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讲解

合集下载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适用层次、专业与参考学时适用层次及专业:本课程适用于英语系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参考学时:共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半,为30学时。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为我院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对翻译的定义、翻译标准和原则、翻译技巧等理论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并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对所学理论知识加以巩固提高,为学生在大学四年级参加专业八级的考试,为毕业后进去社会,踏上工作岗位,不断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和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系统的掌握翻译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巧。

要求学生对翻译的标准,英汉翻译的原则、方法等有所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如英汉翻译中的选词法、转换法、拆译法、增词减词法、省略法、重复法、被动语态的翻译以及长句的翻译等技巧。

掌握英汉翻译常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需要学生不仅在理论上对这些方法和技巧有所认识和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在翻译实践中运用自如,真正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在翻译实践中的有力工具。

实践在本课程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在练习中掌握相关翻译知识和技巧。

教学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各种英汉翻译技巧的练习和掌握,如英汉翻译中的转换法、拆译法、增词减词法、省略法、重复法、被动语态的翻译以及长句的翻译,翻译中的各种句法处理、四字结构的翻译等技巧。

教学难点:本课程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践练习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英汉翻译中的各种技巧并灵活应用,达到英语专业八级的翻译水平并尝试进行文学作品翻译。

四、课程总体安排及各部分学时分配总体安排:理论教学30学时,实践教学30学时。

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分别见下表:五、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翻译,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者的要求本章理论教学2学时,翻译的标准与过程1学时,翻译对译者的要求1学时,实习教学0学时,共2学时。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讲解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讲解

荆楚理工学院《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课程代码:三、课程管理:外国语学院(部)英语本科教研室四、教学对象:09级英语(本科)专业五、教学时数:总时数72节,其中课堂讲授36节,教学实践36节。

六、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基础课七、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翻译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讲解基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指导翻译实践,把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技巧转化为翻译表达能力。

通过反复实践加强翻译基本功,深化对英汉文化的领悟,提高学生的百科知识、文化再现能力、译文对比分析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要求1.课堂教学要求: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辅以充分、典型的译例分析,通过活跃的课堂师生互动,把枯燥的理论课变得成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受学生喜欢。

分不同文体选择适量单、长句练习和语篇练习,口头翻译课课做,书面实践周周做,练习反馈时时做。

实行课后作业全批、全改、全讲解,有针对性检查指导学生实际翻译实践活动。

2.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能较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利用文体分析法分析和识别汉英两种语言在遣词造句、文体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初步进行忠实通顺的英汉互译实践。

从而能在毕业以后能较快适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工作,在各行各业的英汉翻译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更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翻译人才的要求。

八、相关课程衔接:《语法》、《英汉文化对比》等九、考核方式:笔试十、教学纲目: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西翻译理论简史,明确翻译的定义和翻译的目的,熟悉翻译标准和译者的素质与条件。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纠正学生认为翻译就是一一对应的英汉转换和翻译课就是死板枯燥的理论教授的错误观念,使其认识到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

教学难点:介绍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素质与条件,使学生改变翻译课枯燥难学的观念,同时感受到翻译的乐趣。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学时数:54 学分: 3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翻译理论与实践》是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专业方向课,是一门以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基础的课程。

它是《英汉汉英翻译》课程开设之后,基础知识讲授过的情况下开设的一门兼顾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相关翻译理论,掌握词语、短语、段落、篇章翻译技巧,并能够结合各种文体的特点进行英汉互译,译文要准确、流畅、通达,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 译学理论概述了解国内外翻译的简史和主要的翻译流派,理解翻译的各种术语表达、翻译学科六大争论,掌握国内外主要翻译家及其代表性的翻译观点。

2. 译学理论具体内容了解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源语、译者和读者与翻译的关联、各种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阐释,掌握不同的翻译单位、不同文体与翻译策略的选择关系、英汉语言的差异、翻译批评的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自觉地加以应用。

3. 翻译实践了解应用文体和文学文体的特征,理解这些文体翻译的难点和原则,掌握各个翻译单位的具体操作、不同文体文本的翻译策略和标准,常见应用文体文本的标准语言表达。

三、学时分配及教学方式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基础阶段全面打好英语基础,对中西文化、人文、风俗、宗教等相关内容必须有足够了解,具有良好的汉语水平。

本课程先修课程包括《综合英语》、《英汉汉英翻译》等,后续课程包括《跨文化交际》、《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青岛出版社,2004[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5]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6]钟述孔.《英汉翻译手册》.商务印书馆,1980[7]彼得·纽马克.《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彼得·纽马克.《翻译问题探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9]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中国翻译》、《英语世界》等期刊、杂志六、几点说明本课程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翻译学中的重要思想和理论,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灵活自觉地运用翻译理论来解决翻译实践中的问题,讲课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翻译实践。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荆楚理工学院《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课程代码:三、课程管理:外国语学院(部)英语本科教研室四、教学对象:09级英语(本科)专业五、教学时数:总时数72节,其中课堂讲授36节,教学实践36节。

六、课程性质:专业、必修、基础课七、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教学目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翻译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讲解基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指导翻译实践,把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技巧转化为翻译表达能力。

通过反复实践加强翻译基本功,深化对英汉文化的领悟,提高学生的百科知识、文化再现能力、译文对比分析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要求1.课堂教学要求: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辅以充分、典型的译例分析,通过活跃的课堂师生互动,把枯燥的理论课变得成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而受学生喜欢。

分不同文体选择适量单、长句练习和语篇练习,口头翻译课课做,书面实践周周做,练习反馈时时做。

实行课后作业全批、全改、全讲解,有针对性检查指导学生实际翻译实践活动。

2.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能较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利用文体分析法分析和识别汉英两种语言在遣词造句、文体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初步进行忠实通顺的英汉互译实践。

从而能在毕业以后能较快适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工作,在各行各业的英汉翻译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更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翻译人才的要求。

八、相关课程衔接:《语法》、《英汉文化对比》等九、考核方式:笔试十、教学纲目: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西翻译理论简史,明确翻译的定义和翻译的目的,熟悉翻译标准和译者的素质与条件。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纠正学生认为翻译就是一一对应的英汉转换和翻译课就是死板枯燥的理论教授的错误观念,使其认识到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

教学难点:介绍翻译的标准和译者的素质与条件,使学生改变翻译课枯燥难学的观念,同时感受到翻译的乐趣。

翻译理论与实践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英文名称: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一、课程目标1、课程性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程,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并结合大量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从而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使学生能够胜任各类实用文体以及简单的文学翻译工作。

2、教学方法本课程注重课内讲解与课外操练和日常积累相结合。

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课堂授课、课后作业和教师讲评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和灵活性。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①能够熟练地运用基本的翻译技巧,进行中等难度语篇的翻译,译文要基本做到准确、流畅。

②培养翻译的文化意识,了解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并能较好地处理翻译中牵涉到的文化、及意识形态问题。

③能够胜任一般性的文学文本及非文学文本(科技、经济、广告等)的翻译工作。

4、课程学分:2学分5、课程学时:366、课程类型:专业课7、考核方式:考试8、先修课程:《基础翻译》9、适用专业年级:英语专业三年级二、课程结构第一章翻译中的文化意识(6学时)知识点: 1. 文化共通性2. 文化差异性3. 跨文化转换策略重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跨文化转换策略难点:翻译过程中跨文化转换策略第二章翻译腔(4学时)知识点: 1. 什么是翻译腔2. 导致翻译腔的原因3. 解决翻译腔的办法重点:英译汉过程中容易产生翻译腔的原因难点:解决翻译腔的办法第三章中国式英语(2学时)知识点: 1. 什么是中国式英语2. 汉译英过程中产生中国式英语的原因3. 避免产生中国式英语的办法重点:出现中国式英语的常见词汇、例句以及正确的译文难点:避免产生中国式英语的办法第四章习语的翻译(4学时)知识点: 1. 英汉习语的异同2. 英语习语的识别与理解3. 异化译法4. 归化译法5. 折中译法6. 略译法、补译法、直译加注法7. 不含文化意象的习语重点:1. 英汉习语的异同2. 英语习语的识别与理解3. 习语的翻译方法难点:1. 折中译法2. 直译加注法第五章翻译与辞格(6学时)知识点: 1. 比喻2. 转喻3. 拟人4. 夸张5. 讳饰6. 呼告7. 反语8. 排比9. 设问10. 反问11. 借代重点:1. 直译法2. 意译法3. 弥补法难点:1. 修辞格的识别与理解2. 修辞格英汉互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第六章各类文体的翻译(8学时)知识点: 1. 文学文体的翻译2. 论说文体的翻译3. 应用文体的翻译重点:1. 文学翻译的特点2. 应用文体的特点3. 常见应用文的翻译难点:1. 各类文体的特点2.中英应用文书写格式对比翻译补充练习一:公共标语翻译(汉译英)(2学时)知识点:常见公共标语翻译重点:公共标语翻译的特点与方法难点:公共标语翻译译文对比翻译补充练习二:文学选段翻译练习(英汉互译) (学时数:4) 知识点:文学体裁翻译练习重点:译文对比赏析难点:一些难句的灵活处理三、课程资料教材:张春柏,《英汉汉英翻译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1.教学大纲(《翻译理论与实践》)

1-1.教学大纲(《翻译理论与实践》)

1-1.教学大纲(《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性质与任务《翻译理论与实践》是外国语学院、国际学院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

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获得翻译等方面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础理论,掌握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同时通过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翻译例句等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熟练地将所学到的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运用到课内外的翻译实践中,以达到提高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目的。

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四、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翻译导论1. 提出为什么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学什么、怎样学等方面的基本问题。

2. 课堂上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分析这些问题等。

3. 目的是让学生对翻译理论与实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力图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对学生在翻译方面产生启迪的作用。

(二)翻译概论1. 翻译的定义:理解翻译的定义,在比较中外的翻译定义中,认识翻译定义的内涵,确定并熟记相对正确的翻译定义。

2. 翻译的标准:掌握古今中外针对不同文体或内容的翻译标准,正确认识当今中国通用的翻译标准,并要求学生能用不同的翻译标准指导日后不同类型的翻译实践。

(三)翻译的过程1. 翻译的理解:首先了解翻译理解阶段之前的粗读、细读和通读三个层次的阅读;其次了解翻译理解阶段中的语言分析、语境分析和逻辑分析。

2. 翻译的表达:掌握在翻译的表达阶段需要处理的三种关系:忠实与通顺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克己与创造的关系。

3. 翻译的审校:了解翻译最后阶段的“三校”:1)对照原文校对,侧重漏译、误译等;2)脱离原文审校,侧重生硬、拗口等;3)朗读译文审校,侧重流畅、自如等。

(四)翻译的方法1. 异化法:首先,弄清翻译理论家对直译和意译的不同看法;其次,明白异化法与归化法是直译与意译的延伸却不完全等同;最后,懂得直译和意译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的价值取向;通过罗列中外翻译史上异化法和归化法之间的搏弈,学生懂得搏弈结果是异化译法占下风,而归化译法占上风,可尽管如此,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还是强调异化为翻译主要方法,并知道强调的四大理由。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E-C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 22110280 课程总学时 32周学时 2 学分 1.5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英语专业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笔头英汉翻译的基本能力。

通过介绍各类文体语言的特点、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以及各种不同文体的翻译方法,使学生掌握英汉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英汉词语、长句及各种文体的翻译技巧和英译汉的能力。

要求译文比较准确、流畅,翻译速度达到每小时250-300字。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本课程为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

学生在修该课程之前已修完综合阅读,综合英语,语法学,词汇学,英美文化等课程,这些课程都为学生修该课程奠定了扎实的语言基础。

该课程又是学生综合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和反映,它的开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而且它与英美文学,语言学,口译,高级英语等都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教材采用孙致礼编著的《新编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教学参考书Baker, Mona. 2001.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assnett S, Lefevere A. 2001.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Brown Gillian & Yule George.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Catford, J.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Hatim B. 200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Hatim, Basil & Ian Mason. 1990.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Hornby, M.S. 2001. 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Newmark, Peter. 1991. About Transla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Newmark, Peter. 2001.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Nida, E.A. & Charles R. Taber. 1969.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 Brill.Nida, E.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Nord C. 2001.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Tytler, A. F. 1907.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London: Dent.Wills, Wolfram. 2001.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陈定安,1991,《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英语教案中英互译

英语教案中英互译

英语教案中英互译【篇一:英汉翻译课程教学目标】“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一直是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中的专业主干课程,它以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为目的,既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翻译。

句法、修辞、文体、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在外语方面的基本技能,是对其他外语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

其次,英汉翻译实践涉及汉语语言的运用,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显然可以弥补他们在汉语学习方面的不足。

另外,加强学生汉语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对本族语语言文化的认识、了解和理解。

而且,对汉语语言文化的了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潜能,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学习外语。

第三,翻译练习材料会涉及各种文体和学科,诸如文学、历史、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等。

这样,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学生的知识结构会得到相当程度的丰富和完善,有利于培养复合性人才,实施复合性人才培养的教育战略。

第四,通过各种文体文本的翻译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翻译实践能力,使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面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提高外语学科在国内的声誉,扩大影响范围,进而有助于招生工作的开展。

第五,翻译教学中也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技巧的讲授,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从理论的高度上提高对翻译实践的认识,提高翻译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丰富知识结构,为最后的学位论文写作进行积极而充分的准备。

第六,英语专业四年级的学生面临专业八级的考试、硕研入学考试,两者均涉及分量较大的翻译实践。

为这两种考试的准备至少可以发挥两个方面作用。

其一,通过翻译的强化训练,学生的翻译能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一定幅度的提高,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其二,通过翻译强化训练,学生英语应用技能大大提高,从而有助于提高考试的通过率,提高学科在国内的影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翻译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日益突显。

因此,加强英语学科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翻译教学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应成为未来学科结构优化和学科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二、课程编号:11012010
三、学时与学分:68/4
四、考核方式:考试
五、先修课程:基础英语1-4
六、适用学科专业:英语
七、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为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

学生在一、二学年里打好了较为牢固的英语基础,具备了较强的汉语驾驭能力,并掌握了英汉两种文化的一般性背景知识,进而修读这门课程。

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实际探讨基本翻译理论。

上学期通过分析英、汉语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差异,向学生介绍常用翻译技巧,并要求学生做大量的有关练习,提高学生处理词、句层次的水平,使其具备基础的翻译能力。

下学期则引入篇章翻译。

通过对不同文体文本的篇章特点及其翻译的讲评和实践练习,培养学生针对不同文体进行翻译的能力及其篇章意识。

要求学生修完本课程后,能熟练运用基本翻译技巧对较宽体裁的文本进行较为准确、流畅的翻译,每小时译速为250—300词/字。

八、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词、句层次上的相关翻译技巧:词语的增译、减译,词类转换,句子中的语态变换,正说反译与反说正译的运用,词序调整,分译与合译等。

第二部分针对各种常见体裁的文本进行篇章翻译的讲授,培养学生文体意识,对新闻、广告、商贸信贷函、法律、科技等不同文体的篇章特点进行分析,评述篇章翻译对忠实传达原文风格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翻译理论知识,如翻译标准,翻译原则,奈大的功能对等理论,文化差异对翻译等值的影响以及语言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具体学时分两个学期安排。

第一学期共17周,每周二学时,安排如下:
第1周翻译的基本知识
2—3周英汉语言对比
第4周直译、意译及混合运用
5—14周翻译技巧:选择词义,词类转换,增译减译,重复译法,正说反译,否定转译,语态变换,词序调整,分译合译等
第15周定语及定语从句
第16周英汉主语的表达
第17周长句的翻译
第二学期共17周,每周二学时,安排如下:
1—2周:介绍文体的翻译
3—4周:人物、景象描写的翻译
5—6周:散文的翻译
7—8周:小说的翻译
第9周:诗歌的翻译
第10周:政论文的翻译
第11周:科技文章的翻译
第12周:新闻英语的翻译
第13周:广告英语的翻译
第14周:应用文翻译
15—16周:法律文书的翻译
第17周:合同的翻译
九、教材:《英汉翻译基础》+ 自编讲义
十、主要参考书目:
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谭卫国,《实用新闻广告英语》,湖南出版社,1994
张福林,《实用法律英汉翻译》,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