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

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

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阳关曲中秋月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中秋月夜云尽月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漂泊生活的感慨,下面是这首诗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参考!阳关曲中秋月作者: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习题目:⑴本诗习题目是“中秋月”,但作者却从“暮云”提笔,有什么好处?⑵“银汉”原本是无声的,作者说“银汉无声”是不是屡次一笔?谈谈你的理由。

⑶用“玉盘”来喻明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哪两句名诗?⑷“转”字赋予了中秋月的特点是什么?⑸诗的三、四两句构成了对仗,一否定一疑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⑴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其实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曲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没有“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⑵并不是屡次一笔,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其实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旷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⑶易让人联想到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⑷“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心旷神怡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⑸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赏“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别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

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迹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

2019年“中秋月 苏轼”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版本 (1页)

2019年“中秋月 苏轼”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版本 (1页)

2019年“中秋月苏轼”阅读试题及答案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秋月苏轼”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15、(1)请写出“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2分)
(2)这首诗写法上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5、⑴晚霞渐渐消逝,深秋的寒气笼罩夜晚,袭人肌体,天上的星斗随着夜色加深逐渐旋转,银盘似的圆月也无声的移动。

(2)抒发了作者与弟弟相聚后不久又不得不离别,不知以后何时才能再相聚的哀伤与感慨。

《阳关曲·中秋月》练习题答案及赏析

《阳关曲·中秋月》练习题答案及赏析

《阳关曲·中秋月》练习题答案及赏析《阳关曲·中秋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这首词的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阳关曲·中秋月》原文宋代:苏轼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中秋月》练习题1.这首诗写法上由入,抒发了作者之情。

(2分)2.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的优美意境。

(2分)3.这首诗写法上由什么入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不得和亲人团聚的相思2.晚霞渐渐消逝,深秋的寒气笼罩夜晚,袭人肌体,天上的星斗随着夜色加深逐渐旋转,银盘似的圆月也无声的移动。

3、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写法上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

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阳关曲·中秋月》鉴赏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

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中秋节阅读答案

中秋节阅读答案

中秋节阅读答案中秋节阅读答案现如今,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秋节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秋节阅读答案1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赏明月,吃月饼,吟诵着“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篇。

从科学上来看,中秋月比其他的望月更亮是没有根据的。

望月的时候,对地球而言,太阳和月亮位于正相反的方向。

夏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落下;望月则从东南方升起,在西南方落下。

冬天,正好相反。

因此,夏天日光多,月光少,冬天日光少、月光多。

中秋夜月光比夏天多,这就是说,从月出到月没的时间间隔比夏季每月的望日要长,半夜时月亮也要高些。

这可能是使人感觉中秋“月色倍明”的一个原因。

一个朔望月平均包含29天12小时44分。

朔是农历的每月初一,朔之后再经过14天18小时22分钟才是望;因此望月常不是在十五晚上而是在十六晚上。

由于朔望月的长度可以与平均值相差到6小时,因此望月也可能延到十七晚上才发生。

选样看来,中秋节晚上看到的月亮常不是满月,也就说不上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了。

当然也有“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

28、第二段中说“冬天,情况正好相反”,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说说冬天的情况是怎样的。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联系全文看,“望恰好发生于中秋夜的年份”时,该年的中秋节是不是月亮最圆的时候?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中秋节,人们往往因“月圆而人不圆”,就会产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

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

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

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原文:阳关曲中秋月作者: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中秋月阅读题:1、本诗题目是“中秋月”,但作者却从“暮云”提笔,有什么好处?2、“银汉”原本是无声的,作者说“银汉无声”是不是多次一笔?谈谈你的理由。

3、用“玉盘”来喻明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哪两句名诗?4、“转”字赋予了中秋月的特点是什么?5、诗的三、四两句构成了对仗,一否定一疑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题答案:1、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2、并非多次一笔,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3、易让人联想到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4、“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5、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 离扰”。

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

“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

中秋节阅读及答案

中秋节阅读及答案

中秋节阅读及答案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团圆、美好的向往。

中秋节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习俗。

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对月亮充满了敬畏和崇拜,认为月亮具有神秘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月的仪式逐渐演变成了中秋节。

中秋节的一大特色就是赏月。

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高悬夜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月饼、水果等美食,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享受着团圆的温馨。

月饼,无疑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

它通常有着圆形的外观,象征着团圆。

月饼的种类繁多,有广式月饼、苏式月饼、京式月饼等等。

不同地区的月饼在口味和制作工艺上都有所不同。

比如广式月饼皮薄馅大,口感软糯;苏式月饼则皮层酥松,馅料香甜。

无论是哪种月饼,都寄托着人们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

中秋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嫦娥奔月。

传说中,嫦娥偷吃了长生不老药,飞到了月宫。

从此,她独自一人居住在月宫中,只有玉兔相伴。

这个故事充满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也让中秋节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氛围。

此外,中秋节还有猜灯谜的习俗。

在灯笼上挂上各种谜语,让人们在赏月的同时,开动脑筋,猜测谜底。

这不仅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还能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

在中秋节这一天,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赠礼品,表达祝福。

在外的游子也会尽可能地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

即使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回家,也会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家人联系,传递思念之情。

那么,关于中秋节,我们来做几道小题目考考大家。

第一题: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周朝D 商朝答案:C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早在周朝就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等活动。

第二题:以下哪种不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A 赏月B 赛龙舟C 吃月饼D 猜灯谜答案:B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而非中秋节。

第三题:月饼象征着什么?()A 团圆B 幸福C 吉祥D 长寿答案:A 月饼通常有着圆形的外观,象征着团圆。

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

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

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原文:阳关曲中秋月作者: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中秋月阅读题:1、本诗题目是“中秋月”,但作者却从“暮云”提笔,有什么好处?2、“银汉”原本是无声的,作者说“银汉无声”是不是多次一笔?谈谈你的理由。

3、用“玉盘”来喻明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哪两句名诗?4、“转”字赋予了中秋月的特点是什么?5、诗的三、四两句构成了对仗,一否定一疑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题答案:1、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2、并非多次一笔,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3、易让人联想到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4、“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5、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 离扰”。

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

“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

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

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

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阳关曲中秋月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中秋月夜云尽月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漂泊生活的感叹,下面是这首诗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参考!阳关曲中秋月作者: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题目:1、本诗题目是“中秋月”,但作者却从“暮云”提笔,有什么好处?2、“银汉”原本是无声的,作者说“银汉无声”是不是多次一笔?谈谈你的理由。

3、用“玉盘”来喻明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哪两句名诗?4、“转”字赋予了中秋月的特点是什么?5、诗的三、四两句构成了对仗,一否定一疑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1、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2、并非多次一笔,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3、易让人联想到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4、“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5、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 离扰”。

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15、(1)请写出“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2分)
(2)这首诗写法上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5、⑴晚霞渐渐消逝,深秋的寒气笼罩夜晚,袭人肌体,天上的星斗随着夜色加深逐渐旋转,银盘似的圆月也无声的移动。

(2)抒发了作者与弟弟相聚后不久又不得不离别,不知以后何时才能再相聚的哀伤与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