待人们去发现 [6]。如日本Takahashi 等[7] 报道, 从不同的环境, 利用特殊的分离方法分离到放线 菌的新种、新属,并从这些放线菌发酵产物中得到许多新结构的活性物质。

38卫生学之微生物学

蒙特梭利0-3岁主教培训课程 医学教本 第 页 夏元芳 卫生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介绍 1、定义:微小有机生命体。 2、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还有微生物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 3、真菌:一种真核生物。最常见的真菌是各类蕈类,另外真菌也包括霉菌和酵母。现在已经发现了七万多种真菌,估计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真菌自成一门,跟植物、动物和细菌相区别。真菌和其他三种生物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真菌的细胞有含甲壳素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壁,和植物的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的不同。 4、病毒:仅由核酸(DNA 或RNA )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的专营细胞内生存的寄生物。无细胞结构,为纤细的病原体。 5、细菌:学名:Bacteria ,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30个。细菌的形状相当多样,主要有球状、杆状,以及螺旋状。 细菌也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包括肺结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细菌所引发。然而,人类也时常利用细菌,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都与细菌有关。在生物科技领域中,细菌有也著广泛的运用。 二、传播 传播的方式:咳嗽和打喷嚏、比较近的身体上的接触、昆虫、粪便污染、餐具污染、门的扶手等可以触摸到的、食物来源、伤口。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

土壤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摘要:从土壤微生物生态和资源开发利用、土壤生物化学、生物固氮、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实现土壤微生物资源的生理活性物质的开发研究及其产业化等方面,阐述了我国土壤微生物研究成就,今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主要涉及到微生物资源的认识、特点、开发与利用步骤以及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研究课题等内容。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展望 前言:微生物是一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已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微生物生产的青霉素是20世纪重大的发明之一,她带动了其它抗生素及生物活性物质的寻找和发现,促使抗生素工业的形成。目前全世界青霉素的年产量达5万吨左右。制剂产值约40亿美元。青霉素和其他抗生素对人类保健事业的贡献,无论怎样形容都不为过。我们很难想象,没有青霉素类药物,世界将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对微生物资源的重要性的认知远远不及对动植物资源那样普及,保护微生物资源的意识更是和者甚寡。 1.中国土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进展 1.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土壤具备微生物生活所需的各种条件,是微生物生活和繁殖的良好场所。土壤中广泛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微生物,重要的类群有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与土壤中的主要生态过程与功能密切相关。中国的土壤微生物学多样性研究早期主要借助于平板培养方法,通过对微生物区系分析反映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Biolog微平板法是20世纪90年代建立起来的一套用于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微生物对单一碳源底物的利用能力的差异,来表征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或结构多样性一种方法。采用Biolog体系能够较好地评价我国不同耕地、草地、森林等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1]。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广泛引入,通过非培养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报道不断增加,这些方法包括磷脂脂肪酸)方法、脂肪酸甲酯方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2]以及DGGE/TGGE方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已经揭示出土壤环境中存在高度的微生物多样性。 我国作为世界微生物资源大国,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经济价值。在根结线虫生防真菌、有机污染物降解微生物、根瘤菌、黏细菌、放线菌等方面均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分离、筛选出一批重要的微生物菌种资源。近年来,国家科技部启动“环境微生物菌种资源整理、整合”项目,必将极大地推动微生物资源开发的进程[3]。 1.2微生物资源的特点 物种繁多:迄今我们所认识的真菌达7万多种,细菌5,000多种,放线菌3,000多种。可见,微生物是一类物种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基因资源。生长繁殖速度极快:有的细菌繁殖一代,仅需20min。由于这一特点,微生物产品可以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实现大规模生产。这是目前栽培的任何农作物都无法比拟的。比较容易大幅度提高产率:相对而言,微生物的基因组小得多,

微生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微生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微生物诱变育种领域的研究新进展,对生物学效应及诱变微生物的机理进行了总结。从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及复合诱变三个方面介绍了诱变效应、作用机制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微生物;诱变育种;机制;研究进展 常规的诱变育种方法主要为物理诱变育种和化学诱变育种。微生物的诱变育种,是以人工诱变手段诱发微生物基因突变,改变遗传结构和功能,通过筛选,从多种多样的变异菌体中筛选出产量高、性状优良的突变株,并且找出发挥这个突变株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使其在最适的环境条件下合成有效产物。以人工诱发突变为基础的微生物诱变育种,具有速度快、收效大和方法简单等优点,是菌种选育的1个重要途径,在发酵工业菌种选育上具有卓越的成就,迄今为止国内外发酵工业中所使用的生产菌种绝大部分是人工诱变选育出来的。诱变筛选方法相对简便,是菌种选育的基本、常规和经典方法。特别是对遗传背景不很清楚的对象,诱变育种更是必不可少。近年来,随着新诱变因子的不断发现和筛选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微生物诱变育种有了长足的发展。 1 微生物诱变育种的作用 从自然界分离的野生菌种,不论是在产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难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理想的工业化菌种必须具备遗传性状稳定、纯净无污染、能产生许多繁殖单位、生长迅速、能于短时间内生产所要的产物、可以长期保存、能经诱变产生变异和遗传、生产能力具有再现性、具有高产量和高收率等特性。微生物发酵工业中,诱变育种主要有以下作用: 提高有效产物的产量;改善菌种特性,提高产品质量;简化工艺条件;开发新品种,产生新物质;用于研究推测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与其他育种方法相结合[1]。 2诱变育种的过程 诱变育种包括三个重要环节:突变的诱发、突变株的筛选突变基因的表达。 2.1突变的诱发 突变的诱发受到菌种的遗传特性、诱变剂、菌种的生理状态以及诱变处理时环境条件的影响。出发菌株就是用来进行诱变试验的菌株。出发菌株的选择是诱变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功的经验。诱变作用不但决定于诱变剂,还与出发菌株的遗传背景有关。菌种的生理状态、被处理菌株诱变前的预培养和诱变后的培养条件以及诱变处理时的外界条件等都会影响诱变效果。

2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 理解诱变剂对微生物的杀菌和诱变双重生物学效应; 2. 学习紫外线诱变的方法和测定诱变剂最适剂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紫外线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是它能引起DNA结构的变化而造成的。 紫外线具有杀菌和诱变双重生物学效应,随着紫外线照射时间的增加,杀菌率和突变率随之提高。但当照射时间延长到某一程度时,继续延长照射时间,其杀菌率虽然增加,突变率却下降。 紫外线的强度单位(剂量)为尔格/mm2,由于测定困难,在实际诱变育种中,常用紫外线照射时间或细胞的死亡率表示相对剂量,其中以细胞死亡率表示具有实际意义。 本实验以枯草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以营养缺陷的突变作为诱变效应的指标,测定紫外线诱变剂的最适剂量。以照射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胞存活率或死亡率和突变率为纵坐标作图,突变率最高值相对应的照射时间即为最适剂量。 三、实验材料 1.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2. 培养基肉汤培养基(附录Ⅱ-1.1),细菌基本培养基(附录Ⅱ-1.9) 3. 其它生理盐水,诱变箱,磁力搅拌器,涂布棒,离心管,离心机,培养皿等。 四、方法与步骤 1. 菌体的培养取斜面菌种1环,接种于盛有20ml肉汤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37℃振荡培养(120r/min)16~18h。取1ml培养液转接于另一只盛有20ml肉汤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37℃振荡培养(120r/min)6~8h。 2. 细胞悬浮液的制备取10ml培养液,3500/min离心10min,收集菌体,沉淀用10ml 生理盐水洗涤离心2次,之后将菌体充分悬浮于12ml生理盐水中。 3. 活菌计数法测定细胞悬浮液的浓度取1ml细胞悬浮液,逐步稀释为10-1、10-2、10-3……。取最后3个稀释度的菌液各1ml,置于无菌空平皿中,然后倾注15ml融化并冷却至45~50℃的肉汤固体培养基,轻轻充分混匀,凝固后于37℃倒置培养1~2天,计数每皿的菌落数(每个稀释度作三个平行)。按下式计算每毫升细胞悬浮液菌体的浓度(N0)。 菌体浓度(个/ml) = 菌落数(按杂菌总数计数原则)×稀释倍数 4. 诱变处理 (1) 取10ml菌液于φ90mm的培养皿中(带有磁棒),将皿放置于诱变箱内的磁力搅拌器上。 (2) 开启紫外灯,预热20min,开启磁力搅拌器,打开皿盖,分别照射15、30、45、60、75、90s。 (3) 取不同时间诱变处理的菌液1ml,以肉汤固体培养基平板,按照上述菌落计数的方法进行适当稀释后,采用肉汤固体培养基倾注法测定处理液中存活的细胞浓度(每个照射剂量做三个稀释度,每一稀释度平行做三个平皿)。将结果填入表1。 表1 紫外线对枯草芽孢杆菌存活率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